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五丈原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2:36 0

诸葛亮又来了

诸葛亮在取得北伐胜利后,又因为李平的原因退回汉中。那一次的撤军,虽然把责任推到李平的身上,但诸葛亮也知道,即使是另换上一个人,也无法把粮草运过去。

北伐胜败的关键仍然是粮草问题。

如果不把吃饭问题解决,部队的战斗力再强悍,他的北伐仍然要在胜利中退回始发地点。于是,这两年来,诸葛亮就在全国开展抓革命、促生产活动,继续改进木牛流马技术,提前把粮草都集中运送到斜谷口。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一边修整斜谷口的粮仓,一边训练士兵。

到了青龙二年(234年)的正月,诸葛亮经过这番前期的准备工作,觉得自己的春天真的到来了,于是,决定再次启动北伐的程序,带着十万大军由斜谷向魏国发动军事进攻。

诸葛亮这次的准备工作确实做得比以前都详细、周到。许多年以来,他就跟东吴签订过团结起来与魏国斗争到底的协议。这些年来,两国确实也都在不断地跟魏国那些牛人玩,可都是你玩一下,他又出来玩,玩得一点不协调,步调一点不一致,最终都以不胜而告终。诸葛亮觉得,这一次应该加强一下联络,双方同时出兵,在东西两线同时给魏国制造麻烦,这个麻烦才可以搞大一点。他在带兵出发的时候,也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跑到东吴那里,把自己的意思向东吴高层表达了一下,请孙权配合一下,共同向魏国发难。

诸葛亮这次出师,还真的碰到了一个好的机会。这时,魏国的国内恰好出现一场大规模的疫情,搞得魏国的高层很不爽。

诸葛亮带着他的部队,来到郿县,把部队驻扎在渭水的南岸。

而魏国这次出场的仍然是司马懿。

司马懿在上次跟诸葛亮比赛了一把,由于“种种原因”,被诸葛亮狠狠地玩了几把,取得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这才知道,诸葛亮不是诸葛谨,更不是孟达。诸葛亮的水平确实很牛,跟他硬碰硬是没有便宜可占的。司马懿最大的功夫就是忍,以前曹操对他很提防,多次提醒过曹丕,说司马懿可不是一般人士,是个超级野心家,有可能篡夺曹家的胜利果实。按曹操的性格而言,他对某人的怀疑到了这个程度,他是绝对放不过那个人的。可是,他最后居然放过司马懿,仍然让司马懿当他儿子最亲密的“战友”。我想,这不是曹操主动放过司马懿,而是司马懿太过厉害。他看出曹操的怀疑,立即知道,要是让曹操继续把怀疑加深一度,他的脑袋就落到地下了。如果是别的人到了这个地步,估计要么就选择跳槽离开曹营,要么就全面辞职,跑到山里当隐士,甚至会像孙膑一样装疯卖傻。

可司马懿却绝对不干这些事。他比谁都知道,他是离开不了曹营的。先不说,现在魏蜀吴三个集团中,曹操集团是最强最大的,孙刘两家迟早要被曹家玩出局,他跑到那里跟不跑还有什么区别?而且,曹操对他早就有所提防。曹操老早就发现他是个大人才,以前多次请他来做事,而且连续几年都不放过他,最后还狠狠地威胁了他一把,这才把他弄出来。因此,曹操能让司马懿这样的人跳槽到其他公司来与他为敌吗?只怕司马懿才一拍屁股,脚步还没有抬起来,曹操的大刀就已经砍下来了。因此,出走这一条路是万万行不通的。至于隐居,曹操仍然不会让他有好日子过,仍然会把他当作不配合的人士。当然,向孙膑学习是避开曹操的最佳途径。可司马懿是不会做孙膑的。他是世家出身,最后却把自己变成畜牧的同类,不但他受苦,连祖宗也要跟着被连累。既不能走,又不能隐,更不能疯,于是就只好继续留下来了。如果是别的人,继续留下来,估计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像崔琰那些人的下场。但司马懿不是崔琰。他对曹操以及曹丕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知道自己要在曹操面前露脸,那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但可以把曹丕玩一把。

当时,曹丕正跟曹植开展夺储活动,正急需老奸巨猾的人才,而司马懿正是这样的人才。司马懿很快就成为曹丕竞选班子里的骨干力量——当时有名的“太子四友”之一。

当然,曹丕当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是当不了其他任何人的保护伞的。成为曹丕的铁杆死党,并不能为司马懿拿下免死牌。要想继续混下去,还得想办法去消化掉曹操的那颗疑心。司马懿最后拿出了他的招牌手腕——“忍”字功夫。他在曹操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做人,他低调到哪种地步?把自己降低到马夫的程度。晋书上说他在这段时期里,“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他都变成专业兽医一样了,心里的疑虑就一点一滴地消掉了。

曹操虽然看他有点顺眼了,但仍然没重用他。在曹操时代的那几年,他也只是一个文官,连部队的营防都很少进过。但他一点不着急,把低调的神态固定在脸上,终于艰难地度过了曹操时代。他真正走上历史的前台,是在曹操死后。那时,他已经四十一岁。如果他没有这个“忍”功,他能在曹操怀疑一切的眼皮下活到这个时候吗?

