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萧何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18:22 0


历史名臣——萧何

萧何

萧何(?~前193),汉高祖刘邦谋士、辅臣,封相国,与韩信、张良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谥号“文佟侯”。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从起家时即追随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坚守后方,为前方提供兵员粮草,被刘邦认为功劳第一。楚汉相争时,任汉相,高帝十一年(前196),定计助吕后诛淮阴侯韩信。晚年为保身免死,做了一些违心的事。

一、慧眼识人 深谋断事

萧何为人,通达文理,谨慎而有计谋,曾任沛县的主吏椽(县令手下的属官)。

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慧眼识人,多次利用职权袒护他。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又经常帮助他。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因事去咸阳,临行时,诸吏都出钱为刘邦送行。别人都资送三百,只有萧何送的是五百。刘邦深深感念萧何对他的情谊。

秦朝有一个御史,奉命来监督郡政。萧何被长官派遣前去协助他。无论什么事,萧何都办得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充分显示了自己办事的能力。由此,这位御史便迁升萧何为泗水郡官吏,主管文书等方面的工作。在考核时,萧何的考绩名列第一。秦御史便想在朝廷提议征召萧何,加以重用,萧何一再推辞,这才得以免行。

就在这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揭义旗,起兵反秦。沛县县令与之遥相呼应。于是,萧何、曹参建议召来已经起兵的刘邦。然而事情总有意外,等到刘邦来了,沛县令却不守诺言,背弃前约,闭门不纳,并且要诛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惶然无措,急忙逃出。刘邦大怒,用箭把信射入城内,告谕城中父老,陈说事情利害。城中吏民便共杀沛令,开门迎接刘邦。刘邦依仗萧、曹,收聚沛县子弟三千人,响应陈胜、吴广。等到刘邦作了沛公,萧何便作了县丞,督办诸种事务。从此,萧何便跟定了刘邦,为之出谋划策,用自己的远见卓识辅弼刘邦建功立业。

历史名臣——萧何

“鸿门宴”遗址

沛公刘邦军势日益浩盛,终于攻占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一入城,将领们都忙着赶往秦朝府库,分掠金银宝物,纷纷乱乱。而在这混乱之际,萧何却直入官府,收聚搜罗秦朝丞相、御史的法律、图画、书籍,并认真加以收藏保管。刘邦后来能够熟知天下的险关要隘、郡县的户口多寡以及民生疾苦、社会状况,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顺时应变,都得力于萧何所收藏保护的图书典籍。

秦帝国灭亡,项羽听信谋臣之言,违背“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前约,不肯封刘邦为王,还摆设鸿门宴欲杀刘邦。后来,还是刘邦转手项伯说情,项羽才封刘邦为汉王,令其建都南郑;又将关中之地分为三份,封给秦的三位降将,命他们驻此,以阻挡刘邦东归。刘邦非常生气,打算率军与项羽硬拼,搞个鱼死网破。萧何与张良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两军实力,认为不能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因为敌势太大。应该先保存实力,以俟时机,再与项羽争雄。他们提出应该据汉中,招贤人,养百姓,收巴蜀,攻占三秦,然后统一天下。事实证明,萧何等人的见解是可行的,也真的成了刘邦夺取天下的总方针。

刘邦当了汉王,即请萧何为丞相。

二、追韩月下 转漕关中

萧何慧眼识人,前面已经提到。最能代表其爱才荐贤品格的,莫如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寸功未建,刘邦给他连敖(管理仓库)之职,官卑职小,无用武之地。这时,夏侯婴与萧何发现了他,知他有大志,是奇才,堪重用。后来韩信有过,刘邦欲斩之,萧何救了他。萧何先后三次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确有才能,应当委以重任。刘邦听了,未予重视,只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主管粮饷)的官职。

当时,汉军生活艰苦,加之前途未卜,军心动荡,多有逃亡者。韩信虽经萧何推荐,官职有所上升,但仍未获重用,于是也乘夜出逃。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大惊,来不及禀告刘邦,便自己去追赶挽留韩信。有人不知情实,仓促中竟然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刘邦大怒不已。

其实,萧何那日快马加鞭,趁着朦胧的月色,猛追韩信。一直追到褒河畔,才得赶上。韩信对萧何说:“本想在汉军中干一番事业,辅佐汉王统一天下,可汉王不肯用我,视我有如草芥一般。丞相几次秉公推荐,汉王只是不听,反疑丞相有私。我韩信既读诗书,又习武艺,却徒怀壮志,报国无门,所以决心离汉,从此弃甲归田,永不从戎。”萧何说:“伍子胥当年七荐孙武,孙武方被重用。我推荐您,不过才三次罢了!请您不必犹疑,可随我速回军营。倘大王这次仍不能重用您,我陪同您一起弃甲归田!”萧何说服了韩信,二人便乘马归营。

