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马超也火了一把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7:07 0

曹操的失算

在刘备做向西川进军的前期准备工作、孙权西南部发展时,曹操也更加巩固了他在朝廷的地位。

曹操虽然在铜雀台上大声向全世界宣称,打死他也不做篡位的勾当,但他却不宣布他的儿子也不当皇帝。

于是,大家都知道,曹操自己不愿意背篡位的恶名,却让儿子去干这些事。然后还一点儿不脸红地说,他现在要当周文王,让他的儿子当周武王。

曹操又进行了一个政治体制改革,增设了一个职位:副丞相。这个职务跟后来的“副统帅”差不多。担任这个副丞相的人不是什么亲密战友,而是他的二儿子曹丕。

这时,距赤壁之战已经三年。曹操在这三年里,玩儿得也有点儿寂寞起来了,还是出去搞点儿事吧。

拿谁来玩儿呢?

孙权和刘备还在那里联合着,而且现在他们的力量比过去更雄厚,所以,还是不惹他们为好。

那就玩玩儿刘璋和张鲁这两个人吧。这两个人一个在汉中地区,一个在益州,全是在独立单干的一方老大。张鲁无法无天,谁的账也不买;刘璋在那里当他的土皇帝,本来是高举着大汉的旗帜,但现在却要跟刘备建立友好关系。刘备只靠半个荆州的力量,跟孙权一联手,就把他打得不剩渣,要是再得到汉中的力量,以后他们还有好日子过吗?而且,刘璋一点儿头脑都没有,只要有一点儿力量,加上一点儿水平,谁都可以搞定他。

所以,曹操觉得现在还是先把张鲁和刘璋灭掉,占据长江上游,以后再放船东下,冲击刘备和孙权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带兵去向张鲁叫板,然后还叫征西将军夏侯渊稍后从河东出发,准备跟大书法家将军钟繇会师,一起干掉张鲁。

高柔不同意曹操的做法,理由是:“钟繇原来是专门对付西部那几个反对派的。现在他的大军一有调动,韩遂、马超那几个家伙就会以为是要对付他们的。他们一怀疑,就会有动作。所以,还是先想办法把他们这些人摆平。这些反对派一被搞定,张鲁肯定吓得发抖,到时只给他写一封信,威胁他一下,他就会乖乖地举着白旗过来办理投降手续。”

曹操不听,说韩遂和马超这么多年都没有动静,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何况韩遂已经那么老了,早就过了搞事的年龄段;马超的老爸马腾在咱这里做人质,生命都在咱的掌握之中,他的人品再无良,也不会不管他老爸的性命吧?

哪知,不是高柔太敏感了,而是西部地区那些人太敏感了。

本来,韩遂和马腾他们就不愿意做谁的手下。几十年来,一直在那里闹,被朝廷打得差不多了,就表示从此热爱和平,不再搞这些武装运动,可一旦有点儿积累,就又宣布起义,弄得朝廷一直很被动。后来,曹操叫钟繇去做西部的一把手,这才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可他们内心并不是真的要这么稳定下去。现在的稳定,完全是因为对钟繇存在畏惧心理。

当然,曹操以为马超他们不敢动,还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现在马腾就在首都任职。说是任职,其实跟人质没有什么差别。

本来,马腾跟韩遂两人因为有造反的共同爱好,曾经结为异姓兄弟,可后来因为手下的人出现了摩擦,两人就都不把兄弟之情放在第一位,而是都觉得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从小矛盾闹到大冲突,最后从兄弟关系发展成仇人关系,从见面握手发展到一见就开打的程度。

钟繇和凉州刺史见他们打来打去,心里很爽,但在脸上还是挂着严肃的神态,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教导他们一定要以和为贵,这样打来打去,不但打伤了感情,也打烂了形象。两人闹了一段,觉得闹下去还真的没有意思。于是宣布,仇恨暂告一段落。

曹操认为,让马腾继续留在那里,他还会继续搞事的,于是决定以中央的名义把马腾调到首都来。他派张既去见马腾,做马腾的思想工作,请马腾最好放下军权,到首都去当京官。马腾被张既这么一说,脑子也晕起来,当场答应把部队放下,然后赤裸着跑到首都。

