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司马懿最后的日子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1:22 0

反对派仍然存在

夏侯霸向姜维提供的情报真的很准确。

司马懿把曹爽集团一举粉碎,彻底扫除了他通向最高权力的障碍,立即从病床跳起来,从一个“老弱病残”人士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强权人物。

其实,到现在他仍然不能真的呼风唤雨。他不敢呼风唤雨。

他为什么不敢?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他这一次行动说得好听点儿是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顺应民心,一举打倒了曹爽反动集团,其实大家都知道,他的这个行动其实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武装政变,通过阴谋诡计外加武装行动,把自己的政敌一举搞定,真正挽救的不是国家,而是司马氏的前途命运。因此,他现在的反对派肯定有很多。这些反对派之所以现在没有跳出来跟他直接面对面,不是他们不敢反对他,而是因为目前他的力量太强悍了,他们没有动手的能力。

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肯定会出来搞事。

兖州刺史令狐愚就是司马懿的反对派。

千万不要以为令狐愚是复姓人士,觉得司马懿也是复姓的,司马懿能当最高领导人自己为什么不能当,这才起来做司马懿的反对派。他搞事是有他的理由的。

他的理由就是他是曹爽的那一派人马,曾得到曹爽的提拔和重用。

令狐愚以前当过和戎护军,是田豫的上级领导。那次他和田豫一起讨胡,取得了成功。可因为田豫出现了违纪行为。这哥儿们的脸就黑了起来,大叫“以法治国”的口号,说不管你的功劳有多大、能力有多高,犯了国家大法,就得依法惩处,就得绳之以法。

哪知,田豫不但是他的下级,更是曹丕看好的一个人才。曹丕知道令狐愚要在田豫身上来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立马就大怒起来,说老子就是只喊口号,不能真的以法治国。

结果,做了违法乱纪之事的田豫没有错,倒是高喊执法必严的令狐愚被抓了起来,免掉所有职务不说,还给他套上刑具。这还不算,曹丕为了让他彻底清醒,还在诏书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浚何愚!那时,他的名字不叫令狐愚,而是叫令狐浚。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令狐浚也太蠢了!

到了这时,他也知道自己确实是太蠢了,连很多吃饱了撑的老百姓都看透了,他居然看不透,居然很傻很天真地去接受忽悠。这还不算蠢,什么才是蠢?

他经过长时间的深刻反省之后,为了吸取教训,让自己不再在这方面吃大亏,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令狐愚!

后来,曹爽当权之后,又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自己的长史,最后又把他空降兖州刺史,成为一个地方大员,手里有钱有枪。他的舅舅就是王陵。王陵现在是司空,也是国家高层公务员,淮南一带基本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是当时少有的实力派之一。

跟所有的人一样,手下的势力一大,内心世界也就跟着膨胀起来。他们本来就是曹爽的铁杆粉丝,得到过曹爽集团的大力提拔,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曹家的人。现在政治风向大变,即使司马懿不对他们怎么样,继续让他们当淮南一带的一把手,可他们的心里也不安起来,一天到晚总会怕司马懿老人家突然来个秋后算账,那他们的后果就超级严重了。而且,现在他们也发现,曹芳的名字很好听,比他爷爷的名字好听多了,也比他老爸名字的笔画简洁多了,可那个水平却比他的上面两代人差多了。曹丕有时器量不大,曹叡一生奢侈。可他们当家做主的水平却很好,能比得上历史上很多皇帝。这个曹芳把曹丕和曹叡那几个缺点都发扬光大,唯独丢掉了他们的优点。这样的皇帝还能带着大魏帝国的广大人民走向幸福吗?这样的人能跟司马懿玩儿下去吗?

他们得出结论:这样的人最后只能被司马懿玩儿下去。于是,曹家的天下就成了司马家的天下。

于是,他们就找到了搞事最充分的理由。

为了大魏国江山永不变色,得把这个小孩皇帝拿下,然后找一个有水平的人来当他们的领导人。

他们在那个角落里讨论了很久,把曹家还活着的牛人都拿来反复讨论,进行全面评估,最后认为,那个白马王曹彪是目前曹家最有水平的人。可以让他来当他们的领袖。曹彪是曹操的儿子,原来跟曹植的关系很铁。曹植也曾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赠白马王彪》。

他们认为,曹彪不但智商高,而且也很勇敢,是个能做大事的人,所以,决定宣布他为皇帝,先在许昌那里定都,然后武装平定司马懿。

这两人的工作很讲效率,一旦做出决定之后,便立即行动。

嘉平元年(249年)九月,两人就分头行动。令狐愚派他的马仔张式跑到白马,直接找到曹彪,把他们的良好意愿向曹彪转达一番。

王陵派人跑到洛阳,把这个意思跟他的儿子王广说,请王广也坚定不移地站在老爸的立场上,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可王广却不同意加入,说曹爽集团本来就是一群菜鸟。他们当权的时候,天天都在胡来,老百姓都觉得没有活路了。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应该的,他们不失败才是没有道理的。司马懿把他们搞下去,确实是搞得很对头的。现在司马懿的内心世界怎么想,虽然我们谁也猜不透。可现在他的做法却没有错,提拔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让人品好、有水平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这些举措大家都拥护。更要命的是,现在他们的父子都掌握着兵权,手里拿着枪杆子。谁动他们,谁的后果会很严重的。

