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东汉平定交趾“二征”叛乱之战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6-05 21:44:50 0


一、平定交趾叛乱前汉王朝在南方和西南方的战略形势

东汉王朝继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陇西太守马援军破先零等诸羌叛乱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大司马吴汉又率军攻克了公孙述盘踞多年的蜀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陇西太守马援又率军平定了陇右地区参狼羌的叛乱。至此,刘秀遂基本完成了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统一大业。以后,至光武末虽然还有一些地区时有战乱发生,但多系局部的叛乱,无损于东汉王朝的统一大局。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发生了今安徽省潜山地区巫土李广等人的聚众反抗。攻没了皖城,杀皖侯刘闵。李广自称“南岳大师”,气势一度较盛。汉王朝派谒者张宗率兵数千前往讨伐,但却为李广所败。后来派马援率诸郡兵1万多人再次征战,才冬李广徒众歼灭。南方之江淮流域地区已基本平静。

二、交趾地区“二征”叛乱的兴起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以来,交趾郡(今越南红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雒越贵族女子征侧、征贰。煽动蛮夷大规模叛乱,攻夺了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蛮夷一些上层首领也率部众而起,“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

交趾地区的雒越人,原出于我国南方的越族,故自古代以来即与中原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为中原历代王朝的边境少数民族。秦和西汉时期在这里设置了郡,尚无县级政权机构,郡以下均由雒王和雒将主宰各部落的军政大权。这次叛乱的首领征侧、征贰就是雒将的两个女儿。

交趾自秦汉设郡治以来,由于更多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文化的影响,整个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雒越奴隶主贵族,力图保持其原始落后的奴隶主特权,对封建制度给予交趾地区带来的冲击,深感恐惧,因而必然寻找事端,发动叛乱,以阻挡历史潮流的发展。这样,便以交趾太守苏定将雒将之女征侧绳之以法的机会,发动了这次叛乱,目的在于破坏东汉统一的大局。

“二征”的叛乱声势较大,很快传到了京师,东汉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遂决定派兵前往征讨。

三、东汉军的作战序列和作战策划

东汉王朝为了平定交趾叛乱,做了一切必要的准备,下令长沙(今湖南长沙)、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交趾等郡“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豁,储粮谷”。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冬,汉王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统率楼船将军段志,调发长沙、桂阳(在今湖南郴州)、零陵(在今广西全州西南)、苍梧(在今广西梧州)诸郡兵1万多人,编成水陆两军向南进发。

四、平定交趾叛乱的作战经过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受命后,即率领汉军向南进发。马援率军从陆路前进,楼船将军段志率水军沿粤江南下,汉军行至合浦时,段志因病亡故,刘秀下诏,命马援兼统水陆两军。于是,马援率军从合浦人海,从海上进入红河,缘河逆水而上,开道1000多里,进入“二征”叛乱地区。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四月,马援军进至浪泊(今越南河北仙山地区)。浪泊地处盆地的低洼湖区,二征叛军借助水阻和有限的陆地,布设重兵防守。马援则避开敌人险要地区,顺利进入浪泊,旋即与叛军交战,“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叛军败走禁(今越南永富安乐),马援军紧迫不舍,又数次将叛军击败,终于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正月,斩征侧、征贰,将其首级传至洛阳。马援因此役的胜利,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十月,马援又率大小战船2000余艘,土卒2万多人,南上九真郡,追歼“二征”余部都阳等叛军。马援军克服惊涛骇浪,登岸后又劈山开路,自无功至居风(今越南宁平省东南至清化一带地区),兵锋所至,叛众皆降服,斩获5000多人,九真郡遂告平定。

五、平定交趾叛乱后的措施

马援军平定“二征”的残余势力后,为在交趾地区建立和完善封建政治制度,防止落后的奴隶主势力再次抬头,第一项措施是把俘获的300多名雒将迁至零陵地区,以剥夺他们叛乱的基础;第二项措施是郡以下设立的县级行政机构,均以县令、县长等官吏进行治理,废除了雒将统治部落的世袭特权,第三项措施是修订和完善律法,第四项措施是治理城廓、开凿道路、兴修水利,穿渠灌溉。这些,对加快交趾地区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雒越人民及其后世,为了纪念马援平定“二征”叛乱的历史功勋,将马援奉若神明,“伏波庙”遍布越南各地,家家供奉马援的神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47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