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武后当国——王朝乱象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7:30 0

爱国如家

公元705年的那场兵变渐行渐远,转眼李显登基已有几年的光景,按照人们本来的预期,李显继位应该能给国家带来新的气象,毕竟他代表着正统的李唐王朝。

然而渐渐地人们发现,李显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不仅跟太宗李世民无法相提并论,就是跟武则天比也相去甚远,武则天虽然心狠,虽然手黑,但是她眼光独到,用人奇准,跟她比,李显的眼光近似盲人。

不仅用人不准,而且用人泛滥,仅仅几年的光景,在他手下就多出了数千名编制外的官员,更为可怕的是,原本宦官在唐朝后宫没有地位,经他之手,宦官中已有近一千人得到了七品以上的编制外官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祸,从此时便埋下伏笔。

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这是一个把国彻底当成了家的皇帝,黑白不分,公私不分。

中国的语言总是很有意思,同样一个词可以有完全两种解释,比如爱厂如家,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大公无私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时也可以从反面理解:把厂当成了私人的家庭财产,因此也是爱厂如家。

现在李显就做到了后者,他爱国如家,把国彻底当成了家,国的所有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至此,这个皇帝已经没救了。

公元706年四月,李显让天下人见识了他的浅薄。

事情由一个叫韦月将的人而起,他出于义愤,向朝廷举报武三思与韦皇后通奸,将来必定叛乱。

话是实话,李显却偏偏听不进这样的实话,他近乎偏执地袒护着韦皇后,同样也偏执地对待告发韦皇后的每一个人。

“把这个人斩了!”李显冷冷地下令。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他的命令遭到了拒绝,拒绝他的是黄门侍郎宋璟。

李显有些急了,不就是斩个人吗?你宋璟却说还需要调查,调查什么呢?

李显一下跳了起来,连鞋都没有顾上提,鞋拖着地,头巾也没有顾上戴,就这样跑了出来,冲宋璟吼道:“我以为人头都已经砍下来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动手。”

宋璟的心凉了半截,皇帝怎么如此浅薄呢?

宋璟回应说:“韦月将举报皇后淫乱,陛下一句话都没问就要处死他,我怕天下人会对此议论纷纷。”

李显继续怒吼道:“议论什么?斩了就完了。”

宋璟摇摇头,他坚持应该先行调查。

李显依然不依不饶。

宋璟坚定地说道:“如果陛下一定要斩韦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

李显被噎住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只好暂且放弃了将韦月将斩立决的念头。

随后御史们上奏,以时值夏日不宜处斩为由请求放过韦月将,李显同意了,将韦月将打了一顿,然后流放岭南。

大家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他们都高估了李显的心胸。

这一年秋分过后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韦月将就被处死了,处死他的是广州都督周仁轨。

谁下的令?当然是皇帝李显。

富有四海的皇帝,心胸竟窄到如此程度,李显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不久,李显的小心眼登峰造极,为了韦皇后,他不惜生灵涂炭。

事情还得从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说起,当初李显被废黜后,崔女士和丈夫韦玄贞也跟着倒霉被发配到了钦州(广西钦州),不久,韦玄贞去世,崔女士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艰难生活。

这时一段姻缘从天而降,蛮夷酋长宁承基的兄弟看上了崔女士的女儿韦七娘,他们想娶韦七娘为妻。

然而那个年代蛮夷低人一等,像崔女士这样的家庭是看不上蛮夷酋长的,因此就拒绝了这段姻缘,不料祸事就此而起。

恼羞成怒的宁承基迁怒于崔女士,索性抓住崔女士斩首,顺便还斩杀了她的四个儿子。

家族的惨剧从此深深埋在韦皇后的心底,她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让宁承基血债血还。

公元705年秋天,韦皇后通过李显下诏,命广州都督周仁轨率军两万讨伐宁承基,于是两万大军浩浩荡荡上路,前去为韦皇后公报私仇。

宁承基这个蛮夷酋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开溜。他乘船逃入大海,以为有大海的庇护就能躲过一劫,然而还是没有躲过,周仁轨追了上来,将他斩首,用他的头祭奠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

