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曹操很猛 刘备很衰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8:08 0

灭黄祖

刘备在荆州虽然得了一个诸葛亮,觉得如鱼得水,但由于其仍然是借着刘表的地皮,处境一点儿也不容乐观——如果刘表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能容下刘备这样的人吗?即使容得下,也会像曹操那样,死死地压住他,不让他有抬头之日。这样的日子,刘备是一点儿也不喜欢的。当然刘表也不是这样的人,他现在虽然是荆州的第一把手,手下有地盘、有部队,但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着把这个荆州老大当到死,然后再把这个位子转给他的儿子。

可人家答应吗?

曹操不答应,孙权也不答应。

刘备在这样的人那里过日子,他能过得爽吗?

而且,曹操现在还只是把刘表的事放到议事日程上,具体行动还没有——当然,他也已经在邺城修了个大池子,作为训练水兵的基地,这个目标是什么,谁都很清楚。而孙权却已经派兵过来,跟刘表的首席大将黄祖干了起来。

孙家从孙坚死掉的那一天起,就把黄祖当成头号死敌,一有时间、有精力就过来猛打黄祖一把。以前孙策这样,现在孙权也如此。

不过,这次孙权出来打黄祖,并不是他自己主动发布命令的,而是甘宁劝说的结果。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甘宁是东吴集团里的顶尖高手之一,属于三国时代的一流猛男,但他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

甘宁本来是巴郡人,从小就不是个好学生。他仗着肌肉发达,力气超级强,到处打打杀杀,看谁不顺眼就手起刀落,工作开展得很嚣张,居然在腰间还挂个铃铛,大家只要一听到铃响,就知道是甘宁来了。

他曾在刘璋开始当权发生那场动乱时,跟一群蜀中本土人一起高举打倒刘璋的旗帜,但被打败了。他就带着八百人去投靠了刘表。

那时他以为刘表家大业大,又有荆州这么一大块地皮,前途会无限光明。哪知,没过几天他就彻底看穿了刘表的本质:他只是一个呆板的读书人,除了会组织那些清谈沙龙外,品茶喝酒也很有水平,唯独对军事一窍不通。可现在是动乱时期,谁会打仗谁才是老大。否则,就只有等着挨打的份了。

他当然没有直接跟刘表说这些,而是卷起包袱偷偷走了。

他本来是想去东吴,哪知,当他带着他的那帮兄弟来到夏口时,却发现黄祖的部队把关很严,通不过。他只得顺势又当了黄祖的手下。开始他以为,黄祖虽然是刘表的手下,但到底还是个带兵的人,对军事应该很懂吧?他认为,只要哪个老板懂军事,就一定会重用他。

可他在黄祖手下干了三年,黄祖不但不提拔他,而且对他的态度一点儿也不亲切。他仍然以为,可能是他没有让黄祖看到自己的水平,所以黄祖无法重用他。

后来,孙权打过来,黄祖大败,而且败得很难看,差点儿被孙权的手下凌操当场俘虏。这时,甘宁出现了,他一箭过去,正好命中凌操的要害。黄祖这才逃得性命。

甘宁救了黄祖那条老命,便认为,黄祖再怎么人品不优秀,这回也该重用他了吧?

可黄祖对甘宁的态度一点儿没变。都督苏飞都觉得黄祖太过分了,多次在黄祖面前说甘宁有道德、有能力,又救过老大的命,完全够格当老大最铁的死党,提拔重用这样的人对老大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黄祖这样的话听多了,不但没有提高对甘宁的认识,反而觉得甘宁不是个好人,还天天派人去做甘宁部下的思想工作,动员那些人离开甘宁。甘宁当然不愿意了,多次想离开这个混账的地方,可又怕被黄祖抓获,所以只得天天郁闷地活着,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苏飞很同情他,就把甘宁请来喝酒,在饭局上对他说:“我已经多次在黄祖那里推荐过你,可他一点儿不理我的话。看来你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我看,你还是离开这个地方,投奔其他人为好。”

甘宁一听,望着苏飞很久,才说:“我也有这个想法啊,可现在哪能出去呢?”

