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六道轮回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1:27:31 0


在计划司马冏的事件中,司马颙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他本以为司马乂会被司马冏杀死,然后自己就能以为司马乂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冏的。现在司马乂干掉司马冏成了新的辅政,而且他掌权之后做了一件事——请成都王入洛辅政。在他看来,只有司马颖能安定天下。

之前司马颖以退为进,远离是非之地发展实力,以备以后争夺天下。现在面对司马乂送上门的权力,司马颖心动了。但是司马颖只同意了一半——铺政是可以的,来京城是不行的。

成都王司马颖之所以一直处于上风,无论是口碑还是实力都处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的背后一直站着一个人——卢志。

卢志是司马颖的参军,是司马颖集团最重要的谋士,此人出身名门,祖上是东汉末年的卢植。正是在卢志的谋划之下,司马颖成了目前政治斗争中最大的受益者。本来司马颖只是镇守邺城的外藩王,根本不可能染指中央,但是在讨伐司马伦之役中,司马颖响应齐王起兵,一跃成为诸王之中名望第二、实力第一的实权霸主。

齐王专权时,卢志力劝司马颖回邺城,坐观成败,结果齐王身死。之后长沙王掌权,反而请司马颖遥控朝廷,司马颖实际上已经成了帝国新的统治者。但自从司马乂事无巨细都向邺城汇报请求定夺,使得司马颖在邺城遥控朝廷之后,他就膨胀了。膨胀了以后,司马颖就开始远离贤才,看卢志越来越不顺眼,也开始疏远他,一方面,卢志总是劝他要礼贤下士,勤俭节约,这让司马颖非常不开心;另一方面,卢志力劝司马颖不要加入司马颙的反司马冏集团。

其实,对于司马颖来说,反司马冏没有任何好处。大致有三个理由:

其一,司马冏当初是首倡义举,反对赵王司马伦,现在司马冏的辅政地位是成都王司马颖也承认的,结果没过多久司马颖就要反他,如此反复无常,必然对司马颖一贯打造的贤王形象有所损害。

其二,就算司马颖嬴了,就和当初灭了司马伦一样,他一样不能对抗其余诸王的联合。和当初要趁机夺取名望不同,这次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收益,反而是河间王司马颙寄希望于拉司马颖下水,减缓自己的压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反司马冏只会导致司马颖实力无端受损而不会增加自己的筹码。

其三,万一司马冏赢了,司马颖必然身败名裂,前功尽弃。

总而言之,赢了不会比目前更好,但输了却会万劫不复。

太安二年,义阳张昌作乱,司马颖拜表南征,但还未到便被陶侃平定。此时的司马颖恃功而骄,比司马冏更差,但忌惮朝中的长沙王司马乂。而司马颙也因计划未成想杀死司马乂,于是二人密谋除掉司马乂,事成之后以司马颖为皇太弟。

太安二年,司马颙暗中派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中书令卞粹等人袭击司马乂。司马乂早就得到了皇后羊献容(司马衷的新皇后)的父亲羊玄之和左将军皇甫商的密报有了防备,结果这几个人被司马乂反杀了。

司马颖又亲自挑选了一个武林高手前去暗杀。结果杀手刚到长沙王府,就被当时长沙国左常侍王矩杀了。

暗杀不成,司马颖和司马颙上表要求处死羊玄之、皇甫商等人,未获同意,于是便以李含被杀为名讨伐司马乂,派张方率兵进军洛阳。司马颖也带着本来要攻打张昌的军队进攻洛阳。

双方交战不止,朝廷商议后认为司马乂与司马颖是兄弟,可以劝和,想让他们二人划分陕地,割据一方,但司马颖不听。于是司马乂写信给他,大致内容如下:“大晋建立诸多不易,先帝把基业交到我们手上,我们难道要让天下大乱吗?现在收手还来得及,我们两边的将士都不愿作战,我也不想和你兵戎相见,两军交战,死伤的都是无辜将士啊。我因念着骨肉分裂的痛苦,才会写信给你。”而且,司马乂还以朝廷的名义对司马颖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只要他撤兵,朝廷愿意扩大他的势力到陕西中部,给他更多的利益。

司马颖回了一封信,大致内容如下:“自从杨骏之后,把持朝政的乱臣贼子比比皆是,但是他们都被诛杀。而当前战事,各有胜败,若能杀了皇甫商和羊玄之这些人,京城撤防,我就回邺城。”

面对司马颖和司马颙的两面夹击,司马乂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东边是重点,西边暂时不足为虑,因为西边的张方只带来七万人。而东边的司马颖发动了二十多万人,来势汹汹,目标就是攻克洛阳,将领则是陆机。所以司马乂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东边的司马颖。

