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8 23:34:35 0

19世纪

关键词:文学流派

法兰西文学是以法语为基础,体裁多样,表现形式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或深沉、或古典、或浪漫、或理性,每支笔下展现的都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百花争艳:法兰西文学流派

旧制度的消亡,势必引发新势力的觉醒,经历过三次革命的法国,最终确定了共和制。

拿破仑·波拿巴独掌政权后,虽然限制了舆论和报纸刊物等自由,但却重新建立了财政、司法、宗教、行政以及教育等制度,因此恢复了法国和平,也更加稳固了革命立场。可是那一时期的文学却迟迟没有得到发展。

社会等级的不平等、禁止罢工、实行军籍簿,这些行为通通指向资产阶级社会。整个19世纪的社会充满了制度隐患,然而在这种思想下成长起来的文学作品却带上了鲜明的印记和色彩。

拿破仑下台后,法国文学才获得了新的生机,不受限制的文学在想象力的驱动下,自由地发展。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起初属于保王派,集聚着不满、愤懑和苦恼,在宗教的约束下,一直深受自由派古典主义者的斥责。1824年至1825年,保守派停滞不前,浪漫主义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并形成卢梭式的自由主义,而雨果成为这种新思想意识的代表者。带有浓厚乌托邦倾向的浪漫主义流派,以语言奔放、想象瑰丽、手法夸张、抒情强烈见长。乔治·桑、雨果、缪塞皆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称的文学思潮。以莫泊桑、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作家为首的现实主义偏重理性,其作品客观地对生活进行反映,还原生活的真实,以真实的细节描写来批判现实。

作为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法国的自然主义,崇尚“让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给读者一个人类生活的片段”,追求绝对的客观和纯粹的描摹。以茹尔·德·龚古尔、埃特蒙·德·龚古尔、左拉、都德为代表的自然派印象极其深远。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一个乞丐将一块木板扔在泥泞的大街上,向一家巴黎人索要使用费。19世纪初的巴黎满街垃圾,上面还覆盖着厚厚的黏泥。尽管如此,巴尔扎克还是疯狂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一样,象征主义亦是法国文学中最关键的一支。它于19世纪后期诞生于法国,以十四行诗《应和》的作者波德莱尔为先驱,魏尔伦、马拉美、兰波等都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Romance:法国浪漫主义

思想的升华建立在革命的平息之上,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大革命带来的政治与社会现状逐渐引领至文学领域。“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更加多愁善感,尤其是更加强有力的文学”成为作家们孜孜追求的目标,文学领域正在向“反映社会现象的文学”发展。

Romance意为“传奇”“小说”之意,它来源于中世纪法语,其中也有“浪漫的”之意,由此而引发出“罗曼蒂克”一词。

1800年至1820年,大革命对法国人们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作家们为使文学得到发展,使思想得到进步,则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和限制,将目光放宽,以此拓展文学方面的视野。1820年3月,法国诗人拉马丁发表了诗集《沉思集》,这本书中,诗人赞颂爱情、崇尚死亡、热爱自然,一切残缺、痛苦的根源起源于人生,美好的希望和祝愿寄托于消逝的事物或者对于天堂的想象。这本诗集的出现,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地位。

1820年至1830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巴尔扎克、司汤达、奈瓦尔等新名字出现了,浪漫派逐渐确立了地位,可事实上,浪漫派文学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宣言,他们就像一个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每个人都在队伍中独自前行。浪漫派的发展缓慢与政治上的对立不无关系。1830年,浪漫派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巴尔扎克将浪漫主义小说转变为现实主义,除却像波德莱尔这种不纯粹的浪漫派,只有雨果的作品一直忠于浪漫主义,并将此延续至世纪末叶。

名家名作:一支笔一个世界

文学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一支笔便能构筑一个世界。自古而今,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朝代怎样更迭,流派如何改易,在法兰西,文字始终都繁华如梦。

千百年间,这片位于欧洲西部的土地上,涌现出的名家与名作太多太多,譬如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等。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1885年6月1日,法国为雨果举行了国葬,鸣礼炮21响,仪仗队由12名法国青年诗人组成,100余万送葬者跟随在灵车后面。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通俗小说之王”,擅长创作戏剧与通俗小说,作品结构清晰,情节生动,语言明朗,背景真实,颇受民众喜爱,其代表作有戏剧《克里斯蒂娜》《亨利第三及宫廷》《安东尼》,小说《三个火枪手》《蒙梭罗夫人》《基督山伯爵》等,其中又以描写爱德蒙·唐泰斯被陷害、寻宝、报恩、复仇为主线,充满传奇色彩的《基督山伯爵》最为著名。

