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二战实录——欧战全面爆发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8 10:41:28 0


1.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很快便将侵略矛头对准了波兰。1939年4月,纳粹德国制订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在灭亡捷克斯洛伐克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波兰统治者这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处境,便极力在外交上修补篱笆,寻找靠山,以求自保。

1939年3月31日,张伯伦对波兰的安全单方面提出保证,4月6日,贝克上校在伦敦同英国签订了一项协定,把英国单方面的担保改变为一项临时的互助条约。双方商定,一俟条件成熟,便签订长期条约。

1939年4月中旬,波兰外长贝克倡议的波兰与英国的参谋人员会谈,并在4月底重申这一要求。5月22日~6月5日,英国代表团访问华沙,两国参谋人员会谈开始。后来两国又在伦敦继续会谈。7月下旬,英国海外武装部队监察长埃德蒙·艾思赛德上将访问华沙,与波有关方面讨论军事形势,参观波兰陆军和空军的演习,把两国参谋人员会谈推向高潮。

波兰同法国早在1921年就签订了军事协定。直至1938年秋天,两国参谋人员一直根据协定进行经常性接触。后因波兰在捷克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而使两国关系变冷。在英国宣布给予保证和法国重申对波兰的条约义务之后,波兰采取主动,派陆军部长卡斯普尔祖斯基和参谋长斯塔希耶维奇访问巴黎。5月16日,双方就波兰代表提出的一项协定草案取得共识。草案规定,如果德国侵略波兰或威胁波兰在但泽的重要利益,从而引起波兰的武装抵抗,法国武装部队将自动地开始行动。如果德国的主要攻击是针对波兰的,法国将以其武装力量的大部分在法国总动员开始后的第2天对德国进行攻击。但5月19日,法外交部长博内提出,军事协定应从属于政治议定书。由于政治议定书直到9月4日才签订,故战争开始时,军事议定书对双方都不具约束力。

在凯特尔6月22日签发的一项命令中称,希特勒已大体上批准了初步时间表,并指示征召预备役须以秋季演习为幌子。为保密起见,必须停止执行陆军总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陆续腾空边境地区医院的建议。6月24日,凯特尔指示陆军总司令部拟定完整的夺取维斯瓦河下游各座桥梁的措施。此前,德国已开始向美国各大公司大量采购各种物资。到8月下旬开始,德国的军事首脑们已开始全力进行在东面消灭波兰,在西南防备英法的准备工作。

8月15日,陆军总司令部已计划好迁移到柏林东面的佐森,海军的袖珍战斗舰斯比伯爵号和德意志号及21艘潜艇已准备好开赴大西洋防区。为充实西线部队,有25万人被征召入伍。同时,对铁路部门发出了动员令。

8月19日,德国海军接到了出发的命令。21艘潜艇开始进入不列颠群岛以北和西北的阵地,斯比伯爵号开赴巴西沿岸海面,德意志号进驻北大西洋可切断英国海上航路的阵地。8月25日,已驶入但泽港作为期两天访问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战列舰到30日仍停留在那里,并已停泊到靠近威斯特帕莱脱的一个地方(该舰的火炮可从这里一直打到希拉半岛)。

8月25日以前,德国外交部已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叫他们要求德国公民尽快离境。

8月27日,德国政府宣布,食品、肥皂、鞋、纺织品和煤,从第二天起实行配给。

8月30日,德国设立了一个由戈林任主席,由戈林、凯特尔、赫斯、弗里克、丰克和拉默斯组成的常设的内阁国防委员会。

在进行夏季大演习的幌子下,德军在7月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使大量按战时编制补满人员的基干军队,在不宣布动员的情况下调至预定集中地域或战略展开地区。借口参加庆祝坦嫩贝格会战25周年,德国军队开进了东普鲁士。一些部队诡称进行“掩体作业”,进入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装甲师、轻步兵师和摩托化师,则开往德国中部进行“秋季大演习”,以便在入侵波兰之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集中地域。到8月25日前,预定用来进攻波兰和没有参加这些“大演习”的部队,已得到充分动员,被调到了战略展开地区。8月25日,陆军已做好入侵准备。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自卫措施。3月份起,波兰虽然开始制订对付德国入侵的“西方计划”,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怕刺激德国,给德国造成入侵的口实,在战争准备方面一直缩手缩脚。8月23日,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波关系更形紧张,这才引起波兰领导人的严重不安。

