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二士”伐蜀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59:31 0

避祸屯田

公元262年,也就是魏景元三年。这时三国在位的历史牛人中,最郁闷的人非姜维莫属。

姜维绝对是个有理想、有奋斗决心的人,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内心世界那个“光复汉室”的远大理想仍然发光发热。可这就是个专门跟有志人士作对的世界。认真算起来,他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如果给他足够的条件,他要建功立业也没有多大困难。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放在蜀国这个阵营里。

他虽然全面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但诸葛亮的继任者们都现实得很,知道以蜀国的力量去跟魏国抗衡,那是老鼠跟猫玩儿。以前费祎当权时,别的事都很马大哈,但对姜维的关注却认真得很,时时密切关注着他的行动,不管他提出什么样的北伐方案,费祎基本都是笑着否决。当然,费祎是个老好人,他的否决不那么野蛮,而是来个软着陆,每次只给姜维不到一万的兵力,让姜维去实践他的北伐理论。你想想,姜维要是能成功,那才是怪事。

后来,费祎挂掉,按说姜维应该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大砍大杀、快意恩仇了。他也确实带着部队冲上去,而且前后冲杀了十次之多,算起来,是诸葛亮北伐次数的两倍。可最后胜也罢、败也罢,对魏国基本没有造成什么巨大影响,倒是让蜀国先撑不住了。

蜀国上下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多:姜维再这么折腾下去,咱蜀国还够他折腾多少次?

这时,姜维最需要刘禅的支持,而且刘禅虽然不相信姜维能把强悍的魏国打倒,但他知道姜维对蜀是忠心耿耿的,可他硬是不那么积极地支持姜维,而是把精力都放在黄皓的身上,觉得黄皓不管做什么事都“大得朕意”。

黄皓也跟他的那些前辈一样,当他开始把目标锁定太监这个位置时,只想混进宫中,混个铁饭碗,让自己在死后不会以饿死鬼的形象进入阴曹地府。进宫之后,也只是下定决心老老实实地干一行爱一行,做好本职工作。

哪知,后来他碰到了个贵人。

这个贵人在《三国演义》里一点儿也不出名。他叫陈祗。

陈祗的来历有些不明,史书上只说他“少孤”,也就是从小就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但这哥们儿很聪明,而且长得很帅——矜厉有威容。当然如果只长得帅,长得引人眼球,就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混到蜀国的高层也是很难的。关键他还“多技艺,挟数术”,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才。因此,他很快就被当权派大佬费祎发现。费祎也是个很爱才的人,发现了这个人才后,也不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上考察一下,直接就来了个破格提拔,让他从中层干部直接成为高级领导人。当时董允刚死,费祎就让陈祗接替了董允的职务。

董允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监督刘禅,让刘禅老老实实地“亲贤臣、远小人”,这弄得刘禅的人品优秀了很多年,也让刘禅郁闷了很多年。

可以说,董允这个侍中的位子对于蜀国而言,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费祎是个马大哈,估计没有看出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只是认为,选个有水平的人才,跟在刘禅的屁股后边,让他做皇上的好参谋,提高一下皇帝的智力,那才是用对了人。

哪知,这个陈祗的智商很高,比董允还高。可他的人品却太差,那双眼睛看了英明领袖几眼,立马就把英明领袖彻底看穿,知道他们的伟大领袖是个贪玩的角色。于是,那颗聪明的脑袋就得出这个结论:只要能让皇上玩得好,玩得爽,他的前途就大大的光明。

不久,他又觉得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满足不了刘禅那些贪玩好耍的要求,于是,他又发现了另一个人才——黄皓。他很快就向刘禅推荐了黄皓。

于是,黄皓就成了刘禅的亲密战友。

刘禅在这两个人的配合下,玩得超级爽,觉得陈祗真好,于是,又提拔他为尚书令。尚书令是什么职务?在没有丞相的时代,这个尚书令就做着丞相的工作,算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员。当然,还不算是首席大臣。因为当时是打仗年代,是先军政治。因此首席大臣往往是大将军。那时的大将军是姜维。而陈祗在军中的职务是镇军将军,地位比大将军低了一个档次。

但姜维基本都是带着部队常年在外,时刻准备打仗,内务事几乎从不关心。而这个陈祗又把刘禅的爱好性格摸得比谁都透,于是,刘禅更觉得陈祗比谁都可爱,就把大权往他那里一放,陈祗的权力就比姜维的还要大得多。

陈祗为后来的很多小人做足了榜样,可他的运气却不怎么好,当了几天的权,人生之路就走到了尽头。

陈祗一死,刘禅很悲痛,在那里放声大哭,满脸都是泪,比当时孔明逝世还要沉痛,而且还下了个诏书把陈祗大大地拔高了一把,以此说明,陈祗的逝世是蜀国人民的巨大损失:“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蜀国对于赠谥的规定是很严格的。在刘备活着时,只有法正获得过谥号。即使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牛人,也是后来追谥的。而且都是在蜀景耀三年和四年才获得的(景耀三年即260年),而陈祗刚死,就得了个很好的谥号。

现在刘禅给陈祗的谥号是什么呢?

