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楚汉战争双方成败的基本原因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6-04 23:11:39 0


刘邦以弱小的实力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项羽则以绝对的优势招致了最后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政治上的原因,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刘邦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发展,力图巩固和发展秦朝的郡县制度,汉军每到一地,都注意体察民情,严整军纪,笼络人心,废除秦代的严苛法纪,并注意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养民生息。因而,得到了民众的真心维护。百姓“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史记?汉高祖本纪》),所以刘邦军便由弱变强,节节胜利。而项羽军在夺得了反秦战争的胜利后,却大封诸侯,将秦王朝的疆域分封给十八个王,又重新使社会倒退到封王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无法获得百姓的支持。加之项羽不但不注意争取民心的工作,反而在攻取一地之后,常常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反抗者,尤其是大规模坑杀降卒,更加激起了秦人、齐人的强烈仇恨,民怨沸腾,人心丧尽,这就注定了项羽军必然走向彻底失败的道路。

战略策略的原因。刘邦军对整个战争的战略指导预先就有通盘的计划,刘邦从入巴蜀,烧栈道,夺占三秦,兵出函谷,武关,攻取楚彭城,退保成皋一线,都有着较为成熟的战略策划,到彭城惨败后,刘邦军虽处在于相当被动的劣势地位,但却定下了主战场正面坚持,交战场南北配合的战略决策。在正面的主战场江军扼守成皋要地,占据敖仓之寨,兵出武关,在宛(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叶(今河南省叶县地区)一带机动作战,成功地调动和疲惫了楚军,以战略上的持久战积蓄力量,转换优劣态势。为配合主战场作战,,刘邦在北方以韩信破魏之后,命其领兵向北攻取燕赵,向东进击三齐,再插进楚军的侧背,断绝楚军的供应渠道;在南方以随何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使项羽军的大后方失去依托,且牵制了项羽的大量兵力;与此同时以彭越之军数度偷龚楚军腹心地区,迫使项羽不得不两度,回军解救后方之危机。刘邦军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还十分讲究斗争策略,善于用间,以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威胁利诱等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范增的出走,项伯的暗中效力刘邦,周殷的叛变,英布的附汉都给楚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比之下,项羽则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缺乏长远的、通盘的战略策划,许多重大作战行动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尽管战役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诸如战败田荣、收复彭城,打败英布,驱赶刘邦杰出的统帅才能。但在战略全局的指导上却一再失策,说明项羽军缺乏应有的战略头脑。田荣反楚,占领三齐,虽然楚军应反击田荣,但在刘邦已乘机夺占关中,直逼彭城的紧急关头,项羽军仍未看到主要的威胁为西方的刘邦主力军,继续陷在齐地作战。彭城反击胜利,攻占荥阳,直逼成皋本来已占有非常有利的态势,但项羽不知集中力量突破成皋后,再入函谷关,夺回三秦,彻底摧毁刘邦的基地,而是徘徊于成皋、荥阳地区,且受刘邦战略意图的调动,忽而南下,忽而东返,丧失了时间丢掉了主动权。使部队疲劳不堪,将自己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予了刘邦军。至于用间和谋略欺诈等手段的运用,与刘邦相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充分暴露了项羽军勇有余而谋不足的严重缺陷,显然这样的军队要和足智多谋的刘邦军相较,自然难以取胜。

招贤纳士运用人才方面的原因。刘邦既善于联合一切反对项羽的力量,组成自己的同盟军,又十分注意招贤纳士,任用人才。所以在刘邦周围聚集了一批贤臣良将,诸如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灌婴、陈平、彭越、郦食其、王陵等人,可谓谋臣勇将云集。这些谋臣勇将成了刘邦进行决策和作战指挥的智囊与核心力量,对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刘邦在登上帝王的宝座之后让群臣述说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而项羽则不注意网罗和使用人才,甚至妒贤嫉能,刚愎自用,听不进有益的建议,不少精干之才都纷纷背离项羽,投向刘邦,韩信、陈平、英布都是这种情况。亚父范增对项羽赤胆忠心,最后也被项羽逼迫而走。项羽只相信自己的勇力。因而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员得力战将,更没有代替他独挡一面的栋梁之才,只能靠自己左冲右突,这一方面实在比刘邦差之千里。

建立后方巩固基地的原因。刘邦在整个战争中,十分注意建立巩固的后方供应基地,专留萧何经营巴蜀和关中地区,既无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对前方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供给。而项羽的后方既有封王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战乱,又有彭越、英布等人的袭扰和作乱,经常处于供应紧张的困境,严重地影响了军心士气和作战行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47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