事情到这一步也说的过去,毕竟血亲复仇在封建时代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周仁轨一鼓作气将宁承基所在的蛮夷部落杀的几乎一人不剩,历史悠久的钦州宁家蛮夷势力就这样因为私仇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以一人恩怨,连累万千无辜,这就是母仪天下皇后的作为。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接到周仁轨的奏报,李显大喜,随即封周仁轨为镇国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同时委任为五府大使,主管广州、桂州、邕州、容州、琼州五个军区,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原本没有镇国大将军这个职位,李显为了表示恩宠,特意增设。

不久,周仁轨进京面圣,韦皇后隔着珠帘向他致谢,此后更是以韦家叔叔的礼节相待。

周仁轨以为自己找到了靠山,从此富贵无忧。

然而周仁轨高兴地太早了,他的富贵有效期其实只有四年。

四年后,韦皇后被诛,他做为韦氏同党伏诛。

满腹委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王朝,皇帝就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只要皇帝做出某种举动,臣子就会做出各自的选择。

面对李显的家国不分,很多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宋璟选择孑然独立,周仁轨等人选择飞蛾扑火,而老资格的魏元忠则选择了沉默自保。

其实,在李显登基伊始,魏元忠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机,李显派出政府的驿马车前往高要(广东肇庆)把魏元忠接了回来,随即委任为卫尉卿(军械供应部长),参预政事,成为宰相团的一员。

原本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时代,魏元忠是公正严明的典范,这次重新出任宰相,天下人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扭转李显朝中的不正之风。

然而,这一次魏元忠让人失望了,他不再是公正严明的典范,相反他自己亲附权豪,抛弃寒门俊士,同时也不再赏罚分明。

最让人诟病的是一次回乡祭扫。

为了这次回乡祭扫,李显特意赏赐魏元忠锦袍一领、白银千两,并给配备了千骑卫士四人,以壮行色。

李显的用意很明显,便是让魏元忠衣锦还乡,而赏赐银子一千两则是让魏元忠回乡当散财童子,既长魏元忠的脸,也散播天子的恩德。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魏元忠居然把这一千两银子私吞了,愣是回乡当了一次铁公鸡,一毛不拔。

重新为相的魏元忠就是这样,只顾沉默,只顾自保,或许是宦海多次浮沉让他变得庸俗起来,或许是人到老年便把富贵看的比名声更重。

总之,这是一个陌生的魏元忠,一个让天下人深深失望的魏元忠。

不久之后,酸枣县尉袁楚客给魏元忠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让魏元忠羞愧地无地自容。

信是这样写的:

皇帝最近接受天命,正应推广恩德,引进君子,清退小人,振兴政治教化,在这个重要时刻,你怎么能只顾安享富贵,沉默不言呢?

今不早立太子,选择师傅进行辅佐,一错;

公主也开府任用官僚,二错;

和尚尼姑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错;

戏曲歌舞演员当官,枉取国家俸禄,四错;

有关部门选拔干部,全看对方贿赂多少,五错;

宦官升官的,已有千人,必定是将来祸乱的前奏,六错;

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错;

大量设置编制外官员,伤财害民,八错;

先朝(李治时期)宫女,在外随便居住,随意出入皇宫,交接权贵,九错;

旁门左道之人,蛊惑皇上,枉领俸禄,十错。

凡此十错,您不去纠正,谁去纠正!

公平的说,我们应该感谢写这封信的袁楚客,他的这封信一下子就把李显时期的政治现状揭露得淋漓尽致,由此不难发现,李显这个皇帝相当低能。

袁楚客把相当大的责任归结到魏元忠不去纠正上,其实是不对的,只要李显这个根子不正,这个王朝就不可能有希望。

其实,魏元忠也是满腹委屈,有韦皇后和武三思这样的人在,他魏元忠除了自保还能做什么呢?

难道起兵清君侧不成?

