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二战实录——英国奋起抵抗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8 10:41:45 0


1.丘吉尔组阁

由于张伯伦政府错误的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处于尴尬难堪、岌岌可危的境地,英国民众对这一点认识逐渐清晰起来,这种认识的直接影响便是对张伯伦这位“爱好和平”的老人的失望。与此同时,丘吉尔的声望不断上升,这是因为他身为海军大臣而显示出来的魄力和斗争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

在英国下院举行的一次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由以前250多票一下子降到81票。投票结果表明,众多议员对政府不满,他们不拥护张伯伦继续担任首相。5月9日,英国还就是否赞成张伯伦继续任首相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只有22%的人表示赞成,58%的人表示不赞成,10%的人没有表态。在丧失议会的支持后,张伯伦感到他和他的政府已难以为继,不得不被迫辞职。

5月10日凌晨,德国对西线的进攻开始了。鉴于大敌当前,情势危急。张伯伦接受了成立一个真正的联合政府的建议,于下午6点左右向国王递交了辞呈。

1940年5月10日18时30分,即张伯伦提出辞职半小时后,丘吉尔被召到王宫授权组阁。对此,包括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在内的3个主要政党领袖都赞成他任首相,并同意参加战时内阁。

在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的当天晚上10时左右,他的战时内阁就组建完毕,并把名单呈交给国王。11日,第一批大臣名单得到了国王的同意,在征得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议的赞同后,不久便公布于众。战时内阁由5名成员组成:丘吉尔任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张伯伦任枢密院院长,克莱门特·艾德礼任副首相兼掌玺大臣,爱德华·伍德·哈利法克斯任外交大臣,阿瑟·格林伍德任不管部大臣。此外,艾伯特·维克托·亚历山大任海军大臣,安东尼·艾登任陆军大臣,阿奇博德·辛克莱任空军大臣。三军大臣不属于战时内阁成员,但辛克莱可以自由党领袖资格出席战时内阁会议,讨论重大问题。

5月11日,新的战时内阁公布后,丘吉尔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内阁成员和各位大臣在1个月内不要搬迁住所,他本人也将暂时住在海军部大楼里,地图室和楼下的几个好房间被腾作新内阁的临时总部。这项措施在战争的紧要关头避免了一些麻烦。

随后,丘吉尔又任命了其他一些大臣。赫伯特·莫里森任军需大臣,约翰·西蒙任大法官,劳埃德任殖民地事务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任劳工大臣,金斯利·伍德任财政大臣,安德鲁·邓肯任商务大臣,比弗布鲁克任飞机制造大臣,休·道尔顿任经济大臣。

为了在战时便于处理事务,丘吉尔组建的5人战时内阁是小型内阁,5位阁员都是主要政党的领袖,由他们集中掌握英国的军政大权,能得到议会所有政党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拥护。

2.英国抵抗总动员

面对德军入侵威胁,英国进行了总动员,做了大量的抵抗准备。

要拯救英国,只有同美国结盟,争得美国的援助,除此别无出路。5月15日,丘吉尔致电罗斯福,要求借用40~50艘旧的驱逐舰和数百架最新式飞机。5月18日,丘吉尔再次致电罗斯福,强调“英国不久就要遭到荷兰所遭到的那种攻击……如果美国的援助要发挥作用的话,就必须从速发挥”。罗斯福认为,“合众国眼前最有效的防御就是大不列颠成功地保卫它自己”。美国也很需要英国继续与法西斯战斗。6月间,美国援助英国50万支步枪、55万支冲锋枪、2.2万挺机枪、895门野战炮。9月3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英国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8个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美国则给英国50艘旧驱逐舰,以加强大西洋的反潜活动。9月6日,首批8艘移交给英国。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虽保存了一定实力,但装备大量丢弃,空军受到削弱,海军也遭到一定损失。英国战时内阁采取紧急措施,以对付德国的入侵。英国还组织机动部队,准备打击入侵者。1940年5~8月,国民自卫军已有100万人,准备发展到150万人。为抗击德军登陆,在英国南部和东南海岸修建油池,准备在德军舰船驶近海岸时进行“火攻”。6~8月,英国计划生产飞机903架,(实际生产1418架)。6月6日,第一批8个营的兵力从印度启程,7月25日赶到英国加强防务。此外,从澳大利亚抽调的部队也已启程,准备参加抗登陆作战。

6月25日,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艾恩赛德将军制订了防御计划,主要包括:(1)在沿海敌军可能进犯的海滩修筑“覆盖式”战壕;(2)建立一条穿过英国东部中心的反坦克障碍,由国民自卫军防守;(3)后备部队部署在反坦克障碍后面,以便组织反击。