可他清醒之后,就发现自己说错话了,首都可是曹操的天下,自己在这个地方,面积虽然不大,可自己说话最算话。到了那个地方,他这个西部来的男人还算什么人物?于是就不想过去了。

张既早就预料到马腾会后悔,所以就叫各地政府都打好标语,而且还规定,各地政府的一把手都到郊外举行欢送和欢迎仪式,一定要让马腾一路心情舒畅。搞得轰轰烈烈,弄得所有人都知道马腾要去当京官了。

如果马腾的脸皮再厚点儿,这个办法什么用都没有。可马腾的脸皮就是太薄,就是经受不了这些标语的冲击,觉得自己不去,太对不起人家的热情了。于是,马腾就一路隆重而来,终于到了首都。曹操立即任命他为卫尉,可他过得很窝囊。他在许昌上班,但家属却被调到邺城,过着人质的痛苦生活。他这才知道,自己这辈子想离开许昌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了。人一做傻事,就只剩下后悔了。当然,曹操还让马腾的儿子马超当偏将军,继续带领马腾的部队。

于是,马超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曹操以为马超年纪不大,社会经历不多,不会做出什么事来,而且老爸又被控制,就是把钱给他,让他造反,他也不敢。

哪知,这个马超比他的老爸还要猛。他在老爸去首都自己当上老大之后,心里就天天盘算着如何搞点儿事,让人家知道西凉锦马超也是个好汉。不过,马超心里虽然全是要搞事的想法,但他知道,那个钟繇不是好惹的。于是,就只得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看看形势的发展。

看到钟繇果然奉命去跟张鲁玩儿,这不是给他们创造机会是什么?

这确实是天大的机会。

当时,西部的单干群体除了马超和韩遂外,还有一批新兴的捣乱分子: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总共有十支武装,军队人口数量达十万人,也算浩浩荡荡。这些人看到长期没有动静、只在长安练书法、开书法讲座、到处为人家题字的钟繇突然调动军队,压在心底多年的疑心又泛滥起来,以为钟繇想到战场上找感觉来了,于是都动员起来,然后联合起来,到潼关据守。

曹操这才知道问题真的很严重,立即命令曹仁死守营寨,不得出去跟敌人进行接触。然后让曹丕当后方留守,主持后方全面工作,当然,还让程昱当助手,处理日常事务。

曹操差点儿没命

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曹操带着大军去跟马超对垒。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关西的部队很勇猛,而且他们的部队都使用长矛,强攻起来谁也挡不住,所以都劝曹操要认真对待,要选精兵当前锋。

可曹操却乐观得很,他说:“现在战场的主动权全掌握在我的手里,想打想不打全由我决定。他们的长矛再多也没有用。”

八月,曹操大军来到潼关,与马超他们面对面。

曹操知道马超的武力指数很高,部队的战斗力很强悍,因此他只有跟马超玩儿阴谋了。

他亲自与马超对着干,天天在那里大喊大叫,要跟马超大打一场,其实却是光喊不练,而是制造紧张的战争氛围,吸引马超的注意力,给马超造成心理压力,然后派徐晃和朱灵带着四千人渡过蒲阪渡口,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

马超很快就察觉了曹操的这个意图,就开了个会,建议:“我们应该在渭北一带去跟曹操对着干,不要让他们的部队进入渭南。只要我们在那里顶住他们,不过二十天,徐晃部队的口粮就会断绝。他们再不走,就只有饿死或者等我们去收拾了。”这个办法确实是个正确的办法。

可韩遂却不同意,这家伙到现在仍然没有一点儿长进,从不对双方的力量进行全面的评估,总以为他们现在是占着优势,说:“我们就是让他们过河来,让他们困在河中,可以把他们打得更快啊。”

其他人的认识也跟韩遂处于同一个水平,觉得韩遂这话太对了,就让他们来送死吧,咱免得花工夫渡河。马超的这个计划就这样被否定了,一个可以把曹操打得大败的机会就这样消失。

后来,曹操知道这个会议的内容后,也有点儿后怕起来:“马超要是不死,咱们这帮人就只有死了。”他的原话是:“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他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马超搞定,绝对不跟马超有什么妥协了。