王陵一听,就觉得这个儿子虽然肉体是自己生出来的,在政治上却不跟老爸保持高度一致。你不愿意干,老子仍然干下去。

哪知,另一个合作人令狐愚也只到半路就不跟他干下去了。

令狐愚不跟他干下去,并不是因为思想上突然发生质的变化,而是身体发生了质变。他派他的专职联络员张式又去见楚王,希望楚王也支持他们的行动。哪知,张式完成任务还没有回来,却突然死掉了。

于是,就只有王陵一个人在奋斗了。

他仍然在奋斗!

当年年底,司马懿又进行了一次高层人事变动,任王凌为太尉,任孙礼为司空,把郭淮也提拔了一把,让他当了车骑将军。从这个人事方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确实是个老鸟。大家都知道,孙礼是曹叡提上来的,主要是用来对付他的,算起来好像是他的敌人,可现在他却把他的敌人重重地提拔了一把。至于王凌更是曹爽的铁杆粉丝,现在仍然被放在太尉的位子上。太尉是什么?是主管军事的牛人。只有郭淮才算是他的人。虽然王凌的位子在郭淮之上,可那个太尉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而车骑将军才是有权的人。

至于孙礼早就因为曹爽对他不爽而投靠到司马懿的旗下,成为司马懿的死党之一。

至此,司马懿完全巩固了他的权力基础。

都成了输家

再来说说孙权那边的事。

孙权是三国时代最经时间考验的领导人。到现在蜀国换了一届国家元首,而魏国则换了两任皇帝,东吴的孙权却仍然端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孙权虽然很长寿,但却跟很多人一样,人越老却越郁闷。

先是为了摆平那些江东本土牛人,搞了个小人专政,最后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然后又不断地向牛人们道歉,成为人生中的败笔。接着最有水平的接班人死掉,直接打下了东吴最后失败的基础。

本来,他在孙登死后,选孙和做接班人,还是选对了。哪知,后来脑子突然无聊起来,又把鲁王孙霸抬上来,让他享受太子的待遇,把孙霸培养成一个野心家,最后弄得两个儿子复习曹氏兄弟的功课,然后那个全公主又掺和进来,使得这个斗争更加扩大化、复杂化。孙权后来觉得这两个儿子也太不团结了,于是,对他们都生气起来。

首先他认为,这个孙霸人品极坏,天天干着陷害哥哥孙和的工作,实在太可恨了,对孙峻说:“现在这两个儿子搞成到这个局面,跟袁绍的那几个儿子还有什么差别?如果只立一个人,估计不久就会天下大乱。”一看孙权的这个话,就知道他的脑子已经坏掉了。

孙权认为,现在他的儿子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也很多,既然这两个儿子都不可爱,那就把他们全部废掉,让你们继续斗下去吧。

他这时一点儿没有考虑到,孙和其实是很称职的,其水平跟孙登差不了多少,只是在器量上比孙登小一点儿。他不把孙和跟孙登比,而是把孙和也划到孙霸那个档次。他更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个局面的最大责任人是他自己,而不是那两个斗来斗去的儿子。但现在他把责任全推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老爸真的不称职。

当他觉得孙和与孙霸都不可爱时,他觉得孙亮很可爱。

为什么觉得孙亮可爱?因为他觉得孙亮的老妈可爱。

孙亮的老妈就是潘夫人。孙权绝对是个博爱人士,爱完这个夫人,又爱另一个夫人。到现在已经前赴后继地爱了六位夫人。这六位夫人先后顺序是:谢氏、徐氏(养孙登)、步氏(生孙鲁班、孙鲁育,皆女)、王氏(生孙和)、王氏(生孙休)、潘皇后(生孙亮)。现在他的最爱是潘夫人。

潘美女是会稽人,本来也是个官二代。她的老爸后来站错了队,那个队的带头大哥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于是他也“坐法死”。于是,她就成了个没爸的孩子,沦为草根美女。不知道孙权是如何突然发现了她的,觉得她太漂亮了,立马把她“召充后宫”。不久,她就怀孕了。其他夫人也多次怀孕生子生女,但每次怀孕都平凡得很,唯独潘夫人这次怀孕,怀得极不平凡。

据说,孙权刚“宠幸”她不久,她就梦见有人送了一颗龙头给她。她在梦里愉快地接受了。后来,她就生了孙亮。

孙权也跟很多人一样,这时也喜欢这个小儿子。

在他决定要搞定孙和以及孙霸时,他就必须选一个儿子出来当太子。

本来,他就喜欢这个孙亮,再加上那个全公主又天天在他的面前说这个孙亮真的很乖很聪明。

于是,他终于决定把孙和废掉,然后把孙霸也赶出去,再然后让孙亮浮出水面,当现任太子。

不过,废立太子不是小事,他也知道要是处理不好,对孙家事业的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小。因此,尽管他的脑子里早就有这个想法,但要实施起来,仍然果断不起来,在那里犹犹豫豫了好长一段时间。

一直到嘉平二年(250年)的秋天,孙权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终于下令,让孙和这个法定接班人成为一个被拘留人员。

但还没有把那个太子免掉。

骠骑将军朱据在孙权面前讲了晋国骊姬以及汉武帝处理戾太子的故事,请孙权记住历史教训,不要这么轻易把太子搞下来。这可是关系到东吴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可孙权能听得进吗?他对这两个故事比朱据熟悉得多了,现在还用听朱据讲这个故事吗?

