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朝争霸史——大哥,大哥,你好吗?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3:06:57 0


即使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对萧懿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完全了解萧懿的人肯定不是很多,但他有个弟弟知道的人就多了,这个弟弟就是萧衍,创立了南梁王国的梁武帝。

萧衍弟兄很多,总共十个。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伟、萧宏、萧秀、萧恢、萧憺。当然,十个兄弟不可能都是同父同母,是父亲萧顺之分别跟五个妻妾所生。由于一夫多妻制,古代兄弟姐妹多是同父异母。这种情况下,兄弟姐妹之间多半会自动分出亲疏,同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毕竟是一个爸妈生的嘛,血缘亲。

萧懿是老大,他跟萧衍是同父同母兄弟,所以萧衍对这个大哥特别敬重、特别上心,生怕老实忠厚的大哥遭到云谲波诡的政坛权斗的伤害,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多次提醒萧懿,替他规划职场生涯,为他分析时事,提供各种破解政治难题的治本良策。但萧懿从来只倾听,不接受,兄弟俩好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样,你干你的事业,我做我的工作,性格差异很大,真像有一个不是他们父母亲生的,是拿积分换来的。

齐明帝萧鸾时期,萧懿身兼益州刺史和郢州刺史两个职务,管理着以现在四川成都和湖北武汉为中心的一片广袤地区。萧宝卷即位后,下诏把他调回都城任职,免除益州刺史职务,但郢州刺史职务继续保留。接到诏令后,萧懿就从益州启程,到建康去报到。经过三弟萧衍的驻地,怎么着也得去看看三弟呀。

萧衍这时候是雍州刺史,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办公。见大哥要到萧宝卷眼皮子底下工作,萧衍拉着他的手,劝他千万不要到建康去,去了就是羊入虎口,随时都会丢掉性命。

萧衍给大哥逐条分析此时不宜进京的理由,说朝廷现在“六贵”比肩,互相倾轧,最后必然会内讧残杀。皇上在东宫的时候就凶悍轻浮,残忍暴虐,将来必定会因为跟“六贵”争夺权力而大开杀戒。总之现在的朝廷,皇上不像皇上,大臣不像大臣,你可不能去建康送死。别去!别去!别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萧懿根本不听,还是头也不回地往建康去了。

萧衍不让大哥去建康自有他的想法,他觉得他们兄弟手握两州兵马,雍州兵强马壮,郢州区位特别,控遏长江黄金要道,是第一大军事集团荆州军团通向都城的必经之地。如果他们兄弟二人同心联手,是大有可为的。如果天下太平,则拥护朝廷,捍卫帝国。如果天下大乱,就挥兵举旗,自己创业。这样观察时事,与时进退,怎么着都不吃亏。

从这件事情来看,萧衍比萧懿更适合当政治家,他对未来形势的预见比萧懿长远。当时,他们的其他八个兄弟都在建康做官,萧衍在雍州苦口婆心地劝阻萧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兄弟幸守外藩,宜为身计。及今猜防未生,当悉召诸弟,恐异时拔足无路矣。”他跟大哥讲,我们兄弟既然有幸在远离昏君的朝堂之外镇守一方,就应该及早为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考虑。趁着眼下还平安无事,昏君对我们弟兄暂时还没有猜疑防范的时候,将还在朝廷的另外所有兄弟全部从建康召回雍州,提前让他们脱离危险之地,否则将来情势危急再想跑时,定会无路可逃。

萧懿一心只想着怎么报效皇帝和朝廷,对萧衍的这些话哪能听得进去。萧衍没法,只好瞒着他偷偷把萧伟、萧憺两个在朝廷当参军的弟弟召回襄阳,让他们为自己参谋军事。

萧衍这人挺鬼的,他自己着急万分地把亲人一个一个从建康城往外拽,却建议裴叔业把家人送到建康城里去当人质。裴叔业投靠北魏前,曾派亲信到襄阳,向萧衍请教自安之计,并向他坦露自己的想法:“天下大势可知,恐无复自存之理。不若回面向北,不失作河南公。”裴叔业对现实很失望,目前的形势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我们这些老将肯定不可能平平安安地生存。不如咱俩一起投靠魏国,凭咱们的资本,到北魏当个公爵没问题。