次月,也就是闰八月,曹操带着大军渡河。曹操确实是个胆子很大的人,他叫大军渡过之后,自己带着一百多个警卫人员完成断后任务。

马超知道后,带着一万人前来进攻。

当时,马超的士气很高,一边进攻一边放箭,万箭直射曹营。

而曹操只是咬着牙坐在胡床上,一动不动。他虽然是个诗人政治家,但更是个诗人军事家,打过的仗比他写过的诗还要多,知道此时他要是表现出一点儿慌乱来,士兵们马上就会乱了阵脚,他的生命也就到今天为止了。所以,别人可以动,但他不能动。

许褚带着他上船,可船工却被马超部队的箭射中,死了。许褚只得一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手划船。

当马超的部队再次杀上来的时候,丁斐看到曹操的危险越来越大。他的脑子也很好用,知道要是不设法让马超的军队停止进攻的脚步,许褚就是再强悍多少倍,也保护不了曹操。丁斐这时正掌管着曹军的牛马,急忙把那一大队牛马放出来。

马超部队那个乌合之众的特点立即露出原形。他们一看到牛马,便立刻丢下战斗工作,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抢马抢牛活动之中。于是,他们捡到很多牛马,而曹操逃得了性命。曹操不但有水平,也有运气。如果他没有几个好兄弟,没有几个出色的警卫人员,他死的次数已经很多了。每次到该死的时候,他偏偏不死,硬是为历史活了下来。

曹操大军再从蒲阪渡过西河,沿河修建通道,继续向南推进。马超他们这时已有点儿挡不住的感觉,便退守渭口。

曹操这时更玩儿他的智商,到处布置疑兵,让马超他们天天睁着眼睛,把注意力全放在疑兵那里,毫无保留地接受曹操的忽悠。曹操看到马超彻底被自己蒙住,便用船装载士兵进入渭水,修造浮桥。到夜里的时候,又分兵到渭水南岸修筑工事。

马超立即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当然不能容忍曹操在那个地方修建工事,便连夜带兵过去,要把修营的曹军痛打一顿。这个想法没有错,可错就错在,他居然没有想到,曹操在派出工事工程队时,就已经预料到,这么个大动静,马超肯定会知道,马超知道了肯定就会前来骚扰,因此早已事先在半路上布置了埋伏。马超带着部队只拼命向工地狂奔而来,哪知道,工地还没有看到,却已经进入人家的埋伏圈。

就是大白天中了传说中的埋伏,都会被打得满地找牙,更何况是在半夜?

马超军当场被打得大败,只得又退回原地,不敢再有什么动作。

其实,这几场战斗,马超还是抓住了机会的,只是由于脑子复杂程度不太够,最后都被曹操胜出——如果是周瑜得到这样的机会,曹操可就彻底玩儿完了。

马超连吃了几个败仗之后,作了一次总结,觉得跟曹操作对还真的没有什么便宜可占,于是就想叫停这场战争。派人去跟曹操说,他们把黄河以西那块土地割给曹操,然后他们就别打了。

可曹操却不答应。曹操玩儿了这么多年,知道西部地区这些地方武装,虽然危害不大,但麻烦不小。现在既然出兵了,那就必须把他们往死里打,彻底把这个隐患搞定。

到了九月,曹操在渭南的工事和军营顺利完工,于是带着大军全面渡过渭水,向马超压来。

马超看到曹军压过来,就上前挑战——既然不同意和平解决,那咱就打吧。

可曹操不打。马超再挑战,曹操仍然不打。马超多次挑战,曹操多次不打。

马超很生气,觉得这个曹操实在太讨厌了。

曹操当然是来搞定他的。这个曹操明白,马超最后也明白。

马超多次去叫战,多次无效之后,心里又来了恐惧,又多次派人去跟曹操讲和,讲和的条件越来越宽松。最后到要求送儿子去做人质的程度。

现在曹操是不相信人质的。马腾全家不是在那里做人质吗?可马超在乎这个老爸的生命吗?既然他可以不把老爸的生命当回事儿,还在乎他的儿子吗?