朱据也是个硬骨头的人,看到孙权不把他的话当话,立即联络了个保太子人士屈晃带着文武百官用泥巴涂了脸,个个用绳子把自己捆绑之后,集体来到宫门前上访,强烈要求孙权把太子孙和放了。

孙权开始时理都不理他们,你们爱玩泥巴是你们的事,你们爱把自己捆绑,那也是你们的爱好。那一群上访人士,看到孙权不理,并没有叫停他们的上访行动,仍然坚持到宫门前下跪。

孙权准备上白爵观,终于碰上这一群满脸泥巴的人,觉得太恶心了,好好的人,怎么化妆成这个样子,当时就大声对他们说,不要这么做。

另外两个人陈正和陈象还各自上书,指出孙权这么做太不像话了,哪有把太子软禁起来的道理?这两个人的职务虽然不大,但这封信的火气很大,让孙权一看就愤怒起来,再加上朱据他们又过来顶他们,孙权那个脾气就更加火暴了。

孙权说,老子忍不住了。当场下令,把陈正和陈象抓起来。后来觉得光抓起来不足以平自己的愤,直接批了两个字:灭族!

他又叫人把朱据和屈晃带进殿中说,你们再多嘴,陈正和陈象就是你们的下场!

哪知朱据和屈晃却一点儿不怕,一点儿不把孙权的话当话,一进到殿中,立刻把头叩得血都流出来,坚决反对孙权这么对待孙和。

孙权一看,这两个家伙真的不怕死。好啊,你们不怕死,总怕疼吧?下令把两人各打一百杖。打完之后,再下个文,把朱据的职务降为新都郡的郡丞,然后把屈晃的所有职务全部免掉,让他回到乡里生活。其他参与上访的人员都一律处分,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流放。一共处理了几十号人。

把这些麻烦人员搞定之后,孙权这才着手处理孙和。

他下令免去孙和的太子之职,宣布孙和从今天起就是鄣县的居民,是东吴小民中的一员,从此跟他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然后处理孙霸。

孙权在干这些事时,让人觉得他好像已经糊涂到底了。其实他一点儿不糊涂,他清楚地知道,造成现在这个局面,孙霸的责任是最大的(其实是孙权自己的责任最大,但他能说自己责任最大吗?),因此,对孙霸的处理最严厉,派人过去向孙霸传达他的处理决定:赐死!你自己找个自己满意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吧。

孙霸到了这时才知道,老爸的爱原来也是靠不住的,出来混是不能有野心的,一有野心到头来是要还的。但到了这时才知道,还有什么用?除了死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孙权其实到了这时,也知道孙和是无辜的。他在杀死孙霸的同时,也把孙霸的那几个死党全部处死:第一个是杨竺,孙霸的首席帮凶,是孙霸陷害孙和的主谋者。他把杨竺砍了之后,把杨竺的尸体丢到长江里当鱼饲料,然后又下令把全寄、吴安、孙奇也都抓起来,一起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罪名都一样:与孙霸勾结诬陷孙和!

孙权的这些处理,大家可以看得出,他知道孙和是冤枉的,是没有罪的,是不能受处分的。但他却硬是处理孙和,而且在杀完这些人之后,又派人带着他的诏书去追赶朱据。朱据被降职后,正在去新单位报到。可他还在跑上郁闷地走着,那个使者就追了上来,说孙权老大赐给你一样东西,就是死!

孙和和孙霸之争到此告一段落。这个结果是:争斗双方都是输家。

而且整个参与的N方,也没有一个是赢家。其实受害最为深重的就是孙权的事业!

伐吴是政治需要

魏国的高层看到孙权这么积极搞内乱,都一致认为,搞定东吴的机会来了。

先是庐江太守文钦玩儿了个阴谋,想玩儿朱异一把,他给朱异写了一封信,说现在魏国是司马懿说了算,是典型的奸臣当道,我受不了了,现在想向东吴投降,你过来接应我一把吧。

魏吴两国对峙以来,别的诡计玩儿得不多,但诈降计玩儿得实在是太多了。朱异一看这个信,就知道这个文钦又在重复这个把戏,想把他玩儿一把。他把这个事情向孙权做了报告,说不用理这个家伙。

可孙权却要理。这段时间以来,他把自己的儿子和马仔修理了一把,把他们折腾得都很惨,自己也被折腾得很郁闷,正需要一场重大胜利来把这个郁闷冲一冲,好好地树一下自己的光辉形象。

