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曹家有男已长成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5:09 0

智退张飞

曹操带着那个“既得陇复望蜀乎”的复杂心情从汉中撤离,回到自己的老窝,做好自己死前的前期工作。这对刘备而言,是一个大好机会。

刘备比谁都知道汉中对蜀地的重要性。可他才刚刚进入四川,脚跟还远远没有站稳,哪有工夫去管别的事?如果曹操还赖在汉中不走,他也就只有干着急了。

因为曹操很强大,很可怕。

可曹操一走,只让夏侯渊在那里。夏侯渊既不很强大,也不很可怕。

不过,开始时,刘备还是很有顾虑的。虽然说夏侯渊不可怕,但夏侯渊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他在西北一带把马超和韩遂打得彻底关张,就知道他还是有水平的——否则,曹操也不会让他在汉中当老大了。

但法正的眼光却毒得很,知道这时是最大的机会。他对刘备说:“曹操绝对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来搞定汉中的时候,什么力气都没有费,却不利用这个形势,向巴蜀进军,而只是让夏侯渊在那里当留守,然后紧急狂奔跑回老窝。这绝对不是他认为力量不足以干掉我们,而是因为内部出现了问题。夏侯渊、张郃的水平很有限,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所以,我们集中力量开过去,肯定能够把他搞定。只要拿下了汉中,我们就可以备战备荒,等待时机。如果一切顺利,说不定还可以把曹操搞定,即使不那么顺利,也可以拿下雍、凉二州,扩大一下我们的版图。就算再不怎么样,也可以死守到底,保住我们现在的胜利果实。这可是老天给我们的机会,一定不能丢掉了。”从法正的这个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伙绝对是个很现实的人。

刘备一听,觉得这个建议很对,就带着大军向汉中进军,叫张飞、马超、吴兰带着另一支部队到下辨驻防。曹操派曹洪过来与张飞对垒。

按理说,张飞、马超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牛人,同时出马,曹洪根本不是对手。可张飞和马超虽然牛,但因为主力部队都被刘备带着,投到汉中那里去了,他们这一支部队其实没有几个人,只是起到牵制一下曹操力量的作用,原本也没有想到要有什么作为。

再加上曹洪这次也用对了办法,真的让张飞和马超丢了一次脸。

曹洪还是有点儿怕张飞的。

但他再怎么怕张飞,仍然得跟刘备手下这位数一数二的人面对面。

他们直接对垒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三月。

曹洪不敢直接跟张飞对着干,而是带部队过去找吴兰对抗。曹洪有点儿怵张飞,其实张飞这时也怕曹洪。张飞手下的部队太少——毕竟打仗并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里讲的那个样子,大家把阵仗列出之后,首席大将就先进行比赛,其他士兵只是在那里围观,主要任务是帮老大呐喊助威,等老大把对方的老大斩于马下之后,再发一声喊,向敌人冲锋。如果自己的老大不幸被对方的老大搞定,那就阵脚大乱,被人家四处追杀,被砍得满地脑袋。打仗仍然是靠兵多将广。如果手下要是没有部队,那单挑能力再狠,也打不过人家。当然,有时还是可以打一下的,就像张辽对孙权的那一场大战。但只是偶然而已,不能当普遍真理来应用。

张飞比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否则,以他的武力指数和单挑能力,在当时几乎没有敌手,哪还用得着跟刘备跑这么多年?他更不是罗贯中讲的那样,是个头脑简单只想拼牛力的人,而是头脑很灵活的人。他知道,现在他的任务不是来跟曹洪大战三百回合的,而是来牵制敌人的。当他知道吴兰被曹洪攻打的时候,并没有大喊大叫、挺着丈八蛇矛冲过去救吴兰。他知道,他要是真的去救吴兰,结果会是吴兰没有被救出来,反而要赔上他的性命。因此,他只是在那里虚晃一枪,高调宣布:曹洪你去打吴兰吧,我要切断你后路了。

曹洪听到这个消息后,还真的情绪不稳定起来。

可曹休却笑了。如果只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就不怎么熟悉这个人了。据陈寿的介绍,说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儿。不过,据近来考古的发现,原来他跟曹操的关系更亲近了一层,是曹操的从子。这个考古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挖了一个坟墓。这个坟墓的主人叫曹鼎。里面的文字说明,曹鼎当过吴郡太守。而根据《三国志》里的记载,曹休的祖父正是吴郡太守曹鼎。于是,最善于联想的考古工作者立即知道,他们挖到了曹休祖父的坟墓。他们又知,曹鼎是曹洪的亲伯父,也是曹操的从祖兄弟。于是,曹休应该是曹操的从子。前一段时间,曹休又大红了一次。这一次的大红,也是因为考古专家又挖了他的坟墓。曹休墓的规模比他爷爷的坟墓大多了,更加让考古专家们眼睛发亮。