李重俊起兵

说起兵,还真有人起兵了,不过起兵的不是魏元忠,而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正常情况下轮不到他当太子,由于他的两个哥哥都发生了变故,便轮到他当了太子。

李重俊的大哥叫李重润,李重润是李显和韦皇后所生,也是李显和韦皇后最中意的儿子,不出意外的话,李重润将继承李显的帝位,然而意外发生了。

公元701年,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下诏处死,这样李显就失去了第一个太子人选。

在李重润之下是李重福,他是李显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并非韦皇后所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韦皇后对李重福非常忌恨,李显刚登基,李重福就被赶出洛阳,前往均州(湖北丹江口)出任均州刺史,说是刺史,其实就是被软禁的囚犯。

这样洛阳城中只剩下李重俊和李重茂,他俩都不是韦皇后亲生,只不过相比之下李重俊更年长,因此李重俊被册立为太子。

就本性而言,李重俊聪明,做事果断,如果有良师辅佐,或许能成为一代有为君主,遗憾的是,李显给李重俊配备的官员,良师寥寥,贵族子弟居多。

李重俊的太子宾客有这么两位,一位是秘书监杨璬,一位是太常卿武崇训,秘书监是皇家图书院长,太常卿则掌管宗庙礼仪,按照常理,这两个人当太子宾客便是教太子礼仪,然而李显所托非人。

杨璬和武崇训都是青年贵族子弟,并且都是皇室驸马,能力一般,性格孟浪,以这么两个人陪伴太子,能陪出什么好呢?

眼见太子成天不务正业,太子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进谏,太子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讽谏,结果李重俊一概不理,拒谏派头与老爹李显如出一辙。

不过除了拒绝纳谏以外,李重俊的性格与李显有着天壤之别,相比于李显的一生软弱,李重俊的性格就是一个火药桶。

说起来,李重俊这个火药桶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让他选择,或许他也不愿意做火药桶。

谁把李重俊逼成火药桶呢?

名单很长,有韦皇后,有武三思,有上官婉儿,有安乐公主李裹儿,有安乐公主的丈夫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他们一起打造了这个叫李重俊的火药桶。

因为李重俊不是亲生,韦皇后看他很不顺眼,甚至十分厌恶;

因为李重俊是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很忌惮,同时也很厌恶;

因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便站在武三思一边,而且在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里,“挺武贬李”经常埋在字里行间,这让李重俊很气愤;

至于李裹儿和武崇训,则是仗势欺人,李裹儿自认为自己是韦皇后的亲生骨肉,因此就比李重俊高贵,在她口中,李重俊甚至成了“家奴”;

让李重俊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甚至唆使李裹儿,去动员李显废黜李重俊,而把李裹儿封为皇太女。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多种欺辱纠结在一起,李重俊选择了爆发。

公元707年七月六日,距离李重俊当上太子正好一年,李重俊调集羽林军起兵。

这一次他依仗的是曾经参与过逼宫武则天的李多祚,他们假传圣旨,调动了羽林千骑卫士营三百余人先冲进了一户人家,将这户人家父子以及相关亲戚朋友十多人全部砍死。

这户人家的户主叫武三思。

武三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被李重俊这个后生活活砍死于家中,就这么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太冤了。

谁让你狂?狂没有好处!

砍死了武三思,李重俊下一个目标是上官婉儿,他一定要处理掉这个武三思的情妇,不然还是后患。

李重俊兵分两路,一路由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率领守卫皇宫各城门,一路由自己和李多祚率领从肃章门砍门而入,进入后宫,击鼓捉拿上官婉儿。

闻听捉拿自己的鼓声,上官婉儿浑身一个激灵,她意识到必须与李显捆绑到一起,如果不捆绑到一起,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上官婉儿高声喊道:“看他的意思,一定是先抓我,然后抓皇后,最后就是皇上。”

一句话吓傻了一群人。

本来李显和韦皇后还有抛弃上官婉儿自保的念头,现在听她一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一群人赶忙连滚带爬地登上了玄武门城楼,而在城楼下面留下一百多人进行抵挡。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宗楚客等人则率领两千余人守护在太极殿前,紧闭城门进行固守。

形势对李显相当不利。

这时李多祚先抵达了玄武门下,他想登上城楼,却遭到了守军的阻拦,李多祚犹豫了,上还是不上呢?

