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孔子的生平(四) ——去鲁至卫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16:08:15 0

夹谷之会后,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又有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这次是内政上的,那就是主张并执行“堕三都”。这是什么?“三都”指的是属于“三家”世卿的三座大城,“堕”就是拆掉这三座城僭越增筑的部分,恢复其原来的规模。“堕三都”完全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基本信念,“三家”的城在规模与建置上,不可以超越鲁国君所在的都城,一国之内应该只有一“都”,不可以让“三家”的根据地都变成“都”,要将这三座城降等回原来的地位。

“堕三都”直接打击“三家”的权力,但“三家”之中,却有两家——季孙氏和叔孙氏都同意这个做法。为什么?因为这两家的“都”,也就是他们宗庙所在的城,都落在底下的大夫手中了,根本不是他们控制得了的。“堕三都”非但无害于他们的权力,还能帮助他们裁抑嚣张的大夫。

然而两家同意,却还有一家,孟孙氏不答应,而且誓死不从。孟孙氏的“都”因为靠近齐国边界,另有防御上的意义,如果被“堕”了,可能危及孟孙氏控有的整个区域。因为孟孙氏的坚持,“堕三都”政策无法执行,为了贯彻“堕三都”,鲁定公下令以武力逼迫孟孙氏服从。

这是严重的误判。季孙氏、叔孙氏从自我利益考虑,愿意支持“堕三都”,同样从自我利益考虑,他们不会支持攻打孟孙氏。这两大势力袖手旁观,鲁定公根本募集不到足够的兵力去打孟孙氏。国君下令出兵,却打了败仗。这样,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前途也就注定终结了。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从鲁国离开,去了卫国,见了卫灵公,并在卫国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就是子贡。接着孔子离开卫国,要到陈国去,却在途中发生了“子畏于匡”的事件。

《论语·子罕》说:“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另外,《论语·先进》有:“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在前面一段记录中,孔子既感慨又自我安慰地说:“从文王死去之后,周朝的文化传统不就落在了我身上吗?如果上天真的要让周文化传统丧失灭亡,就不会让我接触并拥有这份文化传统,既然上天没有让周文化传统灭亡,匡人又能拿我怎样呢?”后面一段,则是记录颜渊和孔子走散了,后来才出现。孔子激动地对颜渊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再也看不到你了!”颜渊带着幽默感平复老师的心情,说:“不用担心,老师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两段简短的记录,鲜明地显示当时的情况多么危急,以至于孔子都没有把握自己和学生们能够活着离开那里。事情的始末是孔子一行人经过匡的时候,却被误认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苛待匡人,匡人恨之入骨,偏偏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匡人以为阳虎竟然敢回到匡来,就将孔子团团围住,困了好几天,孔子弟子还因此都走散了。

这件事后来靠向卫国求救,才得以解围。孔子几年中在卫国、陈国间多次往返,另外一次又不巧遇到了陈国的动乱,公叔氏带领蒲人反叛陈国国君,乱中却出现了孔子这一帮外人,就被蒲人团团围住。孔子的一个弟子公良孺,带着五辆兵车随身护卫,就和蒲人打杀起来,打得非常厉害,终于将蒲人吓退,孔子才得以从东门离开。

孔子周游列国可不是轻松的观光旅行。还有,他带的弟子中,并不都是一群知书达礼的文士而已,延续周朝“士”的传统,孔子教出来的,有文士,也有像公良孺这样的武士。

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是因为“堕三都”的失败,使他在鲁国待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带着学生——文士、武士出亡,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国君或世卿需要他们的专业服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39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