一个字“忠”。

这个字不用解释了吧?可以说,陈祗的谥号比诸葛亮的还要好。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比陈祗的多了一个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武”是个纯粹的褒义词。谥法上对武的解释是,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那个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倒是很正面的,但后面那一句“夸志多穷”就有点儿难听了。所以,算起来,刘禅对诸葛亮是有褒有贬,虽然褒的成分很多,贬的比例很少,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评价也很客观公正。可对照一下陈祗的谥号,那是只褒不贬。诸葛亮若地下有知,肯定继续吐血数升。

刘禅虽然很悲痛,但黄皓很高兴。陈祗一死,黄皓立即全面浮出水面。这个水面不是一般的水平,而是政治的水面。刘禅在陈祗死后,身边的玩伴就只有黄皓一个人了,更加觉得人才难得,又把大权全面交给黄皓,黄皓说的话,就是他的话。

黄皓比陈祗更加缺德,野心更大。陈祗除了当刘禅吃喝嫖赌的导师之外,别的坏事做得不是很多,跟姜维的关系也没有闹僵。可黄皓就不同了。他从一个苦大仇深的小太监突然成长为权倾一时的中常侍、奉车都尉,靠刘禅的力挺,成为蜀中权力最大的人,心里很爽。可他仍然不满足这个现状,仍然觉得姜维是大将军,给他的“鸭梨”太大了,还是要想办法把这个外来户挤出门外,这样他的生活才幸福美满。

姜维是什么人?他虽然很少在首都生活,把大量的精力全都投入军事当中,基本不玩政治。他不玩政治,但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儿政治敏感性。他很快就知道,黄皓看他不顺眼,黄皓每天所做的一切动作都在祸国殃民。黄皓嚣张到什么地步,而刘禅又笨到什么地步?刘禅有个弟弟叫刘永,当时是甘陵王,向来看黄皓不顺眼,一看到黄皓就咬牙切齿。黄皓更看他不顺眼,就对刘禅说,刘永不是好同志,陛下不要见这种人。要是让他再看到陛下,陛下肯定会玩得不爽。于是,刘禅下个文,把刘永派到外地去,不让他再朝见。

于是,姜维坐不住了。

姜维确实不是玩政治的料,他也不跟别人商量一下,直接就带着一股正气,跑到宫中,对已玩得很爽很舒服的、正在课间休息的刘禅说,请把黄皓这个小人杀了:“皓奸巧专瓷,将败国家,请杀之!”

刘禅一听,一点儿也不生气,懒洋洋地说:“黄皓是什么人?不过是一个太监。以前董允也经常骂他,我对董允的意见大得很。现在你也不要生他的气。一个太监值得大将军这么生气吗?”他的原话是: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姜维一听,立即没有话说了,只得无语地告辞。他知道,现在黄皓的权力已经很大,黄皓已经不是一个太监在战斗,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黄皓专权集团,要搞定这个集团是很困难的。因为也不止是这个集团在战斗,还有刘禅在当他们的坚强后盾。

姜维越想越可怕,很后悔自己的这个行动。

这时,形势对姜维更加不利的是,不但黄皓看姜维不顺眼,就是其他两个实力派人物也觉得不宜让姜维再折腾下去了。

这两个人是:诸葛瞻、董厥,他们也认为可以把姜维召回来,当益州刺史,以夺其兵权。黄皓甚至已经培养了姜维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就是右将军阎宇。

姜维当然不愿放弃兵权,就想了个办法,要求带兵外出。

刘禅虽然很菜,但也知道姜维是无可替代的,于是就充当和事佬,叫黄皓过去向姜维道歉,说姜老大,您战功赫赫,咱家只是一个侍候皇帝的服务生,做了得罪您老的事,请您多多包涵。

到了这时,姜维能不包涵吗?他也顺着黄皓给的台阶,请黄皓帮他到后主面前转达他的请示:让他带兵到沓中去屯田。

刘禅当然答应:你最好离开首都远一点儿。

这就是有名的避祸屯田的故事。

蜀国玩到现在,基本已经玩儿得没有什么作为了。

当然,姜维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景元三年的八月,他又做好动员,准备再出大军,与魏国大打一场。

廖化坚决反对。

但姜维不听,带着大军进入洮阳,又碰上老对手邓艾。结果又被老邓大破一场。姜维败了这一次,就更加害怕起来,只在沓中好好屯田,不敢再回成都。

为什么是邓艾和钟会

司马昭终于把统一大业的事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司马昭经过论证,认为,应该先把蜀国搞定。主要原因有二:

一、蜀国的国力相对较弱,而且人才短缺。

二、刘禅这个家伙又隔代传承汉灵帝宠信宦官的优良传统,把宦官黄皓当作头号亲密战友,害得姜维都不敢回成都,而是带着大军到沓中屯田,让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变成生产建设兵团。这是解决蜀国的最佳时机。

