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大秦风云——秦始皇之死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08 22:29:34 0


公元前207年秦亡。秦帝国的骤然灭亡,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大的黑洞。秦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以变法图强之志大规模重建华夏文明;使当时的中国,一举整合了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剧烈大争所酝酿出的全部文明成果,以最大的规模,以最快的速度,巍巍然创建了人类在铁器时代最为伟大的国家形式。然而,历史却没让其行走太远,这不能不令人唏嘘。

一、病死说

《秦始皇本纪》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古代的病和今天的病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疾病,一个是疾,一个是病。古人把轻的病叫“疾”,比如说“寡人有疾”,就是病很轻,病情很重,才叫病。古代疾和病是两个不同的词,至平原津而病,说明到这时候,病重了,突然之间得了重病。在往下记载“上病益甚”,病越来越厉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无能为力了。秦始皇也感到不妙,“恶言死”,非常讨厌在他面前说死亡的问题,而且“群臣莫敢言死事”,没人敢说秦始皇死的事情,这意味着秦始皇病重之后,没有一个大臣敢和秦始皇商量身后的事情怎么办。《秦始皇本纪》记载,这时候,秦始皇写了一封信,加盖了玉玺,召皇长子扶苏,从蒙恬的北方赶回京城,主持他的丧葬。这个诏书已经写好,也盖了章,说明秦始皇预感到自己生命不远了。《李斯列传》记载稍有不同,说秦始皇病重的时候,把赵高叫过来,让他草拟一个诏书,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一,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第二,让他迅速返回咸阳主持秦始皇的丧葬。信写好以后,来没有交给使者,秦始皇死了,然后这封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就留在了赵高的手里。而这件事只有丞相李斯,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也就是第十八子胡亥知道,还有他身边的几个小宦官知道。李斯是左丞相,随秦始皇出游。赵高是中车府令,这是一个官名。古代的官名,只要有一个中字,就说明可以出入皇宫。中车府令是专门给皇帝管车队的,是皇帝很信任的人。此外赵高还有一个身份,叫行符玺事,符是兵符,玺是玉玺,赵高一方面管车队,另一方面管着这两样东西,说明赵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车队在秦始皇去世以后并没有停,而是迅速地继续前进,结果走到沙丘,就是河北的广宗县,秦始皇病故,这一年,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一年四十九周岁,古人计算年龄都是按虚岁,所以一般史书都说秦始皇五十岁病死在沙丘。

一部分的学术家们认为秦始皇死于疾病,下面有四种说法:

(一)秦始皇自幼有病

《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手下有一个军事家,叫尉缭,他第一次见秦始皇的时候,对秦始皇的外貌有一个描述,如果要是按当时尉缭的描述,秦始皇有蜂准(蜂准鼻有两种解释,一是“高鼻梁”;一个是马鞍形的鼻梁)、长目(大眼睛)、鸷鸟膺(鸡胸)、豺声(说明有支气管炎,但大家想想,有支气管炎的秦王能够和荆轲绕着柱子跑了那么长时间吗?)。所以,根据外形描述,说秦始皇有病,从小就有病,这是历史文献中间关于秦始皇外貌的唯一记载。

再者,尉缭当时就没想活着走,一个恨着秦始皇的人说的话可信吗?当然不可信!因此,秦始皇自幼有病说法不可靠。

(二)始皇因累致病

说秦始皇累死的,秦始皇累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过劳,秦始皇极为勤政,每天看很多公文,每日批阅公文一百二十斤,就今天的称所用的单位大约六十斤左右,看完以后要在上面批,批多少字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帝,有时候批的字比原文还多。秦始皇大权独揽,事无巨细一切都管,所以他一生忙忙碌碌,很勤政。但是要注意,他的勤政是为了大权独揽,防止皇权旁落,这是目的。所以过劳了,太累了就死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巡游,秦始皇是个巡游皇帝,十二年间五次巡游,最后一次,从头一年的九月出发,到第二年七月,几乎在外面九个月时间。巡游累不累,取决于四个条件,路况,车况,季节,时间。秦始皇时期,有当时最先进的道路,叫驰道,但是我可以断定,绝对赶不上现在的高速公路,肯定颠簸。秦始皇坐的车再好,也赶不上今天的奔驰宝马,车不好,路不好,人在上面坐九个月肯定很辛苦。第三是时间,秦始皇每次巡游时间都很长。第四,季节,春天和秋天出去很美,夏天和冬天就麻烦了。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冬天赶上了,夏天也赶上了,所以巡游的劳累,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点还可以说得通,秦始皇一向勤于政事。再者他一个人统揽大权就有很多事需要他亲自处理。因此,这个说法还过得去。

(三)遗传致病

秦始皇家庭遗传不太好,曾祖父昭襄王活到七十六岁,是最高寿的。祖父安国君就不行了,五十多岁死的。父亲异人,即位三年就死了,年龄不到四十岁。秦始皇四十九,差不多。这就是说秦始皇的家庭遗传不好。秦始皇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代比一代死得早。所以这种说法有人支持。

(四)高温治病

秦始皇得病去世之时,在河北,而且正是七月高温之际。秦始皇从病发到死亡,都是在炎热的夏季,恐怕也是导致他死亡的重要原因。

(五)丹药中毒致病

秦始皇一身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梦想成仙,服药了大量带有剧毒(重金属)的丹药。最终导致重金属中毒。

二、谋杀说

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似乎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可是将这几篇有先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文字细细阅读,可发现其中有耐人寻味之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合稽等地时,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赵高等的计谋。因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要灭蒙氏一族。

