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难关终于过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4:20 0

白帝城托孤

曹丕回到了洛阳。他刚当皇帝时,以为自己还真是天下第一牛人,想打谁就可以把谁暴打一顿。他在内心很不服气孙权。当年曹操站在长江边上,遥望着江里孙权的战船,发出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这个著名的长叹,只是一个人在某个地方郁闷地发一下,那也没有什么。可他在吐出这个心声时,周边站着一大批高官,个个都听到了这个声音。在曹丕听来,这话的刺耳程度可想而知了。这话不是明着说了,他们那一堆兄弟没有谁比得过这个被关羽称为江东鼠辈的人。他心里能服吗?

当然不服。

正巧,他刚即位时,刘备就跟孙权发生了那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孙权没有办法就过来投降了他。他一接到那个求降信就笑了。所以,他的心里就超级爽,说自己不用一刀一枪,就让孙权乖乖地臣服。孙权其实是脆弱无比的。于是,当刘晔他们说,孙权是在忽悠他时,他就是不相信——他宁愿相信孙权是怕他而投降的,而不愿相信孙权是怕刘备而投降的。于是,就错过了搞定孙权的最佳时机。等他发现孙权原来不简单,再去向孙权叫板时,孙权最危险的时刻已经度过,他带着的部队虽然比孙权多也比孙权的装备先进,但就是被孙权在长江边玩得死伤累累,最后不得不宣布撤军。

在他回到洛阳没几天,曹仁就死掉了。

当曹丕在洛阳深刻反省自己的时候,刘备的生命已到了最后的时刻。

刘备显然对自己的死去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老早就物色好了辅政人选:诸葛亮和李严。他在夷陵被陆逊烧了一把之后,带过去的几万益州子弟兵都完蛋了,那张脸也有些挂不住了,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不敢直接回成都,就一直住在白帝城。即使在他病得厉害的时候,他仍然只在白帝城住着。后来,他觉得自己真的快不行了,他也没有回成都,而是把诸葛亮叫到白帝城来,向他交代后事。他在病榻上任命诸葛亮为首席大臣,李严为辅。

刘备在托孤时,不像其他皇帝那样,在快咽气的时候,对托孤的人勉励几句,他没有叫他们一定要好好辅佐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对跪在他身边的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的水平比曹丕厉害十倍,以后一定能够搞定这个天下。如果你觉得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你觉得刘禅是个废材,你就可以废掉他,你自己当了这个皇帝。

诸葛亮一听,吓得汗都流满了一身,在那里拼命地表达自己的忠心:“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殛!”

刘备在差不多死的时候,给诸葛亮交代了这样的几句话,让后来的专家们都研究不透。很多人认为,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智商很有问题,怕自己死后,诸葛亮直接就废了他,所以就先说了这个话,然后观察一下诸葛亮的反应,如果诸葛亮的脸色稍微表现得有点得意,就立即把诸葛亮斩于病榻之侧。这当然是《三国演义》迷们的说法,依据是,刘备在说这个话时,早已安排赵云手按宝剑站在一边,只看刘备那个已经被大病折磨得惨白的脸色行事,如果刘备的眼色一使过来,赵云的宝剑就咔嚓下来,砍在诸葛亮的头上。另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这话是真心实意的。依据是,刘备毕生以打倒曹操为首要事业,只要能把曹操打倒,别的什么都不管了。而且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极致的,所以诸葛亮当皇帝跟他儿子当皇帝是一样的。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权威论据是:刘备是一个历史上最厚道的人,是个仁慈的老板。第三种说法是,刘备怕诸葛亮最后会走上曹操的道路,成为权臣一个,他的儿子就会成为汉献帝,因此就想了这一套说辞先把诸葛亮套住。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智商虽然高度发达,但还是很虚伪的,只要把他逼住,让他在大家的面前发个誓、口头表示一下忠心,以后他就不敢违背自己的诺言了。于是,他的那个傻儿子的地位就可以保住了。

这几个说法,到底哪一个说法更靠近刘备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但第一个说法,肯定是不靠谱的。如果刘备真的这么布置,说明他对诸葛亮根本没有什么信任可言,只是因为蜀国太缺乏人才了,才不得不把这个权力交给诸葛亮。于是,就再一次考验一下诸葛亮,如果他不过关,就立马拿下,免得以后给他儿子惹麻烦。这个推理无论如何是难以成立的。你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要是真的想搞定刘禅,他就不会作秀一下?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就不会表现得声泪俱下一次?还会把得意的神态流露给病恹恹的刘备看?如果诸葛亮连这点也做不到,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吗?当然,也可以说,刘备那一双眼睛有着看穿一切的本事。否则,他怎么能这么用人?其实,刘备能识人是真的——那个时代一个稍微成功的人,谁都有一套用人的本事。不过,刘备也有看不准人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曹操在汉中跟刘备玩了几把之后,硬是玩不过刘备,就想派个刺客把刘备搞定。这个刺客不但是个武林高手,还是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高人。他跑到益州去见刘备,就跟刘备聊天,把天下大势说得一套又一套,让刘备也很感兴趣,觉得又碰上一个有才的人。刺客看到刘备越来越相信自己,就不断地向刘备靠近,准备靠近到一定的地步,突然出手,把刘备搞定。这时,诸葛亮进来,那个家伙就有点脸色不正常起来,聊天就不够流畅了。诸葛亮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个高才啊,但不是什么好人。那个刺客这时已经有点冒虚汗了,就借口出去一下。那个人出去之后,刘备很高兴地对诸葛亮说:“刚刚得到一个大人才,可以当你得力的助手了。”诸葛亮问:“在哪里?请来见一见啊。”刘备仍然笑着说:“就是刚刚出去的这位啊。”诸葛亮说:“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这家伙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一听,不可能吧?立即派人去看,那家伙果然“已越墙而走”,逃得没有踪影了。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急切之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脸色来,他还看不出那个刺客的神态?刘备的知人之名是有的,但也是需要通过长期考察的。顺便再说一说那个刺客。曹操这次为杀死刘备,可以说是费尽了脑子,派了一个这么有水平的刺客出来。你想想,能够聊得让刘备越听越顺耳,把他当成诸葛亮第二来看,没有文化、没有大智慧能行吗?在三国时代,在刘备的眼里,估计没有几个人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了。很多人又觉得,这个刺客这么有才,为什么后来一点声响也没有?其实也很好解释:接受任务出来当刺客,本来就不怎么光彩,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他后来就是很有名,也不会把这事晒出去。所以,谁也不知道他是哪位高人了。这家伙的本事也是十分了得的,在被诸葛亮发现之后,居然能翻墙逃跑。如果他当时把刘备搞定,估计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为什么不直接搞定刘备呢?我估计,他一来想在刘备面前晒一下自己的水平,二来觉得刘备个人的魅力还真的很大,就佩服起来,不想完成这个任务了。于是,刘备捡回了自己的命。当然,不论怎么样,刘备这一次完全被这个刺客蒙住是真的。

