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乙亥建储,惹出天大的麻烦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3:33:49 0

尽管不能确定光绪有没有参加“围园杀后”的密谋,但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对光绪的怨气也越来越大。这时,她倒有点儿怀念起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了。看来,不是亲生的,毕竟不可靠啊!

没多久,外国使馆常来打听光绪的境遇,颇有干涉之意,慈禧太后深以为恨,便将光绪生病的消息公然诏告天下,并为之延请名医,以证明自己训政的合理性。对天下子民公布皇帝的病情,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因为这往往有皇帝将不久于人世的政治含义。更何况,光绪皇帝是否生有大病,本身就是个谜。

在当时北京的外国使馆人员中,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谣言:“皇上被毒死了”“皇上病得很重很重”“皇上被囚禁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已经选定”,等等。而坊间传闻慈禧太后在政变后不断地处死太监(确有其事),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慌情绪。

外国公使之所以对废立传闻如此有兴趣,主要是他们对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持同情态度而不愿意看到守旧的慈禧太后再度执政。在这些人中间,英国方面表现最为积极。在戊戌政变之后,他们的兵舰便开到大沽口外,以示对本次事件的关注。在主管外务的庆亲王奕劻向英国公使窦纳乐辟谣并表示光绪皇帝情况良好时,窦纳乐则提出消除外界疑虑的有效办法,那就是“找一位外国医生为光绪看病,并签署一份光绪的健康证明书”。

慈禧太后得报后,既不满又不屑地对奕劻等军机大臣说:“皇上有病,外国岂能干涉?何况外国的医生也不配给皇上看病。”但说归说,为了封住外国公使们的口,慈禧太后最后还是邀请了法国使馆医生德对福(Dr.Detheve)给光绪帝看病,最后医生的结论是:“病势无大碍,惟患血虚之症。”

而据江苏巡抚推荐的名医陈莲舫的叙述,他在给光绪诊病时,慈禧太后与光绪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一个几凳。当时的光绪脸色苍白,面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鼻如鹰钩,颇像一外国人。慈禧太后则威仪严整,一看就知道是权力在握。表面上看起来,慈禧太后对光绪的病情很是关心,病情都由太后来代述,光绪只在旁边点点头或者说一两个字来证实一下。陈莲舫诊断后的结论是光绪患有隐疾,但尚无性命之忧。

慈禧太后命各地督抚延请名医为光绪治病,实际上是有废帝之意,同时也以此暗示各省督抚赞同其意见。废立之说传开后,地方实力派纷纷表示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即约湖广总督张之洞一起争言不可,但后来张之洞突然后悔,途中将折子追回。刘坤一得知后大笑道:“香涛(张之洞的字)这个人,遇到小事勇气十足,碰见大事就胆怯退缩,算了,先让他自保吧,将来他或许还有大用处。我反正是老朽了,没什么可怕的。”于是刘坤一便复电荣禄,曰:“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坤一所以报国者在此,所以报公者亦在此。”

不仅如此,国人对此也是一片哗然,上海的候补知府经元善在众人拥戴下,征得万人签名,上书反对废立之事并公然要求保护皇上。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命立刻捕杀经元善,幸好他及时逃到了澳门,这才幸免于难。

经历这些波折后,慈禧太后的“废立”之说也只好偃旗息鼓,之后又改行“建储”计划。据《崇陵传信录》中说,当时最热心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同治皇后的父亲承恩公崇绮,他在同治及皇后死后便久废在家,郁郁不得志;第二位是同治原来的师傅、大学士徐桐,他当时虽然已届八十岁,却常常倚老卖老,贪好弄权;第三位是礼部尚书启秀,他在戊戌政变后受徐桐举荐入了军机处,也想跟在徐桐的后面邀功。

恭亲王奕訢去世后,军机处以礼亲王世铎为首,但世铎是个保守中庸的老官僚,当时最受慈禧太后信任和重用的其实是大学士荣禄,可谓是言听计行,大权实归。徐桐和崇绮将废立之奏稿密请慈禧太后阅后,慈禧说:“你两人须先同荣禄商定。”于是两人便去见荣禄,说奉太后懿旨,将此稿给荣禄看。

荣禄接稿看后,突然以手捧腹大叫道:“啊呀,这肚子到底不容啊,适才我正在茅厕,泻痢未终。闻两公来有要事,提裤急出,今乃疼不可忍。”说完,荣禄丢下他们两个跄踉奔入,良久不出。这时天正严寒,徐桐二人纳稿于袖,移座围炉。

再说荣禄,其实他哪里是什么肚子疼。在把徐桐和崇绮两老头撂那儿的当口,他是偷偷出去找幕僚樊增祥商议对策去了。等商议好了,荣禄回来又说:“刚才还没看明何事,今请一看。”于是,他又接过奏稿看了数行,随后便突然将稿子往火炉里一塞,火焰腾起,荣禄还连声说:“我不敢看哪!”