8月23日傍晚,波兰政府下令实施秘密动员。8月26日,波兰政府决定实行局部动员,并命令动员起来的部队开往集中地域。

在德军开进斯洛伐克后,斯洛伐克电台于8月28日号召居民同德军合作,共同对付波兰。鉴于这一严重局势,加之德军在波兰边境的集结,以及那里发生的多次冲突,波兰政府决定于8月29日下午实行总动员。但英法两国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当英德谈判仍在进行的时候,采取这一极端措施是“不合时宜的”,波兰的这种作法可能会被人视为好战。虑及英法的意见,波兰决定将总动员的时间推迟到31日零时,致使到战争爆发,波兰还未完成总动员。

到1939年8月下旬,德国已成功地破坏了英法苏反侵略同盟的建立,并且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如此,希特勒不能确定英法是否参战。8月22日,张伯伦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希特勒,表示德苏条约决不会改变英国履行对波义务的决心。在复信中,希特勒又软硬兼施,试图动摇英国履行对波义务的决心。自从希特勒决定入侵波兰以来,他不断蓄意制造事端,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散居在波兰境内的德国人与波兰当地居民的关系也随之激化。这样,在几年前的德波关系中未发生任何影响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现在便成了希特勒等德国领导人大做文章的主要题目。

他们经常无中生有或黑白颠倒,硬说波兰对德国少数民族进行无端挑衅和迫害,致使这些德国人苦不堪言。而且他们对波兰人的这些所谓罪行几乎是处处控诉,逢人便讲。

8月23日,希特勒对英国大使汉德逊说,波兰有数以万计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甚至还发生了六起阉割事件。这些罪行已经使他忍无可忍。要是波兰人再继续迫害日耳曼人,就会马上引起“实际行动”。

8月24日,戈林在接见波兰大使利普斯基时,离间波兰与其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

在战前有限的时间里,希特勒仍在争取英法。8月25日,希特勒在总理府接见了英国大使汉德逊。他说,他准备同英帝国缔结协定,愿意保证大英帝国的存在,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愿把德国的西部国界看成是最后疆界。他强调说,这是他最后的建议,如果英国政府拒绝他提出的这种“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议”,就会发生战争。他请汉德逊敦促英国政府,“十分认真对待这一建议”,并主张大使亲自乘飞机将建议送往伦敦。德国政府可派飞机供他使用。

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波兰一直没有对英国政府施加任何压力要它签订两国间的正式的长期协定。8月初,德波关系已进入危急阶段,波兰人要求签订这样一项协定的愿望日渐急切。8月的第二周,波兰提出了一份协定草案,由波兰驻英国大使拉斯津斯基带往伦敦。虽然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由于爆发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双方都不想在次要问题上过多纠缠,于是协定在8月25日签字。协定规定,如果一方受到“一个欧洲大国”的直接侵略,如果发生显然威胁其独立的行动而受威胁的一方“认为使用其武装部队……进行抵抗是极端必要的”,或者如果有企图“用经济渗透或任何其他方式”来破坏其独立的图谋,另一方保证给予支持。

8月25日,墨索里尼来信表示,意大利因缺乏战争准备不能参战,希特勒不得不收回26日晨入侵波兰的命令。

8月29日晨,德国给英国的一份正式照会中表示,德国政府为了维护英德友谊,为了让英国政府满意,准备“接受英国的建议,同波兰进行直接谈判”,要求波兰派一名特使于8月30日去柏林。

显然,这份照会是为英法不履行义务提供借口,而且也给波兰人出了难题——派特使去,就要准备接受希特勒提出的任何苛刻条件,否则,拒绝“和平解决”的罪名就会落在自己头上;不派特使去,希特勒就更有理由将上述罪名加在自己的头上。

为了将战争的罪名强加在波兰人头上,希特勒等人无所不用其极。8月30日在他的导演下,又制造了一个骗局。这一天,他责成外交部专家起草了一项解决德波问题的“宽宏大量”的建议。希特勒在建议中,只是要求把但泽归还德国,同意格丁尼亚港为波兰的自由港,走廊的命运在一年后由公民投票解决,公决后无论走廊归谁,另一方都有权保留一条享有治外法权的穿过走廊的公路和铁路。但希特勒并不想使这项建议成为谈判的基础,而只是想借此将谈判失败及因此而引起战争的罪责加在波兰头上,并且用以欺骗世界舆论。后来,这项建议根本未正式提交给德波直接谈判的斡旋者英国,更未提交给波兰,只是在8月30日深夜,由里宾特洛甫用德文向汉德逊匆匆读过一遍。这位大使连建议的基本内容都没有弄清楚。里宾特洛甫却借口波兰代表直到半夜仍未到达,而粗暴地拒绝大使看建议原本的要求。希特勒一伙为了起到宣传效果,让电台于8月31日晚9时向德国人民全文广播了这项建议。

