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不起眼者的大作用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57:21 0

交趾其实也重要

东吴的领导人孙皓这些年来基本都在胡搞。不过,东吴这几年还是有一点儿收获的。

这个收获就是陶璜再次收复了交趾。

交趾原来就是划在东吴的版图内的,而且远离魏晋,按说是东吴的大后方,是离战场最远的地方,是最为安全的地区,当年蜀国准备投降时,很多大臣就主张刘禅躲到南中一带。蜀国的南中一带跟交趾也差不多远。

交趾在三国很多故事中,是一块很边缘化的地皮,显得一点儿都不重要。其实,这个不重要是在作者以及广大读者眼里才体现出来的。可在三国时代那些牛人眼里,交趾的分量是很重的。

你肯定还记得诸葛亮的那个《隆中对》吧?《隆中对》里虽然对交趾这个地方一字不提,好像诸葛亮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里根本没有交趾这个地方。其实,他并没有忽略交趾。那一句“利尽南海”中的南海就包括交趾。

还有一句“南抚夷越”,这个夷越指的更是包括交趾一带土著居民在内的百越民族。

再看看刘备,他在搞定益州之后,先后把邓方、李恢任命为“使持节领交州刺史”,“领”就是遥领的意思。遥领当然是没有到那个地方办公,为什么不能到那个地方办公?就是因为还没取得该地区的控制权。遥领是一个很有古代中国特色的行政制度,在三国时代特别流行。这个行政制度就是把还没有划入版图的其他集团的地皮视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设置州郡,并且任命各级行政长官。这个做法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一、表示他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二、战前使某个猛人遥领某州,并许诺如果战后拿下该地,就可由遥领变实封,大大地刺激这个猛人的神经,提高他们的战斗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规模做得最大的就是蜀、吴两国第二次握手时,发表白皮书,高调宣布了他们达成的共识,提前签署了灭曹之后平分魏国领土的合同: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并且还当场发布文件,任命以上这些州的州牧。

李恢这个交州刺史的公章挂在自己的腰间几年,也没有踏进交趾境内一步。刘备集团后来没有占有交趾,其最大原因并不是交趾不重要,而是因为本身实力太弱,连北边的敌人都应付不了,哪有精力南下抢夺这块地皮。

于是,这个机会就让给了孙权。

孙权经营交趾是花了很大工夫的。孙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比刘备更易于拿下这个地方。

在周瑜还活跃的年代,孙权的目光还是很远大的。

周瑜也为孙权设计了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这个版本的内容,跟孔明的那个版本内容很相像,也是先拿荆、益,然后北伐。当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周瑜就想趁曹操还没有从疼痛中恢复过来时,带着部队西进,要一举搞定刘璋,拿下蜀地。

哪知,周瑜可以战胜曹操,但却战胜不了命运。

他才到巴丘就再也前进不了了。

历史情节在这里停顿下来。

孙权还想把这个情节推进下去,但他手下已经再也找不到周郎这样才华横溢的牛人了。他想再次进兵,不但没有一个有足够能力的军事人才,而且机会也已经没了。那时,刘备已经开始牛了。他虽然靠孙权救了性命,但这时一缓过气来,看到孙权要攻打蜀地,孙权要是拿下了蜀地,他还有什么希望?于是,也不再装斯文了,直接对孙权说,你要是去打刘璋,我就断你的后路。你看着办吧。

孙权一听,当然也不敢。

孙权不敢进入蜀地,但也不能闲着吃喝,让部队放长假啊。

于是,他又把目光放到了交趾那一带。他派步骘南征,务必把交趾拿下。

步骘确实很牛,领了任务之后,一路南下,工作效率很高,一把将那个吴巨拿下。吴巨本是刘表的旧将,在刘表已经完蛋的情况下,没有认清形势,赶快换老板,而是在那里实行高度自治。步骘就说他“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搞了个阴谋诡计,把他的头砍下。

步骘砍吴巨倒不是因为吴巨太可怕、太可恨,而是想通过杀了这个家伙,威慑一下那个交趾的老大士燮,向士燮表明,跟东吴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表明他拿下交趾的决心是无穷大的。