曹操又想一口回绝,可贾诩认为不可。

曹操问为什么。

贾诩很阴险地笑了笑说:“可以假装同意一下嘛。”

曹操说:“假装同意跟不同意又有什么区别?反正这个事都得需要用武力解决。武力解决可是真刀真枪地干,一点儿假装的成分也没有。”

贾诩说:“可以使用离间计,让他们先内部消耗一下,我们再开打,成本会降低很多的。”

曹操一听,马上说,就这么干。

这个离间计很特别

曹操立即着手去开展这个离间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还是他亲自去执行的。他跟韩遂原来还是好朋友,年轻时曾多次在一起吃喝,这些年来虽然打来打去,是政治上的敌人,但现在既然讲和了,曹操就请韩遂过来,说咱好好聊聊。

韩遂当然过来了。

马超也跟着来了。

曹操说,为了表明我们的见面绝对没有暗箱操作的项目,我们就在野外公开透明地聊天,让大家见证我们的谈话内容。

于是,两人就骑着马在野外聊天,而且连马也不下。根据历史的记载,他们还真的只聊以前血气方刚的事情。这些话题全是轻松的话题,因此,聊不到几句,两人又狂笑一次。

韩遂当然不知道这是曹操早已编好的节目,目的就是让他越来越轻松,让他的笑声越来越爽朗。

双边的士兵后来也过来围观。当然,他们是想过来看看对方的老大。

曹操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弄得“前后重沓”,心里很爽,就大声对他们说:“你们不是要看看曹操吗?现在你们看到了吧?”然后宣布这次老朋友旷野会面圆满结束。

当时,马超虽然也在现场,但因为人家说是要讲青年时期的故事,不好让他们听到,所以,马超只是在很远的地方看着曹操的表演。马超也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男之一——当然,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么猛,但确实是肌肉发达,属于力量型的男人。他看到曹操离他那么近,就想冲上前去,把曹操一把抓起来——只要抓住了曹操,以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哪知,他的这个念头才形成,就看到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许褚。许褚虽然头脑不发达,智商不怎么高,但他永远知道他是曹操的保镖,心里什么也不想,只想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家伙的职业敏感性很强,一看到马超那个脸色,立即知道马超要动机不纯了,就睁着那双大环眼死盯着马超。

马超一看,就知道这个许褚太猛了,他硬冲上前去肯定过不了许褚这关——即使他可以跟许褚拼个没有输赢,但曹操早就跑得没有踪影了。于是,只好让这个念头在心里自然消失。然后就站在那里很无聊又疑心重重地看着曹操和韩遂说说笑笑。他想听他们谈笑的内容,可就是听不清——曹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否则,这个聊天就真的太无聊了。曹操有时间做无聊的事吗?

结束聊天后,各自回营。

马超去问韩遂:“韩叔叔啊,你们刚才都聊了些什么?”

韩叔叔很老实地说:“就聊一点儿过去的事。”

“曹操没问别的事?”

“没有问啊。”

曹操确实也没有问。

韩遂虽然说的是百分之百的实话,可马超以及那些同伙都百分之百地对韩遂的话持怀疑态度。

曹操还没有完,又给韩遂写信,说,老韩啊,咱们这么多年没见面了,今天终于又见面了。除了年纪老了点儿,你一点儿没有变啊,性格还是那个性格,笑声还是那个笑声。整封信全是这些无聊的话。不过,曹操却在信中涂改了很多地方,让人看上去,是韩遂看过之后才涂改的。

马超他们现在对韩遂正处在高度的怀疑时期,因此对曹操的来信,肯定要想办法看一看,看曹操到底写了些什么。韩遂也知道,马超他们现在对他很怀疑,其实他很无辜,而且他见那封信上写的确实一点儿敏感的词也没有,所以就让马超他们看看。

马超他们并没有像韩遂那样,只看那些无聊话,他们把注意力都投入到那些涂涂抹抹之处。为什么这个地方涂了这么多?这个地方又涂这么多?不是说曹操是有名的诗人吗?是建安七子的领袖人物吗?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大作家、大诗人,写信能错这么多地方吗?肯定不是曹操搞的,而是韩遂搞的。韩遂为什么要涂?那些话肯定是见不得人的。

于是,不管韩遂怎么解释,马超他们就是不信。最后,韩遂也生起气来,你们不信是你们的事,我也不要你们相信。

裂痕出现了。

曹操也知道裂痕已经出现,于是向马超大声宣布:“你不是多次要跟我拼命吗?现在开打吧。”