随后李重俊也抵达了玄武门,他也犹豫了。

如果李多祚和李重俊想捉拿李显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他们心存幻想,还想跟李显对话,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杀的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儿,是在清君侧。

然而是不是清君侧,他们说了不算,李显说了才算。

李多祚和李重俊的犹豫和天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玄门城楼上的李显被这一幕吓得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宦官站了出来,他建议向叛军发动攻击。

李显看了一眼宦官,知道他的名字叫杨思勖,李显壮着胆子点了点头。

杨思勖瞬间出刀,他的出刀很快,在场的人还没有看清他如何出刀,他就已经将叛军前锋的脑袋砍了下来,在场的叛军全惊呆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后宫还有这样一个勇猛的宦官。

就在叛军士兵面面相觑时,李显把身子俯在城楼栏杆上开始对叛军士兵喊话:“你们不都是我的宿卫士兵吗?怎么会跟随李多祚谋反呢?只要你们能斩杀叛乱者,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富贵。”

形势就此急转直下,看到富贵馅饼的叛军士兵瞬间倒戈,将领头的李多祚等将领砍落马下,兵变部队就此瓦解。

几乎与此同时,另外一路由成王李千里率领的兵变部队也失败了,他们原本想杀死宗楚客等人,结果反而被对方杀死。

李重俊的兵变就这样刚开头就结了尾,他本人则在一百多名骑兵的护卫下逃往终南山,一路上人越跑越少,跑到今天的陕西户县时,身边只剩下几个人。

穷途末路,人心思变。

在李重俊还向往前跑时,他已经再也跑不了了,身边的士兵起身将他诛杀,为他的短暂人生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李重俊死后,在宗楚客的建议下,他的头颅被割下,放到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前祭祀。

此时太子宫的所有官员都自动与李重俊划清了界限,他们都怕惹祸上身,只有一个小人物走上前去,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了李重俊的头颅,放声大哭。

这个人叫宁嘉勖,时任永和(山西永和)县丞。

随后宁嘉勖被贬,从永和县丞被贬为兴平(广东高明)县丞。

古往今来,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真难。

李重俊的起兵匆匆而起,又匆匆而终,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不可一世的武三思提前退出历史舞台,而李重俊自己却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

在李重俊起兵失败之后,有两个人成为受益者,一位就是快刀宦官杨思勖。

杨思勖这个宦官值得好好说说,他的身上有几个唐朝第一:第一个出任三品高官的宦官,第一个率军出征的宦官。

原本在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内侍省做出明确规定,宦官中不设三品官,最高只能是四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武则天时代。到李显时,传统被打破了,而打破传统的就是杨思勖。

因为平定李重俊叛乱有功,杨思勖被越级擢升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官居三品的宦官。

其实杨思勖本姓苏,后来被宫中一位姓杨的宦官收养,便改姓了杨,这一点跟高力士有点像,高力士原来也不姓高,而姓冯。

不管姓苏还是姓杨,总之杨思勖开了唐朝宦官担任高官的先河,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又开了宦官领兵的先河,跟后来宦官监军不同,杨思勖出征,他自己就是主将。

在李隆基的开元年间,杨思勖先后四次作为主将外出平叛,全部大获全胜,他不仅打仗很猛,而且下手很黑,凡是落到他手里的俘虏,只有一个结局:惨死。

开元年间,牛仙童接受贿赂,李隆基命杨思勖将牛仙童处死,杨思勖把牛仙童绑起来晾了几天,然后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食之,其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病卒,时年八十余。

说完杨思勖,该说下一个受益者了,这个人是谁呢?

时任兵部尚书的宗楚客。

无处不在的矛盾

宗楚客这个人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及,这个人在《全唐诗》中还有一席之地,《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六首诗,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功底不俗。

不过在有唐一代,诗人确实太多了,如果不是诗人,可能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宗楚客另外一个身份值得一提,其实他还算外戚,他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因此武则天对宗楚客以及宗楚客的哥哥宗秦客、弟弟宗晋卿都高看一眼。

不过,宗楚客步入仕途还是靠自己的努力,他通过进士考试步入仕途,然后辗转升迁,成为宰相的一员。

不过宗楚客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恰恰相反,遭遇了很多波折,先是因为跟兄长宗秦客一起贪赃被流放岭南,宗秦客不久就死在那里,而宗楚客一年后回到洛阳开始第二次奋斗,不久升任吏部侍郎,成为宰相的一员。