士燮倒是很乖,知道他不是步骘的对手,赶快表示高举孙权的伟大旗帜,一切行动听孙权的。于是,交趾顺利进入东吴的版图。

当然,孙权也知道,士燮的投降是因为害怕,交趾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不是很稳定,士燮在那里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不能再逼下去了。于是,就对士燮制定了个优惠政策,也就相当于在那里建立一个特区政府,实行高度自治,士燮当这个特首,继续当交趾的老大。当然,那时不叫“特别行政区”,也不叫“高度自治”,而是叫“羁縻”。

孙权当然也不是好人而自愿让交趾成为羁縻州,而是因为当时国际形势太复杂多变。曹操那时虽然新败,有点儿伤元气,可他的力量本来就十分雄厚,赤壁那把火根本没有把他伤到不能动弹的地步,他还是有力量可以随时反扑的;刘备虽然是他们的同盟军,可由于利益的原因,已经让关羽在荆州那里做好了摩擦的前期工作。所以,孙权并不想在交趾那里花更多的精力。当时,他派步骘过去,虽然旗帜打得很鲜明,但部队人数却一点儿不庞大,《步骘传》里记载“仅领武射吏千人”,而《水经注》里则说,仅四百个人。这么一支战斗人员十分有限的部队,能打什么仗?他之所以玩儿死吴巨,就是因为力量太单薄,所以下狠手,为的就是把士燮吓得破了胆,然后不用打仗就投降。其实那时最怕打仗的不是士燮,而是步骘和孙权。

后来,孙权搞定关羽,荆州方面的压力全部解除,行情历史性地看好起来。

于是,他再次把目光锁定交趾。

士燮还是有点儿眼光的,知道这次的孙权不是上一次的孙权了。上一次孙权还给交趾来个高度自治,现在他肯定要把那顶“羁縻”的帽子拿掉。士燮对形势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他知道,要是动起手来,他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因此,他不断地改善与孙权的关系,先是主动地把儿子送到孙权那里做人质,然后年年朝贡,把当地的土特产一车一车地送给孙权。最后觉得光送土特产还不够,于是,就想了一个立功的办法,让孙权把他当死党看待。

他的这个做法,后来对他倒没有多大用处,可对诸葛亮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士燮知道,孙权现在最想得到的不是美女,也不是他的土特产,而是地皮!你要是为孙权扩大地皮,孙权一定会高兴得要死。

他找了个机会派人去找雍闿,做雍闿的思想工作,说现在吴国比蜀国强大多了,你要是跑过来跟孙权干革命,比在蜀国那里混要幸福多了。

雍闿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挂起了吴国的招牌。

这一招儿让孙权很高兴。因此,在士燮还当交趾的特首时,双方的关系还算和谐。

当时,三国的三个集团都在进行内部调整,都在玩着外交手段,相互不做刺激行为,甚至连刺激言论也不发表。大家看到孙权对交趾已经完全控制,便也在那里很不心甘地表示“乐观其成”。曹操还卖了个乖,以皇帝的名义封孙权“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并赐以“九锡”。这样,孙权控制交趾算是得到中央的承认,是合法的。

诸葛亮也不笨,知道再让李恢“遥领”交州刺史这个虚衔,只能让孙权更加愤怒,说不定他会向曹魏那边倒,那可就麻烦了。于是,“以交州属吴,解(李)恢(交州)刺史”,彻底承认交州是东吴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处于这样有利的历史时期,孙权终于决定抽调更多的力量去经营交州了。

正好,那个士燮死了。

对于孙权来说,士燮死得真是太及时了。

否则,孙权还得看在他的老脸上,不好撕破面皮。现在好了,你老哥死了,老子跟你儿子没有什么接触,可以搞一搞了。

于是,他出台政策,不断地削弱士家在那里的权力。终于把士家惹毛了。

于是,惹毛了的士家就不顾一切地高举造反的伟大旗帜,最后被吕岱一把搞定。于是“羁縻”两个字被全部省略,交州成为东吴直接控制的地盘。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里,其他两个集团基本对交州视而不见。但到了257年(甘露二年),东吴的孙壹投降魏国。魏国高层突然对交州感兴趣了。