苏飞说:“我有个办法。我去向黄祖建议让你当邾县的第一把手。反正这个官也不大,他会答应的。你借这个机会就走吧。”

甘宁说:“那就听你的吧。”

苏飞去找黄祖说了这个想法,黄祖觉得也不错。反正那个邾县也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就让他在那里当老大吧,免得在这里天天看着不顺眼。

甘宁在接到任命书的那一刻,就动身离开了。他根本没有到新单位报到,而是带着他那几百人跑到东吴去了。

周瑜和吕蒙看到他之后,立马知道他是个人才,便向孙权隆重推荐。

孙权一见甘宁,脸上全是笑容,一点儿也没有见外,好像是老朋友一样。

甘宁也很直爽,直接对孙权说:“现在汉王朝只剩下一块招牌了。曹操迟早会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为自己着想。现在荆州的南部,地形很复杂,也很险要,又在我们的西边,控制着长江上游。刘表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他的那几个儿子还不如他。所以,您必须抢在曹操动手之前,把荆州拿下。当然,拿下荆州的前提是先搞定黄祖。黄祖现在不但年纪大,而且既没有钱也没有粮草,手下又全是一群腐败人士,除了想享受之外,没有别的想法。如果咱们现在出兵,拿下黄祖非常容易。搞定黄祖之后,我们就可以逐步拿下巴蜀地区了。”

孙权一听,两眼放光,说:“你说得太正确了。”

张昭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现在咱们内部的民心还不稳定,所以现在的重要工作仍然是维稳工作。如果大军去打仗,就会出现群体事件啊。”

张昭是什么人?是孙策的托孤之人啊。《三国演义》里更是给他创作了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话。他是目前东吴内部地位最高的人之一。

可甘宁还是不给他面子:“老大不是把后方都交给你了吗?你现在就相当于咱们的萧何。可你却怕出现群体事件,这对得起老大吗?”

张昭一听,当场无语。

孙权对甘宁说:“好,就听你的。不必去理会张昭的话了。”

不久,孙权带着大军高调向黄祖宣战。

黄祖虽然很差也很腐败,但还是有一点儿准备的。他这时用两条艨艟战船以生牛皮包着,连在一起,堵住沔口,再用大绳子捆住巨石,固定了船身,然后在船上布置了一千多个弓箭手,拼命地向东吴部队射击。

孙权的部队无法前进。

后来,董袭和凌统看着不爽,就各带着一百人,每人身上披着两副铠甲,乘着大船,直接硬闯进了黄祖的艨艟战船之间。董袭砍断了两根大绳,艨艟战船马上就漂在水上。于是,路被开辟出来了。

孙权大军破浪前进。

黄祖命令陈就迎战。

孙权命令吕蒙出战。

结果,陈就根本就不是吕蒙的对手。两人一交手,陈就大败,连脑袋也被吕蒙砍下了。

吕蒙拿着陈就血淋淋的头,挂在船头展览。

黄祖的部队看到连陈就都被砍了,他们还能打下去吗?于是,就拼命逃跑。吴兵拼命追击。

孙权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带着部队水陆并进,逼近了夏口。他们未作休息,立即发动攻城战役。

黄祖一点儿抵抗能力也没有,夏口在短时间内被孙权占领。孙权对黄祖很愤怒,因此,攻城之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继续屠杀。

黄祖长期以来不善于作战,但很善于逃命。他以为这次自己仍然可以逃出去。哪知,这次跟往常不同,他才逃出不远,就被疯狂追上来的吴兵杀死了。

孙权这次大战,成绩很辉煌,不但为老爸报了大仇,还占领了夏口,俘虏了几万人口——你一定要知道,在当时,人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啊。

孙权在出兵的时候,就做了两个盒子。这两个盒子就是准备拿来装黄祖和苏飞的脑袋的。

打了胜仗之后,黄祖那颗脑袋已经被砍了下来,苏飞仍然是个战俘。

甘宁知道,如果自己不出面,苏飞死定了。于是,庆功宴上,甘宁走到孙权面前,猛地跪下大磕响头,还一边大哭,眼泪和鲜血混合着流了下来。

孙权不知道甘宁是什么意思:“甘宁,你这是怎么了?再怎么激动也不至于如此啊。”

甘宁立刻一把鼻涕一把血泪地把苏飞救过他的事叙述了一遍,最后还强调,如果没有苏飞的帮忙,他现在早已经没命了,哪还能为孙权卖力打仗?所以请孙权放过苏飞一马。

孙权说:“要是放了他,他又立即跑路,怎么办?”

甘宁说:“他绝对不会再跑的。如果他真的逃跑了,你就把我的脑袋放进这个盒子里。”

孙权于是下令放过苏飞。

孙权放过了苏飞,但凌统却天天大喊大叫绝对不放过甘宁。

凌统是凌操的儿子。甘宁是他的杀父仇人。

孙权知道后,立即做凌统的思想工作。他还把甘宁派到另一个地方驻守,以防凌统哪天喝多酒,做出极端的事来。

司马氏的前生今世

这时,曹操进行了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罢三公,设丞相。这个丞相当然不是为别人设的,而是为他自己设的。从此,曹操就成为曹丞相了。当了丞相的曹操在许都大规模地收买人才。他这时家大业大,派头也大,一点儿也不用像刘备那样,天天亲自出门,把好话说完,然后动员人家出来跟他干。曹操现在只要知道谁是人才,下发个文件,就可以把人叫过来。

