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蜀之灭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59:10 0

有志者事竟成

再来说说蜀魏两边的最后决战吧。

诸葛绪不听邓艾的话,硬是不跟他合兵去取成都,而是带着部队去跟钟会会师。

钟会这时的心态已经开始变化,野心不断地滋长。他现在很想让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壮大起来。他看到诸葛绪带着部队傻乎乎地跑来,不由大喜。他搞了个小报告,说诸葛绪虽然带着大部队,可他太胆小怕事,硬是畏敌不前,放走了姜维,帮了敌人的大忙。这样的人如果不处分,部队里就没有人能受到处分了。

这哥们儿现在胆子大得很,小报告还没有送过去,就已经把诸葛绪放进槛车里送回京城了。

诸葛绪一被他陷害,那支部队就被他当场收编。

钟会用这个有点儿无耻的手段把诸葛绪的部队收编之后,力量壮大了。可仍然奈何不了姜维。

姜维死守着那些险要,任凭钟会怎么猛攻,就是攻不下。以前诸葛亮以数万大军猛攻只有两千人守卫的陈仓,最后都一点儿没有面子地不了了之,现在姜维的力量比那个郝昭当时的陈仓强大多了。钟会要是能攻得下,那才是怪事。

没多久,粮草就告急了起来。

情节发展到这一步,蜀国的希望明显地露了出来。如果不出意外,估计这场仗就是白打了。

钟会最清楚没有粮草的后果,所以也有点儿怕了起来,准备退兵。

可这时邓艾不干了。

好笑吧?

以前钟会是最强烈的主战派,而邓艾却一点儿也不想拉开这场战争的序幕。

可现在两人的主张却倒了过来,钟会想叫停战争,而邓艾却主张继续打、坚决打下去。他上书强烈要求让他带着部队从阴平那里直插成都,以奇兵冲击蜀国的心脏地区。只要他的部队出现在那里,姜维肯定会拼命赶回去,于是这些险要就成为没有人死守的险要,钟会的大军就可以很顺畅地杀进来。

事实上,这个建议是很冒险的。如果他面对的不是诸葛瞻,不是刘禅,那么他只会去送死。

可他就是面对这个组合。

邓艾上书之后,也不等回复,就带着自己的部队从阴平那里进军。进入了一片整整七百里的无人之地。

邓艾进入这片无人区后,终于感受到蜀地之难了,全是大石山区,全是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得巨好,可行军却难得要命。邓艾咬着老牙,带着大家天天开展劈山开路的工作。路越走越险,口粮越吃越没有。史书上记载是“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离完蛋只有那么几公分的距离了。

邓艾确实是个猛人,还是坚决不放弃——如果这时他一动摇,那么这次伐蜀就“神马都是浮云”了。他深知,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了。因为即使后退,也是死路一条。

最后,他们来到一个最艰险处。那是一处山崖,士兵们说,不能前进了。

邓艾白须飘飘地跑了过来,一看,大声说:“谁说不能前进了?”他取来毛毡,把全身裹住,然后大吼一声,横着身体就滚了下去。

大家瞪着眼看着他像根木头一样,一路滚到崖底,心里都说:老将军自杀成功了。

哪知,他们的心念才一动,那根“木头”却又站了起来。邓艾大叫:“老子什么事也没有。”

原来下面全是草,比棉还软。

大家看到老人家滚下去,都一点儿事也没有,他们下去就更不会出事了。于是,大家都跟着滚下去。

他们全都活着走出了七百里路,最后像一群野人一样出现在江油城外。

当然,如果刘备以前的那个部署还有,现在邓艾是到不了江油的。但那是以前的事了。

蜀国的江油守将叫马邈。这哥们儿名字的笔画很复杂,可思维系统很简单,看到魏国大兵出现,什么也不想,直接就宣布投降。

蜀国这些关键点的守将都是这样的呆子当家,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到了这时,蜀国仍然没有到最后的时刻,完全可以让邓艾这支野人一样的部队遭到可耻的失败。

邓艾的部队不但不多,而且在山里折腾了这么久,已经很累了。现在突然出现在蜀汉的大地上,完全是孤军一支,什么援助也没有。蜀国就是发动民兵不断地骚扰他们,也可以把他们骚扰至死。

蜀国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把粮草收起来,然后围观邓艾,没几天邓艾就会抓狂到底。

当然,蜀国还是要做的。

刘禅虽然此前坚信黄皓,但他也知道,黄皓带他去搞点儿小资情调,享受腐败生活,那是很有水平的,但对敌人是一点儿没有办法的。因此,他把诸葛瞻叫来。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以前魏国不是很怕你的老爸吗?现在他们肯定也怕你。

他以为那句“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老话肯定是有道理的。

这话是很有道理。

但放在诸葛亮父子身上却没有一点儿道理。

诸葛亮确实很牛,如果碰到这类突发事件,他处理起来,那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当年刚入蜀时,就曾出现这个现象,他也是一点儿没有紧张,最后维稳工作很顺利。那时,他们这个集团刚刚进入蜀,根基还脆弱得很,都还可以处理好。

当然,如果诸葛亮还在,这个事就根本不会发生。

诸葛瞻接到命令后,什么话也不说,带着部队就出发,要去挡住邓艾。

这个措施仍然没有错。

但接下来就错了。

他带着大军来到涪县后,却停了下来。

这时,他有个手下叫黄崇。

黄崇你不知道,但你一定知道那个黄权。

黄崇是黄权的儿子。

诸葛瞻差他老爸很远,但黄崇却接受了老爸的基因。当年黄权一眼就看到刘备的软组织,给刘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可刘备不听。不听黄权的话的刘备最后大败得一点儿面子没有。

这个黄崇这时也把形势看得很透彻。

哪知,他的水平比得过他的老爸,可他的待遇跟他的老爸也一样。

他看到诸葛瞻停止行军停得太没有道理了,急忙跑过去对诸葛瞻说:“不要停下来啊老大,赶快在敌人还没有到来之前抢占险要,不要让邓艾他们进入平原地区,让他们老是在大石山区那里转来转去,不用几天就会转累的。”

只要稍有一点儿军事知识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建议是当前最正确的方案。如果诸葛瞻能听进去,邓艾再怎么生猛,到头来除了当魏国的革命烈士之外,没有别的下场。

诸葛瞻不听。

为什么不听?