当司马昭把他的决定交给大家讨论时,很多人都反对,只有那个钟会认为老大的决定是正确的。司马昭最后决定伐蜀,对大家说:“自从搞定诸葛诞之后,咱们已经六年没有打仗了。子弟兵们休息的时间也够了,咱的其他准备工作也做好了。现在正是打倒那两个敌国的最佳时机。吴国那个土地面积很大,又潮湿得要命,还是先搞定蜀国。搞定蜀国之后,就可以坐着大船从上而下,来个水陆并进,拿下东吴就很容易了。根据情报显示:蜀国的部队总共有九万人,其中成都和其他地方四万,剩下的作战部队只有五万。现在姜维已经被逼到沓中那里亦兵亦农,根本管不了东边的事。我们完全可以趁机出兵,直接拿下骆谷,然后袭取汉中。刘禅那个笨蛋能做出什么事来?要拿下他是一点儿困难也没有的。”

他的原话是: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司马昭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钟会和邓艾。

大家都知道钟会和邓艾这两个人吧?邓艾出身低微,在把门第看得很重的当时,司马懿硬是大力提拔邓艾,这说明邓艾的水平是没得讲的,更说明邓艾是司马氏的铁杆部下。钟会是世家,而且是个愤青式,就连曹髦也曾经叫他到宫里吹牛。这家伙也跟当时很多名士交往——但心胸却不够宽广。他本来很崇拜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经带着大批跟班、把排场搞得十分隆重地跑过去跟嵇康聊天。哪知嵇康硬是不理钟会,专心打自己的铁,展示自己的肌肉,让钟会在一旁当观众。这还不算,在钟会离开的时候,他居然不冷不热地问一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不错:“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人对话不多,但却极为精彩。只是钟会大为不爽,后来凭自己跟司马昭的关系良好,找了个错把嵇康同学押上刑场。嵇康干脆把名士风范做到底——在临死的时候,硬是在刑场上举行了一次个人独奏会,演奏了一首《广陵散》,达到了死而不朽的目的。当然,钟会的主要功绩不是愤青,而是其他才能,尤其是军事才能。前面已经讲过,他曾在几个关键时刻为司马昭出谋划策,成功地使司马昭摆脱困境——要不,哪能成为司马昭的心腹马仔?

在伐蜀这件事上,司马昭跟钟会一样,绝对信心爆棚,但邓艾却有些担心——他长期帮司马昭在西边对付姜维,打得难分难解,因此觉得没有把握,可司马昭叫主簿师纂去做邓艾的思想工作,并留下来监督他。邓艾终于表示赞同。

司马昭召集十八万人马,在首都举行誓师大会。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成为关军政一把手。有个叫邓敦的将军不知受什么天气影响,脑子突然发起热来,硬是无话找话,对正站在检阅台上的司马昭说,蜀国不可能战胜,劝司马昭不要发动战争。司马昭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敢于顶风作案的家伙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命令部队出发。

姜维虽然在沓中种麦子,好像在大办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但仍然很关心魏国那边的动静。在司马昭下令钟会伐蜀时,姜维就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魏国多年来虽然实力强悍,但很少主动派兵向蜀国叫板,这时动员大军出击,来势确实可用“汹汹”二字了。他马上向刘禅报告,并建议:“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你一看,就知道姜维的这个安排是很正确的,如果让张翼和廖化守住那两个地方,后来除非邓艾真的会飞或者坐上波音七四七,否则就是打死他也进不了成都平原。

哪知,刘禅自从有了黄皓,就把所有政务都交给这个太监,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吃喝玩乐的事业当中,不管拿到什么报告,连标题都不看,直接在上面签:交黄皓处理。

很多小人都不信邪,只信自己。可黄皓这家伙偏只信邪,不信别的。如果他还相信点儿人家的经验,认为姜维到底是在前线打拼出来的,军事的事还是听他的好,在上面批个“按大将军的建议执行”,那么仍然可以挽救蜀国。可他在认真阅读姜维的信之后,并没有开个大会甚至开个小会来研究一下,而是拿去问鬼问神:鬼啊神啊,魏国侵略军真的要打过来吗?

得到的回答是:不会打过来的。放心吧,有多少心放多少心。

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刘禅。刘禅严重地相信鬼神,更严重地相信黄皓。听到黄皓这么说,那么魏国侵略者肯定不会来,你就是杀猪杀牛请他们,他们也不来呢。于是,这事就被搁置起来,整个高层没有一个人知道。

雷人吧?当然雷人。可雷不倒刘禅!

