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建安十四年的几件事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8:17 0

灭袁谭

在袁谭宣布又跟曹操为敌之后,拿下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好像又有了点儿基础。如果他是个做事业的人,这时肯定会让自己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把他们袁家从暴发到现在的过程进行一次详细的回忆,然后再进行一次深刻的总结,他就能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强敌在旁,而兄弟却在家里你打我、我揍你,哪有不被人打掉的道理?可他只善于跟弟弟内斗,却没有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本事。

他在占有了这几个地方后,并没有想到曹操现在随时就可以过来把他打死。而他这点力量与曹操比起来根本算不得什么,但他却又把凶恶的目光投向他的那个弟弟袁尚。

他发现,现在是他打败袁尚的最好时机。

袁尚刚被曹操一顿海扁,正躲在中山,现在还害怕得发抖。袁谭带着部队狂奔而来,直接攻打中山。

袁尚当然不是对手,被大哥打得大败,只得逃跑,投奔到二哥袁熙那里。袁熙这段时间以来,只做他的幽州刺史,对大哥和弟弟的争斗,一直没有表态。

袁谭把袁尚的残部全都收编,然后到龙凑那里驻扎。

曹操很气愤,他恨不得把袁谭一口气扁死——虽然他老早就知道这小子对他的投降是假的,但看到他这么嚣张而去,仍然大怒。但大怒的曹操压住怒火,使自己变成政治家曹操。他给袁谭写了一封信,把他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批斗了一通,然后宣布与他断绝婚姻关系,把袁谭的女儿送回去。

袁谭的女儿回到家后,曹操的部队跟着就打了过来。

袁谭在弟弟面前虽然很牛,把弟弟打得一点儿没有面子,但看到曹操来了,马上就老实起来,自觉从平原撤走,退回南皮。

曹操顺利进入平原。

其实这时,北方的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袁家的势力外,还有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如乌桓之类的少数民族武装。

曹操要彻底把北方的维稳工作做好,除了扫平袁家势力外,还得跟那些势力打交道。否则,以后他还会麻烦不断。

曹操现在虽然跟这些势力并没有挂上钩,而且连边也没有沾着,要跟他们取得联系,还得通过敌占区。如果是别人,估计是不会理那些人,等直接面对面打了再说。

可曹操不是别人,他下的棋历来都是很大的。

他派人去见公孙度,拿着公章和委任状去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

公孙度对武威将军这个职务没有意见,但对那个“宁乡侯”就有点儿不爽了:“我老早就是辽东一把手,跟辽东王完全没有什么区别,现在你曹操只封我一个乡侯——连个县侯也不是啊,我为什么要接受你这个东西?”便把那个乡侯大印放到武器库中,算是当成文物来收藏。

可没有多久,这个家伙就死了。他的儿子公孙康成了辽东最高领导人。公孙康在这方面虽然向他爸爸学习,坚决不接受曹操这个太小气的封号,但又把那颗乡侯的大印找来,让他的弟弟公孙恭当了永宁乡侯。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孙康还是不敢跟曹操为敌到底的,还是留了点可以和平的尾巴。

曹操同时也对乌桓采取政治攻势——对这些少数民族,能够和平解决,最好不要动用枪杆子。他知道以前袁绍就靠牵招去忽悠这些少数民族的,因此便又让牵招发挥特长,再去帮他控制这些部落。

乌桓部落先是归附公孙瓒,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搞定,他们又高举袁绍的大旗。现在袁绍玩儿完了,他们马上又没有上级领导了——这些少数民族虽然经常跟你蛮干,但却很少有单干的思想意识。

正在这时,曹操的代表牵招和公孙康的代表韩忠也前来,请乌桓部落接受收编,可以任命他为单于。而当时,乌桓部落的峭王在内心里仍然把袁家当成他们的领导,听说袁谭现在十分危险,已经动员五千部队准备出发去救袁谭。可他一看到几家老板都过来拉拢他,情绪就有点儿波动起来,开了个会,让大家进行一次大讨论。他的民主意识实在很强,连牵招和韩忠也可以参加这个民主大讨论。

峭王对牵招说:“有个问题请牵招回答。以前袁绍说他是代表天子的,然后他叫我当了单于。现在曹操又说他是天子的代言人,又来个重新任命。而公孙度先生还是让我当单于。虽然都是单于,可不知道哪个单于才是过硬的单于?”