没有理由。

如果硬找理由,只有两条:

一、我是老大,我有不听你的理由。

二、就是诸葛瞻的脑子不够用,带兵出来打仗是凭着感觉来的,而不是凭着水平来的。

黄崇这时向他的老爸学习,继续发扬不怕烦人的精神,劝诸葛瞻照他的建议去做。

诸葛瞻却不向自己的老爸学习,而是向当时的刘备学习,继续不听黄崇的话。

即使黄崇劝得放声大哭起来,诸葛瞻仍然淡定地拒绝这个正确的建议。

几十年后,黄崇又克隆了一次黄权的待遇。

从这个事件上看,不要说蜀国没有人才。

而是蜀国不会用人才。

如果刘禅这时直接让黄崇带兵,蜀国就可以起死回生一次。

可刘禅只会用官二代,不会用人才。

即使是诸葛亮儿子这样的官二代,也仍然可以把国家往死里送。

邓艾确实交上了好运。

他的部队拼命跑了过来,看到蜀兵把那么多的险要都放弃,让险要丢掉了全部的军事价值,高兴得要命,立即从山上冲下来。

诸葛瞻虽然不听黄崇的话,虽然表现得让读者恨不得过去把他痛扁一次,可他只是一个很菜的人,而不是一个怕死的人。

他下令前锋与邓艾的部队打拼一场。

结果一点儿悬念也没有,蜀军的前锋被邓艾这支久经考验的部队猛扁一顿,四散而逃。

诸葛瞻这才知道,放邓艾进平原,果然打不过人家。

邓艾这支部队虽然在山里乱转了N多天,转得士兵们都差不多要哭起来,可现在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努力打仗,就会被人家努力打死。因此,每仗必拼命。

现在,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仗打,而不是怕打仗。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是蜀国那么多的人没有谁把问题看得这么简单,尤其是诸葛瞻。

诸葛瞻退守绵竹。

如果,这时他就是死守到底,不管邓艾如何在那里挑衅,都不出战,邓艾会仍然没有办法。

可邓艾却是个高手。

他怕诸葛瞻下决心在这里当缩头人士,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诸葛瞻。

他说,你投降了我吧。如果你投降,我可以保证让你当个琅邪王。

这个信仍然很简洁,但效果却很显著。

诸葛瞻肯定是个脾气不好的人,读完这一行字之后,立即大怒起来,当场把送信的邮递员杀死,然后一脸怒气地带兵出来,列成战阵跟邓艾对垒。

这一次,除了显示诸葛瞻不怕死的精神之外,再一次显示出邓艾的水平。

邓艾看到蜀兵果然愤怒地出来,心里很高兴,立即下令他的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出阵,要求他们务必把诸葛瞻往死里打。

哪知,蜀兵这次也很努力,双方大打一场,邓忠和师纂感觉压力很大,再努力几次,一点儿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眼看士兵的伤亡越来越大,就都带着部队退了回来,要老爸重新调整战术。

可邓艾到了这时还有什么战术可调整的?他只能整顿他的儿子。

当他听到邓忠向他报告“贼未可击也”时,就大怒起来,指着两人大叫:“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都到生死决斗的最后时刻了,不是他们死,就是咱们完蛋,还有什么不可击的?

然后喝令刀斧手,把这两个家伙拉下去砍了,我不砍他们,敌人也会砍死他们。

两人只得带着部队再次冲杀过去。

这一次,两人拼了死力。

于是,诸葛瞻就悲剧了——被大破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黄崇也同时成为烈士。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听说老爸成了战场烈士,就长叹一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他把责任全推给黄皓,当然也给诸葛家分了一点儿,这个责任就是“不早斩黄皓”。他觉得他不死,实在对不起老爸和爷爷。于是,他决定自杀。

他自杀的方式也很有骨气,也不带兵器,只身骑上那匹马,然后一顿猛抽,朝着敌人的阵营冲过去。最后,也成了死在战场上的烈士。

诸葛瞻一死,蜀国所有的人都慌乱起来。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魏国的大兵竟然突然出现在蜀国的腹地并且还把很有人气的诸葛瞻打死了。

人一慌乱,智商就会全面下跌。智商一下跌,就什么信心也没有了。

一般老百姓听说魏国侵略者进来,便都跑到山上去当难民,虽然很多当地政府官员出来做辟谣工作,可老百姓到了这时都成了“老不信”,不管你怎么辟谣,他都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

结果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都生活在一片恐惧之中。

其实还没有到最后时刻

最后,刘禅也恐惧起来,开了个大会,讨论蜀国将往何处去。

这时,蜀国朝中的大臣居然没有几个主战派,那个黄皓这时也不再冒泡。

几个大臣在那里讨论,说了大半天,口水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人对整个大局进行全面的评估,却只单方面地就蜀国的危险去讨论。讨论蜀国现在应该怎么办,而不是讨论如何去应对邓艾,更没有人看出,邓艾的部队其实只是一小股,到处流窜作案,好像很嚣张、很生猛,其实力量非常单薄,靠着拼命打仗来维持军心和士气。如果来个坚壁清野,把部队集中到城内,把粮草藏起来,他们找不到仗打,即刻就会变得浮躁起来,然后再从浮躁转为恐惧,不用多久,这支邓家军不是自己溃散,也会变成土匪。那时要收拾他们,一点儿事没有。