8月31日,德国人还在未放弃争取英法的希望。在9月1日负责指挥德国空军对波兰进行大规空袭的戈林,在当天17点邀请英国大使到他的寓所喝茶,大谈波兰的罪状以及希特勒和他自己同英国友好的愿望。

8月27日,希特勒在给达拉第的复信中就巧妙地利用了法国人不愿为但泽流血,不愿为波兰送命的心理,许诺德国就对法国放弃了一切领土要求。

为了使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看起来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名正言顺,希特勒一伙不但进行了卑鄙的宣传,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无耻的“行动”。

早在8月初,国防军统帅部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就接到了希特勒的手令,要他发给希姆莱和海德里希150套波军制服和若干波军小型武器。后来他才得知,这些东西是用来制造先动手的不是德国而是波兰的假象的道具。被选定执行这项计划的是年轻的党卫队特务,名字叫阿尔弗雷德·瑞约克斯。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地面部队从三个方向向波兰发起全线进攻。侵入波兰国土的第一辆军车上带有德国的“双头鹰标志”。8月31日晚8时,这场丑剧正式开演,由穿着波兰陆军制服的党卫队人员开枪射击,假装对格莱维茨的德国电台的进攻,并把事先麻醉过去的集中营囚徒放在电台的门口,充当被波军打伤的电台工作人员。这些冒牌的波兰人攻下电台后,用波兰语广播了三、四分钟的煽动性反德演说,然后开了几枪离去。

晚上10时,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胡说“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了格莱维茨电台”。于是,希特勒便提出了发动战争的宣传上的理由。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国陆、海、空三军一齐出动,大举入侵波兰。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于首次突击,将主力使用于南北两翼,迅速突破和分割波军防线,在维斯瓦河以西围歼波军重兵集团,力求尽快结束对波战争,尔后将主力西调对付英法。

战争一开始,纳粹德国的空军便对波兰的城市、机场、铁路、桥梁、电站、交通和通讯枢纽、部队和军火库进行狂轰滥炸,使弱小的波兰空军遭到重创,给波兰造成重大人员和物质损失。

在但泽地区,战斗主要集中在韦斯特普拉特。由于进攻准备不充分,尽管有教练舰上重炮的火力支援,德一支海军突击队的进攻仍遭到失败。对迪尔施附近几座大桥的袭击也未成功,桥梁均为波兰人炸毁。因此,在较长时间里东普鲁士中断了与德国其他地区的联系。

9月2日,希特勒要求对韦斯特普拉特再次实施攻击,攻击日期确定为9月4日,但后来又多次推迟。为保险起见,德国人进行了周密准备。他们曾对韦斯特普拉特多次炮击,并动用60架俯冲轰炸机进行轰炸。他们还向但泽调来1个工兵连,加强步兵的力量。在德军不断猛烈空袭和炮击的情况下,波兰守军由于弹药补充不足于9月7日投降。至此,“波兰走廊”战役结束。

战争的第一天,德第4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在科尼茨东北强渡布拉厄河。该集团军的右翼部队沿奈策河前进,9月2日晚,进抵纳克尔西北10公里处。集团军中路部队突破了克罗内两侧布拉尼河上的坚固设防阵地,越过布洛姆贝格—迪尔绍铁路,在库尔姆附近进抵维斯瓦河。

9月3日,德第4集团军在图霍尔荒原北边建立了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之间的陆上联系。在库尔姆附近渡过维斯瓦河的行动,也未遇波军多大抵抗。该集团军中路继续向东推进至德雷文察河。

在图霍尔荒原被合围的波兰部队试图向南突围,但其战斗力很快便被大大削弱。9月5日,这股波军被德军歼灭。德第3军的右翼部队未经重大战斗,便进抵布罗姆贝格,后掉头向南直逼霍恩萨尔察。

德第3集团军的右翼部队担负着支援第4集团军进攻的任务。该部越过普鲁士边界后不久便遭到波军的有力抵抗,到9月4日才攻占格劳登茨。后继续南进与从波美拉尼亚向前推进的德第4集团军会师。

在第4集团军向维斯瓦河推进时,只想保证自己的侧翼不受驻守在“波兰走廊”北部、负责守卫格丁尼亚港的波军的攻击,对该部波军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9月6日,由考皮施将军指挥的由德国边防军组成的“北方兵团”,才开始对该部波军实施包围。

“波兰走廊”战役结束后,原属第4集团军的由装甲和摩托化步兵师组成的第19军,立即奉命向第3集团军左翼开进。第21军在格劳登茨东南与第4集团军会师后也被抽调出来,同其他主要由北方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和第4集团军组成的部队一起被调往约翰尼斯堡—吕克地域。此外,位于勒岑附近的所有非必需部队也被用来加强第3集团军的左翼,以保证在这里形成的主攻方向。