司马懿不但忍功了得,而且毅力惊人。他坚信他能够忍到曹操死的那一天,也坚信曹操死后,他的时代就要来临。因为,他把所有同事都进行过考评,知道曹操死后,曹操留下的那些牛人没有谁是他的对手。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测非常准确。曹丕父子对他的信任几乎超出当时的任何人。曹丕当上皇帝后,几乎是年年都在提拔他。曹丕从掌权到驾崩,没有完成曹操交给他的历史使命,但却完成了对司马懿的大力提拔,把司马懿从一个并不怎么高级的公务员提拔成当时的高级领导人,而且还是军方的领导之一。

曹叡更是把他当成魏国最猛的牛人,亲口对他说,只有他才是诸葛亮的对手,西部问题,只有他才可以解决。

司马懿能混到现在,固然有其过硬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智慧,但其能忍的功夫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大大地得意一番,肯定也有过“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思想,以为曹操一完蛋,自己就什么都不怕了,东吴是鼠辈,可以猛扁一把,诸葛亮同样没什么了不起,同样也可以把这个带着部队从山里冲出来的家伙狠打一顿。哪知,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的力量不怎么样,但他的水平就是厉害。前几年,双方交了一次手,司马懿被打了个大败。如果当时魏国还有几个人才,估计他就会因此而没有了市场。

他被诸葛亮打得全身出汗之后,知道孔明是不可战胜的。于是,他又决定,再次动用那个“忍”字。连曹操都被他“坚忍”下来,诸葛亮为什么就不会被他“忍”下去?

在诸葛亮军容整齐地开到之时,魏国上下个个都手心捏满了汗水,司马懿也捏了一把汗。当然,他的这把汗跟那些人的汗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些人是怕诸葛亮打过来,他是怕诸葛亮找到他的漏洞,然后从漏洞里杀过来,那麻烦就大了。他的漏洞在武功那边。

司马懿在诸葛亮的部队开来后,也带着部队来到渭水边上,然后来个背水为营,把诸葛亮的部队挡在南岸。他对大家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那里出兵,再依山向东,咱就完蛋了;如果他开到五丈原,咱们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司马懿很希望诸葛亮就到五丈原扎营。

而诸葛亮却真的就在五丈原住了下来。

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下一步肯定会争夺北原。所以,咱应该先把北原弄到手。”

其他人一听,都说,诸葛亮哪会去夺那个地方呢?

郭淮说:“你们不要以为北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上了北原,和北山的部队连成一片,然后断绝陇西的道路,那一带的人民群众就会情绪不稳定起来。我们的后果就会很严重。”

司马懿知道郭淮长期在这里工作,有着丰富的对蜀经验,信他的没有错,就让郭淮去抢占北原。

郭淮带着部队立即向北原狂奔。大家才停下脚步,准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时,蜀国的大军就已经杀了上来。

按理说,这时郭淮带的部队并没有多少人马,现在碰上蜀军的主力,这仗应该是没有办法打的。可诸葛亮军事上的强项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反击——前次把司马懿打败,也是一边退兵一边打胜的。双方在北原那里打了一仗,蜀国的主力被郭淮打退。

诸葛亮这次不从武功出兵而硬是在五丈原这里搞事,不是脑子进水,而是他仍然考虑到粮草的问题。他此前虽然把大量粮食屯在斜谷那里,但他早就计算过,那些粮食也不够十万大军吃多少天的,他还必须出台个长期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他是个稳扎稳打的人,认为要打败司马懿不能采用冒险急进的战术,仍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武功出兵,那是速战速决的手法,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他这时已经想到了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最佳方案——屯田!因为五丈原就是一个很适合屯田的地方。

他被郭淮在北原阻击了一把,便没有更进一步采取进攻行动,而是叫子弟兵放下武器,拿起农具,用这个办法来使他们的粮草自给自足。而且他的纪律很严明,一点不给军队下放特权,更不会给他的木流牛马发放什么军牌。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于是,军人和农民“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真正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

陆逊的风度

在诸葛亮大举进兵五丈原,要与司马懿来个持久战时,孙权那边也响应诸葛亮的号召,向魏国发动军事行动。

当年的五月,孙权亲自进入巢湖口。现在三个集团的老板,算起来他的年纪最大,其他两个集团的老总,都是天天在首都那里猛吃猛喝,打仗的事全交给手下马仔去办,只有他还动不动就亲自上前线,虽然已经五十一岁了,但仍然那么雄赳赳气昂昂。本来,他手下也有几个可以上战场杀敌的好手,比如陆逊。可不知道陆逊本来就不是个好战分子,还是因为孙权不想让兵权旁落,还是因为不服气自己的老爸老哥都是战场的好手,硬要多次亲上前线来显示一下。反正,他的内心世界,现在谁也不知道。总之,自从夷陵之战后,东吴每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由孙权来指挥的,陆逊只是坐在武昌那里,进行防守工作。

这一次,孙权肯定更是信心爆棚。以前他多次打过长江去,但都是吃了败仗回来,但这一次不同,因为有诸葛亮在西部搞事,让魏国有点首尾不能相顾的感觉,打个胜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目标仍然是合肥。

他对外宣称,他这次带来的部队有十万。

而且还不算完。他还要求陆逊和诸葛谨率部一万多人向江夏、沔口,向襄阳等地进发;要求将军孙韶、张承从广陵、淮阴,多方位向魏国进攻。可说是东吴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了。

魏国这边主管对东吴的第一责任人仍然是满宠。

满宠知道孙权大规模出动之后,也想组织力量,带着各路大军去救合肥,在那里跟孙权决一死战。

田豫却说:“老大这样一来,正好中了敌人的阴谋。孙权这次全国动员而来,肯定是想取得更大的成果,不是只为了赚点小利的。他们现在大规模地向合肥新城进军,其实只是做个样子,引诱我们大军出来,然后猛打一把。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拼命进攻新城,一点也不理他们。他们在那里拼命了一段时间后,锐气自然被挫伤,进攻的积极性就没有了,他们士气也就全面下跌。我们到了那个时候再全力出击,肯定能把那一群困了累了的东吴兵全面打败。当然,如果孙权看出咱们这个阴谋,他就不会很傻很天真地去进攻新城了。他们不攻城,除了撤退,没有别的动作。老大,信我的没有错。不要跑过去上他们的当。”

曹叡听了田豫的意见。

于是,那里就只有满宠一个人在战斗。

当时,魏国东方的部队正在轮番休假,满宠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于是,他上书要求把中军的兵派过来参加战斗,然后紧急通知那些休假的士兵立即归队,集中力量去迎战孙权。