魏国那边行动一点儿不拖泥带水。在拍板伐蜀之后,就下令钟会和邓艾带兵出发,具体安排如下:征西将军邓艾带三万人从狄道赴甘松、沓中,从正面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带三万多人从祁山直赴武街、桥头,断姜维的后路。主力部队十万余人则在钟会的带领下,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指向汉中。

司马昭的这个安排,确实是把魏国的家当全交给钟会和邓艾了。

他真的相信这两个哥们儿吗?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他的相信是不纯洁的。首先,他相信这两个哥们儿的水平,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搞定蜀国,但对他们的人品却不大相信。早在两人出发时,就派卫瓘持节当他们的监军。这两人在战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败仗打了很多次,胜仗也打了无数场,可是在玩手腕方面,就比司马昭差多了。他们那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卫瓘这个一点儿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为收拾他们的关键人物。

其实,当时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已经看出,钟会和邓艾的后果会是很严重的。

当钟会离开首都,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前线时,他还去拜访了另一个大名士王戎。

王戎是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名士,这哥们儿后来搞得很失败,但这一次的表现还真不错,完全是一个头脑清醒的聪明人。钟会问他:“计将安出?”我带兵过去后,该怎么办才好?显然不是问如何猛攻蜀国的,而是问他如何做得更好,做得既打胜仗、又保证领导的信任,完全是为他自己的前途着想的。

王戎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这话说了这么多,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创业难,守更难”。劝钟会成功之后,一定要表现得老老实实,坚决不能让内心世界出现膨胀。

钟会突然得到这个重任,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人把钟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得出的结论固然很多。但预测得最毒的是刘寔。人家问他:“钟、邓其平蜀乎?”他立即断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人家说不会那么严重吧?为什么会这样?这哥们儿就只是在那里一脸神秘地笑笑,没有再多嘴下去了。这哥们儿是什么人?是相国府的军事参谋。估计对司马昭之心是很能揣摩的,如果钟会他们听到,或许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了。可惜这话没有传进钟会的耳朵里。于是,历史仍然是这个历史。

钟会的心态开始变化

在魏国大军高调出击的时候,蜀国的高层这才知道魏国侵略者真的来了。黄皓这才知道,神仙的话有时一点儿也不靠谱,神仙也是个不负责任的骗子。

但他也知道,魏国军队仍然大步冲杀过来。

于是,只得跟刘禅开了个会——他们这时终于知道神仙很忙,没有时间管他们的事,因此没有再请神仙参加会议,而是把相关人员叫来,进行了一些部署:派廖化火速狂奔沓中,支援姜维——他们这时觉得还是姜维比神仙可靠;又叫张翼、董厥到阳安关口,接应那些以前被姜维进行战略调整时退守的据点。

虽然进行了这些部署,但刘禅仍然不放心,他还是想从神仙那里博取一点儿同情,因此又宣布大赦——好像牢里关的全是神仙的亲戚朋友一样,只要把他们放出来,老天爷就会感动,就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帮他们一个大忙。这还不够,还来个改元。这次改元是很有针对性的。他们改的年号叫“炎兴”。炎兴是什么意思?炎是两个火字啊。根据汉朝那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理论,刘邦是赤帝遗留在人间的儿子,所以汉朝是火德。现在这个火已经风雨飘摇,要振兴它一下,让它再烧得旺起来。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刘禅这时真的怕了,内心世界充满了危机感。

这时的黄皓更是一点儿话也讲不出,躲在那个角落,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像个革命的老黄牛一样,似乎这个局面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如果这时,刘禅的脑袋好用一点儿,如果蜀国的内部还有个有水平的大臣,故事情节就会往另一个方向展开。

但这两个如果也只是“如果”而已。

刘禅确实是个倒霉的老板,在他不需要有参谋的时候,硬是有陈祗、黄皓几个小人天天在那里教他把腐败工作越做越红火,可现在他需要有一个人为他提出救国安邦的大计时,大家都站在那里欣赏他的表情。

他没有办法,只得把姜维原先的计划拿来重温一下。姜维不是说过,把敌人放进来,然后再包围他们吗?最后把他们一网打尽。

他立即下令:“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这可是大将军的布置。当时,这两个城里只有五千人。

张翼和董厥历来是个保守派。这时来到阴平,并没有胆量修正刘禅的错误部署,而是在听说诸葛绪部正从建威那里发兵过来,就在那里等着,想来个以逸待劳、迎头痛击。于是,调整的时间就这样从他们的眼前过去了。

钟会带着大军来到边境一看,原来死守在险要处的蜀兵全撤回去了,大军可以一点儿不卡壳地大步前进了。他看到那些易守难攻的险关,真想给姜维和刘禅写一封感谢信。钟会虽然很高兴,可他所有手下都怕得要死。他们都知道,蜀道太难,是易守难攻的典型环境,他们都知道曹操和司马懿都不敢在这个地方乱来,现在钟会这个愤青哪比得了曹操和司马懿?

