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曹叡的家事国事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2:31 0

蒋琬的水平

虽然杨仪愤恨致死,但事实证明,诸葛亮在最后时刻,让蒋琬当接班人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刘禅虽然对诸葛亮的感情很复杂,但他仍然把诸葛亮临终的话当话,在诸葛亮死后没几天,就按诸葛亮的遗言,任命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全权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然后又给蒋琬加官行都护、假节、兼益州刺史。于是,蒋琬就成为当时蜀汉的首席大臣。

蒋琬此前虽然没有过生猛的表现,但他的水平确实上档次。诸葛亮汲取了上次看错马谡的教训,这一次选得倒很准。由于诸葛亮刚死,全国上下都情绪不稳定,都在焦虑地想:没有了孔明,以后我们怎么办啊。

蒋琬接过权力大棒之后,知道要是自己的表现有点失常,情绪也跟着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蜀汉事业就完蛋了。因此,他让自己的脸色保持在平时的状态上,既不悲观、更不得意,让人看上去永远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

大家看到蒋琬这个样子,又觉得前途光明起来,于是,信心也跟着上涨,最后,情绪终于稳定了下来。蒋琬不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使蜀国渡过了一个难关。

在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不但国内出现了状况,国际形势也很不乐观。魏国那里倒没有什么动静,倒是孙权听说诸葛亮死了之后,突然在蜀吴边界的巴丘那里增派了一万部队。孙权的这个部署主要是怕魏国对蜀开展军事行动,对蜀国说是准备来援助的,其实是想过来跟魏国争夺点胜利果实,把蜀国瓜分了。

蜀国高层知道后,一面大力提高永安的防务,对东吴提高了警戒级别,一面派右中郎将宗预去质问孙权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哪知,双方才坐下来,还没有宣布举行正式会谈,宗预还没有质问孙权,孙权却先追问起来:“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

宗预一听,当场差点气爆,这个孙权越老越滑头了——当然,他不能当场气爆,他要是气爆了,他还是蒋琬选定的外交官吗?他站起来说:“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意思是说:你们在巴丘那里增兵,我们在白帝那里加强防守,算起来是半斤八两,谁也不好意思问谁啊。

孙权本来以为自己这么抢先责问,主动权就可以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哪知宗预的滑头功夫比他还厉害,知道再扯这个话题下去,自己是一点便宜也拿不到了,于是就表扬了他一把,对他的待遇也跟邓芝一样。

大家知道,在三国时代,最活跃的家族不是别的家族,而是诸葛家族,他们虽然不像曹刘孙那些牛人那样,成为一方霸主,当上一个集团的法人代表,但每个集团都有他们的人在混,而且都混得像模像样,诸葛亮不用说了,诸葛谨在东吴也是混到大将军级别,牛的程度虽然不如他的二弟,但在东吴也算牛烘烘了。

这时,诸葛亮一死,他们家族的另一个牛人又开始浮出水面。

这个牛人就是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

诸葛恪算起来虽然是个官二代,但当时的官二代并不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当时的官二代虽然也有很多特权,但要想成为一代牛人还是要靠本事的——否则,当时的官二代多了去了,为什么就诸葛恪能爬到那么高的位子?

诸葛恪本来是陪太子读书学习的,但他觉得老是跟太子在一起,天天吃喝玩乐过着腐败的官二代生活,太没有意思了,诸葛家的人哪能这么过一辈子?于是,他对孙权说:“丹阳地形太过复杂,而且那里的人也很剽悍,有爱当土匪的传统。以前我们虽然多次动用军队去围剿他们,而且虽然每次围剿都取得辉煌的胜利,可事实证明,我们的辉煌胜利也只是搞定了外县的那些小民们而已,那些土匪中的精英分子都躲到深山里去了。我们是抓不到他们的。所以,请皇上派我去那里当一把手。我保证,不用三年,我就可以把那些老牌土匪们都摆平,让他们跑出深山,成为我们的子弟兵。我算过了,只要我成功,就会征到四万作战能力强悍的子弟兵。”

