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势不两立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32:15 0

魂飘梦断归无处

政变成功之后,汉桓帝还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奖赏功臣。

汉桓帝将诛杀梁冀的功臣单超、徐璜、具瑷、左惋、唐衡,都封为县侯,单超食邑2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1万户,当时人们称这五名宦官为“五侯”。同时,汉桓帝又将尚书令尹勋等七人封为亭侯。擢升大司农黄琼为太尉,光禄大夫、中山国人祝恬为司徒,大鸿胪、梁国人盛允为司空。好在位居三公之首的黄琼,他见人心所向,检举揭发各州郡一直残暴贪婪的官吏,有十多人被处死或流放,这样带来了全国民众的称赞。在正直的黄琼在新的环境下,惩治了腐败,带来了桓帝朝的新气象。

汉桓帝除了大封特封宦官外,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立后。

汉桓帝很快把梁女莹死后空出来的皇后位置交给了梁贵人(实际上是邓猛女),并将梁冀的妹妹(懿献皇后)的坟墓“懿陵”贬称为“贵人冢”。因为长期受挟于梁氏,心里特别厌恶梁氏,恨屋及乌下,汉桓帝便将梁皇后改为“薄”姓。子以母荣,母以女贵,猛女皇后的母亲被封为“长安君”。到了延熹四年(一六一年),大臣中间突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后本是郎中邓香的女儿,不应当改易他姓。奏报到桓帝那里,他也觉得有道理,随后,汉桓帝又复梁皇后“邓”姓。一个皇后的姓,改来改去,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这种改不基于血缘上伦理上的理由,却基于政治上的理由。“三姓皇后”邓猛女一举创造历史之最。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后,汉桓帝爱屋及乌下,追封邓皇后的父亲邓香为车骑将军,安阳侯。改封其母“长安君”为“昆阳君”,侄子邓康为“沘阳侯”。邓氏家族的人大部分被封官,位到校尉者多不胜数,一个新的邓家班呼之欲出。

然而,邓家班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邓氏集团”,因为荒淫好色、喜新厌旧的汉桓帝很快便冷落邓皇后,开始“移情别恋”宠幸别的嫔妃了。

据史书记载,汉桓帝的后宫仅最低级的采女就有数千人,还有第一级贵人,第二级美人,第三级宫人,加上服侍她们的宫女,再加上充当其他职责的宫女,总数目可跟西汉王朝末期比美,有三四万人。东汉后宫嫔妃分为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宫女几个等级。

对此,新任的宫廷禁卫官司令(光禄勋)陈蕃打了一个小报道给汉桓帝,进行了忠告,其语曰: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俗谚言:盗不过五女之门,以女盗家也(女儿嫁妆能把家搞穷),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

汉桓帝接到小报告后,很不好意思,为了显示他从善如流态度,仁义礼让的风格,于是乎,他马上下令释放五百名宫女。

如果你认为汉桓帝从此就‘改过自新”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他释放五百名宫女只是放的“烟幕弹”“迷魂汤”“逍遥阵”罢了。首先,五百名宫女实际上相对于汉桓帝的上万宫中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其次,释放的宫女都是年龄偏大的,就算陈蕃不打这个小报告,这些宫女也都属于“剩女”了,即便留在皇宫,汉桓不会多瞧她们一眼,只是摆设而已。

美女如花,迷在花丛中的汉桓帝对邓猛女女士那股热劲,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了。喜新厌旧,风流潇洒,这是男人的本色。再加上汉桓帝对梁家和邓家心里总有千千结,怀有忌惮之心,因此,对邓皇后上演“爱情买卖”也就在所难免了。

邓皇后受不了不该受的冷落,吃了不该吃的苦,认为很憋屈和羞辱,于是,接下来她的反应有二:一是很狂燥。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发飙,动不动就说我今天正烦着呢?二是很狂妒,她认为所有的宫女都是敌人,都是该死的,却忘了自己以前也和她们一样。