曹叡听从刘邵的意见,认为敌军数量很庞大,而且刚刚杀上来,士气正处于高涨阶段,战斗力也处于顶峰时期,满庞的部队又不多,再怎么拼命也打不过孙权。不如先派步兵五千、骑兵三千作为先头部队,快速开发,到处高调宣称,从数道进军,给敌人造成心理压力。骑兵到合肥后,就到处开展布置疑兵的动作,叫士兵的队形搞得松散一点,多插点军旗,多擂点战鼓,在城下把嚣张的气氛做足,然后再派一支部队突然出现在敌人的背后,截断他们的退路和粮道。孙权肯定不知道他们的底细,看到这个模样就会怕起来,最后就会夺路狂逃。只需喊几声,根本不用打他,他就会失败撤回。

这时,满宠还在前线那里奋战。

满宠想把新城那里的军民转移到寿春,以便把孙权的部队更深地引入魏国境内,然后制造机会把他们全部歼灭。可曹叡不同意。他认为,合肥新城和襄阳以及祁山一样,是蜀吴两国北伐的必争之地,千万不能自动让给他们。这几个城池历来是敌人的克星,他们曾经多次在这几个地方遭到可耻的失败。他要求诸将一定要死守死守再死守,他将带着部队前去救援。不过,他估计,等到他出发时,孙权已经退兵了。

曹叡在这场战役中,显示了他的军事能力。他一面准备亲自带兵去抵御孙权,一面派征蜀护军秦朗带着两万部队去增强司马懿的力量,一面给司马懿下令:“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意思是说:司马懿只管死守,不要出战,等他们没有了粮食就会撒脚丫子。那时,我们再贴着他们的屁股猛踢几脚,会让他们感到很疼痛的。

曹叡在做完这些部署之后,于当年的六月,登上龙舟,宣布东征。

满宠还在跟孙权拼命。

满宠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斗志仍然很旺盛,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他手下的士兵不多,因此他只想着能坚持到曹叡的援军来到就可以了。哪知却在这次防守反击中,取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东吴方面看到新城没有什么敌人,就以为拿下这个城池是迟早的事,因此拼命进攻,向合肥新城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他们架着云梯爬上城墙。满宠就向郝昭学习,叫大家用火攻,把那些攻城器械统统烧掉。然后还拼命向敌人放箭,居然把孙权的一个侄儿孙泰射死。

东吴兵看到连孙泰都被打死了,士气就突然疲软起来。这时,东吴的士兵又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军营中出现了大量的病号。

而这时,魏国那些充当疑兵的部队已经到达,他们一路大叫皇帝已经亲征,一定要活捉孙权——其实,现在曹叡的大军离合肥还有几百里地。

孙权本来以为曹叡不会亲自过来,哪知事情往往不按他以为的那样发展下去。这时他听说曹叡已经率领大军前来,就有点怕了起来。他一怕,就不想继续战斗了,于是,宣布撤军。没几天,孙韶也跟着退兵。

本来东吴这次出兵,是三路同时进发的,现在孙权和孙韶同时退兵,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却没有向陆逊打一声招呼。于是,只有陆逊还没有退下来,成了一支孤军。

陆逊知道那两路友军已经回去了,便派韩扁带着他的亲笔信去见孙权,问一下他们的情况,顺便把他这边的情况向孙权汇报一下。哪知这个韩扁虽然有本事成为陆逊的亲信,但却没有本事带着密信通过敌占区。他才进入魏国的防区,就被人家的巡逻部队抓个正着,那封信也被搜了出去。

诸葛谨知道韩扁被敌人抓住后,就害怕起来,赶紧给陆逊发了一封信:“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意思是说:皇帝已经往回走了,现在韩扁又被敌人捉住,咱们的底细全部晒在敌人的面前了。现在江水又已经干了,咱们还是抓紧时间逃跑为妙。

陆逊读完了诸葛谨的信后,脸色一点变化也没有,什么话也不说,叫士兵们继续按既定方针办,淡定得很,好像现在很安全。

有人把这个情况向诸葛谨报告了,说陆逊可能脑子进水了——大敌当前,又孤军作战,居然还一点不着急,这不是等死是什么?

诸葛谨这时虽然很怕,但他更相信陆逊,他说:“伯言多智略,其必当有以。”于是,亲自跑到陆逊那里,问陆逊为什么会这么做?

陆逊说:“敌人看到咱们的老大带着大军退回去了,就认为什么都不用怕了,可以动用全部的力气来跟我们玩了。而且,他们已经守住了那些险要的路口,占尽了地利,形势对我们一点都不好。广大指战员们现在已经情绪不稳定,所以,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先把部队的军心稳定下来,然后再想别的办法撤回去。如果现在紧急退兵,敌人就会知道我们害怕了,肯定会大打过来,我们还能逃得出去吗?”

诸葛谨一听,认为有道理。于是,两人在那里秘密地商量了一番,然后命令诸葛谨负责带领水兵,做好撤退的准备工作,陆逊则带着全部兵马大喊大叫着要向襄阳进军。只要稍有点脑子的人,都会知道,陆逊这么做是在玩虚张声势的把戏。但因为陆逊能打仗的名气太大,魏国人便宁愿相信他是真的要攻打襄阳,而不相信他在玩把戏。于是,各路部队都紧急撤回去,要拼尽全力保卫襄阳。

于是,后退之路全部打开。诸葛谨带着船队开了出来。

陆逊则继续玩他的把戏,从容地走到船上,向魏兵秀了一把他的从容镇定。魏兵看到陆逊在船上走来走去,居然都不敢靠近。

陆逊退到白围时,看到魏兵还在那里发呆,觉得还可以欺负他们一下了。于是,他在那里停下来,说想在这里打打猎,改善一下生活。

他这么大声宣布之后,就回到房间里,把周峻、张梁叫来,说可以乘着这个机会把部队开过去,搞他们一把。

两人得令,立即按照陆逊的部署,率部袭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居然都大获全胜,歼灭敌兵一千多人,然后凯旋。

当然,陆逊的这点胜利实在算不得什么。真正的胜利还是曹叡。他这次成功地让东吴三路大军全部退回老家,打破了诸葛亮联合吴国同时向魏国发难的图谋,又使得诸葛亮只凭蜀国的力量在跟魏国玩。你想想,现在魏国的力量跟蜀国的力量比起来,那是大力士在跟小孩打擂台——除非现在曹叡比刘禅更弱智、司马懿比赵括还无能,也许诸葛亮会成功。可曹叡弱智吗?司马懿无能吗?

