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去留无意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34:01 0

我为卿王

第二次凯旋而归后,窦宪早已完成了“质”的蜕变,由戴罪之身变成了“有功之臣”。随后,他和窦太后的“间隙”也因此而烟消云散了。随后,“大将军”窦宪掌握了大汉王朝的军权,成为朝中名副其实的“摄政王”。随后,窦太后封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潜规则”:一是亲属,二是听话;随后,窦氏家族的高官遍布整个朝野上下,达到了“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的地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带来的后果是,窦氏家族因为仗着上有“铁杆保护伞”,下有“黑社会团伙看场子”,强取豪夺、贪污贿赂、投机倒把等坏事干尽。窦笃进位特进,可以选拔官吏,享受三公的礼遇;身为执金吾的窦景越发肆无忌惮,公然指使手下恶奴抢夺财物,掠人妻女,使得京城里商贾关门歇业,如避寇仇,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身为光禄勋的窦瑰的为富不仁……

至于窦宪本人,塞外的戎马生涯并没有让他脱胎换骨,不见他提拔一位后学英俊、疆场功臣,不见他对国家的水旱灾害、黎民疾苦表示过关心。他只知居功自傲,傲视满朝公卿。

窦氏家族的所为,搅得京城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一塌糊涂,官员们也不敢举报。众人都对他们这种行为敢怒不敢言,迫于窦氏淫威,没有人敢加以指责。而这时以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尚书仆射郅寿和乐恢四人组成的“四人帮”却逆流而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窦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火拼,四人帮弹劾窦氏集团的一些不法份子,因为证据确凿,事实胜于雄辩,窦太后为了给世人一个交代,不得已进行了处罚,结果被贬官或免职的竟然达四十余人。

这显然“触怒”了以窦宪为首的窦氏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本着牙还牙的方式,他马上把目标瞄准在四人帮身上,采取了个个取击的策略,首先对四人帮中身份和地步较低的尚书仆射郅寿和乐恢动手,结果两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手,很快被窦宪以“莫须有”的罪名送上了断头台。而对于这一切,“三朝元老”袁安和任隗除了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外,竟然爱莫能助,毫无办法。

另外,司徒府的属官周荣是反窦的坚定分子。司徒袁安弹劾窦景及与窦宪争论的奏表,全由周荣草就。窦氏宾客、时为太尉府属的徐来恐吓周荣:“你为袁公心腹,排挤窦氏,窦门刺客遍布城中,你出出入入可要小心呀!”周荣没有被他吓倒,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强硬地回答道:“我周荣是长江、淮河地区的一介孤单书生,有幸能在袁安属下任职,纵然被窦家所害,也确实心甘情愿!”除此之外,他告诫妻子:万一自己遭到不测,不要收敛尸体,以警醒朝廷。

梁讽曾为窦宪的司马,去北匈奴招降纳叛,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因为忤意,就被窦宪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武威太守又秉承窦宪的意旨杀了梁讽。

可以说窦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一手遮天,什么叫睚眦必报。

光阴荏苒,永元三年(公元91年)十月,十四岁的和帝刘肇要西去长安祭祀汉家园陵,让窦宪与他在长安相会。窦宪前来“迎驾”时,尚书下面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竟然向窦宪叩拜,伏身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幸好尚书韩棱正色说道:“同上面的人交往,不可谄媚;同下面的人交往,不可轻慢。与人相交,在礼仪上应不卑不亢,哪有人臣被称为万岁的制度!”

才阻止了这次荒唐的闹剧。

这次闹剧对刘肇幼小而脆弱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萌生出强烈的参政欲望。是啊,四年来,他已经由一个儿童完成了向少年的转变。人家都还停留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阶段,但刘肇却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皇宫、身不由已。”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向窦太后委婉地提出了他想“参政”的想法。

没想到这次“投石问路”,被窦太后一口回绝了:“你现在还小,官场如战场,就让你舅舅他们先多替你担当一下吧,等你成年了再让你来太平盛世的主宰天下之王好吗?”