牵招说:“以前袁绍当天下盟主,确实是可以代表天子下发任何任命文件的。所以以前他用那张委任状是合法的。但现在现曹操替代了他,当然要重新任命一次,这是现在最合法的。至于辽东,算什么东西?他们只是一个郡的规模,哪能任命单于?单于只有皇帝的任命书才生效。”

韩忠马上起来争辩,他其实理由也不少,但口才太菜,气势也不足,把理由说过之后,就很文明地坐在那里。可牵招就不同了,一边站起来,大声驳斥他,一边就抓住韩忠的头发,要韩忠在坚硬的地面上叩头,然后又抽出大刀,准备当场把韩忠的脑袋砍下来。

连峭王也怕了起来,赶紧跑过去,抱住牵招,说了很多好话,请牵招就原谅了韩忠这一回。

牵招说看在大家的面子上,这回给他点儿面子。然后回到座位上,对大家进行一次当前形势的报告,说只有跟曹操干,大家的前途才光明。谁要是跟曹操对着干,谁的下场就会很惨。不信,可以看看袁绍。袁绍原来的力量比曹操大得多吧?可一跟曹操对着干,后来不是全部完了?大家想想看,现在谁比得过袁绍?比袁绍差多了。

峭王他们一听,牵招说得还真有道理。于是集体向他行礼,第二天把韩忠送走。然后就解散了那五千准备去救袁谭的骑兵。

于是,袁谭的最后一支外援断绝。

建安十年的正月,曹操正式发动对袁谭的最后一战,猛攻南皮。

袁谭出城与曹军作战。

这一次袁谭的部队有点儿进步,杀了很多曹兵,让曹操的部队损失惨重,惨重得连曹操都有点儿怕了起来。

曹操看到自己的部队大片大片地倒下,就觉得受不了了,看来得先缓一缓。

曹纯说:“不能放松。现在咱们是孤军深入,不能坚持多久。如果再不能把敌人打败就后退下来,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曹操一听,就当场亲自擂鼓,下令全军不要怕死,果然攻下了南皮。

袁谭看到曹军涌进城来,这才急忙跑路。虽然成功出城,但仍然没有成功逃命。曹军追出来,在路上把他杀死。

于是袁谭的势力彻底玩儿完。

智平河东

本来,在袁绍的三个儿子中,袁熙都不参与那两个兄弟的争吵,地皮也与曹操离得很远,在两个兄弟被玩儿得一死一残时,还在幽州管着他的独立王国。哪知,在两个兄弟的霉倒完之后,他也跟着进入倒霉期。

他的倒霉比较窝囊,是因为他的两个部下焦触、张南突然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宣布造反,说要割下他的人头献给曹操,以求大功。袁熙搞不过这两个手下,只得逃出,跟袁尚一起,走上了投靠乌桓部落的道路。

焦触宣布自己接替幽州刺史,下文要求大家立即改变立场,从今天起大家都万众一心,高举曹操的旗帜。他把那些官员都集中起来,杀白马,歃血为盟,满脸横肉地对大家说:“有不听话的,一律砍头。”

在场的个个怕被砍头,就都把那碗血酒喝下去了,只有韩珩说自己受袁家的恩情太重,自己不好宣布背叛他们,因此他不反对谁投降曹操,但他不能投降,要杀他他也愿意。

焦触还真放过他,然后带着大家投降曹操。曹操当然很高兴,把所有的人都大大地提拔使用。

原来袁绍势力的地盘就这样全部划归曹操的名下,袁家的招牌到此基本被砸烂。但麻烦仍然存在。

曹操刚任命的幽州刺史和涿郡太守被赵犊和霍奴杀死,又成了一个新的单干集团,而辽东和辽西的乌桓部落又出来闹事。

曹操当然不能让这些人这么大闹下去,于是带着大军再次出发,先把赵犊杀死,又过去平定乌桓部落。

乌桓部落虽然个个长得很高很大,看上去很威很猛,可打仗水平太菜,跟曹操一接触,立马崩溃,又退到塞外。

这时,曾经投降过曹操的高干大概觉得自己也算是个牛人,掌握着一个州的党政军大权,在整个北方都搞得这么轰轰烈烈的时候,自己居然没有一点儿动静。于是,在曹操大军去猛扁乌桓时,高干觉得这也是个打破寂寞的机会,于是宣布从现在起跟曹操对着干,派兵守住壶关口。

曹操马上派乐进和李典去攻打高干。

如果只高干一个人在闹事,也没有什么——本来曹操对这个家伙也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可张晟也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起来与高干相呼应,而且他一发号召,就集中了一万多人,到处又打又砸又抢。张琰看到张晟干得那么有成就感,也宣布加入张晟集团。

更让曹操郁闷的是河东郡的郡掾卫固与中郎将范先也起来跟他作对。这两个人本来是河东太守王邑的手下,估计王邑不是太菜,就是太懒,事情基本都让两个手下去处理,到头来自己手中倒没有什么权。朝廷于是下文让王邑回到中央任职。

卫固一看,要是王邑走了,另一个牛人出来当这个太守,自己还能说话么?于是他就去面见这一带的一把手大书法家钟繇,要求继续让王邑当他们的领导。

钟繇当然不答应。

卫固就跟高干取得联系,一边在表面上开展挽留王邑的活动,一边进行与高干秘密往来的工作。

曹操知道关中的这些将领从来没有真正高举过他的大旗,在自己还坐镇中原的时候,他们就什么话也不说,个个都在那里观望。只要自己在某个地方碰到麻烦,他们的思想就活跃起来,想办法给他再添点儿麻烦。可他现在又分不出身手过去收拾他们。