大家一听,都认为诸葛恪在吹牛。那里的地形地貌,在座的谁不知道?那些人的风俗他们知道得也不比他差啊。那些人全是野蛮人士,多少年来,都没有人搞定过他们,他能用三年的时间就摆平?诸葛恪吹牛也要吹得有点科学依据,别在这里乱说,他们的脑子还没有大面积进水呢。

连他的老爸也认为,他这话是一点不靠谱的,要立功哪里不能立?偏要去找这样的地方?他在家里长叹:“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当场把诸葛恪定性为诸葛家族的败家人士。

诸葛恪却一点不管老爸的长叹,一见到孙权,就提出这个问题,要求孙权一定要让他去丹阳,去为东吴招到四万战斗英勇、保障有力的部队。

最后孙权也架不住他的请求,就任命他为“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使行其策”——反正那里也需要个太守,需要个一把手,谁去也是太守,不如让他去干干,或许真的能大见成效。这些年来,孙权也确实被这些土匪搞得很郁闷——在三个集团当中,其他两个集团基本没有遭受这方面的干扰,只有东吴的境内老是出现土匪,以至于东吴的很多牛人并不是通过打击侵略者冒出头来的,而是通过剿匪建功立业一步一步爬上高位的。

后宫恩怨

在蜀吴两国进入调整时期后,曹叡大概觉得又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了,他可以不用那么劳累地处理那些事务了,该享受一下皇帝的奢侈生活了。

青龙三年的正月,他把司马懿再提拔了一把,任命他为太尉。

司马懿越来越幸运,可曹丕的郭皇后却走了霉运。她当了十多年的太后,心情也很郁闷。当然,她的郁闷并不是因为生活不幸福,而是因为现在的皇帝不是她的儿子。虽然曹叡对她很好,可曹叡也知道,她不是自己的老妈,自己的老妈是甄妃。

也不知道曹叡是装傻,还是真的不知道,一见到郭太后,就问他的老妈是怎么死的,她为什么要死?难道活下来就那么难?

郭太后在曹丕时代很嚣张,但到了这个时候,她是没有办法再嚣张了,天天听到曹叡这个问话,心里就越来越害怕。最后,心里越来越堵,觉得活在世上还真难,难到忍无可忍了,就只有死了。

对于郭太后的死,说法有几种,有的说是“以忧暴崩”,有的说是曹叡把她搞定的。

《魏略》说是曹叡当上皇帝之后,老向郭太后追问老妈之死,最后问得郭太后“以忧暴崩”,而暴崩之后还没有完。原来,甄妃临死的时候就把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个妃子——李夫人。光从这件事上看,就知道李夫人肯定是甄妃党的。李夫人对甄妃之死是很清楚的。只是郭太后还活着时,她不敢说出来——她要是说出来,她就会比甄妃还要惨。她没有说出来,并不表示她已经忘记了。在郭太后死的当天,她就直接找到曹叡,把他老妈如何死去的事全盘告诉了曹叡。而且还说,甄妃死后,郭太后怕她在阴间又可以过着幸福生活,在为她收殓时,让她的头发挡在她的脸上,还在她的嘴里塞满了米糠。曹叡一边听一边哭,就下令在收殓郭太后时,也照此待遇下葬。

而《汉晋春秋》的说法就更有小说味。说郭太后通过卑鄙的手法,搞定甄妃后,在收殓时,“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之后,曹丕就叫曹叡从此跟郭太后,让他叫郭太后做妈。但曹叡聪明得很,知道他的老妈就是被郭太后害死的。但他不说。他虽然不说,但却“心常怀忿”。后来,他当了皇帝,就常“泣问甄后死状”,问得多了,郭太后就发飙起来,说:“她是先帝亲自下令杀掉的,关我什么事,你这么天天问我,是什么意思?一个做儿子的,天天去追究老爸的过去,成什么体统?你是不是想为了老妈被冤枉死了,就逼死后母?”她的原话是:“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仇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