但那一帮人的目光没有看到这一点,却硬是把目光扯到蜀国灭亡的节点上。

于是,有的人建议放弃成都,跑到南中一带,投靠广大南蛮人民群众,继续跟魏国玩儿,如果玩儿不过他们,咱就降低点儿身份,当个南蛮王仍然是不错的选择。

有的人说还是投靠东吴国好。东吴是咱们的传统友好邻邦,曾长期和咱们一起并肩战斗共同对抗魏国,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可谯周反对。

谯周是蜀国气象局的局长。当然,那时的气象局跟现在的气象局不一样。现在的气象局是根据天上的云气走向给我们提供天气预报,哪天台风来了,哪段时间要大旱了。那时的气象局主要是观察天象。观察天象做什么?就是看看老天爷对人类的态度,或者说是对某个老大的态度。要是老天爷觉得你很称职,就会做出某种很吉祥如意的表情来;如果老天爷觉得你太不顺天意了,不听老天爷的话了,就会做出另一种表情来。至于这个天象是怎么观察出来的,我们平常人的眼睛就是看瞎了,也看不出。只有他们那几个专业人士才可以看得懂老天爷那个复杂的表情。

据说谯周老早就看出,蜀国再怎么折腾,也搞不过魏国。因为他从老天爷的表情已经看出,现在老天爷是在偏向于魏国。魏国最后统一全国是老天爷的意志,谁也改不了。

他把老天爷的这个意思完整地表达之后,针对向南中逃难和到东吴避难的建议逐一反驳:以前诸葛丞相用武力摆平南蛮,把他们打怕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接受咱们的领导,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已经老实了。如果现在穷困时去投靠他们,他们能让咱们当老大吗?与其投降那些没有文化的南蛮,当他们的马仔,还不如向魏国投降。投降了魏国,他们肯定会来个人道主义,封老大一个“王”,待遇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而投东吴同样没有道理。东吴虽然是咱们的友好邻邦,在咱们彻底破产时,接纳咱们肯定没有问题。可咱们投靠他们,虽然没有签署什么投降协议书,但卷着包袱过去,跟投降还有什么区别?更要命的是,根据老天爷的意思,最后魏国同样会把东吴搞定。那时,咱仍然会成为魏国的俘虏,仍然得再跟魏国办理一次投降手续。如此一来,咱就等于投降两次。别的事重复多次那也没有什么,可投降实在是不宜重复开展。与其分两步走,不如一步到位。

谯周的投降理论果然很强悍,那几个持南逃和东进论调的立即闭嘴。

最后,还有一个人竟然恬不知耻地说:“现在邓艾的大军都开到这里了,咱再举着白旗过去,他能接受吗?”

你想想,一个朝廷中居然出现这样的声音,即使能躲过这次亡国之祸,下一次也是逃不掉的。

谯周说:“你这话就显得太没有政治眼光了。现在东吴还没有被他们搞定。魏国为了统战的需要,肯定会答应咱们的要求。而且这仗再打下去,即使可以把咱们打灭,但他们也有消耗。现在魏国是要把战争消耗降到最低限度。所以,我可以保证,咱投降一定会顺利成功,会达到预期目的。”

刘禅问大家还有什么话。

大家都同意谯周的意见。

于是,达成投降的共识,也就是达成了亡国的共识。

只有刘禅的儿子刘谌不同意。他对老爸说:“咱们还没有到最后时刻,怎么就投降了?这对得起爷爷吗?”

刘禅不理。现在他还能考虑到老爸吗?他现在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刘谌最后大哭着跑到刘备的庙里,在刘备的灵位前大哭一场,向刘备表示绝不投降的意愿,然后跑回来,挥剑杀妻杀子,最后自杀。

刘禅派张绍为全权代表,去跟邓艾谈判。

张绍是张飞的儿子。

这时邓艾已经占领了雒城。

当年刘备在这个地方消费了N久,连庞统都战死在这里,后来再调诸葛亮带兵入川,这才拿下雒城。可见这个地方有多么的难攻。现在邓艾却不费一点儿力气,就轻松进入这个城内。

张绍带着蜀国投降谈判领导小组进入雒城。

邓艾高兴得差点儿跳起舞来,直接在第一轮谈判就全面接受了蜀国的投降。

邓艾代表魏国中央政府给刘禅写了一封嘉奖信,高度赞扬了刘禅的投降行动。

接下来,刘禅派太仆蒋显带着他的命令到姜维那里,要求姜维跟蜀汉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地放弃一切抵抗,向钟会投降。他自己则按照投降惯例,跟邓艾办理一切投降手续。

一切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邓艾来到成都城北,宣布受降仪式开始。

刘禅用绳子把自己捆好,然后带着太子以及所有蜀汉高官,另外还带着一口棺材,列队出城,到邓艾的军营里,向邓艾投降。

这天,是邓艾人生最闪光的一页。他一脸胜利的笑容,站在历史舞台上,望着在自己面前低头的刘禅,觉得这辈子真是一点儿没有虚度,觉得胜利者的感觉真好。

他也按照惯例,手持节符,代表魏国国家元首上前解开刘禅的捆绑,然后下令开火,烧掉那口棺材。

于是,投降仪式结束。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蜀国还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作战部队十万二千人,战斗力仍然相当不错。

我想,邓艾看到这个数据时,心里还是有点儿后怕的。如果再给他来一次,恐怕他还真的不敢了。

之后,进城。

邓艾发布了个命令,坚决禁止士兵们进城之后进行打、砸、抢工作——也没有进行这个活动的力气了。所有的人员在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然后他任命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别的高官也都有一张任命书,有的做别的官,有的就直接成为邓艾手下的马仔。

当然,如果这么多的委任状都发放给投降过来的蜀国官员,不发几张给跟自己拼杀而来差点儿死光的手下马仔们,也太不够意思了。

于是,师纂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其他人也成为蜀中各郡的军政长官——这才是真正有实权的岗位。

邓艾在发放这些任命状时,心里一定超级爽。

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满脸得意地宣布这些人事任免时,已经严重触犯了司马昭的底线。

请问,你现在是什么职务?现在这些命令只有哪个可以发布?

