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风声水起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32:05 0

天上掉下条青龙

官联集团成功了,这个成功成立在他们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上;这个成功成立在他们心狠手辣、铁面无情上;这个成功成立在爪牙遍地,神通广大上;这个成功成立在灵帝无知,窦妙无识上;这个成功成立在窦武自大,陈蕃自狂上;这个成功成立在曹节深层,王甫深厚上;这个成功证明官联集团在当时的宫中NO·1的地位。

紧接着,官联集团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宴,进行自我封赏:曹节封长乐卫尉、育阳侯。王甫封中常侍(皇帝的随身侍从),同时依然兼任黄门令(宦官的首领)。“十八罗汉”因为立有首功,他们中的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封为列侯,其余十二人为关内侯。

做完这一切,官联集团随后开始拥立新的太后,新上任的太后叫董太后。

董太后是汉灵帝刘宏的生母,窦太后被废后,她当然是太后的不二人选了。于是,官联集团在发动政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三月,汉灵帝刘宏的母亲董氏从河间国迎接到洛阳。三月初三,尊董氏为孝仁皇后——当时称她为董太后,居住在永乐宫。任命董增处的哥哥董宠为执金吾(中央警卫团团长),侄儿董重为五官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等事物)。

官联集团政变成功后,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然而这个时候的老天也许是看不下去了,开始发威了。史书记载这样两件怪事。

第一件事是:天下掉下条青龙。

这一年的四月二十一日,傀儡皇帝汉灵帝正在朝中议事,突然一条青颜色的蛇从金銮殿的顶梁掉下,正好落在皇帝屁股坐的龙墩上,左爬右爬,爬了好一阵才爬走。天下掉下条青龙,只有十多岁的汉灵帝并没有感受到“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的美妙,而是吓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泪水打湿了双眼,鼻涕流进了嘴巴。

第二件事是:天有不测之风云。

青龙事件后,原本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晴好天气忽然倏变,第二天没来由没征兆地刮起了大风,降下了冰雹,加上一阵快过一阵的雷霆霹雳的助威声后,首都洛阳高大的树木,被拔起的有一百多棵。天有不测之风云,汉灵帝并没有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神秘神化,而是蜷缩在宫殿的角落里,双手祈祷,天怒神怨,罪在奸臣,不在朕身。

老天发威后,朝中大臣中有三个人站出来为汉灵帝“排忧解难”。

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是大司农(农业部长)张奂。

提起张奂大家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在官联集团的政变中,原本窦武、陈蕃的正义军团和官联集团原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正是因为张奂的加入,使得原本平衡的天平彻底发生了倾斜,最终全歼窦武、陈蕃的正义军团。也正是因为这样,张奂在随后论功行赏中迁升为大司农。可以说,在官联集团中,张奂是救星,是人才,是大英雄。然而,在其它人眼里,张奂却是灾星,是魔鬼,是郐子手。

此时张奂站出来说话,为汉灵帝解忧道:“天怒神怨,不在陛下,罪在微臣。”

汉灵帝一看来人是张奂,而且“主动揽责”,吓的脸色发紫,是啊,在此时汉灵帝眼里,张奂自然比“青龙”和“风云”更害怕百倍了。是啊,如果得罪了张奂这个郐子手,那他这个堂堂一国之君也就是等于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因此,他头摇的象拔浪鼓:“不,不,不,罪在朕,不关大司农。”

然而,接下来张奂的两句话消除了汉灵帝抵防而脆弱的心。

第一话:臣被官联集团蒙骗利用了。

第二话:臣是来真心实意忏悔赎罪的。

随后他详细陈述了忏悔赎罪的“双管齐下”。

1、解释了“青龙”和“风云”事件的原因:过去,周公姬旦埋葬时,因违背礼制,上天震怒。如今窦武、陈蕃对国家一片忠贞,还没有得到朝廷公开的宽恕,天降怪异反常的气象,都是为此而发。

2、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厚葬梁武和陈蕃。不此,他直接教会了汉灵帝一个关键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析: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陛下应珍惜时光,应该迅速地收敛安葬梁武和陈蕃等人,召回他们被流放到边郡的家属,并将此案受到牵连禁锢的人撤销禁令。