再看看第二种说法,刘备是真心要把位子交给诸葛亮的,主要理论是刘备是个厚道的人。这话同样不靠谱。刘备真的很厚道吗?诸葛亮只一句“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建议,就让刘备把没有什么大错的刘封干掉。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对刘备历来是绝对忠心的。可刘备就怕这个养子威胁到他儿子刘禅的地位,找了个借口,立即拿下,一点不犹豫。可以说,刘备为了保证他儿子以后地位稳固,是不择手段的,只要发现丝毫隐患,就会断然出手,坚决铲除的。所以,他要真的让位给诸葛亮之说,仍然是十分不靠谱的。

再看看第三种说法,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点依据的,但也不够全面。他把这个话当着很多人说出来,逼诸葛亮在公众面前发了誓,以后把对刘家的忠心做到死的那一天。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临死前,也作秀一次,以表示自己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又大大地拉拢了一把民心,而且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恐怕也是很知道刘备的这个心思的。

这才是真正的刘备,到死都还在为他们刘家的政治服务。

把后事交代清楚了,为儿子拉拢了一把民心,然后才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最后的交代。刘备的这个遗嘱比被称为大作家的曹操的遗嘱有名多了。他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儿子要好好做人,要无条件地听从诸葛亮的教诲,对待诸葛亮就要像对待老爸一样,尽量不要做坏事,要多做善事。全文如下: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他再把另一个儿子刘永叫来,当面对他交代:“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要求他们几个兄弟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老爸一样,天天听从诸葛亮的教诲。然后就眼睛一闭,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那一年,刘备六十三岁。

刘备一翘辫子,诸葛亮终于全部浮出水面,从此蜀国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从永安护送刘备的灵柩回成都,让李严当永安第一把手。李严是刘备点名的辅政大臣之一,让他当第二号实权人物。本来,按常规而言,在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他也应该跟着诸葛亮回成都。可是,现在诸葛亮却把他留在永安,说是留镇永安。其实,永安现在是跟东吴边界接壤的,东吴现在已经跟蜀成为友好邻居——虽然这个友好邻居是场面话,但此时的东吴根本没有精力跟蜀国叫板。所以,谁留镇永安都不会出事。但诸葛亮却留李严这样的大牌人物在那里。

我想,这只有一个目的——让他远离成都,其实就是远离权力中心。

当年的五月(223年),刘禅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办完了刘备的后事,给刘备定了个谥号:昭烈。之后,按照刘备的既定方针,当上了蜀国的皇帝,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皇二代”。当即把章武年号改为建兴。然后,还按既定方针,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宣布从此之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只在那里当他的皇帝,大事小事都让人去问丞相。

诸葛亮的人品应该是不错的,他也是很想把蜀汉事业做大做强,最后冲出益州,走向全国。他当上蜀国实际领导人的第一天,就发布了一封致全国官员的信,要求大家要敢于向他提不同的意见,要向他原来的朋友崔州平和徐庶学习,发现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当场指出来。并特别表扬了董和:“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意思是说:董和跟我共事了七年,只要发现我某些事做得不稳妥,居然能反复求证十多次,然后向我报告。

话这么说是很容易的,可做起来就难了。

诸葛亮是个很勤快的人,当了第一把手,就真的“事无巨细”都亲自动手。有一次,他的主簿杨颙进来,看到他居然亲自校对公文,就对诸葛亮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家里养有奴仆、婢女、鸡、狗、牛、马,他开始时,只是安排奴仆种田、婢女做饭,让雄鸡报晓、狗咬小偷、牛拉车,然后骑马赶路,过得很幸福。后来,他突然宣布以后家里所有的事都由他自己做。没几天,就累得差点死掉,而且那些事情还办得不如鸡、狗好。难道他的水平真的不如鸡和狗吗?完全不是这样啊。只是他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是一家之主,才成这个样子啊。这样做不但没有效率,而且还自己搞垮自己。然后又举了陈平等人的例子,劝诸葛亮要改变一下目前的工作方法。

诸葛亮当时很感谢杨颙,可他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长江不可逾越

这一年,似乎是牛人死亡年。刘备在这一年死去,曹彰也在这一年的六月死掉。

关于曹彰的死,写历史的人们是一点儿也不重视的,只是一笔带过。其实,曹彰的死,对曹魏政权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彰是曹操那一堆儿子中唯一的军事人才,而且确实很有水平,向来为曹操所看好,而且曹操也对他最为放心。曹操在差不多要死的那几年,曾经用心培养了他,极力把他打造成曹家的大军事家,以便为曹家保驾护航。他在临死时,并没有想着把后事向曹丕交代,也没有向别的重臣移交,而是把曹彰从大老远的长安调回来,后来,因为路程太远,他的病太重,曹彰还在半路,他就死了。