在刘备得到诸葛亮的第二年,曹操也弄到了个高端人才。

这个人是个对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

他就是司马懿。

据说司马懿的祖先是汉代的司马卬。至于这个据说有多少可靠性,我们可以来看看。

《晋书》里在打造司马氏的家谱时,把司马懿的祖先扯得很远。从帝高阳开始,到秦末的司马卬,上下两千年,一路下来,都是高官。当然,这些事迹全是一笔带过,只有到司马卬才算有实实在在的简历:司马卬先是赵国的大将,到项羽跟刘邦大干时,他是项羽阵营的高管,被项羽封为殷王。当时霸王只封了十八个王。由此可知,司马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还真不低。可他当这个殷王没几天,刘邦就跟项羽全面摊牌,他就被刘邦俘虏,后来死得不明不白。《晋书》里把司马氏的家谱介绍到这里之后,突然就来了个腰斩,司马卬的后代来个大忽略。一直忽略到第八代,才有征西将军司马钧。从这里往下看,司马氏的传承又一环紧扣一环,流畅得要命: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司马儁,司马儁生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老爸。于是,司马懿就成了司马卬的十三世孙。

从以上这些资料看,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从司马卬就直接跳到第八代子孙,难道他们的族谱真的没有记载?既然没有记载,又怎么知道是八世孙?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司马懿就是司马迁的子孙,因为司马迁也说他是司马卬的子孙。又因为司马迁受过宫刑。受过这个处罚,在当时是很丢脸的事,因此,后来是皇室的司马氏就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个受宫刑的人的后代,所以就干脆把前几代人都忽略了,一直到第八代才再续下去。但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因为,陈寿的书及裴松之的书里都没有把司马氏的家族扯得那么远,一点儿没有跟司马卬挂上钩。《晋书》是唐朝的人写的,而陈寿却是跟司马懿同时代的人,他掌握的材料应该比唐代人多吧?我估计司马氏的这个皇室家谱是司马氏得了天下之后搞出来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老祖先都是历史牛人,这才把司马卬说成自己的祖先。只是因为司马卬后来死得不怎么明白,司马迁又没有再把司马卬的子孙写清楚,他们没有地方抄袭,因此就干脆不理。

司马懿祖先的来历跟曹操的来历还真有点儿相似。

不过,即使他那份祖先简历是假的,但从司马钧算起,也有几代人当上了汉朝的高官,算起来也是世家子弟。

当时的情况其实跟现在差不多。世家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想干一番事业,谁都会把自己的祖先挂靠到历史名人那里,利用那些历史名人的资源,打自己的广告——刘备如此,孙坚也如此,曹操更是这样,而司马懿也不例外。总之,想在那时当个成功人士,不给自己找个名人当祖宗,道路就会比人家曲折,前途就不如人家光明。

司马氏自从司马钧开始,当着汉朝的高官,从没有出现过站错队、表错态的政治错误。但汉朝的第一把手出现的错误却越来越多,最终让张角把天下搞得大乱。

这个一塌糊涂的乱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大灾大难,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是个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

刘备、孙权等就是靠这个机会发家的。

司马懿也是靠这个机会发家的。

当然,开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是他的机会。

司马懿出生的时候,是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还有一段距离。那时他的老爸司马防正在当洛阳令,年纪三十一岁,而他后来的老板曹操那时已经二十四岁。

司马懿不但有一个好爸爸,还有一个好哥哥——他一共有九个兄弟,他是老二。他的哥哥叫司马朗,是当时的大名士。他十六岁时,发生了诛董卓的事件,天下的形势越来越不好。那时,他的老爸在外当官,全面主持家里工作的就是这个比他大四岁的哥哥。司马朗无疑是位好哥哥,他把他的这些弟弟都教导成了好好学习的好学生。那时司马朗已经小有名气。有名气的人都会有很多有名气的朋友。这些朋友当时对司马懿就非常看好。如南阳太守杨骏就微笑着说,司马懿以后必有大出息。崔琰干脆就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有了这些评语,司马懿想不出名都难。那时成为公务员是看你的知名度,基层组织知道你之后,就向上级推荐,然后经过组织的考核过关,就可以成为公务员。而且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战场上大打出手、相互打得满地找牙的同时,也在进行人才争夺战。只要你出点儿名,有人说过你是个人才,马上就会有人过来请你出去一起打天下。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迟早都会出来干一番事业的,而且,按道理说,他出来应该是很顺利的。可事实上,他的出山,还是出现了一番风波。