他们觉得那里虽然离双方边界很远,一点儿不搭界,但如果能在那里点一把火,也可以把东吴烧得很疼痛。

于是,又把交州纳入他们的战略构想当中,任命孙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衮冕赤舄,事从丰厚”。连裴松之都认为,孙壹一个投奔自由世界的降臣,除了投降之外,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居然得到那个“八命之礼”——就是九锡中的八锡,只差一锡就可以跟以前的曹操有同样待遇了,这个封赏实在太丰厚了,丰厚得有点儿不靠谱。其实,如果从交州的战略角度来说,司马氏是很靠谱的,说明了他们把交州看得很重。

果然,到了公元263年,东吴的交趾出事了。

失交趾

这件事好像跟北方集团没有一点儿瓜葛,好像只是与邓荀有关。

不过,跟孙皓还真的没有关系。当时是孙休当皇帝。

邓荀想巴结孙休,就对孙休说,交趾那里的孔雀很好,我弄几只给陛下,陛下日理万机很累后可以看看孔雀开屏,轻松一下。

据说,邓荀为了让孔雀开屏的规模大气一点儿,一开口就要求交趾那里贡献三百只孔雀(有的书说是三十只),按道理而言,在交州那里要几只孔雀,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可那个吕兴却硬是借口说,拿不出这么多孔雀。现在东吴对咱们交州的压迫越来越厉害了,咱们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现在咱们这里有压迫,咱就反抗吧。

于是他带着部队,杀了太守孙谞和邓荀。

杀了这两个人之后,吕兴二话不说,就“使使如魏,请太守及兵”。你想想,如果没有魏国那只看不见的手,吕兴敢这么嚣张?他得手之后,就在第一时间里派交通员狂奔到魏国,向魏国报功,请求支援。

历史的几个情节在这里又很巧合。

当时,魏国正好搞定蜀国。而蜀国南中的一把手霍弋因为刘禅的投降又成了魏国的南中都督。

于是,魏国的边境就这样跟交州接壤了起来。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前几年司马氏的战略构想开始生效。如果交州成为魏国领土,那么,魏国的势力就可以绕过长江,直接从交州那里在背后猛踢东吴一脚了。

这脚要是能踢下,东吴就实实在在地陷于腹背受敌的局面,仅有的一点儿地理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司马氏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一接到吕兴报告,立即做出决定:以霍弋遥领交州刺史。让霍弋全面负责那里的工作。虽然蜀国在跟魏国交手时,那些一线的大将很菜,降的降、死的死,表现得让读者很痛苦,但霍弋跟罗宪一样,还是很有水平的——否则,司马炎是不会把这个担子交给他的。

霍弋对中央的精神领会得很深刻,工作效率也很高,立即任命爨谷为交趾太守,叫他带着杨稷、毛炅由南中入交州,以武装支援吕兴,务必把吴国反动部队全部歼灭,实现对交趾南部的实际占领。

爨谷入交,全部完成了霍刺史交给的任务。

交州南部成为魏国的实际控制区的消息传来,东吴高层集体恐慌——史书的记载是“国内震惧”。他们终于深刻认识到,交州南部的沦陷对他们的打击真是太严重了。他们已经陷入北方集团的三面包围。

华覆更是毫不客气地说:“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

于是,孙皓(当时孙休已去世,孙皓继位)不得不从花天酒地里抽出时间来,干点儿正事了。

他下决心把交州全面收复回来。

公元268年,孙皓派刘俊和修则出征,去进行收复交趾的工作。哪知,这两个哥们儿的水平太菜,才一出马,就被杨稷搞定。双方打了三仗,杨稷取得三连胜。结果东吴不但没有把交趾全面收复,反而连郁林郡(今广西桂平县)、九真郡(今越南清化市)也都丢给了杨稷。东吴部队只得退守合浦。

但杨稷还没有完,派毛炅和董元继续猛攻合浦。结果刘俊、修则都被砍死。东吴部队损失惨重。

孙皓当然不甘心失败,组织力量,派虞汜、薛珝、陶璜由荆州进军,李勖、徐存从建安海道进军,然后在合浦会师,共同向交趾进攻。

李勖就是这次在海上弄晕方向的。

当时,司马炎因为刚即位不久,北方又连年灾难不断,因此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内部事务上,交州这边就基本顾不上了。