光凭这两个人的组合,就比刘禅与诸葛亮的组合强大多了。

当然,刘禅很相信诸葛亮,把全部权力都交到他的手中。而曹叡也很相信司马懿,不但相信司马懿的人品,而且也相信司马懿的能力。

当曹叡把孙权吓退之后,很多人都建议,请曹叡车驾再西幸长安,当司马懿的坚强后盾,这样才可以把诸葛亮赶跑。

可曹叡却不干,他说:“现在孙权夹着尾巴逃跑了,诸葛亮知道后,肯定会害怕起来,胆子就会跟着缩水。司马懿完全可以对付得了他。我什么都不用担心了。”于是,一点不理西部的形势,继续向东开发,一直到寿春,然后在那里开了个庆功大会,对立过功的马仔们狠狠地表彰了一把。到了八月,他才回到许昌。

孔明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虽然摆了个打持久战的架势,叫士兵们又武又农,要跟司马懿把耐心比拼到底,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急。他天天叫人向司马懿挑战,天天把军中嗓门最响亮的士兵派过去,集体向司马懿大骂。可司马懿却一点不生气——有本事有力气,那就骂吧。他们这么骂他,除了显得他们没有文化之外,曹叡不会让他们有别的收获。骂吧,一点不影响司马懿的生活。

诸葛亮看到这么挑战下去,也不是办法。可又没有其他办法啊。最后,他想得差不多头都快裂了,才想出一个办法来。估计连他也认为,这个办法也不是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他派人带着一套女人的服装送给司马懿,说司马懿他这么怕死,干脆去当个美女算了。如果这个办法用来刺激个屠户的神经,可能会有一些效果,可这能把司马懿的情绪调动起来吗?要是这么一套衣服就可以让司马懿的情绪波动起来,司马懿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还能跟诸葛亮对垒到现在,对垒得连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吗?

司马懿收到这套衣服后,打开一看,是真丝,还是正宗优质的蜀锦。他心想:老子常年在外跑着,每次回去,二夫人老是埋怨没有给她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孔明真是个好人,知道我有这方面的缺点,帮我搞定了。谢谢你了,孔明。

他满脸笑容地收下那套衣服。

当然,司马懿并没有在他的部属面前满脸笑容。因为,现在他手下那一干人都已经忍不住了,敌人就在眼皮底下,天天大喊大叫,全世界骂人的话都已经重复使用了多遍,连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被骂得身体发臭起来了。现在诸葛亮还亲自出马,送他们最高统帅一套亮丽的美女服装,这不把他们全看成魏国娘子军是什么?如果司马懿到这时候还在马仔们面前笑眯眯,他们估计是忍无可忍了。他们要是忍无可忍起来,他忍了这么多天,那可就白忍了。所以,他必须在他们那里做个愤怒的表情,让他们也觉得他身上还是有血性的。

他把大家叫来,然后把诸葛亮的那套衣服摆出来,然后拍着那张红木办公桌大叫:“这个诸葛村夫,也太缺德了,居然把老子看成是母性动物。老子跟他不共戴天。”他破口大骂了一通之后,立即当着大家的面,写了一封请战书,当场派使者骑上最快的马,以最快的速度狂跑到首都,直接要求皇帝下令他出战。

那些手下看到这回司马懿真的愤怒了,他们真的有仗可打了,个个都高兴得要命:蜀兵天天骂我们,你躲在指挥部里,当然情绪一点不激动,一点不气急败坏。现在诸葛亮骂到你的头上来了,你这才知道被侮辱是件让人不爽的事。早知道这样,过去叫诸葛亮直接骂他,现在早就开庆功大会了。

可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他也知道他这个办法实在太小儿科了,在司马懿那里实在算不上什么办法。司马懿是不会上这个当的,只有那几个头脑简单的手下会上这个当。可那几个家伙上这个当,有什么用?

没几天,曹叡就派卫尉辛毗带着节符来当司马懿的军师,然后宣读了皇帝的命令,不管司马懿受到什么侮辱,都得老老实实地躲在军营里,虚心接受诸葛亮的谩骂和侮辱。辛毗现在的职责只有一条,就是坚决压制司马懿的情绪,不能让司马懿冲动,更不能让司马懿出战。

这个消息传到蜀军那里,诸葛亮的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来了,看来敌人真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长叹一声:“司马懿本来就不愿出战。他上表请战可不是为了要出战,而是做给那些手下看看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可以搞定我,他还用跑千里路去请示吗?这不是司马懿的风格啊。”诸葛亮确实是看透了司马懿——当初孟达都不在司马懿的辖区范围内,他也只是一边上表,一边带着部队狂奔一千多里,一举把孟达搞定。现在他权力更大,曹叡曾明确规定,西方的事全权由他处理了,他还用这么请示吗?要是什么都这么请示,他这个前线指挥官还有什么用?