马超当然得开打了。曹操仍然在玩儿他的诡计,先派一支常规部队跟马超在那里死磕,拼命抵抗马超的冲锋。双方打了很长时间,曹操这才把最猛的部队放过来,向马超夹击。

马超的部队虽然英勇无敌,但拼命打了大半天,早已累得四肢发软,这时敌人更加精锐的部队又冲杀上来,这哪能挡得住?而韩遂只是在旁边当观众,一点儿也没有上来支援的意思。

马超最后抵挡不住,被曹操一阵大规模地夹击,“大破之”。曹操打败马超之后,顺便也开展了对老朋友的打击工作。韩遂也被打了个大败。韩遂这才知道,那些无聊的说笑、那几封毫无内容的信,对他来说是无聊得要命,可对曹操来说,全是害人的阴谋诡计。但现在才觉悟,还有什么用?他们只得跟在马超的屁股后面,跑到凉州那里。他们的好搭档成宜、李堪等几个都在这场战斗中光荣牺牲。那个杨秋也跑到安定。

曹操大获全胜,基本解决了西部问题。

事后,大家问曹操:“主公,刚开始时,敌人的主力部队都在潼关,渭水以北的地区都属于空虚地带,没有多少敌人的部队在把守。你不从河东进攻冯翊,反而带着大军来到潼关,什么事也没有干,无所事事了好多天才渡河。这是为什么啊?”

曹操说:“这个道理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当时他们集中部队守潼关,如果我们进入河东,他们肯定就会分兵守住各个渡口。他们守了渡口,我们还能过去吗?所以,我故意带大家都到潼关住下来,好像很无聊,其实是在忽悠敌人。他们看到我们的大部队都在那里,就更加集中兵力在潼关了。这样,河西就基本没有敌人了。于是,徐晃他们就一点儿不费力地拿下了河西。后来,我们渡过黄河,敌人再也不能跟我们争夺河西,就是因为徐晃他们早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跟。再后来,我们不断地向南修路,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也让敌人示弱。再后来,我们坚守不战,是为了培养敌人的自满骄傲情绪。他们一自满、一骄傲,就以为咱的战斗力很弱很小,因此连个工事营垒之类也懒得修筑。而我们却能躲在营垒里好好休息。再后来是他们请求和解,我又假装同意。于是,他们最后的警惕也几乎归零了。于是,我们突然展开攻击。他们想不崩溃都难了。”

又问:“为什么关中那些叛乱分子多一部开到,你又笑一次?敌人可是越来越多啊。”

曹操答:“关中地区太远了。如果他们只是在那里守住险要,努力搞割据分裂活动,咱们要消灭他们,还真要花很多工夫,估计没有一两年是搞不定的。现在他们全都自己跑来。别看他们的人挺多,可因为他们谁也不服谁,虽然有十支部队,可却没有一个带头人,个个都是决策人员。你想想,这仗能打下去吗?所以,这样的敌人再多,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正好一把将他们消灭在这个地方呢。他们自己送过来,咱可降低了很多成本啊。我能不笑吗?”

十月,曹操向安定进攻。

杨秋看到马超都不是曹操的对手,知道自己更不能跟曹操对着干。因此,在曹操包围安定时,他就主动举着白旗过来,说投降了。

曹操同意,让杨秋官复原职。现在曹操只是不同意马超投降,别的人他还是放过一马的。因为马超太强悍,他比韩遂和马腾猛多了,也比这两个造反资深人士更勇于造反,更不计后果。而且他手下的部队也太强悍了。据说当时马超手下的士兵都是使用标枪的骑兵。这样的骑兵,确实不是中国特色的骑兵,而是与罗马帝国的部队有共同之处。

标枪兵之谜

后来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马超部队的战术就是从罗马骑兵那里学来的。他手下的部队有很多人都有罗马人的血统。史书曾有“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这样的记载。高鼻深目的人可不是咱炎黄子孙的五官特征,那是典型的欧洲人相貌。因此,可以说,马超部队里有很多欧洲人。为什么欧洲人喜欢用标枪而我们中国人喜欢用箭?因为欧洲人肌肉比我们发达,臂力比我们强悍——投标枪是要用力气的。

为什么马超的部队里有那么多欧洲人呢?

