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郑板桥当县官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5:20 0

>>时间:1693~1765

郑板桥年幼丧母,中年中举,44岁始做七品县官,为官12年,廉洁爱民,后因得罪大吏被罢官,回扬州卖画为生,终老于兴化。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当时小雪纷纷,板桥的父亲十分高兴,根据《尚书·洪范》篇中的字句“燮(xiF)友克柔”,给他取名为燮,字克柔。因为郑家附近有一座木板桥,郑燮就自号“板桥”。

郑板桥当县官

郑板桥像

坎坷的历程

郑板桥未出生前,家有田产近300亩,但是板桥出生之后家业慢慢衰落了,仅靠祖产和少量地租维持生计。郑板桥出生不久,生母就去世了,由乳母费氏一手养大。费氏本是郑板桥祖母的侍女,郑板桥小时候,费氏常常买饼塞在板桥的手里,哄他玩耍,然后自己再去做家务。板桥后有《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板桥和费氏感情极深,当板桥家里无钱再付费氏工资,费氏不得不离开郑家的时候,板桥痛哭不已,十分舍不得费氏。后来板桥父亲续弦,继母郝氏对板桥视为己出,也是尽心照顾。板桥也有首名为《七歌》的诗回忆自己的继母:“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郑板桥的父亲品学兼优,在家开私塾,外祖父也博学多才。板桥自幼跟随父亲、外祖父学习,3岁开始识字,5岁时读诗背诵,6岁以后即读四书五经,父亲要求很严格,必须熟背,不然就会掌手。9岁之时,郑板桥就可以对对子。20岁时,郑板桥拜陆仲国为师。陆先生才华横溢,尤善填词,书法绘画也颇有个人风格。郑板桥本来根基就不错,再经名师指点,几年下来,受益匪浅,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秀才。

郑板桥当县官

竹刻留青山水纹笔筒·清

郑板桥奉父命很早就娶妻,成家后要养家糊口,无法再继续学业。郑板桥先是卖画,画竹子、兰花,“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到后来画也卖不下去,郑板桥就继承了父业,办起了私塾,或者到人家家里去教书。那几年是灾荒年景,乡村本来就没有多少孩子读书上学,郑板桥名声又不大,慢慢地,私塾也办不下去了。郑板桥自嘲道:“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

郑板桥的父亲去世后,家中更是每况愈下,经常无米下锅,债主盈门,郑板桥的儿子只好辍学在家自修。不久后板桥的爱子、妻子接连过世,郑板桥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后得人资助,才得以维持生活。

郑板桥当县官

河南内乡清朝县衙内景


历史词典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朝中叶扬州画家中的八名佼佼者。他们是郑燮、金农、高翔、黄慎、李方膺、罗聘、汪士慎、李 (shàn)八人,虽不全是扬州人,但都长期生活在扬州,人生遭际有很多相同之处,有几位曾当过小官。他们都有不满现实,反对封建压迫和礼教束缚的要求,虽然落魄却极重风骨,因此借书画宣泄心中不满。他们作画不泥于古,不流于俗,勇于创新,追求自我,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书画艺术流派,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因此被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最擅长花鸟,其次人物,书法也各臻其妙。八人中又以郑燮为代表。郑燮为清朝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世称“三绝”,善画墨竹,意境清远,其“难得糊涂”的书法也为人所熟知。此外金农、李方膺、汪士慎、李 擅长松竹梅兰,高翔擅山水,黄慎喜画乞丐、和尚,罗聘擅画鬼怪,皆独成一家。

七品县官

郑板桥多次应试都名落孙山,直到他40岁的时候才中了举人。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中了进士。6年之后,他被选为七品县官,到山东范县任职。

山东范县是黄河边的一个小县,郑板桥上任的时候骑着毛驴,所带的只有一个书童,一些书和一捆行李。相传郑板桥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坏自己的衙门,他让人在衙门的墙上打了几百个大洞。衙役都不解,很多老百姓也过来看热闹,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新来的县官大人怎么刚来就拆房子呀?郑板桥解释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耳”,给县衙换换空气,让百姓的气息进来。

官员出行都讲究排场,当时官员出行鸣锣开道是官场必行的官仪。郑板桥非要反其道行之,夜间出巡不用鸣锣,不用“回避”、“肃静”的牌子,只是让一衙役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先导。郑板桥不喜欢在县衙内办公,常常跑到田间地头和老农谈农事,体察民情。许多官绅士人对此都看不惯,连郑板桥的好友也认为他的举动实在和知县一职不相宜。

郑板桥在范县做了5年的父母官,廉洁爱民、关心百姓疾苦,范县百姓都十分敬重他。郑板桥54岁时,被调往潍县(今山东潍坊)当县令。

郑板桥上任之初,适逢潍县灾害连年,老百姓穷得卖儿鬻女。郑板桥马上下令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他的下属偷偷提醒他,按照制度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才能开仓放粮。郑板桥勃然大怒说:“百姓饥饿难耐,等到公文下来,早就死人无数了。有责任我一人承担!”同时他下令县中大户人家开设粥厂救济百姓,县衙也出资雇佣百姓修建公共建筑,以工代赈。在郑板桥一系列救灾措施下,潍县百姓得以度过危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时吏治黑暗,有如此关心百姓的县官,实为潍县百姓一大幸事。

灾情暂时应付过去了,但是很多灾民还是食不果腹。郑板桥提议修建潍县城,修文昌祠、状元桥,既可以继续为百姓提供收入来源,也可以加强潍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郑板桥带头捐钱360文,在父母官的带动下,潍县内的士绅不得已也只好解囊相助。

郑板桥当官12载,两袖清风,但终因性情孤直,不谙做官之道,被潍县士绅富商弹劾。郑板桥61岁时,“以请赈忤大吏”,被撤职罢官了。郑板桥这次离任时,所有行李不过毛驴三头,一头自己乘坐,一头驮着他的书籍,一头是仆人乘的。潍县百姓夹道挽留,郑板桥自此远离官场。

郑板桥当县官

墨竹图·清 郑燮

卖画终老

罢官之后的郑板桥来到了扬州这个人文之地,在这里以卖画为生度过了自己的晚年。郑板桥名声在外,求画者络绎不绝,郑板桥本就是“八怪之一”,卖画更怪,把自己的画明码标价,不许砍价。得钱就携友远游四方,生活倒也逍遥自在。

乾隆三十年(1765),郑板桥去世,葬于江苏兴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61.html

下一篇:乾隆大帝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