此时,刘邦正在焦虑之中。他一向倚重萧何、张良为左右手。张良归家探母,尚未返回,如今萧何居然又不辞而别。这真令他如坐针毡,难于举措。正当刘邦焦虑不安之际,萧何归来。刘邦且怒且喜,便追问萧何为何弃汉叛逃。萧何说:“实未叛逃,不过是月下追韩信罢了!”刘邦说道:“这些日子,将领们逃跑者已不下数十人,也没见你追过哪一个,你说是追韩信,是在骗我!”萧何凛然正色,说:“一般将领,便逃离一些,也无足轻重。惟独这韩信,国士无双,一代英雄,岂可让他离去!”说到这里,萧何加重了语气:“如果我们能重用韩信,韩信就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还会逃走的!”

历史名臣——萧何

西汉跪式甲俑

刘邦见萧何言辞恳切,便说:“本王可以任用韩信为将。”萧何说:“只封为将,韩信不会留下来的!”到了这份儿上,刘邦只好同意任韩信为大将,并让萧何去召来韩信,当面封之。萧何说:“汉王你素来有一缺点,就是不能礼贤下士,对人往往轻慢无理。如今你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唤役使小儿一般,这正是韩信离你而去的原因之一。您如果真想重用韩信,就该选择好日子,沐浴斋戒,修筑拜将坛,然后用隆重的礼节来任命他。”

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筑坛拜将,一军皆惊,传为千古美谈。萧何力荐韩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卓越见识与气度,与备位充员的庸相,自不可同日而语。

韩信即被封为大将军,不久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三秦守军来了个猝不及防。汉军很快便占据了关中之地。此时,萧何留守关中。留守期间,萧何竭诚尽智,克勤克俭,把关中建成了稳固的后方和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他默默地做着后勤工作,不断通过水路漕运,为前方输送士卒粮饷。他身居关中、心系天下,为治理关中,辅佐刘邦创建帝业,劳心伤神,日夜操劳。

为保证三军将士的粮草供应,萧何从基本建设抓起:在长安的未央宫设立武库以藏兵器,建造太仓以储军粮;采取缓和政策,几次颁布有利于经济生产的法令。另外,为保证兵员供应,他有计划地征发兵员。汉王几次战败弃军逃跑,都是萧何征发关中兵,补充兵员,才得以东山再起的。

总之,萧何发挥了最大的能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全面支援了刘邦、张良、韩信等人在前方的战争,为汉王逐鹿中原,立下了不朽之功勋。

但君王对臣下总是怀有戒心,不论你何等忠诚。汉三年,荥阳之战,汉军与楚军在京索之间对峙。战局之危,千钧一发。萧何独掌关中,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刘邦此时屡次派人慰劳萧何,其实慰劳是假,窥伺探看是真。萧何的门客鲍生献策说:“大王亲临战阵,赴汤蹈火,还不断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不放心啊!为今之计,莫如把您的子侄辈都送上前线,随大王征战,这样,大王的疑虑自然会消除的!”萧何依议而行,动员了萧平等子孙昆弟十余人上了前线。果然,刘邦大为高兴,对萧何也更加信任,更加钦佩了。其实,萧何此举不但消除了汉王的疑心,同时也安定、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三、论功最巨 序位第一

刘邦挫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便论功行赏。大臣们此刻争爵夺位,气氛紧张,实不下于战阵风云。讨论了一年多,一直讨论不出一致的意见来。