他对荀彧说:“这些势力现在虽然不很猛,但要是他们跟刘表联合起来,我们的麻烦就十分巨大了。现在我们又没有部队可以去干掉他们。你就帮我找个人才来,让他去摆平河东事件。”

荀彧说:“让杜畿去吧。”

曹操立即同意,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钟繇催王邑赶快过来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哪知,王邑并没有去见钟繇,而是带着公章直接跑到许都,说是要向朝廷办理这个手续。

王邑一走,卫固就宣布接管了河东郡的全部权力,派几千部队去切断了陕津渡口,谁也不允许过来,弄得杜畿来到河边之后,却过不了河,很郁闷地在那里等了几个月。

曹操一看,看来态度不强硬一点儿,这个卫固还真的觉得自己已经牛得不能再牛了。便把夏侯惇叫来,让他带兵过去把他们全部搞死。

杜畿却不同意——如果动用军队,就不必用他了,而且他的不同意确实也不全是为了让自己表演,而是顾全大局的。他说:“现在河东有三万多户的老百姓,他们并不是个个都想跟我们作对的,相信他们百分之九十都是不明真相的。他们只是在旁边围观。如果我们用大军一逼,就会造成他们心理的紧张。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情绪一不稳定,就会全倒向卫固那边去了。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现在卫固虽然嚣张,但他还没有公开地宣布背叛,而是打着挽留老领导的招牌来干这些活动的。因此,他现在还不会对我怎么样。我现在就只带几个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就职。卫固虽然头脑不简单,新鲜点子很多,但拍板能力太差,到时肯定先假装对我很好。我只要能在那里安全待一个月,就可以搞定他。”于是,他绕过黄河,到了东郡。

杜畿到了东郡后,范先就想把他杀死算了。后来又想,还是先观察他的态度吧,考验一下这个新领导。于是,他在政府门前大开杀戒,一口气砍下了三十个官员的脑袋。然后又满脸横肉地看着杜畿的脸,看看这个新领导有什么话要讲。

哪知,杜畿好像政府门前从没有什么发生过这么个特大命案一样,脸色一点儿变化也没有。

范先把这个现象报告了那个卫固。卫固说:“杀了他也没有什么好处。他在这里又没有什么势力。如果杀掉他,除了起到破坏咱的名声、降低咱的人气外,没有别的作用。所以不如让他做这个挂名的太守,大权都掌握在咱的手中。”

范先当然听卫固的话。于是,他们承认杜畿是太守,是他们的领导——其实是他们在领导杜畿。

杜畿知道自己第一步走得平稳了,以后在这里生存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于是对他们说:“卫家和范家是河东的大族,人脉很深,谁要是不理你们两家,谁就不必在河东待了。以后,我的工作得全靠你们的支持,有什么事咱都先商量好再决定。”然后让卫固为都督,代理郡丞的职务,还让他兼功曹。范先也很舒服——全郡的部队都交给他指挥,是这个地方合法的军方领导人。两人一个管政事,一个管军事,算起来,杜畿除了那颗公章之外,什么也没有。

两人每天计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心里都高兴得不得了。卫固觉得杜畿比王邑还好欺负多了,因此就更不把他当一回事。但杜畿却有自己的办法,利用他们的这个心态,在关键的时刻总能把两人扩大势力的行动叫停。后来,杜畿还建议说,现在咱这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大家都很想家。所以,他建议,让各级工作人员都轮换休息,等到真正有任务时再把他们叫来。

卫固觉得也没有什么,反正现在也不需要那么多官员,就同意了杜畿的这个办法。他以为杜畿这些办法很无聊,一个太守还没上班几天,就给人家放长假。他觉得,现在就是太守自己放长假也没有什么——只要他和范先天天上班就行了。

哪知,杜畿只这么一个建议,就把他们的很多死党都调离了,力量一下减弱了很多。更要命的是,两人的反对党就这样轻松出去,为杜畿组织力量。

正在这时,有一支来历不明的部队突然现身,向东桓进攻。高干这时也带着部队杀来。

杜畿知道,在首府跟等死没有区别,而且河东郡下属的很多县都已经听从他的指挥,于是他突然玩儿失踪,从首府消失。其实是他带了十个骑兵跟班来到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营寨那里,布置防守。而各县的领导们都带着手下群众,拿起武器,天天喊着保卫家乡的口号,作好守城的一切准备。他们纷纷带着部队去跟随杜畿。过了不久,杜畿的手下已有四千多人,比范先掌握的部队人数还要多。

卫固这才知道自己上了人家的当,难怪自己要大规模征兵时,杜畿说还是募兵的好,不用强制手段,广大人民群众才拥护——这话说得很好听,其实是在阻止自己扩大力量;说是放假,原来是让他的铁杆休息,杜畿自己的死党却去到处发展。他马上联合高干、张晟去进攻杜畿的营寨。可杜畿老早就有所准备,只守不出,短时间内哪能攻得下。后来,杜畿的营寨还没有打下,军中的粮草已宣布告急。于是又四处去抢劫粮草,可什么也没有收获。卫固这才知道这个杜畿确实是个缺德到底的人。

