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春秋原来是这样——一个西瓜引发的血案:齐国宫变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06:10 0

接着上一章,继续讲齐国的话题。

由于兄妹乱伦事件,让齐襄公姜诸儿在八卦史中出尽了风头,历史也牢牢记住了这位另类的齐国君主。在历史上,像姜诸儿以八卦花边闻名的帝王还有不少,比如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的政治作为,早已经淹没在发黄的旧纸堆中,但人们对他和万贞儿的爱情耳熟能详。

姜诸儿的人生和朱见深非常相似,总结起来有两点:

一、他们都是爱情世界的偏执狂,他们的另类爱情故事不为世人所理解。

二、他们在童年时都受到父辈不公平的对待。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土木堡兵变被瓦剌俘虏,叔父朱祁钰即位,朱祁钰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位,贬居冷宫。姜诸儿的叔父夷仲年早死,留下一个儿子姜无知,而姜诸儿的父亲姜禄甫特别疼爱姜无知,允许姜无知享受太子待遇,让姜诸儿在感情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姜诸儿和朱见深的严重偏执症,应该是受到了童年阴影的影响。

不过,二人仔细比较的话,会发现朱见深接人待物的性格要比姜诸儿宽厚一些。叔父朱祁钰那么薄待他,他依然能以德报怨,给叔父上尊号,并给父亲英宗的“仇人”于谦平反洗冤。明朝有两个被隐藏的盛世,一个是明孝宗弘治盛世,一个就是明宪宗的成化盛世。

朱见深追求另类的爱情,但并没有乱伤无辜。而姜诸儿为了满足私欲,不惜大开杀戒,做掉了妹夫姬允,在历史上臭名远扬。都说童年的不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这话很有道理,姜诸儿在即位后,变得敏感而多疑,甚至是穷兵黩武,这正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外在表现。

虽然姜诸儿和妹妹乱伦的事情为世道所不容,但换个角度看,姜诸儿略显平庸的性格中却隐藏着一股刚狠强戾之气,他想做的事情,不惜代价也要做到。至少姜诸儿懂得一个道理,在乱世中混江湖,一定要明断果决,做事不要拖泥带水,快刀乱麻,一切OK。

在姜诸儿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堂弟姜无知因为受到僖公的宠爱,在官场上的地位急骤上升,严重威胁到姜诸儿的政治地位。如果任由姜无知在官场发展自己的势力,姜诸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薄情的父亲拿掉,立姜无知为太子。

从小一起长大,姜诸儿太了解姜无知的性格,这也是个睚眦必报的狠角儿。一旦让姜无知骑到自己头上拉屎撒尿,自己会死得很惨,对于这一点,他坚信不疑。

正因为如此,姜诸儿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不得不和姜无知展开残酷的政治斗争。二姜之争,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历史上另外一例著名的夺嫡之争,就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几乎见血透骨的政治决斗。

姜诸儿在失宠之后的悲凉心情,曹丕最有体会,作为最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公子,却不得不接受来自弟弟的严重挑战。姜诸儿的性格和曹丕非常相似,都是表面波澜不惊,实则阴狠刚戾的人物。而姜无知和曹植自恃受到君主宠爱,根本不把兄长放在眼里,步步紧逼,步步惊心。

由于史料所限,姜诸儿即位前和姜无知的夺位之争几乎没有记载,但从曹丕防守的惨烈程度上可以推想出姜诸儿当时的困难。曹丕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原因不外三点:

一、曹丕做人低调,从不表现出对世子嫡位的渴求,一切随遇而安,这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二、曹丕积极拉拢曹操身边能说得上话的大员,比如拉拢鬼才贾诩,贾诩果然替曹丕美言,几乎是贾诩一言之力,助曹丕上位。

三、曹植不断犯下让曹操愤怒的愚蠢错误。

曹丕一直不太受曹操的宠爱,姜诸儿同样如此。姜禄甫喜欢侄子姜无知的原因,不得而知,估计是姜无知平时接人待物嘴甜勤快,还有可能有些文学上的才华,这才压倒了堂兄姜诸儿,距离齐侯的大位仅一步之遥。

在夺位的竞赛中,姜无知已经将姜诸儿远远甩在身后,但当姜禄甫大限将至的时候,他还是把齐侯的位子传给了姜诸儿,姜无知空欢喜一场。究其原因,应该是有齐国的重臣劝说姜禄甫不要废子立侄,只是史料无载而已。