6月28日,丘吉尔要求参谋长委员会组织坚固的防御,封锁可能遭受袭击的海滩,对东海岸的港口采取安全措施,在需要设防的海岸部署守备部队,如敌人占领某个港口,需采取坚决措施进行反击。从受威胁程度看,英国南部为“采取最高戒备措施的地区”。1940年夏,英国本土共有机场和油库324处,雷达站51个。海军在一些水域布设水雷,在便于登陆的海滩设置障碍,陆军则构筑坚固的防线,挖掘反坦克壕,建筑混凝土掩体。英国还实行“公民之战”,到1941年2月,共建有250万个家庭防空洞,在伦敦,80%的人可以进入防空洞。

8月初,划定3道防线阻击德军入侵,“敌人的港口”为防御敌人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用空中侦察和潜艇监视获取情报,用一切兵力袭击敌船只;严密的海上巡逻作为第二道防线,截击入侵部队;敌人登陆地点是第三道防线,组织海空军不断反击。最后是机动部队对登陆敌人进行反击。

9月间,英军在南部海岸线部署了16个精锐师,包括3个装甲旅,拥有240辆中型坦克、108辆重型坦克、514辆轻型坦克、498门反坦克炮。9月7日,英本土总司令部根据参谋长委员会下达的待命指示,对东岸和南岸指挥部以及伦敦地区的所有部队发布代号为“克伦威尔”密令,指出德军的登陆行动已迫在眉睫。9月8日,英军参谋长委员会要求本土总司令规定一个特定的中等程度戒备的信号,以便遇到情况时能按等级加强战备。9月11日,丘吉尔在下院指出:“下星期前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与西班牙无敌舰队逼近英吉利海峡的那些日子”相提并论。9月11日、14日、18日、21日,英国空军对集结在比利时、法国各港口的德军舰船实施攻击,共炸沉德国渡船5艘、轮船9艘、驳船84艘和拖船1艘。

尽管英国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防务,但形势仍很严峻。丘吉尔在1942年回顾这段历史时说:“1940年,入侵的军队大约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3.德国对英国开战

1940年4~6月,德军横扫北欧和西欧,迫使英军撤出欧洲大陆。从此,德国控制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六国,与英国隔海相望。英国面临德军直接入侵的严重威胁。

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屈服。法国投降后,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本国的防御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尔致电加拿大首相麦肯齐·金,表示不与希特勒进行任何和平谈判。6月底,丘吉尔拒绝了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关于德英和解的建议。对于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吁”,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于7月22日,通过广播断然予以拒绝。

德国的“和平呼吁”遭到英国拒绝后,希特勒转而准备诉诸武力。但有英吉利海峡相隔,对英作战将不同于以往。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认为,德国海军实力有限,加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在英国登陆作战将十分艰难。早在1940年5月21日,德军刚进至英吉利海峡一侧,他就与希特勒探讨过“将来在英国登陆的可能性”。他指出:攻英成功的绝对条件在于取得制空权,如果下令入侵英国,须有详细的计划,绝不可草率从事。

6月30日,德国国防军指挥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少将在继续对英作战备忘录中指出:只有“需要对军事经济已陷于瘫痪、几乎无力进行空战的英国进行致命打击”时,才能对英国实施登陆。同时他强调,“尽管如此,仍应为登陆作好十分周密的准备”。在具体实施时需采取3个步骤:加强德国空军和海军对英国船舶、仓库、工厂和皇家空军的打击;对居民区进行恐怖轰炸;登陆占领英国。其中,对英国空军的作战应占最优先的地位。希特勒同意约德尔的分析。

7月2日,德军统帅部发出关于继续对英作战的第一道指令。该指令着重指出,如能取得空中优势并具备其他必要条件,德军可能在英国登陆,准备工作须立即开始。

7月11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又向希特勒进言,德国可使用潜艇封锁英国,使用空军袭击英国海军护航队,并对英国主要城市进行猛烈轰炸,迫使英国求和,但不赞成登陆作战。他建议希特勒把登陆“当作迫使英国乞求和平的最后一着棋”,而且要等德国空军消灭了英国空军,并把所有英国海军赶出海峡地区才能实施登陆。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达《关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的第16号指令,其行动代号为“海狮”。指令说:“鉴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准备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如有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继续对德作战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领之。”