长此一往,汉桓帝对邓皇后的态度已由冷落变成愤恨了,于是移情别恋的他很快把宠爱转移到另一位郭贵人身上。

以前汉桓帝对邓皇后冷漠,那是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哇哈哈,哇哈哈。”的确,后宫的这座花园太大了,他忙着采摘各种鲜艳的花朵忙不过来,也还算情有可原。现在却是对郭贵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当然是年轻气盛的邓皇后所不能承受的。爱情是自私的,每个女人都想是唯一的最爱。后宫也是自私的,每个皇后都想永远稳坐钓鱼台,于是乎,邓皇后马上上演的是“夺夫”闹剧。

从此,后宫不得安宁了。争风吃醋的邓皇后和针风相对的郭贵人相互谮诉,进行了长久的对攻战,两人上演的是暗斗明争、触斗蛮争、鹬蚌相争、寸土必争、蜗角之争、你夺我争、面折庭争、据理力争、分秒必争。总之,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结果争来争去,邓皇后每次都无奈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的确,此时的郭贵人正受庞着呢?你在人家太岁爷上动土,那岂不是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么?

眼看不识趣的邓皇后在劣势下“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想挣个鱼死网破。郭贵人没有再“谦让”下去,开始大肆反击。结果通过“耳边风”这种形势,邓皇后的是是非非很快便源源不断地吹进了汉桓帝的心坎里。

为了保护好心中的“女神”,“权力魔杖”汉桓帝在忍不可忍的情况下,于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终于亮出了手中的“倚天剑”,刷刷刷连出三剑。

第一剑,剑舞如霜——废除皇后。

第二剑,剑气如虹——逮捕皇后。

第三剑,剑沉如山——囚禁皇后。

任何一个身在高位的人,都不能忍受这种摔下深谷的打击,邓皇后是人不是神,当然也不是能例外。于是,在暴室里的痛不欲生的她也来了个亮剑,和汉桓帝的“三剑齐发”相比,她的威力更大,一剑穿心——忧愤而死。

树倒猢狲散。邓皇后被废后,邓家的好运也走到了头,开始霉运当头了,她的父母因为死得早,免掉一场势败后的痛苦遭遇。而她的其它家人就没难逃劫数了,她的叔父河南尹邓万世和她的侄儿安阳侯邓会很快被捕下狱,并且立即上演了狱中斩。她的另一位侄儿昆阳侯邓统丢了乌纱帽后,被贬到他的故乡新野(河南省新野县)当“布衣”去了,能苛活下,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邓皇后一朵不到三十岁的鲜花就这样凋谢了,十三年的缠绵爱情,换来两位亲人的人头落地,和全族放逐。邓皇后死后,被安葬于洛阳城北的邙山。这正是:

魂飘梦断归无处,

流年多恨饮孤独。

当日双影似在目,

相思铺满来时路。

好教忠义两成名

幽居潇洒绝麈侵,独坐庭前得趣深。且喜往来无俗客,一襟清思付闲吟。

——韦著

就在这样,转瞬间,原本大有接替梁氏集团的“邓家班”彻底灭亡了,东汉王朝的外戚专权的时代也就彻底结束了。但是东汉的皇权并未因此而强盛起来。因为皇帝身边有两个轮子,一个是外戚,另一个就是宦官。汉桓帝依靠宦官除掉外戚,现在坐上了宦官的独轮车,他本人也就由外戚的傀儡变成了宦官的傀儡,时代又进入了一个宦官专权的鼎盛时期。

汉桓帝把在诛杀梁氏势力的行动中,立有首功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均封侯重赏,结果这“新贵五侯”也不是吃素的,朝廷由宦官掌权,被弄得乌烟瘅气,他们的亲信爪牙遍布各地,简直无法无天。宦官垄断政权以后,骄横跋扈,狐假虎威,贪鄙惨毒,无法无天,比梁冀时更甚。他们也学习梁冀这个“好榜样”,动用国库为自己兴建豪华的住宅;他们本来受过腐刑,已经丧失了生殖能力,却偏偏搜罗天下的美女,以为姬妾,把她们打扮得像宫女一样,让她们日夜侍侯自己;他们没有儿子,就收养义子,让他继承爵位;为了扩大势力,他们还利用手中权力,安插亲信到各地做官。这些人无才无德,只知搜刮百姓,简直和盗贼一样。