这个道理能说得通,侄子再亲,也不是自己亲生的。如果姜无知继位,他会不会视姜禄甫如父都是个疑问,姜诸儿再不讨自己的欢心,总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将来传承自己这一脉的香火,还得靠姜诸儿。

五代吴国统治者徐温非常器重自己的养子徐知诰(即南唐先主李昪),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亲生儿子徐知训,只不过徐温死的不是时候,被徐知诰强行夺过位子,建立南唐。

姜诸儿有惊无险地得到了他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接下来他需要做的,就是打击报复自己的政敌姜无知。不要说姜诸儿心胸狭窄,在任何时代,胜利者都有权利惩罚失败者,不过手段轻重而已。千古一帝唐太宗杀兄屠弟之后,将十个侄子全部杀死,相比之下,姜诸儿的手段文明了许多。

姜诸儿对姜无知的报复,实际上只是剥夺了姜无知之前享受的太子待遇,严格来说,这算不上打击报复。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姜诸儿身为齐侯,不能再让国中出现另外一个统治中心,换了谁当统治者,都做不到这一点。

父位子承,齐侯的位置本来就是姜诸儿的,结果半路杀出个姜无知,差点抢走姜诸儿的蛋糕。从人性恶的角度讲,姜诸儿有无数个理由处死姜无知,而且也不存在技术手段问题,看看鲁桓公姬允和彭生是怎么死的就知道了。

姜诸儿具有典型的外狠内柔性格,对外人如冬天一般冷酷,对自己人如春天一般温暖。姜无知妄想得到本不属于他的东西,姜诸儿对他还讲些兄弟情面,没有大开杀戒。但即便如此,姜无知对自己失去特殊的政治待遇依然怀恨在心,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既然无限接近了太子之位,那么他就有资格继承齐侯之位。

话是这么说,但当姜诸儿逐渐巩固统治时,姜无知没有任何机会下手夺权,只能心字头上一把刀——忍!自己窝在老鼠洞里,看着敌人风光无限,这种痛苦的煎熬滋味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

从《史记·齐世家》的记载来看,姜无知出现在姜诸儿即位后的历史舞台上,主要有两个时间段。一是姜诸儿即位之初,二是姜诸儿即位的第十二年,也就是说,姜无知整整忍了十二年。虽然史料有限,不过从逻辑上判断,姜无知在这十二年中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他依然在忍,同时在等待报复的机会。

关于姜无知的性格,史无详载,但面对强势的敌人,一忍就是十二年,这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特别是襄公四年(前694),姜诸儿设计害死了鲁公姬允,但鲁国依然对姜诸儿毕恭毕敬,这一点应该对姜无知产生了很大的刺激。男人有权有势有美女,杀人还不受追究,这正是姜无知所追求的人生。对姜诸儿的风光无限,姜无知只有羡慕、妒忌、恨。

同样是忍,姜无知和后世的勾践有所区别,勾践虽然给夫差当马奴,吃粪便,但后来勾践回到越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姜无知什么都没有,无权无势,即使姜无知暗中和齐国官僚阶层往来,也不敢明目张胆。再者,对齐国官僚上层来说,跟着齐侯,富贵等身,谁会和受国君猜疑的落魄公子混在一起?此时的姜诸儿还没有犯下明显的错误,统治一如既往地稳固,让姜无知丝毫看不到翻身的希望。

姜诸儿的统治到了第十二年,突然出现了朝着姜无知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转机。

姜诸儿不算是个明君,也不算是个十足的昏君,他更准确的历史定位是中庸之主。这类帝王在执政时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政治上基本不犯错,生活中小错不断。但话说回来,帝王的家事就是国事,私生活中的一些不太为人所注意的细节往往在历史的放大镜中被放大,直到酿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局。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平时都把精力放在大事上,所以他们最容易在一些小问题上犯下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

最典型的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守国有成,但性格过于偏执,好仗势凌人,下人经常被他责打,最终惹出骇人听闻的“壬寅宫变”,朱厚熜差点被愤怒的宫女用绳子勒死。