钟会是什么人?当然知道这些手下内心世界的想法。他知道,要不来个下马威,他手下这些子弟兵的士气就会成为负值,带着一支没有一点儿士气的部队出战,他要是还能打仗,他就不是人了。他这次出兵的结果就会克隆曹爽的结局。

他下令许仪当先锋,负责“治道”,也就是修好路,让大军大步前进。你想想,在蜀道那里修道容易吗?当然不容易。而且时间又紧迫。于是,就免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这些都在钟会的算计之内。他骑着马意气风发地前进,很快就上了那座桥。桥面的板子果然质量超差,钟会那匹马的蹄子立刻陷进去,把大帅哥搞得很没有面子。

钟会当场大怒,你许仪居然敢做豆腐渣工程?你这是跟中央作对,在破坏这场人民战争。我代表人民处死你。

他手一挥,刀斧手冲来,把许仪的脑袋当场砍下来,丢在现场。

你知道这个许仪是谁吗?

告诉你,他的老爸就是那个著名的许褚,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老爸功劳很大,按当时的惯例,出现这样的失误,把他叫到眼前,然后指着那块桥板批评他几句就了事了。可钟会却把他叫过来斩首了。不光不给许仪面子,连许褚的面子也一点儿不看。

大家一看,连许仪出现错误,老大都咔嚓不误,看来老大的信心是不容怀疑的。于是,“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许仪的脑袋终于唤起十万将士的士气。钟会这一招,对许仪来说,确实很毒,是一点儿不人道的。可对他自己来说,是大大的妙计。

接下来就更加顺利了。得益于姜维那个雷人的战略构想,钟会一点儿不费力地进入蜀汉境内,直达汉中城下。以前,曹操带着大军前来,在张鲁都已经崩溃、只有那个张卫还在坚持的情况下,都下了撤军的命令,后来还是因为一场误会,这才来到汉中城下。你想想,曹操的战斗力比钟会强了多少?而张卫跟姜维的武力指数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如果姜维不玩这个战略构想,钟会能到达汉中城下吗?恐怕不重复曹爽的命运就不错了。

当时,乐城和汉城的两个一把手分别是王含和蒋斌。

钟会一看,这两个城池的部队就那么一点点,他叫李辅带一万人围住乐城,叫荀恺把蒋斌堵在汉城。然后,他带着主力部队继续前进。

钟会这时顺利进入蜀境,内心世界马上就膨胀起来。虽然史书没有说明他的那个野心是什么时候开始膨胀的,但我认为,他进入汉中时,那个老大心态就已经成熟了。他包围汉中之后,别的事都还没有做,自己直接狂奔到阳安口,然后派人带着酒肉过去,隆重祭祀诸葛亮。

诸葛亮是什么人?他的身份很多,但在魏国人面前只有一个身份:敌人,而且是有着深仇大恨的敌人。诸葛亮给魏国制造的麻烦是最多的,在他活着时,魏国的高层没有一个不被他折腾得头痛。现在钟会居然去祭祀他?!

这是什么意思?

我想,钟会比谁都明白,虽然魏国全体干部群众都仇恨诸葛亮,但蜀国的上下对诸葛亮却很怀念。把自己搞成诸葛亮的粉丝,立马会得到蜀国老百姓的拥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可以在蜀国那里站稳脚跟。《三国演义》对钟会去祭诸葛亮的事,描写得很给力,说是诸葛亮在钟会面前大显其灵,把钟会吓得灵魂出窍之后,这才带着礼品到诸葛亮的墓前,烧香烧纸,又是叩头又是祈祷,求孔明爷爷放他一马,让他胜利完成灭蜀任务。半夜了,孔明还很潇洒地进入钟会的梦里,对他语重心长了一把,说蜀汉立马就要玩儿完了,告诫他一定要爱护老百姓,不要乱打乱杀。然后化作清风走了。钟会醒来之后,怕得要命,立即通知大家照诸葛亮的指示办,叫前方部队都举着一面“保国安民”的大旗,一路秋毫无犯。这个情节确实很引人,让人觉得诸葛亮真不简单。其实,细一想,就知道这是一个不靠谱的编造:诸葛亮要是真能显灵,他不去帮姜维,不去帮他的儿子诸葛瞻,却来帮钟会?

钟会祭诸葛亮,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是政治原因。

这时,蜀国的阳安关守将就是傅佥和蒋舒。本来,蒋舒是这里的一把手。可他的水平太差,是个典型的庸官,年终考核被评了个不称职。于是,朝廷按照组织原则,把他的职务免了,让傅佥来。蒋舒跟很多贪官、庸官一样,在位时很腐败,除了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之事外,别的工作基本不过问,最知道当官的好处。现在突然把他免了,他的心里很气愤。可年终考核如此,上级照章办事,他能有什么办法?