他的智商跟诸葛亮不分上下,而他出来混的情形居然也跟诸葛亮差不多,都是被请几次才懒洋洋地出来的。不过,诸葛亮出来时赚足了风头,而他却差点儿丢了性命。

诸葛亮是刘备去请的,说是“凡三往,乃见”,去了三次才见着。见面之后,诸葛亮就把话题扯开,在差不多“为秋风所破”的茅草屋里,帮刘备规划了一幅宏伟蓝图,把刘备说得当场又泪奔起来,马上宣布“两人的关系如鱼得水”。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出山是积极的,而且是做过充分准备的。

请司马懿的是刘备的死对头曹操——这就注定了他要成为诸葛亮的死对头。曹操是个有名的爱才的人,只是他的家底儿比刘备厚,不像刘备那样,身边除了关羽、张飞几个好汉之外,连个助手都没有,做什么事都得亲自出马。曹操手下的人很多,他只派了个跑腿的去请司马懿出来。那时曹操刚在官渡把袁绍打败,个人事业正如日中天,很多人都看好他,跑着去投奔。所以去当曹操的手下,应当是“人才”们最好的选择。

没想到,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来请就出。

青年时期的司马懿对汉皇帝还是有一点儿感情的。他那时有点儿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又有点儿看不起曹操是阉官的后代,再加上局势不明朗,怕站错队,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因此,曹操请他出来时,他硬是不理。

他说,他已中风偏瘫,起不了床,总不能天天坐着轮椅去上班吧?

曹操一听,心说:你才多大年纪?就中风偏瘫了?你骗谁啊?

曹操很不爽,又派人半夜去侦察一下。

不知是曹操派的人太不专业,露了马脚,还是司马懿有先见之明,知道曹操要在半夜派人来侦察,就硬是躺在床上“坚卧不动”,直挺挺地睡了个觉。据说那个侦探还用针刺进司马懿的身体,司马懿居然还是“坚卧不动”,脸上一点儿表情也没有。看看这个“坚”字,就知道司马懿那时演得是多么的逼真。

曹操看到他这样了,就先放他一马。

但曹操最终还是放不过他。

曹操知道这家伙是个人才,要是让他跑到敌人的阵营里,只会给自己增添麻烦。因此,他当了丞相之后,又派人去请司马懿出来。这回曹操的官大了,说话、做事已经根本不给你什么理由了。那个去请司马懿的人直接就对司马懿背诵曹操的语录:“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听了这个话,知道再“中风”下去,这个脑袋搬家的可能性就太大了。为了保住这个脑袋,他只好去曹操那里报到。

曹操给他的职位是“文学掾”(这个掾就是主管的意思),是个主管丞相府文书以及教育的员工,还让他跟曹丕共事。

司马懿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二十九岁,算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比诸葛亮大一点儿。但他的起点却比诸葛亮低。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没有一点儿人才储备的刘备那里得到了重用,直接进入刘备集团的决策层,说话的分量重得很。而司马懿只是在曹操的丞相府里当个文学掾。文学掾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就是一个主管文化教育方面的官员,用现在的话说可能就是一个文教助理。

当时天下正乱得没头没尾,最吃得开的是上场的人。所以,司马懿当时在曹操这里也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可谁也没想到这是司马懿最大的机会。因为,这时他的顶头上司是曹丕,很快他就成为曹丕的亲密战友。

刘表和曹操的差距

这年七月——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终于决定向刘表展开军事行动。

曹操虽然也是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没事时也常写点儿诗,发一下“人生几何”的感慨,但他对那些清谈人士却很愤怒,认为这些人除了吹牛、到处发表议论外,实在没有别的本事。在他出征刘表时,就把那个比刘表更名士的孔融抓起来砍了头。

孔融自恃是孔子的后代,又自恃自己的学问很高、名气很大,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创造了那个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年都傲慢得要命,谁也不放在眼里,曹操也经常被他拿来恶搞几下。开始时,曹操觉得这家伙是孔夫子的后代,又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名士,人气太旺,虽然恨他恨得牙齿都差点儿咬断,但仍然选择放他一马。

哪知,孔融后来的胆子越来越茁壮,嘴巴越来越管不住,议论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有煽动性,曹操终于忍不住了——再让他那张嘴不计后果地大发口水下去,他的统治地位就要动摇了。

像孔融这样的人,名气很大,但得罪的人也不少,想要他性命的也大有人在。

郗虑跟孔融向来就有矛盾,连做梦都想害孔融。只是看到曹操对孔融还不错,所以就一直没说什么。这时他从曹操的脸上看出曹操对孔融生气的程度跟他在一个水平线上了,立即按照曹操的意思,收集了一大堆孔融的罪行,然后交给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让路粹出面上奏:“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意思是说孔融还在北海当北海相时,就野心膨胀,图谋不轨。后来,跟孙权使者谈话时,又发表了大量与朝廷不一致的言论。然后又跟祢衡混在一起,互相吹捧。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从重从严处罚。这些罪状其实都不是什么罪状,但曹操说这就是罪状,而且是该死的罪状。