而恰在这个时候,霍弋死去。

于是,机会就偏向了东吴这边。

孙皓虽然平时都重用小人,可在很多关键时刻,硬是用对了人。比如在荆州用对了陆抗。这时,他把陶璜升为主将,实在是用对人了。

当李勖在海上晕菜,迷了路,最后斩向导官而回时,东吴陆路的部队仍然向既定目标前进。他们在分水那里碰上了杨稷。

双方第一轮接触,陶璜被打了个大败,直接损失两员大将。

但陶璜不是别人,吃了败仗之后,一点儿没有灰心。

当时,大军新败,士气十分低落,薛珝十分恼火,对着陶璜大力发火,批得陶璜头都抬不起,然后打算撤军了事。

可陶璜却不同意,他等薛珝发完火之后,就指出这次失败的原因来。主要原因是:几支部队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造成战斗力下降,并不是咱们真的打不过人家。

他说过之后,立即组织几百个精兵组成敢死队,夜间出发,由海道进军,向董元部进行袭击。董元打东吴将领,胜利都已经成习惯了,一点儿没有想到东吴兵在大败之后还会过来袭击他一把,所以一点儿准备也没有。陶璜大获全胜,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满载而归。

薛珝一看,觉得陶璜真的比自己强多了。薛珝虽然脾气很火爆,但人品还不坏,看到陶璜确实有水平,当场就向陶璜道歉,并表示,大家都把部队交给陶璜,以后一切行动听从陶璜的指挥。

陶璜很勇敢,敢于在刚刚失败的时候夜袭敌营,胆子说有多大就有多大。但他不是一个蛮干的人,而是一个很会运用策略的指挥官。他知道,现在晋国部队比他们嚣张多了,你要是直接跟他们对垒,你吃亏的可能性就大了。现在双方的形势是:晋国虽然背靠着南中地区,但该地区交通实在太欠发达,运送军用物资以及救援的速度比蜗牛还慢,跟孤军奋战实在没有什么差别;吴军则恰恰相反,他们背靠的是广州和荆州,交通虽然称不上十分发达,但也很便利,而且还有水路可以利用,又是在本土作战,可以随时调动很多力量投入前线。

所以,只要你拖着他们,他们就会超级郁闷。等他们拖不下去了,你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个方针一定下,主动权就牢牢地控制在陶璜的手里了。

复交趾

不过,那个藤修不以为然:天天在这里表演着胆小的把戏,敌人就怕我们了?因此他就不断地带着自己的部队出击,可出击了N次,最后不成功N次。

陶璜说,敌人现在盘踞的据点,别的都不缺,但一定很缺盐,还一定很缺铁。咱们关闭那几个市场,让他们根本买不到这两样东西,没几天,他们没有盐吃,没有铁补充兵器,不叫苦连天才是怪事。我就不相信他们没有盐能吃得下饭。

藤修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出动部队去打仗,只是关闭市场,宣布没有盐和铁卖了。

晋兵想不到吴国这边居然来这一招儿。这一招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缺德得要命。几天没有盐吃,就真的吃不下饭,吃不下饭,还有什么力气打仗?

于是,那些据点的晋兵就到处开溜,不用打就天天自动减员。没几天,很多据点也就成了空巢。

到了这个时候,吴国要是再失败,那就真的没有道理了。

陶璜对大家说:晋兵被折磨得已经够了,咱们的总攻开始。

泰始七年(271年)的四月,陶璜宣布进军。他这次进攻的线路很简捷,也很干脆,不再从陆路上前进,在陆地上跟晋军打来打去,那多浪费时间,而是突然从海路加速前进,直接到达交趾城下。

晋兵上下近段以来天天想跟吴兵打仗,但老是打不着吴兵,心里就已经很烦躁。他们的烦躁是因为找不到吴兵,却一点儿也没有想到陶璜突然出现。

从这一点上看,晋兵在交趾的失败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但晋国的这几个将领还是很会打仗的,董元看到东吴兵突然出现,虽然有点儿吃惊,但也不怎么怕,仍然玩儿了个阴谋。

这个阴谋确实很毒,如果不是陶璜,别的人还真会上那个当,最后还会被董元暴打一顿。

双方大战开始,陶璜看到敌人应战得这么爽快,就知道董元想玩儿他。他看到敌人那个架势就是要向城内退却的架势。于是,他断定城内肯定有埋伏。

他当然不会因为城内有了埋伏,就叫停战斗了,而是也玩儿了一个阴谋。他在自己部队的后面布置了一大批长戟兵。

双方刚一接触,董元的兵就按照董元的布置装痛苦,说吴兵太猛了,抵挡不住了,咱们后退啊。

于是,一窝蜂地往城里退。

陶璜下令追。

董元一看,吴人果然容易上当。于是一声令下,伏兵大喊大叫着冲杀出来。

他以为可以痛打陶璜一把了。

哪知,陶璜跟着一声令下,吴国的长戟兵从阵后杀出。

晋国的伏兵为了隐蔽完善,带的都是短刀。身带短刀,很利于躲藏,但却不利于打仗,哪是吴国长戟兵的对手?