好景不长,宗楚客又犯事了,因为与武懿宗不和,再加上建造府邸时有奢侈过度之嫌,便被贬为播州司马,然后又开始了第三次奋斗。

经过奋斗,宗楚客又做回了吏部侍郎,同时出任宰相,然而没过多久又出事了,他因为娶妻的问题又被贬为原州都督。

后来宗楚客搭上了武三思这条线,总算再次东山再起,在李重俊起兵时,他已经官居兵部尚书。

李重俊杀死了武三思,就此给了宗楚客机会,本来就依附于韦皇后的宗楚客迅速上位,顶替了武三思留下的空缺,成为韦皇后最得力的干将,再加上太府卿(库藏部长)纪处讷,他们一起成为韦皇后的死党,时称“宗、纪”。

哲学上说,矛盾无处不在,这句话用在李唐王朝身上再合适不过。

仅从武则天执政开始,矛盾就如影随行,先是武承嗣与李显的皇嗣之争,后是李显与张昌宗、张易之的明争暗斗,等到李显登基之后,又是武三思和五王的矛盾。

现在武三思死了,矛盾消失了吗?

不,又转移了,转移到韦皇后与李旦太平公主之间。

宗楚客向韦皇后献的一份大礼就是陷害相王李旦。

原本在审查李重俊兵变时,有人的口供就提到过相王李旦,只不过负责审查的官员认为并不属实也就放了过去,现在这份口供又被宗楚客和李裹儿利用起来,他们想借此扳倒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宗楚客的授意下,侍御史冉祖雍给李显上了一封奏疏:“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与重俊通谋,请收付制狱。”

矛头直指李旦和太平公主。

李显这个低智商皇帝居然一看奏疏就相信了,他把调查李旦和太平公主的任务交给了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如果萧至忠是周兴和来俊臣那样的酷吏,李旦和太平公主难逃一劫。

好在萧至忠对李唐皇室很有感情,他容不得别人离间皇帝的骨肉亲情。

萧至忠哭着对李显说:“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

听了萧至忠的话,李显这才醒悟,便把这件事搁置下来。

眼看陷害相王李旦出师不利,宗楚客调转了矛头,他把矛头对准了资格很老的魏元忠。

穷追不舍

魏元忠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韬光养晦,沉默自保,还是有人要置他于死地,或许他这一生注定了就是一只被人追逐的梅花鹿。

原本宗楚客没有机会陷害魏元忠,不料李重俊起兵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让宗楚客抓住了把柄。

原来,在李重俊起兵时,魏元忠的儿子太仆少卿魏升正好与李重俊的兵变部队撞个正着,李重俊顺手胁迫魏升一起参与兵变。

等到李重俊兵败身死,魏升也被乱兵杀死,而魏元忠因此也被牵连了进来。

在羁押了几天之后,李显念及魏元忠以往有功将他无罪释放。

魏元忠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但在宗楚客看来,这事没完。

不久宗楚客和死党太府卿纪处讷一起作证:魏元忠与太子通谋,请夷其三族,然而这次作证并没有得到李显的认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魏元才忠意识到宗楚客和纪处讷要对自己下手了,与其被人背后下黑手,不如以退为进,索性退休回家吧。

在魏元忠的请求下,李显批准魏元忠辞去尚书右仆射职务,仍旧保留特进、齐公爵,每月一日、十五日仍进宫晋见。

事情到这一步结束了吗?

还早。

几天后,宗楚客又命人弹劾魏元忠,这次弹劾很致命。

这个人在弹劾奏疏中写道:

侯君集是社稷元勋,及其谋反,太宗就群臣乞其命而不得,竟流涕斩之。其后房遗爱、薛万彻、齐王祐等为逆,虽都是皇亲,皆从国法。魏元忠功不及侯君集,身又非国戚,与李多祚等谋反,儿子名列逆徒名单,就应该全族屠灭。但是他的朋党编造理由营救,蛊惑圣听,陛下仁慈宽厚,就想遮掩他的过错。臣所以犯龙鳞、忤圣意的原因,正是因为此事关系到帝国命脉。

奏疏一上,果然致命,魏元忠先是被关进大理寺监狱,然后被贬为渠州(四川省渠县)司马。

到这里算结束了吗?