徐桐大怒,说:“此稿太后阅过,奉懿旨命尔阅看,何敢如此!”荣禄说:“我知太后不愿做此事。”徐桐两人争说实出太后之意。荣禄说:“我即入见,果系太后之意,我一人认罪。”于是荣禄便去见慈禧太后,痛哭磕头,说冒此大险,万万不值,一旦招起大变,恐怕祸及太后,慈禧太后这才惧而不敢作。

也有人说,荣禄之所以反对废帝是因为听从了李鸿章的意见,如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说,荣禄将废立之事告知李鸿章后,李鸿章起而大声道:“试问君有几许头颅,敢于尝试此事?这事要真举行的话,实在是危险万状。首先是各国使臣起而抗议,继而各省疆臣仗义声讨,无端动天下之兵,为害曷可胜言。东朝圣明,更事最久,母子天伦,岂无转圜之望。你现在是朝廷重臣,最为太后宠信,还是委曲密陈其中的成败利钝,我且言尽于此。”荣禄听后急忙回报慈禧太后,说以此事不可行。

《语林》中则说,荣禄去见慈禧之前先拜访了李鸿章,将废立之事相告,并请求李鸿章探探外国公使的口风。李鸿章满口答应,说先授他两广总督的职位,届时外国公使来祝贺时乘机透透风,看看他们的反应。荣禄大喜,于是在回报慈禧太后不久,李鸿章便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外国公使们听说李鸿章调任两广总督,纷纷来贺,于是李鸿章便转叩其意,外国公使称他们国书是致光绪帝的,今易帝位,是否继续承认,尚须请示本国云云。李鸿章后来便说外国公使不愿承认新帝,于是废黩光绪之议暂止而决定改立大阿哥。

乙亥建储,惹出天大的麻烦

●端王之子溥儁

不久,慈禧太后召集近支王公贝勒、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上两书房、翰林部院尚书在仪鸾殿开会。当时人都以为要行废立之事了,内廷苏拉还口口相传:“今日要换皇上了!”不过最后诏书下来,却是立溥儁为大阿哥,这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乙亥建储”。

在皇亲近支中,慈禧太后最终选了端王载漪的次子溥儁为大阿哥人选。载漪为道光第五子奕誴次子,咸丰十年(1860年)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孙,袭贝勒爵位;1889年加郡王衔;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被封瑞郡王,不巧诏书错写成了端王,后来便因错就错改称端王了。载漪的福晋,一说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另一说是慈禧太后的养女,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载漪的福晋经常出入宫中,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由于名位及才干并不突出,载漪在戊戌政变之前少有建言,也并不为人所注意。但在“废立”之说兴起后,载漪很快被推到了台前,而他也绝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机会,随后他几乎是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地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以图把儿子溥儁顺顺当当扶上皇帝的宝座。

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溥儁是按当年吴可读之议而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名号为“大阿哥”。随之,15岁的溥儁被接到皇宫内弘德殿读书,以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崇绮和原同治的帝师大学士徐桐为师傅。由此,端王载漪的周围便聚集了一些保守顽固、盲目排外的亲贵们,如庄亲王载勋、载漪的兄弟载濂和载澜、军机大臣刚毅、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启秀、户部尚书崇绮等人,这两类颟顸宵小之徒凑在一起,胡搞一气也就不奇怪了。

更微妙的是,由于在戊戌政变中,英国、日本等国庇护康有为、梁启超等乱党的举动和对光绪超乎寻常的关心,让慈禧太后很是不安,她总觉得洋人是在质疑自己在戊戌政变后执政的合法性,由此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载漪等钻营之徒很好地利用了慈禧太后的这块心病,当他们听说外国公使试图阻挠“废立”之后,更是群情激奋,恨得牙痒痒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