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邪恶的 也是善良的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35:53 0

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57岁的朱文圭重见天日了。此前,他已经在高墙内被囚禁了55年。作为建文帝的幼子,“靖难之役”后朱文圭就失去了自由。而当时的他只有两岁,根本不知道自由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英宗给了他自由。这位曾经在南宫中被囚禁了八年的男人感同身受,释放了自永乐年间就被关押的远房叔叔。随后表情木讷、近乎白痴的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属五六十人都被释放,英宗由此完成自己给自己的挑战——他的政权合法性不怕质疑。

英宗一系的执政权力源自朱棣。正是为了防止建文帝家族的死灰复燃,朱棣当年才将两岁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关押起来,不让他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这是一种权力阻断,也是朱棣一脉寻求皇权安全感的本能行动。此后半个世纪,明帝国的天子们都心照不宣地步朱棣后尘,将朱文圭关押到老。但是天顺元年,在经历“夺门之变”后不久,英宗突然做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其背后真实的动机究竟如何呢?

一是自信。英宗要释放朱文圭,身边的近臣都以为不可。英宗怎么说的?他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今天放了你,你朱文圭如果真有天命重夺皇位,那么拿去好了。这句话毫无疑问体现了英宗在“夺门之变”后对其权力的自信。不错,我英宗曾经沦为阶下囚,现在又靠非正常手段重新上位,在这个权力江湖上,留下的是非一般的印记。如有他人存了褫夺之心,那么PK好了。这是英宗的一个自信。

二是收买人心。英宗靠“夺门之变”重新上位,或许会有舆论非议他不讲亲情。为了塑造自己乃性情中人的新形象,英宗释放了他的先帝们一直不敢释放的朱文圭,以为自己的新形象加分。这一点诚如名相李贤所言——李贤说:“(释放朱文圭),这是尧、舜之用心。”由是英宗决定放手一搏。

三是悲悯。不管英宗释放朱文圭存了怎样的政治动机,隐藏其后的一个基础还是“悲悯”二字。有感同身受,才有断然之举。英宗释放朱文圭后,将其安置于凤阳,“听其婚娶出入自便,给守门人二十,婢妾十数人”,尽量使这位传说中牛马不识的老者晚年过得幸福一些、人性一些。只是世事无常,朱文圭在人生巨变面前竟无力承受,释放不久就去世了,徒让英宗的悲悯情怀添了些许惆怅。

应该说,英宗在天顺元年释放朱文圭的举动,让他脱离了寻常帝王的扁平符号,形象开始变得丰满和个性化起来。而若干年后,英宗的又一个悲悯之举则让世人对他的形象进一步明晰——他确实是个出位的帝王。两为天子的传奇历程背后原来潜藏着非同寻常的性格逻辑基础。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的生命走到了最后时刻。他下遗诏,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英宗的遗诏虽然用语平淡,但确确实实是一项涉及悲悯情怀的制度变革。因为联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来的宫人殉葬史,便可知英宗是做了怎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明史记载,朱元璋死时,有四十六个宫人殉葬;朱棣死时,有三十多个宫人殉葬;仁宗死时,有五个宫人殉葬;宣宗死时,有十个宫人殉葬。殉葬制度体现了一种权力霸道和生命蔑视。作为权力礼仪之一种,在英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愿意舍去这种待遇。但英宗却对这样的待遇说“不”,从而让一项人道主义的制度变革得以出台。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这项人文制度变革出台的背后,更多的是英宗做一个离经叛道皇帝的决心与勇气。

英宗一生没有大的建树,能够传之后世的两大举措一是释放朱文圭,二是废除帝王死后宫人殉葬制度。这两大举措都涉及人本关怀,但我们似乎又不能将英宗归结为仁慈之主。他心存悲悯,度己及人,却又擅长权谋,颇富心机,是个形象复杂的多面人。在明帝国的龙椅上,英宗横跨“土木之变”前后的非常岁月,一度将明王朝送至险境,却在“夺门之变”后王者归来,以冤你没商量的手法将帝国托底之人于谦送上不归路。他是邪恶的,却也是善良的;能忍耐,更能折腾;时而游刃有余,时而首鼠两端,在帝国无人看管的年月里,英宗就这样极其矛盾地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英宗去世。他身后的帝国,此刻正惊涛骇浪,险象环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