姜诸儿文治平庸,但武功还算不错,在江湖上拎刀乱砍,和郑、卫等国四处结盟拜把子。在姜诸儿治下,齐国国势虽不说是如日中天,也算得上是稳健发展。但姜诸儿没有朱厚熜那么幸运,同样是下人作乱,朱厚熜逃过一劫,姜诸儿却万劫不复。

姜诸儿被杀的原因,按这几年流行的文艺范说法,就是“一个西瓜引发的血案”。西瓜是不会杀人的,姜诸儿之死,是因为姜诸儿把瓜当成忽悠大臣的工具,结果大臣被他惹毛了,一怒之下,做掉姜诸儿。

被姜诸儿戏耍的大臣就是齐国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在姜诸儿出事的前一年或前两年,他们被国君派到葵丘(今山东临淄西)驻守。虽然说葵丘距离齐都临淄不远,但毕竟不如国都锦绣繁华,没人愿意去外面喝风受苦。

从《左传》所载相关资料的字面意义来推测,连称和管至父是不想驻外的,虽说君命难违,但他们应该向姜诸儿表达过自己的不满。为了平抚二人的不满,姜诸儿也做了妥协,与二人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

因为二人是在当年七月瓜熟时节被派驻葵丘的,姜诸儿做出承诺:你们只在葵丘驻守一年,等到明年瓜熟的时候,寡人就把你们调回临淄。连称和管至父觉得一年很快就会过去,也就痛快地答应了。

老话说,“君无戏言”,周成王姬诵因为一句戏言要封弟弟姬叔虞,被史官逼着实封姬叔虞于晋。因为君主的权威,一言九鼎,让连称、管至父相信了姜诸儿的承诺。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瓜熟时节,连称、管至父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回临淄享福,谁愿意待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喝凉风。但让二人失望的是,等了N天,齐侯的调防令始终没有发到他们手上。

作为臣下,是不能违抗国君命令的,没有姜诸儿的手令,他们不敢贸然回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醒齐侯,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就如同甲借钱给乙,约定一年后归还,但时间到了,乙装聋作哑,甲只好“厚着脸皮”催促乙还钱。欠钱的趾高气扬,债主低三下四,连管二人窝囊兼憋屈的心态和债主甲是一样的。

连称、管至父催齐侯调他们回临淄,结果遭到了姜诸儿的拒绝,“请代,弗许”。欠债的成了大爷,借钱的倒成了孙子,没人能咽得下这口恶气。姜诸儿“欠钱不还”,自然让连称、管至父感觉到上当受骗,愤怒可想而知。于是,二人“谋作乱”。

姜诸儿应该不是忘记了自己一年前的承诺,拒绝调防,而是另有隐情。推测一下,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据《左传》记载,连称有个妹妹,被送入宫,成为姜诸儿的姬妾,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姜诸儿不喜欢连称的妹妹,“无宠”。姜诸儿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恨屋及乌,所以对连称没有好感。

二、姜诸儿从一开始就没理由地讨厌连称。

三、连称或管至父曾经在不经意间得罪过姜诸儿,而他们自己没有察觉到。

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姜诸儿作为国君,言而无信,戏耍大臣,都理亏在先。更致命的是,姜诸儿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许多官场中人,而当这些失意者站在一起时,他们对姜诸儿的恨就会在瞬间爆发,比如姜无知、连称、管至父,以及连称那个因无宠而生恨的妹妹。

连称、管至父对姜诸儿严重不满,最高兴的莫过于苦苦等待复仇机会的姜无知了。姜无知已经忍了整整十二年,从现有史料上看,姜无知在齐国上层应该没有太硬的关系,否则他不会一忍就是这么多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且连称、管至父在军界人脉甚深,如果能把这二人拢在袖中,姜无知就有很大的胜算扳倒姜诸儿。郁闷了十二年,姜无知当年的雄心壮志也几被磨平,在他即将绝望地沉入水底时,突然发现眼前有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想象姜无知内心的狂喜。

更让姜无知兴奋的是,连称和管至父密谋策划政变的借口,就是姜诸儿当年剥夺姜无知的太子待遇,他们要为姜无知讨还公道。天上掉下来一块大肉饼,不吃那是傻子。

几个政坛失败者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三人喝鸡血插草标,结成犯罪小团伙。连称、管至父同意杀死姜诸儿之后,就立姜无知为齐侯,大家共享富贵,作为交换条件,连称和管至父也得到了自己心仪的价码。更让连称高兴的是,他还得到一个额外的红包,姜无知已经答应,事成之后,立连称的妹妹为齐国第一夫人,这还是姜无知当着连妹妹的面亲口说的。