这时,魏兵打了进来,他那双眼睛一亮,知道报复的时候到了。

钟会的办事效率很高,部队一到关前并没有在那里观光几天,先吃几餐当地的土特产,玩一把农家乐然后才行动,而是一到那里,就叫胡烈带着所部猛烈攻关。

大家早已知道,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处,虽然关里的蜀兵不多,但只要认真守关,胡烈再怎么猛攻,恐怕也难以攻下来。可因为有了这个一心要报复的蒋舒在那里,这个关口的坚固程度就基本降为零了。即使守关部队再多N倍也是没有用的。

蒋舒这时是傅佥的副手。

傅佥是一把手,最后拍板权在他的手上。可形势发展到现在,一把手总得跟二把手商量一下啊。

于是,两人开了个会。

蒋舒说:“老大,现在魏国侵略军跑到咱们的关前,咱不冲出去把他们痛打一把,却窝在关里,不是好办法啊。”

傅佥对敌我形势还是看得很清楚的,说:“我奉命前来守城,目的就是保住这个城池不落入敌手。现在要是冲杀出去,如果打了败仗,咱就什么都完了。到时,就是死一百次也没有用啊。”

蒋舒一听,这哥们儿还真不把他的话当话。他咬着牙坚持自己的意见:“你只是想保全这个城池,我想的是把敌人彻底消灭。既然意见不统一,咱就各做各的,看谁立功。”

这哥们儿搞事的决心下得很大,说这话时是一点儿不把傅佥这个领导放在眼里,而傅佥这时头脑很不好使,对蒋舒的人品一点儿不了解,听了这话以后,一点儿反应也没有。蒋舒的胆子就更大了,直接带着部队就出城而去。

如果傅佥的脑子这时清醒过来,事情还是可以挽回的。可傅佥仍然保持原来的思维模式,很傻很天真地以为,蒋舒是去拼命的,是想以立功来证明自己是有用人才,不是传说中的庸官,因此只在那里看着他带着部队出城去,还想着等他支持不住了,再过去把他接应进来。

傅佥的想法很善良。

可蒋舒一点儿不善良。他带着部队出城之后,立即按照他的既定方针,高高地举着白旗,直接跑到胡烈那里,大声宣布我是顺应历史潮流前来弃暗投明的。

胡烈在那里正为攻关的事头痛——他一看到这个关口,就知道,要拿下是极其困难的。现在突然看到蒋舒过来投降,高兴得几乎要载歌载舞了。

傅佥仍然不在意,仍然在等着蒋舒向他告急,然后冲过去把蒋舒救回来,然后教育他一番,打仗要动脑子,不能乱来。

蒋舒此前做事是没有效率可讲的,可这一次他的时间观念很强,办事很讲效率,投降手续还没有办好,立即就调转枪口,带着胡烈向傅佥进攻。

傅佥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并没有认真做什么提防工作,看到蒋舒回来,蒋舒终于失败回来了,觉得让他出战这一次,使他得个教训,也是值得的。哪知,蒋舒一进关,立即宣布现在他是代表魏国队参赛的,然后狠狠地屠杀蜀兵。胡烈的大军接着涌了进来。

傅佥这才知道,在战场上是不能善良的,对一个组织都认为人品巨坏的人善良,你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傅佥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多少办法的人,这时就更没有办法了。

没有办法又不投降,最后就只有战死。

估计连钟会都没有想到这个进度真是太喜人了。他下令全军通过关卡,向蜀境深入。

一路很顺,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而且还夺得了大量的粮草。这些军用物资都是蜀国为了实现姜维内线歼敌的战略构想,从各个据点里集中起来,放在这里的。现在却变成了魏国的粮仓。

魏兵本来是分两路进军的,主力部队由钟会带领,负责向蜀国全面进攻;另一路由邓艾带着,负责去牵制姜维。

从这两个分工看,似乎是钟会占了很大的便宜。他带着主力部队,一路向汉中,基本没有个像样的对手跟他玩儿,使他一路高歌猛进。而邓艾就不同了,他带的部队士兵数量本来就不多,而且面对的又是蜀国第一牛人姜维——此前,他跟姜维多次交手,有胜有败,算是老对手了。现在他用有限的兵力,牵制着蜀国的主力,这个任务真的有点儿重。可钟会是领导,他怎么安排,你都得坚决执行。

姜维真的不好玩

邓艾确实是个猛人,他的部队虽然不多,但他还是下令向姜维的阵地发起猛烈的冲锋,坚决要把姜维拖在这里,以便让钟会能够迅速地深入蜀国内地,等把成都搞定了,姜维再怎么生猛也是无用的生猛。他叫姜维老家的父母官、天水太守王颀正面向姜维发动不要命的进攻,叫牵弘堵住姜维前进的道路,还叫杨欣狂奔到甘松,在那里堵住姜维的退路,想把姜维堵死在那里。蜀道很难,以前对魏兵来说,是很难。可现在对姜维来说,更难。以前蜀国靠着这个“很难”,守得死死的,魏国不敢进来一步;可现在魏兵一堵住姜维,姜维要想跑出去,也真不容易。

姜维当然知道邓艾的用心。他虽然是个好战分子,但他还是很有大局观的,知道要是在这里跟邓艾玩下去,蜀国立马就亡了。他更知道,钟会的大军已经进入汉中,他再被拖下去,就什么都完了。他立即带着部队返回。哪知,那个杨欣已经等在那里,把他拦得很苦。他只得拼死打了一仗。结果当然是“大败”。