就冲这一点,曹丕对他就得另眼相看了。曹丕本来也很想拉拢一下曹彰,曾经教他如何在曹操那里表现一把。哪知,因为曹操的这个安排,让曹丕彻底把曹彰列为危险人物之一。再加上,曹彰曾问了一下那颗大印,曹丕就更加愤怒了。于是,曹丕就夺了他的兵权,让他老老实实地在封国里接受监国的再教育。

这对于“好为将”的曹彰来说,肯定是很郁闷的。而且,曹丕还规定,没有他的发话,他们是不能离开封国的。他就更气愤了,后来,他看到曹植时,就对曹植说,曹操临死时,叫他回来,其实是要对他说,让曹植来当继承人。

这话也许是曹彰的一时气话,可曹丕听到之后,受到的刺激就不是一般的刺激了。曹丕觉得要是让曹彰再活下去,以后就不得了了。

于是,当年的六月,曹丕叫几个弟弟都到首都来。

于是,曹植、曹彰、曹彪几个人就来到洛阳。

曹丕设了个酒席,对几个郁闷的兄弟来了个热烈欢迎。几个人在一起吃喝之后,曹丕对曹彰说:“他们可以走了,你再陪我去看看老妈,老妈特别想念你呢。”

两人进去看老妈。可老妈不在。那里只有一个棋盘。

曹彰除了“好为将”之外,还喜欢下棋,于是,兄弟俩就在那里一边下棋一边等着老妈。

当然,只在那里下棋,那是一点没有皇家的气度的,还得有点零食。零食是红枣。两人于是就在下棋时吃红枣。只一会,曹彰就觉得有点不对头,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话,就一头栽倒在地,一口血吐在棋盘上。他的老妈闻讯赶来,叫大家全力抢救,但只片刻工夫,医生就宣布抢救无效。

于是,曹家唯一的猛男曹彰挂掉。

以上这个故事,来自《世所新语》,其可信度不大。

而《三国志》里只说,曹彰“朝京都,疾薨于邸”。此前曹彰的身体还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暴毙在洛阳?很多人估计这是跟曹丕有关系的。但更多的人认为,曹彰的死,是跟他的心情有关的。本来,曹彰一心一意要在前线大砍大杀,当一个军事家——而且那时,别的机会没有,但打仗的机会绝对有。哪知,曹丕就是怕他发挥这个特长,把他的军事权拿下了。他的心情当然极端郁闷。人的心情一郁闷,垮下来就很快了。于是,曹彰就突然死在那里。当然,曹丕有没有做手脚,谁也不知道了。但曹丕听到这个亲弟弟死去,心情一定很爽。

曹彰一死,曹丕觉得最大的威胁没有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可曹氏的前途就不妙了。

曹丕到了这时,更加坚定地执行“宁交外姓,不与兄弟”的政策,当自家的那些军事牛人不断地死去后,就把那些外姓牛人慢慢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当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这个做法是十分符合历史潮流的。可从他们曹家的利益来说,他就为他的子孙埋下了定时炸弹。

这段时期,他提拔得最快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老早就被曹操安排在曹丕手下工作,当曹丕的死党。司马懿是个智商高度发达的人,连曹操都有过多次要搞定他的念头,曾经专门向曹丕讲过司马懿的事,说司马懿是他们曹家最危险的人物,要曹丕多加提防——可以多向他请教,但不能把枪杆子交给他。终曹操的一生,司马懿不但从没有过军职,而且文职方面的职务也不大。可这个司马懿很了得,硬是靠自己的水平,把曹丕彻底摆平。曹丕宁愿相信他的话,也不相信曹操的告诫。

曹丕之所以对司马懿这个史上有名的阴险人士全面信任,肯定是因为他曾经在曹丕与曹植的争斗中,帮了他不少忙。只是他为人太阴,做事不露声色,帮曹丕出了那些狠毒的主意之后,就玩潜水,说那些事跟他无关,他根本不知道。因为他知道,要是曹操知道这些诡计是他贡献出来的,那么杨修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在这方面出风头,是容易找死的。外人不知道这个内幕,但曹丕却很欣赏他。曹丕一欣赏他,他的前途当然就十分光明了。

曹丕虽然对伐吴有了个深刻的反省,但他的内心里仍然不服那个孙权,那么小一个州,凭着那条长江,就可以跟他对抗到底。可能是上一次准备太不充分了吧?于是,就又想带着大军南巡一次,如果机会成熟,就顺便猛扁一下东吴。

这年的七月,曹丕宣布再次伐吴。

辛毗又出来反对:“现在咱们才刚刚平稳几年,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人口还一点不多。什么资源还没有积累到位,就急着去打仗,这是很不好的。而且,东吴确实不好打。以前武皇帝多次出兵,但最后也只到了长江边就回来了。现在咱们的军事实力并没有比以前强悍多少,又想去那里报仇,估计这仇仍然报不了。现在咱们应该做的是好好抓抓生产,等十年之后,综合国力上来了,再去修理他们,想不成功都难。”

曹丕一听,心想:要十年?十年之后,你以为就咱们的综合国力上升,人家的综合国力就不上升了?晚打不如早打。他当场回答说:“照你的意思,是把这个强敌留给我的后代来解决了?”曹丕别的话都不怎么中用,但这话却很有预言效果。辛毗只是说要等十年之后,现在曹丕才三十多岁,十年之后也就四十多,可他却说十年之后就得交给子孙来完成了。那意思就是他也活不过十年了。估计这话是气话,是他随口说来呛一下辛毗的,但最后却成为准确的预言。

辛毗仍然没有被他呛住,说:“以前周文王把纣王留给姬发也是很正确的,是明智之举。”

曹丕不听。于是,起兵南下。他把司马懿又提拔了一级,让他以尚书仆射的身份当首都的留守。按道理而言,尚书仆射的官也不算很高,上面还有一大堆高官。而且那时是战争年代,一般当这个留守的,要么是宰相级别的大员,要么是军方的高级领导人。可现在只是让尚书令的一个副手上来,主持中央的全面工作。司马懿就这样终于一脚迈进了历史的前台。

