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细说历史——马戛尔尼使华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14 01:07:38 0


清代到乾隆时期,国力还是相当强盛的。与周边邻国,如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暹罗(今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及南亚的尼泊尔、印度等,继续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外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是相当广泛。康熙朝时,中国商船还携带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纸张、染料、书籍、文具等货物,到过日本;船队最多的时候,一年就有一百多艘。同时,日本的铜、金银、漆器等商品,也大量输入中国。在文化交流上,来华的耶稣会士们,将中国一些儒家经典和文史名著介绍到欧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许多百科全书派学者,就认为儒家学说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十分推崇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制度。

另一方面,清廷实施着闭关自守的国策,限制了多方面的对外交流。当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市场,陆续来到东方时,清朝就强制推行起了闭关政策,限制对外经济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处向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经营外贸事务。清朝在对外贸易上始终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这就势必因贸易而引发冲突。清朝的保守和封闭性,是这个王朝走向停滞的要因之一。

细说历史——马戛尔尼使华

日本发给中国商船的通商信牌

黑格尔在1822年时,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评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生产。黑格尔的看法当然是片面的,但它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

应该说,黑格尔看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侧面,也作了一些分析,但用停滞论来涵括整个清代社会,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欧洲的英国,早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就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活动了。

乾隆七年(1742)十一月,英国的一艘航船遭遇大风,漂到广东澳门地界。总督策楞态度友好,派地方官前往赠送粮食等物,又帮助修船。乾隆二十年以后,英国方面一直要求中国开放宁波地区,以作通商大港,但未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使臣马戛尔尼勋爵等人来到中国,并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在宁波、舟山、天津、广州等地通商并减免关税,乾隆都不答应。

在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将马戛尔尼等人的来华,通称“朝贡”或“入贡”,这是十分自大的用词。在英国看来,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交往而已,并不是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

细说历史——马戛尔尼使华

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船出海贸易的商照

在1793年7月底,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的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北方。他们先到天津大沽口。

对于这次中西方十分正式的会面,英王也作了精心的准备,因为英国人认为,如果向大清国赠送的礼物只是些时髦玩意儿,是有失体面的,所以挑选了不少能显示欧洲先进科技的东西,并且希望对大清皇帝有所启迪。

代表性的礼物有“天体运行仪”,说明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点,仪器则代表了天文学与机械学的完美结合;“地球仪”,可让大清皇帝看到世界上所有君主的国土、首都和大洲、海洋、山脉、岛屿,并且特别标示有大英帝国开辟的世界新航践,等等。此外,还有一批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目的无非是恫吓一下清王朝:“欧洲其他国家都承认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因此英王陛下想在给皇帝陛下派遣使团的同时派遣几艘最大的船只,以示敬意。但鉴于黄海里有暗礁,而欧洲的航海家又根本不熟悉这段航路,英王陛下不得已派遣一些较小的船只。另外,英王陛下赠送给皇帝陛下英国最大的、装备有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给乾隆的礼品中,还特意介绍了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

自大的清廷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有什么大用处,觉得不过是些玩意儿,只是要求,礼单中的东西一样都不能缺。后来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些东西还完好地被保存着。洋人们很纳闷,大清国为什么没有从这些东西中学习军备技术?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打进来。

8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登上了天津的地面。马戛尔尼完全被那里的妇女们吸引住了:“一些年轻女子沿着河岸轻快地奔跑着:她们的脚都完好无损。听人介绍说,女子缠足的习俗在北方各省比其他地方较为少见。女子的头发粗黑,编成发辫后用一根束发针束在头顶上。”英国人完全被这样的景象迷住了。他们在大沽待了三天,然后带着礼物,乘着三十七艘小船,浩浩荡荡地驶往通州。前来迎接来的是乾隆的代表,直隶总督梁肯堂,告诉他们乾隆皇帝将在避暑山庄接见他们,而不是首都北京。

英国人的货物船队被清廷认为是向朝廷进贡的船队,货船因此被挂上了“英吉利贡使”的长幡,礼品清单的名号统统被改成“贡物”。这让英国人感到十分不快。英国人一行先到了北京,他们的言行让“世界中心”的人们大为惊怒,认为完全不合孔孟礼法。

9月11日,马戛尔尼见到了中国最有权势的官员和珅,和珅安排见面的地方是他较为简朴的一处房子。在马戛尔尼的印象中,这位四十多岁的大官,长得相貌堂堂,为人直率,活跃,健谈;和他一起的,是福长安,更为年轻,“同样令人感到很正直”。陪同的,还有两个岁数较大的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马戛尔尼希望尽快见到乾隆,好完成英王给他的使命。和珅的态度十分和蔼,“考虑到使团远道而来,又携带了珍贵的礼品”,礼仪可以灵活些,在星期六庆典活动时可以觐见乾隆帝。