萧衍倒是赞同他对朝廷形势的评判,但对倒戈北魏这事不赞同。你想得美吧,一旦投降,北魏会马上派人接替你的职位,然后将你调离,以后给你弄个闲职干干就算不错了。

然后他给裴叔业出了个主意:“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说你现在啥都别瞎想,唯一的对策是消除皇上对你的疑虑,现在让皇上对你放心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将家眷全部送到京师建康。我把全家亲人的身家性命全押在京城了,这下你该对我彻底放心了吧。这就相当于自觉自愿接受皇帝的合法绑架。我要是在外面生出对皇上不利的二心,你可以随时撕票,所以为了家人的生命安全,我是不可能背叛皇上的。

古代皇帝控制前线将领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你去打仗,你的家眷得在皇帝跟前待着。你战死了,烈士。打败仗了,没关系。被俘虏了,还没关系。但你要是投降叛变了敌人,那你全家都会被杀掉。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后来汉武帝因听信李陵叛变汉朝的谣言,把他全家三族都斩首了。而和李陵同时代的苏武,在出差公干的路上被匈奴扣留失联了十几年,皇帝也没动他的家人,因为没有消息证明苏武叛变投敌。

面对打算叛变投敌的裴叔业,萧衍建议他别想得太美倒是对的,但他劝裴叔业把家人送到建康当人质不知道什么意思?他自己不这么做,却忽悠别人去这么做,难道是自己已打定造反主意,想通过这招借刀杀人,来打击裴叔业的精神,为自己将来造反除掉一个潜在对手?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他向裴叔业投靠北魏的计划泼冷水,则是因为他认识到寿阳这块地方的重要性,怕自己夺得天下后,这地方在北魏手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事实上,萧衍的确特别在意寿阳这座城池的得失。十几年后,为了夺回寿阳,萧衍命令二十多万军民在淮河中间造出了一座相当于今天十六层楼高的超级大水坝,试图水淹寿阳。最后,这个当时世界第一高的土石水坝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就被洪水冲垮了,梁国沿淮村庄十万人被大水冲走葬身鱼腹。

造成这么惨重的人间悲剧,固然是因为时任皇帝的萧衍不听劝阻固执己见,但根源还在裴叔业这里。如果不是他将寿阳献给北魏,也就不会出现后来惨绝人寰的寿阳争夺战。千年后的今天,谁也不可能知道萧衍当时叫裴叔业送家眷进京的真正意图是不是真的居心不良。以上推理只是我的个人读史看法,大约也只有萧衍才知道这些推断到底是对还是错。

甭管是对是错,裴叔业还真是听萧衍的话,把自己的儿子裴芬之送到建康作为人质。情况都这样了,裴芬之哪敢在大城市好好生活呀,他一肚子不情愿和埋怨,把我送到这么危险的地方,跟送到狼窝里有啥区别?我到底是不是你亲生儿子,垃圾堆里捡来的还是充话费给送的?后来实在怕得不行,他自个儿偷偷翻墙跑回了寿阳。

说完了充话费送的,再回到拿积分换的那里吧。平定崔慧景,首功毫无疑问归于萧懿。萧宝卷这次死里逃生,太高兴了。本来他都已经绝望了,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的恐惧感觉,他受够了。

他叫人把萧宝玄带入宫廷后堂,“以步障裹之,令左右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遣人谓宝玄曰:‘汝近围我亦如此耳。’”把萧宝玄找来后,萧宝卷命令用高高的布障将他围在中间。萧宝玄心想,这是什么意思啊,是要在这里给我弄个单间牢房还是怎么着。正想着呢,突然间几十个人在布障外使劲擂捶战鼓,猛吹进攻号角,并脚步嘈杂地围着布障不停狂奔,霎时,粗重的脚步声,隆隆的战鼓声,响亮的号角声,尖利的嚎叫声……各种高分贝噪音交织混合在一起,把萧宝玄的耳膜都快震破了。