尽管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的第16号指令,但他对能否顺利登陆没有把握。7月31日,希特勒在与三军首脑会谈时,就入侵的时机、海潮、天气和能见度以及船只的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在入侵时机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在1940年实施登陆是可能的,但无法在9月15日前准备好。雷德尔认为,登陆的最佳时间应在5月或6月,因此,登陆将推到1941年。但是,希特勒认为推迟登陆,将给英国留下喘息时间,使英军恢复元气,因此坚持在1940年实施登陆。不过,希特勒答应如果德国空军不能彻底摧毁英国的海空军的话,登陆行动可以推迟到1941年5月。

参加空袭英国的德国空军部队共有3个航空队。第2航空队司令为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司令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附近,负责突击英国东南部包括伦敦在内的广大地区;第3航空队司令为胡戈·施佩勒元帅,司令部设在巴黎市郊,负责突击英国西南部地区;第5航空队司令为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大将,司令部设在挪威,负责突击英国的东北部。3个航空队总计有3021架飞机。

德军进攻法国时,丘吉尔已料到一旦法国战败,德国将进攻英国,并且将首先对英实施空袭。为此,他在法国之战正酣、亟待英国空军支持时,坚持在英国本土保留一部分战斗机部队,以便抗击德军对英伦三岛的空中进攻,并在空军部之下成立了以战斗机航空兵为主体的防空指挥部,由战斗机航空兵司令道丁任总指挥,统一指挥战斗机部队、高射炮兵、雷达分队、预警和观察分队。

英军参加抗击德军空中进攻的主力是战斗机航空兵,共有4个航空队。第10航空队司令为瑟·昆廷·布兰德空军少将,下辖4个中队,有战斗机48架,负责英国的西南地区;第11航空队司令为K.R.帕克空军少将,下辖22个中队,有战斗机228架,负责英国的东南地区;第12航空队司令为利—马洛里空军少将,下辖14个中队,有战斗机168架,负责第10和11航空队以北的中部地区;第13航空队司令为R.E.索尔空军少将,下辖14个中队,有战斗机168架,负责英国的北部地区。英国战斗机航空兵共有54个战斗机中队,648架战斗机。

从7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零散空袭,其主要袭击目标是英国在英吉利海峡的商船队和多佛尔到普利茅斯之间的港口,并诱使英国空军出击。英国舰船和港口受损颇重,但只以少量战斗机迎击德军,使德军未能达到目的。至8月12日,德军损失飞机286架,英机损失150架。

为了给最后征服英国创造条件,8月1日希特勒发布对英国进行空中和海上战争的第17号指令。指令要求“德国航空兵部队应以其所有的力量尽快打垮英国空军。攻击的目标,首先是敌航空兵部队及其地面设施和后勤设施,其次是敌航空军备工业,包括生产高射兵器的工业。在取得暂时或局部的空中优势之后,应继续对敌之港口特别是对生产资料储备实施空中打击”。

空中打击从8月13日正式开始了,英国的战斗机场、补给设施、雷达警报站,以及飞机制造厂均是德军空袭的主要目标。

德军在第一天作战中共出动轰炸机485架次、战斗机约1000架次,轰炸了英国9个机场,德军损失飞机34架。英军战斗机航空兵白天共出动700架次,夜间仅出动27架次,损失13架飞机和7名飞行员。德军所要攻击的目标是英军战斗机机场,但由于情报不准确,德军在第一天攻击的机场中没有一个是战斗机机场。

8月15日,德军对英军战斗机部队发动了全面的大规模空中进攻,掀起了开战以来的第一个空袭高潮。德军24小时内共出动飞机1786架次,这一天的作战,首先由德军第2航空队发起。11时30分,第2航空队的40多架俯冲轰炸机在邓杰内斯角附近遭到英军战斗机拦截后,立即转弯并成功地突击了利姆机场和霍金奇机场。

8月16日,德国空军的主要目标是西莫灵机场和唐莫尔机场,以及英军战斗机部队所属的戈斯波特、索伦特海峡畔利村、布里兹诺顿、哈韦尔和范堡罗等机场。唐莫尔机场的很多建筑物和14架飞机在地面被炸毁或炸伤,水电供应暂被切断。这一天,德军出动飞机1720架次,损失45架飞机;英军损失21架战斗机,另有46架飞机在地面被炸毁。

8月18日,德国空军又对肯利、克罗伊顿、比津山、西莫灵等机场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空袭。德军损失71架飞机,英国战斗机部队损失27架。此后直到24日早晨,因天气不好,德军暂时中止空袭。

8月19日,德军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打击英国战斗机部队的主力——第11航空队所在的英国东南地区的空军基地。戈林命令,英国的战斗机部队作为今后昼间大规模攻击的主要目标,要用足够的轰炸机去诱骗担负防空任务的英军战斗机中队;第2、第3航空队要尽最大可能削弱英国战斗机部队。