据说,这些外国人确实来源于罗马。

这话还得从著名的斯巴达克说起。大家都知道斯巴达克斯起义的事吧?斯巴达克斯起义的规模很庞大,但结局很悲惨。这个罗马史上最牛的猛人之一,是被克拉苏打败,在台斯拉河畔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克拉苏当时是西西里总督,当时罗马权力场上的三大巨头之一,与另外两大巨头恺撒和庞培并称前三雄。他是著名的贪官之一,财产多得要命,而且阴谋诡计也多得要命,那颗脑袋特别发达。他早就预料到罗马的官场会来一次你死我活的大洗牌。但他并没有提前参与到这个大洗牌的活动中,而是在旁边睁大眼睛看着形势的发展,把自己定位为渔翁的角色。在凯撒和庞培你争我夺的时候,他却说你们做什么,我一点儿没有看见。他带着他的部队向东方发展。他那时的想法是,让那两个人先打,他自己却趁这个时间打败东方的蛮族,获得人气,还获得财产,更获得兵源。

等他这么多个“获得”成功之后,他的势力也就更大更强悍了,而且那两个人也已经斗到残废不能自理的地步了。他那时再出手,要搞定这两个残废巨头,那是小意思啦。

克拉苏确实很老奸巨猾,可他只考虑到恺撒和庞培很容易欺负,只想着波斯王金库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只想着两百年前的亚历山大曾经把疯狂的波斯人打得全面崩盘过,只想着现在的波斯王朝腐败透顶,综合国力早已经跌破历史最低点,是最宜于欺负的时期。但却没有想到,现在的中亚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太强悍了。

克拉苏带的部队是罗马最强悍的步兵。他曾带着这支部队把无敌的斯巴达克斯的部队彻底打败,最后把斯巴达克斯的头也砍了下来,把六千个俘虏一个个钉在大路边的十字架上,从罗马一直钉到卡普亚欧大陆,狠狠地晒了一把他的战绩,也狠狠地展览了一把他的残忍,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他是全地球最强大的牛人,他带的部队是全世界最牛的部队。

可克拉苏没有想到,他那支步兵确实很牛,但那个牛气也只能在罗马大地上疯狂,不宜到中亚这个大草原来摆谱。大草原那时是骑兵的天下。

骑兵的特点是动作快,你追起他来永远追不上,他要是追起你来,你怎么跑也跑不掉。而且克拉苏部队又是重步兵型的,身上的甲胄、武器都很笨重,虽然武器很能杀人,但缺乏灵活性,除了能消耗自己的力气外,作用实在不太大。于是在帕提亚大战中,反被人家杀得大败,最后那颗脑袋也给人家当战利品了。他所带来的七个军团也宣布完蛋。

当然,还是有几个军团突围出去的。

第二、三军团后来跑回他们罗马祖国的怀抱,而第一军团被敌人割断了后路,又不能向敌人投降,就只有继续向东方前进。这支回不去的部队的带头人是克拉苏的儿子浦克琉。他们流浪一段时间之后,进入匈奴的势力范围。匈奴人看到他们很会打仗,就让他们成为匈奴的雇佣军,专门靠打仗这个职业来维持生活。

当时匈奴人的主要业务就是跟汉朝过不去,不断地给汉朝制造麻烦,制造冲突,然后通过这些麻烦,抢到汉朝的美女和很多劳动果实。

可是汉朝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匈奴除了骑兵厉害之外,综合国力跟汉朝相比,其比例跟星星和太阳没有什么两样。汉朝被匈奴惹得生气起来,就派出部队把匈奴狠狠地打了一顿。匈奴军全面崩溃,那支欧洲来的罗马军队当然也跟着吃败仗。

这支军队很快就知道,当匈奴人的打工仔,是一点儿出息也没有的。而且,他们是来自大陆民族,已经进入农耕时代,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一点儿都不习惯。那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读起来感觉很好,但你天天在大草原上,过着马背上的生活,在风雨里天天飙马,感觉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于是,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便有意跟匈奴军拉开距离。等匈奴人崩溃到满世界乱跑得连方向感也没有的时候,他们就趁机脱离队伍,做好跳槽的前期工作。

他们清楚地知道,匈奴人虽然长得很剽悍,很能制造麻烦,不怕跟汉朝搞流血冲突,但他们的实力也太有限了,而且他们的理想一点儿不远大,一点儿大气也表现不出来。

他们离开匈奴之后,就派人到汉朝设置在西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西域都护那里,请求都护大人让他们留在那里,并且当他们的保护伞。