司马懿的智商和能力肯定比辛毗强,而且也知道,曹丕伐吴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但他没有出来说话。其目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从中得了利益——曹丕一走,他就是首都说话最算话的人。不管曹丕伐吴是赢是输,他总是赢家。而且,曹丕南下跟东吴玩,即使玩不过孙权,也绝对不会被孙权搞定,到时魏国只是打了一个不成功的战争,而吴也只是赢了一场战争,其地皮不会有一点改变。而他可以借此机会在首都经营,表现一下自己的水平。当曹丕无功而返时,看到自己把后方搞得形势大好,心情肯定很好。曹丕的心情一好,自己日后的好处就多多了。

这才是真正有权谋的人。

第二个月,曹丕就把部队全部转为水军,自己造了一座龙舟,然后坐着这个龙舟,沿蔡河、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他感觉很好,一路坐船过去,水波荡漾,很有诗意,却不晕船,说明他这个北方诗人皇帝已经适应了坐船。他都适应了坐船,那些魏国子弟兵也会适应的。

九月,他带着水军来到广陵。

孙权方面看到曹丕的大军开了过来,一点也不慌张,开了个会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徐盛说,魏国虽然部队人数庞大,声势很吓人,其实仍然是纸老虎,纸老虎的数量再多也不可怕,用几个稻草人就可以吓走他们。

于是,孙权接受徐盛的建议,派人在竖立的木桩上包起苇席,做成假的城池和望火楼,从石头城到江乘一带,连绵相接,有几百里长。这个工程虽然浩大,但因为做法简单,徐盛只在一夜之间,就全部搞定。然后又派了很多船在江面上巡逻。战争氛围搞得很浓厚。

曹丕终于牛烘烘地赶到。可他看到这个景象时,再看一看长江的水,心情立马收缩,当场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长叹一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意思是说:我们虽然有铁骑成千上万,却一点没有用武之地,看来东吴还真的打不了。正巧,这时,长江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把曹丕的龙舟也吹得猛烈摇摆起来,离翻船就差那么一点。不过,他很快又镇定了过来。他镇定之后,就很想一走了之。可这么牛烘烘地带着全国武装力量杀了上来,最后就这么又回去,御驾亲征,变成什么玩意儿了?而且还没有跟人家有过任何接触,就收兵回去,这会被人怎么说?于是,他在脸色恢复了之后,就问大家:“你们说,孙权到底来不来?”要是孙权来了就跟他玩玩,要是孙权不来,那说明孙权现在已被他打怕了,不敢出面了。这样他仍然有面子。于是,他就可以有理由大声宣布撤军,一点不怕丢面子了。曹丕打仗不行,但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水平还是很给力的。

他手下那些高官都是聪明人,一听他这么问,立即深刻领会了曹丕的真实意图,个个来抢着发言:“陛下御驾亲征,孙权一定怕得要死,一定会负隅顽抗。他又是个小人,肯定不会放心让他的手下带兵出来,所以他一定会亲自跑过来送死。”

只有刘晔不同意,说:“孙权可不是大家说的那么差。他现在一定以为,陛下前来,只是诱他出来,然后让其他将领再从别的地方进攻。所以,他不会亲自出来,但他布置的部队也不会撤走。”

曹丕一听,不会这样吧?

他在那里等了几天,还是不见孙权的影子,而长江南岸的那些布置仍然没有一点变化。曹丕这才知道刘晔的预测一点没有错,于是,只得宣布撤军。这一次,曹丕来得轰轰烈烈,好像不大打一场决不收兵,可最后就这样收场了。

在曹丕要撤走的时候,曹休派人进来报告,说抓到一个投降的东吴人,他说现在孙权已经到了濡须,要跟魏国干一场。

曹丕一听,心想,孙权要是现在真的出现,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打下去,肯定不行,不打,又太丢面子了。

中领军卫臻说:“孙权除了依靠长江外,没有别的依靠了。他只是敢在水里牛烘烘,绝对不敢上陆地来走几步。所以,这个消息绝对是假的。”

他下令把那个投降的人叫来,使用酷刑,那个人受不住,终于老实招供,这个消息是东吴守将看到曹丕要退了,故意创造出来,然后让他前来忽悠一下魏兵。

力撑危局

这时,蜀国那边的形势也一点不乐观。刘备刚刚死掉,很多人就开始不看好蜀国的前途了,情绪极度的不稳定。胆子大的觉得单干的时机到了,因此就乘着这个机会出来捣乱一下,即使不能把刘禅赶走,恶心他一下,也是很爽的。

那些挑头人基本都是益州传统的老大级人物。最先出来搞事的是雍闿。

雍闿的老祖宗就是那个著名的雍齿,本来雍齿是刘邦的原帮人马之一,为刘邦立了很多功劳。可他的立场超级不坚定,多次反复,气得刘邦差点拿下他的脑袋,最后是张良劝刘邦不要杀他,还让他当了什邡肃侯。后来,雍家就在益州落脚成为本土人士了。

雍闿本来是永昌太守。他也全面继承了他老祖宗的那个反复无常的基因,虽然当了刘备阵营的高官,但内心世界就是满足不了,总想玩点里通外国的把戏。刘备还活着时,他有点怕。等刘备一死,他就不把刘禅放在眼里,同时也不把诸葛亮当一回事了。他觉得现在东吴那边的事业比蜀国这边兴旺发达多了,于是就决定跳槽到那边。他把这个意思跟东吴方面说了。东吴方面接到他的信,当然高兴得要命。于是,他就把益州太守正昂杀掉,然后派人去向东吴报告说他杀了正昂。

东吴立马给他发了张任命书,仍然是永昌太守。

那时,蜀国的刘备刚死,内部还在调整当中,谁也没有精力来管这个事。正昂一死,诸葛亮又派张裔出来当太守。

张裔拿了那张委任状去当益州太守,心情还在激动着。雍闿却已经开始算计他了。雍闿把吴广的经验又拿来使用了一下,派人装鬼到处叫:“张裔看上去很和蔼可亲,其实是个极端狭隘的家伙,一点没有水平,杀都不用杀他。可以把他抓起来,送给东吴。”雍闿家族在这个地方已经很久,再加上他很有拉拢人心的手段,当地的人都听他的话。于是,就把张裔抓了起来,当作见面礼送给东吴。