她一发飙,曹叡也愤怒了起来,眼睛一瞪,“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这完全是一个让人感动得为母报仇雪恨的故事,让人读过之后,拍案大呼痛快。

但我想,这故事是不靠谱的,以当时的情形以及曹叡的性格,他即使很恨郭太后,但他是不会动这个杀机的,更不会把郭太后直接逼死。估计多次向郭太后咨询一下老妈死去的事是有的,但也不会咨询得太过分。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很聪明的政治家。政治家最拿手的本事,就是作秀,最会善于利用别人的错误装点自己的面子。也许他会在人家面前多次透露过他知道他老妈死去的事,但他绝对做得更加孝顺,让人家知道,他对杀母仇人的“后妈”都还这么孝顺,大家就更应当忠君爱国了。在郭太后死后,他还写了一个现在读起来还觉得充满感情的《哀策》:“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从这则《哀策》里,你看到他的愤怒了吗?你看到的只有不舍之情,你看到的只有悲痛之情。那些仇恨全部潜水,彻底隐身。这还不够,他还给郭太后一个很好听的谥号——文德皇后。

这才是真正的大魏明帝曹叡。

当然,对郭太后的死,曹叡的心情还是很爽的。在做完郭太后的丧事之后,又开始了他的爱好。他的爱好就是“大兴土木”。曹叡喜欢做这些建筑来给自己享受,许昌建了豪宅,觉得洛阳更应该有大宫殿,于是下令修建昭阳、太极殿,以及总章观。这个观绝对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物,按设计要求,高度有十多丈。而且那时全靠人力。曹叡天天在那里要求大家赶工期、抢进度,又快又好地把这些建筑完成。

于是,地方官员就天天带着人大干快上。史书在讲到这个地方时,用了八个字:“力役不已,农桑失业。”

陈群终于看不过眼了——他是魏国老一辈革命家,经历过曹操时代和曹丕时代,受曹操父子的影响很深。曹操父子在其他地方差别很大,但在节俭方面却保持高度一致。曹操最知道无农不稳的道理,他为了节省粮食,曾经出台过禁酒令,弄得那些名士大为反感,被孔融狠狠地砸过板砖。现在陈群看到曹叡居然让农民脱产去当建筑工人,弄得田地都长草了。田地一长草,军队吃什么?老百姓吃什么?这跟自己搞垮自己有什么区别?于是,就给曹叡上书,说现在还不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如果把国力都投入到这些项目上来,东吴和蜀国就笑了。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地标建筑,而是专心去对付那两个亡魏国之心不死的敌国。

曹叡一听到这样的言论就烦,但又不好不答复,就在那里底气很不足地对陈群说:“其实,王霸事业和王宫建设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一点没有冲突。”

陈群一看,曹叡居然还争辩?于是,又摆起了老资格,举了秦始皇的例子,对曹叡进行无情地反驳。曹叡这才不说什么,“乃为之少有减省”——其实仍在坚持,只是减少了一些开支。

曹叡热爱豪宅也热爱美女。当然,他的老爸和他的爷爷更好这一口。他们只是爱好一下,别的基本不管。曹叡却不同,觉得只让美女在后宫完全等同于玩具,也太不够意思了。于是,也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让她们成为官员。当时,曹叡后宫人员编制十分强大,从贵人到勤杂人员,总共有几千人。他引进选拔机制,选了六个有文化、学历高、有水平、讲政治的美女,给她们每人发了一张“尚书”的任命书,使她们从宫女成为女尚书。

这些美女长得这么漂亮,工作能力肯定也会很强的。居然叫她们“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让她们审查那些未经尚书省而直接上奏的奏章,看过之后,分类处理,如果觉得可行,就可以直接写上“准奏”两个字。他觉得这么一来,既让美女们发挥余热,又免得自己天天盯着那么多公文累得要命。