董元本来想让吴国上当,哪知最后上当的却是自己,一战下来,被打了个大败,只得又躲进城中。

他以为他不出战了,陶璜就没有办法了。

陶璜仍然有办法。

陶璜是三国后期脑袋很好用的军事人才,想出的点子都很恶毒、很缺德。

他看到董元天天挂免战牌,自己要是硬攻,损失会很大。既然从外面进攻,死人会很多,那就从城里想办法吧。

陶璜对城里的情况是很清楚的。

他知道,董元现在手下有个很得力的助手叫解系,解系的武力指数很强悍,但他的弟弟解象,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他利用上次夜袭得到的那些战利品当作贿赂品,从中拿出一千多匹锦物,用来贿赂当地的一个土匪头子梁奇。

梁奇一见那么多的锦物,眼睛的亮度立即大增,他打劫了大半辈子,杀了无数人头,也没有这么多的财富啊。于是,立即带着他的一万多人来投奔陶璜。

陶璜让梁奇去把头脑简单的解象骗来,然后活捉了他。他让解象打扮得像个贵族,然后坐着璜轺车在城外走过。当然不是一般的路过、飘过,而是安排了军乐团,吹吹打打地经过,排场大得要命。

董元也跟很多老大一样,看到这个场面,心情就复杂起来了,心想,解象在我们这里算什么人物?现在跑到那边,却享受到这个待遇。解系比他强多了,要是看到这个场面,解系肯定就会投降。解系要是投降,那就真的要命了。

董元也不再作更多的论证,就凭着这个心情把解系杀了。

没有了解系,这个城能守多久?

没几天,在一场战斗中,多次上当的董元就被虞汜杀掉了。

杨稷又任命王素接替董元,继续抵抗。

而孙皓这时也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

这时交趾城中粮草已经告急多天了,杨稷他们虽然天天盼着司马炎派大晋人民子弟兵过来救他们,可这个盼望能实现吗?现在他们的直接领导霍弋刚死,新来的官员还搞不清怎么回事,司马炎正被河西鲜卑的群体事件弄得郁闷到就差没有哭了,哪还有精力来管他们?

于是,他们就只得等死。

吴国部队这时士气很高,纷纷写请战书,请陶刺史赶快下命令,让他们杀进城中,为大吴帝国建功立业。

可陶璜却不急了。

这哥们儿肯定是诸葛亮的粉丝。

他面对着那座对于晋兵来说已经危在旦夕的交趾城,脑子里塞满了诸葛亮那“攻心为上”四个大字。

所以,他要求大家只围而不攻。

最后,杨稷实在受不了,向吴兵表达了强烈的投降意愿。

可陶璜居然不接受。

他不接受的原因并不是恨这些晋兵,不让他们投降而想屠杀他们,而是另有原因。

他知道,当初霍弋派他们出来时,曾跟他们有个约定:如果吴兵来攻,围城未满百日而投降的,在后方的家属就得掉脑袋。如果超过百天而救兵未到,就不是你们的责任了。

后来,陶璜的部下都以为陶刺史疯了,敌人已经主动投降,你为什么不批准?难道心里太愤怒,想再等几天,等敌人再饿一点儿,再没有力气一点儿,再冲进去大力屠杀一把?这个虽然很解恨,可以后你的名声就太坏了。你就成了一个史上最缺德的人,或者你想让他们直接饿死算了。