曹休虽然在《三国演义》里演的是三流角色,其实在真正的三国时期还是数得上的牛人。他才十几岁就死了老爸,那时天下乱得不成样子,他就带着他的老妈跑到吴郡。因为他的爷爷曾经当过那个地方的一把手。曹休到吴后,当时的吴郡太守也还记得老领导的恩情,于是收留了他。曹休在太守的家里,看到他爷爷的画像,当场就跪在地板上,然后放声大哭起来。在座的人立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到曹操起兵时,他知道,只有去跟曹操干,他这辈子才有奔头。于是,他改变自己的姓名,偷偷离开吴,然后绕道荆州,走了好几天,这才找到曹操。

曹操一看,这个侄儿还真不错,跑了那么多路,就笑着对左右说:“此吾家千里驹也。”他的这个表现,让曹操很高兴,立即就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天天让他跟曹丕在一起——这也使得他后来在曹丕时代很吃得开。

当然,那时是战争年代,他也不光要跟曹丕在一起,更要跟曹操到处打仗。曹操后来发现他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就把“虎豹骑”交给他指挥。“虎豹骑”向来是曹操部队王牌中的王牌、精锐里的精锐,主要担负保卫曹操的任务。由此可知,曹操对他的人品以及水平是认可的。

在曹操派他跟曹洪出来跟张飞对垒时,曹操就把他和曹洪找过去谈话,直接对他说:“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意思是说:你现在的职务虽然是助手,但也是统帅啊。那时论资排辈思想还很流行,曹洪不但辈分比他大,而且职务也比他高,资历比他深,功劳更比他大,不可能让他当叔叔的领导。

曹洪也不是笨蛋,知道曹操这话不但是对曹休说的,而且也是对他说的。因此,出发之后,也把指挥权大力下放给曹休,自己还真省事。

事后证明,曹操的这个安排非常正确。

曹洪听说张飞要截断他们的后路,就有点儿怕起来,不想再去打吴兰了。大家也同意曹洪的意见。可曹休不同意。

曹休说:“这全是张飞在忽悠我们。他要是真的截断我们的后路,肯定会偷偷摸摸进行,哪能这么大喊大叫?现在是他实在没有办法,才这么大喊大叫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点儿不理张飞的大喊大叫,趁敌人还没有站稳脚跟时,先把吴兰搞定。吴兰一完蛋,张飞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曹洪一听,马上就来了精神。于是,向吴兰发动总攻。

吴兰当然不是对手,被曹洪大军一冲击,立马完败,连脑袋也被人家砍掉了。

张飞接到这个报告后,果然紧闭大嘴,不再作声,一点儿没有脾气地退走。

陆逊岂止一介书生

在刘备向汉中进军,准备雄赳赳地拿下汉中时,孙权那边又出了个大事。

这个大事真的算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就是周瑜的接班人鲁肃挂掉。

鲁肃的性格虽然看过去有点儿弱,其实,在孙权集团中他是最有远大理想的人,比张昭那些人有远见多了。他一投奔孙权,才上班的第一天,就向孙权隆重推荐了帝王之术,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向孙权灌输当皇帝的远大理想。赤壁之战结束后,他第一个回来。孙权对他很感激,就集中所有在家的高管,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鲁肃凯旋。

鲁肃进殿去见孙权。

孙权笑着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今天我举行了这样的欢迎仪式,你觉得够脸面了吧?

哪知,鲁肃却摇摇头说:“未也!”

所有在场的人一听,都觉得鲁肃脑子进水了,连主公都亲自出来迎接,这个待遇你还嫌没有脸面?

孙权也呆在那里。

鲁肃却一点儿不发呆,慢慢地举起鞭子,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意思是:等哪天主公你把全国统一了,成为大吴的开国皇帝,那时你就可以用专车迎接我,那才是大大的有脸有面啊。

在场的那些人一听,这才知道,自己还真的比不过鲁肃。

孙权哈哈大笑,鲁肃就是鲁肃,把孙家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天天记在心上,还要天天对自己灌输。于是对鲁肃就更加信任了,说鲁肃是我的邓禹啊。邓禹是汉光武帝的亲密战友,为刘秀成为皇帝立下了大功。从这可以看出,孙权那时的脑袋里已经充满了浓厚的帝王思想。否则,他就不会把鲁肃当成邓禹——鲁肃是邓禹,他孙权就是刘秀了。连周瑜也认为鲁肃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在自己临死的时候,在众多的同事中,选定鲁肃当自己的接班人——如果鲁肃真的又软又没有主见,周瑜能把担子交给他吗?孙权最后也拍板,让鲁肃成为东吴最高军事领导人。