因此,他对朱异说:“文钦既然有投奔东吴的心愿,咱就应该支持他。如果对他有怀疑的话,咱可以搞个阴谋诡计,把他拿下来。这个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多派点儿部队,什么都不怕了。”

于是,他派吕据带着二万人马前去,与朱异一起来到边界线上,等文钦前来。

文钦当然不会来。

当然,孙权对文钦的投降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他现在的重心仍然放在内部。他现在既然把孙和的势力和孙霸的势力都打倒在地,就得好好地为孙亮做接班的部署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很老了,真的需要为他的接班人做打算了。

这年十一月,他宣布孙亮为太子。

但魏国高层亡吴之心不死,仍然觉得现在是搞翻东吴的最佳时机。

征南将军王昶上书:“现在孙权把他的高级马仔都流放出去,几个儿子经过多年的争斗,已经把局面搅得很乱,正是我们攻打他们的好机会。”他的原话是: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击吴。

而这时,司马懿刚把曹爽拿下,正在加大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一场外战来给自己的形象加分。否则,人家会说,司马懿这个老头儿只会拿自己人开刀,对国际反魏势力那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

所以,他在接到王昶的上书后,当场就拍板:同意!立即进行作战动员,命令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县和秭归,命令荆州刺史王基攻打夷陵,叫王昶发兵江陵,用竹索架桥,渡过河水进攻。

吴国前线的大将叫施绩,居然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在敌人大举进攻时,连个反击的动作也没有,直接就逃入江陵城中。

王昶很狡猾。他知道这个施绩是个菜鸟,如果你天天围着江陵硬攻,他死死守着,你还真没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就玩了个阴谋,把五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大道上向后转,做出宣布撤军的样子,而且还叫大家把大量的军用物资丢在地上。这些表面文章做足之后,就立即布置了个埋伏圈,专等东吴的部队过来捡战利品。

那个施绩在城楼上一看,魏国大兵原来就这个水平,才来到城外就不敢打了,还丢下那么多的战利品。前些天逃来逃去,搞得很难看,现在倒可以捡这些军用物资回来,也算是取得重大胜利了。于是,带着部队狂奔过来。

王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到施绩的部队进了埋伏圈,一声令下,开始从四面八方杀上来。

东吴部队这才知道,他们中了人家的诡计。结果当然没有什么悬念,施绩被打了个大败,手下两个大将被当场砍了脑袋。

接下来,王基和州泰也分别取得了胜利。

虽然这两场胜利算不得什么辉煌的胜利,但对司马懿来说太重要了。这个胜利可以向大家证明,大魏帝国只要在司马懿的领导下,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打败。

于是,司马懿在这个胜利的光环下,又把他的弟弟司马孚提拔了一把,任命司马孚为司空,进入决策层。当然,只提拔自己的弟弟,跟曹爽的做法没有两样,因此,他还把那个打吴功臣王昶提了一把,任命王昶为征南大将军——此前他是征南将军,现在在将军面前加了个“大”,就是光从字面上看,也让人舒服了很多。

王昶很舒服,司马懿兄弟更舒服了,可有人不舒服了。

死而无憾

这个不舒服的人就是王凌。

当然,王凌的不舒服已经是历史悠久了。由于令狐愚的死,使得他和令狐愚的反司马事业放慢了脚步。

可后来他发现,时间越往后拖,对他越来越不利。因为,司马懿绝对是个超级老鸟,天天不停地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断地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不断地把自己人安排到要害部门。要是让司马懿再这样搞下去,以后他还有什么市场?

于是,他也开始行动了。

王凌并不是个聪明人,智商很有限,但绝对不是个没有脑子的人,他在决定行动时,并没有直接向司马懿摊牌,而是拐了个弯,说现在东吴占领了涂水,咱也得以牙还牙,绝对不能让东吴这么欺负咱们。于是,他一面进行军事动员,一面向朝廷申请,派他去猛打吴兵一下。

可他的报告送过去之后,朝廷只批了“不同意”三个字。

王凌到了这时才知道,司马懿对他是有所提防的。否则,王昶一提出打吴,立即获得通过,而他要求扁一下东吴,司马懿却连个理由也不给就直接否决了。他到了这个时候更知道,如果他不起来造反,司马懿也不会放过他。于是,他立即宣布,不打东吴了,要打倒司马懿反动集团。

王凌还知道,光他一个人出来是干不出什么大事的,还得联合其他力量,一起结成倒司马联盟,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他的这个思路绝对正确,可他的做法却十分愚蠢。

他派他手下的马仔杨弘把他要搞事的决定向兖州刺史黄华进行通报,要求黄华也加入他的倒司马联盟,成功后可以分享权力。

哪知,不但黄华认为他最后注定会失败,就连他派过去当联络员的杨弘也是他的反对派。杨弘一到兖州跟黄华见面之后,立即跟黄华站在一起,开展出卖王凌的活动。

两人联名给司马懿写了封举报信,说王凌要搞事了,请司马懿赶快过来平定。

司马懿估计对王凌要造反的事早有准备,只是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不好公开摊牌,但准备工作肯定是做好了。现在一得到举报信,二话不说,亲自带着部队就杀了上来,动作果断又迅速。