诸葛亮很了解司马懿,司马懿也很了解诸葛亮。

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衣服时,司马懿盛情款待了使者。席间,司马懿态度很和蔼可亲,跟使者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当然,都不谈那些军事大事,更不打什么外交辞令,而是拉拉家常。

司马懿一边吃,一边问使者孔明的饮食起居,一天吃几餐,一餐吃多少,一天办公多少小时。使者的口才估计应该不错,肯定打了很多腹稿,准备应对魏国的口头挑战,为蜀汉人民争个面子。哪知,司马懿却全问这些事,他哪想到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一点不重要,但对司马懿而言,却是最宝贵的情报。他想也不想,直接就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司马懿一听,大喜。送使者出门之后,就立即对他的手下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意思是说:诸葛亮吃得比猫还少,做得比牛还多,他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任何地方表明司马懿是个预言大师,只有诸葛亮才是预言大师。可诸葛亮的那些预言,你功力不够是看不懂的,司马懿的这个预言,连阿猫阿狗也看得懂。

司马懿的这个预言发表了没几天,诸葛亮还真的病了,而且还“病笃”起来。

别人的病再怎么严重,再怎么“笃”,也不是什么大事。可诸葛亮的病一严重,局面就不一样了。刘禅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诸葛亮已经病到最后时刻了,立刻派尚书仆射李福代表他跑到五丈原看望诸葛亮。当然,说是过来看望,其实是问诸葛亮挂了之后,没有了孔明掌舵的蜀国该怎么办?

李福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还可以说话。李福拿出问话提纲,一一向诸葛亮问了一遍。诸葛亮一一进行了回答,算是交代了后事。

李福把诸葛亮的话全部记录了之后,立即告别,回去向刘禅汇报。

可没过几天,他又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要求再见诸葛亮。

诸葛亮一看到李福就说:“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求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会再跑回来的。那几天我们虽然天天在一起,谈话一整天,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没有谈到。所以,你又会回来问我。好吧。你所问的事,蒋琬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福一听,孔明真是牛人,便向诸葛亮道歉说:“几天前确实没有问过这些事。如果你百年之后,谁可以接过你的班,所以又跑了回来。现在再请教一个事,蒋琬之后,谁又可以接班?”

诸葛亮说:“文伟可以继之。”文伟就是费祎的字。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不再回答。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才。

诸葛亮在说完这几句话的当月,就彻底闭上了眼睛,那颗号称史上最聪明的脑袋也停止了运转。

据说,诸葛亮死的当天夜里,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但这些据说也只是在野史里讲到,真正的目击者是谁,谁也不知道。其实,诸葛亮的死,也跟平常人一样,死得很平凡。但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里写得却很神乎。他根据这个野史编了个很吸引人眼球的故事,说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了,就在那里搞点鬼怪动作,点了几个油灯,然后作法,说要是油灯到某时不灭,他的寿命就可以增加一纪,一纪就是十二年。大家想想,要是诸葛亮还能多活十二年,那会是什么样的形势?可后来,魏延冒冒失失地跑了进来,别的东西一点没有碰着,却硬是把那盏诸葛亮的生命之灯碰翻。于是,诸葛亮禳星之法失败,于是那颗星星“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最终又落了。于是,诸葛亮的生命就再也无法挽回。

罗贯中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魏延的身上,使得读者对诸葛亮更加同情几分,对魏延更加愤恨到底。

其实,诸葛亮之死,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跟魏延一点关系也没有。

诸葛亮一死,蜀国没有了总指挥,当然不敢继续北伐了。于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暂时接过诸葛亮的大权——诸葛亮虽然在死前把他的继位者都安排得很到位,选的人才也很好,但是在安排撤退的总指挥时,找错了人。他不应该让杨仪来担当这个角色。因为,他一死,蜀军马上就处于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关键时刻就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否则,就很难渡过难关。这个总挥就必须有团结他人的肚量,是个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杨仪的组织能力肯定很出色,做事也很果断,但却是个小人,是个容不下别人的人,官本位也很严重。而当时,他的资格又不是最老的。因为,比他资格老的人还有,比他还会打仗人的也还有。比如魏延。魏延可是连刘备也看好的人才。

可到了这时,杨仪却一点不理他,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先秘不发丧——这绝对是正确的,然后整军而出,全军退回——这也没有什么问题,连诸葛亮还活着时,都拿司马懿没办法,现在就更不能跟人家玩了。但他却没有跟魏延商量,一点也不去听一下他的意见,如果魏延没有意见,他还是魏延吗?

幸亏还有姜维,姜维的能力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杨仪撤退的时候,很多人都跑过去向司马懿报告:诸葛亮已经死了,现在杨仪正带着蜀国侵略军狼狈退回去。

司马懿这时虽然没有得到诸葛亮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他相信,这个小道消息百分之百的没有水分。面对蜀国,他只怕诸葛亮一个人,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现在诸葛亮死了,他还怕谁?他要是还怕下去,他还是司马懿吗?他忍在那里,等的就是诸葛亮死的这一天。于是,他下令追击,把蜀兵往死里打。

可当魏兵牛烘烘地喊打喊杀冲上来时,蜀兵却在姜维的指挥下,突然掉头过来,摆出一副防守反击的姿态,要跟魏兵狠狠地大打一场。司马懿曾吃过诸葛亮这个亏,看到这个架势,突然就软了下来,以为诸葛亮可能还没有死,那个使者是在忽悠自己,诸葛亮送衣服是假的,让那个使者来骗他才是真的。目的是使他认为,诸葛亮真的没有多少日子好过了,然后过不了几天就装死,然后自己就傻乎乎地过来上诸葛亮的当。人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何况面对的是史上阴谋诡计最多的诸葛亮?