告诉你,只有皇帝,当然还有他司马昭,可以!

皇帝什么时候授予你这个权限了?

司马昭是什么人,是当朝权臣。现在你邓艾的所作所为,都是权臣干的活。他可以当权臣,但绝对不让你也当权臣。

当然,从目前的形势上看,邓艾的这些措施,安抚了蜀中的这些牛人,使得蜀中迅速平定下来,绝对没有错。

但官场权争的方法论可不是这么分析的,可不管你做得正确不正确,而是看你对不对老大的脾气。

黄皓这时也浮出水面。

蜀国的政要从上到下,一致拥护刘禅的投降政策,个个都领着新的任命书回去,脸上光彩得很。

当然,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做一个亡国奴是不光彩的事。但他们不愿去承担这个责任,都认为这个集团垮台跟他们无关。

那么,跟谁有关?

黄皓!

此前,估计大多数人都看黄皓不顺眼,甚至都受过黄皓的打击。他们老早就恨不得把黄皓打死。可他们能打死黄皓吗?连姜维都被黄皓搞得差点儿成下岗职工。

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把这个可恶的黄皓隆重推出,说黄皓是造成蜀汉亡国的根源,请邓艾一定要严惩这个太监,帮蜀国人出一口气。

邓艾也是个靠打拼出来的,自己打了很多仗,生生死死了无数次,才混到今天这个份儿上,对那些靠溜须拍马官越当越大的人也很愤怒。因此,听大家控诉黄皓之后,脸上也布满了杀气,下令处死这个小人。这个小人能把蜀汉玩儿完,对咱魏国也是有害的。

哪知,黄皓的手段却高得很,听说邓艾对他发了脾气要杀他,立马拿出大量的资金,分发给邓艾的左右。邓艾的那些左右跟邓艾在西部混,天天打仗,看到的尸体很多,流的血也不少,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钱,于是,那些本来杀气腾腾的眼睛就光芒万丈起来,觉得黄皓很可爱。

于是,就集体到邓艾面前讲黄皓的好话,说黄皓是个小人,但他也是蜀国的小人。咱们能有今天,也有他的功劳。假若没有他在里面搞,把蜀国的牛人们玩得想死,咱能打进来吗?

邓艾的耳朵听这些话多了,也就软了下来。于是,黄皓“卒以得免”。历史上对黄皓的记载到此为止。《三国演义》里说,黄皓被带到洛阳后,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下场很悲惨,实在是罗贯中知道读者太恨这家伙了,就大笔一挥,玩儿了个小意思的情节,让大伙的心情爽一把而已。其实,黄皓靠着金钱老早就把事情搞定,让大家看到金钱的力量才是无敌的,腐败分子是到处都有的。

情节发展到这里,按说蜀国的法人代表刘禅宣布大汉集团正式破产,蜀国的故事就应当结束了。

但还没有完。

因为姜维还在。

姜维这一段时间仍然把钟会拦在那里,拦得钟会除了有脾气外,没有别的。

没几天,他就知道诸葛瞻被打垮了,但还不知道他的皇帝陛下到底怎么样了。于是,带着部队东入巴中。

钟会这才结束了他的郁闷期,进入涪县,然后派胡烈继续追击姜维。

这时姜维恰好接到刘禅的命令,叫他赶快投降。

姜维没有办法,只得按照刘禅的意图,让全军放下武器,把所有的一切向胡烈进行交割,然后自己带着廖化、张翼、董厥跑过去面见钟会,跟他办理投降手续。

当时,蜀兵都不愿投降,个个在那里愤怒不已,都拔出大刀砍在大石上,恨他们的领导为什么就这么怕死、这么没有骨气、这么不要尊严。

刘禅就是不要尊严。他知道很多士兵不愿放下武器做魏国的良民后,又连发文件,叫各郡县以及那些军事据点全部放下武器,履行投降手续,咱蜀汉人说话是算数的——说投降就得投降。

那边钟会和姜维举行见面仪式。

他们两个对打了这么多久,此前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刀砍死。可现在却是在一片友好的氛围中会见。

钟会把姜维的那些公章全还给他,说你官复原职。

蜀吴边界的花絮

蜀国灭亡,肯定不止跟蜀国有关,另一个集团东吴也超级不安起来。

本来,东吴听说魏国起大军伐蜀,也预感到蜀国挺不住,已经派丁奉带兵过来援助一把。哪知,行程太远路又难走,而蜀国的抗打能力也太弱,丁奉他们才到半路,蜀国就已经宣布灭亡了。于是,他们把这个情况向东吴最高领导进行了汇报。

蜀汉一完,四川盆地落入魏国之手,这对东吴的负面影响说多大就有多大。东吴能让魏国到现在对他们一点儿办法没有,不是他们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也不是他们的牛人有多生猛,而是因为他们有长江。

曹氏、司马氏可以打败任何敌人,但他们打败不了长江。

所以,即使在魏国最牛的时代,最牛的决策者诸如曹操、司马懿等都很少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想法,对东吴向来采取防守反攻的做法,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即使偶然闹事、搞点儿边界流血冲突,那也只是为了国内政治需要,搞个新闻效应出来,吸引人家的眼球,并没有一举解决东吴问题的企图。