窦太后的语气很平和,但意思却不容反驳。

接着,刘肇充分发挥不灰心不气馁的优良作风,再向舅舅窦宪进行了“讨教”,结果,窦宪可没有窦太后那么温和了,他怒吼道:“你也不洒泡尿照照自己是啥样子,还想参政,我看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被窦宪一骂,年仅十四岁的刘肇彻底醒了,他明白天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从窦氏手中把权力棒“交接”过来,“等”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夺”。

而要想夺权,必须陪送自己的“亲信”,朝中虽然也不乏袁安、任隗这样的正义之士,但更多的是趋炎附势之辈,如果在朝中“赤裸裸”地寻找自己的亲信,弄不好就会打草惊蛇,弄不好会阴沟里翻船,弄不好会死无葬身之地。对此,年少却充满智慧的刘肇决定就地取材,选的亲信居然是宦官郑众。

郑众不但是个宦官,而且是个有残疾的宦官,据说在入宫时受到了非人的折磨,能保全一条性命下来已经是奇迹了。

刘肇选择这个残疾人做“挡箭牌”,一是可以避人耳目,二是因为郑众不是一般的人。如果说残疾是他最大的缺点,那么品德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他忠于朝廷忠于党忠于祖国党于人民,就是不忠于窦氏集团。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肇向郑众投去“爱的橄榄绿”时,邓众很快便成了他的“靠背山”。

有了“内线”邓众的支持和帮助,刘肇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窦太后和窦宪等人的最新动态,这为他实现梦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初试牛刀取得不错效果后,刘肇本着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原则,继续他的“爱”的寻找之旅。很快,他把目标瞄准在了自己的异母哥哥、前废太子清河王刘庆身上。

这个时的皇室宗亲王,几乎被窦氏集团一网打尽了,五大藩王被告斩,其它亲王也沦为布衣或是归隐山林了。

相对于其它宗亲选择中隐隐于市和小隐隐于野相比,清河王刘庆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痛失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忌恨刘肇,而是对专权的窦氏集团深恶痛绝。因此,相对于别人的明哲保身,他选择了大隐隐于朝。一直蛰伏在朝中,不显山也不露水。这时,他和刘肇两人就象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两人很快达成了生死连盟,六个字:同患难,共进退。

事实证明,这个刘庆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虽然也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但谨慎而不失机智,沉着而不失稳重,成了铲除窦氏外戚集团的“骨干力量”。他找来一本《汉书•外戚传》对刘肇进行“洗脑”,目的是让刘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大局观、政治观,让其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他的“启蒙教育”无疑让原本“迷惑”的刘肇“茅塞顿开”。

在找到两个好帮手的同时,刘肇再接再厉,很快把目标瞄准在另一位“奇人异士”身上,这个人的名字叫丁鸿。

防微杜渐

“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后汉书·丁鸿传》

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人。

丁鸿的父亲丁綝在王莽末年担任颍阳县尉。后来“匡复汉室”为已任的刘秀带革命大军打到颍阳城,但颍阳城因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久攻不下,这让力求速战速决的刘秀很是苦恼,他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攻打颍阳的想法。然而,就在这刘秀准备搬师回朝时,丁綝却叫住了刘秀,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你依靠。”正当刘秀不知所以时,丁綝在城头挂起白旗,然后打开城门……

结果,刘秀高兴之下对丁綝进行了嘉奖。随后丁綝带领兵士强渡黄河,先后为刘秀攻下河南、陈留、颍川三郡二十一县,一路可用势如破竹,顺风顺水来形容。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丁綝被拜为河南太守。等到封功臣时,刘秀叫大家各言所乐,诸将都占丰邑美县,只有丁綝愿封本乡。有人不解问道:“人家都想占县,你却只求乡,这是为什么?”丁綝笑道:“从前孙叔敖嘱咐儿子,受封时一定求瘠薄之地,今我能薄功小,得到乡亭就很不错了。”刘秀对他这种“孔融让梨”般的举动大为赞赏,封他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