汉高祖刘邦自有主见。他认为尽管萧何并未到战场上冲锋陷阵,当然也就没有攻城野战之功,但他居守关中,功劳最大,于是先封萧何为酂侯,食邑八千户。手下将领大哗,他们认为自己征战沙场,攻城略地,而萧何只不过动动嘴皮子、耍耍笔杆子,怎么能功居前茅呢。刘邦此刻不慌不忙,讲出了一番道理。他说:“拿打猎来说吧。在打猎过程中,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现在,你们不过是多捕得几只野兽,有如立功之狗;至于萧何,指挥如意,则是立功之人。况且,你们都是孤身随从我南征北战,最多三两个亲人一起。而萧何全宗族几十人跟随我冒矢石、洒热血,此功不可忘记啊!”群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等到所有侯爵赐封完毕,要排定名次时,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作战勇敢,身受七十余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列为第一。”汉高祖已经说服了功臣,多封萧何土地,现在虽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但不好再以己意强制诸臣。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侦知圣意,进言说:“群臣的议论是有偏颇的。曹参虽然攻城略地,但那只是一时的事情,而您与楚国对抗五年,常常损兵折将,弃军逃跑。萧何能不断从关中地方派遣军队到皇上所在之地,补充皇帝的军备,不用皇帝下诏催促,多次聚兵支援前方。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多年,军队缺乏粮饷,萧何在关中征收民粮,利用水路辗转运到前线,保证了汉军的粮食不匮乏。陛下您几次丢城弃地,屡次无法在山东立足,萧何却始终保全关中,作为您的根据地,这些都是不朽的大功,群臣无法与之相比。应当以萧何居功臣第一位,曹参应占第二位。”汉高祖正中下怀。于是仍命萧何位在诸功臣之前,并且特许他带剑着履上殿,进入朝廷时,也准许他不必奔趋。

汉高祖因为鄂千秋的推荐合于己意,便又对大臣们解释说:“推荐贤才之人,理应得到高的奖赏。萧何的功劳虽高,没有鄂千秋,也不能如此显扬。鄂千秋当受上赏。”于是在鄂千秋原来的关内侯食邑的基础上,封他为安平侯。这一天,汉高祖对萧何的父母兄弟都予封赏,都给了封邑,一共十几个人。另外,高祖又特别加封萧何食邑两千户,说:“姑且用来报答您当年送我时,比别人多给的那二百钱吧!”

四、厘定律令 整顿秩序

萧何为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律令制度,这些对于汉王朝走向强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邦入关,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但三章内容过于疏简。于是,萧何便在此基础上制订新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楚汉之争结束,刘邦称帝,经济破败,民生凋敝,人们盼望有清明廉洁的政治与宽仁有序的律令。基于此,从刘邦称帝咸阳开始,萧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请皇帝诏令发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其一,组织军队复员。萧何提议,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愿留在关中者,免除十二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六年徭役。这就使不少人热心从事农业生产,对汉代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大有助益。

其二,赐军吏卒以爵位。萧何所制定的法律规定,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是为高爵,其地位与县公、丞相等,应先给予田宅。这就提高了政权的凝聚力,稳定了政权的阶级基础。

其三,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这在某种程度上,安定了人民生活,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

其四,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平民。

历史名臣——萧何

刘邦在汉中时的王宫——古汉台

这些措施是萧何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为了使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的变化而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也有较大作用。

总之,萧何总结秦亡之教训,积极革除秦弊,改统更张,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黄老无为”之政治,以民为本,轻刑薄敛,大得人民拥护。直到他去世,还有人在积极推行其措施法令。所谓“萧规曹随”,说的就是这一点。

五、陪侍君王 身不由己

萧何身为丞相,是国家股肱重臣。但高祖刘邦多疑善妒,喜怒无常,实在不好侍奉。萧何陪侍君王,做事往往身不由己,处于难以举措的地步。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朝廷,高祖亲率部队征讨。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韩信府中的舍人密报吕后,说淮阴侯韩信也有反叛的企图。于是,吕后便订下计谋,谎称刘邦已消灭陈豨,令朝臣前来祝贺,并让萧何去请韩信前来。萧何明知内里有诈,但一来不愿因自己再加深吕后与淮阴侯之间的猜忌;二来谅吕后也不敢违背高祖的约言(当年,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刘邦亲口许诺韩信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便遵令去请韩信。谁知吕后早有预谋,竟然把韩信闭入铺着地毯的钟室中,不见天日,不踏地面,用菜刀砍死。

韩信被杀,汉高祖封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地五千户,使役士兵五百人,并且专派一名都尉负责保护相国之安全。看起来,礼遇优隆,其实,内藏不测。大家都向萧何道贺,惟独召平却来致吊。召平对萧何说:“您将从此遭祸了。陛下连年征战,餐风宿露,您却安居都中,不被兵革。如今又被加封食邑,又被人服侍保护,表面上是尊您崇您,实际上是猜您疑您呢!”萧何原不曾想到这一层,至此愤然。他意识到韩信被诛之后,自己功高压主,已成了皇帝疑忌的首要对象了,非常惶恐,不能自解。召平建议,不要接受封地,倾家中之财移作军需,自可免祸。萧何依言而行,高祖甚为欢喜,暂时消除了对萧何的疑忌。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黥布被逼反汉,高祖亲自率兵征讨。但他身在前方,仍心系宫阙,生怕萧何有异常举动,因此屡屡派人打听了解萧何的所作所为。此时萧何一如既往,因为皇上出征,他便教化百姓,勉励耕作,并把自家钱粮运到前方军队中。刘邦了解到这些,竟又猜疑起来。