自从金谷园一别之后,当年的“金谷二十四友”也都各奔前程。陆机投奔了成都王司马颖,被奉为上宾。他之所以会选择成都王司马颖,是因为成都王名声在外,有贤王之称,陆机觉得天下局势非成都王不能收拾,所以就跑到邺城去了。

由于盛名在外,陆机也很受重用。司马颖一方面看重的是陆机的才华;另一方面看重的是陆机显赫的背景。这次出兵讨伐司马乂,司马颖特地让陆机打头阵,但是陆机居然拒绝了。虽然陆逊、陆抗是两代名将,但陆机只是文化方面的人才,写诗作赋他很厉害。而陆机相当有自知之明,他明确表示自己不行:一方面水平不行,另一方面在军中根基太浅。

陆机客居为官,在司马颖集团中属于明显的外来户,但位列群士之上,所以集团核心人物牵秀、王粹等都有怨恨之心。陆机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坚决请辞,但在司马颖的坚持下,他还是挂帅出征了。

陆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率领大军直奔司马乂而去的。史书描绘:“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可见兵力极其雄厚。

陆机的战略战术非常简单,他想正面比拼战力,兵对兵、将对将,是完全比拼组织度和阵营能力的打法。而长沙王也喜欢这种打法。于是,长沙王司马乂和陆机军战于鹿苑,从兵力上来讲,陆机是有优势的,但是长沙王司马乂却有一样制胜的利器——他带来了皇帝。

古代作战,御驾亲征往往是最能提振士气的行为,皇帝到场会让将士们有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一看皇帝来了,所有将士都奋勇杀敌。

而且,司马颖的士兵名义上也是皇帝的人,有皇帝在战场上,司马颖的士兵投鼠忌器。

此战陆机惨败,损失极其惨重。

《晋书》:“长沙王乂奉天子与机战于鹿苑,机军大败,赴七里涧而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将军贾棱皆死之。”

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件事的发生直接影响了陆机的结局。在司马颖身边,有个很得宠的太监叫孟玖,他的弟弟孟超是陆机的前锋,还未交战,就放纵士兵掳掠。陆机制止了他的抢劫行为,结果孟超怀恨在心,就诬告陆机谋反,准备投降长沙王。此后没过几天,孟超由于轻敌冒进死了。孟玖认为是陆机为了报复孟超的诬告杀了他,就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被孟玖利用,与牵秀共同证明这份捏造的异志。

孟玖深知尽管陆机败得非常惨,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仅仅战败不足以杀死陆机,而司马颖素来爱陆机之才,一旦有人求情恐怕也就是让他戴罪立功而已,而谋反正中司马颖的软肋,像他那样的阴谋家,最害怕的就是有人背叛自己,而且他对陆机期望如此之高,却败得如此之惨,他会不怀疑陆机通敌?现在只要点燃这个火药桶,必将激起司马颖内心最深的恐惧和愤怒。不出所料,司马颖大怒,下令将陆机收押。

陆机脱下了戎装,换上了素服。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他不想当这个都督,不想打这场仗,却被逼上了战场,成了罪人。

很快,陆机的朋友们开始集体上书解救他。江统、蔡克、枣嵩等联名上书,希望司马颖可以留下陆机让他戴罪立功,一战败就斩杀大将,以后谁还敢统兵出战啊?但是司马颖已经下定决心要杀陆机。眼看情势无法逆转,他们又转变了目标。就当时而言,如果杀死陆机,陆云等陆机族人恐怕也是在劫难逃,所以他们再一次上书,希望司马颖千万不要牵连无辜。

“统等区区,非为陆云请一身之命,实虑此举有得失之机,敢竭愚戆,以备诽谤。”这种言辞不是一般时期能说的。司马颖也动了恻隐之心,但是这个时候,卢志说了一句话:“当初赵王司马伦杀了赵浚,放走了他的儿子赵骧,然后呢?”然后,赵骧投奔了司马颖,再然后,三王讨伐司马伦,司马伦被杀。

在孟玖等人的催促之下,尽管很多人都为陆机求情,但是司马颖仍旧下令斩杀陆机,诛灭其三族,陆云等尽被诛杀。

陆机事件其实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却透露了三个重要的事实。

其一,司马颖集团内部存在着名士派(外来户)和实权派(坐地户)的严重对立。

陆机作为名士派的代表被排挤致死,实际上也就代表着司马颖集团的严重排外,一个排斥外来人才的集团必将失败。司马颖前期的贤王之名在陆机事件中被粉碎,所有人都知道,司马颖不能容人,虽然陆机战败,但是因为战败就说主将通敌、就斩杀大将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极有可能导致无人敢战。