雍闿以为连续拿下两个太守之后,永昌城没有谁敢跟他怎么样了。他拿着盖有东吴公章的任命书去太守府上班。

哪知,永昌的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却一点不怕他,硬是关起城门,不让他进来。

雍闿在城外转了几圈就是进不了城。他就找到孟获,叫孟获去煽动一下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一起来反抗刘禅的反动统治。孟获向来把雍闿当作自己的老大,这时立刻按照老大的布置,到处跑腿。他在当地也很有人气,没几天,就动员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老大,个个高举反叛的旗帜,就连柯郡的太守朱褒以及越郡的老大高定也积极参加。南中一带立马进入混乱状态,热闹非凡。

这些问题很快就摆在诸葛亮面前。当时,诸葛亮虽然很头痛,很想把这批家伙一举搞定。可因为刘备刚死,内部事务还很多,广大群众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实在不宜打仗,只是不断地派人去做思想工作。镇守永安的李严也给雍闿写信,请雍闿顾全大局,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可他却一点不理李严。李严给他写了六封信,他后来觉得太烦了,才给李严回了一封信:“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意思是说:都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是什么样子?一个国家居然有三个皇帝、三种挂历,我们也不知道该跟谁才对。你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是一点没有道理的。李严读这个信,气得要命。当然,诸葛亮也气得要命。可他现在没有办法,只有按他的思路,继续聚精会神地进行经济建设,等到国力有所好转,再跟这些反叛分子摊牌。

当然说摊牌是很容易的,真正要把这牌摊起来,就困难重重。首先,雍闿现在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持,如果弄不好,就会跟东吴的关系闹僵,使这个事件又变成外交事件,那就不好处理了。所以,在决定搞定雍闿之前,得先摆平东吴。当然,现在要摆平东吴只能靠和平手段,而不能诉诸武力——曹丕那么强大,对东吴多次用兵,结果是多次失败,何况现在国力弱的蜀国?

这时,邓芝出场。邓芝当时的职务是尚书,对诸葛亮说:“现在刘禅还太嫩了,咱最好得跟东吴恢复外交关系。”

诸葛亮一听,立即说:“我对这个事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还找不到适合的人选而已。现在终于找到了。”

邓芝问:“其人为谁?”

诸葛亮大笑:“即使君也!”

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慎重是很正确的。虽然此前孙权为了全力抗击曹丕,在刘备还活着时,曾重新跟刘备联络过,也草签了一份和平协议。可现在刘备已死去这么久,双方都已经没有来往了。孙权对蜀国没有多大了解,说不定还以为蜀国的事业已经进入低潮时期,正好来个浑水摸鱼——支持雍闿搞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选派这个外交官是很重要的。现在看到邓芝出现,就知道邓芝深刻认识到了与东吴联合的重要性,于是当场就拍板让他当全权代表,去找孙权,重开和谈之路。

黄初四年的十月,邓芝带着蜀国代表团来到东吴。当时,孙权还跟魏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孙权那时是很怕曹丕的,而且对蜀国现在的情况一点不了解,所以没有跟邓芝见面。如果是别人,估计就会带着代表团回去交差,把责任推到孙权身上了事。可邓芝知道,他要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益州的麻烦将不断地加大。他给孙权上表,很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现在来这里,不但是为了蜀国的利益,也是为东吴的利益。

孙权这才安排了与邓芝的见面,对他说:“说实在话,我也是很想跟你们和好的。可现在你们的老大太嫩了,而且地盘不大,资源不多,势力不够,恐怕魏国乘机搞事,你们就难以自保了。”

邓芝说:“大王这个想法有点片面了。现在蜀吴两国加起来也有四个州,算不得弱小吧?而且,诸葛亮的水平是摆在那里的,而大王的能力大家也知道。蜀国地势险要,不是谁想进攻就能进攻得了的;吴国有三条大江阻隔,也是易守难攻得很。我们两个国家的优势加在一起,然后联络起来,进可攻,退可守,还怕什么曹丕?现在大王很天真地去依附曹丕,他们肯定会给大王出难题。如果大王不服从这几个命令,他们就有理由过来攻打东吴了。那时,蜀国肯定也会顺流而下,过来抢夺胜利果实。东吴能抵挡得住吗?”

孙权听了这话,想了一会儿才说:“君言是也!”因为,当时曹丕就不断派人过来,叫他把孙登送过去作为人质。他正为这事郁闷不已。这时被邓芝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当然只得老老实实地认了。

孙权于是决定与曹丕绝交,又与蜀国恢复外交关系,派张温带吴国代表团到蜀国访问。

孙权这次对蜀国还真的重视,只要有什么重大活动,都叫陆逊在第一时间通知诸葛亮,而且还专门刻一个吴王公章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次给诸葛亮的信,也都让陆逊看看,如果有哪个地方不对,就请陆逊改掉,然后盖上那个公章直接送给诸葛亮——孙权在与曹丕的往来中,并没有做这些动作。

诸葛亮看到邓芝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心里很高兴。他知道,现在只有把这个关系搞得更好,他手中的牌才好出,于是叫邓芝再去东吴一趟。

黄初五年二月,邓芝又来到东吴。这次他跟孙权算是老朋友了。

孙权笑着问他:“如果我们联手把曹丕干掉了,天下太平了,然后由我们两个国家分而治之,看来也很好哦!”