单超的侄子单匡任济阴太守,贪污受贿,被人告发。兖州刺史第五种派部下卫羽前去调查,查出赃款五、六千万钱。第五种非常气愤,就上书弹劾单匡。结果单匡因为有单超这棵“大树”在后面撑着,竟逍遥法外。后来,单超捏造罪名,撤掉了第五种的官职,把他充军到朔方。第五种知道朔方太守董援是单超的外孙,去朔方肯定是狼入虎口,没有好果子吃,于是在半路玩起了“失踪”——潜逃,最后过起了“小隐隐于野”的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这样的正义之士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后有叹诗曰:

直臣报国敢偷生,被害阉人太不平;

留得一丝残命在,好教忠义两成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快宦官集团中的大哥大单超就因病而一命呜呼了。剩下的四侯也许是觉得人生一辈子太短暂了,太匆匆了,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本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有恃无恐,骄横朝野,他们建筑宅第,互相攀比,其兄弟亲戚,无恶不作,行同盗匪,暴虐天下。

四人帮很快就在江湖上闯出了响当当的“万儿”来:“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详细分解如下:

左悺:左回天(权势极大、具有回天之术)

具瑗:具独坐(上朝不与“三公”同坐、有独尊之势)

徐璜:徐卧虎(凶恶之如猛虎)

唐衡:唐两堕(两心相堕,居心莫测)

气焰嚣张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有事例为证:一次求亲引发的血案。

徐璜的侄子、下邳县令徐宣,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他看中了已故汝南太守李暠的年仅十六岁的女儿,便马上派人去说亲。结果李家因为对他们这些宦官心存介蒂,便来了个婉拒,理由是:寒女岂能配虎子。

结婚就象是周瑜打黄盖,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拚才行,此时徐家和李家显然是另一番情景,一个愿打,另一个不愿挨,按理说本着强扭的瓜不甜的原则,这个时候的徐家应该主动放弃李家,另寻芳草才对。然而,这个徐家已不是以前的徐家了,他是要风当风要雨得雨,呼风唤雨的时候了。李家拒婚事小,面子问题事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徐宣听说李家居然敬酒不吃吃罚酒,怒气冲冲的他二话不说,带着手下的“弟兄们”就往李家闯。

结果毫无悬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家女儿很快被徐宣“劫持”进了他的“豪府”,接下来上演的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血案:先奸后杀(乱箭射死)。

正直的东海相黄浮知道这件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派人把徐宣抓起来关于牢中问审。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中,他的下属们纷纷站出来做“和事佬”,大致意思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徐宣看徐璜,不看徐璜看桓帝,放他一马,相安无事。

黄浮却把头摇的象拔浪鼓,回了这样一句话:不看上级看下级,不看下级看罪犯,不看罪犯看冤魂,奸贼不除,天地难容。

下属们知道得罪徐璜后,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更加直白的进行劝解:杀一人,等于杀自己;留一人,等于留自己。

对此,黄浮坚决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对我来说,今天能除了恶霸,明天即便是去死,也可以无怨无悔,死而瞑目了。说完,他不再犹豫,马上把徐宣拉到集市来了个“闹中斩”。

徐宣死了,徐璜怒了,二话不说了,拔脚就跑进皇宫了,当着汉桓帝的面就哭了,未了,才说了这么一句话了:皇上不为臣主持公道,臣也不想活了。

汉桓帝听了,顿时惊了,连调查的过程都直接免了,举起手中的倚天剑了,挥出去了,结果黄浮的官职被削掉了,头发被剃光了,罚去做苦役了,性命没丢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五侯骄纵不法,其他宦官也是如此。中常侍侯览先后侵占宅舍三百八十一所,侵夺田地一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六区,还掠略良人为奴婢。他的哥哥侯参任益州刺史,为了侵占民财,竟诬人谋反,捕杀后霸占其财产,前后侵占民产数以亿计。

当然,这个时候,宦官虽然已成“燎原”之势,但朝中还是有一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之士,比如说正直的太尉黄琼就凭已一人之力,给腐朽的朝廷带来了新的”营养快线”,他极力引荐和他聘请天下名士入朝为官,大有和宦官集团进行“接班夺权”之势。