司马懿这么一想,就吓得怕了起来,紧急下令收兵回营,不要再上诸葛亮的当。其实,这一次他没有上诸葛亮的当,而是上了姜维的当。

蜀兵靠这一招把司马懿吓得缩回去之后,退回斜谷,进入安全地带后,这才大声向全世界宣布:蜀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军、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诸葛亮同志于前天在五丈原去世。

司马懿被姜维吓退回去的故事,没几天就全面传播开来,当地的老百姓还编了个顺口溜:“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

这个顺口溜传到司马懿的耳朵里,司马懿一点不暴跳如雷,反而笑道:“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他来到诸葛亮驻军的营垒里,察看了一下诸葛亮的布置,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的这句话绝对是内心话,从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真的是个人才。只是他所处的集团里,不但没有人才,而且实力也太薄弱,只掌握了蜀国那块不大的地皮,人口数量也少得可怜,不管是死守,还是进攻,最后都会遭到失败的下场。诸葛亮对这方面肯定是做过长时间的思考——这一点,他在后出师表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他不进攻,最后蜀国会完蛋,所以,不如采用进攻的策略,即使不能搞定魏国,但还可以掌握一下主动权,让蜀国多有几天好日子过。当然,天天打仗,老百姓绝对是没有好日子过的,但那几个既得利益者会过得很舒服。于是,他只好“穷兵黩武”了。而在他不断地“穷兵黩武”的时候,偏偏又碰上司马懿这样的高手,最后,他也只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关于诸葛亮,后人评价很多,以前全是正面的评价,说他是史上最优秀的宰相,近来反对的意见也开始多了起来。大家可以去找这方面的材料看看,然后自己做出判断。

诸葛亮死后,蜀国更加不能平静。

因为另一个牛人又发飙起来。

本来都是功臣

这个牛人就是魏延。

在张飞和关羽他们那一拨人纷纷丢脑袋之后,魏延就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蜀国军事能力最强的牛人了。魏延本人这样认为,诸葛亮也这样认为。

但不知道诸葛亮出于什么原因,硬是不重用魏延——如果第一次北伐时,他听从别人的建议,让魏延首发街亭而不是马谡,局面会如何?大家都知道张郃是魏国第一高手,除了被张飞痛打那一顿之外,很少有失败的纪录。但他却没有胜过魏延的纪录。后来,张郃被司马懿强迫去追击诸葛亮时,蜀军断后设伏的战地指挥官正是魏延。

魏延的能力是明摆在那里的,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可诸葛亮却硬是不让魏延独当一面。魏延多次要求诸葛亮让他带一支部队过去,从小路上进攻,以奇兵制敌,每次诸葛亮都坚决否决这个要求,让魏延很郁闷。但魏延没有办法,人家是领导,他是下级。领导的话永远是话,下属的话永远是建议。

魏延心里就想,等诸葛亮死了,他再来。

魏延这时很有司马懿的精神,很想向司马懿学习。

可他却没有司马懿那个智商。司马懿打定等曹操死后再来,就坚持夹着尾巴、低调做人十多年不动摇,做得像个奴隶一样,让曹操彻底放心。可魏延却很有个性。魏延认为自己是蜀国第一军事猛人,就看不起别人,觉得谁都比不上他。不但动不动就说诸葛丞相的胆子太小,自己的水平不能发挥,而且对同事都是那副傲慢的神态,好像人家都不是人一样。大家也都知道魏延的水平确实牛,于是就都让着他,尽量避免跟他发生冲突。可杨仪却不。这哥们儿也很有水平,是诸葛亮的秘书长,办事效率高得要命。诸葛亮让他做个方案,他不用多少时间就把方案送到诸葛亮的手上。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让杨仪做好调遣部队、筹办粮草的方案。杨仪接到任务后,连草稿也不用打,直接就地完成,让诸葛亮很放心。诸葛亮这些年来,全靠杨仪帮他处理日常工作,对杨仪超级信任。于是,杨仪就成了诸葛亮的红人。杨仪认为自己是丞相的第一红人,在丞相面前最能说得了话,魏延算什么?也敢在他面前搞那个傲慢的姿态?于是,两人就谁也不服谁,没几天就闹出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标准的人民内部矛盾。可有时人民内部矛盾也是很严重的,很难处理的。两人的矛盾到什么地步?史书用了这四个字——有如水火——比敌我矛盾的级别还高啊,简直是仇人相见了。

诸葛亮是什么人?当然知道这两个家伙一点也不和谐,更明白这两个家伙所处的位子都是重要的位子,处理不好,以后麻烦就会很大。可是,他又觉得这两个家伙都是人才,他现在都太需要这两个人了——杨仪可以帮他处理军国事务,魏延可以帮他在前线打胜仗。人一有这种想法,思维系统往往就会发生故障。诸葛亮的智商虽然超级高,但也没有办法破解这个难题。于是,他就想,等时间过了也许会有办法。哪知,直到他死的那一天,这个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这两个家伙的矛盾越闹越厉害,最后连外国都知道他们有这个矛盾。

有一次,费祎到吴国进行国事访问,孙权在接待他时,喝高了,就在席上对费祎说:“杨仪和魏延其实都是小人物而已,虽然有点本事,但现在闹得已经不成样子了。如果让他们继续闹下去,以后就不好收拾了。如果哪天没有了诸葛亮,你们不乱成一锅粥才怪。你们到现在为什么不采取一些防备措施呢?”