于是,孔融以及他的老婆儿子都被统统抓了起来,一起押赴刑场,全部被砍死。

砍死孔名士之后,曹操宣布: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拿下刘表的脑袋。

刘表这时仍然像以往那样,什么准备也没有。他热情好客,荆州那里永远准备着好酒好菜,只要客人一来,他立即让其过着幸福生活,可从来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而且更要命的是,现在他的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个老问题,就是关于接班人的问题。

刘表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刘琦,一个叫刘琮。本来,按照历史惯例,他处理这件事根本没有什么难度。因为现在刘琮的年纪并不大,刘琦的人品也不算坏。可坏就坏在蔡氏身上。刘表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刘表前妻所生,跟这个蔡氏没有一点儿关系。蔡氏是荆州豪门蔡氏家族的美女。蔡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蔡氏兄弟。刘表大概因为蔡氏当时在荆州很有势力,就想跟他们亲上加亲,把蔡氏的侄女又讨过来,让她当了刘琮的老婆。

于是,蔡氏就把刘琮当自己人,把刘琦当成一见面就分外眼红的敌人。

再后来蔡氏的弟弟蔡瑁联合另一个刘表的亲信同时也是刘表的死党兼外甥张允,天天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说刘琦不但水平太低,而且人品巨坏,要刘表当机立断。

刘表当然不完全听从这两人的话。

刘琦知道后,觉得自己越来越危险了。但自己又无能为力。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其实也是个间接的办法。人家不是都说诸葛亮的智商很高吗?为什么不去向他请教一下?

诸葛亮的智商果然很高,听了刘琦的话之后,就紧闭着那张嘴,什么话也不再说了。

刘琦一看,就知道诸葛亮怕人家知道他的谈话内容。因为这样的谈话内容传出去,他们两个人甚至连刘备都要被刘表怪罪下来。那个形势就不堪设想了。

刘琦这时就请诸葛亮到一处高楼喝酒,然后叫人家把楼梯拿走,再对诸葛亮说:“现在这个地方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说出的话只进我的耳朵。你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仍然很有智慧地说:“你一定记得那个重耳和申生的故事吧?”重耳和申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说一个问题:谁留在首都谁就没命,谁逃出去谁的前途就光明。

刘琦当场就深刻领会了诸葛亮的精神,天天想着如何离开这个鬼地方,到外地去当个地方官。恰好黄祖被孙权搞定,江夏那里正缺个太守,他就向老爸要求:“让我到江夏去锻炼锻炼吧。”

刘表说:“那你就去吧。”

刘琦去江夏没几天,刘表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刘琦听说之后,马上从江夏回来,想看看老爸。

哪知,蔡瑁和张允就不同意他见刘表。他们知道,刘表对刘琦并没有什么意见,怕他们一见面,刘表突然感情冲动起来,在病床上任命刘琦当接班人——刘琦一当接班人,他们这些人就不好过了。

于是,他们对刘琦说:“现在形势严峻,你不在江夏坚守阵地,却跑回来。要是主公见到你这样,肯定会很生气的。为了主公不生气,你还是别进去见他了吧。”他们硬是挡在那里,不让刘琦进门。

刘琦没有办法,只得边哭边离开。

刘表很快就死去了,蔡瑁他们立即让刘琮当上了荆州第一把手。

刘琦当然很生气,把大印都狠狠地丢在地上,破口大骂了一场,准备带着部队去跟刘琮摊牌。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刘琦跟蔡氏他们的斗争是无论如何也会展开的。因为现在曹操的大军已经隆重开了过来,他只得跑到江南去了。

刘琮虽然是荆州的老大,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蔡瑁手里。

蔡瑁对付刘琦很有一套,但对付曹操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蔡瑁开了个大会,讨论了一下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打算。

蒯越和傅巽都主张干脆举起白旗,向曹丞相投降才是最简洁、最划算的做法。他们的理由是:“现在曹丞相代表的是国家。咱们要是跟他对抗,那是以臣抗君,是在造反。而且现在刘琮刚当荆州第一把手,就带着部队去抵抗曹兵,取胜的把握实在不大。另外,我们虽然还有个刘备是同盟,可刘备现在自己都站不住脚,能干得过曹操吗?即使刘备可以干得过曹操,他取得胜利之后,还会当咱们的手下吗?”