8月24日,德国对英空袭重新开始。英军发现德军突击编队中的战斗机比以前多了,轰炸机少了,而且德军的战斗机始终靠近轰炸机,不像以前那样飞得过高或离得太远。相反,担负护航的德军战斗机飞行员感到,英军的飞行员不愿与他们交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德军的轰炸机上。于是,德军便使用小股战斗机编成密集队形一批接一批地出动,使其在雷达屏幕上看起来像轰炸机,以此诱骗英国战斗机升空作战。待英军战斗机与德军战斗机打得弹尽油绝、不得不回到地面加油充弹时,德军轰炸机才猛扑英军机场,轰炸停在机场上的英军飞机。

8月25~26日,德军照例在上午使用小编队进行广泛的、无目的的袭扰性轰炸,尽管这些作战没有给英军造成什么破坏,但疲惫了英军战斗机部队。下午,德军使用大规模突击力量进行突击。两天之中,德军损失飞机61架;英军损失42架,虽然损失不如德军大,但已远远超过英国战斗机部队所能承受的程度。

30和31日,德军增大攻击强度,昼间出动1300~1400架次,空袭英军第11航空队的比津山、卢顿、代特林、德伯旦和东教堂等机场;夜间仍然出动200余架飞机继续空袭利物浦—伯肯黑德等城市。从8月28日至31日,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5141架次,昼夜不停地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和城市进行轰炸。

从8月24日~9月6日,德军在对英军战斗机部队的重点进攻中,共出动13724架次,平均每天出动近千架次。英军共出动战斗机1万多架次,平均每天出动近800架次。在激烈的作战中,德军共损失飞机380架,英军损失286架。经过12天的紧张轰炸,英国战斗机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到9月6日,英国空军的飞机已入不敷出,后备飞机储备不足200架,几乎难以支撑。

9月7日下午17时,德军第2航空队组织1020架飞机向伦敦进发,其中包括372架轰炸机和648架护航战斗机。英国空军第11航空队的指挥官以为,德军的空袭机群还会像以往那样扑向他们的机场、雷达站和指挥机构,所以仍将已经起飞的23个战斗机中队集结在泰晤士河以北,以抗击德军对其战斗机部队的空袭。因此,通向伦敦的空中之路基本上是畅通无阻的。德军的突击编队只受到很小的干扰,300多架轰炸机中有247架突入伦敦市区,共投高爆炸弹335吨、燃烧弹440吨。伦敦市区受到很大损失,300多平民被炸死,1300多人受重伤。在这次轰炸中,英军先后有21个中队与德机交战。德军损失41架飞机;英军损失28架战斗机,另有16架遭到严重损坏。

德国空军抛下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将进攻矛头转向英国城市,给疲惫不堪的英军战斗机部队以喘息之机。

9月9日下午,德军第2航空队又对伦敦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昼间轰炸。这一次,英国空军第11航空队早有准备,有9个中队进入预定空域;第10航空队和第12航空队也紧密配合。英军第11航空队司令帕克把他的中队部署在前沿以迎击两个德军突击编队。第一支突击编队被拦截,并被迫把炸弹投在坎特伯雷。第二支突击编队在英军战斗机的猛烈攻击下被迫逃往伦敦郊外,并在郊外上空展开交战。德军轰炸机将炸弹胡乱丢在郊区。英军的战斗机对德军突击编队的拦截非常成功,致使多数德机在到达伦敦之前就被击落,只有不到半数的轰炸机冲过防线。这些冲过防线的德机在英军战斗机的不断追击下,也难于实施准确的瞄准轰炸,没有给伦敦造成什么损失。这一天德国空军损失28架飞机,英国损失19架飞机和14名飞行员。德军的战果令人失望,使希特勒不得不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推迟到9月24日。

9月15日,德军第2航空队出动400架战斗机和近100架轰炸机轰炸伦敦。英军组织了17个中队拦截,其中11个来自第11航空队,5个来自第12航空队,1个来自第10航空队。当德机刚穿过英吉利海峡,便有一大群英军战斗机压顶而来。2个“喷火”式战斗机中队领头攻击,另外还有3个中队参加坎特伯雷上空的战斗。接着,英军第12航空队的5个中队也参加作战。“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战斗机交战,而“飓风”式飞机则专门搜索轰炸机。在英军“飓风”式战斗机追击下,德军轰炸机只得钻入云层躲避,或把炸弹胡乱一丢便仓皇逃窜。