在三国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魏国那些有水平的高管很长寿,但东吴的牛人除了孙权之外,大多都短命。孙坚死得早,孙策更是二十六岁就完蛋了。这两个家伙身上也许还有点儿长寿基因,但一个死在战场,一个却死于恐怖事件,那个长寿基因再怎么厉害,也保不住他们。周瑜估计对自身的安全保卫措施很有一套,可却被一场病搞定,才三十六岁就死了。鲁肃身上很有长者风度,可寿命仍然不长。最后,只活了四十五岁,便也死了。

对于鲁肃的死,孙权真的很悲痛,他为鲁肃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且亲自参加,对这个东吴卓越的领导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一直到孙权登基时,仍然怀念鲁肃,说鲁肃是真正的明白人。

当然,孙权再怎么悲痛,也知道,他是哭不活鲁肃的,鲁肃死了之后,那个位子仍然空着,需要一个人才去顶替。以前周瑜死的时候,推荐了鲁肃,帮孙权解决了这个难题。可鲁肃却忘记了这个事,让孙权头痛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孙权对严畯说,你就去顶替鲁肃的岗位吧。

没有人知道孙权为什么要把这个岗位交给严畯。严畯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在历史上也没做出什么大动作。在罗贯中的笔下,他只出场了一次。罗贯中让他出场,完全是让他出来丢脸的。因为,他的那次出场就是在“舌战群儒”里现身的,让他站出来被诸葛亮猛批一顿,然后就不再冒泡。这当然是罗贯中先生为了反衬一下诸葛亮把他拉出来垫脚的。不过,比起其他人来,罗贯中还不算冤枉了他。事实上,他确实也丢过这样的脸,只是这个脸没有丢给诸葛亮,而是丢给了张昭。

严畯从来就“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是个名士的料。不过,他性格很厚道,是个著名的老实人。话说后来,孙权当皇帝后,孙权突然想考一下这个老实人到底记忆力有多强,于是对严畯说:“还能背一下小时候背过的书吗?”严畯当场就背了《孝经》里的“仲尼居”。

张昭在一边,听完之后,当场向他拍砖:“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当场就背了一段“君子之事上”。

当时,张昭已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不但张口成诵,而且主题鲜明。因为,严畯背的“仲尼居”只是孝经的开篇,讲的只是家里的事,而张昭背的这个段落,却是关于君臣之道,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旋律。在场的人个个都说张老真是张老啊,思想境界就是不一样。这样一来,号称当时大学问家的严畯就真的没有面子了。

不过,严畯向来也不把面子当回事。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大。他接到孙权的任命书后,很多人都向他祝贺,可严畯却一点儿不高兴。他知道,搞点儿学问,那是他的拿手好戏,可带着部队去冲锋打仗,恐怕只有打败仗了。而且,要代替鲁肃去陆口前线就更要命了。那里是一个三角地带,一方是东吴,一方是曹操,另一方是关羽。他知道,以他的水平,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那个满脸通红的关羽,也对付不了牛烘烘的曹操势力,更没有办法同时对付关羽和曹操两股势力的夹攻。

他赶紧向孙权提出辞职要求:“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意思是说:我只不过是一个书呆子,一点儿军事能力也没有,现在你把这个担子交给我,没几天就会出大事的。到时除了后悔,就没有别的了。

孙权仍然不同意,叫他上马。

不知是他真的不会骑马,还是装傻,爬到马的身上,马还没有动,他就摔了下来,闹了个鼻青脸肿,狼狈得要命。孙权就是再不要脸,也不会让这样的人去当军事统帅,答应了他的请求。严畯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回家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学问了。孙权在三国时代以会用人才著称,连读书人也敢于放到军事统帅的岗位上。只是这一次他走了眼。如果严畯是个狂妄的大名士,一点儿没有自知之明,接过大印就跑到中军帐里发号施令,后来的东吴就一定惨得要命。幸运的是,严畯是个老实人。

在严畯坚决辞职之后,孙权终于决定把吕蒙提出来,接替鲁肃。大家一看,这才真的松了口气,然后放心地大力赞美了严畯一把。

在孙权大感人才难得的时候,另一个东吴有名的牛人陆逊又出场了。

大家对陆逊都是很熟悉的。但很多人对他的底细还是不大了解的,只知道他是东吴数一数二的牛人,是曾经把刘备杀得大败的一个书生军事家。其实,细算过来,他家跟孙家原来还是仇人。因为他的从祖就是那个陆康。陆康原来是庐江太守。本来,从祖父的关系离得有点儿远了,但由于陆逊的老爸死得太早,十岁的他只得去投靠陆康,让这个太守从祖父给他出学费,这才得以把书读下去。