不过,他还是冲了出来。

姜维这时虽然被搞得很郁闷,但他的思维系统并没有被搞乱。他迅速把形势看了一下,知道敌人的另一路部队在诸葛绪的带队下,已经堵在桥头那里。他知道,如果他带着部队硬着头皮向桥头闯卡冲关,他仍然会“大败”。他是不能再大败下去了。

姜维耍了个花招,带着部队绕道从孔函谷进入北道,准备突然出现在诸葛绪的背后,然后猛地踢他一脚,即使不把他一脚踢死,也要把他踢得很痛。

诸葛绪也是个怕痛的人。他知道姜维是个猛人,对付猛人最好要小心一点儿,因此知道姜维的这个打算后,他立即退走,一路狂奔三十里之后才大叫“立定”。

姜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从北道出来,看到诸葛绪夹着尾巴逃跑了,马上又掉头回去,从桥头那里走过。

诸葛绪看到姜维并没有来跟自己玩儿,而是加快脚步从桥头那里跑回去了,这才知道上了老姜维的大当,急忙下令全军提速跑到桥头那里把姜维拦住。

可姜维能给他拦住吗?

诸葛绪来到桥头时,比姜维整整晚了一天,最后连个垃圾都捡不到。

姜维来到阴平,把当时的部队全部召集起来,要去救傅佥。可前方消息传来:傅佥已死,城关已失。

姜维当然不再去救那个城关了,带着部队跑向白水。途中碰到廖化、张翼和董厥。这几个哥们儿的任务本来是要去接应那些据点的,但因为太过保守,最后据点都丢了,他们却还在这里,居然没有打什么仗。

姜维把他们的部队也合并起来,守住剑阁,等钟会前来攻关。

经过姜维这么一折腾,对钟会和邓艾而言,位置马上就颠倒了过来。本来,按魏国原来的战略部署,由邓艾拖住姜维,然后让钟会的主力部队轻松进入蜀境,完成灭蜀的任务。哪知,虽然邓艾很猛,作战方针也很对头,但姜维更猛,硬是在被打败的情况下冲了过来,把魏国的主力部队挡在剑阁。如果按照常规出牌,魏国要拿下蜀国还真不容易。

这时,最得意的是司马昭。前线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这些胜利的消息都可以算是历史性的。三国折腾了这么多年,魏国也强大了这么多年,可是从曹操以来,一直到司马懿,对着蜀国都是干瞪眼,不但不能打进蜀国的一寸土地,还老是受到蜀国几代牛人的骚扰。现在司马昭一当首席大臣,在大家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硬是派兵出征,一下就顺利打进蜀国境内,而且还一路高歌,节节胜利,灭蜀的希望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功劳?至少是百年来无古人的功劳。这足以证明司马昭是近代以来最英明的牛人。

牛到这个地步,朝廷不表彰还算是朝廷吗?

到了这时,魏国的法人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个在四川盆地嚣张了几十年的刘汉政权虽然是他们曹家的死敌,几十年来,曹家的人都恨不得把他们干掉。可现在他们已经没有这个心情了。司马昭虽然是他们的手下马仔,可现在这个马仔的权力比他们的大得多了,随时可以对他们叫停,让他们下课,对他们的危害级别远远大于姜维。他们知道,前线的胜利越多,对他们是越不利。因此,他们现在多么多么的希望,姜维最好把钟会和邓艾狠狠地收拾一把,最好把这两个家伙都扁死在那里。只有这样,才能把司马昭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可蜀国太不争气,往日那个牛烘烘的气概全部蒸发,全在那里为司马昭的嚣张作铺垫。

蜀国不争气,曹奂就只好自认倒霉。可有的事不是自认倒霉就完了,你还有更多倒霉的工作要去做。

如果在这样辉煌的胜利面前,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却没有表示,你的霉就会倒得更大更强。曹奂现在的权力跟曹髦的权力一样大,除了能表彰提拔司马昭,没有别的权力。而现在司马昭能提拔的空间就只有那么一点儿,再提拔两次,他这个皇帝就得让出位子来了。而现在让不让位子,也不是曹奂能说了算的,同样是司马昭拍板才生效。

曹奂下诏:命令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封二郡,并前满十,加九锡之礼。这个诏书已经下了无数次,可每次司马昭都只是一脸微笑地看了一眼之后,便坚决推掉,弄得曹家对这个文件贯彻得很痛苦。

这一次,司马昭终于没有再推辞,而是“笑纳”了。司马昭在把曹家慢慢地折磨了一把之后,终于决定前进一步。当然,司马昭选在这个时候,接受这个提拔,是有他的目的的。如果你以为司马昭不稀罕这个提拔,肯定是错误地估计了司马昭。前几年,他因为杀了那个曹髦,然后向诸葛亮学习,主动要求对自己来个“严厉处分”,把自己降了一个级别,算是对曹髦之死负个领导责任。如果曹奂一上台,他马上就恢复他的所有职务,这个忽悠就显得太肤浅了。司马昭要是这么肤浅,他还是司马昭吗?他继续向诸葛亮学习,得等立了新的功劳,他才接受这个提拔。