下午15时,德军发动了当天的第二次攻击。这一次,德军没有像往常那样利用佯攻去诱骗英军战斗机离开预定空域。当德军第一批飞机到达英吉利海峡上空时,英军第11航空队已命令12个中队进入预定空域。德机穿过英国海岸进入英国本土后,第11航空队又增派了7.5个中队,第12航空队也增派了5个中队,第10航空队也从西边派来1个中队。这时英军共有25.5个中队在空中迎击德军3支突击编队。德军第一支突击编队首先与2个“喷火”式战斗机中队交战。第二支突击编队则陷入一大批“飓风”式战斗机的重围,它们被迫突围,并一边撤退一边投炸弹。第三支突击编队向伦敦径直闯去,也被英军战斗机团团围住,一部分轰炸机抽身撤出战斗逃去,留下来的那些德军轰炸机及其掩护的战斗机则与英军战斗机从伦敦市中心一直打到伦敦西部郊外。接着,英军第11航空队的10个中队和第12航空队的5个中队参加了空战。这一连串的战斗,使这一天的空战达到顶峰。德机被英机击毁56架,被高射炮击落4架。英机损失26架。9月15日,被定为“不列颠之战日”。

由于德军改变了轰炸目标,英国的防空力量,特别是战斗机部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迅速恢复了战斗力,而德军损失很大。1941年1月,希特勒下令:除少数长期措施外,所有入侵英国本土的准备工作全部停止。事实上放弃了从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

为了掩盖德军进攻苏联的企图,德军对英国城市的轰炸一直持续到1941年5月。1941年5月16日夜间,德军象征性地轰炸了伯明翰,最终结束了对英国长达9个月的战略轰炸。不列颠之战就此结束。不列颠之战粉碎了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梦想,夺取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反纳粹德国联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4.英国轰炸德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次日,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战时内阁决定,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然而此时,英国空军大部分轰炸机部队都被牵制在西欧战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战时内阁在是否立即对德实施空中进攻尚犹豫不决。5月15日,局势恶化,英国战时内阁决定,英军轰炸机部队突击德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当天夜间,英军轰炸机部队出动99架轰炸机轰炸了德国鲁尔地区的合成石油工厂和铁路枢纽,拉开了对德国战略轰炸的帷幕,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作战正式开始。

1942年5月30日,英国皇家空军对科隆进行空袭,全城约85%的建筑被摧毁。对德战略轰炸开始后,英军对轰炸目标没有形成统一而明确的认识。

1939年1月,英军曾制订了13个以德国为作战对象的空中作战计划。英国空军在战争准备过程中,把突击德国经济目标的计划列为作战重点。欧战爆发后,英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只剩下两个——打击德国交通运输系统的WA4C和打击德国石油工业系统的WA6。1940年5月,英国空军参谋部给轰炸航空兵的命令中指出,轰炸石油系统的目标是击败德国的重要方法。如果在空中突击行动中能将德国的石油储备削减30万~50万吨的话,那么到1940年8月,战场形势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开始后,英军轰炸机部队拟通过对德国的石油生产目标实施夜间精确轰炸,达到既定的战略目的。英国空军参谋部确定了17个德国石油工业目标,并把其中的9个作为重点突击目标。这9个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生产的石油,占当时德国石油产品产量的83%以上。

英军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国空军拥有对德空中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英军轰炸机在遂行战略轰炸中,因德军战斗机的有效截击和地面防空火力的顽强抗击而不断遭受损失,英军不断调整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作战方针,改变作战计划。1940年5月,英军对德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后,为减少轰炸机的损失,轰炸作战由昼间轰炸转入夜间轰炸。

在对德国的经济目标进行夜间精确轰炸时,由于当时机载领航设备较为简陋,对点状目标的突击主要靠目视搜索,光学瞄准轰炸,加上夜间能见度低,很难找到预定突击目标,即使找到突击目标,依靠目视光学瞄准系统攻击命中率也非常低。1940年6月,英国空军参谋部指示轰炸机部队,如果无法准确发现德国石油工厂,就突击德国其他的军事工业目标,特别是对突击飞机航程以内的德国飞机工厂集中的地区进行突击,即重点轰炸汉堡、不莱梅、鲁尔和法兰克福等地区。英军规定,德国的石油工厂是首选目标,飞机工厂和铁路枢纽是备份目标。如果两者都找不到,那么可以突击任何发光的目标或可以识别的目标。1940年底,英军轰炸机对德国的两个工厂分别进行夜间精确轰炸,分别出动轰炸机162架、134架次,投弹262吨,其中高爆炸弹103吨。英军轰炸机部队的照相侦察部队空中照相结果表明,这两个工厂均未遭到严重破坏,工厂的生产影响不大。