在奈登堡—维伦贝格地域集结的德第3集团军主力,开始进展顺利,后来遇上波兰北方集团军的强大重兵集团。波军依托姆瓦瓦和普扎斯内什北面的筑垒阵地进行有力防御,并组织反突击。但是到9月6日,德第3集团军主力依然得以进抵纳雷夫河并在鲁然附近渡过该河。

德“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突击也取得很大进展。战争刚刚打了两天,第8集团军就进抵普罗斯纳河。第10集团军进抵瓦尔塔河东面,并占领了琴斯托霍夫。该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向拉多姆斯克方向推进。第14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上游渡河,并艰难地向西贝斯基德山区推进直至诺伊马克特盆地。

在德第8和第10集团军的打击下,波军已部分陷入混乱,仓皇后退。由边防部队组成的德“吉南特兵团”受命去占领德国的前波森省,而第8集团军顺利向罗兹方向推进。

9月6日晚,第10集团军右翼的快速部队进抵维萨山北麓的凯尔采和孔斯凯之间。再往北,第16军的坦克部队在皮沃特勒库夫附近实现突破和粉碎波军的反击后,向托马舒夫方向追击。

9月6日,德第14军几乎未经战斗便占领了克拉科夫。西南方的第22军在到达平原以后,对波希米亚和塔尔诺夫的突击进行得很顺利。最南部的德第18军主要由山地师组成,其任务是继续在贝斯基德山区粉碎波军的猛烈抵抗。同日,该军在诺伊桑德茨附近渡过杜纳耶茨河,进抵戈尔利采西部地区。

南方集团军群依然希望通过其快速部队的快速行动迫使波军在维斯瓦河和桑河以西进行决战。但为谨慎起见,命令第10集团军的右翼部队在登布林和普瓦维附近渡过维斯瓦河和加强第14集团军的右翼,并让其依然按原定计划实施迂回包围。

在波兰方面,“克拉科夫”和“罗兹”2个集团军遭到重创,并开始向东撤退。“波莫瑞”集团军的情况跟它们差不多。“莫德林”集团军受到德军第4和第3集团军两翼包抄的威胁,但是撤退就会过早地让开通往华沙的道路。“波兹南”集团军的处境略好,但未及时后撤以便与其他友邻部队建立共同防线。这时,波军再无可供使用的预备队。因为“纳雷夫”作战集团由于担负着防备德第3集团军的任务而受到牵制,“普鲁士”集团军还在集中阶段就遭到德国飞机和坦克的袭击而动弹不得。这时,波兰元首雷兹·斯米格雷元帅认为,波兰已输掉了这场战争。

9月6日,波兰政府由华沙迁往卢布林;9日,迁至克列梅涅茨;13日,再迁至紧靠罗马尼亚的边界城市扎列希基。

至9月7日,德军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华沙以西合围、彻底消灭波军的企图并未得逞。德军调整部署后,于9月9日开始了尔后战役。实施这些战役,使仍然在维斯瓦河以西坚守的波军几乎全部遭到围歼。然后,第14和第3集团军从南北两面实施深远突击,以求合围维斯瓦河以东或退守该地域的所有波军兵团。

刚刚形成的德第3集团军左翼部队,在纳雷夫河附近的沃姆惹两侧突破了波军的防御,9月11日进抵比亚韦斯托克—华沙铁路线。其快速部队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推进。该集团军的中路和右翼部队也分别在纳雷夫河附近的马佐夫舍地区奥斯特鲁夫和维什库夫地区突破了波军的防线,并在布格河南岸建立了桥头堡。

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军攻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两天后又攻陷符沃达瓦。第21军从沃姆惹向南推进,并于9月12、13两日在马佐夫舍地区奥斯特鲁夫附近包围并歼灭了战斗力较强的波军部队,尔后东攻别尔斯克一比亚韦斯托克一线。9月15日,德军攻陷比亚韦斯托克。

布格河以西的该集团军右翼部队攻陷文格鲁夫,逼近谢德尔采。9月16日,该部停止向东南方向进攻,掉头西攻明斯克—马佐夫舍—卡尔切夫一线。第1军也掉头紧逼华沙的北部和东部战线。至此,德军已封闭了对莫德林和华沙的包围圈。但德军尚未粉碎波兰人的抵抗意志,他们拒不交出华沙。

在这几天里,德第4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两岸向南推进。在该河北岸向前推进的第2军未遇强敌,比较顺利地经普沃茨克向莫德林进逼。而在该河南岸的第3军则遇到了当面波军的有力抵抗。该军无法跟上第8集团军左翼的步伐。第8集团军左翼部队除为第10集团军提供翼侧保护之外,现在又奉命超越追击“波兹南”集团军。由此出现的缺口便是后来进行布祖拉战役的主要原因。