这时,曹操又派人去叫马腾等人对这支联合部队猛攻。可卫固他们连杜畿刚组织起来的部队都拿不下,哪能挡得住马腾军的冲击?双方一开打,战场形势就一边倒。马腾大军冲杀过去,大获全胜,斩杀了卫固和张琰。

河东从此太平。曹操的这一块心病从此标本兼治。

曹操过后觉得很危险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亲自去收拾高干。

高干同样也是个只有造反胆量,没有造反能力的家伙,而且他的手下也没有几个铁杆兄弟——壶关口是最要紧的军事要道,按说派去守那里的人应该是个又有水平又对他忠心不二的人。可曹操的大军一来,把壶关一包围,壶关就顶不住,激烈的攻守之战都没有发生,守将就献关投降。

壶关一失守,高干的信心也失守,跑去向匈奴求救。哪知,匈奴单于也嫌他的人品有问题,根本不给他一点儿面子。他这时身边只有几个跟班,知道已经没有办法从头再来了,再投降曹操也等于送死,于是想跑到荆州,在刘表那里混口饭吃。可路程太远,虽然闯过几道关卡,却最终还是被上洛都尉王琰抓到,直接被砍头。于是,并州全境无事。

袁氏的势力范围现在已经全部被曹操收编。

袁尚还在。

袁尚还在,隐患就仍然存在。

袁绍以前拉拢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很成功,所以那些少数民族的老大现在对袁尚仍然很热情,仍然把他当作他们的上级领导。袁尚利用他们的纯朴的感情,就恢复了老大的姿态,把他们个个封为单于——这些人也都是头脑简单,本来他们就是一个地方的老大,谁也管不了他们。就是想做单于甚至做大单于,只要他不捞过界,只在自己的地盘上,谁也不会对他说什么。可他们就是在乎中原政府给他们发一张单于的任命书。现在袁尚已经一穷二白,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了,到这里来,完全是要靠他们吃饭,但他们仍然在乎他。

袁尚觉得光一张任命书,好像还不牢靠,于是又到处找民间美女,然后说是自己的女儿,向那些单于集体发放。这些单于一看,不但能当单于,还可以免费得到美女,这个袁老大比他的老爸大方多了。于是所有的单于都成了袁尚的女婿。

在这些辽西乌桓部落的老大中,蹋顿是最有实力的。他对袁家的感情也是最深厚的,所以袁家兄弟把他当成投靠的首选对象。蹋顿多次出兵,想帮助袁家兄弟恢复他们的元气。

曹操知道,袁尚兄弟要是真的重新占领冀州,以后他的麻烦就不是一般的大,因此决定再次出兵,把袁尚彻底搞定。

在所有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之后,曹操于建安十二年春天,决定进攻乌桓。

当他把征远征乌桓提到议事日程时,会场上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

反对的理由很有道理:现在袁尚不过是一个在逃犯,还能有什么作为?那些乌桓算什么?他们只有看到好处,才给他卖命。现在袁尚能给他们什么好处?如果大军深入塞外跟乌桓作战,刘备就会教唆刘表来袭击许都。那时,许都空虚得要命,只有后悔了。

只有郭嘉说一定要征!而且一出兵就可以取得胜利。乌桓只要还有势力,北方的危险就还存在。乌桓以为离许都这么远,一定不会想到会出兵去攻打他们,警惕性已经丧失。只要来个突然袭击,就可以一战搞定他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乌桓问题,而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袁家在北方的根太深太厚。如果现在放过他们而去征刘表,袁尚就会利用乌桓的力量,再次组织起来,青州和冀州就马上就又成为袁家的基地了。刘表除了口才好,别的能力都很菜。他也知道他比不过刘备:要是重用刘备,他又怕管不住刘备;要是不给刘备点儿权力,又怕刘备不为他所用。一天到晚他就在这个矛盾中生活,什么事也想不开。即使把全国所有的部队都调走,刘表也认为跟他无关。还怕什么?

郭嘉的这个建议一出来,再次证明,有时真理真的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曹操无条件地听从了郭嘉的这些话,下令全军出击,目标乌桓。

大军来到易县,郭嘉认为这个行军速度太慢了,就对曹操说:“要记得兵贵神速啊。现在咱是千里奇袭,军用物品太多,行动一点儿不方便。如果乌桓得到消息,咱的计划就全面泡汤。不如放下辎重,全军轻装前进。”

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因为现在已到了夏季,几乎天天都在下雨,路上难走得要命。再加上乌桓知道南部还有他们的敌人,所以老早就在要道上分兵把手。

曹操虽然下令加倍速度前进,可还是没有办法。

如果没有田畴,曹操这次北征的结果到底如何,谁也料不到。

但田畴出现了。田畴是当地名人,袁绍曾多次请他出来当官,但他不出来。袁绍也曾经派人拿着公章到他的家里,要硬塞给他,他同样硬不接受。弄得袁绍很郁闷。后来,曹操平定四州,田畴又回到老家。他看到乌桓爱杀本郡的名士,心里就很生气,就想把这些家伙全部打死。可他的力量太过薄弱,哪能动得了手?于是跑过来见曹操,请曹操跟他合作。

现在曹操正需要他这样的人。

曹操问他:“现在道路都走不通了,我们该怎么办啊?”