二是朝拜皇太后窦妙。为此,他再教会了汉灵帝一个关键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解析:窦太后虽然居住南宫,可是恩遇之礼都不周到,朝廷大臣无人敢说,远近的人都很失望。陛下应该思念大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刘宏一听,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是啊,当初如果没有窦妙的提携之恩,他这个“屌丝男”能时来运转,成为主宰天下的“一品男”么?(尽管他这个“一品男”是受人摆布的“一匹狼”)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于是决定去看看他的“大恩人”废太后窦妙。

然而,刘宏一时冲动之下,忘了他此的身份,皇帝前面还有“傀儡”二字;忘了他的地位,权力面前还有“剥夺”两字;忘了自己的处境,悠闲前面还有“监视”二字。因此,他此时要去看窦妙的行动,宦官集团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为了防微杜渐,宦官集团很快由中常侍出面,对汉灵帝的“自由自主”行为进行了及时阻止。编造出的理由诸如“一入‘后’门深似海”之类的话,这个时候只有十四岁的汉灵帝是不心甘的,是无奈的,他知道如果他一意孤行,非要去拜访窦妙,那么他的结局可能就是“从此萧郎是路人”的结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最终,汉灵帝还是无奈地放弃了他的“自由放荡之旅”。

眼看这次赎罪之旅失败,张奂并没有灰心和气馁,他马上又开始新的赎罪之行。联合尚书刘猛等人,对汉灵帝来到了个联名上书。上书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目的只有一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方式只有一个:人才荟萃,万年汉朝。请求只有一个:三公人选,非王畅、李膺不可。

结果在宦官专政的朝政面前,张奂的上书不可能有结果,很快便如牛泥入海,杳无音信了。至此,张奂的第二次赎罪之旅再告失败。

然而,张奂的两次赎罪之旅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打草惊蛇了。宦官集团中的大哥大曹节等人已从对张奂的行为“密切重视”到“高度痛恨”,由高度痛恨到深恶痛绝了。于是决定给不安份的张奂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乎,汉灵帝在他们的“指使”下,下旨对张奂的行为进行了表示抗议,进行了最严厉的遣责。

直到这时的张奂才体会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防止宦官集团对他进行“含沙射影”的暗攻,张奂出于“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考虑,上演了“负荆请罪”的精彩戏。

宦官集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来者不拒,立即把张奂打入监狱,并美其名曰:面壁思过。

好在几天后,迫于来自朝廷和社会正义人士的强大舆论压力,张奂得已重见“艳阳天”。然而,本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在投影,罚掉了他三个月的俸禄以儆效尤,这已经算是最轻的处罚了。

第二个站出来的人是郎中谢弼。

谢弼字辅宣,今莘县朝城镇人。谢弼以中正方直著称,为当地所推重。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朝廷公开“招贤纳士”,结果前来应聘的谢弼大才展华,被任命为郎中。他此时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对汉灵帝说了这样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解析:当初是皇太后父女在深宫决定迎立陛下,不然陛下不会有今天。前世和帝没有断绝窦太后的养育之恩,被后世传为美谈。

第二个关键词:父子兄弟,罪不相连。解析:窦姓家族的罪过,岂能把罪过强加到窦太后身上?如今太后被幽禁在空宫之中,忧伤之情上感天心。万一发生措手不及的急病,陛下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人?

第三个关键词:作为后嗣,就是儿子。如今陛下承认桓帝为父,岂能不承认窦太后为母?我希望陛下能仰慕虞舜孝敬父母的教化,以感念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自能尽其孝道。

第四个关键词:开国承家,不用小人。解析:如今功臣久在外面,没有得到封爵和增加薪俸,然而,陛下的奶妈却私下得到宠爱,享受很高的封爵。如今天刮大风和初夏降冰雹,灾异现象是上天的谴告,是为政治失误而发;政治失误的责任,应由奸臣承担。现在尚书令和太尉、司徒、司空都是社稷大臣,国家命脉的所在。可是现在的四公,只有司空刘宠还能推行善政,其他三位都是无德食禄,招贼引寇之辈,必然发生鼎(古代做饭的锅)足折断,食物倾覆的凶事。我认为正好趁天降灾异,把他们全部罢免。