现在这个新的功劳来了,他面对那张任命诏书,一点儿个人意见也没有。

曹奂是把这个文件贯彻下去了,可他的郁闷却更上一层楼。现在钟会的大军才在进军途中节节胜利,司马昭就接受了这个任命,等钟会灭了蜀国,他还能拿什么来提拔司马昭呢?而且,灭蜀之后,又肯定会在伐吴的进军路上节节胜利,然后又把吴国灭掉,那时,他还有什么话能说一说?那时,他就只好先当亡国之君了。蜀国的领导人是被人家侵略军打倒的,可他却被自己人打倒,而且在打倒人家的时候,本国的主流媒体、大臣们还都说是大魏帝国皇帝英明,对他大力赞美一把。其实,他英明吗?他能接受那些赞美吗?只怕有一天,媒体上还在英明,司马昭在宫廷这边已经把他搞定了。

他做梦也在盼望,奇迹能够出现。这个奇迹就是蜀国那边要硬一点儿,把钟会、邓艾他们全面打回来。

然而,这个国度虽然被称为神奇的国度,好像是个盛产奇迹的地方,可当你真的盼望有奇迹出现时,奇迹却爽约了。

姜维在曹奂的盼望中,却按历史的既定,继续失败下去。

即使这时东吴也已经派大将军丁奉带着部队前来支援。可你知道,如果现在东吴是陆逊他们拿着大权,也许还可以威胁一下魏国。丁奉虽然能力不低,但东吴的国力已经进入全面的衰败时期,而且丁奉的这个救援也很不高明。司马昭在决定向蜀国进军时,老早就把东吴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本没有把东吴的救援放在眼里。

丁奉在接到蜀的救急信号后,很积极地部署了救援工作。他知道,直接带着部队去救四川,显然是行不通的——你走陆路,全是山里行走,等你累得要死地跑到那里时,估计蜀国已经成为历史;而走水路,也是逆流而上,一天也走不了几里路,同样不能抢在时间的前面。于是,就只有采取那个“围魏救赵”之计了。他带着部队做出向寿春进攻的架势。

这个架势摆得还是不错的。可在执行时,这个架势就只是架势。丁奉在决定“督诸军向寿春”时,开了个会,商讨下一步工作如何展开。最后,形成一个决议,他自己带兵向魏国开火,派丁封和孙异带着一支部队直接以沔中为目标狂奔救蜀国。你一看这个方案就知道是个很不上档次的方案。本来东吴就没有多少兵力了,现在还把部队分成两路。丁奉带的那一路,好像是去救蜀的,可因为路途不近,而且路况极差,花的时间太多,还没有跑到蜀国,人家就已经完了。所以,这一路基本就等于去执行一场急行军的训练,白白浪费了兵力,而对蜀国的帮助跟“声援”没有什么两样。

再来看看蜀国那边的形势。

邓艾没有完成拖住姜维的任务,但他却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奇迹。

他一路追着姜维,也来到阴平。

这时,钟会和邓艾虽然把姜维逼得很难看,把蜀军打得节节败退,一路灰头土脸地满世界狂奔。可姜维摆脱魏兵的牵制跑出来后,组织力量守住要害,又把局面控制了起来,阻止了蜀国下滑的行情。

邓艾是个老滑头,看到行情如此,知道要是再在这里跟姜维斗下去,他们的兵力再强悍,最后也会克隆当初曹操的结果。他们的水平比不过曹操,所以更不能在这方面向曹操看齐。

邓艾决定不在这个地方跟姜维玩儿。以前的任务是他陪姜维玩儿,钟会去猛攻,要一直打到成都为止。可现在钟会却在这里被姜维挡住,他只得想办法去打成都了。但主力部队是钟会指挥的,他带的部队没有多少。于是,他就去找诸葛绪,做诸葛绪的思想工作,说咱们合兵一处,让力量雄厚一点儿,从江油那里进军,直接打成都。这可是个很刺激的活动啊。

哪知,诸葛绪是个典型的保守人士,听了邓艾的这个话之后,一点儿没有被刺激得血气上升,一脸平和地对邓艾说,根据中央的安排,我的任务是向西进军,不是去玩刺激啊。你想去,你就去吧。我不能做违反纪律的事。

他说完之后,就带着部队按计划跑到白水,跟钟会合在一起。

他以为他现在做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人,他就是个优秀人才,就会被钟会重用。

哪知,钟会已经不是以前的钟会了。

这时的钟会,内心世界已经被野心塞满。他跟所有有野心的人一样,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让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这时看到诸葛绪一脸笑容地带着部队跑过来,钟会心里大叫诸葛绪你真是宋江啊,太及时雨了。他就决定把诸葛绪的部队收编成自己的手下。

钟会是什么人?陷害人的水平还是有的,而且也是有过前科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92.html

下一篇:拼死取胜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