田畴说,可以走另一条。

于是大军从无终退下来。而且在撤退时,曹操还在水边的路旁留下了块留言板:“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意思是说:现在天气很热,道路又积水不能走,等秋天到了,我们再来打。

如果稍有一点儿脑子的人,一看到这样的牌子就会笑的——你想骗谁啊,但乌桓的侦察兵一看,也笑了:这帮南方人太蠢了,连这样的军事秘密也写在这里。然后狂奔回去向老大报告。

曹操这时却在田畴的带领下,开辟了一条新进军之路,紧急行军五百多里,向柳城方向进军。直到离柳城两百里左右时,乌桓人听说那边突然出现很多人,于是派人去看到底是哪一部分的。

一看之下才知道是曹操的部队。这才明白,那块牌子原来是忽悠他们的。于是紧急备战,袁尚、袁熙和蹋顿全都忙碌起来,带着辽西那几个单于一起去迎战曹军。

一看这个形势,曹操已经赢得没有一点儿悬念了。

可事实上,曹操仍然碰上了一次几乎丢掉性命的危险。

他知道乌桓大军来了,就登上白狼山,想看看乌桓到底来了多少人。他虽然想到这次袭击肯定会大获全胜,可打死他也想不到,他来到白狼山时,乌桓的主力部队也来到了。当时,他身边的战斗人员不多,大家看到乌桓军队数量众多,便都怕了起来,个个估计这次是跑不出去了。

曹操却不怕——怕也没有用,不如不怕——他登上山顶,把乌桓全军的面貌再看一遍,发现这群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军容一点儿不整齐,表现得很麻木,就下令马上发起冲锋,叫张辽为先锋,不要管人家的数量,只管把敌人往死里打。

乌桓兵虽然很多,战士们也个个长得肌肉发达,装备也不落后,可因为指挥太落后,碰上这么个好机会,反应却超迟钝,思维程序还没有启动,人家就猛砍猛杀过来,根本没有去组织力量进行还击的想法。于是造成万众大乱的形势。万众大乱的结果就是被人家大肆砍杀,而蹋顿也在大乱中被一刀砍死。

这本来是乌桓集中力量搞定曹操的一个大好机会,哪知最后却成了这个结局。曹操在这一仗中,凭自己的经验,硬是把乌桓主力打败,顺势收编了胡汉降兵二十多万人。从这一战可以看出,主将的意志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曹操也像他手下那些人一样,这一仗就根本不用打了。当然,如果蹋顿的智商稍高一点,曹操再怎么有水平,也逃不过这一劫。但是,这些都是如果。历史是不允许有如果的。

袁尚和袁熙只得继续投靠别人。

他们这时决定投靠公孙康。当时跟他们过去的有一千多骑兵。如果只有他们两条光棍儿过去,他们的性命也许还能多留下几天。

曹操手下的人都劝曹操赶快追过去,怕他们再跟公孙康相处久了,就会加深感情,以后就难办了。

可曹操却不追,叫大家回柳城休息,大吃大喝等好消息。

等什么好消息?

有人会送袁尚和袁熙的脑袋过来。

谁送过来?

公孙康。

所有的人都不信。难道主公早就收买了公孙康?

其实,曹操此前跟公孙康什么约定也没有。但他知道公孙康肯定要杀这两个人。

公孙康虽然在辽东牛烘烘的,但他知道曹操要是真的带兵过来,他是打不过的,如果一接纳袁尚和袁熙,就等于跟曹操作对到底。因此,他必须杀这两个家伙,表示他对曹操是忠心的,谁跟曹操为敌,谁就是他的敌人。诛之之后就算立了大功。

于是,他做好了布置,然后请二袁进来。二袁很天真地认为,两人到了这里,生命安全系数已经很高了,哪知公孙康已经做好了手脚,于是一点儿不提防地走了进来。

两人直向座位走去。他们连续跑了几天的路,现在真的很累了,很想在座位上坐下来。

可他们的屁股离座位还有那么一点距离时,公孙康手一挥,刀斧手们从埋伏处冲了进来,把他们捉住,然后斩杀,以最快的速度把脑袋送给曹操。

大家一看,对曹操都服了,问他:“为什么你知道公孙康一定会把二袁干掉?”