总结陈词:陛下应该征召前任司空王畅、长乐少府李膺等人参与朝政。只有这样做,灾象就能消除,国运将会永远昌盛。

谢弼的密奏可谓一针见血,全面系列地指出了祸源、祸根、祸患所在,以及重贤才疏小人等措施。

但他的上书汉灵帝还没看,宦官集团已经先看了,于是,在这些宦官的“怂恿”下,汉灵帝将谢弼贬为广陵郡太守府里当秘书去了。谢弼知道自己这一次上书,已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忧愤之下,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保不了乌纱帽,如果能保住自己的头颅也就心满意足了。也正是想通了这一点,识时务的他主动了炒了汉灵帝的鱿鱼,回老家东郡(河南省濮阳西南)去了。然而,谢弼很快就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之大,竟无藏身之处。原来这个时候,担任东郡太守曹绍却是曹节的堂侄,谢弼的到来那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了,曹绍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了,他随便找了个罪名便逮捕了谢弼,最终,可怜的谢弼死于狱中。

第三位站出来的是光禄勋(皇宫事务管理部部长)杨赐。

杨赐是东汉大忠臣杨震的孙子,大才子杨秉的儿子,他此时以大无畏的态势向汉灵帝说了这样一个关键词:惟虺惟蛇,女子征兆。

解析:祥瑞不会轻易降临,灾异也不会无故发生。君王心里有所思想,虽然没有现出形状颜色,但随着五星的转移,阴阳也都在变化。要是君王的权威不能建立,就会发生龙蛇一类的灾孽。只有请陛下深思阳刚的道理,才能甄别一些有益的内容,抑制皇后家族的权力,割舍娇妻艳妾的宠爱,这样蛇变现象就可以消失,祥瑞的征兆就会立刻出现。

结果因为杨赐的建议采取了“含沙射影“的柔功在里面,所以即便汉灵帝依然当成了”耳边风”,但宦官集团也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此,在“上书三人行”中,在一伤(张奂)一死(谢弼)悲惨故事后,他是唯一的毫发无损的“幸存者”。

这当真是:

衰朝谁复重忠贤,主暗臣邪总不悛!

尽有良言无一用,何如刘胜作寒蝉?

死去元知万事空

张奂等上书三人行赢救窦太后失败后,随后汉灵帝很快淡忘了“大恩人”窦妙这位奇女子的存在。光阴荏苒,很快两年的光景过去了,这时十六的汉灵帝迎来了他的花季年华,情寇初开的他身边很快多了一位美奂绝伦的奇女子,这位奇女子的名字叫宋孝灵,汉灵帝给了这位奇女子一个高贵的身份——皇后。

册立皇后这一天汉灵帝和宋孝灵又是拜天又是拜地又是拜父母,总之该拜的都拜了,不该拜的也拜了,最后太兴奋太喜悦的汉灵帝还是觉得没有拜过瘾,最后不知哪根筋突然通了,突然想到了窦太后。于是乎,汉灵帝带着宋皇后直奔囚禁窦妙女士的小院——南宫,宦官集团虽然很想阻止汉灵帝的“突然之旅”,但考虑到这是汉灵帝大喜的日子,不好让汉灵帝在文武百官面前失了颜面和威风,于是采取了“步步紧盯”的战术,跟随汉灵帝来到了南宫。

皇上向南宫奔,宦官向南宫奔,朝中的文武百官见了,自然也不甘落后的朝南宫奔。结果汉灵帝到了南宫,拉着宋皇后的手对着窦妙就拜,紧跟着的宦官见状,身不由已地跟着跪拜,再紧跟着的百官见了,没来由地也跟着跪拜。结果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汉灵帝带着文武百官一拜后,原本绝望的窦妙陡然升起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希望,仿佛如同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她突发奇想、梦想、幻想。梦想能有一天走出这条紧闭的大门,重见天日。盼望能和放逐到两千公里外日南郡(越南共和国东河县)的娘亲重新相聚的一天。

事实上,汉灵帝等人这一拜之后,窦妙的好运接踵而至了,首先是宦官集团中的黄门令董萌突然良心发现,对窦妙的遭遇很是同情,于是乎,一有机会,就在汉灵帝面前吹耳边风,说明窦妙在宫廷政变中是无辜的牵连者迁怒者受害者。