萧宝玄觉得哥哥肯定是要用他想不到的痛苦方式把他折磨死以解心头之恨,心里害怕极了。就在他害怕不知道会怎么个死法的时候,萧宝卷派人给他传话说:你在里面害怕了吧?滋味不好受吧?你这些天包围我,我天天过的就是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原来他大张旗鼓地弄这么个行为艺术表演,只是为了让包围自己的萧宝玄也尝尝这种裂心绝望的感觉。可见这次包围对他的影响有多深刻。他感觉自己简直死而复生,所以特别感谢将他拯救出危境的萧懿,对萧懿大加赏赐,加封萧懿为尚书令,萧懿一跃成为万人之上的朝廷新贵。

在萧衍看来,大哥的这次入朝任职的选择是最下等、最危险的选择。十分了解哥哥禀性脾气的萧衍早在萧懿从小岘率军入援京城时,就派自己的亲信虞安福飞骑前往提醒,叫他获胜之后别进朝廷担任京官。

萧衍的意思是:平叛诛贼成功后,你就建立了功高不赏之功。皇帝本来已被人揍成垂死状态了,你把他的命救回来了,这么大的功劳,以后让皇帝无法面对你的存在,所以他迟早会找借口杀死你。

为了使老哥安全无虞,萧衍像开药方一样给萧懿指出了两条出路,要他按方照做。首选一条是“若贼灭之后,仍勒兵入宫,行伊、霍故事,此万事一时”。伊、霍是伊尹、霍光,这两人都是著名权相,皇帝废立都是他们说了算。萧衍希望大哥在消灭崔慧景之后,直接率军入宫控制住皇帝,然后利用皇帝发号施令。

在萧衍眼里,大哥这次无意中得到的是万世难逢的好机会。萧衍说的有道理,如果不是正好在皇宫外作战,任何一支武装部队未经批准都是不可以接近皇宫的。但现在,萧懿不但可以接近皇宫,而且能以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为名将皇帝控制起来,接下来是废黜他还是弄死他,然后立谁当傀儡皇帝,都是萧懿说了算。

这不是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要萧懿愿意,他就可以这么做。这种做法是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的通行做法,刘裕、萧道成、萧鸾用的都是这个套路,后来的萧衍也是靠这把梯子爬上皇位的。所以萧衍赶紧叫人快马加鞭,大老远从襄阳跑到建康打招呼,让大哥一定瞅准了机会,建立不世勋业。

不过他也知道以他大哥的脾气,多半不愿这么干,所以萧衍开出了另一个保命药方,要萧懿功成身退。军事胜利之后,你就给皇帝上书,说世界还不和平,我还是回到我以前驻军的那个老地方,为皇帝值班放哨,让皇帝天天安稳睡觉吧。原话不是这样啊,我给翻译了一下,基本就是这么个意思。

萧衍劝大哥,你就当做了一次见义勇为的好事吧,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功劳和奖赏。这样,你虽然人不在朝廷,但你功盖一切,威震内外,朝廷会到处都有你的传说,从此说话办事都会响亮方便,没有人再敢不服从你的命令。

最后,萧衍情真真意切切,半是请求、半是警告萧懿:“一朝放兵,受其厚爵,高而无民,必生后悔!”这是萧衍最担心哥哥做的一件事。就是放弃兵权,接受皇帝的封赏,虽然这样官爵比以前高,但由于手上没有自己能直接调动的军队,当危险降临时,没有任何护佑反抗的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等死。看到这里,大家早就知道了,萧懿做出的选择,正是他三弟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萧懿在朝廷担任尚书令的时候,他弟弟萧畅的职务是卫尉。这个职务的重要性我已经介绍过多次,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职位,皇帝的安全就掌握在卫尉的手里。萧畅当时还掌管城门钥匙,城门的打开、关闭都得听他的命令。

萧宝卷每天都骑马出宫游玩,有时一天出出进进好多次,身后带着一大帮人,跟一群绿头苍蝇似的,一会儿轰地一声回宫了,过不一会儿又轰地一声出宫了。有人就向萧懿建议,趁萧宝卷出城游逛时,紧急动员军队关闭城门,将他废黜,另立新君。但萧懿就是铁了心效忠萧宝卷,对所有针对萧宝卷的问题一概不接受。