不过姜无知等人暂时无法对姜诸儿下手,倒不是公室戒备森严,而是这几日,姜诸儿不在宫中。在当年的十一月,姜诸儿到临淄西北百余里地的贝丘打猎去了。要想下手,只能等姜诸儿回来再寻找机会,至于能不能成功夺权,“成败得失,非臣所能逆睹也”。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姜诸儿当然不会知道姜无知在暗地里都忙些什么,他的心思早就放在贝丘的田野上,因为这里有数不清的豺狼虎豹,可以让姜诸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至于姜诸儿带没带“夫人”文姜,不得而知。

但让姜诸儿万没有料到的是,他在贝丘的田野中并没有发现狼豺虎豹的足迹,反而碰到了一头奇怪的猪。这头猪的体形非常庞大,这应该是一头野猪。

离奇的还在后面,姜诸儿身边有个侍从,看到这头大猪后,突然莫名其妙地来了一句:“国君请仔细看,这不是一头猪,这是彭生!”彭生,就是八年前受姜诸儿之命杀死鲁桓公姬允的大力士。侍者的话让姜诸儿毛骨悚然,彭生居然投胎变成了一头猪,来阳间找自己索命。

从道理上来讲,是姜诸儿命令彭生杀死姬允的,但为了推卸责任,姜诸儿又杀掉彭生,是姜诸儿负彭生在先。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姜诸儿居然理直气壮地大骂这头据说是彭生投胎的猪,说你这个畜生居然还有脸来见寡人,然后搭箭朝着“彭生”射去。当年姜诸儿杀彭生是杀人灭口,不让彭生把自己杀害姬允的罪恶阴谋捅出来,现在他要杀猪灭口,同样是这个原因。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彭生投胎变猪已经把姜诸儿吓个半死,更不可思议的是,当这头猪被箭射中后,猪突然前蹄离地,站了起来,并冲着姜诸儿发出凄厉的啼叫声。

姜诸儿虽然嘴里强硬,但心里是有鬼的,心虚见不得阳光,被猪这么一惊吓,姜诸儿顿时手足无措。一个不小心,姜诸儿从马车上栽了下来,摔了个狗啃屎,把脚给扭了,鞋子也丢了。

接下来的场面更加搞笑,姜诸儿光着臭脚丫子,被侍人强行架上马车,车夫不敢停留,挥鞭打马,狼狈逃回临淄。

对于治疗外伤,“伤筋动骨一百天”,至少要有几个月的安静休养。东汉末年,小霸王孙策被许贡门客射伤,医生说在治疗期间,不能乱发脾气。孙策不听,到处打人骂人,结果创伤崩裂,二十六岁就永垂不朽了。

姜诸儿也是如此,回到宫中后,他没有安心养伤,而是对身边人非打即骂。姜诸儿在贝丘丢了鞋子,就把怨气发泄在了主管齐侯衣服鞋帽的寺人费身上,赏了寺人费三百鞭子,打得浑身是血。姜诸儿大富大贵,并不缺少鞋子穿,打寺人费只是泄心中的无名火,纯属没事找事。

好在寺人费人品不错,对姜诸儿非常忠诚,即使差点被打死,寺人费也没有丝毫怨恨姜诸儿(奴性深重)。如果姜诸儿打的是杨金英之类的刺头,十个姜诸儿也被勒死了。

但吊诡的是,寺人费似乎非常神通,他提前预感到了姜无知等人会趁齐侯养伤的时候发动叛乱。寺人费咬牙忍着疼痛,前去宫门外等候叛军,虽然他力不能缚鸡,但至少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拖延时间。

对于寺人费被打,姜无知并不知情,但姜诸儿坠车受伤的事他一定知道,否则他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政变,和连管二人带着人马杀进宫中。《史记·齐世家》也记载:“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众袭宫。”姜诸儿受伤,他的精力都集中在养伤上面,宫中戒备应该不如以前森严,肯定有空子可钻,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叛军杀进宫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准备投靠姜无知的寺人费。寺人费的出现把姜无知吓了一跳,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命令弟兄们把寺人费绑起来,不能让他逃回去通报姜诸儿。

