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细说历史——雍正即位之谜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14 01:06:57 0


清初历史虽然不远,但一些悬疑大案,至今未能真正破解。雍正继位一事,历来众说纷纭,加上野史笔记的渲染,更涂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北京天气相当寒冷,一代名主康熙,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畅春园休养的他,已经感到时日无多。过了几天,就驾崩了。

承继皇位的,是皇四子胤禛,改明年为雍正元年。雍正马上下令,由贝勒胤禩、皇十三弟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召抚远大将军胤禵来京;命兵部尚书白潢为协理大学士;以杨宗仁为湖广总督,年羹尧任广东巡抚。这是雍正继位之初的重大政治安排,有其长远的考虑。

不过,这段历史令人议论最多,不少人认为康熙临死前颁布的遗诏是被皇四子篡改的,雍正继位并非康熙本意,传位另有其人。当然,官方正统的文献中,都没有这样的说法。例如,清末著名学者王先谦的《东华录》中说:康熙帝病情突然恶化后,曾传见诸皇子和重要大臣,遗诏中曾写着:“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样重要的人事安排,胤禛本人却不在场,遗诏是由隆科多宣读的。据说,当时胤禛并无做皇帝的思想准备。

这也是官方有关胤禛继位的统一口径,但野史笔记中的记载就完全不同。

细说历史——雍正即位之谜

雍正皇帝像

收在《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清世宗袭位之异闻》就说:康熙弥留之际,曾手书遗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皇十四子胤禵当时正统兵西征,胤禛得知遗诏所藏的地方后,只身潜入畅春园,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第”字。而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提及民间传言他是将“十”字改为“于”字:

据逆贼耿精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伊先充发在三姓地方时,于八宝家中,有太监于义、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于宫中等语。又据达色供,有阿其那之太监马起云向伊说:皇上令塞思黑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来。太后甚怒,就撞死了。

上述篡改遗诏的说法,流传甚广。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的,而且用满语宣读,如果将“十”字改为“於”字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使用汉字,“十”字也无法改成“於”,因为正式文本中“於”字应当不会简化为“于”字。这段话其实十分简单明了。“允”字其实原为“胤”字,为避雍正名讳,改“胤”为“允”。“皇上”是雍正;“阿其那”为其八弟允禩,“塞思黑”为其九弟允禟。

应该注意的是,雍正上台后,确实可以很方便地篡改权威记录《清实录》等资料,并不能完全排除雍正篡改证据的可能。但是,不管怎样,雍正的继位应该还算顺利。当他登极后,采取的一系统政治、经济改革措施,进一步稳固了康熙朝奠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后来乾隆朝全面繁荣的到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铺垫。

据记载,在康熙数十个儿子中,雍正的天资最高,所谓“生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 为人刚毅,处事果断。

雍正元年(1723)正月之初,雍正向全国各总督、巡抚等衙门颁发了十一道训谕,文官直达知府、县令,武将下至参将、游击。在谕旨中,他向各地的总督说道:“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谧,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也。”雍正认为,总督管制地区往往都是两省范围,权力可以钳制文武,只有“使将吏协和,军民绥辑”,才可算称职。他还说:“朕嗣绍丕基,一切遵循成法。”他向总督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惟冀尔等察吏安民,练兵核饷,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如果恣意徇私,不能好好尽忠职守,报效朝廷,那就会受到国法的严惩。对全国十八省的巡抚们,雍正同样表示了教诲之意:“一省之事,凡察吏安民、转漕裕饷,皆统摄于巡抚。”要他们洁身自好,励精图治,惩恶扬善,忠君爱国;如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悔悟改正,无则省躬加勉;并且要即时督促所属府州县官,“共相勉勖,同心协力,以尽职守”,如果玩忽职守,也决不宽宥。

由于亲身经历了争夺帝位的苦痛,为永绝后患,雍正在八月份创立了秘密立储制。他召见大臣九卿说:“圣祖(康熙)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雍正二年(1724)七月,雍正发布了御制《朋党论》,给诸王、满汉文武大臣看。雍正说:“朕即位后,于初御门厅政日,即面谕诸王、文武大臣,谆谆以朋党为戒。今一年以来,此风犹未尽除。”雍正心知,在皇位继承人的事情上,他的那些兄弟各成派系,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尤以八弟允禩、九弟允禟为最。他的上台,是内靠舅舅隆科多在御前传谕“圣旨”,外靠大将军年羹尧手握重兵,使康熙晚年最看好的十四阿哥允禵,根本无力与他抗衡。为了压服众人,雍正仍把圣祖康熙爷搬了出来,说康熙“亦时以朋党训诫廷臣”,现在居然还有人想联结朋党,显然更加不识时务。因此他又说:这些别有居心的人,“俱不能仰体圣心,每分别门户,彼此倾陷,分为两三党,各有私人。一时无知之流,不入于此,即入于彼。朕在藩邸时,敬慎独立,深以朋党为戒,从不示恩,亦无结怨。设若朕当年在朋党之内,今日何颜对诸臣降此谕旨乎?”

这分明是自我表白,我雍正从来没有结朋党的意思和行为。而那些有朋党之嫌的人群,也正是那时他继承皇位最大的威胁。他的话,显然是对那些人的震慑,也为他接着而来的整治朋党,提供舆论先导。雍正御制的《朋党论》就这样出台了。

很快,雍正就将那些可能带来朋党之祸的亲王全部剪除,对允禩、允禟、允祉、允禵等骨肉兄弟一一下了狠手,其中许多人无缘无故地“病死”了。不仅如此,雍正还用满语中的粗话将允禩改名为“阿其那”(满语为“狗”)、允禟改名为“塞思黑”(满语为“猪”)。雍正为政的特点是严猛,与乃父康熙的宽仁,颇成鲜明的对比。

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即位时已四十五岁,老练沉稳,夺位斗争的影响又促进了他的猜疑性格,最后,居然对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重臣年羹尧、舅舅隆科多都下了黑手。

雍正七年(1729),清廷设立了军需处,后改名为军机房;最初的目的,是针对准噶尔战争的军机要务的处理需要,所有成员都是雍正选派的亲信。雍正八年后,正式改称为“办理军机处”,以后就简称“军机处”,成了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由皇帝在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选定,也通称作“大军机”,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为首的称作“领班”,其他人则称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他们的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负责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各地总督、巡抚,称为“廷寄”;督、抚有重大问题上书直接寄往军机处,再交皇帝审批,称为“密折”。军机处办理的是最为机要的国家大事,从而完全取代了清初权力最大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有利于迅速处理全国的军政大事。皇帝则通过“廷寄”与“密折”,遥控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经过这样的机构调整,内阁也形同虚设,内阁成员不过是荣誉的职衔。因此,雍正以后的几朝中,这个机构被很好地维持下来。

从整个清代历史进程来看,雍正朝的政治整顿是最具积极意义的,实际作用及影响也最大,并为清代在乾隆朝出现的兴盛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48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