司马懿知道王凌也是个光有远大理想但动手能力十分有限的家伙,因此,一面带着大军从水路进军,一面写信去做王凌的思想工作,说你现在这么做,我是十分理解的……

王凌在决定搞事时十分果断,可到了这个时候却变得婆婆妈妈起来,拿着司马懿的信不知如何是好。

司马懿这时又拿出他行动快速的风格出来,下令部队提速前进,在王凌还研究他的信时,大军突然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出现在百尺堰——这个正是当年搞定孟达版本的克隆。孟达的水平比王凌牛多了,而且背后还有诸葛亮的支持。现在王凌就自己一个人在奋斗,连他的儿子都预言他会失败。你想想,他能搞得过司马懿吗?

连王凌也觉得这样玩儿下去没有意思了。

王凌终于知道,跟司马懿这样的老鸟玩儿,还真需要水平,你没有水平想玩儿他,到头来只有被他玩儿完,难怪连他儿子都不支持他的行动——有时听人家的不同意见还真没有错。

王凌到了这时,表现得很怕死,不但一枪未发、一弹不放,就向司马懿举起了白旗,而且举白旗的姿态还很诚恳。他自己单独乘一只小船出来,去迎接司马懿,还派他的手下带着他那个大公章以及节钺,外加一大堆认罪的话,直接向司马懿认错。

司马懿的船来到丘头时,王凌把自己牢牢地绑了起来,然后跪在水里,向司马懿低头。那个模样要说有多可怜就有多可怜,说有多诚恳也有多诚恳,说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可司马懿能放过他这一马吗?

司马懿历来的做法是,宁可放过敌国的将军,绝不放过内部的反对派。

但司马懿就是司马懿,他现在虽然气得要当场吃掉王凌的肉,可脸上的神态却一点儿没有变化,好像宽大得要命。他说,不是说不追究了吗?还这么绑着干什么?叫主簿过去把那条绳子松了。

王凌一看,这个司马懿真是个好同志,居然真的放过自己一马,这个气量还真的很大很强悍。于是,胆子又大了起来,乘着那条小船向司马懿的大船靠拢,想上去跟司马懿好好聊一聊,顺便向司马懿再作一次深刻的检讨。

哪知,他的船才来到淮河中央,离司马懿的大船还有十多米,司马懿就派人过来向他叫停,不让再过去了。

王凌这才知道司马懿已经不把他当好朋友了。如果他现在只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的地方去,那么这个还不算彻底,可他居然怪起司马懿来,隔着老远大声对司马懿说:“你就是用一封平信通知我,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跑到你的面前。可你居然会亲自带着大军前来,实在有点儿小题大做了啊。”

司马懿虽然年纪很大了,可听力仍然不错,把王凌的话听得很清楚,当场回答说:“主要是怕你不会老老实实地跟写信的人回来,所以我才亲自过来。”

王凌还不死心,说:“卿负我!”

司马懿回答得很干脆:“我宁负卿,不负国家!”这话会让人想起曹操那名著名的话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虽然境界好像比曹操高了很多,但哪比得曹操真实。光从这两句话一比,就知道司马懿比曹操真的差了一个档次。

司马懿说了这话之后,等于是跟王凌彻底撕破了脸面,派了六百个武警战士把王凌抓了起来,直接押送首都。

王凌这才知道,司马懿以前的许诺全是骗人的鬼话。但他仍然想看看司马懿到底是不是真的要他去死,于是,想了个试探的办法,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请司马懿给他送几个棺钉——也就是棺材的钉子。如果司马懿不给,那么就说明司马懿不会杀他。

他做梦都希望司马懿回他一封信,在信里大骂他:要这个棺钉做什么?

哪知,司马懿大方得很,立即派人送给他一大堆棺钉。

司马懿送了钉子之后就笑了,见过蠢的人,还没见过这么蠢的。

王凌得到一大堆棺钉之后,立即崩溃,才到项县就支持不住了,请求押送人员给他一瓶毒药,他要喝下去,免得你们天天押送太辛苦了。那些押送人员当然满足了他的要求。

司马懿来到寿春,继续处理王凌集团的骨干分子。司马懿处理内部敌人,是从不讲宽大两个字的。

那个曾经四处为令狐愚跑腿的张式赶紧前来投案自首。可司马懿只接受他的自首,却对他一点儿不宽大,把他连同所有与令狐愚有关的人员都抓起来,然后“悉夷三族”。

对那个早已死了的令狐愚,他仍然不放过,下令把令狐愚的坟墓挖起来,劈开棺材,在附近的城镇那里暴尸三天,然后再拿他的官印、制服出来,一把火烧掉,最后把他的衣服都脱光,再裸埋地下,使他死了都成为不得温饱的鬼,让大家看到跟司马懿斗争的下场就是这样。

