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编纂《四库全书》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4:50 0

>>时间:1773~1793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人保留了许许多多珍贵的书籍和资料,但是在编纂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发生许多令人遗憾的事情。

编纂背景

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昌盛的时代之一。乾隆帝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他一生的统治思想中,处处追随祖父康熙帝的足迹。康熙时期曾经编纂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所以到了乾隆这一朝,乾隆帝也想编辑整理一部大型丛书,来凸显自己在文治方面的功绩,以博稽古右文之美称。

恰好这时,翰林院的一些翰林提出:明朝的《永乐大典》虽然保存了许多当时已经散佚的古籍,但《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把许多珍贵的文献拆散分类,以便于人们按专题查阅,这样就无法看清许多书籍的全貌,建议把这些书辑出来抄写还原。

这时候的清朝国库充足,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样一部大型丛书的编纂。同时编这样一部书,对于乾隆帝来说有三个好处:一来可以以此招揽天下读书人之心,网罗一批文坛大儒为自己效力;二来可以粉饰天下太平,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博令名于青史;三来可以借机褒贬言论,规范天下人的言行。这样一件好处多多的盛事很快就被批准了。

编纂《四库全书》

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遗址

阅微草堂门口的这棵紫藤萝为纪晓岚当年所栽,至今仍满目葱茏。

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乾隆帝发出一道上谕:为编纂《四库全书》,全国各地开始征集孤本、珍本的藏书,包括前朝作品和本朝名著,同时任命大臣纪昀(字晓岚)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编纂《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书影·清

《四库全书》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

创举中的浩劫

从乾隆六年(1741)开始,乾隆帝就早已下旨访求天下藏书来充实宫掖,所以编纂《四库全书》的谕令一下,乾隆帝以为源源不断的珍本图书就会蜂拥而至。结果没有想到,过了一年的时间还是没收上来几本书。

各省的官员没有意识到皇帝对这件事情有多关注,以为又是乾隆帝一时的心血来潮,所以都没什么动作。这下乾隆帝龙颜大怒,紧接着下了一道措词严厉的圣旨,限半年为期,各省督抚必须遵照旨意进献图书,并且把纪昀的正总纂降职为副总纂,乾隆帝自己亲自担任《四库全书》的正总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在北京设立,正式开始编纂工作。当时参加编纂工作的共有500多人,再加上负责抄写和打杂的,先后共组织了3800多人。

这一来,天下大小的官员明白了皇帝的决心,终于开始行动了。当时的江南一带,文风鼎盛,民间有不少的文人学者家中都有大量的藏书,多者甚至盖有私人的藏书楼。例如安徽歙县鲍氏的“知不足斋”,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嘉兴朱氏的“曝书亭”等等。为了鼓励这些人向朝廷进献图书,清廷还规定了奖励的措施:只要是进献书籍100种以上者,奖《佩文韵府》一部;如果500种以上者,更是奖励《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如果图书是特别珍贵的宋元珍本,那就仅仅是“借”而不是献,乾隆帝还会亲自在书上题诗,在抄完之后归还原主。

这些规定大大地吸引了民间人士的进献风潮,但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各省的书籍越聚越多,在这之中,许多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书籍也频繁地出现了。在这些违禁书籍之中,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各类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宣传反清复明、记录清军入关后屠城和杀戮内容的文章。于是这些书,包括宋朝人谈到辽、金、元,提倡民族大义的书,全被烧了个一干二净。有的书根本不涉及政治,如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也被连版销毁,甚至某些图书被挂上禁书之名的原因仅仅是不合乾隆帝的胃口。负责编纂的官员将违碍之处用黄签逐条标明,送交乾隆帝本人亲自翻阅之后,在故宫武英殿前烧毁,并将奏准销毁的书单照知各省,再有私藏这些图书的人一律治罪。