9月11日,波森为德军占领。

9月7日以后,考皮施兵团不断向格丁尼亚进逼。经过激烈战斗,德军于9月13日闯入该城,但波兰人的抵抗至9月19日才被粉碎。

战争进行到第二周,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0集团军的所属装甲部队便进抵华沙近郊。9月10日,第4装甲师的部分部队冲入波兰首都,但在波兰军民的抵抗下,又撤到该市西郊。

在古拉卡尔瓦里亚附近的德军装甲部队,在维斯瓦河东岸建立了桥头堡。德第10集团军的右翼部队继续向东南进攻,占领奥帕图夫和桑多梅日,尔后掉头沿维斯瓦河向北进攻。在拉多姆东面,该部挡住了波军6个师的部分部队渡河的去路。

这样,德军便实现了对战斗在维萨山区和拉多姆附近的波兰部队的合围,经德国空军毁灭性突击,波军该部于9月11日停止了战斗,6万人成了德国的俘虏。当德军其他部队还在进行拉多姆合围战或参加布祖拉战役时,第10集团军右翼的部队渡过维斯瓦河继续向东进攻。

9月9日,德第8集团军未经战斗便占领了罗兹市,尔后向华沙西南部的波军集团进逼。第16集团军所属第16军挡住了该波军集团向东的去路。波军顽强抵抗,并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反突击,使德军遭到重大伤亡。

当时,布祖拉河南面的德军受到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正在试图向南撤退的“波兹南”集团军试图从库特诺地区突围。从波兰北部地区撤退到莫德林—华沙—布祖拉地域的其他集团军的部队与其会合。它们不但威胁着德第8集团军的侧翼,而且也威胁着它的背后,致使该集团军为阻止波军的前进不得不将其2个军掉转方向以建立向北的防御正面,甚至有部分部队要掉头向后,以对付背后的波军。但德军在这一地区的暂时的危急局势,并未对波兰中部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虽然陷入包围的波军拼死抵抗,并继续试图向南突围,但形势越来越危急。德第13军和第10军在格沃夫诺—文奇察地域。第16军和第11军由华沙和姆什乔夫地区向渡过布祖拉河的波军东翼逼近。第15军于9月16日赶来加强。第4集团军也从西南和北面向集结在库特诺地域的波兰殿后部队推进。在弗沃茨瓦韦克南面挖壕据守的波兰部队对德第3军进行了艰苦抵抗,使该军一度受阻。第2军于9月11日进抵莫德林,在这里的要塞西面和北面留下部分部队,主力部队继续向布格河边的登贝推进。9月15日,该部侵入那里的波军桥头堡阵地,渡过布格河,进抵亚布翁纳。9月16日,在布祖拉河附近,所有参加包围的德国部队开始集中突击。

德第3军从西面和北面向东推进。在维绍格鲁德附近,该军以部分兵力封锁了维斯瓦河的通道。在该军的右侧,第13军和第10军于9月17日向北越过沃维奇—库特诺公路并占领库特诺。

德第10集团军所属3个军的情况是:第15军于9月17日越过了华沙一索哈切夫公路,并于19日对在莫德林南面顽强抵抗的波军发起进攻。第16军于9月19日向南渡过布祖拉河,在该河两岸向维绍格鲁德方向转入进攻,并于同日进抵维斯瓦河。第11军于9月17日在索哈切夫和沃维奇之间渡过布祖拉河并向西北方向推进。

9月13日,所有德国空军作战部队对罗兹东北部地区进行空袭,并攻击波军密集行进纵队。9月16日,德国空军对沃维奇和索哈切夫北面的大规模的波兰纵队实施空袭。这一天,德军动用了820架飞机,投下了328吨炸弹。德国空军的空袭有力地支持了德军的作战,严重影响了波军的士气。

9月19日,完全丧失抵抗力的波军宣布投降,19个师和3个骑兵旅的12万人做了俘虏。波兰在维斯瓦河以西的最后1个有战斗力的“波兹南”集团军被消灭了。

在南方,德第14集团军竭力切断波军渡过桑河的退路。在该军的右翼,山地部队于9月11日渡过桑河进抵普热梅希尔。9月12日,德军一个不大的先遣部队进抵雷姆贝格城下,9月16日,攻击该城的行动受挫,侵入该城的德国部队无法立足,不得不重新撤出。