打倒了王凌这个反对派,司马懿又把那个诸葛诞封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这个人事变动,却为后来他儿子埋下了一个大大的隐患。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如果王凌会算命的话,肯定会十分后悔他的行动有点儿早了。因为他再晚一段时间搞事,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因为,司马懿在把王凌搞定并清除王凌集团的其他成员之后,自己也倒下了。

司马懿在平定王凌淮南之乱后,声望如日中天。按说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回去肯定要大大有赏。司马懿这次确实是为曹芳立了大功。因为王凌这次造反确实是打出推翻曹芳、让曹彪当皇帝的口号。

曹芳很高兴,想狠狠地奖励一下司马懿。可现在真的没有什么好奖给司马懿了,只得又封他相国加九锡,但他仍然拒绝。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更是与人钩心斗角的一生,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超越常人的隐忍以及过人的智慧,与一切敌人做斗争。最后,不管是外部的敌人,还是内部的死敌,都败在他的手下。他能取得最后的成就,除了他有过人的谋略之外,还得益于自己的长寿或者说是敌人的短命——如果曹丕父子的寿命稍长一点儿,司马懿就会白白老死。纵观他的一生,他虽然诡计多端,对权力的追求也很执着,但在高平陵事件之前,他还是规规矩矩地守着为臣之道,老老实实当曹魏公司的高级员工,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且相比较而言,他在魏国的权力远远比不上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最后连曹爽都能把他忽悠一下,就充分说明了司马懿在魏国虽然有职有权,但连权臣也算不上。直到后来他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件,这才在七十一岁的时候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魏国的实际最高领导人。我们无法知道,当他站在权力的最高顶峰时,他是否有过让后代篡夺皇帝的想法?当然,不管他有没有这个想法,但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开启了司马氏那个问题丛生的时代,奠定了司马炎以晋代魏的基础。

在司马懿充满传奇的一生中,面对不同的敌人,他凭借自己的智商,总能战而胜之。在这个争斗的过程中,他的各种谋略虽然层出不穷,时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他用得最绝的居然是“装病”这个手段。他前后一共装了两次病。第一次装病,是为了躲曹操的“征辟”,在床上躺了七年多;第二次是为了对付曹爽,又在家里躺了两年多。这两次装病的时间加起来就将近有十年之久,堪称千古一绝。

现在再公布一下司马懿的家庭成员:

原配:张春华,生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

妾:伏夫人,生子司马亮、司马秞、司马京、司马骏;

妾:张夫人,生司马彤;

妾:柏夫人,生司马伦。

这些儿子后来有几个成为八王之乱的骨干分子,给中国的史家留下了一笔可观的材料——当然这仍然是后话,以后再表。

司马懿死得太对历史的关节点了。如果他早先死掉,以后的历史将没有那个晋朝。因为,那时他虽然是魏国智商最高、手段最狠的角色,但手里没有权,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什么权力,只是跟一般的官二代没有差别。尤其是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在年轻时,因为当了何晏的粉丝,成为浮华交友会的成员,最后被曹叡一把搞掉所有职务。直到曹叡死后,他这才得以复出,当了个高级军官。哪知,才在部队的军营里没有几天,又被曹爽以军队改制为名,让他提前复员,再一次成为下岗军人。司马师真正得以进入权力中心,也是高平陵事件之后的事。如果司马懿此前就死去,司马师就是有天大的本事,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司马师一没有什么作为,后面的就不会有晋朝。司马懿掌权的时候,已经七十一岁,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几天活头儿了,就加大了提拔司马师的力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把司马师提拔到卫将军的位子上,成为军方实际最高领导人,成功打造了司马氏的班子。

司马懿可以说是死而无憾了。

在司马懿死去的当天,曹芳不得不宣布一项人事任命:任命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个录尚书事的大印一到手,就是干首席大臣的活儿。至于抚军将军虽然离大将军还有一段距离,但军队实际领导权早已控制在司马师的手里了。

孙权也挂掉

这一年,也就是嘉平三年(251年),实在是很值得让人记住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不光司马懿一人死掉,另一个牛人也跟着永垂不朽。

这个牛人就是孙权。

孙权的历史地位比司马懿牛多了,他是三国第一代领导人之一,曾先后摆平过曹操和刘备这两大历史牛人。

只是,孙权也跟很多领导人一样,青年时期把事业做得很成功、很强大,可一到晚年就犯错误。

而且让人很不解的是,他犯错误时,头脑并没有晕菜,在犯错误之后,也知道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可就是不愿承认错误,硬是将错误进行到底。

他把孙和处分之后,立马就知道孙和是冤枉的,完全是孙霸陷害的结果,但他最后的处理方式是:罢孙和为平民,赐孙霸死!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脑子更加冷静之后,觉得孙和是真的冤了,孙和仍然是个好儿子。于是,又想把孙和调回来。

他又觉得把陆逊逼死也太不厚道了,就在陆逊的儿子陆抗回首都治病时,当面向陆抗道歉,他流着老泪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我以前头脑糊涂,听了小人的话,跟你老爸闹了些不愉快的事。实在太对不起你的老爸和你了。这样吧,以前责问你老爸的那些信,你就都烧掉,不要让人家看到了。