哪知,邓芝一点不笑,很严肃地说:“大王是真的不知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这个道理吗?等魏国一灭,咱们的好戏才正式开始啊。”

孙权一听,邓芝真厉害,大笑着说:“君之诚款,乃当尔邪!”从此,孙权没事的时候,就派人给邓芝送礼物,把邓芝当成好朋好友。

与东吴的关系稳定之后,诸葛亮这才启动南征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南征

黄初六年二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去讨伐雍闿。在大军出发时,参军马谡出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他送诸葛亮送了数十里。诸葛亮最后对他说:“虽然我们在一起为这次南征之事讨论了很多年,现在我还想听听你的意见。”

马谡说:“南中那些叛乱分子依靠地势险要,路途又遥远,历来就不把中央放在眼里,时时刻刻都想单干。今天你把他们摆平,明天他们又会大喊大叫出来搞事。现在咱们的主要任务是北伐,去对付曹丕。那些动乱分子也知道咱们的内部情况,就更会嚣张起来。咱们要是把他们全部屠杀光,这既不是仁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以,我认为,仍然是那句话: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搞得服服帖帖,让他们永不叛国。这才是王道。”

诸葛亮一听,说他说得太正确了。

南中离成都真的很远。

诸葛亮是在春天跟马谡分别的,到五月才来到目的地,“深入不毛之地”。

雍闿做煽动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但打仗水平实在太差。以前蜀国政府军还没有出来时,他们个个都嚣张得要命,可一听说诸葛亮带大军隆重前来就慌了起来。然后就闹起了矛盾。最后,高定一气之下,把雍闿的脑袋砍了下来,自己做了动乱集团的带头大哥。可他仍然挡不住诸葛亮的进攻,被诸葛亮打得满世界跑,但仍然跑不过诸葛亮的追击,最后也被诸葛亮砍了脑袋。

诸葛亮叫李恢从益州进发,又叫马忠由柯郡出来,对南中各个动乱县份进行全面围剿,最后,过来与诸葛亮胜利会师。

孟获不服气,收拾残部继续与诸葛亮对抗。

孟获在这一带还是很得民心的,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拥护他跟诸葛亮斗争到底。

可他的水平也不比高定高多少,照样被诸葛亮打得没有渣。诸葛亮这时还记得马谡的话,对孟获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知道他虽然受雍闿的蒙蔽,跟雍闿走上了叛乱的道路,而且在雍闿被诛杀后,仍然继续煽动大批群众跟他武装斗争,说明他在这一带还真有人气,这一带的男女老少基本上个个服他。诸葛亮由此觉得,这个人只能征服,不能杀死。

于是,在把孟获暴扁几顿,扁得他全身是汗之后,终于活捉过来。孟获被抓之后,诸葛亮请他大吃大喝一顿,然后带他去参观军营。

参观之后,诸葛亮问他:“我们的部队军容整齐吧?”

孟获说:“军容整齐又有什么用?打仗可不看谁的军容光鲜。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轻视了你们,备战工作做得不扎实,所以被你打败了。如果再来,我打败你那是轻松得很。”

诸葛亮笑了笑说:“那现在放你回去,咱们再来。”

孟获回去之后,再跟诸葛亮开战,又被诸葛亮活捉。诸葛亮问他服不服,他仍然不服。于是再打,再被抓……

就这样打了抓、抓了放,到了第七次,诸葛亮再放他。他不走了。

诸葛亮问他:“你怎么不回去了?”

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大笑,带着部队来到滇池之后,这才班师回朝。

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七擒七纵的故事。罗贯中写得很传神。其实,真正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打了几仗就把孟获搞定了,而且真正接触的时间并不多。那时,那里不但是个“不毛之地”,而且交通极为不便,诸葛亮从春天就出发,到五月才到目的地,时间基本都是花在路上的。到了七月就已经全部平定所有的叛乱,胜利撤军。所以,根本没有时间玩那么多计策。后来很多专家甚至怀疑,可能历史上没有孟获这个人。因为《三国志》里对这个后来的著名人物讲得很少,只一笔带过,那个七擒七纵的故事,只是在裴松的注里才出现的,而且描述得也很简单,一句话:“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不过,大多专家都认为,是有孟获这个人的,只是故事有点太神奇了。当然,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人物。

搞定了孟获,所有的叛乱分子就都疲软下来。于是,益州、永昌、柯、越四郡都宣告进入和谐社会。诸葛亮把那些挑头分子都集中起来,给他们都发了委任状,谁以前当什么官,现在仍然是那个职务,这次动乱不算数。

大家一看,丞相大人是不是被胜利冲晕了头脑?可胜利冲晕头脑也不至于晕到这个地步啊。大家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动乱的挑头人搞定,现在把他们搞定了,怎么又让他们当老大?那这仗咱不是白打了?早知道这样,不来还好,就都去找诸葛亮,让他保持清醒,不要犯这种历史性的错误。

诸葛亮笑了笑,说:“我现在清醒得很。大家想一想,如果把他们都杀了,咱就得任命咱的人在这里当一把手,留下咱的人,就得留下咱的部队。可部队是要吃饭的,而这里却难找到粮食,这是第一个困难。另外,现在这些少数民族刚刚被咱们杀了个片甲不留,情绪还处于极度的不稳定当中,如果让咱的人来领导他们,稍微处理不好,就又有仗可打了,这是第二个困难。还有,这里很多叛乱的骨干分子,他们知道自己的罪很大,如果让咱的人在这里当老大,他们心里肯定不相信,怕咱们秋后算账,没过几天,就又会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出来搞事,这是第三个困难。所以,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我不用留军队,不用运送军粮,同样使咱的政策方针得到贯彻执行。这才是百年大计啊。”

诸葛亮把所有有点名望的人都拉了上来,让他们个个当官,然后让他们向朝廷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这些人拿着委任状心情都很爽,觉得以前跟雍闿闹,一点不正规,让人觉得底气不足,还是诸葛亮牛!于是,就甘心被诸葛亮这么忽悠。诸葛亮的这个办法起到了好的效果,“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说到这里,也交代一下,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打仗,打得还是很漂亮的。当然,最漂亮的不是他的战绩,而是他的这个“以夷制夷”的政策。只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结合才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来。诸葛亮在处理这个事情时,比以前曹操处理北方乌桓事件高明多了。虽然曹操在搞定北方少数民族时,仗打得很精彩,甚至堪称为经典战例,但因为没有看出少数民族的本质,最后,北方那些少数民族,一有点实力就起来闹事,不但让曹操头痛不已,而且让曹丕也头痛不已。