于是,大家决定采纳这两个投降派的意见,然后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投降的前期工作。

当年九月,曹操来到新野。

刘琮派人举着白旗跑过去,并代表他请求曹操尽快举行受降仪式,以便提前完成投降任务。曹操手下很多人都认为,战斗还没有进行,刘琮就投降,估计这家伙是在忽悠他们。只有娄圭认为,刘琮的投降可以接受。

于是,曹操接受了刘琮的投降,然后继续进军,要把荆州所有的敌对势力全部扫平。

只有跑跑

当时,刘备正在樊城,对刘琮的这些情况一点儿也不知道。后来,他发现情况好像不太对劲儿,刘琮已经很久没有跟他通报什么消息了,就派人过去找刘琮,问刘琮这段时间到底在忙些什么,怎么也不联系了。刘琮就派宋忠过去面见刘备,把他已经向曹操投降的事正式向刘备叔叔进行了通报。

刘备一听,当场愤怒起来,大骂宋忠:“你们这么大的事也不事先跟我讲一声!”然后拔出佩剑,指着宋忠又大骂了一把,这才把身上已经爆汗的宋忠放回去——从这个事上看,刘备一点儿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动不动就落下善良而无奈的眼泪。他的性格其实刚硬得很。

他也立即召开了个紧急会议,商讨出路。有人建议:干脆把刘琮搞定,先把荆州控制在手,然后再跟曹操对决。

刘备当然早就想把荆州拿下。可现在他有这个实力吗?如果他有,估计他早就干了。所以,拿下荆州只能留在想法里,不能真干。再且,他即使能打败刘琮,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全荆州上下的思想,内部还没稳定,而曹操的大军已经杀到。最后荆州还属于他吗?基于这些情况,荆州是万万不能拿下的。当然,刘备很聪明,他并没有直接说咱没有这个实力,而是说:“人家可以这么干,但我刘备不能这么干啊。刘表临死的时候,把刘琮托孤给我,要我好好照顾。现在我要是去干这个勾当,那是要天打雷劈的,就是死后也没有脸去见刘表啊。”

最后,形成决议:立即卷起包袱,先离开这个地方再说。

刘备是个很优秀的政治家,作秀永远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在经过襄阳时,停下马来大声呼唤刘琮,说要跟侄儿道别一下。

可刘琮却怕见刘备。刘备这么做,当然不是真的想跟这个投降侄儿见见面——他现在心里最想的是把刘琮拉过来剁掉,而不是想跟他握手道别。但他仍然假惺惺地在襄阳城外感情丰富地大喊大叫,让人家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为他争取了一些民心。

刘备现在别的都已经争取不到了,只有争取民心了。

他这一招确实很厉害。当他大喊大叫时,荆州那些刘表的原部下,立马觉得刘琮太不像话了,跟这样的人混下去,一点儿不值得,于是都卷起包袱跟刘备去了。

刘备继续表演。

他叫完刘琮之后,还跑到刘表坟墓前,放声大哭起来,说:“老兄啊,我刘备没有水平,没有能力,不能完成你的遗愿,帮你照顾好你的儿子,太对不起你了。现在这个局面,责任全在我身上,跟别人无关。”大家一听,这个北方来的男人,不但是个有真感情的男人,而且还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跟这样的人就是死了也甘心。

连刘琮的那些死党都被刘备忽悠了,宁愿离开刘琮跟刘备去流浪,其他小民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听说很多荆州大佬级人物都跟着刘备走了,就以为,曹操肯定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他来了,他们估计就没命了,于是也都拖儿带女地跟着刘备。虽然他们不知刘备到底要到哪里去,他到底有没有能力保护他们,但还是跟着跑下去。

刘备带着这些人,一边做大规模的宣传鼓动工作,一边逃跑。他们到达当阳时,跟随他逃跑的已经有十万人。这十万人是真正不明真相的十万人。

这些人都是逃难的队伍,不但是全家老少都跟着来,还拉着大大小小的家具,锅碗瓢盆样样不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的货运车都有几千辆,因此行走的速度慢得惊人——每天只前进不到十里。

有人劝刘备应该加快速度,先到江陵布置死守的事。现在队伍虽然庞大,可手里拿武器能打仗的没有几人。如果曹丞相追过来,这个队伍可抵挡不了。

刘备听了这话之后,马上大声说:“你难道忘记了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广大荆州人民信任我,都跑过来跟着我,我怎么能忍心丢下他们独自逃跑呢?”其实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往哪里逃跑呢。

曹操知道江陵储藏有大量的军用物资,怕刘备占领之后,力量会马上壮大起来,再想收拾刘备就难了,立即决定要抢在刘备的前面先把江陵弄到手。他下令部队放下辎重,轻装前进。他们追赶到襄阳时,得知刘备已经走了。他便亲自带着五千骑兵,疯狂追赶刘备,只一天一夜就狂奔了三百多里,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