他觉得很爽。

可高柔却一点不爽,直接给他上书,把他近来的这些事都提了出来,什么大造宫殿啦,什么后宫美女严重超编啦(高柔说,《周礼》对于后宫的编制早有规定,不能超过一百二十人,现在是一百二十人的多少倍了?)。皇帝现在虽然后宫美女几千,可儿子却没有生出几个。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就是由于美女太多的原因。所以,他建议,最好只选一些漂亮健康而素质高的美女在后宫里,其他的美女可以全部遣返。然后曹叡来个静以修身,养足精神,以后儿子肯定会多起来。

曹叡嫌他啰唆,说,如果没有别的话,那他就不用多说了——当然,如果他还有别的事,仍然可以讲一讲。

高柔还能说什么?估计说了也是白说。

奢华皇帝(上)

曹叡看到自己在洛阳那里搞建设,陈群和高柔都坚决反对,就跑到北芒山,决定把北芒山的山顶铲平,在上面建造一座观光台,可以不用望远镜就一眼看到孟津,算是为洛阳旅游业做点好事。

这一次,陈群和高柔果然没有说什么。

可辛毗却又有意见了。说他现在移山,靠的全是百姓的人力。要是让百姓太苦太累了,他们就会变成陈胜吴广。而且把那个山削平之后,河水涨起来,没有山挡了,洛阳城里不洪水滔天才怪。

曹叡一看,这样一来,后果还真严重。终于叫停了这个工程。

杨阜看到辛毗的意见被曹叡愉快地接受,知道曹叡现在心情不错,就跟着上了一书,说皇帝现在有点奢侈了,还是向武皇帝学习一下,勤俭一点是有好处的。

曹叡这时的心情确实很好,看了这个奏章,立即下令对杨阜大大地表彰了一把。可他却没有真正地接受,更没有改正过来。

杨阜受表彰之后,更加激动,又接着上书,劝曹叡一定要记得尧和舜当国家元首时只住草房和低矮的屋子,但天下太平得很,人民的幸福指数高到天;夏桀和纣王的宫殿很宏伟壮观,可最后不但丢了江山,还掉了脑袋。这是历史的教训,是血的教训。如果他不提醒,那是他的责任,现在他提醒了,曹叡不改那是曹叡的责任。

这些话,以前陈群和高柔都说过,例子举得也很多,道理全是一个道理,但曹叡就是不舒服。可现在他看到杨阜的这些文字,心情却很感动,亲自给他写了一段文字作为答复,算是又表扬了他一次。

杨阜大概多次上书多次得到表扬,表扬率高于其他同事,对皇帝的要求就更严了。有一次,曹叡想休闲一下,就戴着一顶普通的方便帽,又穿了一件淡青色的短袖,觉得很酷。可杨阜一见,就不爽了,觉得不顺眼,当场问曹叡:“皇上,请问你穿的这套衣服符合礼制的哪一条规定?”

曹叡一听,脸红红地在那里站着,像个被老师批评的小学生一样,紧闭着嘴,一言不发。从此以后,他还真的不敢再穿制服之外的衣服与杨阜见面。

杨阜确实是个批评皇帝的能手,他这么一步步地向曹叡进行批评,批评得曹叡都怕他了。他确定曹叡对他有点怕之后,就采取进一步行动,要压缩后宫的编制。这一次,他上书要求把那些从来没有跟皇帝有过亲密接触的美女都遣返回家。曹叡还没有答复,老哥子就已经行动起来,把有关官员叫了来过,要求他们向他汇报目前后宫吃空饷的有多少人?