陶璜当然不想屠杀他们,更不想让他们全部饿死城中。他要的是全城的人心,要的是他们心服口服地认输。

他知道城中的粮食已经一粒都没有了,可离一百天还有一段日子。于是,他下令,把一批粮食送到城中,不能让他们饿死。

他手下又都集体以为陶刺史真的疯了。你不杀他们已经不错了,还向他们送粮?这不是养虎为患是什么?都坚决反对。

陶璜说:“现在霍弋已经死了,别人是不会来救他们了。我们就可以来个攻心为上,让他们拖到百日之约,再接受他们的投降。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他们的家属不被杀害,也可以显示咱们的胸怀,而且同样也可以瓦解敌人的士气。”

大家一听,陶璜还真不是疯子。如果东吴高层都是这样的疯子,晋国就会抓狂到死。

到了当年的七月,杨稷他们守城已经满了一百天,晋国援军果然连个影子都没有。他们办理了投降手续。

陶璜很有胸怀,可修允却很气愤。修允是修则的儿子,修则是在合浦那里被毛炅亲手砍死的。这时他可以放过任何人,但坚决不想放过毛炅。

可陶璜却不同意。

他不同意有两个原因:一来既然允许人家投降了,现在又杀人家——杀降历来都是不祥的事;二来毛炅很猛,是武力指数很高的家伙,留着是个人才。

于是留下了毛炅。

哪知这个毛炅也不善,看到陶璜放过他,就以为陶璜对他放心得很,就想乘机算计一下陶璜。天天躲在阴暗角落里,计划着袭击陶璜一把。

可他那个智商能玩儿得过陶璜吗?

没几天就被陶璜发现,立即将他逮捕法办。

陶璜这时真的生气了,指着他大暴粗口起来:“你他妈的这个晋贼!”

哪知,毛炅是个不怕死的人,更是个会骂人的哥们儿,对着陶璜大骂:“你这个吴狗!”

陶璜一听,就知道在战场上自己可以摆平他,但在这方面自己还真不是对手,于是不跟他比赛粗口话,而是把他直接交给修允处理。

修允对这个杀父仇人那是一点儿不客气,接受任务之后,就举起刀来,剖开毛炅的肚子,然后咬着牙问:“看你还有本事做贼吗?”

毛炅却狂笑道:“老子的本意是砍了孙皓的那颗狗头,杀你老爸只能算是杀了一条小狗,现在越想越不值得。”

修允最后把他杀死了。

陶璜把杨稷等人都送到建业。

可才走到合浦,杨稷就吐血而死。

另外几个人孟干、爨能、李松被送到建业。

孙皓对他们很愤怒,想当场就拿他们开刀。

但大臣都反对,说他们原来就是晋国的军人,守在那里是他们的职责。他们都是忠于职守的人。对于忠于职守的人都应该宽大处理,以便教育咱们的边关将士。

孙皓以前都不理大臣的反对,但这次他居然同意了。

于是,把那三个人放了。

但这三个人仍然不想当吴国的良民。那个孟干很快就找了个机会跑路,回到祖国的怀抱。另外那两个家伙逃跑无门,最后被再次生气的孙皓杀掉。

吴国的交趾在被晋国控制九年之后,让全体东吴高层郁闷了差不多十年后,又回归东吴。这对于孙皓领导下的东吴,实在是个奇迹!当然,如果东吴更加重用陶璜,恐怕还会出现一些奇迹。

可惜,东吴高层被交趾事件弄怕了,觉得交趾只有交给陶璜才可以放心。于是,陶璜只得在交趾这里工作到东吴亡国的那一天,对吴国后来的局势一点儿也插不上手。东吴没有奇迹发生,我们也少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司马家的另类牛人

东吴因为陶璜而奇迹般地精彩了一把。

司马炎那边就只得继续郁闷。

河西一带那个火药桶继续爆炸,他的叔叔司马孚又死去。当然,司马孚已经九十三岁。但这个老人家是司马氏家族的道德楷模。司马孚在别人的眼里,是个最死硬的曹家奴才,天天公开透明地说自己是曹氏最坚强的打工仔,而且坚持这个口号到死不动摇。

他是司马懿的弟弟,还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名。那时司马氏八个兄弟都赫赫有名,因为每个人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字,所以就被称为“八达”。“八达”是不是真的跟“发达”有联系,我不得而知,但后来这几个兄弟还真的发达了。