一时间,“违禁”的书籍被大量销毁,据一些史料中粗略的统计,部分销毁、删改的书籍有400多种,全部查禁、销毁的书籍达2400余种,总数在10万部以上。因此,《四库全书》的编辑无形中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大浩劫。

编纂《四库全书》

青玉童子葫芦瓶·清

十年辛苦书始成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典籍中,《四库全书》馆的大小官员、差役不分酷暑寒冬,一方面竭力搜求各种书籍,一方面细心抄写、校对。他们从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中把零星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出后拼凑起来,恢复了500多部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被称为《永乐大典》本。另外,还有敕撰本(清朝建立后,历代皇帝下令编写的图书)、内廷本(皇宫里明朝以来的藏书)、采进本(各省先后买进的图书)、私人进献本(私人进献的藏书)。《四库全书》馆的官员把这些图书按唐玄宗分四个书库贮存经、史、子、集四类书的前例,进行分类整理。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开始,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成,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四库全书》又按底本抄写了七份。在这之后,又对已经编写完成的部分进行校对,并且补充一批之前未收集到的书籍,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编纂工作才全部告竣。《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79309卷、36304册,是封建社会官方修订最大的丛书,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5倍。

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帝手迹《清明》·清

《四库全书》的编纂官

《四库全书》的编纂阵容可谓豪华,总纂纪昀被人们称为一代才子,同时也是一位踏实肯干的学者。参加编修《四库全书》的还有戴震、姚鼐、王念孙等许多著名的学者。

乾隆帝为了表彰纪昀等人的功劳,先任命总纂纪昀、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chi)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又授给纪昀礼部尚书、陆锡熊左副御史、陆费墀礼部侍郎的职位。

不久,乾隆帝派人检查《四库全书》,发现抄错的地方很多,他又大发雷霆,命令纪昀率人校正文渊阁与文津阁的藏书,让陆锡熊到沈阳校正文溯阁的藏书,抄写的费用也由他们自己承担。陆锡熊到沈阳校书,连气带愁,不久就病死了。陆费墀是总校,责任最重,也最倒霉。乾隆帝罚他出钱装裱江浙三阁每一本书的封面,制作盛这三处书的木匣,又削了他的职,陆费墀也活活给气死了。乾隆帝还不肯善罢甘休,派人到他的原籍抄了他的家,只留了1000两银子作为陆费墀的妻子儿女的生活费用。

《四库全书》编成后,为了整齐美观,一律手抄,先后抄成正本四份,副本三份,底本一份。每若干册装入一个樟木箱,称为一函。樟木箱的一端可以开合,用于抽放书册,里面有楠木夹板固定图书,内壁的夹层还放置有冰麝、樟脑等药物,防潮防蛀。七份正、副本分别收藏于文渊阁(宫中)、文源阁(圆明园)、文溯阁(盛京,今沈阳)、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汇阁(扬州)、文宗阁(镇江)、文澜阁(杭州)七处藏书楼内。前四处称内廷四阁,南方三处称江浙三阁。乾隆帝下令开放江浙三阁,让各地文人查阅、抄写。江浙三阁实际上起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可贵的创举。

后来经过清末民初的连年战火,《四库全书》大部分遗失。1949年,文渊阁本被国民党运到台湾。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本留存大陆,分别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内,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恢弘巨著从此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历史词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纪昀等人编撰的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纪昀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10年间,每得到一部书,都命人写一篇简单明了的提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学术流派,书籍的版本、内容、考据甄别及简要的总体评价,后来把这些提要汇总起来,编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际上是《四库全书》的总目录,共200卷,300余万字,共收入《四库全书》的入编书3461种,未入编的存目6793种,总计10254种,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70属编排。此书是一部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情况的总汇性著作,为文史工作者查阅《四库全书》相关典籍数据提供了便捷的线索,对文化典籍的参考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其内容之浩大、资料之丰富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四库全书》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另外,此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对目录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56.html

上一篇:金瓶掣签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