后来,袁术向陆康征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一看,三万斛?要是把这么多粮食征去了,全庐江的老百姓都得饿死啊。

于是,不给。

于是,袁术生气。

袁术那个家伙历来就是小家子气,一生谁的气,就想着去把谁猛抽一顿。可他抽别人的水平有限,常常抽不死别人而被别人狠揍一把。不过他不能打人家,孙策能够打人。袁术又知道,以前孙策拜访陆康时,陆康耍大牌,只让那个主簿出来接待。孙策很气愤。袁术知道孙策很气愤,而且更知道,孙策一直想有一块地段当他的革命根据地。于是就叫孙策去把陆康搞定。那时,孙策做梦也想占领一块地皮,得到袁术这个许诺,一点儿不推辞,立刻带着部队出发。陆康当然不是对手,就死守在城里。陆康在当时还是很得民心的。他的那些部下也为他努力守城。当然,最后,他仍然被孙策打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病死了。那时,他七十岁。

他死的时候,所有的家庭成员立刻“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那时,陆逊才十二岁,而且陆康的另一个儿子陆绩还小。于是,陆逊就成了家长。那一段陆逊的生活如何,史书没有叙述,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不过,陆逊绝对是一个能自觉刻苦努力学习的好学生。他靠自学成才,很年轻就大大的有名。

后来,孙策死去,江东进入孙权时代。孙权掌权不久,就到处发布招聘广告,招揽有水平的人才。陆逊知道,现在这个社会,你的学问再怎么厉害,也是搞不出什么大事业来的。这是枪杆子说话的年代。于是,他就过去应聘,从基层干起,先当东、西曹令史,后来又去当了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他在当海昌县令时,表现得很不错。那时,海昌县连续几年都发生旱灾。他硬是能够组织大家生产自救,没有向上级政府要钱要物,最后都解决了问题。

大家知道,由于东吴离中原较远,中央的很多政策方针一直没有落实到这些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就生产了很多土霸王式的人物。谁要是得罪他们,他们就跟山越联合起来,让他难看。人们通常把这些势力叫“山贼”。孙策在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精力,仍然没有彻底摆平这些势力。当时,陆逊所在的海昌,同样分布着这些势力。陆逊知道,如果不把这些势力搞定,他这个海昌县令是当不下去的。于是,他在那里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把肌肉发达的青年人都招了过来当军人,其他人就努力种田种地。那时,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嚣张,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够收拾他。陆逊一看,就知道自己表现一下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民兵开过去,居然一把将资深山贼潘临摆平了。

再后来,鄱阳的山贼尤突又宣布不与孙权势力合作,天天喊打喊杀,要独立自主,影响大得很。孙权叫贺齐去平定。陆逊也跟贺齐一起战斗,很快就取得了巨大胜利。孙权这时发现陆逊虽然像个白面书生,但军事能力却也有一套,觉得他还真是个人才。于是,陆逊就成了孙策的女婿。

这时,陆逊的职务是定威校尉,他给孙权提出了个建议:“现在的国内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全国到处是牛人,你有一千部队,也可以到处捞一把,趁乱起家,能够把基础打下来。现在就只有咱们三家了。力量越来越集中,大家的资本都已经雄厚,竞争难度更大。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取得胜利,没有人口数量巨大的部队是不行的。要想让部队人口数量庞大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内部环境。现在咱的内部环境一点儿不稳定。这个不稳定因素就是山越。这些土匪在深山里盘踞,不断地制造麻烦,是咱们的心腹之患。所以,只有把他们彻底搞定,咱才能从容地扩充军队、训练军队,把军事建设搞上来。”他的原话是:“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孙权说你说得太对了,现在任命你为帐下右部督,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没几天,丹阳有个动乱分子叫费栈,发动当时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起来造反,而且还跑过去跟山越联合起来,共同向孙权叫板。

孙权对陆逊说:“现在你可以过去了。”

陆逊虽然是个书生,名字看上去好像很谦虚,但却一点儿不像严畯,而是自信得很,一看到孙权点将,立刻出发,把费栈打得满地找牙。打倒费栈之后,他马上在东部三郡开展征兵工作,而且基本做到全民皆兵:肌肉发达、年轻力壮的都穿上军装成为正规野战军,其他的都是预备役。没多久就招到了几万精兵。于是,陆逊带着不断壮大的武装,到处跟那些山贼作战,基本上把这些黑恶势力消灭干净,然后回到抚湖驻防。

后来,不知是看陆逊不顺眼,还是觉得一个书生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把他们那些地方一把手的脸都丢了,那个会稽太守淳于式居然上表向孙权狠狠地告了陆逊一状,说陆逊这次大规模地进讨山贼,只考虑到军事上的胜利,一点儿不考虑民生问题。为了打胜仗,所到之处都大力搜括老百姓,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跟那些山贼有什么两样?