汉灵帝也是个聪明人,经过董萌一点拔,立即“茅塞顿开”,于是马上采取“报恩之旅”,经常派董萌送东西到南宫,供奉翻番。窦妙的处境因此渐渐地好起来。

然而,汉灵帝和董萌的所作所为,宦官集团中的大哥大曹节和王甫很快知道了,他们没有心慈手软,利剑出鞘,对准了“叛徒”董萌身上,罪名是“莫须有”,结果连给董萌申述的权力都剥夺了,直接就上演了“一剑穿心”。

就这样,窦妙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重回凄惨悲凉的悲惨世界。而汉灵帝因为了自己的新欢,对窦妙的处境也是视而不见。第二年,也就是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妙的母亲病逝,窦妙听闻消息后,悲伤泪流成河,郁闷相思成灾,结果很快就一病不起,最终来了个“死去元知万事空”。

是啊,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但对于窦妙业说,却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厚之葬。

宦官集团的大哥大曹节和王甫对窦妙的安葬建议如下:

1、不能以皇太后的身份埋葬她,只能用贵人的身份入土。

2、不能跟汉桓帝合葬,只能葬于乱坟岗。

对此,难得清醒的汉灵帝灵光一现的突然清醒过来,一向“软弱无能”的他突然强硬起来,坚定地道:“请恕朕不能从命。”

理由如下: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窦妙虽不是我的生母,但却算是我的养母,我是靠她的呵护长大的,如果她都不能算太后,那么我岂不是也不能算皇帝了?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窦妙是先帝的元配夫人,如果连她不能合葬,那岂不是让先帝也要降罪呢?

面对汉灵帝的突然变态的强硬,曹节和王甫在惊讶之余,“批复”汉灵帝的“请求”是,同意第一条,承认窦妙太后的身份,以太后的规格进行安葬。不同意第二条,理由是窦妙这等“大逆不道”之人如果跟先帝安葬在一起,会被后人所不耻。

对此,汉灵帝却是寸步不让,这让曹节和王甫也很为难,最终只好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式——召开朝中文武百官会议进行研讨。

结果,会议开始后,与会的文武百官都选择了沉默是金。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在大家都选择沉默是金是,廷尉陈球却来了个“沉默是惊”,他突然站起来,打破了这难煞的沉寞,厉声道:“既然大家都承认窦妙是太后,自然可以跟先帝合葬了,这样的家事,皇上自行裁决就可以了,还用得着拿到朝廷这种公共的场合来议论么?”

面对陈球的不识时务,宦官集团马上派出了赵忠进行了赤裸裸地“吓唬”和“威胁”:“你有种就把你刚才说的话写出来。”

陈球岂是吓大的,拿起笔,刷刷刷就是一阵龙飞凤舞。写完,大声叫道:“窦武和陈蕃已经冤死,窦太后又被无缘无故的囚禁,民怨沸腾,今天为国效忠,就是粉身碎骨,万死不辞,也无怨无悔。”

“既然你不想活,那我就送你一程。”赵忠怒而拔出剑来。

“放肆,你这肮脏的剑,不要玷污了这圣洁的宫殿。”关键时刻,太傅李咸第二个站出来,怒道:“万事讲究一个礼字,我同意陈球的说法和意见,窦太后理应跟先帝合葬。”

这时候朝中正义之气纷纷站出来声援陈球和李咸。宦官集团眼看动蛮没有好果子吃,只好妥协了。

窦妙最终得已和汉桓帝合葬,只不过这些都已弥补了人去楼空的悲凉,已挽回不了逝去的一切,谥号为“桓思皇后”。用一首《如果这都不算爱》可否代表汉灵帝此时滴血的心呢?

“是否爱就得忍耐

不问该不该都怪我没能耐

转身走开

难道牺牲才精彩

伤痛才实在

要为你留下泪来

才证明是爱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谢谢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该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要的是崇拜

并不是谁的爱

“李膺门”事件

旅馆当年葺,公才此日论。

林繁轻竹祖,树暗惜桐孙。

炼药藏金鼎,疏泉陷石盆。

散科松有节,深剃草无根。

龙卧池犹在,莺迁谷尚存。

昔为扬子宅,今是李膺门。

积学萤尝聚,微词凤早吞。

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雪耀冰霜冷,尘飞水墨昏。

莫教垂露迹,岁晚杂苔痕。

——调寄唐朝杜牧《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叹咏不足辄献此诗》

窦妙这位老太后死了,宦官集团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的同时,开始在朝中正一步的“疏理朝政”,很快把目标瞄准在了上书三人组中张奂和谢弼提到的李膺和王畅身上。