孙权以前责问陆逊时,毫不留情,唯恐逼陆逊逼得不到位。他以为,现在三国的形势已经定了下来,再不需要陆逊这样有水平的人了。让这样有水平的人活着,对他孙氏的子孙是个巨大的威胁。哪知,前段他的子弟兵被魏国的王昶们扁了一通,大大丢了他的脸。他这时才知道,只要敌国还在,他们东吴仍然需要有陆逊这样的人。

现在东吴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陷害打击自己人的人才很多,可对付魏国的人才还真的太紧缺了。他数来数去,也只有陆抗还算是个人才,还可以对付魏国那些将领一下。所以,他就下决心向《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学习一下,在陆抗面前泪奔,求得陆家的谅解,让陆抗当他儿子的保护伞之一。

当然,他的这把泪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

大家知道,陆逊原来就是坚定的太子党——孙和那个太子党。现在给陆逊平反,就意味着要为那个孙和平反。

孙权在夜里失眠的时候,脑子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终于认识到,孙和是彻底受了冤枉,东吴的江山如果只交给孙亮,在这样的环境下,孙亮能吃得开吗?曹叡把权力交给曹芳,最后魏国的天下就成了司马懿的天下。这个教训就在对岸,从时间上离得太近了,从空间上也离得不远。如果这个教训也不吸取,他还算是什么皇帝?

于是,他一觉醒来之后,又决定把孙和叫过来。

当年的冬天,也就是嘉平三年(251年)十一月,孙权到南郊搞了个例行的祭祀活动,回来后就中了风。中了风的孙权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就要到头了。于是,他说,还是把孙和叫回来吧。

孙权有个特点,在犯那些错误时,独裁得要命,从不跟谁商量讨论。可要做一件好事时,却很讲民主。他在决定把孙和叫回来时,硬是跟几个人商量。这几个人就是全公主、孙峻、孙弘。

全是孙和的反对党。

他们在孙权的病床前进行激烈的讨论。那三个人看到孙权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连话也讲得不流畅了,哪还同意他的这个决定?于是,个个坚决反对。最后,反对得孙权也累了,便又否决了他的这个本来很正确的决策。于是,东吴最后的希望也被否决掉了。

不过,孙权仍然认为,现在孙亮太年轻了,才不到十岁。十岁的小孩哪能当国家元首,哪能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必须给他配备一个辅政的班子。

孙权仍然叫那几个人过来讨论这个事。

最后,孙峻说,大将军诸葛恪是最好的人选。说诸葛恪年轻,又有才,完全能胜任首席大臣这个职务。

本来,孙权对诸葛恪就已经十分看好。他看好诸葛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诸葛恪确实很聪明,也曾经取得过很多成绩。二是诸葛恪的老爸是外来户,在江东的根基不深厚,不像陆逊他们那样,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个庞大的家族背景,个个实力雄厚,一旦大权在握,实在让孙家吃不消。

于是,诸葛恪就成了孙权确定下一代东吴领导团队队长的最佳人选。

孙权对诸葛恪的培养已经好长时间,让他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到现在已经是大将军。不过,东吴的官制跟蜀魏的官制有点儿差别。魏国和蜀国的大将军是军方第一领导人。可在东吴还有个上大将军,那才是军方的一把手。以前陆逊是上大将军,现在吕岱担任这个职务。只是吕岱已经很老了。

不过,孙权仍然觉得这个诸葛恪虽然很有才,但有点儿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当政风险太大了。可孙峻却坚持认为,现在真的没有谁比得上他了。

孙权想想也是,于是,通知诸葛恪回来。

这时,诸葛恪还在武昌。

他在动身时,吕岱对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告诫:“现在局势乱成一锅粥,你大权在握,做什么事一定要十思而后行啊。”

诸葛恪一听,觉得这个老吕也太夸张了吧?决定什么事得思考十次,工作还有什么效率?当场回答:“以前那个季文子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可孔子却对他说思两次就可以了,不必思那么多。你现在要求我十思,这不等于说俺的水平太菜了吗?”

吕岱一听,当场无语。

诸葛恪到了建业,直接就跑到孙权卧室那里。孙权这时已经躺在床上。不过,孙权仍然很清醒,他在向诸葛恪发出通知之后,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等诸葛恪一到来,立即下发了一连串的文件。先是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然后再任命孙弘为太子少傅,让诸葛恪成为孙亮的老师也就是孙亮的监护人,而孙弘则成为副手。

之后,孙权连续发文,进行一次全面的人事变动,宣布诸葛恪现在是东吴首席大臣,可以独立处理任何事务,除了生杀大事在处理完毕之后向皇帝汇报外,别的事全是他说了算,在短时间内确立了诸葛恪的无限权力。

孙权仍然觉得对不起孙和。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嘉平四年(252年)正月,他又封孙和为南阳王,在长沙居住。然后大赦,再然后改元,把赤乌年号改成神凤。

孙权这时基本把后事都安排好了,可他的那个皇后潘美女这时野心也突然膨胀起来,觉得只等孙权一死,这个天下就是她的了。她觉得现在她的执政经验太不丰富,于是就抓紧时间学习。她是拜孙弘为师的,她把孙弘叫来,问孙弘以前吕后是怎么成为女强人的。