大家听说曹操的铁骑追了上来,势头猛得要命,还没有开战,刘备的部队就已经全面崩溃。最后,刘备只跟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在几十个贴身保镖的保护下跑了出来。

徐庶的老妈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曹丞相抓到的。

徐庶是个孝子,听说老妈被曹操抓了,就向刘备告别,然后去见曹操,从此又当上曹操的手下。《三国演义》里是说,曹操在徐庶才投靠刘备没几天,就把他的老妈抓到了,然后逼他老妈给徐庶写信,叫徐庶不要跟刘备混下去了。徐母不干,曹操就模仿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最后徐庶只得离开刘备。他跟刘备道别时,刘备舍不得,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因为树挡住了视线,就叫人去把那些树都砍掉。徐庶感动得不行,又转回头来,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这个故事很可读,情节也生动,人物形象也很丰满。可都是罗贯中的创作。徐庶确实是在这个时候离开刘备的,也确实是有其老妈的原因。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刺激了。

刘备看到部队已经全面崩溃,手下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如果再作秀下去,就会有付出脑袋代价的风险。于是立即分配任务:张飞负责断后,赵云负责保护家属,他和诸葛亮负责拼命逃跑。

用嘴巴说“断后”两个字是一点儿不费力气的。可那时,张飞手下只有二十多个士兵,要这二十多个士兵挡住曹操隆重杀来的大军,容易吗?

当然不容易,但不容易也得干。

张飞带着他的二十多个士兵,守在河的岸边,把那座小桥也拆了。然后他自己骑着马,横着长矛(不是丈二八蛇矛),在断桥那里等着曹兵的到来。

没过多久,曹操的大军果然隆重开到了。他们看到那座小桥已经被人强拆,而对岸还稀稀拉拉地排列着几个人。那几个人的带头大哥长得很威猛,脸上没有一点儿善良的色彩,就停下脚步。

张飞看到曹操的部队已经滚滚而来,便在那里挥舞着长矛,大声叫道:“俺就是张飞,谁敢过来跟俺决一死战!”

张飞在这个危急时刻,音量果然超大。曹营的将士还从没有听到过这么高分贝的声音,一时之间被吓得个个发呆,哪敢再上前。张飞靠着这个大嗓门以及他那过人的勇气,还真的把敌人的大军吓住了,为刘备的逃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然,《三国演义》在渲染这个情节时比事实精彩了许多倍。说张飞的这个声音,不但把曹操的百万大军吓得全部掉头逃跑,由此引起的踩踏事件也是规模巨大,而且居然把曹操手下那个夏侯杰吓得当场从马上栽倒下来摔死了。更要命的是,曹操也被吓得“冠簪尽落,披发奔逃”,上演了他人生中最狼狈的大戏。不知狂奔了多少公里,直到张辽、许褚他们拉住他的马头,他这才停止狂奔。

事实上,曹操只带了五千人赶来,而且曹操本人并没有出现在那个著名的场景中。

赵云这时负责照顾家属,任务也很艰巨。没过多久,他就成了掉队人员。

刘备这时正在拼命逃跑,也不知道赵云什么时候不见了。

有人向他报告:“报告主公,赵云已经向北边逃跑了,估计现在已经成为曹操的人了。”

刘备用短剑指着那人说:“你不要乱说,赵云投降那是不可能的事。”

正说着,大家听到马声,正是赵云跑了过来。他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刘禅。

这时,关羽带着的船队也赶到了,大家渡过沔水。不久,刘琦带着一万部队过来接应。刘备终于安全到达夏口。

转机

曹操就这样一点儿不费力地把荆州的大半地皮全部划归自己的名下。他立即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让这个没有一点儿骨气的人离开本土,到山东当老大——到了那里,刘琮就什么想法也没有了,连同荆州那些思想活跃的人士也没有别的想法了。当然,他知道,刘表这些年来,天天请客吃饭,虽然没有重用什么人,但荆州这里还是生活着大量的人才。于是,他大力挖掘荆州的人才,果然大有收获。

刘备在逃跑的途中,正好碰到鲁肃。

当然,鲁肃并不是来接应刘备的。鲁肃是东吴中最能意识到荆州的重大作用的人士之一,他跟孙权第一次见面时,就大力说过荆州的重要性,坚决主张有机会要拿下荆州,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拿下荆州——即使东吴一时不能拿下,也不能让曹操拿下。因此,他一直密切关注荆州的动态。