历史名臣——萧何

萧何画像

还好,有人及时警告萧何:“照这样下去,您马上就要面临灭族之祸了,您现在的地位、功劳,已经是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了!自您到关中以来,老百姓便十分拥护您,到现在也十余年了。现在您做的这些,又是在提高自己的声望,争取百姓的拥戴。您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主上屡次询问您的所作所为,怕的就是您久居关中,深得民心,倘若乘虚号召,岂不危及社稷?皇上怎会不疑忌您呢?”萧何惶恐,请教办法。那人说:“您何不多买田地,且胁迫百姓,以贱价出售,在百姓中留些坏的声名,来使主上放心呢?”萧何为保性命,只好采用了这“自污”的办法。

汉高祖灭了黥布,班师回朝。不少老百姓拦路喊冤,上书给高祖,说萧相国用低贱的价钱强行购买百姓的田地住宅达数千万之多。高祖见此,放下心来。当萧何来拜见时,高祖便把老百姓的奏章发给他,笑着说:“你这相国,向称利民,原来你就是这样利民的啊!现在你自己去向百姓请罪吧!”萧何勤于民事,但为求自保,只好自污,这真是莫大的悲剧。

刘邦对大臣的猜忌,内在而深刻,一遇机会,便会显出其本来面目。当时,皇家的上林苑中有好多空地,而长安城中居民日益增多,耕地却越来越少。于是萧何为民请命:“长安的土地狭窄,上林苑中却有好多空地,白白地在那儿,没有有效利用。希望能准许百姓进入上林苑耕种,让老百姓收获庄稼,把蒿草留在苑中给禽兽吃。”萧何的这条建议上下赞同,但高祖却怀疑他讨好百姓,勃然大怒:“你自己收受商人们的财物,却来算计我的上林苑!”当即下令把萧何交付廷尉,把他戴上刑具关押起来。

萧何被关押好几天了,有一个姓王的卫尉陪侍高祖,乘空问皇上:“萧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您为什么突然把他加上刑具关押起来呢?”高祖回答说:“李斯当年作秦始皇的丞相,有了好事,归功于君主,有了坏事,归咎于自身。现在可好,我们的萧大相国自己接受商人的财物贿赂,却想用我的上林苑收买人心!”王卫尉说:“如果职分内的事,对老百姓有好处,就不避嫌疑为民请命,这是好宰相该做的事!您怎么怀疑他收受贿赂呢?您想,当年楚汉对抗,陈豨造反,黥布叛乱,您都远在前线,而萧相国独守关中。当时,萧相国若有异图,只要稍一动作,这函谷关西便不是您的天下了。萧相国那时尚且不顾自身利益,使子弟从军,出家财助饷,难道现在会贪图商人所送的区区财物吗?况且,您用李斯来打比方,也不恰当。秦灭亡正是因为皇帝不知自己的过错。李斯分担君主过失,不足效法。陛下,您不该把萧相国想得那么浅薄啊!”刘邦听后,心中不快,但又觉得王卫尉的话有道理,踌躇了半天,派使者持符节释放了萧何。

当时萧何已经上了年纪,平日又恭敬谨慎,释放后,光着脚入朝向皇帝谢罪。高祖说:“算了吧,萧相国。你替人民请开放上林苑,我没有答应,我不过是个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您却是一位贤相啊!我是故意关押您的!我不过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罢了!”刘邦的话,真有点儿酸溜溜的。

后来,汉高祖驾崩,萧何以老迈衰残之身扶立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卧病在床。病危之际,惠帝亲往探视,并趁机咨询国事:“您百年之后,哪一个可代替您的职位呢?”萧何回答:“了解我的没有超过君主的。”惠帝又问:“曹参这个人怎样?”萧何挣扎着叩头下拜说:“陛下所见甚是,曹参继任相国,我便死而无憾了!”

其实,萧何平日不太佩服曹参的能力,两个人还有一些隔阂。但此时,萧何推荐曹参,且声言死无遗恨,正可见出萧何胸襟之广阔,也可见出他以国事为重的品格。

历史名臣——萧何

“汉并天下”瓦当

萧何治家,素以节俭出名。平时置田宅,必选偏僻之地,家里也从不修建高大的围墙。他说:“我这样做,后世子孙如贤惠,可以从这里学习我节俭的德行;如果不贤惠,也不会被豪家夺走。”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1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