汉朝的大官们还从来没有看到这么一些人,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后来,东汉政府还特别批准他们在那里筑城驻扎,为东汉王朝守卫边关。于是,这支部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老外边防军。

他们修建的那个城叫“犁轩”,据说就是“罗马人”的音译。

而这个地区,正是马超势力的中心地带。因此,马超部队里肯定会有很多那支罗马军人的后代,于是“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就一点儿不奇怪了。而那些人更适合使用标枪,于是马超的士兵就成了标枪兵。

曹操第一次与马超兵相遇的时候,一时还适应不了这些标枪部队的打法,被打了个大败。但由于他们平时只练标枪,不怎么重视弓箭,所以,他们射击的水平很菜。那次曹操在许褚的保护下渡江,如果马超他们的箭法好,许褚的马鞍恐怕再大十倍也不能保住曹操的安全。当然,如果曹操他们离马超的距离再近一点儿,估计许褚那身坚硬的皮肉也挡不住那些呼啸而来的标枪。

马超那时能以自己一点儿不雄厚的力量,把曹操打得很被动,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主要是因为他有这么一支独特的军队。他投奔刘备之后,一代猛男便不再有什么表现,原因可能很多。大部分人认为,刘备因为他是外来人士,所以不想让他掌权,不想让他的力量壮大。但我认为,主要是马超的部队更适合在平地上与人家硬碰硬。而益州地区都是大石山区,根本不适合马超的表演。于是,我们的马超虽然当了刘备集团最高级别的公务员,却跟一个退休老干部没有什么两样。

马超后来的不得志,使得欧洲军事文化与中国军事文化的第一次交流彻底中断。后来,罗马来的这支人马,也在两千年的演化中变成了彻底的中国人。

至于那个带着浓厚罗马色彩的犁轩城,也在2世纪左右成为废城。

马超的欧化战术对中国的影响到此结束,但当时西部对中国军事化进程的影响却相当大。因为,当时骑兵在中国已经兴盛起来。董卓的军事能力虽然不怎么牛,常常以打败仗来结束战斗,但他带的部队以及他训练部队的技术对当时中国军队还是有影响的。

董卓跟马超一样,虽然都是西部人士。但马超是从世袭贵族变成造反人士的,而董卓却是从草根成长为政府军里的将领,出身和后来的发展正好对调。所以,马超带的是民间武装力量,其训练部队的方法也取材于民间。董卓是政府军的军官,他的训练方法肯定是按政府军传统的那一套,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再加上,董卓部队靠近原匈奴地盘起家,因此他的部队又受匈奴骑兵的影响,很注重骑兵的速度和机动性。后来的魏晋野战军基本就是抄袭了他的这套方法。

曹操把马超和韩遂他们狠狠地打了一把之后,估计他们在短时间内是恢复不了的。他当然比谁都想彻底把这几个麻烦人士搞定,来个治标治本。但他知道,他要是再在这个地方不清不楚地停留下去,其他地方的麻烦事就来了。孙权和刘备这两个家伙可不是吃白饭的。他们要是知道他在这边陷于西部战争,就会马上向他的中原进攻。那个麻烦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的。

于是,他在估计马超和韩遂于短时间内不会有能力再搞事时,立即宣布撤军,只让夏侯渊留守长安,让那个曾经把马腾忽悠得好苦的张既为京兆尹,负责这一带的政务工作,把那些因战争而到处乱跑的流民安置起来,然后恢复生活。民心倒是赚了不少。

后院还真的起了火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回到邺城。他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看献帝不顺眼了,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这里拼命、那里死磕,头上那颗脑袋多次处于极度危险时期,这个皇帝却在后方什么事也干不了——当然,要是刘协干事,他更不高兴了——自己每天来上班,还得向他行礼,太不像话了。于是,他立即要求献帝给他个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这个待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早上上朝时,司仪人员只唱曹操的官衔,不能叫曹操的名字;允许他在朝见皇帝时,不用走那个小碎步还要做急走的样子前进,而且还可以穿着鞋带着佩剑威风凛凛地进场。这个待遇跟以前萧何一样。