这其中就有汝南人范滂。范滂少年时,就磨砺出了清高的气节,受到州郡和乡里的官民佩服。他曾经担任过清诏使(有点类似钦差大臣),到冀州巡视考察。出发时,他登上车,手揽缰绳,慷慨激昂,大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壮志。贪赃枉法的太守、县令和县长,听说公正廉明的范滂要来视察,都自动解下印信,辞职离去。凡是范滂所揭发弹劾的人,全都符合民众的愿望。当时,正好遇上皇帝下诏,命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官员评出地方官员执政的业绩,考察反映民间疾苦。这时范滂弹劾的刺史、二千石官员、权贵党羽共有二十多人。尚书(组织部)责备他弹劾的官员太滥、太多,怀疑他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公私不分,舍公为私,公轻私重,破公立私、背公营私、半公半私、以公牟私、损公肥私。总之一句话,他的行为不公不私,不伦不类,不得不尔,不三不四,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上不下,结论是:不分不解啊。

对此,范滂直接回答了一个关键词: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这个关键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听说农夫必须除草,庄稼才能茂盛;忠臣必须除奸,王道才能清平。

解析:我所揭发弹劾的官吏,假如不是以暴戾为害百姓,我怎么会让这些人来玷污我的奏章呢?只是因为迫于朝会的日期太紧,所以先检举揭发出来,上面应该急待惩处,还有一些没有查清楚的,等我调查核实以后再来弹劾。

结论是: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如果我的弹劾有差错,我甘愿接受公开判刑!)

尚书的官员听了,无言以对。

这件事说明和反应当时这样一个现象,朝中在宦官集团的把控下,恶人当道,一些正义人士想有所作为,遭遇的“质疑”是小,“诽谤”和“打压”才是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污浊的环境,官场个个都选择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态度。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党,不鲜也。从黑,尚声。――东汉·许慎《说文》

党,善也;美也。――《广雅》

元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荀子》

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荀子》

宦官专权不仅使政治黒暗,而且也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有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力量。

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以封建纲常的卫道者自居,以清流自命,把宦官和依附宦官集团的人物视为浊流。当时,在官僚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盛行,反宦官的官僚和太学生皆以气节之士自命。他们对宦官专权乱政进行猛烈的舆论抨击。比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明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太学生们非常推崇正直官僚李膺、陈蕃等人,评论说:“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以颂扬他们的节操。

所以当时的鲠直派官员、太学生以及名士,无形中已结成了反抗宦官集团的统一战线,宦官集团把他们称之为“党人”。

这里就来说说尚书令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陈蕃就是“光明使者”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事,概括起来可用三句话。

盖世名言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解析:陈蕃虽然典型的“落拓官三代”。他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但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盖世名言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解析: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

盖世名言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解析: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到汉灵帝时官至太傅。

此进,眼看汉桓帝如此重用宦官,眼看朝中腐败如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他为此专门上书给汉桓帝,推荐了五位隐居高士出来当官。他们是:豫章人(江西省南昌市)徐稚、彭城人(江苏省徐州市)姜肱、汝南人(河南省汝南县)袁闳、京兆人(陕西省西安市)韦著、颍川人(河南省禹州市)李昙。“五处士”的推荐理由如下:

徐稚的绰号叫“有道”高士。性格:品德好,谦逊节俭。待人礼让,严肃。特点: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个性:不为官。事例:他虽然不愿为官,但一旦听到朝中忠臣良将的死讯,一定会背着书箱前往吊丧。他通常是先在家里烤好一只鸡,另外将一两棉絮浸泡在酒中,然后晒干用棉絮包裹烤鸡,来到死者的坟墓隧道之外,用水将棉絮泡湿,使酒味溢出,准备了一斗米的饭,以白茅草为坐垫,把鸡放在坟墓前面,将酒洒在地上进行祭吊。然后留下自己的名片,也不见死者的家人就立即离去。