在实战中,英军轰炸机部队频繁地轰炸了德国或德占区的铁路枢纽。一段时间里,英军将铁路枢纽作为夜间轰炸的主要突击目标,以期通过破坏德国的交通命脉干扰和破坏德国战时经济的正常秩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轰炸作战,效果并不明显。

德国对英实施大规模空袭后,英军对德战略轰炸作战方针由重点打击德国的经济目标,转变为重点打击飞机工业,削弱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从而夺取空中优势。1940年6月20日,英国空军参谋部针对德国对英国本土大规模入侵的威胁,明确指示轰炸航空兵的“主要攻势应集中于特定目标”。根据这一指示,英军轰炸机部队转而突击了德国西部的铝厂、飞机组装厂、飞机储存地。为阻止德军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1940年7月,英军轰炸机部队受命突击了德国的基尔、汉堡、不莱梅以及荷兰的鹿特丹等德国重要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

实战结果表明,英军轰炸机的瞄准误差为1000码,即使在夜间能见度好的情况下,瞄准误差最小也在600码以上。根据计算,如果瞄准误差为300码,命中率为30.8%,如果瞄准误差为600码,命中率为13.6%,如果瞄准误差为1000码,则命中率只有5.96%。在这种瞄准误差的情况下,以当时英军的轰炸机数量,要想通过精确轰炸达到预定作战目的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目标计算,英军一线轰炸机兵力必须保持在4000架左右,才能达到预定目标,而当时英军轰炸航空兵一线兵力只有500架左右。因此,从1940年12月起,英军轰炸机部队的作战行动逐步由夜间精确轰炸转变为夜间面积轰炸,轰炸方法的转变最终又引起轰炸目标的改变。

1941年5月19日,已经卸任的英国空军参谋长特伦查德致函丘吉尔首相,坚决主张对德国城市实施面积轰炸,瓦解其抵抗意志。他在信中指出:战争经验表明,德国非常担心对手对其城市进行士气轰炸,因此英国空军就应该对德国的城市进行反复的轰炸。如果英国空军对海上的舰船进行突击的话,99%的炸弹都会投在水中;如果对敌占区的目标进行轰炸,99%的炸弹会炸死昔日共同战斗的盟友;如果轰炸德国的城市,那么99%的炸弹会对瓦解德国的士气作出直接的贡献。尽管特伦查德早在30年代初期就已离开英国空军参谋长的职位,但他一直同英国空军保持着密切联系,对英国空军作战方针的决策依然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特伦查德的建议加速了英国空军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方针的转变。

1942年3~6月,英军轰炸机部队对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科隆、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进行了夜间轰炸。为了扩大对德国城市的破坏程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瓦解德国民心士气,英军轰炸航空兵司令哈里斯认为,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突击比分散突击效果要好。1942年5月18日,哈里斯向空军参谋长波特尔明确提出,在一次夜间行动中出动千架轰炸机对一个德国城市进行集中轰炸的设想。这一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与批准。波特尔授权哈里斯尽早作出计划与安排。

哈里斯等人经过多次商量,最后把攻击目标定在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内重要的工业城市科隆。

1942年5月30日夜间,在哈里斯的直接指挥下,英国空军出动1046架轰炸机,其中4发重轰炸机292架,双发轰炸机754架。当这些飞机在英国起飞时,天气并不理想,但当进入欧洲大陆后天气逐渐好转,科隆上空只有少量薄云,能见度很好,对英军夜间作战来说非常理想。

这千余架轰炸机顺利地找到目标并投下了燃烧弹,使科隆市区燃起大火。后续梯队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大火,它们径直向目标扑来。德军高炮很快就对来袭的英军轰炸机开始射击,密集炮火平均每7~8分钟击落1架英军轰炸机,1分多钟击伤l架。英军轰炸机在90分钟内,共投弹1455吨,其中高爆炸弹540吨,燃烧弹915吨。最后撤出目标上空的英军机组人员,在返航150英里后仍能看到科隆大火。科隆市内有2.4平方公里的市区遭到破坏,市中心一半以上街区被完全摧毁,英军这次轰炸造成科隆市486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14万余人无家可归,并使科隆市与其他城市中断联络达9天之久。在这次行动中,英军轰炸机部队被击落4发重轰炸机6架、双发轰炸机34架,另被击伤116架。