这个美女长得很漂亮,但人品却是很坏。她得势时,搞过很多身边的工作人员,弄得那些工作人员很痛苦。现在听说她准备向吕太后学习,大家立马就觉得世界末日要到来了——她才当皇后没有几天,大家就已经这么痛苦了,要是成为吕后那样的专政人物,她们这些人还有活路吗?于是,潘美女身边那些工作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商量,最后达成共识,与其让她以后把她们搞死,不如现在把她搞定。

在这些宫女达成这个共识时,潘美女一点儿不知道,还在那里想着如何成为当代的吕太后,想着想着,就睡着了。那些宫女早有准备,看到她睡着了,立即按计划行动,找来一根绳子当场把她缢死。

有关部门按到报案后过来调查。那些宫女都高度一致地说,皇后娘娘是做梦死的。那时的警察还是很用心的,什么“躲猫猫”、“洗脸死”、“睡觉死”之类的概念是忽悠不了他们的。后来,警察来后,根本不用什么手段,那几个宫女就老实招供。孙权在病床上手一挥,把所有参与其事的人都砍了头。

处理了这个大案要案,孙权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真的“病笃”起来,便按既定方针,发了个紧急通知,要求把诸葛恪、孙弘、孙峻、吕据、滕胤等相关人士叫来,要把最后的话跟他们交代。

第二天,孙权就去世了。

孙权死时,诸葛恪并不在现场,只有孙弘和孙峻在场。

孙弘向来跟诸葛恪不怎么友好,怕诸葛恪拿到大权之后,就会向他开刀,想来个秘不发丧,然后创作一个诏书,内容是除掉诸葛恪。

如果只是他一个人在场,那么他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孙峻也在现场。他不得不跟孙峻商量。

如果跟孙峻商量别的事,孙峻也许会配合一下。可诸葛恪是孙峻力挺出来的,他能答应吗?

孙峻绝对不是个老实人,他当着孙弘的面什么都答应,可两人一分手,他立即就跑到诸葛恪那里,把孙弘的全部计划一字不漏地都讲了出来。

诸葛恪是什么人?我才接班的第一天,你这个孙弘就想搞定我。我要是放过你,我还姓诸葛吗?你以为就你会玩儿阴的,我就不会玩儿阴的?如果我的智商那么低下,孙权会把这个位子交给我吗?其他地方需要老实人,可政治场上绝对不需要老实人。

他冷冷一笑,并没有当场气血翻涌破口大骂,而是神色如常,宣布要召开一次大会,请在京的各位高官都来参加。孙弘当然不知道诸葛恪是在玩儿他,老老实实地跑来了。他只以为自己会玩儿阴谋,别人都很老实、很厚道。

诸葛恪看到他一脸天真地跑来了,心里很爽。

孙弘看到诸葛恪的神态,也觉得诸葛恪还不知道孙权已经挂掉,心里更是暗暗高兴,以为自己成功了。他笑着问诸葛恪,有什么事要商量的?

诸葛恪说,就是要砍你的头!

孙弘这才知道,阴谋很好玩儿,可玩儿得不精,后果很严重。可到现在才知道这个后果,除了死,别的什么都没有用了。

诸葛恪一点儿余地也不给孙弘留下,大手一挥,“于坐中杀之”。

处理了孙弘,诸葛恪就宣布举行孙权的追悼会,然后让孙亮当东吴的领袖。这个东吴第二代领袖当时只有十岁。

孙亮即位后,宣布大赦,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东吴走进了诸葛恪时代。

诸葛恪这时还是有作为的。他立刻把原来孙权监控大臣的那一套全面废除,然后免了很多苛捐杂税,让利于民。广大东吴老百姓拿到了真正的实惠,个个很高兴。

于是,诸葛恪的人气涨幅不断。

诸葛恪接着又着手进行了一项改革,就是把那几个亲王的兵权都夺下来。孙权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孙休、孙奋都派到地方去当军政一把手,想以此来加厚一下孙家的力量。可诸葛恪却认为,这对中央是一种威胁,埋下了祸根。于是下文把那几个亲王都调离原地,到其他地方去,可以当当你们的土地财主,但不能天天待在军营里拿着枪杆子。

孙奋对这个政策很不爽,直接拒绝离开他的驻地。诸葛恪立即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指出他这么做实在是一件破坏和谐的事。咱们要做的就是听从孙大帝近一年来的教导,当一个好大臣。要坚决牢记鲁王孙霸的教训,老老实实地当一个忠臣。如果你一定要向鲁王学习,不把先帝的教导当一回事,那么我只能执行先帝的政策,宁可得罪了你。

孙奋一看这信,知道诸葛恪在这方面绝对是个实干家,是说到做到的人,如果再不听话,估计下一步过来的就不是一封长信了,而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只得按照诸葛恪的安排,转移到南昌,过着纯粹的亲王生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96.html

上一篇:又是政变年代
下一篇:曹爽太爽了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