集团军左翼部队试图挡住后退波军渡过桑河下游的去路,集团军中路的第22摩托化军则向东北方向推进,渡过桑河,其主力部队于9月15日进抵卢布林地区的托马舒夫,其先头部队进抵弗沃济梅日和赫鲁别舒夫,并在布格河上建立了桥头堡。侦察兵与第3集团军的第19军取得了联系。9月16日,第22军又掉头向西南拉瓦—鲁斯卡亚—雷姆贝格一线推进。

波军指挥部企图在波兰东部地区组织防御。为此,决定建立北方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波军的企图被德军察觉。德国空军除对波兰的行军纵队不断空袭外,还对波兰的铁路进行狂轰滥炸,破坏了波兰的交通,打乱了波军的计划,从而使波军的企图根本无法实现。

到9月16日止,波军已大部被歼,波兰西部和中部完全为德军占领,德军推进到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德军已达到了作战的主要目标。9月17日,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同日,苏联红军进入波兰。

当苏联红军于9月17日进入波兰境内时,德军已进至8月23日条约规定的德苏利益分界线以东200公里处。为避免同苏军发生冲突,9月17~21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连续发布命令,以确定德苏两军分界线和德军撤出日期。最后确定德苏两军占领地区以维斯瓦河、纳雷夫河和桑河为界,完全与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所一致。此外,根据希特勒9月20日的命令,德军必须停止分界线以东的一切作战行动,向西部撤退的行动必须立即开始。

9月22日,德第4集团军开始向西和西北方向撤退。

德第3集团军在古拉卡尔瓦里亚附近与第10集团军会师,封闭了对莫德林一华沙的包围圈。波军9月19日,在新德武尔附近从莫德林和20日从普拉加突围的企图被挫败。

德第10集团军右翼的第4军,在这期间经卢布林(已被攻陷)向海乌姆,尔后向赫鲁别舒夫推进。该军在维普日河东岸建立了2个桥头堡,并同第14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在科茨克和扎莫希奇会合。9月19日,该部停止前进。

在第14集团军的作战地域的托马舒夫—扎莫希奇地区仍有激烈战斗。经过3天交战,波兰4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和1个骑兵旅投降。在雷姆贝格北面的茹乌夫和卡米翁卡之间的森林里一个较大的波军集团被合围,并于9月19日被迫放下武器。德第18军和第17军的部队,从南、西、北三面包围了雷姆贝格,但波军仍顽强抵抗。19日,波军拒绝交出该城,并试图突围,未果。9月20日,德第17军的部队推进到布格河上游。

在布祖拉战役结束后,第8集团军便准备进攻华沙。出于政治原因,希特勒也希望早日攻占华沙。但由于波兰首都军民的英勇抗击,德军一时难以如愿。

9月20日下午,德国空军出动了620架飞机,目的是切断莫德林和华沙的要塞之间的联系。次日,戈林命令第1和第4航空队倾其所有兵力对华沙的广大地区进行集中轰炸。

9月22日,德第8集团军实现了对维斯瓦河的突破,并对莫德林和华沙的波军实现了完全分割。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决定,利用维斯瓦河西岸的第13军和第11军突击波兰首都。第15军和第10军在莫德林南面切断了波军的退路。

9月25日,德军开始对波兰首都华沙进攻。空军出动了约1200架飞机,而且还动用了不适合于担当空袭任务的运输机。9月26日,空军出动450架飞机空袭莫德林。

德国陆军的进攻也取得了进展。第13军在9月25日摧毁了波军在华沙第一道防线,次日又摧毁了第二道防线。第11军占领了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为粉碎波军对德军侧翼的攻击,经希特勒批准,第1军在维斯瓦河以东向普拉加的南郊推进。9月26日晚,华沙守军指挥官罗梅尔将军要求停战一天,并进行交出该城的谈判,遭到拒绝。9月26~27日夜,德军猛烈炮击,步兵继续在全线实施攻击。9月28日,在水电遭到破坏、食品、药品断绝,完全丧失抵抗力的情况下,华沙无条件投降,守城波军12万人被俘。

9月27日,德国对华沙的攻击已不再需要空军的支援。同日,空军作战部队奉命攻击莫德林。两天后,莫德林停止抵抗,3万名波兰士兵被俘。作为波兰的最后一个抵抗中心,海尔半岛也于10月1日陷落。

在德军从德苏占领区分界线以东西撤的过程中,发生了与波兰军队的战斗,甚至是激烈的战斗,但这已无碍大局。

10月6日,在登布林以东的科茨克附近的波军也缴械投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波兰成了纳粹德国“闪击战”战略的第一个牺牲品,波兰作为独立国家被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抹掉了。