大仲马从小酷爱文学、戏剧,他的小说背景大多真实且有所考据,情节曲折吸引人。1829年,名为《亨利第三及其宫廷》的绝佳剧作诞生,也是大仲马的处女作。这部剧以16世纪的法国为背景,以宗教战争作为切入点,描述了那个时期的国王、反动者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此剧在巴黎大剧院一经上映,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大仲马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不仅为浪漫主义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更为这种文学开辟了新的方向。大仲马主张废除老旧古板的思想,重新对戏剧做出定义。他的作品更多地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富有激情的生活思想,而《亨利第三及其宫廷》这部作品也更加清楚地诠释了大仲马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理念。

大仲马跻身于浪漫派戏剧创作的先导者之列,此举也赢得了雨果以及其他文学作家的肯定。除了戏剧之外,大仲马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也是享誉国内外。这部小说描述的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路易十三时期,名为阿尔多斯、阿拉宓斯、阿多斯的三个火枪手效忠王朝的事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

在当时,法国以天主教作为主要宗教并实行宗教改革,旧势力日渐衰落,新势力不断拓展,新旧的对决令法国形成了特殊的局面,为了统一法国,也为了稳固政权,红衣教主亲自率兵与新势力做斗争,一举将新势力剥夺。这段法国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大仲马夸大了人物的语言、行为,令事件和人物得到了升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仲马酷爱历史,可他从不拘泥于死板和教条中,他对历史进行了二次创作,也正因此写出了一本文学巨作。

小仲马,是大仲马的儿子,一位文笔温暖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中常洋溢着真情、爱情与宽容,代表作为《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善良、美丽、无私、淡雅、纯洁、独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莫泊桑,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之王,文笔犀利,擅长以小见大,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一生》《我的叔叔于勒》《俊友》《我们的心》等,其中以妓女“羊脂球”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对资产阶级的丑恶进行辛辣讽刺与揭露的《羊脂球》最为经典。

莫泊桑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农民、渔夫、猎人待在一起,听他们讲有趣的事情。莫泊桑的母亲是开启莫泊桑文学之路的第一位老师,她教莫泊桑写诗,同时她也是莫泊桑成为作家后的得力帮手。莫泊桑经历过普法战争,这对他日后的写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纪德曾经这样评价莫泊桑:“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认为莫泊桑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我们对他的个性几乎根本不感兴趣: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话要说,也没感到肩负什么使命,他目睹世界并且略带悲观地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但是他没有独特的折射率,对于我们来说(正如他自己所说)仍不失为一个卓越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他对于每个读者一视同仁,而且不用和他们秘密交谈。”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伊夫城堡

距法国马赛老港3千米处有一座孤岛——伊夫岛。岛上的伊夫城堡一直被当作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使用。相传,大仲马所著的《基度山伯爵》一书中的主人公就曾被囚禁这那里。

莫泊桑的文字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所创造的角色平凡、渺小,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没有过于浓重的刻画,只是通过描写日常流露出的个人情感,以及不过分夸大的表情、行为,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特点。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日常平淡的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令人叹服。法国作家法朗士曾评价莫泊桑语言的三大特点:明晰、明晰、明晰。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莫泊桑语言风格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莫泊桑的作品从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也从不恪守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司汤达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也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司汤达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作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的创作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了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同时以其卓越的反映时代的杰作,在当时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斗争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在代表作《红与黑》中,作者以小资产阶级代表于连的爱情经历、奋斗历程及悲惨结局为主线,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腐败。语言细腻中有辛辣,栩栩中有精致,深入人心。

巴尔扎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的撰写者,代表作有《高老头》《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等。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之前,法国小说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故事的格局,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几乎无限度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让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仿佛与文学的诗情画意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能得以描绘。他借鉴了其他文学题材的特点,把戏剧、史诗、绘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在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如此巨大的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技巧,被称为法国现代小说之父。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茶花女

阿尔丰斯·穆夏1896年绘制,莎拉·伯恩哈特出演了同名戏剧的女主角。

法国简史——19世纪的法国文学

19世纪初法国社会底层居民的厨房。

维克多·雨果,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浪漫派戏剧的缔造者,崇尚民主,一生创作颇丰,经典著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以1482年的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敲钟人加西莫多与吉卜赛少女艾丝美拉达的悲剧故事。《悲惨世界》以磅礴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逼良为娼、奴役压榨等,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历史轨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恢宏大气,读之颇令人震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58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