都说虎父无犬子。相对于父亲的宽厚和礼让,丁鸿却是聪慧和明达、他十三岁时,拜桓荣为师,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后毕业,也没有找工作,而是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游学天下,直到父亲丁綝去世才停止这种“漂泊流浪”的生活。

丁綝死后,按规定丁鸿应世袭受封,但他却上疏朝廷,希望把封国让给弟弟丁盛。然而,朝廷没有批准他的“善心”。但丁鸿是个说一不二之人,埋葬完父亲后,丁鸿把孝服往庐墓一挂,来了个“留信而别”,信中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少而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身受大病,不堪茅土。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

这便是历史著名的“丁鸿逃封”的由来。

再后来,丁鸿逃封东海,遇到了莫逆之交的老同学鲍骏。丁鸿觉得自己这样落拓,没脸见老同学,于是来了个“相见不相识”。但鲍骏却不来这一套,他挽住丁鸿来了个“笑问客从何处来”。寒暄过后,鲍骏道:“从前伯夷、吴季札处在乱世,所以得申其让国之志。《春秋》之大义,不因家事废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说是聪明吗?”

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于是回去就国,开门教授学徒。

此时,鲍骏也上书朝廷,称丁鸿经学学得很好,于是丁鸿慢慢受到朝廷的注意。

公元68年,汉章帝刘炟召见丁鸿,丁鸿很珍惜这次难得机会,面试中讲述《文侯之命》,被刘炟惊呼为神人,很快就封他为侍中。公元71年,兼任射声校尉。公元84年,被提拔为为少府。

丁鸿在十六年的仕途生涯,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演讲。他每进行一次演讲,就会得到一大批粉丝,结果这些追星族便成了他的门客,到最后,丁鸿的门客达到数千人,成了无党人士中的大哥大。

公元92年,袁安病逝。临死前,袁安在发出“但悲不见窦氏灭”的感概同时,却对丁鸿寄予了“厚望”,极力推荐丁鸿继任司徒一职。然而,窦太后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但正是因为袁安的“临终一推”,丁鸿引起了汉和帝刘肇注意,于是,刘肇马上写了一封“求爱信”,通过“红娘”郑众传给丁鸿,信中是一首猜字的打油诗:

“天鹅高飞鸟不相随,良人成双缺一点。

我心与你紧相随,您若无心我心碎。”

对此,丁鸿看了,回了这样一句猜字的话:千里姻缘一线牵。

接到回信,刘肇大喜,马上“强硬”了一回,不经过窦太后的旨意,就直接封丁鸿为太尉,掌管京城南北宫禁军。

原来,刘肇四句打油诗的意思是:我很想你(入伙这两个太露骨的字没有说出口)。而丁鸿回信的意思是个“重”字,意思很明确:一是说皇帝太“言重”了,他承受不起。二是“重”通“中”,暗含“中意”“愿意”的意思。

一个直接露骨的“求婚”,一个间接婉委的答允,两位“有情人”自然很快成为了“眷属”。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小鬼大的刘肇拉拢了残疾人邓众、大小孩刘庆、书生丁鸿组三个帮手组成了“新四人帮”。

就这个极为不起眼的“新四人帮”却成了不可一世的窦氏集团的掘墓人。

反戈一击

而与同时,窦氏集团的“大哥大”窦宪也看到了汉和帝越来越不安份了,产生了“废而立新”的想法。他也找了两个得力帮手,一个是他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另一个是穰侯邓叠。

三人平常就狼狈为奸,此时自然一拍即合,于是决定对刘肇进行“屠龙”,另立新君。策划方案也很快就提上了议程。

然而,他们三人的阴谋很快被刘肇的“内线”邓众探知,刘肇一听吓的面如土色,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丁鸿出来帮他“解忧”了。他借日食给刘肇进行了上书,引用《诗经》教会了刘肇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解析:臣下听说太阳为阳精,守实不亏,君王之象征;月亮为阴精,盈虚有一定规则,臣子的表象哩。所以日食,臣在君上,阴凌于阳;月满不亏,下面骄盈的缘故。