2.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3月31日,英国曾许诺保证波兰的安全,又于同年8月25日与波兰签订了《互助协定》。根据英国的保证和英波《互助协定》,在波兰遭到德国进攻时,英国政府有义务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诺公约中,法国就曾许诺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国政府又紧随英国对波兰问题发表原则声明,表示保证波兰的独立。同年5月19日,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与波兰陆军部长卡斯普里茨基又签订了关于在波兰遭受德国进攻的情况下,法国实行军事行动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一旦波兰遭到德军进攻,法国空军应立即行动,保证派出60架飞机轰炸德国目标;陆军在宣布动员3天后开始行动,毫不迟延地对德军发起有限攻击;从总动员第15天起,法军投入主力部队对德军发动攻势。法国的这位将军还说,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突破齐格菲防线。

然而,英法两国多年来一直口是心非,对波兰也不想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只是想让波兰在这场它们与纳粹德国的对抗中充当其马前卒,挡一挡德国侵略军的锋锐,使自己起码暂时不受太大的损失。

德国大举入侵波兰7个小时后,英法统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兰,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国做交易。法国外长乔治·博内这时打电话给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庞赛,要他转告齐亚诺,法国政府欢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议:邀请希特勒于9月5日来举行一次会谈,以便“审查已经成为当前纷争根源的凡尔赛和约的一些条款”。英国也同意会谈,只是坚持德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波兰。

9月1日晚上9时,英国政府才将一份正式照会递交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对波兰的一切侵略行动,并立即从波兰领土上撤出其军队,否则,英王陛下政府将毫不犹豫地履行自己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同日晚上10时,法国也向德国递交了一份措词完全相同的照会。

此后,为了寻求与德国谈判,两国外长和英国驻德大使又连连表示,此照会并非最后通牒,而只是一种警告。它们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逃脱自己对正在受到纳粹德国野蛮侵略的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在政府面临垮台的巨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3日上午9时才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德国政府在上午11时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两国即从该时起处于战争状态。

在英国连拖带拉的情况下,到9月3日中午,法国政府才十分不情愿地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的期限是这天下午5时。

德国拒绝接受英法的最后通牒,于是已成骑虎之势的英法两国分别于9月3日上午11时和下午5时向德国宣战。同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同德国宣战。

英法对德宣战使战争突破了亚欧两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出现了东西两个战场,并且战争进一步蔓延之势已不可遏止。

虽然英法两国已同德国宣战,但它们并不想真的与德国刀枪相向。

当时,英国和法国分别拥有作战飞机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未对波兰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义务。法国甚至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要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怕引起德国的报复,使法国未设防的工业企业遭到轰炸。殊不知在德波战争期间,德国人最担心的就是英法两国的空军会对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进行轰炸。

为了在东线集中优势兵力,尽快结束对波战争,德国在西线只配置了32个师,但就其训练和技术装备而言,只有11个基干步兵师称得上是够格的。而且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所大肆吹嘘的齐格菲防线,实际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也不能弥补德军兵力的不足。而当时法国已经动员了110个师。因此,就德法边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国对德国占有很大优势。法国本可以利用战争初期的这种有利态势,采取断然措施,在西线对德国实施大胆突击,即使不能根本扭转战局,起码可对德军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从而大大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阻止德国速战速决目的的实现。

尽管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兰,他将于9月4日在陆上开始战斗行动,但口惠而实不至,直至9月7日,法军一直拥兵自重,不肯向德军发一枪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军才发动所谓萨尔攻势。法军从萨盖明出发,略有推进。9日,同齐格菲防线前沿掩体有了接触,但法军并没有对该防线发动进攻。10月16日,德军首次出击,法军又撤回原出发地。萨尔攻势是法国人的一种象征性姿态,目的不在于打击德国,支援波兰,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兰人的怒气,并对国内外舆论做出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说得过去的交代。

英国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去。这时,波兰战局早已结束。

在英法消极避战的同时,德国也不愿过早同英法交战。在侵波战争期间,它力求稳住西线,以避免两线作战。侵占波兰后,它又企图以“和平”烟幕掩护新的战争准备。因此,希特勒继1939年9月19日在但泽宣称他没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图后,又于10月6日在德国国会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议。

由于在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意正面交锋,从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线出现了宣而不战和不战不和的不正常局面。于是,英法对德国的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奇怪的战争”。

3.美在欧战中保持中立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9年9月5日宣称,美国在欧战中保持中立,并将举行泛美谈判,以减轻西半球因战争而受到的损害。在一项声明中,禁止武器、军需品、飞机和飞机零件以海运输出至任何卷入战争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印度、奥地利和新西兰。罗斯福的中立声明,是承袭自1914年欧战爆发时,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参战前所发表的一项声明。