可以说,孙权的这话是很对的,是借着酒喝多来提醒一下蜀国。

估计费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现在蜀国不是他说了算,而是诸葛亮说了算。在蜀国那里,诸葛亮是一句顶万句,他不防备杨仪和魏延,别人去防备有什么用?费祎的口才确实很好,当场对孙权说:“魏延和杨仪闹不和谐,那只是个人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会像那些反动分子那样搞出造反的事来。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哪能因为他们有点人民内部矛盾就处理他们,就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就如同怕前面有风有浪,就打烂水上的交通工具一样可笑。”

费祎回答孙权的话很有水平,但对魏延和杨仪的事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诸葛亮病危的时候,知道这次北伐最后也是以退兵为结局。而且这个兵还真不好退。他临死的时候,就把杨仪和费祎叫来,布置最后的退兵事宜。他把权力全面下放给杨仪,然后叫魏延断后,让姜维当魏延的副手。他也料到魏延会不服从这个安排,因此还特地交代:“如果魏延不愿撤退,就不要理他,你们全部撤回去。”他的原话是: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的这个安排上看,他到死都还认为,魏延仍然是有用人才,现在蜀军中只有魏延可以断后,成为蜀军最后的保障。他一点没有把魏延逼死的意思。《三国演义》里的那些情节,全是胡扯,只是胡扯得很精彩,所以很深入人心,让魏延的脑后反骨是生定了的。

如果诸葛亮不让杨仪来处理这件事,也许魏延的结局就是另一个样子。可是他却把这个权力交给魏延的死对头。于是,魏延除了去死,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他可以玩一把投降司马懿的游戏,但魏延不是个会投降的人。

诸葛亮死后,大权落在杨仪之手。杨仪派费祎过去问魏延:丞相与世长辞了,下一步怎么走呢?

魏延也不想想,杨仪是什么人?他不明白杨仪的探问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就直接大声回答:“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我魏延还在啊,仍然可以打仗啊。可以叫相关人员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其他的部队就跟我过去把司马懿扁死,完成丞相的遗志。哪能因为一个人死去,就废了天下的大事呢?何况叫老子当杨仪的下手,听他的指挥,成为他的断后将军,不是太把我魏延看扁了吗?”

这哥们儿对诸葛亮的死,估计内心真的很高兴,觉得孔明没有了,蜀国的天下就是他的天下了,他现在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意思兵分几路开过去,夺取长安,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他当场就跟费祎敲定了诸葛亮归西后的作战方案,谁可以撤退,谁应该继续留下来跟他去打仗。还叫费祎跟他一起,签上大名,然后以告全军广大指战员的形式,发放到各个部队当中去。

费祎一看,魏延要是得逞起来,后果真的很严重。他是诸葛亮的心腹,还是诸葛亮指定的隔代接班人,当然在政治上与诸葛亮保持高度一致——在魏延与杨仪的生死斗争中,他只有站在杨仪那一边。

当然,他并没有在魏延面前说自己支持杨仪。费祎也狡猾得很,签过字之后,就笑着对魏延说:“魏将军,你的这个决策很对,我举双手赞同。不过,为了和谐起见,我再跑一趟,帮你回去说服一下杨仪。现在搞好团结才是最关键的。杨仪是个文官,军事知识一点也没有。只要我把这个意思跟他一说,他会理解的。”

魏延这时大概认为诸葛亮死后,杨仪没有了靠山,又不懂军事,可能也真的吓破了胆,可能真的不敢承担这个责任了。要不哪能让费祎过来跟自己商量呢?现在这个时候,团结协作还真的是头等大事,于是,就答应了费祎的要求,让费祎去做杨仪的思想工作。

费祎看到魏延居然被他忽悠了一把,松了这个口,立即骑上马,狂奔而逃。

在费祎狂逃之后,魏延的脑子突然又正常运转起来,知道放费祎回去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费祎跟杨仪是老朋友,他一回去,把自己的意思一说,杨仪还能放过他吗?现在全军的指挥棒可是在杨仪的手上,而不是在他的手上。

他很后悔,便派人去把费祎追回来,可能追得上吗?

魏延派人过去察看,知道杨仪正按诸葛亮的部署,各营的部队正按照既定次序撤退,立刻就愤怒起来。

魏延是个有性格的人。一般有个性的人一愤怒,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来,而一般做出极端的事,基本都是糊涂事。

魏延根本没有再去和杨仪商量,更不服从安排去做断后的准备工作,而是赶在杨仪行动的前面,带着自己的部队先行南归。魏延这时很缺德,下令所过之处,统统放火,烧掉栈道。没有了栈道,看他杨仪还能不能回来。

他也知道,烧完栈道,他就彻底地理亏了。于是,又给刘禅写信,说杨仪已经变成内奸叛徒。而杨仪也给后主上了一书,同样把魏延说成是在搞叛逆活动。巧的是,这两封信居然同时送到刘禅的手中。

刘禅一看,本来就很呆的脸面这时更呆了,魏延说杨仪是内奸,杨仪又说魏延是叛徒,到底谁是真的内奸?他知道光凭他的智商是没有办法甄别出来的,于是把蒋琬和董允他们叫来——诸葛亮不是说过,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吗?

他把信交给这两人,问他们到底谁是谁非?

蒋琬和董允都是诸葛亮的死党,对魏延肯定是看不顺眼的,于是都说:“杨仪肯定不是叛徒。”

于是,魏延就成了全国人民公敌。

当然,现在全国人民是无法共诛之的。他还在那里跟杨仪斗争。

杨仪看到栈道都被魏延烧成了灰,虽然心里很愤怒,但一点也不怕,立即号召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山林中砍树开路,没日没夜地狂奔,居然也跟在魏延的后面跑了回来。

魏延回头一看,这个杨仪还真有本事,没有了栈道都还跑得这么快。不过他仍然在那里笑,杨仪虽然快,但仍然在他的后面,他仍然是抢在了时间的前面。他把路堵起来,看杨仪还能不能再狂跑?于是,下令守住谷口,然后派兵去向杨仪进攻。他以为,搞小动作、玩阴谋玩不过杨仪,但打仗杨仪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杨仪当然不怕他,叫何平出战。

何平跑了过去,对魏延布置在谷口那里的守军大叫:“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说:丞相才死没有几天,你们就在这里敢乱来了?