姜肱的绰号叫“孝敬”居士。他和两个弟弟(姜仲海、姜季江)都以教敬父母、善待兄弟而出名,他与兄弟经常同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不肯答应官府的聘请。典型事例:姜肱曾经和他的弟弟姜季江一起前往郡府,夜间在道路上遇到抢劫。强盗要杀他俩,姜肱对强盗说:“我的弟弟年龄还小,深得父母的疼爱,加上还没有定亲娶妻,我希望你们把我杀掉,保全我弟弟的性命。”然而,弟弟姜季江却争着对强盗说:“我哥哥年龄比我大,品德比我高,是我们家的珍宝,也是国家的英才,请来杀我,我愿代哥哥一死。”强盗听了这兄弟俩的对话,很受感动,就将他俩放了,只将衣服和财物抢走。他们兄弟二人来到郡府,人们看见姜肱没有穿衣服,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姜肱用其他原因进行掩盖,终究没有说出强盗。强盗听到这一消息,感到惭愧和后悔,就到姜肱的学校当面叩头请罪,奉还所抢的衣物。姜肱不肯接受,用酒饭招待强盗后,以礼相送。

袁闳的绰号叫“雨耕“居士,他是袁安的玄孙。以“袁安困雪”闻名的袁安,因为在匈奴政策上与汉章帝保持一致,坚持以和为贵,在公元86年升任三公之一的司空,成为袁家“四世三公”中的第一人,后又出任司徒。从此,袁氏家族开始发,到了袁闳时,他在继承袁氏古风的同时,一生谨慎做到四个字:苦身修节(古代士人的苦行主义者,筑土室独居十八年,困苦身体,保持名节),不愿接受官府和朝廷的征召。

韦著的绰号叫“卧龙”居士。他隐居在家,讲授经书,吟诗作赋,以自舒豁,不肯过问世事。作出了与诸葛亮相媲美的诗词《夜窗吟》:

“更深坐久烛光短,人静红炉火初暖。朔风吹得簧篁寒,碎点霜华上银管。揽衣拭目雁行细,梅梢月到松梢霁。敲冰化水浇醉肠,写向吟窗敌寒气。

鼓鼙冻损声不动,别院人添翠衾重。笔兴欲挽阳和回,蝴蝶无情入春梦。朝来闲倚栏杆立,忽听林鸦腈睛日。殷勤细读中夜诗,一笑云边乱山出。”

李昙的绰号“贤德”居士。的继母非常凶恶,可是李昙对她的奉养却越发恭谨。比方说,只要他得到四季珍贵玩物,从来没有不先行礼,而后送给继母的,乡里都将他作为榜样。

这样五位不世之才当然是国之栋梁了,能为朝廷效力,那就是国之大幸了。好在,这个时候的汉桓帝虽然被宦官和美女弄昏了头,但还属于“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阶段,还没彻底昏过头。面对陈蕃提出的人才计划,他却“清醒”过来,欣然采纳了,他马上对这五位人备上礼仪前去聘请。

送去安车(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因可以安然乘坐而得名)。

送上玄(赤)、纁(黑)二色(二色在古代分别象征天地)的币帛。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面对汉桓帝如此礼贤下士的,五位居士的表现却是惊人的一致。

1、拒绝接受聘礼。

2、拒绝接受官职。

理由出奇的不同凡响、不同寻常:不仕非爵,各有所志。

“五处士”的不思进取、不识时务不识抬举,汉桓帝“不求甚解”,他充分发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容分说又派人征召安阳人魏桓入朝。

魏桓家乡的人都劝他前往。魏桓却提出了“四个反问”:

1、现在这种局面,接受朝延的俸禄,追求升迁高级官职,可以实现个人理想吗?

2、如今皇帝后宫美女数以千计,能缩小数目吗?

3、御厩骏马一万匹,能减少吗?

4、皇帝左右的权臣与豪族,能排除吗?”

大家都回答说:“不能。”于是,魏桓长叹说:“让我活着前去应聘,死后再被送回,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从此,魏桓隐居不出。

六人征兆无人还,这也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由此可见,汉桓帝执政时期,前有梁冀作恶多端,后有宦官作福作威,狐假虎威,狼财当道,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寒了心,当然不肯出来当官。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否代表天下名士的心声: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一次“党锢之祸”

天下的仁义之士都选择了归隐,宦官的势力却与日俱增,用贪焚放纵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也不知是人怒天怨,还是纯属巧合,这时天下屡次出现灾异现象,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众人都还在惊呆、徘徊时,白马县(河南省滑县)的县令李云,提起正义之剑,来了个上书。他的上书包含三个关键词:

1、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解析:梁冀当如仗恃权势,独断专行,危害天下,如今论罪处死,那是罪有应得。如今陛下滥封参与密谋的臣子,赏赐万户以上的食邑,如果汉高祖在上天之灵有知,能不怪罪吗?