孙权接到这个举报信时,陆逊正好回到都城。

孙权跟陆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到淳于式时,陆逊大力赞美了淳于式一把,说这个太守是个优秀的官员,在他的心里永远以民为本,是可以大力提拔重用一下的,否则,还真的浪费人才。

孙权说:“他告过你啊,你为什么还这么隆重地推荐他?”

陆逊说:“他本意是要老百姓休养生息,看到我天天打仗,确实对老百姓不利,所以才打我的小报告。如果我再反咬他一口,利用我的资源把他臭批一通,有什么好处?”他的原话是:“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孙权一听,长叹:“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当然,陆逊这时期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也跟孙权走得很近,但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出身,大家仍然没有看好他的军事能力,仍然没有谁把他推向历史的前台。而且,他的这些成绩,比起那些天天在前线大砍大杀的将军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但他的这些表现,却为他日后的出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孙权是不会在刘备大军压境、东吴进入生死关头时,把那个担子交给他的。

孙权在鲁肃死后,又一次解决了人才危机,使东吴集团又进入正常运转的轨道。

许都发生了一场动乱

曹操这时却很烦。

曹操刚解决好两个儿子的夺储问题,内部还没有很好地和谐起来,刘备和关羽却又给他制造了麻烦。

自从刘备去夺取西川后,关羽就一直当荆州的一把手。这些年来,曹操只是跟孙权和西部势力作对,孙权又只在提防曹操。因此,荆州还真的处于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让关羽有时间、有精力去经营。关羽确实也不错,把荆州事业做得很好。好到什么地步?好到曹操突然觉得可怕起来的地步。

连曹操都觉得可怕起来了,别的人当然也觉得关羽真的很强大了。

曹操现在虽然是全国一号牛人,实力是明摆在那里的,在北方更是他说了算。可还是有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一直想找机会把他搞下来。当然,这些反对派内心的仇恨非常强大,但实力却一点儿不强大。因为,所有的高层现在全是曹操的人。这次起来反对曹操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力量实在太有限,因此一直把目光放得很远,要从外部发现倒曹的力量,再联合起来,共同打倒曹操的反动统治。他们很快就发现现在关羽很强大,就认为,只要跟关羽挂上钩,来个里应外合,就可以把曹操往死里打。这个反对派的挑头人是金祎,骨干成员是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及吉本的两个儿子吉邈和吉穆。

当时,曹操虽然把许昌定为首都,但他却很少在许都上班,其他高管也都跟他在邺城住,许昌的事务基本都由丞相长史王必主持。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以前荀彧也曾当过曹操的长史,张昭就曾当过孙权的长史。这个官虽然不怎么显赫,但却是很重要的。曹操能让王必当自己的长史,又让他掌管许昌的事务,可见曹操对王必是信任的。不过,很多熟读三国的人是不知道他是谁的,到底有过什么业绩,为什么让曹操这么信任?其实,这家伙真没有多少水平,只是运气超级好。

王必老早就跟着曹操,还在初平三年(192年)时,就曾充当曹操的全权大使出使长安。可途中却被张杨抓住。那时张杨一点儿不看好曹操,把曹操当成自己的敌人,因此坚决不让王必过境。

幸亏那时董昭在张杨那里混。

董昭很看好曹操。

很看好曹操的董昭,这时当然出来帮曹操说话。

董昭对张杨说:“曹操跟袁绍现在虽然是同盟关系,但他们的合作是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不久就会彻底拆分。现在曹操虽然很弱很小,但他绝对是个大大的英雄,我们早就应当找机会跟他交朋友。现在机会来了,我们不利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帮助曹操跟朝廷搞好关系。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曹操一定不会亏待咱们。”

张杨是个向来缺乏主见的人士,听董昭把曹操描述得这么好,立马觉得利益就在眼前,于是爽快地照办,而且还让董昭全权负责。董昭当然把所有事情全部办妥,到处为曹操拉关系,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的牛人李傕、郭汜写信,并根据他们的爱好,以曹操的名义给他们送礼物,使得曹操跟当时的朝廷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而且让曹操与长安的联络畅通无阻。曹操很高兴,很感激董昭。当然,曹操也把一些功劳记在王必的头上。其实,这些跟王必的能力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没有董昭,估计王必连长安也到不了。