9月20日,美国会应罗斯福之请,集会讨论修正立法问题。罗斯福提出6项建议:限制美国轮船驶入战争区;禁止美国人民乘坐交战国的轮船和经行危险区;交战国向美国购得的货物,由美方起运之前,即应过户,由购买国自行负责;禁止贷款给交战国;规定在国内为交战国募款的办法;军火与作战工具的输入与输出,仍须获有政府的证件。

4.苏德瓜分波兰

德波战争刚刚爆发,纳粹德国领导人就催促苏联尽早出兵波兰。在他们看来,苏联出兵将会壮大德国的声威,使得英法两国更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德国可以更加从容地消灭波兰;他们甚至希望苏联的出兵会使英法两国也向苏联宣战。果真如此,德苏关系可能会更深一层芬兰人猛烈抵抗苏联入侵。图为芬兰士兵准备埋葬敌人的尸体。,纳粹德国的处境也将会大大改善。苏联准备出兵,但要选择“适当的时机”。1939年9月5日,莫洛托夫在书面答复德国要求苏联从东方进攻波兰时说,“这一时机尚未到来”。9月8日,德军已进抵华沙城下。1939年9月17日晚波兰政府离开本国领土。

9月17日,苏联政府认为,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苏联已不再受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束缚;并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同胞。凌晨5时40分,由米·普·科瓦廖夫率领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由谢·康·铁木辛哥率领的乌克兰方面军以7个集团军约40个师的兵力,越过长达1000多公里的苏波边界进入波兰境内,其快速兵团在8个航空兵群支援下,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御,当晚占领波列西耶地区。

资料表明,苏联红军进入波兰24小时即9月18日清晨波军总司令部才离开本土。由此看来,苏联政府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准则,充分暴露了其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波兰全力抵抗西部德军的入侵,在波苏边境只有25个边防营。这时已呈崩溃之势的波军根本无力承受苏联在自己背后的一击。18日,已逃往罗马尼亚的波军总司令爱·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命令部队全部撤往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对俄国人不作抵抗,除非他们进攻我们或企图解除我军的武装。但一些部队未接到这一命令,仍继续抵抗。在格罗德诺和科布林等地双方展开了激战。

18日,苏军先头部队与德军会合。两军商定,西进苏军与西撤德军之间须保持25公里的距离。22日,苏军从西撤德军的手中接管了布列斯特要塞,迫使利沃夫守军投降,并占领比亚韦斯托克。25日,苏军进至布格河、桑河一线。

苏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250~350公里。苏军亡734人,伤1862人;波军亡5000人,被俘30万人。

波兰被征服了。全部领土为德国和苏联占领。于是,如何处理波兰问题又摆在了德苏两国领导人的面前。

德国人主张,大部分波兰领土由德苏瓜分,但还应保留一个完全由波兰人组成的人口为1200万到1500万的残存的波兰国家。在德国人看来,以拿破仑的华沙大公国为蓝本保留下来的这样一个国家,一来有可能提供同英法两国谈判的基础,为自己今后的行动留下更多回旋的余地;二来有利于自己对波兰人的控制,因为波兰人今后要想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土地,就不能不依靠德国人的帮助,使自己委身于德国。

苏联人开始表示赞同,但很快便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弊无利,于是决定改变主意,放弃原先允许一个残存的波兰存在的意图,主张以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为界分割波兰。

德国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9月23日,里宾特洛甫要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通知莫洛托夫,同意苏联方面的主张。并表示,为与苏联人讨论有关细节,并确定“波兰地区的最后结构”,他愿意再次去莫斯科。

9月28日下午6时,里宾特洛甫飞抵莫斯科,并连夜与苏联人进行会谈。会谈中,苏方提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前面所说的以四河为界划定双方势力范围;第二个方案是把原定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让予苏联,作为交换,原定属于苏联的卢布林省和华沙省东部地区划归德国。苏联建议这样做的理由是,把波兰人分开在两个国家是不合理的。

正在西线与英法严重对峙的德国是看得清苏联在其战略棋盘上的位置的,它不能为眼前的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与苏联闹翻,从而使其费尽心血创造的可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所以,尽管仗是德国打赢的,但它不敢不恪守它在8月间与苏联达成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甚至对苏联提出的新要求也不想说个“不”字。

9月29日清晨5时,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根据苏联人提出的第二个方案的精神正式签订了《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条约规定:在“前波兰国家崩溃之后”,双方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其界线大致以桑河、布格河和纳雷夫河一线划定。苏联除收回1921年以前属于苏联的领土之外,还取得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德国除得到了东普鲁士、波兹南省和西里西亚这些1918年以前原属德国的领土外,还占领了其他波兰领土。至此,波兰第四次被德苏两国瓜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4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