曹操说:“公孙家在辽东多年,一直被袁家势力压着,老早就恨他们恨得要命。现在这两个家伙还要去投他们,而且还带着一千多兵过去。他能容得下么?如果我们用大军去逼,他们反而会联络起来,拼命抵抗,我们就难受了。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就有事做了。”

总而言之,曹操征乌桓实在是一着险棋。如果这时刘表突然清醒过来,曹操的事业到此就会止步。

曹操事后马上认识到这一点。

曹操返回时,正赶上冬天大旱,几百里内都找不到水,所有的粮食也都吃光了。曹操只得下令杀马。他一口气杀了几千匹,然后下令挖井取水。他们这一口井挖多深才看到水?告诉你,三十多丈——太夸张了吧?反正史书是这样写的。用人工挖这么深的水,确实是不可思议。曹操看得也有点儿后怕起来。班师回来之后,他把原来持反对意见的人都集中起来。

那些人一听,都怕了起来,以为曹操要来个秋后算账,要对他们来个批处理,心里都凉了大半截——多嘴果然没有好下场。

哪知,曹操却对他们宣布:“请你们来,是让你们领奖品的。”

这些人又晕了,主公是不是让他们拿这些东西之后,再砍他们。

曹操说:“我这次出兵,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次胜利也胜得太侥幸。能够获胜,全是上天保佑的结果。你们的意见才是最安全稳妥的。以后你们要多多提自己的意见,不要怕提反对意见。”曹操能够统一北方,成为三国最牛的人,气量确实不一般。

事实上,刘备就多次对刘表分析过形势,说现在不打许都,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他以为他不打许都,曹操就会感谢他?等曹操搞定乌桓回来时,第一个要搞定的就是刘表。

但刘表却不同意,不会这样严重吧?都跟曹操当邻居这么多年了,他可没对自己野蛮过啊。

刘备一听,什么办法也没有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表听说曹操已经凯旋,突然就想到曹操可不是一个能闲得住的人,现在北方和谐了,他会拿谁开刀呢?

拿孙权?这个肯定是要拿的。可现在他不会马上行动。因为孙权在江南,离许都还有一段距离,而荆州离许都最近,自己虽然没有跟曹操发生过很大的肢体冲突,但也没有建立过良好的外交关系——再说了,这个世界只有利益之争。

刘表越想越怕,忍不住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话,果然错过了大好时机。”

刘备一听,心里肯定超级生气,但刘备就是刘备,是不会让别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他还是安慰刘表说:“现在天下大乱,形势将变来变去,机会会无穷无尽。错过了这次机会就算了,只要下次机会没有错过就好。”

对于刘备来说,可能没有错过以后的机会,但对于刘表而言,已没有下次机会了。

天丧郭奉孝

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很有趣的事。

这两件事本来没有关联,但一想起来却很有趣。

其中一件事就是郭嘉死去。郭嘉在曹营中的地位虽然不如荀彧,但其核心智囊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郭嘉最大的成功,就是看透了天下所有的牛人。他看透了袁绍,看透了吕布,看透了刘表,看透了刘备,看透了孙策,同时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老板曹操。因此,每次他都能出奇招,夺险胜。比如,他建议曹操攻吕布、战袁绍、伐四州、征乌桓,这些在别人看来是永远不敢做不可做的事,他都让曹操做到了。这些奇谋,使得曹操牢牢抓到历史性的机会,虽然计计惊险,但计计成功,终于一口气把北方摆平,从此成为天下第一牛人。假若曹操错过一次机会,那么曹操绝对不是今天的曹操。

曹操对郭嘉的建议几乎每计必从,即使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曹操仍然相信,真理掌握在郭嘉的手中。

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可以说绝对不在荀彧之下。可郭嘉的脑子很健全,但身体不健康;郭嘉的智商很高,但寿命却很短。

郭嘉身体差的原因不是先天素质太不过硬,而是平时玩儿得有点过头。平时脑子里除了帮曹操生产点金点子外,装的都是酒和色两个字。陈群最看他不顺眼,常在曹操面前告他的状,说他的行为太过出格,请曹操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他进行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可曹操却只是笑笑。他还怕如果郭嘉天天像陈群那样死板着天下最正经的脸,郭嘉的脑子也会跟着死板起来——郭嘉的脑子一死板,他的损失可就大了。当然,曹操并没有因此而恨陈群。他觉得他的集团里需要有陈群,更需要有郭嘉。郭嘉这类人可以帮他打天下,陈群那类人可以帮他治理天下——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陈群搞出来的。

郭嘉是越玩儿越上瘾,天天快乐无穷,他的身体却终于受不了了。再加上长期加班,没日没夜地开展脑力劳动,他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他跟曹操北征时,又碰上水土不服,半路就已经病得走不了路。他来到柳城后就不得不返回。可返回之后也没有用了。他回到易城就再也没有往回走了。当时,曹操知道他的这个头号智囊已经“疾笃”,心里着急得要命。不断派人快马跑回去看看郭嘉的病情,弄得“问疾者交错”——半路上问病者来来往往。不过,郭嘉仍然没能挺住,眼睛一闭,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死了。那时他才三十八岁。曹操得知郭嘉死后,赶紧跑到易城,“临其丧,哀甚”。本来,曹操看到郭嘉还年轻,觉得他死后,后事可以托付给他了——到该死的时候就放心地死去。哪知,郭嘉却比他走得还要早。他曾对荀彧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意思是说:你们的年纪都跟我同处于一个档次,只有郭嘉年轻。以后我可以把后事托付给他了。哪想到他竟然先死去。