王必在董昭的帮助下,终于来到当时祖国的首都。可是当时的李傕他们对关东的那些牛人都很仇恨。而曹操又是那十几路讨董诸侯的挑头人之一,因此他们对曹操没有一点儿好感,看到曹操的全权大使来了,什么话也不说,直接就把王必抓起来。

这时,钟繇又出现了。钟繇那时是黄门侍郎,也是曹操的粉丝之一。他对李傕说:“现在天下乱得很,各路牛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一点儿不理朝廷,只有曹操现在还把中央放在心上,派使者过来跟咱们联络。如果咱们拒绝了他的这个良好意愿,咱以后就没有人心了。”

李傕和郭汜那时还算有点儿理想,知道民心真的不可失,于是就改变了态度,派人给曹操送了一份厚礼。

曹操那时周围都是敌人,能够跟后董卓时代的那几个牛人改善关系,西边的压力立马就卸掉了,终于得以专心对付其他敌人,为以后事业的壮大打下了基础。这样,王必就更得到他的信任了。于是,他就让王必主持许昌的事。

他只看到王必对他忠心耿耿,是个很有运气的人,却没有想到他的水平实在太一般。

曹操没有看到他的水平太一般,但那几个反对派却看出来了。他们知道曹操任命王必当首都第一把手后,立刻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在那个阴暗角落里开了个会。最后,达成了共识,决定搞定王必,然后像曹操一样,把皇帝控制在手,再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下令部队进攻曹操,最后请关羽当他们的外援。这个计划很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好像只要把王必搞定,把皇帝控制起来,什么事都成了。

可他们没有想到,曹操是什么人?那么多牛人的那么多部队都搞不定他,他们这几个人的力量能成什么气候?现在搞事,是需要实力的,不仅靠一个美好的计划。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那几个反对派就雄赳赳地发动了政变。

政变是在夜里发动的。政变分两路进行。

一路由耿纪带着部队向王必的部队进攻。哪知,耿纪的部队虽然搞突然袭击,但因为战斗经验一点儿不丰富,再加人数不多,居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把王必的部队打垮。

另一路是吉邈带着一千多人的敢死队,向王必发起进攻。他们直接杀到王必的宅院,然后一把火烧了王必的大门,往里面大量放箭。

王必怎么也想不到,他统治下的首都居然还有这些反对派,而这些反对派居然会在过年的时候向他摊牌。那时,他正睡在里面,突然听到门外战斗的声音,急忙起来,但肩头还是被一支箭射中。

王必的部队虽然强悍,但王必一点儿不强悍,中了一箭之后,根本没有想着如何组织力量对动乱分子进行反击,而是在身边工作人员的拉扯之下,逃了出来,直奔南城。人家问他现在咱往哪里跑,他说,去金祎家。到现在他居然不知道金祎是动乱分子的核心人物。

可金祎就更搞笑了。按说搞了这么个大的活动,弄得好了,就可以成为历史牛人,就可以大权在握,就可以说一不二,弄得不好,就得身首分家、九族连株,有多少亲朋好友也不够人家杀的,因此,应该事事小心才是王道。哪知,这个金祎的脑袋到这时糊涂得要命,那几拨人在那里拼死拼活,他却安然在家里待着,信心满满地等着好消息,连门外也不布置一个岗哨。王必带着肩伤和一群身边工作人员吵吵闹闹地来到金祎的门外。

正在等胜利消息的金祎,听到这些吵闹声后,也不出来看一下是谁在吵闹。他听到门外人声嘈杂之后,就主观以为,肯定是他派出去搞事的同伙得胜归来了。于是,就在房里超级兴奋,然后就大声问:“王必死了吧?兄弟们成功了。”

王必虽然脑子有点儿进水,但听到金祎的这个话,也知道这个好朋友居然是潜伏的死对头。王必运气不错吧?本来是前来送死的,哪知,对方却犯了这个低级错误,硬是让他又逃了出来。

王必一逃跑,动乱分子就乱了阵脚。他们到天亮时,知道这一夜是白打的,因为王必还活着。按他们的计划,第一步先把王必搞死。可现在第一步都没有实现,下一步就更困难了。一群凶狠了大半夜的人,这时统一傻了眼。统一傻了眼之后,就统一觉得大势已去,然后统一丢下兵器,全部溃散。