还早。

不久宗楚客又指使给事中冉祖雍上奏:“魏元忠既犯大逆,不应再到渠州上任。”

这一次李显总算有了准主意,没有同意。

不过李显这个人不经夸,没过多久他又没有准主意了。

宗楚客又指使监察御史袁守一弹劾魏元忠:“重俊乃陛下之子,依然根据刑法加刑;元忠既非功勋又非外戚,怎么能让他漏网呢”。

这次弹劾得到了李显的批准,魏元忠随后又从渠州司马贬为务川(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尉。

到这里算结束了吗?

还早。

随后监察御史袁守一再次弹劾魏元忠:“则天皇后昔日在三阳宫身体一度不好,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奏以为不可,这就证明魏元忠心怀不轨已经很久,请加严诛!”

事实证明,宗楚客指使的弹劾一次比一次致命,如果这一次弹劾被李显认可,魏元忠将难逃一死。

幸好,在最后关头,李显的智商经受住了考验,他反倒认为狄仁杰是在树立自己的私恩,而魏元忠的做法并无过失。

就此给魏元忠谋反事件划上一个句号。

其实给魏元忠划上句号的还是他自己,他给自己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当魏元忠走到重庆涪陵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涪陵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从此他不再是一只梅花鹿,再也没有人四处围捕要吃他的肉了。

荒唐的一幕

解决掉魏元忠后,宗楚客跟当年的武三思一样,产生了错觉,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不久在错觉的指引下他收了一笔贿赂,然后引爆了一场边境之战。

这场边境之战发生在突骑施部落与大唐王朝之间,起因便是宗楚客收受贿赂,然后对突骑施部落言而无信。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突骑施部落(伊犁河中下游)新任酋长娑葛继承了父亲的酋长之位,而父亲的旧部阙啜忠节心中不服,两人之间的征战连年不断。阙啜忠节渐渐落于下风,不能支撑,索性转头投靠唐朝。

镇守边境的唐军统帅认为阙啜忠节可以用于皇宫侍卫,便把他推荐到京城担任皇宫侍卫,另外对突骑部酋长娑葛则进行安抚。

原本一切就这样平稳进行,没想到临近唐朝边境时,阙啜忠节经人指点,又变卦了,他不满足于仅仅担任一个皇宫侍卫,他想借助唐军的势力对突骑施部酋长娑葛发动攻击,这样既能公报私仇又能抢回自己的失地。

按道理说,这种替别人打工的活唐朝是不会干的,然而有宗楚客和纪处讷在,替别人打工的活愣是给接下来了。

收到贿赂的宗楚客和纪处讷上疏李显,力主对突骑施部进行讨伐,李显同意了。

事有凑巧,就在唐朝上下决定出兵对突骑施部进行讨伐时,突骑施部的使节正在长安出访,原本他的任务是向唐朝献马。

现在马也顾不上献了,使节马不停蹄地返回了突骑施部,将这个惊人的消息传递给了部落酋长。

酋长娑葛马上调兵,向唐朝边境的守军发动攻击,守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随后娑葛派使节携带奏章前往长安,索要宗楚客的项上人头。

宗楚客崴到泥里了。

随后娑葛给唐朝的边境守将写了一封信:“我与贵国本无仇恨,只是恨阙啜忠节那个家伙,而宗楚客接受阙啜忠节的黄金,竟要发兵攻打我,可恨。”

后来,边境守将把这封信转给了李显,宗楚客受贿就成了天人皆知的秘密。

然而即便如此,李显还是信任宗楚客,不久上演了更加荒唐的一幕。

公元709年二月九日,监察御史崔琬上疏弹劾兵部尚书宗楚客、侍中纪处讷收受贿赂导致边境战事,恳请李显给予处罚。

按照惯例,官员在受到弹劾时需要低头哈腰退出金銮大殿,以保证弹劾的效果,然而这一次宗楚客却没有遵从惯例,他反而挺胸抬头,口中念念有词地表白自己的功劳,死不认错。

这时李显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你俩都别吵了,我看你们就结为异性兄弟,和为贵吧!”

和事天子李显,你把自己当成调解群众矛盾的居委会大妈了吧?

自此以后,宗楚客的势头不可阻挡,他的红一直持续,持续到李隆基的第一次兵变,然后戛然而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