如果郭嘉不死,肯定会成为魏国的首席大臣,那么司马懿还有多大作为,实在不好说了。郭嘉的死,确实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死了之后,诸葛亮才出场。于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就把司马懿当成诸葛亮的头号敌人,也使得司马懿的形象被罗贯中全部破坏。郭嘉死在前,没跟诸葛亮有过交手,于是,罗贯中对郭嘉还是很有好感的。在《三国演义》里,他还借后人之名写了一首诗赞美郭嘉: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这首诗把古代那几个玩儿阴谋的顶尖高手都罗列进来,当郭嘉的绿叶,说郭嘉是个可以跟陈平、范蠡相比的人。在曹操那么多的谋士中,只有郭嘉在罗贯中的笔下可享受这个待遇。

三顾茅庐

在曹操损失了郭嘉的时候,刘备却大有收获。

刘备就是在这一年收获了诸葛亮。

刘备到荆州之后,对自己及这些牛人的成败做了个全面的总结,立马知道,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逆潮流而动,最后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而是手下的人才太菜,哪比得曹操手下的那几个死党?可以让曹操多次在生死关头大获全胜。所以说,争夺天下,表面上看,大家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大战。谁手下有人才,谁能重用人才,谁才能笑到最后。

刘备很快就知道刘表是成不了气候的,虽然霸占着天下最要紧的地盘,也有着非常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因为自己差,手下的人也差,就造成了现在的这个局面。他知道他再怎么向刘表提出什么建议,最后都等于零。

于是,他不再理刘表,只专心做自己的事。当然,现在他不能抢占刘表的地皮,更不能吞并刘表的部队,但他可以发展自己的死党,找几个像曹操手下那些谋士的人才。

他找人才的方式也跟人家一样,就是去跟那些名士聊天,从那里获得信息,然后再去招聘。

当时,司马徽是荆州头号名士,家里天天集中了一批读书人,在那里以天下事为话题聊天。

刘备就跑过去司马徽那里,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神态,先是请司马徽出来帮他一把。但司马徽却不愿出来到处乱跑。于是,刘备说,他不出来也行,但要帮找几个人才来。

司马徽说:“现在很多读书人,看上去很有水平,其实什么都不懂。你请他们过去,他们除了会花你的钱之外,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只有卧龙、凤雏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刘备一听,卧龙、凤雏是什么人?这名字很另类,估计也是人才吧?他忙问,这不是他们的原名吧?

司马徽说:“他们的名字叫诸葛亮、庞统。”

不久,徐庶看到刘备的招聘简章后也出来跟刘备混。

《三国演义》里把徐庶与刘备的见面以及他与刘备初期的合作写得很隆重,还把刘备在叶县与夏侯惇的大战,说成是徐庶的妙计。但陈寿却没有记载,所以,那个情节估计也属于小说家言式的说法,当不得真。不过,关于徐庶的其他描写,还不算出格,如徐庶年轻时是个武侠迷,天天练着宝剑,最后还帮某个人报了仇。他杀人之后,马上就明白杀人要偿命的简单道理,于是就当场化装,到处跑路逃命。但还是被抓住。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装哑巴。于是就把他绑在车上游街,让人家来辨认,但谁也不敢过来指证。后来他的同伙就过来把他救出去。有了这个经历,他终于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大侠。于是,弃武习文。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底细,知道他是个杀人犯,就都不理他。他却一点儿不在乎,天天低调做人,起得很早,先把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努力学习。他先跟石韬成为好朋友,然后又跑到荆州,与诸葛亮结交,一起加入司马徽论坛社区。刘表向来对名士很客气,就去请徐庶过去当官。

徐庶那时也很想当官。可一看刘表那个模样,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视人才的老板,就坚决拒绝了。从这点上看,徐庶还是有点儿眼光的。他跟刘备后,觉得刘备还真够哥们儿,现在虽然资金薄弱,整个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只要让他缓过气来,他肯定能把它做大做强。

徐庶到底当过江湖人士,自己的生活一改善,马上就觉得应该让老朋友也过来有福同享,于是,就把诸葛亮也隆重推出来:“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刘备说:“当然想见见啊。你马上去请他一起过来。”

徐庶一听,大概觉得刘备的口气有点儿牛,便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意思是说:他是个大人才,不可能招手即来,而是要主公亲自去请啊。

刘备一听,有这么牛?但想想,徐庶和司马徽都这么隆重地推荐,肯定是有水平的,就跑一趟吧。反正近来也没有什么事做。

于是,诸葛亮就此隆重走上历史舞台。

《三国演义》里把刘备去请诸葛亮这段写得很精彩,还因此创造了那个“三顾茅庐”的成语,至今大家还到处传颂。其实,史书里只是一句:“凡三往,乃见。”去了三次,才见得着。到底为什么去了三次才见到,陈寿没有说明,估计是孔明不在家。所以,刘备几次赴空也是情理之中。或者,徐庶早就跟诸葛亮串通,他硬是躲在门背后不出来,从门缝里偷看刘皇叔的表情,杀一杀他的牛气——当然,这也当不得真。真实情节如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总之,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刘备厚着脸皮才请来的。而诸葛亮本身只是一个想“躬耕陇亩”到地老天荒的那么一个人。其实,真实情况是否如此?