魏国的北方也很乱

曹操还在世时,那些少数民族就已经不安分,曹操曾派曹彰把他们搞定。但他们也只是看到曹彰勇猛的分上,又耍了个投降的花招。其实他们一点不服,等魏兵一退,他们又全民动员再来对抗。

曹操很有知人之明,非常相信人才,他为了镇住西部、北部的那些少数民族,让张既在那里当老大。张既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每次那些人一造反,他都能摆平。

跟曹丕当皇帝没几天,也就是黄初二年,凉州的胡人治元多宣布造反。于是,一大批群众也跟着起哄。河西走廊立即进入混乱状态。

那时,张既已经不在那里,而是邹岐当老大。

曹丕知道邹岐根本无法收拾那个局面,就赶紧把他调了回来,仍然派张既过去,让他当了凉州刺史,还让护军夏侯儒、费曜带着部队跟过去。

那些胡人造反起来是什么人都不怕的,听说张既来了,就派七千人在阴口摆开,等张既到来时,给他来个迎头痛击。

张既知道后,立即玩了个阴谋诡计,到处大喊大叫,一定要从阴口进军。其实,他喊完之后,却偷偷地从且次进入武威。

那些胡人在那里等了几天,没有等到张既的部队,却突然听说张既已经在武威了。他是怎么到武威的?大家想不通,就认为张既肯定是神仙下凡的,于是就把部队撤回显美,不敢再嚣张了。

张既占领了武威,费曜的部队也开到。但夏侯濡还在行军的路上。张既就在武威慰劳了部队,准备下令向胡人武装发动进攻。可大家都不同意,说:“咱们的精神面貌虽然很好,决心也很大。可咱是刚刚急行军狂奔过来,个个都还很困很累。现在敌人的锐气还处于高潮期,还是先不要惹事。”

张既却说:“现在咱最要命的不是又困又累,而是已经没有口粮了,只有冲过去把敌人打败,从他们那里抢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再等下去,胡人看到我们的部队会师后就会怕起来。他们一怕起来,就会躲到深山里去,开展游击战。那时,咱要是再追他们,又因为道路险恶,不好展开;如果退兵,他们又会杀出来,到处抢劫。这样的仗是永远打不完的。咱们的麻烦就没完没了。”

大家一听,也没有话说了。

于是,张既下令向显美进军。

卢水的胡人骑兵突然发现,现在是风干物燥的季节,是宜于放火的季节。恰好又刮起大风来,就决定放火去烧张既的大营。

魏兵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看军营四周果然全是易燃物品,可现在要防范已经来不及了,个个都吓得脸色煞白。

张既知道光在那里吓得发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还有被敌人解决的危险,于是连夜先派了三千部队,布置了个埋伏圈,然后派成公英带着一千部队过去向敌人挑战。

胡人的气焰很嚣张,但他们现在只觉得自己想出了这个火攻的办法,只等他们冲过去,丢下几把火,张既的部队就全完了,却没有想到人家比他们更诡计多端。因此看到成公英出来挑战,就以为成公英想阻止他们,于是就赶紧冲杀出来,要先把成公英这一千人扁死。

张既事先已经交代成公英,跟敌人一接触就假装败退,把他们引进埋伏圈里。

胡兵冲上来就猛砍猛杀。看到成公英才开打就急忙后退,什么也不想,只是拼命追击过去。结果就进了张既的埋伏圈。

张既下令埋伏的部队切断敌的退路,从后面猛踢他们一顿。

胡兵们本来想把成公英的一千兵杀得一个不留,哪知原来是上了人家的当,中了埋伏。他们的头脑虽然简单,但也知道,中了埋伏是要被人家玩死的。于是,突然崩溃了,张既前后夹击,大获全胜。张既这一仗,歼灭敌人一万人,河西走廊又一次全部被平定。

可没几天,西平人麹光以为那些胡人太没有水平了,所以造反才不成功,便决定也起来造反。他第一步干得很成功,一上来就把西平太守干掉,宣布自己现在是西平第一号人物。

张既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都气爆了,要求张既马上下令出发,把麹光等人全部杀光。可张既不同意,说:“现在只有麹光等一小撮人在造反,其他的大多数人都只是跟他瞎起哄而已。如果我们派大军冲过去,那些少数民族就会以为咱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处理他们。他们就会真的跟麹光团结起来跟咱们对抗到底。那样一来,咱的麻烦就大了。麹光现在的目的就是想把那些胡人都煽动起来,跟他一起搞事。咱现在必须趁他的工作还没有展开,就先叫羌、胡等武装力量站在我们的一边,去攻打麹光。并且鼓励他们对麹光开展打砸抢活动,只要是麹光的物资,谁抢到的就是谁的,而且还对抢得多的人给予重奖。这样,不但可以从外部把他们搞定,也可以从内部打垮他们。让他们在那里互相打来打去,咱只在一边围观,不用打就赢了。”

于是,派人到羌族地区散布消息,说现在政府鼓励大家去进行抢劫活动,谁拿下麹光谁就得到重奖。那些人一听,太好了。于是,都跑过去跟麹光为难,个个说要拿下麹光的脑袋去领大奖。麹光的部下一听,觉得要是让麹光的脑袋给人家拿去兑换大奖,不如自己拿去的好。于是,他们就先动手,把麹光的脑袋砍了下来,连夜送到张既那里。