最后只剩下那几个挑头人在那儿,连逃跑的路线都找不到,统统被王必和典农中郎将严匡抓获归案,然后当场砍头。

王必这次虽然也很走运,把自己的脑袋送到敌人那里,居然又能没事一样退了出来,可这个运气也没有走多远。本来,如果典韦、许褚之类的好汉肩头中了一支箭,那是什么事也没有的。可王必中了这一支箭,居然成了要命的伤。过了十多天,王必就因为这个箭伤发作而死。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很愤怒,几个小人物居然也敢举起造反的大旗,而且搞得这么有效应,连他任命的首都一把手都被玩儿完,实在太让他丢脸了。他带着自己的愤怒,带着百官来到现场,把当时在场的人都集中起来,宣布要清算所有的动乱分子。

曹操对那些被集中起来的人说,那天动乱分子烧门时,参加救火的人站在左边,没有参加救火的站到右边来。

那些人看到曹操在那里,脸上的神态全是杀人的神态,都知道弄不好就会死掉。现在看到曹操这么说,便都很天真地认为,参加救火是好人好事的行为——好人好事,即使不会得到表扬,但肯定不会受到什么处罚,于是都争着站到左边。

哪知,曹操的逻辑却不是他们的逻辑。曹操认为,大半夜的谁还会来救火?你们这些救火人正是参与动乱的。那些不救火的,才是没有参加动乱的良民。曹操也不再进行什么说明,眼睛狠狠地扫了一把左边的人,大手一挥,“皆杀之”。

猛男曹彰

许都这边的这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才处理结束,曹操心中的那个愤怒还没有彻底平息,北方的乌桓无臣氐又高举造反的伟大旗帜,宣布与曹操不再合作,而且声势还很浩大,代郡、上谷都有响应。这些年来,曹操麻烦不断,但大多数麻烦都来自南方、西部地区以及内部的反对势力,北方少数民族还真没有什么大动作。他就以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已经讲文明、讲礼貌了,因此就把代郡太守裴潜调回来,当丞相理曹掾。他认为裴潜是个人才,留在北方有点儿浪费了,不如让他回自己的身边帮忙处理一点儿事务。在裴潜回到新单位报道时,他还举行了个简单的欢迎宴会,当众把裴潜夸奖了一番,说裴潜处理北方的事就是有水平。

大家都跟着丞相笑着向裴潜敬酒。

可裴潜却一点儿不笑,他对曹操说:“此前我在那里当一把手时,对老百姓很宽松,但对那些少数民族还是很严格的。继任的太守一定会以为我的政策太严了,就来个无限放宽。那些胡人的性格大家是知道的,就是一有条件就无限嚣张,就什么都敢作敢为。你一放开,他们就必然张扬脾气,到处做违法乱纪的事。然后你再来个严要求,他们就觉得不爽。这样反复几次,他们就会愤怒起来。这些愤怒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成火药桶,然后就会发生变故。所以,我敢保证,不用多久,代郡就会发生暴乱事件。”

曹操一听,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当场就后悔起来,觉得把裴潜调回来实在是不值得。

才过了一段时间,乌桓三个单于同时造反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曹操叫他那个爱当将军不爱当政治家的儿子曹彰带兵过去镇压。

曹操那两个著名的儿子,都是文学家,但这个曹彰跟那个曹昂一样,是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猛男。他是曹操跟卞氏生下的次子,不但肌肉发达、武艺高强,而且还生得一副异相——“其须鬓呈黄色”,曹操也称他为“黄须儿”。据说他能空手跟猛兽比赛,往往取得胜利,越是危险的地方越爱冲过去,常常跟着曹操到处打仗,就是不喜欢读书。曹操曾经多次教训他,说:“你不好好学习,只会飙马舞剑,这只是一个大力士而已,一点儿大用处没有。”于是,叫他放下宝剑去读《诗》《书》,想把他也变成一个大学问家。

可曹彰看了几行书之后,就觉得太烦了,对身边的人说:“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大丈夫就应该向卫青和霍去病学习,带着十万大军到沙漠里大砍大杀,把胡虏杀个遍地找牙,建功立业,当这个学问家有什么用。于是,把书本又丢到一边,继续发扬尚武精神。曹操对他也没有办法。

有一次,曹操把几个儿子叫来进行了一次摸底谈话,问他们都有什么理想。曹彰很爽快地说:“好为将。”只想当将军。

曹操问:“怎么去当好这个将军啊?”