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此前的言行。

诸葛亮的祖籍是山东琅琊,据说是汉诸葛丰的后裔(那年头,你想有个好出路,都得有个好祖先,孙坚如此,袁绍如此,刘备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他的老爸叫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但死得早。老爸一死,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有了问题。幸亏他的叔叔诸葛玄在当豫章太守,就把他和弟弟都带到那里。后来,诸葛玄因为跟刘表是好朋友,又跑到刘表这里混饭吃。于是,诸葛亮就成了荆州人。他“身长八尺”,不但长得帅,也很有远大理想,“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且年轻气盛,口气很牛——每自比如管仲、乐毅。所以,人家都认为他这是在吹牛。

但有人信。

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他们信。

他们都是天天在一起的聊友,知道他真的厉害。这三个人曾问他:“你说说,我们以后能做到哪种程度?”

诸葛亮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再问:“你估计你能做到什么地步?”

亮但笑而不言。他笑着不回答,可以看出,他目光锁定的是更高的一个档次。

但三个人仍然“谓为信然”,说明他们对他已经服气到了顶点。

从他的这些表现来看,诸葛亮的出山是积极的,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这些大量的包装是否是他的前期工作之一,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见到刘备时,现场发表的《隆中对》,肯定是前期工作的硕果之一。那番话可是把刘备说得当场发呆,几秒钟目不转睛。刘备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只会流泪的善良之辈,而是一个从最底层做起,在各大牛人之间求生存、直到那些原来比他牛的人都玩儿完了,他仍然还在生存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点儿水平,能活到今天么?能在这里听诸葛亮的《隆中对》么?诸葛亮能让这样的人发呆,确实很不容易。

于是,刘备“称之曰善”。再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弄得关羽和张飞很不爽,一见到他,马上就满脸横肉起来。刘备急忙出来和稀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这两个家伙才没话说。

关于诸葛亮与刘备的见面,有另一个版本,就更直接说明诸葛亮的出山主动得要命。

这个版本描写的情节是:

当时刘备在樊城驻扎。诸葛亮通过长期的考核,把刘表和刘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对比,认为现在曹操已经摆平北方,下一步就要面向荆州。刘表那个家伙迟钝得要命,对曹操的进攻基本没有什么应对的办法——你就是教他办法,他也不会听你的。刘备要比刘表强多了。于是就去找刘备。

诸葛亮找到刘备后,刘备并没有重用他。他看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因此很不把他当一回事。

诸葛亮一见,心里就急了,知道自己再不表现一下,走在人家的前面,估计以后在这个集团里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有一天,在大家都离开后,他没有离开。

刘备性格还是不错的,看到诸葛亮一个人还坐在那里,也没有说什么——显然也不把他当一回事。正巧有人给刘备送来一把牛尾毛。刘备以前的职业就是编草鞋的。他对这个编织业务还没有忘记,得到牛尾后,马上着手编织起来,手法还是很熟练。

诸葛亮一见,有话题了,直接问刘备:“主公,你是有远大理想的人啊,现在怎么只是编这个东西?”

刘备一听,就知道他不是一般人,马上把牛尾丢到一边,说:“我只是无聊的时候玩玩而已。”

诸葛亮问他:“你认为刘表能比得过曹操么?”

刘备说:“当然没有办法比。”

诸葛亮说:“你觉得自己比得过曹操么?”

“也比不上。”

你一看这个对话,就知道诸葛亮确实很牛,本来刘备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被他这么一问之后,主动权就全抓在自己的手上了。

诸葛亮说:“现在两位的水平都比不过曹操,而且主公只有几千部队,能跟曹操对抗么?”

刘备说:“我也在为这个事郁闷啊。你说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你的部队人数不够,并不是因为荆州的群众太少而缺乏兵源。主公可以向刘表建议,让那些外来户都可以在这里登记户口。这样,人家就会安心在这里生活。主公就可以征兵了。”

刘备觉得很对头,按照这个计划去行动,果然征了不少人马。

刘备终于知道,诸葛亮真的不简单,对他越来越好。

当然,这一段传说,估计八卦的比例占了大半。因为,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说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刘备曾经三次来到他的茅草房里,向他请教过“当世之事”——如果没有这回事,他肯定不敢这么写。

总之,不管这个过程如何,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开始跟随刘备的。

刘备也是在这个时候,认可了诸葛亮关于“三分天下”的预言,开始把战略目光放在刘璋那块地皮上,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自此以后,靠诸葛亮那个神仙一样的水平,从此走上了事业发展的正常轨道。

事情真的如此么?刘备以后事业的全面发展,真的就靠诸葛亮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28.html

下一篇:赤壁大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