那个官员虽然职务不大、级别不高,但以为自己是为皇帝服务,尤其在个人生活问题上,要坚决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要是那些人员少了,他还管谁?于是,大声对杨阜说:“禁密,不得宣露!”意思是说:这是皇帝的机密,不能对外公开!他根本不懂得杨阜的厉害,以为自己有皇帝在那里撑腰,杨阜一个老头子再怎么恶狠狠,也狠不过皇帝啊。

哪知,杨阜比皇帝狠多了,看到这个家伙居然敢在他面前耍大牌,立刻愤怒起来,当场打了他一百杖。

杨阜这一次虽然只白打了那个官员一把,没能成功地压缩后宫的美女编制,但曹叡对杨阜的害怕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蒋济和王基看到杨阜多次向曹叡进谏,曹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越来越敬畏,以为进谏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谁进谏都有好果子吃,于是先后上书,要求皇帝赶快停止劳役。

哪知,两人加班加点写成的奏章,送上去后,曹叡理都不理,继续搞自己的项目建设,天天叫有关部门赶工期抓进度。

孙礼又上书,说老百姓现在真的受不住了,请马上停止劳役,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曹叡看了孙礼的信,觉得这么多人都说再这样下去,后果会很严重,可能是真的吧?于是,那就尊重一下自然界的规律,让北芒山保持它的原始状态。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暂时停止劳役。

孙礼看到曹叡真的按他的建议,下令把那些农民工遣返回田地里,去种田种地,却还是有点不相信,还要继续监督下去——说不定那些主管部门根本不执行这个命令。

果然,那些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在接到曹叡的命令之后,又上书请求皇帝让劳工再留下继续做一个月,把工程完成了再走。

孙礼听到后,直接跑到工地那里,叫负责人把那个奏章的稿子交给他,说不能再送上去了。皇帝都说过要遣返,他就得遣返,还有什么好说的?

孙礼的这个行为,曹叡很快就知道。曹叡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那些工程彻底完成,那个负责人的奏章肯定是得到过暗示的。哪知却被孙礼提前拿走。如果是别的皇帝,这时一定心情超级不爽,先在那里破口大骂,然后找个机会,把孙礼拿掉。可曹叡却觉得孙礼监督得居然这么彻底,对他一点意见也没有——当然,最后也没有把孙礼的建议当建议。这就是曹叡的另一面。他身为皇帝,而且是稳稳拿着大权的皇帝,对这些敢于顶撞他的人,一点不生气——虽然他不接受他们的批评建议,但却没有因为如此而大量发小鞋,让他们受够。当然,如果曹叡是个动不动就生气、就愤怒的人,这些朝臣也就不会这么大胆地提建议了。

曹叡虽然天天被这些魏国老一辈革命家批评来批评去,而且有时就某个问题这个人说了,那个人又说,明明知道他已经烦得想死了,他们仍然说,但他只是郁闷,却从不生气,都能容忍他们的喋喋不休。

当然,曹叡现在最郁闷的不是这些老家伙天天监督他,天天说他奢侈,天天想让他回到节俭的轨道上来,而是他到现在居然还没有个儿子——他生过儿子,但儿子的命都太短。曹叡还真是个明白人,他大概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玩得有点过分了,生命有点透支了,怕自己真的活不多久了,虽然才三十多岁,但死亡的预感已经充满心里,得想办法定个继承人了。

青龙三年的八月,他任命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儿子不是他的亲儿子,而是从别人那里过继而来的。但他把这事列为国家特级机密,于是,谁也不知道这两个儿子的真正老爸是谁。当然,据小道消息说,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当然,这时他还没有完全绝望,只是让两个非亲生儿子当“王”,而没有立谁为太子。他仍然盼望自己能生个儿子。

做完了这件事,他又继续搞他的基础建设。这次,他没有把项目立在北芒山,而是在崇华殿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这个宫殿。大家一看,都以为,曹叡这回没有搞新项目了,可能会节省不少钱,可以用这个钱去当军费了。哪知,他的脑子好用得很,开工之后,就把崇华殿改名为“九龙殿”。叫九龙殿,总得有龙吧?大家一想,觉得也对。

然后曹叡说,有龙也必须有水,对吧?