我国一位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个历史小说,叫《秦始皇之死》,这是个历史小说。首先说明,郭沫若是懂医的,他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的小说中,说秦始皇在平津,就是山东平津渡黄河的时候得了癫痫病,因为是夏天,车上放着铜冰鉴,结果他摔倒了,后脑勺碰到冰鉴上,加剧了他的癫痫病,导致了脑膜炎。秦始皇到了沙丘,住了一夜就死了。等到赵高和李斯发现的时候,发现秦始皇的左耳流黑血,仔细一看,有一个一寸多长的铁钉,说有人把秦始皇害死了。是谁害死了秦始皇了,郭沫若先生提出了三个假设。

有以下几个人成为怀疑的对象:

(一)赵高

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他的父亲受秦宫刑,母亲是一名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为中车府令,专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这次秦始皇巡游,自然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当然随从。秦始是这次出巡,一路劳顿,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走,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行宫了。

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出乱子,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如常。一面命令车队加紧赶路,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

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因为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谀奉承的赵高。秦始皇的小儿胡亥是一个昏庸的家伙,且赵高还曾受命教胡亥学习律法,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赵高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实现他篡权乱政的阴谋,因而他违背秦始皇的命令,扣着诏书不发。采取说动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指责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马上自杀,不得违抗。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蒙恬不愿这么糊里糊涂地自杀,他说:“皇帝巡游在外,命令我带兵三十万戍边,这是天下重任,怎么能见个使者就自杀呢?谁知道其中是否有诈?”让使者把他押起来关进监狱,等候处理。

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已经自杀了,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不取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巡游的架势,从沙丘到井陉,而后抵太原,经直道回咸阳,绕了三四千里。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了。为了遮人耳目就买了许多鱼装在所有的车上以乱其臭,迷惑人家。到咸阳后,他们马上公布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发丧出殡。紧接着,胡亥就登基做了皇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升为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

赵高阴谋得逞以后,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向秦二世进谗言,陷害蒙氏弟兄,诛杀诸公子;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投狱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从以上赵高篡权乱政的几个步骤就可以看出赵高是个包藏祸心,阴险毒辣的人。因此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如果要问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答案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如前所述,他对李斯讲:“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少用蒙恬为丞相。”而赵高对蒙恬、蒙毅恨之之入骨,岂能容得蒙氏尊宠,所以业须阻止扶苏即帝位。而秦始皇刚愎自用,决非进谗能奏效,只有结束这一暴君的主命,才可拥诏立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对胡亥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断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结束生命,完全有此可能。

(二)胡亥

胡亥,即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胡亥的公子哥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渐渐地越走越远。赵高本是卑贱之人,但他也有一些才干,如精通刑法,不但身高力气大,字也写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也随行,当时他二十来岁,仍是个公子哥。秦始皇死后,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结果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秦始皇病了以后,他本来想传位给扶苏,所以胡亥就没戏了,由此害死秦始皇。

秦二世赵高的阴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对他立胡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设法说服了李斯。秦始皇出游南方死于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三)李斯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之时,“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从上述这段文字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丞相绾等”的这一提议,应该说是有据而发、有先例可循并且是说到了始皇帝“诸子”的心里去的,也应该说是“群臣皆以为便”外得到了“诸子”的认可与支持的。“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连李斯都清楚,可见,如秦帝国仿制周封,亦无不可。可惜,李斯将这句话用于了反驳“丞相绾等”。

对比李斯与“丞相绾等”的做法,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仅为廷尉的李斯,公开反驳“丞相绾等”的这一提议,意见虽得到了始皇帝最终“廷尉议是”的赞赏,却未必见好“丞相绾等”“群臣”及“诸子”。自然,“诸子”中包括扶苏。换言之,扶苏对李斯的这一反驳,不会有什么好的看法与印象。

如果说此次始皇帝听信李斯之言,力排众议,“置诸侯不便”,“丞相绾等”“群臣”及“诸子”只能是腹诽后的执行,再比如说“焚书”时,朝廷上下均无异议或只能按“制曰:‘可。’”的唯命是从,那么,在“坑儒”时,扶苏的确是站出来说话了。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苏说这番话的后果,是“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自此,这位“始皇长子”离开了秦帝国的政治中心咸阳,到了上郡,直至“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崩於沙丘平台”后奉诏“自杀”。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可见,扶苏直谏并非只是这一次。那么,扶苏直谏的会只是始皇帝一个人提出的动议吗?这些政令与动议能说李斯没有居间参与或主要提出吗?从《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始皇帝“听其计”、“卒用其计谋”、“可其议”、“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的种种记述看,李斯深得始皇帝的赏识与器重。本可成一路诸侯的扶苏,现在却“北监蒙恬于上郡”,扶苏对当年李斯的“置诸侯不便”一说,能说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吗?“数直谏上”后却得不到始皇帝的认可,这里面,能说与李斯一点也不相关吗?扶苏与李斯间,能说不心存芥蒂吗?其实,对李斯与扶苏之间的关系,赵高看得还是蛮准的。“三十七年”七月丙寅沙丘”之谋时,赵高就说过这样的话:“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可见,李斯与扶苏间的关系远不及扶苏与蒙恬。李斯自己也承认:“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赵高评价扶苏:“高曰:‘皇帝二十余子,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像扶苏这样一位信人、刚毅、勇武、奋士的始皇长子,会看得惯李斯的种种作为吗?会去主动结好这样的一位左丞相吗?也正是由于看破了李斯与扶苏间的关系不融洽,赵高才敢断言:始皇“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李斯这位“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因为扶苏继位,要重用蒙氏兄弟,轮不到李斯了,所以李斯痛下杀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1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