司马孚虽然水平比他的哥哥司马懿差了很多,没在历史舞台上表晒过一次阴谋诡计。但他在做人方面,似乎比司马懿厚道多了。

能这么出名,必是大名士无疑。

司马孚从小虽然性格不怎么突出,没有司马懿那么对抗曹操,但名士性格还是有的。

当时有个大名士叫殷武,犯了罪被流放过。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一般被判过刑的,大家基本就不跟他有什么交往了。可司马孚却硬是敢过去跟他交朋友,而且这个朋友还交得很深,天天跟他同吃、同住、同聊天,是不折不扣的“三同”。

司马孚出仕,没有像他的哥哥那样,把出山故事搞得那么精彩。

曹植在选属官时,一个通知就把他调来了,让他当文学掾。他老哥也当过文学掾。只是两个文学掾很不一样。司马懿是曹丕的马仔,而他是曹植的下属。

你一看这两兄弟,就知道,司马氏兄弟确实是搞政治的好料。曹家夺嫡的两大热闹阵营中,他们每人在一边。

这是什么样的策略?是永远不会失败的策略。曹家兄弟不管斗到什么地步,他们兄弟永远是赢家。

曹丕很欣赏司马懿。

曹植也很看重司马孚。

只是曹丕看重的是司马懿的政治智慧,而曹植看好的是司马孚的文学和做人的品格。

司马懿给曹丕贡献了大量的阴谋诡计,而司马孚却天天提醒曹植做人要本分、要低调。太张扬了,容易被和谐。

如果从我们讲朋友的大道理来看,司马孚的提醒是符合人类道德标准的;司马懿是很卑鄙的,血管里是没有道德血液的。

于是,做人厚道的司马孚,不如做人很阴的司马懿。

司马懿不断地教曹丕很多阴招儿,司马孚却不断地提醒曹植做人要厚道。

曹植不想厚道,因此,曹植一听到司马孚的教导,就一点儿也不爱听。不过,曹植还是有素质的,过后又向司马孚道歉。

不久,司马孚又跳槽到曹丕那里当差。从那时起,他就成为曹家的死党,一点儿不忠于大汉王朝了。

曹操死后,他是曹丕身边最亲密的人士之一,一天到晚做曹丕的配角,演着戏:曹丕放声大哭,悲痛得要死;他则在旁边苦苦劝慰,说现在老大最应该做的是节哀,而不是悲痛。你节哀是为全国人民节哀啊。

再后来,他坚决拥护曹丕代汉。

曹丕父子都很看重他。曹叡还让他当了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跟司马懿是死对头,其实,司马孚也提出过对付诸葛亮的建议。他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就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尤其是跟诸葛亮这样的老手玩儿,就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每次诸葛亮带兵杀进来,冲击关中地区,那边的边防部队总是挡不住,最后还得把中央军队调过去,这个打法实在是太被动了。所以,应该预先准备二万部队,作为机动,随时可以迎敌。然后他又建议,关中地区年年打仗,造成军用物资大量短缺,难以应付战争的开支,还是把冀州地区的一些农业人口调到上邽进行屯田。

他的这些建议看起来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中央高层全部采纳,对后来魏国对付蜀国的侵犯起了很大的作用。

司马孚这辈子没有像他的哥哥那样做出什么很让历史学家大开眼界之举,好像是个比较平庸的政客。其实,他的政治眼光是不错的。

比如,他老早就看好曹家,便坚定地站在曹家的立场上。后来,他又一眼看出曹植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于是又成为曹丕的死党。曹叡当政时,他还活跃了一段时期。可曹叡死后,他立马知道政治风向不一般,于是,就做起了缩头政治家,什么事也不过问,好像自己是个白痴。

可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时,他又高调出来,当哥哥的得力助手,与司马师带着部队占领司马门,把首都控制得非常严密,一举粉碎了曹爽反革命集团。

那个时期,是司马懿家族走向历史舞台最为关键的时刻。司马孚一改前一时期不出镜的风格,出任太尉,成为军方高级领导人。

那时,司马氏的威望度还不是很高,手下的死党还没有几个。于是,司马孚就成为司马懿最主要的助手,全面负责军事,为司马家解决了几个重大难题:

诸葛恪带兵北伐时,司马师刚接老爸的班,自己不敢走出首都,带兵迎战,又不放心把部队交给别人,于是就让这个叔叔带着二十万部队去对付诸葛恪。

司马孚在三国时代,算不得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可这次出马,表现还是不错的。当时,毌丘俭和文钦都要求对诸葛恪来个迎头猛打,直到把他打痛叫苦退兵为止。可司马孚却不同意,只让大家坚守,然后慢慢进军,等着胜利的到来。最后,诸葛恪的部队累了,再加上出了一场瘟疫,急忙宣布撤军,吴国的威胁就这样消除了。