大家又觉得也对。

于是,开了一条小河,把水引进来。可光有一条小河在那里潺潺流过,旁边什么也没有,跟城里臭水沟也没有什么区别,得搞点修饰才像个样子啊。于是,大家没有什么意见。

于是,拉来大量玉石,在那里砌成水井,然后用彩缎包裹井栏,还用玉来刻成蟾蜍,让水从这些玉蟾蜍的嘴里流入,再从玉雕的神龙嘴里吐出。最后,还叫马钧做了个司南车,搞了个百戏车,以水为动力,让这些车不停地转。

大家一看,这才知道,皇帝大人原来花的钱更多了。

曹叡把大家玩了一把,终于毫无阻力地把个豪华工程完成得很顺利。于是,又修建陵霄阙。

这一次大家不准备再上他的当了。可他却不再举行听证会,向大家征求意见了,而是直接大笔一挥,宣布立项。可才开始动工,就有几只喜鹊在上面愉快地叫来叫去。

曹叡一看到这个情况,就把太史令高堂隆叫来,问他这个喜鹊叫是什么意思?

高堂隆当场背了《诗经》名句:“惟鹊有巢,惟鸠居之。”然后像给小学生上课一样,说:“这个意思我不说,估计陛下也知道。但我仍然要说。这意思就是,这个宫殿建成了,但不能住在里,等于是建给别人住。其他话,我就不好说了。”

曹叡一听,也有点怕了起来。

奢华皇帝(下)

可他才害怕没有几天,就又继续动工。

曹叡对待大臣的进谏很宽容,不管他们说什么,他都不在乎,不会生他们的气。可对工程进度的要求却急得很,一点余地也没有。如果哪个工程没能按时按量完成,他就会亲自把主管人员叫来问原因。而这些人的话还没有出口,刀斧手就已经先行动了,他们的脑袋已经滚落地下,完全是一个暴君的嘴脸。

曹叡到了这时,觉得魏国土地上的那些奢侈品不够用了,就派人去找孙权,说大家做个公平交易,吴国给魏国提供珠玑、翡翠、玳瑁,魏国给吴国提供战马。

孙权清醒得很,看到曹叡这个外贸清单,高兴得要命,这些奢侈品有什么用,战马才最有用。立即爽快地跟曹叡做了交易。

到了青龙四年,吴国和魏国有两个牛人分别死掉。

吴国是张昭死去。张昭虽然在赤壁之战发生前,意志有点薄弱,成为投降派的带头大哥,因此后来孙权总是耿耿于怀,也让他以后的心情一直不爽。但他是个硬颈人物,一旦看到孙权做错了什么事,就坚持原则到底,死不回头。而孙权也知道他的那个投降论调并不是只为自己好,而是看不清形势而已,所以,除了在嘴巴上把他呛几句之外,对他还是很尊重的,仍然把他当成东吴的大佬级人物,而他却仍然在很多公开场合跟孙权顶牛到底。弄得孙权以及大臣都不敢惹他。他活了八十一岁,这在当时绝对算是长寿了。

魏国死掉的是陈群。陈群是曹操时代的人物,跟曹丕走得最近,是太子“四友”的带头大哥,对曹丕当上皇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很多人对他晚年的事情非常了解,但对他早年的经历却不怎么知道。其实,很早时期,他曾当过刘备的马仔。刘备当豫州刺史时,发现陈群是个人才,就让他当了自己的别驾。

那时,他也把刘备当成自己的老板,很积极为刘备献计献策。当时,刘备虽然是豫州刺史,官衔还不算低,但地盘却几乎没有。所以,那时刘备比谁都想抢到一块地皮。正好陶谦死掉,徐州城里的那些老大,就一致通过,把徐州送给刘备,请刘备过来当徐州刺史。

刘备高兴得上卫生间都在大笑,可陈群却劝刘备不要高兴得太早,更不要急着过去当那个徐州刺史。他对刘备说:“老大,先把徐州的形势好好地看一看。现在徐州的周边还有袁术和吕布。袁术的势力现在还很强悍,眼睛也盯着徐州。如果咱们现在过去,他肯定过来跟咱抢一抢。如果咱们在跟袁术抢的过程中,吕布抄了咱的后路,结果就很严重了——即使咱拿下了徐州,也成不了什么事啊。”