可要是蜀国成为魏国的领土,那形势就大不一样了。

蜀国在长江的上游,当年刘备的水军也不怎么牛,可大手一挥,从上游放船而下,东吴那个世界最强水军就挡不住,差点儿被刘备打得全面崩盘。

当年刘备的势力远远不如现在魏国的实力,而现在东吴的实力还不如当年的实力,东吴现在的高层远不如孙权时代那些牛人猛。魏国控制了长江上游,其实就等于控制了对吴作战的主动权。

他们可以恨刘禅太菜,也可以恨魏国太强暴,但事实就是这样,你再怎么恨也恨不死人家。于是,只有加紧防守,能多守一天算一天。东吴这时也采取了一些防守措施。当时,吴国西边与蜀国接壤的就是武陵。以前蜀国还在时,这个地方很和平,根本不用担心这里会出什么国家安全事故。可现在就不一样了。东吴怕那里的五溪蛮被魏国引诱发生叛乱,因此就急忙派钟离牧去当武陵太守。

吴国在孙权前一个时期,用人绝对很经典,但孙权上了年纪就进入晕菜时代,多年来,连同他的儿子在内,老是出现用人不当的错误。这么多年来,东吴几乎没有用对一个牛人。但这一次,对钟离牧的任命算是用对了人。

在钟离牧上任武陵太守(是代理代守)时,魏国已经提拔从蜀国转换身份过来的郭纯去当这个代理的武陵太守,可见魏国也知道武陵地理位置是多么多么的重要。

郭纯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他才上任第一天,就带着一大批涪陵的老百姓迁入武陵地界,在赤沙那里驻扎,然后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宣传魏国的民族政策,号召他们认清形势,站稳立场,高举魏国的大旗,从东吴那里脱出来,然后进入酉阳。武陵全郡立马进入恐惧状态。都说蜀国没有人才,可这个郭纯才到魏国没有几天,工作就做得风风火火。原来郭纯还在为他伟大祖国效劳时,只是个县长,一点儿没有得到重用。

全武陵人都一脸的恐惧,但还有一个人不恐惧。

钟离牧。

他开了个会,问大家怎么办。

大家都说,现在人心不稳,郭纯占领的那两个地方,地势险要得很,易守难攻。所以,还是不要采取激烈动作去刺激他们的神经,最好的办法是派人过去,开动宣传机器,用咱们的政策去感化他们,把人心扭转过来。这就是诸葛亮所讲的——攻心为上。

钟离牧大声说,哪能这样。现在敌人已深入咱们的境内,煽动咱们广大老百姓不断地搞群体事件,形势越来越严重。咱们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当观众,在这里围观,而是趁他们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全面出击,把他们就地打败。

于是,下令大家作作战准备。

仍然有人对他的这个行为表示担心。

抚夷将军高尚说:“当年潘太常来平五溪时,带了整整五万大军。而且当时,蜀国还很强大地跟我们做友好邻邦,对咱们进行了极大的援助,最后才把这些小民摆平。现在形势可严峻得多了。咱的部队已经不多,又没有蜀国的帮助,那个郭纯又占领了两个县。你只带三千兵过去,要取得这个胜利,我看机会渺茫得很。”

钟离牧却有信心得很,说:“什么事都按惯例常规进行,很多事就根本做不了。”

然后他带着三千人的部队上路了。

时间在夜里。

路线是山里。

行程两千里。

郭纯做梦也没有想到,钟离牧居然会狂奔两千里的山路杀上来。

于是,在他还做梦时,钟离牧的部队举着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

钟离牧这次大砍大杀,却不是乱砍乱杀,而是只砍那些少数民族的挑头人。

郭纯也被钟离牧砍得头脑发生故障,神经系统一片慌乱,不敢再挺身而出,收拾残局,而是跑得路都找不见。

于是,五溪悉平。

只是五溪虽平,但蜀地归魏,长江上游已失,东吴的国家安全系数已经全面下降。

东吴那一群高层再怎么菜,到了这时,也都天天沉浸在那个“唇亡齿寒”的成语之中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蜀国灭亡了,吴国离破产还远吗?

邓艾很爽

司马昭宣布蜀国灭亡之后,并没有归功于人民,而是归功于自己,归功于邓艾,归功于钟会。但他仍然不接受曹奂的赏赐,却把邓艾和钟会大大地表彰了一把:以邓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钟会为司徒,增邑万户。

他这么一评功论赏,大家一看,就知道邓艾的功劳要比钟会大一点儿。

本来,伐蜀前,钟会还是总指挥,带的是主力部队。具体部署是:邓艾负责牵制姜维,钟会则向蜀地大举进攻。

如果按照这个部署打到最后,那么钟会肯定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最大功劳会毫无悬念地落在他的头上。哪知,最后姜维硬是摆脱邓艾的纠缠跑了出来——这个认真算起来,应该是邓艾的过错——死死地缠上了钟会,如果不是邓艾的坚持,这个伐蜀结果是不会成功的。邓艾是个抓住战机的高手,偷渡阴平,向成都冲击,再遇上诸葛瞻这样的菜鸟级战地指挥官,居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最后迫使刘禅举起白旗,完成了伐蜀大业。

于是,钟会就只好郁闷了。

邓艾一点儿不郁闷。

邓艾进入成功之后,就成为原蜀汉地区的一把手,天天把得意之色挂在那张脸上,邓艾在西部混了N久,跟姜维PK多年,取得很多经验很多教训,也有很多胜利很多失败。可这些经验教训、胜利和失败,都是在人家的领导下取得——当然更多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人家是他的顶头上司。但这一次,是靠他自己取得的,而且这个成绩是巨大的,是完全可以载入史册的。三国时代乱到现在,虽然很热闹很精彩,可能载入史册的事有多少呢?