6月1日夜间,英军轰炸航空兵的956架轰炸机组成突击编队,再次实施“千机轰炸”,轰炸了德国鲁尔区的另一个重要工业城市——埃森。在这以后,哈里斯又成功地对德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不莱梅实行了第三次“千机轰炸”。

但是后来两次的“千机轰炸”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最大的原因在于兵力有限。1942年,每月可用的轰炸机还不足500架,其中重型轰炸机更少。另外,英国轰炸机采用光学瞄准器目视瞄准,夜间作战时必须借助月光。再加上德国采取了严密的防空措施,轰炸机部队的作战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未能达到阻止德国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和瓦解德国民心士气、摧毁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5.英德海军激战大西洋

1938年下半年,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大将根据希特勒的旨意,指示所属人员,研究在海上对英国作战的可能性。1938年底~1939年初,他先后向希特勒提出两个海军建设方案: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以便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另一个是建设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结果,希特勒宣称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军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所以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很显然,德国针对英国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要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其航运。

1939年4月,希特勒宣布废除海军协定后,雷德尔又重新建议建立一支装有内燃机的远洋舰队,以便在对英国海军作战时,能使德国从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地理位置取得最大的战果。雷德尔的指导思想是要迫使英国海军舰队分散兵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

德国海军最后拟订的作战计划是:在英国沿海使用舰队驱逐舰、潜艇和飞机布设水雷;在距英国较远的海区使用潜艇和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破坏英国航运;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大西洋上实施单舰作战或编队作战。德国企图以此迫使英国商船组成护航运输队,并用作战舰艇护航,以便德国可使用强大的战斗舰队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及其警戒舰只。

1939年8月19日,德国开始在通往英国西部的航道和英国东北沿岸附近部署潜艇。8月21日,战列巡洋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调往南大西洋,部署在南美洲东部沿海。8月24日,又调战列巡洋舰“德意志”号驶往北大西洋。8月31日,希特勒发布第1号作战指令,明确指出德国海军所担负的任务是:“重点对英国进行经济战”,并规定“必须防止敌人进入波罗的海。为达此目的,是否以水雷封锁波罗的海通道,由海军总司令决定”。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开战后不久,以雷德尔为首的德国海军指挥部深知实施战争的力量薄弱,转而赞同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的主张,将潜艇作为反封锁的最佳兵力,并确定海军建设的重点是建造潜艇。

英军方面也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一旦欧战爆发,英国海军必须保护和巩固其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舰队,切断德国同国外的海上联系。英国判断,德国派到大西洋的主要兵力是潜艇和少量战列舰。因此,英国海军的总任务是除了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不让敌人水面舰艇从北海侵入外,主要是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其防潜方法是:先在英国海区内进行搜索,为通过危险区的运输船导航,然后再组织护航运输队。

欧战爆发后,大西洋海战的帷幕随之拉开。英国宣布对德实施海上封锁不久,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200海里处巡弋的德国U-30号潜艇就于1939年9月3日傍晚发现从英国利物浦驶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19时40分许,U-30号潜艇未经警告便向英国客轮发射3发鱼雷,其中1发击中要害。9月4日11时,“雅典娜”号沉没,船上1417名乘客和船员中有112人死亡。这一事件,标志着大西洋海战的正式爆发。

大西洋海战爆发后,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区逐次投入兵力,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潜艇和飞机主要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海区活动,大型水面舰艇在南美洲与非洲之间的南大西洋海区攻击英国运输船。由于力量不足,无法同英国海军正面抗衡,所以,德国海军采取分散使用兵力的办法,在广阔的大西洋海区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实施机动性破袭战。

在大西洋海战开始时,潜艇是德国海军破坏英交通线的主要兵力。最初平均每天仅有13艘潜艇出航。由于数量较少和受停泊条件的限制,单艇作战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海及北大西洋东部直布罗陀和赫布里底群岛之间海区,攻击重点指向盟国大西洋海运线汇合处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以西海峡。多以单艇在接近英国基地、港口的航道上和近岸航线的交通要道上进行伏击。

但是,希特勒为避免过分刺激英法,下令德国海军只袭击武装的或由军舰护送的商船,活动范围局限于大西洋东部海域,不触犯大西洋西部美国所宣布的泛美安全区。直到9月26日和11月中旬,德国海军才分别取消对英法的此种限制,广泛地开始潜艇战。

英国加强近海反潜措施后,德军潜艇便在广阔海区游猎。截至1939年底,共击毁盟国船只221艘,约75万吨,其中击沉潜艇114艘,约42万吨,占51.7%。1940年1~3月,德国海军潜艇作战没有新的进展。4月9日,德军在挪威登陆,海军便把潜艇基地扩大到斯塔万格、特隆赫姆。6月22日法国投降后,德国潜艇进驻法国布雷斯特、圣纳泽尔、洛里昂、拉帕利斯和波尔多等港口。