在斯当东的回忆录中,对和珅好评有加:“和中堂的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的飞跃上升,固是由于皇帝的特别提拔,这种情况在许多帝国是相同的,但他同时也要得到当朝有势力的统治阶层的一致赞许才能长期保得住这个崇高的职位。同欧洲情况不一样,亚洲君主们不会由于同臣民结亲而降低他们的尊严。这些君主的三宫六院妃嫔很多,皇亲国戚彼此经常互相倾轧竞争。皇亲关系可以增加并巩固已有的政治权力。和中堂以这样崇高的地位,皇帝陛下又把一位公主下嫁给和中堂的儿子。树大生风,官高招忌,这份特殊的宠荣引起皇族中以及一些忠君的人的不安。”

乾隆的生日是在9月17日,许多外国使节和属国领袖都云集在热河,准备祝寿。乾隆决定,提前三天,在9月14日那天接见英国使团。(此处均使用公历—编注)

在这一天,马戛尔尼使团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英国使团住的馆舍,是在热河镇的南顶端,处于乾隆行宫与热河镇之间的一个山坡上面,共有几进院子。由于是在山坡上,住所一进比一进高,台阶都是花岗石做成的。在这个馆舍里,可以俯视全镇和一部分御花园。

使团刚到不久,有两位清廷的官员前来传达乾隆的旨意,还有一位官员是代表和珅来向特使致意的。

不久,他们见到了中国伟大的皇帝。清晨四时,天色未明,纸灯笼照耀着行宫,那么多英国使团成员,只有马戛尔尼、斯当东及其十二岁的儿子小斯当东、翻译李神父准许被乾隆接见。他们等了很久,七时许,乾隆终于出来和大家见面,亲王大臣们都在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几个英国人却不同,只是单膝下跪。在马戛尔尼等人心中,只有大英帝国才是“大海的统治者”,英王才是“世上最强大的君主”。

细说历史——马戛尔尼使华

英国使臣马夏尔尼的答谢书(乾隆五十八年)

整个接见仪式,乾隆都表现得十分愉快,言行大方。他对不满十三岁、却能讲点中国话的小斯当东十分注意。乾隆喜欢漂亮的男孩,这被外国人视为有同性恋的倾向,因为和珅闪电般地提升中,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据说,乾隆被这个小男孩的风姿所吸引,从腰带上解下荷包,赐给了他。荷包本身并不美观,黄色丝绸质地,绣有一个五爪金龙。这是皇帝才能拥有的象征。宴会的时候,奢侈豪华让这几个英国人深为叹服,乾隆还从自己的宴桌上送给他们好几个菜、几种“用米,蜜,薰草酿成的酒”。乾隆还问英王乔治三世的年龄,得知比他小二十七岁,为五十六岁,就祝愿英王也能同他一样长寿。这天的历史记录,十分有趣,史官们写道:“上御万树园大幄次,英吉利国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等人觐。并同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暨缅甸国使臣等赐宴,赏赉有差。” 这完全是天朝大国的语气。

清朝的人们,一般都自认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天朝大国与外国的关系,当然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英国人远渡重洋来华,只是向往中华文明,前来朝贡而已。因而在官方文书中所记录下来的语句,用词全是这类标准。

乾隆还有个“特颁敕谕”,让马戛尔尼“传达”给英国国王:“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物件。”由此足见乾隆充分的自信与自大。

乾隆两次打赏英国使臣的单子主要如下:

正使:

玉如意一柄,玉鼻烟壶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对,大卷纱三匹,大卷缎三匹;玉玩器二件,玉杯一件,琺蓝玩器一件,小刀二把,茶桶一对,宜兴器四件,漳绒四匹,屯绢四匹;

副使:

玉如意一柄,玉鼻烟壶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二对,大卷纱二匹,大卷缎二匹;玉玩器一件,玉杯一件,琺蓝玩器一件,小刀一把,茶桶一对,宜兴器二件,漳绒二匹,屯绢二匹。

以后还有多次打赏,东西丰富而精致,充分显示了中华的物力。

有趣的是,清人将英国的出使表文翻成中文时,对大清朝和乾隆皇帝极尽赞美之词:

恭惟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里长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民众时时照管,不但中国地方,连外国的地方都要保护他。他们又都心里悦服,内外安宁。各国所有各样学问、各样技艺,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们,叫他们尽心出力,又能长进生发,变通精妙。本国早有心要差人来,皆因本境周围地方,俱不平安,耽搁多时。如今把四面的仇敌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处,并不是要想添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国土也够了;也不是为贪图买卖便宜,但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别国的好处我们能得着,我们的好处别国也能得着。……如今闻得各处惟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趁此时候,得与中国大皇帝进献表贡,盼望得些好处!……

将英国表文译得如此卑微,说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派马戛尔尼等人前来“向化输诚”,希望“得些好处”的。这种自大心理,在乾隆敕谕和赏赐中更是一目了然。以后的嘉庆王朝,也是这样的准则,对待外国番邦,无不以天朝自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48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