2、日行一恶,必遭天遣。解析:如今官位错乱,奸佞小人依靠诌媚追求升迁,贿赂公行,政令和教化日益败坏。西北边疆保卫国土的各位将领听说此事,能不叛离吗?

3、帝者,谛也。解析:天下王者为帝,谛是帝说的话,做的事,为天下之礼。现在任命官员的诏书,却不经皇帝过目,是皇帝不打算审理吗?

结果这封赤裸裸的上书,汉桓帝看后,反应有四:一是怒,二是大怒,三是非常怒,四是怒不可遏。怒发冲冠之下,汉桓帝给了李云“嘉奖令”——命令尚书逮捕李云并押送到黄门北寺狱中,同时派遣中常侍管霸和监察官(御史)、法官(廷尉)组成“审查组”调查审问此事。

这时,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五官掾杜众,对李忠的遭遇感到同情和痛心,于是乎,也来了个挺身而出,上书给桓帝,说了两句很给力的话:

第一句话:李云是个大忠臣,不能滥杀无辜忠臣。

第二句话:如果要处死李云,我甘愿和他同年同月同日死。

杜众强硬而直截了当的话代表了群众的呼声,如一把利剑直透汉桓帝的咽喉,汉桓帝此时已不再是梁冀时的“鱼楠”了,任人欺负,任人宰割。于是,他再次举起手中的“倚天剑”,一剑挥下去,杜众的乌纱帽在搬家的同时,掉进了十八层地狱——和李云一道交由法院审理。

这个时候,陈蕃也不再犹豫,他顶着掉乌纱帽的危险,同样来了个上书,同样说了两句很给力的话:

第一句话:李云说话不知道禁忌,冒犯了陛下,罪不可恕。

第二句话:但他的本意只在于效忠国家。今天如果陛下杀了李云,会招来开天下人心寒。

应该说陈蕃的上书很有水平,首先“承认”李云有小过错,给汉桓帝一个台阶下,其次“确认”李云没有大罪过,给了李云一下赦免的机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杜众、陈蕃的带头下,朝中正义之士纷纷站出来,太常杨秉、洛阳令沐茂、郎中上官资等人以不怕死不怕砍脑掉的风格,为公道说话,枪口一致对外:上书汉桓帝。目标一致对内:请求赦免李云。

陈蕃的刚柔相济的上书本来让汉桓帝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理李云这个烫手的山圩头。而杨秉等人的上书却彻底激怒了好面子的汉桓帝,他气的火冒三丈,一气吐血,二气心痛,三气升天……

而这个时候的宦官集团还坐山观虎斗,还不出面那就是宦官集团了。他们马上派出“枪手”进行了倒攻反算,弹劾陈蕃等人的上书。罪名有三:大不道、大不忠,大不敬。

汉桓帝这时充挥发挥昏晕的本质特点,利用宦官集团的“协助”,当机立断,立马摘了陈蕃、杨秉的乌纱帽,让他们“回家卖红薯”去了。而沐茂和上官资被连降三级,算是给予计“大过”的行政处份。

汉桓帝的处罚令出台,宦官集团欢心鼓舞,掌声雷动,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是啊,对于他们来说,李云、杜众、陈蕃、杨秉等人就是“南剃头”,是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旦被全部打压下去了,宦官集团就可以“一统朝廷,天下无敌”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正在这时,宦官集团中的一个叫管霸的成员,却站出来给汉桓帝泼了一盆冷水,他上演的是一跪二哭三述说,说的话很公道:李云只是荒野草泽中一位愚蠢的儒生,杜众只是郡府中的毫不起眼的小吏,他们的言行是出于狂妄、愚昧和无知,只遣责即可,还没达到严厉处罚的阶段。

对此,汉桓帝充分挥一意孤行的作风,进行了愤怒地反驳:“你觉得孔子说的‘帝者,谛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理解了帝王就是要惩恶扬善的意思,难道你还想原谅李云等人吗?”汉桓帝说完这段话,不再给管霸再申述的机会,对李云和杜众批了“杀无赦”三个字。结果可想而知,李云和杜众双双死在狱中,当真印证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可敬,可赞,可悲,可恼,可怒,可感,可叹也。