其二,魏晋时期对于名士世家的迷信非常严重。

陆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就是一个文人,你让他拿刀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确实难为了他,但是司马颖先是奉他为上宾,然后又让他担任大都督,其实只是因为陆家出了两代名将,同时他的名气特别大。这种忽略人才实际能力的行为却代表了当时的一大潮流。这就是世家政治的直接产物,有名才有实权,而非有实才有名,而这种情况还将一再上演。

第三,司马乂作战能力很强。

元康十年以来,仅仅三四年之内,从贾南风到司马伦到司马冏,天下的霸主频繁更换,诸王内战打得如火如荼,其实京城的禁军已经麻木了,但是司马乂却是一个不同的人。他的军事力量除了自己的部属之外就是京城的部队,但是和齐王、赵王不同,他有效地利用了京城的军事力量,打败了远远比自己强大的陆机军队,原因是他获得了民众和士兵的支持。

永兴元年,司马颖和司马乂在洛阳城外反复拉锯,司马颖这时已经损失惨重,在这场恐怖的绞肉机一般的拉锯战之中,司马颖损兵折将,据史书记载,他损失了约六七万人,根据之后他的表现,实际上的损失很有可能比这个数字还多,实力消耗极其巨大。司马乂展现了超强的抵抗能力,他调集了洛阳所有的资源,以一城对四州,持续击退司马颖的进攻。尽管已经是弹尽援绝,城中粮草将尽,但是将士们仍旧在奋勇争先,丝毫不想退后。

司马颙也损失了很多兵马,张方的七万大军损失了五千多人,但是从后面的情况来看,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永兴元年正月,就在司马颖和张方准备退兵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消息,长沙王司马乂被软禁了。干这事的人,正是那四个隐藏的竞争者中的一个——东海王司马越。

东海王司马越,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就是那位勤俭节约的王爷司马泰的儿子。

自从太康十年以来,京城内风雨飘摇,人人自危,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无数人被清洗,身居高位之人纷纷落马,那么下面的人就要补缺,所以司马越官运亨通,一路从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副宰相)做到了司空(八公之一),位高权重,非常显赫。

然而他却是个胆小鬼,当初司马颖和司马颙要联合讨伐司马冏,他就劝司马冏投降;等司马颖讨伐司马乂,他又劝司马乂投降。现在司马乂强行抵挡二王兵马,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京城粮草殆尽,而二王占据着富庶的关中和河北地区,兵马钱粮都源源不断。司马越认为,与其和司马乂一起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司马越决定先联合一下朝内势力,下诏免去司马乂的职务,并把他连夜送到了金墉城。司马乂的部属不忍司马乂功败垂成,打算冲到金墉城救出自己的王。但是司马越又怕自己杀了司马乂,将来司马乂的部众会报复。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他的属下教了他一个办法——借刀杀人。很快,城外的张方就接到了密报:长沙王司马乂被关押在金墉城,金墉城在洛阳外部的角落,属于外城。张方立刻率兵冲进了金墉城,抓获了司马乂,并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他。他把司马乂绑到柱子上,在下面架起了柴堆,瞬间烈焰冲天。所有人都听见了司马乂痛苦的惨叫,如此凄厉。他没有死在战场之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阴谋之中,三军痛哭。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是同情还是惋惜,抑或是最简单的愤怒。

长沙王司马乂死,年仅二十八岁。

司马乂死了,司马越也没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司马颖也输了。

司马颖入洛,成功地除去了自己成为皇太弟的最后一块绊脚石——长沙王司马乂,在他的军事逼迫之下,皇帝被迫扩大了他的封地,增封他二十郡,并拜丞相,司马颖的名义势力直接从河北延伸到了湖南湖北一带。之后,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司马衷便废了齐王司马冏所立的太子司马覃,立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之后,司马颖心满意足地返回了邺城,继续遥控朝政。

我们可以看到,成都王在这场战争中除了获得了一个皇太弟的虚名和扩大他的封地之外,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他损兵折将超过十万,人心尽失,杀死长沙王也埋下了巨大隐患。所以说这场战争根本就是一场无意义的内耗。

司马颖进入洛阳之后最该做的事情不是封自己为皇太弟,更不是要什么名义封地增加自己的敌人,他应该要一个人——晋惠帝司马衷。这是洛阳唯一能给他的政治资本,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的西晋王爷们名义上还是要听中央号令的,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王爷和司马乂一样还在听从司马衷的指挥,司马颖一旦控制了这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必然可以在接下来的群雄相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然而司马颖错误地选择继续在邺城遥控朝政,所以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唯一可能带来的实际意义也丧失了。

司马颖回邺城了,但是京城总得有个人坐阵,于是司马越也踏入了这场权力斗争。

十万冤魂躺在洛阳城外的荒草之上,白骨成堆,只因为一群人的愚蠢和野心,这就是八王之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