平定西凉一带的乱子刚告一段落,北方的胡人又出来闹事。

还记得轲比能吧?他是北方鲜卑族的老大,不但打仗很生猛,而且拉拢民心也很有一套。鲜卑部落刚开始时还是很落后的。因为天下乱了起来,很多人就往北方那里跑,都跑到鲜卑部落那里。这些外来人员进了鲜卑部落之后,就教鲜卑人做武器,还教他们文化。所以,这个轲比能还真的有点文化。他当了鲜卑的老大后,天天带着他的部下出来打猎,逐步完善他的军营机制。没有多久,就把他的部队训练成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他虽然天天教导他的手下成群结队、军容整齐地来中原地区打砸抢,可他本人却“断法平端,不贪财物”,所以很得人心。他跟很多少数民族老大一样,只为本部落着想,别的立场是一概不管的。所以,在平定北方叛乱的时候,只要觉得哪边强大,他就跟哪边合作。开始觉得曹操的力量很强悍,就表示紧跟曹操丞相,并配合他搞定了与曹操作对的田银。后来,觉得曹丞相也就是这个样子,紧跟他也没有意思了,便宣布造反,但被曹彰猛扁一把,向北跑得远远的。

他跑得很远,但并不意味着就永远怕了魏国,永远不出来制造麻烦了。他觉得自己的力量有所恢复之后,便又牛烘烘起来,觉得自己又无敌了。当时,鲜卑分为很多部落。这些部落虽然都是鲜卑人,但他们之间一点不团结友爱。轲比能觉得光搞点小摩擦很不刺激,干脆就把活动规模搞大点,于是,就想办法把另一个部落的老大步度根的老兄扶罗韩骗了出来,然后砍了他的脑袋。

步度根当然很愤怒,于是带着部队与轲比能不断地打仗。当时,步度根的力量虽然也不弱,但还是比不过轲比能。他自己搞不过轲比能,就把自己的部落带到太原、雁门一带,依附魏国,让魏国当他的保护伞。

轲比能赶跑了步度根,力量更加壮大起来。当时,“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由轲比能、弥加、素利几个老大分割统治,各有各的地盘,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协定,都不能跟魏国进行战马的交易。

那时田豫是护乌桓校尉,负责北方少数民族事务。他看到这些部落有了这些协议之后,就怕他们从此团结起来。这些部落都是游牧民族,平时只是靠着草原放牧为生,从不管生产,无聊的时候就集体骑着马冲过来,开展大规模的抢劫,跟以前的匈奴差不多。这样一来,魏国北方就是一个时时有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于是,田豫就搞了个计策,离间他们。那些少数民族的老大在没有眼前利益时,大家都很顾全大局,可那双眼睛一看到利益时,心态就全把持不住了。田豫知道,要收买轲比能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不贪财,不腐败。因此就把工作重心放在素利那里,先无缘无故地送给素利金钱美女,让素利白白地发了一笔小财。他在笑嘻嘻地发了几笔小财之后,觉得田豫很够意思。没多久,田豫对他说:“我现在需要一千多匹马,你能卖给我吧?我给你高价。我知道你们有协议,但只买这一次,下一次不再麻烦你了。”

素利一听,人家对自己那么好,自己要是不答应一下,太不够意思了吧?而且只一千匹,就一次,就答应吧。

于是,成交。

于是,轲比能就知道了。

轲比能一听说素利居然敢公然违背鲜卑的核心利益,主动跟田豫靠拢,立马带着部队就向素利当头打过去。双方打了几个回合,素利就吃尽了苦头。素利知道再这样下去,他会被轲比能打死的。他当然不愿死,于是就向田豫求救。

田豫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到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就带着精锐部队,快速深入胡人的境内。当时胡兵众多,一看到田豫杀进来,就前后把他包抄过来,并截断了他的归路。打仗打到这个分上,一般而言,田豫就只有失败了。但田豫一点不在乎,继续向前进军,在离胡人十多里的地方扎营安寨,然后叫大家把马粪堆集起来,放火燃烧,冒出巨大的烟雾。然后自己带着部队偷偷开溜。那些胡人看着巨大的烟雾,以为田豫还在那里等死,个个心里高兴得要命。

后来,不知道是谁说,这个烟雾好像有诈,是忽悠他们的。于是,都跑过去看,人家早跑了几十里路了。

但他们仍然放不过田豫,拼命狂追过去,追到马城终于追上了田豫。于是,又把马城重重包围。

田豫当然不能让他们这么重重包围下去。当然,他比谁都知道,现在硬拼只有全军覆没的结果。因此,想靠自己的武力无论如何也冲不出去。但硬件不行,软件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他叫大家准备好大量的旗帜,然后猛吹战鼓,把声势造得越大越好,然后让步兵从南城出来。

胡兵的力量很雄厚,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很高,但就是没有见过世面,突然听到南门那么热闹,就都跑过来,傻着眼看着田豫这一支吹吹打打从南门出来的士兵,好像在看戏一样。

田豫一看,这些胡人还真的上当了。于是,叫全部的骑兵从北门冲出,然后包抄过去,向胡兵发起冲锋。南门的步兵看到骑兵杀来,立即停止节目表演,也向胡兵杀过去。那些胡兵正在看热闹,哪知人家已经挥刀砍来,而且是两面夹击。这些人虽然智商不发达,但也知道被人家双面夹击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就纷纷掉头跑路,一点抵抗也没有,而且个个头脑发晕,把兵器也迅速丢下,连马也不骑了,只是靠着双腿到处乱窜。田豫的部队乘机拼命砍杀,结果是“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但由于北方民族的特性,以及曹氏整个北方政策的缺失,并没有使得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彻底顺服。他们只是在被猛打一顿之后,在那里软弱一阵子,只要一恢复,就又出来闹事。因此,中国的北边直到多年后都还很混乱。

曹丕跟曹操一样,虽然对周边的这些少数民族很郁闷,但只是把像田豫、张既这样的人放在那里防守,却没有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方针政策,从制度上把这些少数民族彻底安抚下来。他们只相信人才,只相信暴力。

幸亏魏国综合国力雄厚,可以凭借牛人加武力,把他们控制在西北一带,虽然麻烦不断,但对大局的影响很有限。如果诸葛亮也采取这样的政策,南中不断地出现大规模群体事件,诸葛亮就不用活了,蜀国没多久就会灭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12.html

上一篇:同时摆平内忧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