没几天,姜维又出来搞事。

司马师又让这个叔叔出征。

于是,司马孚立刻又跑到长安,坐镇关中,把姜维又打了回去。

司马孚为司马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他们的家族在后司马懿时代成功地巩固了权力基础,其作用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的。

司马孚虽然在自己家族出现危急时,就会挺身而出,扫除他们家族的一切敌人,可是当司马氏的权力一得到巩固,他立马又从台前隐到幕后,整天一脸严肃地在那里“莫谈国事”,然后到处说自己是曹家最坚定的马仔。

后来,司马氏兄弟搞定两个曹家皇帝时,他基本都不参与。而且在愤青皇帝被杀时,还跑到现场,抱着皇帝的大腿痛哭,然后把所有的责任都自己扛,说是自己没有保护好皇帝啊。后来,曹奂被废离开首都时,别的人都不敢出面说什么话,只有他一脸痛苦地跑出来,握着曹奂的手,在那里当众泪流满面,大声说:“我就是到死的那天,也是魏国最纯粹的忠臣啊!”

如果是别的人说这话,司马炎肯定会把他当作现行反革命分子来处理了。可司马孚表演之后,司马炎什么话也不说。

司马炎以晋代魏之后,对这个叔祖是很优待的,封他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行政级别天下第一,又是军方第一人,权力跟皇帝差不多。而且,司马炎对他的尊重又十分突出,每次举行什么大会,请他到现场时,都让他乘车直接上殿。他到了之后,司马炎还从宝座上下来,恭恭敬敬地迎接他,等他坐好之后,又亲自给他倒酒,祝他身体永远健康。执行的是家礼,是家中晚辈对长辈的礼节。

但司马孚更加低调,从不以此为荣。到他死的时候,他公开发表他的遗嘱: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这个最后的话里面,仍然着重表示,他现在仍然是魏国的臣子。

由于他坚持这些原则,因此在史家的笔下得到很好的评价。

其实,在我看来,司马孚是个复杂的人。他小时候读那些洗脑的书可能很多,是既想成为识时务的俊杰,又想成为一个道德模范。想成为识时务的人,就得有看清形势的目光,想成为一个道德模范人物,就得先成为一个忠臣。识时务的俊杰,就是择明主而栖,也就是说要敢于有一种叛逆的思想,敢于背叛自己的老板。于是,他看好曹家的前途,果断地配合曹丕废汉,然后表示自己永远忠于魏国。

他虽然天天说他是魏国最老牌的忠臣,但他的内心世界,装得最多的仍然是他们司马家。于是,当司马氏出现危机时,他总是毫无选择地站在维护本家族利益第一线上,凡是对司马氏有利的事,他坚决去实行,凡是对司马氏不利的事,他坚决去反对。可事情过后,老哥儿把自己的道德教条拿来一比照,跟以前受到的教育反差实在太大。于是乎,就只好又跑过去道歉,去承担责任。

当然,这个承担责任也只是做给人家看的,只是个表面文章。

他这么做,似乎与他们家族的利益太不保持高度一致了。

其实,对他和他们的家庭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以前的很多朝代,那些老大很快都会找到一个道德模范过来,为他们表演。司马氏找不到其他人,于是,就让司马孚过来表演。

于是,司马孚就出现了。

他把大量眼泪贡献出来,赚足了大家的感动,让大家认为,司马氏是讲道德的,以前曹丕代汉时,曹家表示什么了吗?

对于晋朝而言,司马孚存在的这个作用大于一切作用。所以,司马氏三代人,对他是很感激的。否则,如果以为司马炎是个尊老爱幼的模范人物,他还有那么多长辈,为什么不去尊重,唯独去尊重一个天天说自己不是晋臣而是魏国铁杆马仔的老家伙呢?

司马孚死去,等于是一个司马氏道德表演家的死去。如果别人这么表演,估计早就被司马氏砍了脑袋。

所以,同是一个舞台动作,不同的人来表演,结果是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83.html

上一篇:各忙各的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