然而他对萧宝卷的好心并没有换来萧宝卷的好报,相反,好心换恶报。萧宝卷身边的那些嬖臣茹法珍等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身边有这么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呢?他们向萧宝卷诬告说:“懿将行隆昌故事,陛下命在晷刻。”隆昌是萧昭业的年号。茹法珍说萧懿将会效法萧鸾在隆昌年废黜萧昭业的做法,发动政变废黜皇上,陛下的性命随时都会有危险,也许顷刻之间就没命了。

萧宝卷对茹法珍的谗言深信不疑,决定赐死萧懿。萧懿的老部下徐曜甫得知了这个消息,悄悄在长江的一座小岛上准备好了船只,劝萧懿赶快离开朝廷,乘船投奔襄阳。

这时候的萧懿是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建康的,但他拒绝离开,在死亡面前表现得视死如归:“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邪!”萧懿说: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为什么要跑呢?再说,自己是朝廷第一高官尚书令,哪有尚书令叛逃的道理。

萧懿对一切不公都逆来顺受,从不抗争的态度,以及他骨子里的无条件忠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糟粕。连死亡降临都不反抗求生,无论借口多么崇高,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亵渎。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为什么要接受无缘无故的冤死?虽然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但还是可以尽量耽搁的呀!

萧懿自己放弃了耽搁的机会,还差点让他的三弟萧衍失去了耽搁的机会。在喝下萧宝卷派人送来的毒酒前,萧懿还不忘提醒皇帝:“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萧懿也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有野心有能力,他临死前不担心弟弟的生命安全,却担心杀死他的凶手萧宝卷的生命安全,忧虑朝廷将来会被自己那个在雍州的弟弟搞乱。这样愚忠的人,真的是过分了。

还好,他全家就他一个人有这种愚忠病,其他的萧氏兄弟子侄没一个像他那样。在拒绝徐曜甫的逃亡襄阳建议时,萧懿在京的兄弟和侄子都感觉到了临近的危险,他们时刻关注着事态发展,做好了随时逃命的准备。当萧懿被执行赐死大刑时,早已时刻准备着的萧家子侄唰地一下全逃走了,“懿弟侄皆亡匿于里巷,无人发之者”。

萧懿的弟弟侄子们躲在哪里呢?并不是藏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深谷,而是个个都在建康城里,全躲藏在老百姓家里,没有一个人去向官府告发领赏。由此可见,萧家虽然富贵,但子弟们并没有为富不仁欺男霸女,品行人缘都挺不错,不然这次肯定全死了。

萧懿的三个儿子萧业、萧藻、萧象躲在市民王严秀家,萧宝卷知道后,把王严秀抓到监狱里,酷刑拷打,用铁钳将其十个手指甲盖全部拔掉,王严秀都没有供出萧家三子的藏匿地点。只有萧融比较倒霉,被官府搜出来杀了。

萧懿的死讯一个月后传到了襄阳,这个消息成为了南齐政局大变盘的触发器,萧宝卷在杀死萧懿的同时,他的死期也临近了。因为正是萧懿被杀事件催生了萧衍的起兵,他在得知大哥被杀的当夜就召集部下研究推翻朝廷的计划,并最终夺得皇位,杀死萧宝卷,为大哥报仇。

萧衍对大哥的死一直记挂在心,在他登基为帝的当天,就下诏追封萧懿为长沙王,谥号宣武,按照郡王规格为萧懿重新举行隆重葬礼。第二天,萧衍才追尊自己的父亲萧顺之为“文皇帝”,母亲张尚柔为“献皇后”。这种先卑后尊的封尊方式虽然有违古代礼仪常规,甚至招致了一些后世的讥笑,但萧衍既然已经称帝,还坚持要这么做,更说明他对萧懿的尊重与想念是多么的浓烈。

所以,这个章节的标题是特意为萧衍精心制作的,也许这句话最能代表彼时彼刻萧衍的心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8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