曹彰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他不读书也好,少了一个夺储的角色,他的烦恼也少了一点儿。要是个个去做学问,然后个个都想当皇帝,几个儿子分成几个夺权帮派,一个家庭就变成一个江湖,他就是再有水平,也难以搞定。从此之后,再也不叫黄须儿去读书了。

不读书就叫你去打仗。

当曹操知道代郡那些胡人闹事之后,立即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骁骑将军,负责跟那些胡人交手。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曹操对他说:“咱虽然在家的时候是父子,但现在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一切都得依法办事,你要好好表现。”

曹彰早就想好好表现了。

他带着部队很快就深入涿郡地界,还没有休息下来,胡人的几千人骑兵就突然隆重开到。那时,曹彰手下的其他部队还没有跟上来,他身边只有一千多人,马才几百匹,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远不如对手,而且又是突发事件,按说这仗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下去的。曹彰手下的战士都怕得要到处乱跑起来。

曹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曹彰的助手田豫站了出来说,现在千万不能乱,一乱就彻底完蛋,我们应该立即抢占险要的地方,然后把车围过来成为阵地,叫大家就在车阵里向胡人放箭,先死守再说。

那些胡人虽然很嚣张,气势也很隆重,但看到敌人突然顽强起来,射来的箭也很有力,就觉得这仗不好打,马上就全部掉头撤了。他们以为,现在想打想不打的权力全在他们的手里,一点儿也没有想到,敌人都是会杀人的。

曹彰看到敌人退走,立马抓住机会,带着部队追杀上去。他的箭法很好,一边追一边射击,只要他手中的弓弦一响,就有胡人从马上落下来,一时间,胡骑“弦而倒者前后相属”。双方大战半天,曹彰的身上也中了几支箭,但他一点儿不在乎,越打越来精神,带着大家猛追猛打,一直打到桑乾,离代郡只有二百多里。

当时大家都已经很累了,杀人杀得手都麻了,而且来之前,曹操有交代,不能进入代郡地界,深入敌人腹地,因此都想停下脚步,休息一下。

可曹彰却大叫:“我们现在是来打仗,只要有利就必须打下去,不要在乎什么事先交代。现在敌人还没有跑远,咱们追过去,肯定可以把他们再狠狠地猛打一顿。现在要是因为听那个命令,就把敌人放走,我这个将军也太不像话了。”当场下令:“后出者斩。”大家只得都跟他杀出去。

又跑了一天一夜,很累的曹彰部队这才追上更累的胡人。曹彰下令部队杀上去,那些胡人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任由曹兵大面积屠杀,结果被“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曹彰觉得很爽,加倍奖励士兵们。士兵们虽然很累,心里虽然有点儿生曹彰的气,但看到这些奖励就都高兴起来,觉得这仗打得还真值得。

这一战不但让曹彰好好地表演了一把,而且还取得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胡人闹事的时候,那个轲比能也带着他的几万鲜卑部落在围观。他心里的打算是这样的,如果乌桓人搞得顺利,他也起来闹一闹。可一看到曹彰这么生猛,把那些乌桓打得满世界跑,一点儿还手的能力也没有,就觉得现在不宜跟曹彰作对,于是派人过去对曹彰说,你真狠,我服了你。

曹彰的这次表现,让曹操很满意。曹操这时觉得自己老了,在这个世界活跃的日子肯定没有多少了,他虽然选定曹丕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且也为曹丕在他死后成为皇帝打下了所有的基础。但他是一个特别多疑的人,对其他人总是持怀疑态度,他不大相信他那些手下在他死后能像紧跟他一样,团结在曹丕的周围。因此,总想在自己的曹氏圈子内培养几个牛人来给曹丕保驾护航。夏侯氏兄弟、曹洪、曹仁等,虽然也很牛,但现在都已经上了年纪,虽然个个拿着枪杆子,但也跟他一样,来日不多了。这时看到曹彰有这个表现,当然笑得脸都歪了。何况这个黄须儿早已拍着胸膛大声宣布,只好为将,一点儿野心也没有。让他当曹家的保卫科长,那肯定没问题。

这时,曹操正在长安,接到曹彰胜利的消息之后,心情超爽,马上叫他到长安来见他。这时曹操正要去跟刘备大干一场,所以想让曹彰当长安留守。

不但曹操把曹彰看作曹氏以后一段时期的保护伞,曹丕也很看好他,想巴结他一把。在曹彰从代郡回来,要去长安途经邺城时,曹丕请他喝了一餐,在桌上对他说:“呵呵,兄弟刚刚立了新的大功,现在老爸很高兴。不过,现在兄弟去长安面见老爸时,一定要低调,然后来个归功于老爸。”

曹彰来到长安后,跟曹操一见面,在曹操大力表扬他的时候,他把曹丕的话背了一遍。曹操一听,更加高兴了,原来以为这小子只会打仗,只会杀人,现在才知道,他原来还会玩儿政治呢,当场哈哈大笑:“黄须儿竟大奇也。”

从曹丕教曹彰的这一手来看,曹丕确实是个搞政治的人,曹植是不会玩儿这一手的,所以,曹植败给曹丕,也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18.html

上一篇:走麦城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