对此,太尉黄琼爱莫能助,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来。最终,明哲保身的他选择了三步走。

一是诈病。目的:卧床不起,不再上朝。

二是上书。目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书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逆于行。解析:陛下即位以来,没有胜过前朝的善政,梁姓家族擅弄威权,宦官充斥朝廷,李固、杜乔因为口吐忠言已经惨遭杀害,而李云、杜众、又因为直言相继遭到诛杀。四海之内因此悲伤恐惧,日益怨恨朝廷,无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在荒野的百姓,都把尽忠朝廷视为禁忌。

第二个关键词:画骨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解析:尚书周永,历来向着梁冀,假借梁冀的威风,作威作福。当他发现梁冀快要衰败时,马上抨击梁冀,以此向陛下表示忠心。正因为他采取了这样的奸计,陛下竟然封他为侯。还有,宫廷内的黄门宦官,挟持邪恶势力,互相结党。自从梁冀的势力兴盛时,他们和梁冀之间互相勾结,犹如腹背一样相亲,朝夕图谋不轨,狼狈为奸;当梁冀将要被诛杀时,他们无计可施,于是翻过脸来揭发梁冀的罪恶,以此来取得封爵赏赐。

第三个关键词:时光倒流白了头,浪子回头金不换。解析:陛下不加以辨别真假,使他们又和真正的忠臣同时受到显赫的封赏。导致朱紫共色,粉墨混淆,真可以说是把金玉抛掷在沙石中,将玉璧敲碎扔进泥泞的道路,天下人听到之后,无不愤恨叹息。

结束语:我黄家世代蒙受朝廷的恩德,身轻位重,所以抖胆在临死之日向陛陈述不能隐讳的话。

应该说黄琼算是仁至义尽了。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忍见汉桓帝“苦海无涯”,希望他能早点“回头是岸”。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汉桓帝把他的报告还是一如既往地当成了“耳边风”。从此,死了心的黄琼彻底选择了“宁默而死,不鸣而生”,以“内退”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后有赞诗曰:

雄作纳言,古之八元。

举升以汇,越自下蕃。

登朝理政,并纾灾昏。

琼名夙知,累章国疵。

琬亦早秀,位及志差。

对此,朝中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们组成的“党人”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在舆论上抨击宦官集团的同时,还力争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在安平(今河北冀县)逮捕了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汉桓帝大怒,把朱穆撤职,并罚他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向汉桓帝上书,为朱穆申辩。汉桓帝迫于舆论,赦免了朱穆。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中常侍徐璜、左悺向议郎皇甫规勒索钱财,皇甫规不理。他们便强加罪名,将皇甫规关进监狱。一些官吏和太学生上书为皇甫规申辩。皇甫规亦被赦免。这样,官僚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了。

这时,“党人”中的大哥大级别人物李膺因为反对宦官专权,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之誉,此时怒而拔剑而起,带领着“党人”和宦官集团展开了生死PK大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出身衣冠望族,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李膺有三大特点。

一、对结交朋友上演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只是和同郡荀淑、陈寔等师友往来。

二、在仕途生涯上演的是“鲤鱼跳龙门”:他起初举孝廉,得到司徒胡广征召,举高第,升任青州刺史,地方长官怕他严明,多望风弃官而去。后为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来骚拢时,他常亲自率军迎击。后因公事免官,退居于颍川郡纶氏县,教授学生常达千人,为世人所仰慕。南阳人樊陵求为他的学生,他不接受。樊陵后来因阿附于宦官,当上了太尉,仍为志节之士所羞。荀爽拜谒李膺时,因能为他驾驭车马而特别高兴,并宣传此事。有的士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名为“登龙门”。可见对他为人仰慕之一斑。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术士张成教唆其子杀人,为司隶校尉李膺逮捕。恰逢汉桓帝宣布大赦,但李膺因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便不顾皇帝的赦令,坚持将赵成之子处死。张成和他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和进京游学的人,并窜通各郡儒生结党营私,诽谤朝政,败坏风俗。汉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李膺、杜密等三百余人下狱。后经尚书霍壻与城门校尉窦武等上表力争,再加上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70.html

上一篇:争斗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