那时,刘备正心急得要命,一点不把陈群的话当话,带着部队就高高兴兴地去接管徐州——不费一枪一弹,就得了一块黄金地皮,谁不要谁就是菜鸟一个。他的这个意见,刘备不能听,有什么好的建议,下次再说吧。

于是,向徐州进军。袁术的部队也开了过来。两人正打得高兴,吕布果然像陈群说的那样,向下邳偷袭。如果吕布只拿下下邳就算了,那也还没有什么。可吕布觉得既然已经跟刘备作对了,那就干脆做得更深入一点,于是,他还派兵过去,跟袁术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夹击刘备。刘备那时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连袁术都有点对付不了,哪还顶得住两家的同时攻击,立马被人家“大破之”。

在刘备被人家扁得满世界跑后,陈群同样不看好吕布和袁术,跟着他的老爸避难去了,最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举了茂才,然后当了个任柘令,哪知却干不好,就又去跟老爸当啃老族。直到曹操把吕布全面搞定后,他才投入曹操集团,慢慢做起来,成为三朝元老。他虽然没有司马懿那么著名,但他活着时,地位比司马懿还高一点。

陈群对军事不怎么在行,但却是玩政治的好手。“九品中正制”就是他一手炮制出来的,对后来的晋朝影响很大。他不但在魏国内部玩自己的政治,也把这个政治玩到国际上。陈群还在很早的时候,就着手跟蜀国政坛大佬的交往。你也许记不得许靖了吧?可陈群却记得。许靖是当时清谈的领袖人物之一,后来成为蜀国排名最靠前的大臣——虽然他的权力基本靠后,但他的名望却还在。陈群很快就了解到许靖原来是他老爸陈纪的旧相识,当年天天称他老爸为陈纪兄。于是,一有时间就跟许靖通信。

他不但跟许靖通信,还想办法跟诸葛亮结交。

他知道刘巴是个大人才,那时,正在刘备的手下。于是,他就给诸葛亮写信,大力赞美刘巴,希望刘巴能健康长寿,多为人民做贡献。

诸葛亮接了陈群的信后,便在第一时间回信。

陈群就保持了与诸葛亮的书信往来。直到黄初四年,他联合了魏国的几个名臣,联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请诸葛亮认清形势,说四川就那么一点地方,是不能跟魏国对着干的。这是上天的安排,请诸葛亮深刻领会天命,带着蜀汉向魏国称臣。

他的分析是很到位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但诸葛亮能听他的话吗?于是,他的政治牌没有打出国外,只能不了了之。陈群是曹丕的亲密战友,后来成为曹丕的托孤重臣,而且还成为曹叡时代的首席大臣。

陈群在曹叡时代,多次规劝过曹叡,曹叡虽然觉得陈群很烦,但对老爸的这个亲密战友还是很尊重的。

陈群不管怎么烦曹叡,曹叡一点不生气。可曹叡对自己皇后的态度就很恶劣了。

曹叡还当亲王时,就讨了一个虞氏的美女当自己的王妃。按照传统惯例,曹叡当上皇帝之后,王妃就应该成为皇后。哪知,曹叡却不让她当皇后。她不能当皇后,心里非常不爽。于是,曹操的老婆卞太后就出面,做她的思想工作:皇后的位子就一个,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你当妃子也一样,也是在为皇帝服务。

