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五万年简史——紫禁城的黄昏: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12 00:34:44 0


在南北之间谈判形势无比复杂的时候,革命党就成了一枚重要的棋子。我们知道,孙中山在1911年12月17—18日回到中国境内,这是他流亡之后第一次入境。他在广州遇到胡汉民。孙中山讲:“当年我去过上海,陪我到上海转转。”因为上海是政治中心嘛,南北和谈在上海。于是胡汉民就陪着他到上海去。这个时候孙中山突然就成为一个关键人物。

他大概在12月22日到达上海。此时,南北之间的谈判,因“究竟议会怎么开”的问题而僵持不下。孙中山的战友——黄兴、宋教仁都在上海。孙中山是同盟会的总理,是第一号革命党领袖。他来了之后,他的这些朋友,就带着他去拜码头。在拜码头的过程中,孙中山突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他去看赵凤昌,赵凤昌说:“你可以开府建基啊,你可以成立政府啊!”

我们知道赵凤昌原本是张之洞的办公厅主任,之后因为替张之洞背锅,在体制内没法发展了,就被安排到上海做一个寓公,拿点干薪。

赵凤昌住的地方叫惜阴堂,那惜阴堂不仅皇族会来,革命党会来,还是立宪党的中心。革命党的黄兴偷偷回国时经常在赵凤昌那儿进出;赵凤昌和袁世凯也有很特殊的关系;跟张謇的私人关系更是极好。

赵凤昌见了孙中山,跟他谈了之后,建议他开府建基,成立政府。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在东南地区的陈其美这一拨革命党人早就建立了上海军政府,和其他势力互相厮杀。在这之后我们看到,南京临时政府的建构速度急剧加快,一个星期之后基本框架就出来了。

1912年的第一天,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了。那么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它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呢?它的基本意义在倒逼清廷。我把它放到一个整体的格局当中来考虑,就是立宪党人支持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目的并不是要成立一个革命党人领导的共和政府,而是用这样一个临时政府去逼清廷。在1911年12月下旬,他们并不是要逼清廷退位,而是要让清廷在议会选举宪政架构当中,满足立宪党人的要求。在这中间,孙中山的贡献非常大,而且孙中山在当了临时大总统之后,确实有模有样地颁布了一些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没有出南京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但它对清政府有一个倒逼和威慑的作用。和当初吴樾扔炸弹一样,扔炸弹解决了宪政内部改革,那么现在成立临时政府,宣布一些极端的激进的改革措施,其实同样是倒逼清廷——你让不让步?

清廷没法让步,它始终没法解决立宪问题。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和新军彼此进行了沟通,这几派力量聚合在一起,站在了清帝国的皇族、贵族的对立面。而皇族、贵族是清帝国的所有者,新军将领是清帝国的高级雇员,像袁世凯这样的人,几代都是清帝国的高级干部。这个时候有些人就走向极端。立宪党人、新军人提出,可以考虑让皇帝退位,可以在君主制、民主制当中作出选择;革命党说,推翻清帝国,走向共和;新军老将又提出,皇帝是我们老东家,就算是要让他退位,也要尽可能优待。所以我们看到,就在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皇族皇室优待条款》。

《皇族皇室优待条款》的出现,我个人认为是加速了后来清帝国的瓦解。这个东西对大清帝国现在的掌门人隆裕太后太有诱惑力了。摄政王在滦州兵谏时就引咎退位了。隆裕太后跟着慈禧太后走了那么多年,应该说是有眼光有见识的,但是隆裕太后在这一次变动当中,确实可能存在对实际情况把握不太周全的地方。我们看史料,面对南北谈判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满族贵族在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之后,隆裕太后准备用武力把那些独立的地方给打下来。隆裕太后就问:你们谁能够出面把武昌平定?当时的海军部长、陆军部长都是皇族,还都是醇亲王的弟弟,这两人听到隆裕太后的话,头一低,不敢说话,因为他们没有临战经验,只是纸上谈兵。隆裕太后一看,靠满洲贵族的这些高官,不可能打赢战争。而这个时候南方的那些老臣又提出400万的赡养费,这一下子就使问题复杂化了。隆裕太后就在琢磨一个问题:要是打了,一旦打不赢,那南方的承诺肯定就不兑现了。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军方将领的态度就非常重要。如果军方将领能够维持大清帝国的法统不变,那革命党根本不算个事儿。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以段祺瑞为首的几十个新军将领也出了问题。他们在南北交涉中看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清帝国的满族贵族确实是没人,而且也确实心胸很狭隘。这时候与其让它继续耽搁下去,还不如就让清政府下台。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新军将领段祺瑞以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的身份,率领前方的46个将领,联名给朝廷发了一个通电,恳请朝廷能够定国家为共和政体。但是这份通电的言辞也很矛盾,一方面恳请朝廷立定共和政体,另一方面又说“巩皇位而奠大局”,并没有说要废掉皇上。最后为什么清帝国的完整性似乎没有被破坏,但同时又建构了一个民国的共和架构?这中间其实体现了当事人的犹疑和矛盾的。

当时列强见中国的动荡老是不能解决,也受不了了,因为他们在中国投资巨大,如果中国一直处于这种动荡的状态下,投资恐怕是都得打水漂。于是列强也提出一个建议——那是不是在让皇室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建构共和?列强大概和新军的将领们也有所表示——很快就春节了,你们能不能在春节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注意到,这个时间点是清帝退位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春节前,终于解决了清帝宣布退出中国政治统治的这件大事。在新的架构当中,袁世凯被授权组建临时政府,和南方谈判构建新政府。袁世凯获得了从清帝国到民国的法统的一个传承。之后袁世凯就宣布了对皇族的优待政策。

清帝国在1912年2月12日退出中国的政治之后,从大清帝国变成了“小清帝国”,皇帝被允许在紫禁城内继续称孤道寡,也就是说清帝国依然存在。而且在后来的实践当中,紫禁城的清帝国有点上国的味道。民国对清帝国,完全还是对老东家的那种感觉。很快隆裕太后去世,隆裕太后的葬礼成了民国成立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办得非常隆重。这个时候,你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后来郑孝胥讲的“民国乃敌国也”,反而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一个帝国的解体、民国的构建不是通过残忍的复仇,而是通过这样一种“禅让”的办法,最后使上国和新构建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还能相处的状态,从而完成了主权、外交、领土、人民的移交。我曾经讲,这是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是很值得回忆、重视的非暴力事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26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