这话还真有用。

那些士兵地位虽然不高,但觉悟不低,都是明白人,知道这次事件,魏延做得太不对了。于是,都低着头离开,四处逃散。魏延转眼一看,身边的部队都没有了。他的军事能力虽然很强悍,可也知道没有了部队,什么都是浮云,于是就带着他的几个儿子拼命逃跑。他没有逃到其他地方,而是逃往汉中。

杨仪派马岱“追斩之”,之后再“夷延三族”。魏延的故事到此结束。魏延本来是可以投降魏国的,但他并没有投降。

各路大军终于回到成都。

刘禅宣布大赦,给诸葛亮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大会,同时也给了他一个谥号:忠武!

于是,诸葛亮的时代宣布完结。

对于诸葛亮的死,蜀汉很多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廖立本来是长水校尉,向来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能力很强,完全可以当诸葛亮的副手,可上级部门却不这样认为,硬是对他的工作频繁调动,弄得他很不爽,就天天在那里埋怨。诸葛亮知道后,立即把他罢免。廖立虽然当官时天天埋怨,但对诸葛亮还是很尊重的,总以为诸葛亮会重用他的。这时听说诸葛亮死了,就在那里长叹:“吾终为左衽矣。”意思是说,这辈子是没有翻身的时候了。还有李平,也总是觉得诸葛亮会再起用他的。这时听说孔明死了,突然觉得前途黑暗起来,两眼一黑,永远告别了这个复杂的人间。

诸葛亮的人品确实很优秀,不但这些被他严厉处分过、又盼望他再次起用的人在他死后彻底失望,就是四川广大人民群众也很怀念他。在他死后没有几天,朝臣们都要求帮他修个庙。可刘禅对他的感情也很复杂。刘禅据说是史上有名的弱智元首,但他是不是那么弱智,现在谁也不知道。我想,他成为弱智的代言人,主要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你想想,在诸葛亮那个智慧的光环下,还能有什么风头出?于是,他就只好弱智了。他当了这么多年皇帝,除了过着皇帝的生活、能跟皇后睡觉、生下来的子女是龙子龙女之外,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其他的事。这样的皇帝说白了,就是个很窝囊的皇帝——除非弱智到晋惠帝那个分儿上,才不在乎这个窝囊。可我们知道,刘禅比司马衷强了N倍。他能不对诸葛亮有意见吗?只是他永远把这个意见压在心底,到死都没有说出来而已。他现在认为,诸葛亮已经死了,可以不理他了。于是,硬是不同意建诸葛亮庙,说丞相大人活着时,都天天强调勤俭节约,如果他知道大家给他作庙,肯定会生气。

可他说这话不久之后,老百姓们居然自己在路上设立坛子,然后祭祀他们敬爱的诸葛丞相。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再向刘禅建议: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

刘禅一看,诸葛丞相还真得罪不得。如果再不建庙,自己的人气就会大大地下跌,于是只好批准了。从这个事上看,刘禅绝对不是那么傻。

诸葛亮的一生,完全可以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有过失败,也有过胜利。如果问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是什么?我想,他不会说是几次北伐的失败,而是处理几个人的失败。第一个,就是重用马谡;第二个就是长期处理不好杨仪和魏延的关系,导致他身后两人火并,最终耗掉了本来并不雄厚的蜀国的力量。而且也使得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蜀国又失掉了两个可用之才。

魏延在那场火并中,被杨仪彻底搞定,连子孙也没有了。

杨仪在诸葛亮死后,能带着大军完整地退了回来,没有受到一点损失,这个功劳说有多大就有多大。那时,他既接到诸葛亮移交给他的大权,又搞定了他最大的政敌魏延,就很天真地认为,等回到成都,刘禅就会任命他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了。哪知,他虽然是诸葛亮很重用的人,但并不是孔明最看好的人。诸葛亮重用他是因为他确实有才,不看好他是因为他太不会做人。他在投奔刘备时,刘备就很看好他,把他分配在尚书省那里,成为刘巴的手下。可他才上班没有几天,就跟刘巴闹了矛盾。事情传到刘备那里,刘备立即大怒,把他“左迁”了一回。

对于这样的前科,诸葛亮肯定是会有深刻记忆的。后来,他跟魏延的矛盾又公开透明化,诸葛亮对他们的矛盾虽然没有发表过什么言论,但他心里肯定认为,这两个人是不能当一把手的。于是,他最后决定把权力交给蒋琬。更要命的是,李福问到蒋琬之后权力交给谁时,他说是费祎。仍然没有杨仪的分。

当时杨仪并不知道,可后来他看到蒋琬上位了。蒋琬那时不管功劳和职务都没他高。可现在却成为蜀汉第一人。杨仪心里超级不爽,于是,就到处发牢骚。

如果杨仪只是自己发发牢骚,就是发到死也没有问题。可后来他却把牢骚发到了费祎面前,而且这个牢骚又是个天大的牢骚:“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话是什么意思?简要说来,就是如果当时他带着全军投降魏国,现在他的生活肯定幸福多了。当时不果断,现在就只剩下后悔了。这话算起来是十公恶劣的,比魏延恶劣多了——魏延虽然把乱子闹得很大,但他却没有叛国投敌的思想,即使在失败之后,也仍然向汉中狂跑,而不是向魏国跑去。现在杨仪是什么思想?是典型的叛国投敌思想。有这样思想的人是不能继续在这个位子待下去的。

费祎是什么人?是一个一贯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人,听了这样的话,也不管原来两人是好朋友了,直接就向刘禅告密。

刘禅一听,立即大怒,下文:废仪为民,徙汉嘉郡。把杨仪从高级领导干部贬成为草民一个。

杨仪到了徙所,仍然不肯悔改,天天在那里气愤。没几天,又在气愤之下,给刘禅写了一封信,大发了一通对社会不满的话,每句话都尖锐得要命。刘禅一看,又大怒了一次——刘禅以前不会大怒,但现在越来越会大怒了——下令把杨仪逮捕法办,移送司法机关。杨仪更加绝望,与其让那些人处理自己,不如自己动手,于是在狱中自杀。作为诸葛亮的红人,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是这个下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05.html

下一篇:跨海联合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