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细说历史——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00:01:38 0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个分支是“夏代年代学研究”,这个小组的组长由邹衡教授担任。他说:“夏代年代学研究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碳14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细说历史——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嵌粘绿松石龙形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绿松石龙形器放置在墓主人骨架之上。龙身略呈波状起伏,中部起脊。龙为巨头,卷尾,以白玉为眼睛,以绿松石及白玉为鼻梁,由两千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嵌粘而成,色彩绚丽,是罕见的早期龙形象文物。

文献所见夏代纪年,最具权威性的是《太平御览》引《竹书纪年》上的一段话:“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司马迁参照《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列出了从大禹,到启,到太康,到中康,到相,到少康,到予,到槐,到芒,到泄,到不降,到扃,到廑,到孔甲,到皋,到发,到桀而夏亡的十七世。一部《夏本纪》基本上综合了司马迁能见到的各类典籍,粗线条描画出了夏世系的轮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从时间年限看,夏商周三代中的商周二代的行年都是比较确定的,有甲骨文和金文这两个铁证在。那么,只要从商上推“十七世,四百七十一年”,就可以推算出夏所处的时代来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年首版的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把夏朝的历史定位在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间,这一时间年限后来被人们普遍地接受。

地点是晋南和豫西,时间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间,能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地下发掘,终于在二里头文化那里显现了。

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经碳14测定,它的存在时间与典籍中夏的存在完全契合。经多方考核,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之一斟。

有位长期在二里头从事发掘和考察工作的考古研究工作者,在总结二里头考察结果时说,那里的发掘物显示了五个“中国之最”:

一、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王城遗址,因此,说二里头城址是“中国第一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细说历史——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绿松石镶嵌兽面纹牌饰(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二、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如此精美而古老的宫殿建筑群,在中国可以说前所未见。

三、这里有精美的青铜器,还有相当规模的铸造作坊。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里的人们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

四、这里发现有较早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还有陶器上刻画有蛇形或龙形图案,宫墙处也发现绘有龙形物,可见,他们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容怀疑的。

五、这里有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在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双轮车的车辙。从独轮车到双轮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一车辙一下子把双轮车的发明时间推前了上千年。

这些发掘和发现,使这里曾经是夏王朝的一个王城之所在,变得不容怀疑了。夏王朝传说中的一系列原先以为不可能的事,现在是确定无疑了。

当然,夏王朝的疆域不可能仅限于此。如果说一座王城是一个点的话,那么夏王朝的整个疆域该是一个面。也就是说,二里头文化不会只存在于二里头,它还会存在于更广阔的领域内。

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分布状况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解说:

第一层面: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

那无疑是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嵩山地区。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首,“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正因为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处于“当中”的地位,嵩山又被称为“中岳”,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豫西和晋南是夏人发源的地方,也是其获取“夏”这一美名的基地。

第二层面:夏人发展和影响深远的地方,也就是二里头文化大区域。

细说历史——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表

这个大区域是当年夏王国的中枢地带,是夏王国赖以支撑的骨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二里头文化圈。它的范围大致为河南全省、山西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事实上还包含山东的某些地区。

这些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内涵上的差别,又可以分出若干子类型来。它包括: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晋西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冀南豫北地区的豫东类型、豫南地区的下王岗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二里头文化,在阶级差异、青铜文明、出现城郭等方面是一样的,但在出土物品的器型、埋葬方式上又有着某些自身的地方特色。

这第二层面也就是大禹所划“九州”中的中心地带冀州和豫州地带,大致上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原、中州地带。这是夏人走向成熟、夏王朝走向强大的基地,或者说是核心和最中枢的区域。

第三层面: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向“天下”层面的扩展。

在将近五百年的历史时期内,当时的“天下”打出的旗帜就是“夏”,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夏王朝势力所及的“天下”,在那近五百年的时日里,都是夏文化,也就是广义上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作为当时的主流文化(或说是主体文化)必然会对非主流、非主体,包括边远地区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一直在问,在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的文化相隔万里,为何在文化内涵上会有某种酷似?这只有从当时夏的天下一统的观念中去寻找答案。在天下一统的条件下,中原的主体文化必然会对周边的非主体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深刻的。另外,我们不能低估四千年前统一条件下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交往。大禹纵横万里的治水,本身可以看成是一次天下范围的中原文化大传播,再加上商业交流的因素,人口自然流动的因素,这些都会促成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必然会引发全国范围的文化的大交流、大融会。中国人总是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出。掌控“天下”五百年的夏文化,它对“天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实在不可小视,而我们至今对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知之甚少。

二里头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有它的来龙去脉。它上承龙山文化晚期的余脉,比较直接的有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巩义小柴村遗址等,这样看来,龙山文化可以说是二里头文化的先祖文化。二里头文化又开了二里岗文化的先河,在二里岗文化中得到某种继承和光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3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