虞氏就天天埋怨,说曹家是草根出身,只看重那些草根美女,以后曹氏的下场会很难看的。

这话传到卞太后那里,卞太后就生气了。因为卞太后就是草根出身。她在这里骂草根,这不是骂卞氏是什么?于是,一声令下,虞氏就被赶出洛阳,以后就当邺城宫里的专业住户。

虞氏一被赶走,毛氏就浮出水面。

毛美女也是黄初年间被选进东宫的。那时,曹叡还当平原王,觉得这个毛氏很养眼,于是就很爱她,爱到什么地步?——出入与同舆辇。曹叡在那个时候就有把她立为皇后的打算。可当时虞氏还在。虞氏的资格比她大多了,是曹叡的第一夫人,那时,还是论资排辈的。

当然,如果虞氏出现了什么错误,那是很好处理的——母仪天下的人,人品是不能出问题的。可当时虞氏一点错误也没有。

曹叡很郁闷,就来个冷处理,先让皇后的位子空缺,等哪天心情好了,再立皇后——其实是等哪天虞氏犯错误了,再立毛氏做皇后。我们知道曹叡的这个心理,虞氏更知道。她知道曹叡的这个心理,她不郁闷才怪。

于是,就发牢骚,最后就被拿下。

曹叡拿下虞氏之后,就把毛氏提了上来,让她当了第一夫人。太和元年,曹叡册封毛氏为皇后,她的老爸毛嘉为骑都尉,还让她的弟弟毛曾当郎中。

这一切很顺利。

毛皇后看上去命运很不错。

可看上去很不错的命运,往往后来就差了。

曹叡在其他地方跟他的老爸还是有区别的。可在对待美女这方面,跟他的老爸却保持高度一致。

他老爸当时拼命把甄氏拿到手,可后来,等甄氏一老,就把甄氏当成了垃圾,最后把她弄死了。曹叡虽然很痛恨郭太后把他的老妈害死,最后也很愤怒地报复了一把,可到他时,他仍然坚持走老爸的老路。

毛氏刚当皇后时,她的老爸心情超级爽。她的老爸毛嘉本来出身很低微,是个最底层的草根,现在突然暴发,那个得意的神态,全天候都贴在脸上。曹叡当时又特别爱毛美女,于是就不断地提拔她的老爸,没几天就把一张“光禄大夫”的委任状送到毛嘉手里,顺便还封他为博平乡侯。乡侯虽然不怎么大,但诸葛亮也只是个乡侯。这还不算完,曹叡为了让美女高兴,还下了一个文件,叫大臣们都到国丈家里大吃大喝。

毛嘉看到全国的牛人都到自己家里做客,觉得脸面很大。

不过,毛嘉活得不长,到了青龙三年,就死了。

开始时,大家看到曹叡给毛家这么高的待遇,以为毛氏从此幸福的生活会过到死的那一天。

哪知,过了不久,曹叡就像他的老爸一样,又发现了一个美女。而且巧的是,这个美女居然也姓郭。

曹叡看到郭氏后,毛氏立刻就被晾在一边。

景初元年,曹叡有一次到郭氏的园地里举行宴会,请了很多明星到那里又唱又跳。郭氏说,举行这么个文化娱乐活动,也该请皇后到场。

曹叡说:不能请皇后到场。皇后知道了,会造成家庭矛盾。

于是,曹叡把所有的工作人员叫来,交代说不准把今天的活动内容传出去,谁说出去打死谁。

可能做得到吗?

第二天,毛皇后就什么都知道了。她问曹叡:“昨日游宴北园,乐乎?”

曹叡一听,立即大怒,那些身边的工作人员,原来都是毛皇后派来卧底的潜伏人员。他当场把十多个他认为的潜伏人员找来,什么也不说,直接叫刀斧手进来,把他们砍死,然后冷冷地对毛皇后说,她也该死。于是大魏国第一夫人,毛皇后被赐死。

曹叡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做法绝对是个暴行。毛皇后绝对是无辜的,自己对不住毛皇后。于是,他又给毛皇后加了个谥号——当然,这个谥号也不怎么很好听,曰“悼皇后”,而且还把她的哥哥毛曾提拔了一把,算是对毛家的一个补偿。但这个补偿对于毛皇后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04.html

上一篇:平定辽东
下一篇:五丈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