邓艾并不像钟会他们那样,是官二代出身,还没有生出来就注定有个无限光明的前途。他起于草根,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只能跟着老妈过日子。没多久,曹操占领荆州,把那一带的人民来个异地安置,全迁到汝南那里,成为中原人民。但中原人民并不怎么幸福。曹操把他们迁过来,是让他们在那里贯彻他的屯田政策的。

邓艾那时还小,不会种田,就帮人家放牛。不过,据说这个放牛娃还在放牛时,就努力学习,心里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

再后来,他又跟他的老妈迁到颍州。他到颍州时,有一次路过陈寔的坟墓,认真地读了墓碑,看到这样一句话: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觉得这个句子真是太好了,当场就对陈寔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以他为榜样。于是,就把他的名字改为:邓范,字士则。

他觉得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

哪知,太好的名字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发现的,人家也会发现。

他才高兴没有几天,就发现他们同族中早有人叫这个名字了。他的这个名字可是侵权行为。于是,他只好改,把他的名字改成邓艾。

他改名时,仍然是个种田的。他周围也全是屯田的农民。

他跟那些农民不一样。那些农民种田很有经验,可没有文化,面对陈寔的墓碑时,那些文字认得他们,但他们不认得那些文字。邓艾却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以读懂那些文字。

当时,当局也需要一个比较有文化的人来当这些屯田农民的管理者,派人下来做公推。大家都一致推荐邓艾出来。于是,邓艾就成了典农都尉学士。这个职务很低,是最基层的干部。虽然是最基层的,但他高兴。他终于成了吃皇粮的干部。

邓艾当时以为,自己这么一脚踏进公务员行列之后,凭自己的水平,就会青云直上,年年提拔。而且那时天下大乱,正急着使用人才。

邓艾对自己的前途非常看好,可他的领导,也就是那个典农都尉却对他一点儿不看好。这个领导不看好他的原因不是说他没有才,而是邓艾结巴,一个短句要讲半天才结束,几乎每一句都有N个逗号,让听众在一边听得都有点儿抓狂起来,他才艰难地画了那个句号。那时是一个什么社会?是一个清谈最为流行的时代,那些大名士之所以能够出名、能够混到大官当,就是因为有出色的口才。所以,邓艾的领导看到邓艾这个样子,不看好他,那是很符合当时的人才标准的。

于是,领导安排他做一个看守稻草的看草员。

如果是别人,面对那堆稻草,心里肯定会天天骂。

邓艾却不骂——反正骂人本来就不是结巴的强项。

他虽然是个公务员,可这个公务员的职位也太低了,因此工资也没有几个钱,所以经常发生家庭金融危机。他家邻居,那个老人很可怜他,经常送给他们家几个钱,帮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关。

可他一点儿感谢的话也没有。

他没有时间去应付这些人情世故。

他一有时间,就去考察地形,研究这样的地形如何布置军队,如何打仗。

人家看到一个看守稻草的,天天在那里当军事家,就笑了。你这个结巴仔也研究什么军事?你要是能成为将军,这个世界的司令就会比狗还多。

不过,他仍然不生气,仍然面对地形研究他的军事。

他坚信,他是会成功的。他认为,虽然现在清谈盛行,大家都觉得谁口才好谁就有才。可现在还是个战争年代,还是需要打仗的,打仗靠的是军事能力而不是到前线去滔滔不绝、大爆口水。

他在那个岗位上整整干了二十年,才被提拔为典农功曹,算是当上了基层管理员。

照他的这个发展速度,估计到死也不会成长为一个县令。

可这个典农功曹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意外。

他的领导说你没有到过首都吧?

邓艾当然没有到过。

那你就到首都出差一趟吧。

那时的出差不像现在,不订机票也有个火车坐,容易得要命。那时是个通信基本靠吼、出差基本靠走的年代。从那里撒着脚丫子到首都,是要花很大气力的,说不定半路还碰上个梁山好汉的同类,连身上的衣服也变成买路钱,那可是一点儿不合算的。于是,领导就把这个差使给邓艾,说是让邓艾去见识一把首都的繁荣昌盛,其实是让他代自己去受苦。

邓艾的这次出差,是他生命的转折点。

邓艾他们那一群人本来是曹操让他们屯田的,他们的生命在那些大官的眼里,个个都是小民一个,一点儿不重要。但屯田这两个字对曹魏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曹操经过多次战争,打完这个又打那个,从没有出现过粮草不继的情况,就是因为把这个屯田政策贯彻落实到底。

一直到司马懿时代,魏国仍然把这个制度当成最基本的国策。

司马懿跟曹操一样,很注重屯田。

他大概听说颍州屯田指挥部的人来了,就想了解一下屯田的基本情况。

于是,邓艾的机会到了。

这次会面,我们无法知道司马懿跟邓艾都有哪些对话,但我们知道,司马懿一点儿没有把他的结巴当弱点,而是发现了邓艾是个有能力的人,是个可以大力重用的人。会见结束后,太尉司马懿对邓艾说,你不用回去了。你以后就跟着我干,在太尉办公室里上班。

邓艾就这样一步踏进魏国的权力中心。

没几天,司马懿又任命他为尚书郎,使他成为高级领导干部。

司马懿那时还没有发现他是个军事人才,只以为邓艾屯田很有经验。那时,魏国决定扩大屯田面积,把东南一带也纳入屯田计划内。司马懿派邓艾到那一带考察,然后制订方案。

邓艾虽然以前只顾研究军事,不把很多心思放在屯田上,但他个人能力确实厉害。他一路东进,认真地考察了一番之后,立即给中央提出建议:“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这个建议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开凿渠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可疏通漕运。他认为,完全可以在淮南一带大规模实行屯田。他在可行性报告中把在当地屯田的效益也算得很清楚:“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司马懿接到这个报告后,大为欣赏,全部采纳并立即下令实施。据说,只几年之后,从首都到东南一带,就田畴相连、鸡犬相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富裕繁荣的地区。