由于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距离缩短,在海上活动的数量增多,加上指挥的便利,德国潜艇自1940年7月逐渐转到北海峡(爱尔兰北部和苏格兰北部之间的海区)和大西洋中部进行艇群作战,频繁出击英国运输队。1940年7~10月,被称为德国海军潜艇作战的“黄金时代”。1941年初,英国海军接收了美国支援的50艘驱逐舰,护航兵力有所增加,在3月上中旬10天内,先后在冰岛与赫布里底群岛海区击沉德军5艘潜艇,包括3艘王牌潜艇。从此,德国海军潜艇向西撤离,开始在横越北大西洋航线上进行搜索作战。

1941年上半年,德国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平均每天增至25艘,意大利潜艇也开始参加作战,致使盟国和中立国商船损失的总吨位数持续上升。1941年4月,美国把泛美安全区从西经60°向东延伸至西经26°,并于9月由美国海军提供护航,这样便使德国潜艇受到限制。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德国潜艇随后开始攻击同盟国驶往苏联北方港口的护航运输队。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德国海军潜艇又开始在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进行单艇作战。

从1939年9月~1941年12月,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舰船410万吨,占这期间盟国舰船损失总数760万吨的54%,德国也损失潜艇43艘。

针对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攻势,英国海军投入各种兵力实施反封锁作战。

英国海军进行封锁作战的主要兵力是大型水面舰艇。欧战前夕,英国海军部队已装备声呐,足以对付潜艇的威胁。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海军舰只进入大西洋,派出了若干艘战列舰、巡洋舰和舰队驱逐舰,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以及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航线上对航运实施直接警戒,经常变换运输船队的航线,在交通要道附近海区派出巡洋舰进行巡逻。1939年9月初,英国海军部组建了一支特别作战群,编有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曙光”号和“谢菲尔德”号以及舰队驱逐舰10艘,此外还包括北海巡逻队的舰船,其任务是阻止德舰进入大西洋,负责直接掩护英国和挪威之间的航运。为此,海军部还拟定使用驻泊在罗赛特和斯卡帕湾的海军主力支援北海巡逻队,并抽调一部分兵力在挪威海南部和堡克尼群岛之间进行巡逻,组织一个舰群在接近多佛尔海峡的通道上掩护向法国运送部队与装备的船只。为了控制接近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入口的西部通道,掩护往返于英国和法国各港口之间的船只,在波特兰组建一支名为“海峡部队”的舰艇支队。此外,还向直布罗陀派出一个独立作战群(辖第3驱逐舰总队),负责阻止德国海军潜艇进入地中海。

英军封锁作战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布设雷障进行防潜。此外,为了加强对德国海军的封锁,英海军曾使用快速布雷舰和驱逐舰在德国控制的海区进行数次布雷。英国空军对德军的攻势布雷效果较好,但开始得较晚,到1940年4月13日才开始第一次布雷。当德军在西欧发起攻势时,英国海军又把布雷封锁问题降到了次要位置。

为了封锁和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英国成立特种辅助巡洋舰队,监视通往德国的航运,强行检查往返于德国港口的运输船,截获德国船只。在冰岛附近、赫尔果兰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出口处,以及挪威沿海附近部署潜艇,袭击德军舰船。1940年6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各基地、港口后,英国海军为了阻击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入大西洋,开始将潜艇部署在挪威和比斯开湾德军基地附近海区,航空兵也开始在德军新设基地的航道上布雷。

英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在战争初期装备的是普通炸弹,不适于反潜。自1939年9月17日“勇敢”号航空母舰被德国U-29号潜艇击沉后,英国停止使用航空母舰反潜,而把反潜巡逻任务交给岸基航空兵负责。但岸基航空兵巡逻受距离的限制,发现敌潜艇机会少,直至1940年1月,英国海军才有几架飞机开始安装雷达,投入反潜。英国海军对反潜炸弹的研制较晚,而航空兵又都是单独行动,很少与水面舰艇进行协同作战,因而岸基航空兵反潜效果不大,仅在1940年中期才击沉德国海军U-64号潜艇。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减少,使英国得以抽调部分掩护基地的航空兵加强护航运输队的空中掩护,并派出较好的舰只为运输队护航。1941年9月,美国承担大西洋西部护送快速运输队的任务。12月8日(东京时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直接参战,英美又联合制订了新的护航计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45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