在汉桓帝时,李膺等人可谓经历了悲喜二重天。在起起落落中,李膺虽然遭到废黜和禁锢,但天下的士族文人都唯他马首是瞻,对他们敬仰有加,甚至还玩起了文字游戏,为他们起了琅琅上口的绰号,具体情况如下:

“三君”(君为宗师之意):窦武、陈蕃、刘淑。

“八俊”(俊为英杰之意):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郎、赵典、朱寓。

“八顾”(顾为表率之意):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

“八及”(及为追随之意):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

“八厨”(厨为侠士之意):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响、王章为。

汉桓帝时因为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人参政,尽管他本人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但朝廷的风气还是站在正义这一边。然而,此时一彼一时,进入汉灵帝风向大变了,宦官政变成功后,三君之首的陈蕃和窦武被诛杀后,李膺等俊、顾、及、厨等“党人集团”再度面临被屠杀和废黜的命运。

宦官集团为了对党人集团一网打尽,在他们作幕后推手下,每次皇帝颁布的诏书,都要重申对党人的禁令。

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宦官集团很快对党人集团的此时大哥大级别的人物张俭下手。宦官集团出马的是中常侍侯览。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被任为山阳督邮。当时的大宦官侯览老家在防东,残害百姓,作恶多端。张俭可不管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原则,愤怒之下,立即向汉桓帝报一个小报告,检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并且强烈要求汉桓帝将其诛之,以正国法。结果这封奏章被侯览成功“劫获”,他看到了奏章后,又惊又怒,采取的策略是“瞒天过海”——匿藏张俭的奏章不上报。结果这次告发事件就这样不了了知了。但睚眦必报的侯览却对张俭记恨于心。因此,在宦官集团得势后,对党人集团虎视眈眈时,侯览第一个站出来,向党人集团的张俭开炮,从而拉开了全面清除党人集团的序幕。

侯览很快就向汉灵帝打了一个小报道,内容只有一个检举揭发张俭和同郡的二十四人。罪名是:相互吹棒——起绰号,相互抬高——结朋党,相互攀比——共同退,相互给力——危害国家。

汉灵帝这时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选择权,立即下令逮捕了张俭等人。

宦官在对党人集团的“投石问路”之举取得良好效果后,开始对党人集团全面进行肃清。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十月,在宦官集团大哥大曹节的“暗送秋波”下,宦官集团的鹰爪联名给汉灵打了一个小报告,中心思想是:虞放、李膺、杜密、朱寓、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勾党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推翻朝廷为已任,已祸国殃民为宗旨,罪大恶极,十恶不敕,请严惩。

这个时候,只有十四岁的汉灵帝一无主张,二无计谋,三无经验,如果能抵挡得住宦官集团一轮又一轮的“狂轰乱炸”,接到联名上书,手及无措的他只好找到宦官集团的大哥大曹节问计了。

“什么是党啊?”汉灵帝问。

“党就是具有相同志趣或做着相同事情或有相同点的一类人。”曹节道:“李膺等人狼狈为奸,共谋私利,就是属于典型的党人。”

“哦,原来如此。”汉灵帝若有所思,接着问:“什么是勾党?”

“勾党就是党人。”曹节答。

“党人做了什么恶而要杀他们?”汉灵帝继续问。

“他们相互勾结,图谋不轨。”曹节淡淡地答。

“他们想做什么不轨的事呢?”汉灵帝大的打破沙锅问到底之气概。

“想要夺权窃国。”曹节厉声道。

“党人猖狂如此,朕该怎么办啊。”汉灵帝心中一怔,弱弱地问。

“杀一儆百,杀鸡儆猴。”曹节坚定地道。

两人的对话在五问五答中嘎然而止,接下来汉灵帝知道该怎么做了,他立即下达了对党人集团其它成员的逮捕令。其实,汉灵帝之所以对“党人”这么害怕,原因是心里在作怪,他自从做上皇帝的那天起,他的深层心理就被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着。随着灵帝在阴谋和险恶四伏的宫廷中不断长大,这个阴影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厚重。渐渐地,他对皇位与皇权形成了一种异常敏感以至于脆弱的心理,总是恐惧有人图谋社稷,觊觎王位,侵夺皇权,就像他突然得到皇位那样,又在突然间丧失。