邓艾到了这时,想不被重用都难。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任命他为安南太守,开始了他与姜维正面对抗的生涯。他也因为跟姜维的对抗而不断得到提拔。

邓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同时,他是司马懿破格提拔上来的,是司马氏的绝对死党。他对司马氏的忠诚度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他这辈子追求的目标也仅仅锁定在位极人臣、光宗耀祖的份儿上,绝对没有别的想法。

刘禅一向他提交降书,他那个远大理想就已经完全实现。

邓艾觉得自己从一个牛郎成长为太尉,而且都七十来岁了,还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趁姜维在剑阁跟钟会对垒的时候,只带一万部队走小路过来,直插蜀国的心脏地区,在差不多粮尽弹绝的情况下,以孤军一旅就把尚有数万大军的蜀国灭掉,这仗简直漂亮得不能再漂亮了,最后还代表魏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直接从征西将军的位子提拔到太尉——成为国家领导之一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地骄傲一下,可以目空古今一下。

他一看到蜀国那些大臣在他面前卑微地站着,就笑呵呵地说:诸君赖遭艾,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你们碰到我算是命好了,要是碰上吴汉那样的人,早就没有命了。吴汉是刘秀手下的猛人,当年灭公孙述后,一怒之下,几把火一放,把成都能烧的都烧掉,把不该杀的也杀了,下手十分狠毒。吴汉不光下手狠,舍得杀人放火,敢于抢劫掳掠,而且官做得也很大,后来是刘秀的大将军,是后汉老一辈革命家中的猛人。邓艾一脸得意地说这话时,我们就可以看到,邓艾入蜀之后,只是把吴汉当成偶像,最后觉得自己做得比吴汉漂亮,也比吴汉更人性化,并没有别的想法。他觉得能跟吴汉相比,这辈子就不算白来这个世界。于是,也该牛一把,再不把这个牛模样摆一摆,还真对不起自己,一碰到人就大声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姜维虽然很牛,牛得无敌,可他一碰到老子,他就完蛋了。

这个心态一展开,就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本来这些事并不怎么出格,但老大对你这个心态是看不惯的。邓艾的出格,就是一边请示中央,一边就重新安排蜀国员工的工作,也不等老大的回复,然后还上书说以后要如何如何以德怀人,以德降服东吴——尽管这些建议是对的,但司马昭一看,觉得字字是在教训他一样,因此就叫那个监军卫瓘对他说:“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就是做什么事,要先请示一下,不要一想到就做,这样不好。谁知邓艾这时的心态正处于膨胀的高峰期,也不分析一下卫瓘这话可是代表老大说的,便气势磅礴地把卫瓘驳责了一通,其中还用《春秋》中的一句话作理论依据: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你看看,孔子都这么说了,带兵在外,可以自作主张一下。你想想,这话传到司马昭的耳朵里,他不破口大骂才怪。要是每个将军带兵在外,都这么自作主张一下,他这个老大还有什么意义?

邓艾绝对不是搞政治的料。这家伙哪想到他的这些话会让他们父子死在异乡?

当然,司马昭并没有亲自下令拿下邓艾那颗老脑袋。

司马昭知道,他不下令,自然会有人出来搞事。

这个出来搞事的人就是钟会。

钟会很阴

钟会这时的野心已经完全暴露,暴露得只要是人都看得出。

因为,连姜维都知道钟会现在内心世界的想法了。

姜维才投靠几天,连酒都没有喝上几顿呢,就知道钟会那个心态是要当皇帝的心态了。

钟会的野心从萌芽到茁壮成长,时间并没有花很久。

钟会是名士型的军事家,这辈子除了玩政治、玩打仗,就是玩名士风度。名士的共同点就是张扬,努力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推销自己。再加上钟会气量狭小,容不得人,打击报复、陷害同事很有一套,而且都做得比较绝,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钟会虽然水平高、能力强,事业取得大成就,但不会混得很久,在他出师伐蜀时,连他的老兄都认为,这个弟弟能回来的可能性不大,老早就撇清跟他的关系。很多预言家更是预言他跟邓艾两人灭蜀没有问题,但他们的脑袋也会丢在蜀国那里。

如果钟会听到这些话,收敛一下,不光他的命运会改变,历史的轨迹也可能跟现在不同。但他能听吗?

他刚开始带兵出征时,也只是想建功立业,而且当时他是愤青一个,觉得搞定姜维、灭掉刘禅那是小意思——诸葛诞那么多部队还不是被他们一把搞定,蜀国的部队也不比诸葛诞多几个。而且蜀国还有一大批菜鸟、小人把持朝政,想干点儿事业的只有姜维。可就是这个姜维也被赶出权力中心,带着精锐部队去当生产兵团。他带着二十万人出来,要把一个生产兵团打倒,难度系数能有多大?