第二个关键词:变不空生,各以类应。

解析:凡威权不可以放下,利器不可以假人。看看往古,近看汉兴,倾危之祸,没有不由此产生。因此三桓专鲁之权,田氏擅齐之政,六卿瓜分晋室,诸吕掌握汉室,统嗣几次变更;哀帝、平帝的末年,宗庙不能祭祀。所以虽有周公之亲,而无周公之德,不得行其权势。现在大将军窦宪,虽想束力身自约,不敢僭越权势,然而天下远近的百姓都恐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了台束力,不敢马上便去,久的拖到几十天。背着王室,走向私门,这是上威降低,下权势盛的缘故。人道悖于下面,效验现于上天,虽有隐谋,神明照察其情,垂象见戒,以警告人君。近来,月满先节,过了十五还不亏缺,这是臣下骄傲横溢,违背君王,专功独行的缘故。陛下没有察觉,所以上天再次见戒,应该畏惧,以防大祸临头。

第三个关键词:敬天之怒,不敢戏豫。

解析:如果束力政自责,杜渐防微,那么凶妖就会消灭,害除而福降了。臣听说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应该趁大变之际,改政匡失,来补充天意。

丁鸿的上书给了刘肇力量,他知道情况紧急,已到了只争朝夕的地步了,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进行“反屠龙”。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夏,刘肇在北宫组建了指挥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首先他命令丁鸿带领禁卫军封闭城门,武装保卫南北两宫。随后,派人去按名单抓捕窦氏的同党,不走司法程序,直接下狱格杀勿论,结果窦氏集团的党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被一网打尽。最后,命谒者仆射(皇宫传达室主任)去窦宪家里收了他的大将军印章,再去他兄弟家里下发了几张通知书,把他们罢官,统统撵到各自的封国去了。

整个政变过程波澜不惊,平淡得像一次日常演习,强大的窦氏集团只在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了。这其中,除了刘肇准备充分之外,正确选择时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时窦宪北征匈奴得胜回朝没多久,手下亲信整天花天酒地,开庆功派对,谁会想到皇帝会这时候突然发难,都想着升官发财还差不多。

窦氏兄弟被遣送回封地只是第一步,皇帝不会让他们在封地颐养天年,谁都知道他们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刘肇考虑到窦太后对他有养育之恩,没有把他的几个舅舅明正典刑。他借鉴了当年窦太后对付宋贵人和梁贵人的方法,向他们的封地专门派遣了会渲染恐怖气氛的官员,整天给他们宣讲“世界末日论”。在官员们的日夜“开导”下,窦宪、窦笃、窦景全部自杀。

窦氏集团仅有两个“幸存者”。一是窦太后。这位失去了窦宪等羽翼的母老虎,就象被拔了牙一样,再也没有食肉的权力了,只剩下了吃饭的义务了。

另一位是夏阳侯窦瓌。窦瓌因为他是窦氏集团的另类,当了官也没有和其它窦氏成员同流合污,忠厚、勤劳、朴实、孝道,最重要的是“检敕宾客,未尝犯法”,因此,刘肇对他网开一面,非但免除了对他的处罚,而且封他为罗侯(罗县,属长沙郡)。他得已保全地步。这当真验证了“好人有好报”这句话。

顷刻之间,外戚窦氏的势力毁灭殆尽。世事风云莫测,窦氏兄弟短短几年的飞黄腾达好似一枕黄粱美梦,倾刻消失,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

窦宪残暴不仁,最终自取灭亡,但他平定北匈奴,肃清边境,却还是颇有功绩的,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追慕窦宪的塞下风流,慨叹壮志难酬,其诗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77.html

下一篇:宫门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