而他的“贴身”宦官们非常透彻地了解汉灵帝的这块心病,也总想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因而不断地营造“谋反”、“叛逆”的气氛来吓唬汉灵帝。这一次,曹节抛出“勾党误国”的威胁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汉灵帝被吓的屁滚尿流之际,只好选择了挥出了手中的“倚天剑”对准了无辜可怜的党人。

而张俭被捕后,有人对李膺进行了善意的劝诫,一句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此,李膺沉思良久,才喃喃地回了这样一句话:“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有什么好逃呢?

李膺说完这句话,立马来了个主动的“投案自首”,结果却是“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宦官集团给李膺选择的是第三路,既没有让他把牢底做穿,也没有让他回家过年,而是让他到阎王那里报道去了。

李膺的学生和过去的部下都被禁锢,不许他们再出来做官。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景顾,他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在被禁锢的花名册上漏掉了写上他的名字,所以没有受到处罚。本着子不孝,父之过的原则,景毅来了个两步走。

一是检举自己:“我本来就认为李膺是一代贤才,所以才教我儿子拜他为师,岂能因为花名册上漏掉他的名字而苟且偷安呢?”

二是免职回家。

由此可见李膺在此正义这士之中的地位和德望之高。这里权且引用宋朝大诗人韩维的《过李膺墓同曼叔作》算是对这位学者的敬重和缅怀吧,诗曰:

汉衰奄寺炽,威柄敢专有。

桓桓李司隶,誓夺还君手。

登门盛贤俊,破柱发奸丑。

身虽以此亡,慕者犹恐后。

我行襄之野,把酹孤冢右。

精诚有相激,泪落入卮酒。

剖心死亦仁,灭顶过何咎。

大雅称明哲,于君岂其谬。

天大地大

注定一生与天争

注定一生假假真真

成功的门谁是输赢

我逃不开名利缠身

情有几分爱有几分

情爱一生只不过是贪恋痴嗔

怨有几分恨有几分

恩怨一生只不过是互相矛盾

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

大江南北什么都不怕

天大地大留下什么话

好名照青史人走天涯

——郑少秋《天大地大》

景毅宁可当一介布衣,宁可让儿子把牢底坐穿,也不愿与宦官共舞,也不愿背上背信忘义的千古骂名,还有一个人也如此,他宁可丢了乌纱帽,也不愿缉拿忠臣入狱,宁可自己流泪,也不愿牺牲别人幸福。这个人便是汝南郡的督邮吴导。

吴导接到的是对范滂的逮捕令,当时的范滂已被贬到前线去征讨羌人,吴导接到命令后,来到前线后,前没有立即去抓捕范滂,而是选择了在客舍里闭门痛哭,弄得身边人员惊恐莫状。

范滂知道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千里迢迢,山高水远,吴导一定是为我而来的啊。”然后做了一件事,到县里投案自首。

县令郭揖知道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四海为家,你怎么偏偏选择投案自首呢?”然后做了一件事,解下自己的印信扔在官台,便要跟范滂一起“私奔”。

范滂拒绝道:“跟我一起私奔,不但会连累你,而且会连累我的老母啊。”然后与老母上演了“泪中决”,说了这么两句话。

1、我死之后,还有弟弟范仲博供养您,可确保您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

2、我死之后,求您老人家舍弃不能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徒增悲伤。

对此,他的母亲回了这么两句话:

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你今天能与李膺、杜密齐名,生又何欢,死有何恨!

2、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既然能身后留名,你死之后,我又有何悲,又有何伤?

范滂听了母亲的话含笑上京,最终被宦官集团送上了斩头台。

就这样,宦官集团先后把党人中的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张俭为了能保存“革命的火种”选择了逃亡。张俭不会料到,就是这一逃,会引出一个历史典故出来:望门投止。

张俭在逃亡的过程中,除了要忍受宦官集团的追杀,还在忍受穷困、饥饿的如影相随。为此,张俭每当到了名门望族家就投宿,他所投宿的人家无不敬重他的声名和品德,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最终得已逃出塞外。

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郡县也因此残破。但众人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正义正义之歌,可歌可泣可赞可叹。

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68.html

下一篇:争斗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