五代安重荣造反,后晋派杜重威前去平叛,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出城投降,结果杜重威误认为赵彦之是来挑战的,结果一顿乱殴,赵彦之稀里糊涂送命。寺人费运气要好过赵彦之,至少寺人费还有时间为自己辩解,在被绑的时候,寺人费大声呼冤,说我不是姜诸儿一伙的,我是来给你们带路的。

口说无凭,寺人费把自己的上衣撩开,露出背来,数十道血印证明了寺人费没有说谎,这才取得了姜无知的信任。这个故事情节,和《三国演义》中黄盖苦肉计诈骗曹操非常相似,但姜诸儿和寺人费似乎没有必要搞什么苦肉计,如果发现叛军进宫,姜诸儿早就被人背着跑了,不至于出此下策,从时间上来讲是说不通的。

寺人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花言巧语拖住姜无知进宫,给还蒙在鼓里的姜诸儿赢得逃跑的时间。寺人费拍着胸脯,说这事交给我了,我知道昏君藏在哪儿,公子稍等,我这就进宫,割下姜诸儿的人头来献。

不得不承认姜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完全是一伙白痴,他们难道会相信此时的姜诸儿身边会一个侍人都没有,能让寺人费轻易杀死姜诸儿?对姜无知来说,最稳妥的办法是让寺人费前头带路,叛军紧随其后,一举除掉姜诸儿。偏偏姜无知就相信了寺人费的鬼话,这伙白痴站在宫门外,让寺人费去取人头。

寺人费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耽搁的时间太久,很容易引起姜无知的怀疑,所以寺人费很麻利地做好了三件事情:

一、和其他寺人一起把脚部受伤的姜诸儿从床上抱起来,藏到了门后边避难。

二、如果叛军看到床上无人,会很自然地想到床下,所以需要一个人来冒充姜诸儿躺在床上送死。寺人孟阳很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估计是孟阳的身材和姜诸儿非常相似,能起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孟阳穿上姜诸儿的衣服,从容上床,然后铺上被子闭眼等死。

三、把宫里所有的人员集合起来,冲出门和叛军决一死战,尽可能地阻止叛军进宫。

这个过程依然用时很长,《史记·齐世家》称“良久”,至少也应该在半个小时左右。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不引起姜无知的怀疑,在宫外等了大半天,姜无知还没见寺人费拎着姜诸儿的人头出来,终于明白被寺人费给耍了。姜无知并不清楚宫里发生了什么,情况不明,益发引起姜无知的恐惧。

双方交战的地点是在宫门前,具体人数不详。《史记》虽然没有说寺人费带了多少人出去决斗,但留了这么一句“宫中与公之幸臣攻无知”,姜诸儿的幸臣人数应该不会太多,而“宫中”应该是指姜诸儿留在宫里的守卫部队,少说也有百余人。至于姜无知、连称等人的叛军数量,从宫军被叛军悉数杀死来推断,叛军人数至少是宫军的两倍以上。

论知名度和地位,寺人费在历史上是一个连三线都算不上的小人物,而且他的努力最终也没有让姜诸儿逃过一劫,但他的忠诚和勇气让历史百般不得其解。在无端被暴打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还愿意为丧心病狂的姜诸儿送死?

宫女杨金英等人因为不堪忍受明世宗朱厚熜所谓采阴补阳的变态行为,发动宫女暴动。无论成功与否,杨金英们都知道自己会惨死在政权机器之下,这恰说明杨金英们的刚烈,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寺人费以德报怨,固然可敬,但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寺人费最正确的做法是杀死姜诸儿,然后再和姜无知决斗。面对污辱和压迫,一味讲究以德报怨,是一种怯懦的表现,算不得真的勇士。

当然,寺人费在这场混乱的战斗中战死,至少不能认为寺人费是懦夫,只能说他对德与怨的理解有误,真正的懦夫不会为了别人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对于寺人费,姜无知想必是充满了恨意,但姜无知更关心的是姜诸儿的下落。

一直有一个难以解开的疑问,连称的妹妹得不到姜诸儿的宠爱,已经答应做姜无知的内应。但这场政变中,丝毫看不到连妹妹的身影,史家皆无着墨。当初姜无知告诉连妹妹,说你给我刺探姜诸儿的情况,事成之后封为夫人。

