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萎顿的气质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36:30 0

王振爱度僧道,太监兴安也爱度僧道。景泰二年,兴安以皇帝的名义下旨度僧道五万余人。一个王朝的妖风孽气就这样从上一个宦官轮回到下一个宦官身上,这使得景泰一朝注定走不长远。兵部尚书于谦上奏说:“今四方多流徙之民,三边又缺战守之士,度僧道太多,恐本末倒置。”他从军事角度指出帝国僧道太多对国家恐非善事。但景帝却不以为然。在兴安和于谦之间,景帝的重心是偏向前者的。这就像英宗对王振的偏爱一样,总以宦权牵制阁权。尽管兵部尚书于谦居功至伟,但军事的归军事,政治的归政治,景帝的世界于谦永远不懂。景泰二年快结束的时候,有数万僧人和道士赶赴北京,为帝国第二年的度僧道仪式做好人才上的准备。一时间,京师重地成了出家人的天下,这让兵科给事中郑林忧心忡忡,他不管前车之鉴,在于谦上奏无效的情况下再次建议皇帝要慎度僧道,以免乾坤颠倒。

谁也没想到,郑林的建议这一回竟然被皇帝采纳了。那些兴冲冲来京搞“大串连”运动的僧人和道士被遣回原籍,偌大的北京城终于安静了下来。是景帝幡然醒悟了吗?其实不然。两年之后,一座寺庙的落成见证了皇帝的心迹,那便是“我心依旧”。景泰四年(1453年)三月二十六日,费银数十万的大隆福寺在景帝的支持下得以建成。至此,北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寺庙已有两百来座。这是王振、兴安佞佛以来每年坚持度僧的一个必然结果。所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王振重修庆寿寺,兴安建造大隆福寺,正统、景泰两朝,妖风孽气弥漫了帝国的每个角落,成为大明萎顿气质的一个原动力。

也不是没有阻击者。大隆福寺建成前一年,南京军匠余丁华敏上疏陈言宦官十害,希望皇帝“防微杜渐,总揽权纲,为子孙万世所效法”。不然的话,就会“祸起萧墙,曹节、候览之害将又在今日出现”。但是华敏的建言未被景帝采纳。随后山西都司令史贾斌,也上疏陈言宦官之害,并且引汉桓帝、唐文宗、宋徽宗、宋钦宗的惨痛教训以为戒,希望皇帝远离宦官和小人。景帝依然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景泰六年,更有“不知趣”的言官监察御史倪敬联合盛昶、杜宥、黄让、罗俊、汪清等官员上奏,从经济角度劝景帝停止向佛;同时他们又从政治层面出发,希望皇帝清心寡欲,有所作为。

这是找死之论。因为景帝看到这样的奏疏,心里是很不痛快的。倪敬等十六位官员的仕途就此结束,另外南京大理寺少卿廖庄因此事被杖击,显示了皇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坚强决心。

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官员特别是言官的管理,景帝重新启用锦衣卫的势力,让锦衣卫指挥同知毕旺专司侦访,暗察外事。如此,景帝左手操持太监,右手操持锦衣卫,很有朱元璋白色恐怖时期的遗风,帝国的气质开始走向慌乱和惶恐,人人噤若寒蝉。

似乎是为了配合这一“另类”气质,帝国流行起了各种各样的瘟疫。瘟疫朝朝有,景泰特别多,多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而历史就是这样,常常以天灾人祸的方式醒目地昭示某个拐点时刻或拐点事件的临近:大瘟疫频发之后,“夺门之变”近在眼前。“夺门之变”事实上是个综合性的权力变革事件,它从一系列历史细节入手,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最高权力的归置与整合。这是一次轮回,也是景泰王朝唱晚的标志性事件。景帝在失去于谦的保驾护航之后,终于自食其果,走完一个帝王的权力耗散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他的生命耗散过程。两个过程叠加在一起,便是一次惆怅的轮回。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这个被后世称作景帝的男人都是福薄、命薄,在30岁的壮年就匆匆离世,同时将“皇帝”两个字做得名不正言不顺,终究以“代”字结局。那么,“夺门之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什么会发生?英宗“潜伏”南宫7年之后,又获得怎样的机缘重新发力?毫无疑问,历史的谜底等待一次清晰的揭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