所以,在别人都反对伐蜀的情况下,他在那里力挺司马昭。

这时,他仍然只想建功立业。

他那个野心真正形成,应该是他在跟姜维对峙时。那时,姜维很狼狈地摆脱邓艾的纠缠,连打了几个败仗之后,突然面对着他。部队的人口数量以及战斗力都已经远远不如他。可姜维硬是凭借着蜀地的险要,把他死死地拦在那里,让他一点儿作为也没有。

那时,他最感慨的绝不是姜维的能力,而是蜀道之易守难攻。他严重认为,只要占领了这个地方,谁也奈何不得。更要命的是,现在他手里掌握着十多万人的部队,这可是大大的资本——蜀国一个国家的军队也没有这么多,却能在四川盆地割据了几十年。

于是,那个野心也就油然而生。

姜维看出这个苗头,马上就决定找个机会去煽动一把。

姜维在作这个决定之前,肯定在心里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他知道,现在钟会虽然牛烘烘,手下部队人数众多,个人能力也很强悍。但手下可用的将才并不多——钟会是个军事天才,虽然能打仗,也能打胜仗,但真正独当一面的经验并不丰富,除了这次伐蜀之战外,还没有过亲自指挥战斗的经历。所以,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才。

姜维是人才。

所以,当姜维奉命投降时,他对姜维的态度超级好,大大地表扬了姜维一把。注意,他表扬的不是姜维投降,而是表扬姜维的水平,说姜维在拦他时,很给力。然后把姜维此前的一切权力都打包还给姜维。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拉拢姜维的行为。

姜维是什么人?一眼就看透了这个钟会,然后跑过去见钟会,先把钟会狠狠地夸了大半天,然后就进行煽动工作,当场就把钟会的情绪点燃。

他对钟会说:“听说您自从参加平定淮南之战以来,那真是算无遗策,什么事都在您的掌控之中。司马氏能混到现在的规模,全是靠您啊。现在又把蜀国搞定,功劳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威望是说有多高就有多高。所以,现在您的形势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您大放赞歌,但领导却怕您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您想保全自己的性命确实是太难了。所以,您最好的做法是,向那个范蠡学习,赶快逃离官场,离得越快就越安全。”

钟会当然听得出姜维这是在搞煽动工作。他不但不怕姜维煽动他,而且还很露骨地说:“你说的这些事,离我真是太遥远了。我是不会马上离开这个官场的。而且,从目前这个情况看,还没有严重到你说的这个地步吧?”

姜维大笑起来,说:“其他事项,凭您的水平完全可以做得到,不用我多嘴了。”——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两人这么一说,感情距离马上就拉近了,迅速成为亲密战友。史书上说,“由是情好欢甚,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跟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差不了多少。只是姜维却在忽悠钟会,而钟会却完全是个上当的角色。

这对亲密战友每天在一起,当然不只是喝酒,而是在商讨如何占领蜀地,然后高举反叛大旗,把司马氏也打翻在地,建立一个钟氏王朝。

他们都知道,要把蜀国故地变成反司马氏基地,得先把邓艾搞定,把邓艾的手下也收编起来,成为反司马氏的主力军。

当然,现在他们还不能直接宣布搞事,跟邓艾面对面交战。这样就会陷于司马氏和邓艾的前后夹攻,最后只剩下死路一条。

两个都是当时有名的聪明人,当然不会去做这个蠢事。

于是,他们决定来个借刀杀人。

这个刀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昭。

两人准确地预测到司马昭现在的心情。司马氏是靠打仗掌握兵权,最后成为权臣世家,他们最不能容忍有战功的人。现在邓艾和钟会两人都立有大功,手上又掌握大量部队,司马昭肯定睡不着觉。

于是,钟会在密切关注邓艾的一举一动,他们很快就知道邓艾在那里随便封官,行使着朝廷大权,把皇帝都代表了,心里大喜,就把这事当成把柄来抓,然后找来那个监军卫瓘,对卫瓘说,现在的邓艾太嚣张了,咱们得搞死他。卫瓘这次跟两人前来伐蜀,他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代表中央当两个人的监军。这个监军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代表司马昭来控制这两个猛人的——从这方面看,司马昭对两个哥们儿的不信任是早就有了的。他肯定事先已经把底线对卫瓘做了全面交代,如果能把两人搞定在蜀地,那是最好的,不管用什么办法,而且这些话大概除了钟会和邓艾两人之外,其他人都已经有所耳闻——否则,那些预言家就不会预言得那么准确。

因此,卫瓘一听到钟会这么说,立刻表示同意。两人当场向司马昭联名打了个小报告,说邓艾这个老家伙在成都干的全是另立中央的工作,请老大指示。

两人都是玩阴谋的资深人士,也知道就这么一个小报告,想打倒一个军方牛人,证据是明显不足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

他们还得搞点儿手脚。

这个手脚由钟会来完成。

钟会有另一个特长。

这个特长就是书法。他的老爸是个大书法家,他的书法水平比不过他的老爸,但也是个很牛的书法家。史书是这么写的:善书,有父风。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他特别善于模仿别人的字,以前为了得到那把宝剑,曾经模仿荀勖的字给荀勖的老妈写了一封信,荀勖的老妈居然认不出来,立即把那把宝剑免费送给他。

现在,他就利用这个特长,把邓艾更进一步陷害。

当时,邓艾在成都虽然天天显摆,牛得不能再牛,但邓艾只想当一下牛人,过一下牛人的瘾,并没有真的要另立中央,因此,他是一边牛一边不断地向中央汇报他的情况,跟中央的通信从来没有中断。当时的通信往来,全部靠书信。

而往来信件都要经过剑阁。

钟会和卫瓘就在剑阁那里截住邓艾的信,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把邓艾给中央的章表以及其他汇报文件都修改了一遍,让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傲慢得要命,都目中无人,把自己的功劳吹得比天还大。反正领导一看,个个都想杀人。

当然,如果光修改邓艾的书信,还得不到最大的效果。钟会还把司马昭给邓艾的信全部丢进历史的垃圾堆,然后亲自帮司马昭再写一封信,让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于是,司马昭在读邓艾的信时,想杀了邓艾。

邓艾在看司马昭的信时,超级郁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88.html

下一篇:“二士”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