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孔子的生平(三) ——夹谷之会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16:08:13 0

到了鲁定公九年,“三家”受形势所迫,收束气焰减少冲突,向鲁国君和底下的大夫让步。让步的姿态之一,就是让鲁定公出面任命孔子为中都宰,进而升为司空、大司寇。短时间内,孔子在鲁国官场上的职位快速上升,管辖的事务也快速增加。

孔子担任大司寇时,参与了夹谷之会。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境内的夹谷见面会谈。此会是由齐国方面主动的,是齐在壮大国力过程中要确保鲁国合作的方式,目标是在会中正式成“盟”,要鲁国承诺之后齐国若有战争,鲁国就一定自动参与在齐国这边,发兵相助。

“夹谷之会”中,“孔子相”,意思是孔子是主要的“相礼者”,鲁国这边由孔子负责“盟会之礼”的程序安排。齐人知道鲁国由孔子负责,就有了高度的警戒心。因为孔子“知礼”的声名远播,齐人担心孔子搬出他们不懂的礼的道理,扰乱了他们原本的设想,无法达成逼迫鲁定公“盟”的目的。

于是齐人就想了一个方法,故意制造混乱,让此会无法中规中矩地进行。他们事先安排了夹谷附近的群众,要他们突袭会场抗议骚动,然后齐国这边就可以说:“哎呀,别讲究那么多《礼》的细节了,我们赶快讲一讲就定案了,不然拖下去,不知外面那些人会弄出什么乱子来!”齐国军力本来就强过鲁国,鲁定公没什么筹码拒绝齐国,齐人估量像孔子这样死抠讲礼的人,一定很保守、很胆小,可以用恫吓来让他服从。

但他们弄错了,大错特错。一来,孔子不是个胆小的人;二来,孔子不是个笨蛋。外面骚乱一起,孔子立即看穿了齐人的把戏,直接指责对方:“两国国君举行高峰会议,你们却找这些人来捣蛋,这算什么待客之道?”孔子反而找到了坚持礼的原则的机会,训斥齐景公:“再不懂礼的国君,都应该知道盟会之礼有最基本的原则,‘盟’是诸侯与诸侯间最高层次的互动,不得受其他低阶人士的干预,还有,‘盟’必须在和平状态下完成,不能以武力威逼。如果今天的事传出去,人家知道齐国连这样的原则都不遵守,其他诸侯将来谁还愿意听你的呢?”

孔子的言辞犀利,继续对齐景公说:“这种事会招来神明惩罚,伤害自己的德行,又对他人失礼,我想一定不会是您做的。”当下训得齐景公没有别的方法回应,赶紧顺着孔子给他下的台阶表示:这种事当然不是他下令做的。孔子毕竟还是靠着“知礼”,以礼的权威逆转了局势,逼着齐人尴尬地将外面的群众驱走。

平息了此事后,齐人掀开此会的底牌,拿出了要鲁定公答应的“盟”。内容是从此以后,如果齐国派军队出境,也就是有对外的战争,鲁国就必定派三百乘的兵力参与。如果鲁国不派兵,就等于违背了“盟”,齐国就可以要求其他诸侯谴责鲁国,也可能出兵攻打鲁国。

看到齐国拿出来的条件,孔子就叫鲁定公不要出面,自己也不出面,派了大夫去对齐国提出相对的要求——只要齐国先将汶阳之田还给鲁国,这个盟约就生效。汶阳之田包括三座城,就是阳货的封地,季孙式反扑赶走了阳货,阳货出亡投奔齐国,齐出兵帮助阳货,就顺便把汶阳之田占走了。

孔子为鲁国提出了盟约的相对条件,只要齐国将趁鲁国乱危占走的郓、欢、龟阴三城还给鲁国,盟约就成立。这个条件,仍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了齐国表面的盟约理由,反将齐国一军。鲁国为什么要答应随齐国出兵?当然不是为了满足齐国的野心和任性,至少表面上的理由是齐国现在担负了维系各国秩序的责任,如果有谁违背盟约,不守规矩,破坏和平,齐国就化身为国际警察前往打击。也是在这个原则上,才会有鲁国如果同意盟约却没随齐国出兵,就会面临齐国联合他国攻击的惩罚。

孔子给鲁定公的策略是,低调却坚决地提醒齐国:我们很愿意帮助你进行国际警察的任务,但我们同时得先报个案,你们自己在汶阳之田一事上就没守规矩,就犯了案。要我们,乃至于要诸侯承认你们的警察身份,你们最好先解决这件事,不然谁相信你们握有了集体武力,不会拿来图利自己,占走别人的土地呢?

这样的提议让齐国很难拒绝,于是原本齐国设计来逼鲁国就范的夹谷之会,意外地逆转了,齐国碰了一鼻子灰,还不得不归还原本占有的郓、欢、龟阴三城,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外交成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39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