这是一笔明码标价的交易,连妹妹为了能当上齐侯夫人,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数,全程监控姜诸儿的动向,她也有这个便利条件。她身边应该有自己的心腹人,对外传达绝密消息并非难事,寺人费在宫内使诈,连妹妹没有任何反应,这一点非常奇怪。

不过当叛军闯进宫里,连妹妹之于姜无知的作用已经降至冰点,有没有这个所谓的内应,姜无知都已经基本控制宫内。宫中姜诸儿派系的人马被扫除干净,姜无知相信宫里只有姜诸儿一个人,躲在床上绝望地颤抖。

说姜无知是个白痴并没有冤枉他,他没有想过这一点,既然寺人费是姜诸儿的嫡系,寺人费肯定会把自己发动政变的消息通知姜诸儿,姜诸儿又怎么可能还平静地躺在床上等死?

当姜无知闯进寝室,看到床上躺着一个人,他居然没有反应过来,真以为这个人是姜诸儿,挥刀一通猛砍。杀死孟阳的,极有可能就是姜无知本人,因为他太痛恨姜诸儿了。但快感过后,姜无知才发现上当了,姜诸儿根本没在床上,是孟阳替姜诸儿挨的刀。房间里没有发现姜诸儿的踪迹,姜无知几乎绝望,如果让姜诸儿逃到宫外,以齐侯身份号令天下勤王,胜负尚未可知。

话题再回到之前寺人费藏匿姜诸儿,寺人费对姜诸儿的忠诚没得说,但他缺少急智。有藏姜诸儿的时间,不如把姜诸儿背出宫,或者藏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而不是藏在极易被发现的门板后面。

北朝的齐王高澄遇刺时,就是钻到了床下,虽然最终高澄也难逃一死,但总比藏在门后的安全系数相对高一些。更要命的是,姜诸儿的脚部有伤,根本不可能站立太长的时间,等姜诸儿坚持不住的时候,他的末日也就到了。

细心的姜无知果然发现了破绽,在门的后面露出一只没穿袜子的大脚,不问可知,姜诸儿就藏在门后。随着姜无知发出一声凄厉的指令,叛军乱刀齐下,姜诸儿呜呼毙命。

姜无知忍了十二年,终于手刃仇人,报了当年被贬的一箭之仇,心中的快意可想而知。齐国的天下,也很自然地落在了姜无知的手上,在一帮狐群狗党的欢呼声中,姜无知春风满面地即位。

虽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应该相信阴阳轮回之说,但有时在翻看历史书的时候,总能强烈地感觉到冥冥之中仿佛真有天意。直言之,就是“你用什么方式得到的东西,就会以什么方式失去”。姜诸儿因为薄待大臣,被连称、管至父纠结姜无知乱刀砍死,而让人大呼荒谬的是,姜无知居然丝毫不长记性,刚上台没多久,就走上了姜诸儿的老路。

姜无知只记得姜诸儿当年欺负自己,却忘记了自己在受欺负的同时,还在欺负别人。这个人就是葵丘大夫雍禀。姜无知欺负雍禀的时间和原因均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雍禀对姜无知的仇恨,远胜于姜无知对姜诸儿的仇恨。

人的本性是记仇不记恩,雍禀牢记姜无知曾经带给自己的耻辱,无时无刻不想报仇雪恨。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姜无知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年虐过雍禀,他居然有胆量大摇大摆地跑到雍禀的地盘上撒野。公元前685年初,姜无知来到雍林打猎,结果刚到雍林,还没来得及射兔子,就被雍禀的人马突袭车驾,姜无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挂掉了。

历史有时很有趣,姬允杀死了姬息姑,姜诸儿为姬息姑报了仇;姜无知杀死了姜诸儿,为姬允报了仇;雍禀杀死了姜无知,又为姜诸儿报了仇。江湖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终结者,谁又是自己的终结者。

自郑庄公姬寤生和周天子交恶以来,江湖上就属齐国发生的事情最热闹,先是兄妹乱伦,接着兄弟群殴,精彩桥段接连上演。姜诸儿、姜无知这对兄弟的恩怨情仇已经化为一缕烟云,消散在空中,但齐国兄弟之争的精彩故事还没有结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9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