刘表病死这样的重大事件,他当然很快就知道了。他对孙权说:“主公,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多讲了。现在刘表已经死掉,他的那两个儿子都是不成才的,军队里的高层也分成两派,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刘备还在那里。他是个人才,是曹操最坚定的反对党。虽然他长期在荆州住着,但刘表对他并不完全信任,表面上对他很尊重,但并没有重用他。现在刘表死了,如果刘备能跟刘表的两个儿子团结一致,我们就跟他们和平相处,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曹操。如果刘备跟他们不和谐,我们就可以派部队过去,让荆州成为我们的势力范围。我现在想到荆州去,名义是去吊唁刘表,实际是代表主公去慰问一下刘表的部属,然后劝刘备做好刘表部下的思想工作,跟咱们一起抗击曹操。我想,刘备肯定会接受我的建议。现在我得马上动身了,否则,曹操就抢在我们的前面了。曹操要是拿下荆州,咱们以后就难办了。”

孙权当然同意。

于是鲁肃立即向西而来,可他的计划还是没有赶上形势的变化。他才到夏口,就得知曹操已经大军南下荆州了。他还在拼命狂奔,到达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成为曹操的手下。而刘备正在拼命逃跑的路上。

鲁肃当然不能继续去荆州见刘琮了,便决定去找刘备。鲁肃是在当阳跟刘备见面的。当时鲁肃并没有因为刘备狼狈就不理他,而是在刘备万分危急时把孙权的意思向刘备传达了,并问刘备下一步怎么走。

刘备听到鲁肃的话,说:“苍梧太守吴巨是我的好朋友,我准备去他那里混口饭吃。”一听就知道刘备这话是假话,以他那样的人能去吴巨那里吗?如果他只想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儿,老早就服服帖帖地在曹操手下混饭吃了,何必天天这里跑、那里躲?

鲁肃肯定知道他这话是忽悠人的,但他并没有点破,而是对刘备说:“现在我们的孙将军已经搞定江南,占领了六个郡的地皮,力量也算雄厚,完全可以把事业做得更强更大。你最好派人去跟他联系,商量商量下一步怎么办。可是你现在却想去投靠吴巨。吴巨那个人不但一点儿不成才,而且又在那样一个穷地方,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家搞定。这样的人你能去投靠吗?”

刘备一听:好啊。既然你们有这个想法,我当然很高兴。

鲁肃的眼光是很厉害的,马上就知道,在刘备集团里,诸葛亮的话很有分量,于是就决定跟诸葛亮拉好关系。因为他比谁都清楚,现在只有跟刘备联合起来,让刘备和刘琦的部队死守夏口,堵住长江上游,东吴方面才能跟曹操对抗下去。所以,拉住刘备就等于扼住长江上游——因为光靠刘琦是守不住夏口的。

他对诸葛亮说:“我跟诸葛瑾是好朋友啊。”

诸葛瑾就是诸葛亮的哥哥。

诸葛瑾当年为躲战乱,跑到江东来。后来,孙权的一个亲戚跟诸葛瑾聊天,突然发现他原来是个人才,于是就向孙权大力推荐。孙权立即重用了他。至于他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他们一样,跟叔叔到南阳,而是独自跑到江东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他们的叔叔诸葛玄去当豫章太守时,他没有跟着去,而是跟他的继母一起跑到江东。另一种说法是,之前他根本就没有离开过山东,直到曹操征陶谦、山东乱得太严重时,他这才跟继母逃到江南来。总之,他现在已经是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三国时,最著名的人物是诸葛亮,而最复杂的家庭也是诸葛亮家族。别的家族都是在一个势力里效力,而诸葛家族却是像仙女散花一样,刘备、曹操、孙权三家都有自己的人在那里任职:诸葛亮在刘备那里当头号大臣,诸葛瑾后来的儿子诸葛恪也是东吴的牛人,后来的诸葛诞在曹魏那里的职务也不低。

当然,现在诸葛亮的职务并不高,而诸葛瑾现在是孙权的长史,跟张昭的级别差不多。

鲁肃跟诸葛亮这么一说,两人的关系立即亲密起来——诸葛亮本来老早就提出东吴力量对于刘备来说是“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天天想着如何跟孙权搞好统一战线,即使鲁肃不提诸葛瑾,他也会想办法去跟鲁肃挂上钩,何况鲁肃主动来找他。

后来,鲁肃又建议刘备进住樊口。

曹操当然不想让刘备在樊口安然住下来。他带着大军从江陵出发,大声宣布要搞定刘备。

谁都不会怀疑曹操的话是在吹牛胡扯。

诸葛亮更知道,以他们的力量,远不是曹操的对手,真的开打起来,估计不用一个早上的时间,他们就彻底玩儿完。于是对刘备说:“现在形势已经紧急得不能再紧急了,我们除了向孙权求救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

刘备当然立即同意,让诸葛亮当他的全权代表,跟鲁肃一起去面见孙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