曹操对后方的担心其实是很有根据的。

在他带兵征西时,河田就发生了一起很大的群体事件。几个小民看到曹操带着大军去跟马超拼死拼活,以为机会就要来了,觉得自己也可以起来搞个事了。于是,就到处做动员,硬是组织了幽州和冀州的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跟他们喊打喊杀,要趁机推翻曹家的反动统治。

曹丕一看,你们这不是太不给老子面子了吗?现在老爸刚一走,你们就扯起造反的伟大旗帜来,这不是欺负我不会打仗是什么?那老子就打给你们看一看。当然,他也想打给他的老爸看看。

这时,他和他的弟弟曹植早就开始了夺嫡的明战与暗战。如果能立点儿战功,会打几个胜仗,自己的前途可就更加看好了。于是,他决定亲自过去跟那几个小民大干一场。他不相信,他摆不平那几个小民。

功曹常林对他说:“你不要太激动了。现在河北的这个形势,只是那几个小民在捣蛋一下,绝对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咱们的大军还在远方,你负责后方的留守大任,你要是再出去,那几个牛人打进来,咱们怎么办?而且只是几个小民组织的一群不明真相的人组织在玩儿,你就是取得了胜利,也算不得什么伟大胜利啊。如果你不幸被人家打败了,后果就不是一般的严重了,还是派个手下去吧。”

曹丕一听,这才认识到,自己真的不能激动,于是就很冷静地派贾言过去,收拾了那帮群体事件人员。

贾言很快就把田银、苏伯为挑头人的群体事件搞定了。最后剩下的那一千多人知道自己再搞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便表示坚决投降,不再搞造反动作了。

曹丕开了个会,讨论一下,是接受他们的投降,还是把他们全部打死。

大家都说:“曹丞相曾经有个政策,凡是被包围之后再投降的,一律砍头。还是按照丞相的既定政策办事吧。”这些人肯定都参加过曹操的几次屠城行动。

程昱却反对:“以前丞相确实有这个政策,而且执行得非常坚决。可那是在战乱年代所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的策略,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现在北方基本属于和平年代了。和平年代是不能随便屠杀的。如果真要屠杀,也要向丞相请示一下。”

那些人好久没有人杀了,觉得要是这么过下去,这个生活一点儿不刺激,便说:“这种军事问题,可以专断一把啊,不用请示了。”

程昱仍然反对:“你们对专断的理解有点儿不全面啊。专断是指紧急情况突然发生时必须很快做出决定。现在这一千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控制在贾言那里,想什么时候解决就什么时候解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就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所以,还是小心一点儿为好。”

曹丕对程昱说:“我同意你的意见。”这是曹丕第一次主持工作做出决定的事,如果他不听程昱的话,估计曹操对他就会产生负面的看法,对他的前途肯定会有极大的影响。曹操虽然曾经在愤怒时不计后果地屠城,但他到底是个大政治家,知道要夺得这个天下,虽然要靠个人的水平,但更需要民心。要是民心不偏向你,你的水平再高,最后也会从胜利走向失败。他在选接班人时,肯定不会选择一个有屠杀不明真相群众爱好的儿子。

果然,在曹丕派人过去向曹操请示时,他连想都不想,直接提笔就写上“赦免”二字。如果他这时在北方再搞一次大屠杀,北方人能服他吗?现在北方是他的大后方,所有军用物资都靠这个大后方提供。要是大后方乱了套,后果严重到什么地步,谁都能想象得到。

曹操对曹丕的这次决断很欣赏,他回来后,还对这事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知道是程昱力主曹丕这么做的,便当场表扬了程昱。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对曹丕这次的工作是很重视的,绝对已经列于他考察曹丕的范围之内。只是后来的史学家们忽略了这件事,只把那几个曹丕与曹植暗战的事列举出来,觉得很刺激。可曹操既然决定在这两个儿子中间确定一个接班人,就一定会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更看重的将是他们的政治能力,而不仅仅是那些很浅薄的表现。

可以说,曹丕在这次工作中,是得了很高的分。如果这次曹丕按照激动的心情去处理这些事,估计下一次的邺城留守就不是他了。邺城留守这个位子一丢,他就再也没有表演的机会了。连表演的机会都没有,还有竞争力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2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