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陆逊之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1:33 0

吴内部又乱

再来说说东吴宫廷的事。

孙权在孙登死后,就按照孙登最后的建议,让孙和当了太子。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孙权的这个决策是英明的,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他这时严格按照传统办法,老老实实地培养孙和,逐步把大权向孙和移交,自己慢慢退居二线,聚精会神吃喝玩乐,一心一意享受人生,那么东吴以后的国运估计也不会衰落得那么惨。可他硬是在那个时候,不知哪根神经突然发起烧来,忘记了自己是个封建帝王,觉得自己应该做个好父亲,对这个儿子好了,也要对另外一个儿子不错。

另外的那个儿子叫孙霸。他是孙权的儿子,同时也是孙和的同母弟弟。本来,两人是兄弟,应该团结友爱共同把东吴的事业做强做大。可因为孙权处理不当,两人立马从兄弟变成了最直接的敌人。

孙权虽然觉得孙和很不错,但又觉得孙霸超级可爱。他在任命孙和当太子之后,觉得没有什么东西送给孙霸,实在有点儿对不起孙霸——都是他的儿子啊,厚此薄彼,这个老爸当得也太不够意思了吧?于是,又封孙霸为鲁王。

孙权仍然觉得不够意思,鲁王毕竟比太子差远了。

可太子的位子只有一个啊。

没有办法再搞出个太子之位来,孙权就在感情上不断地向孙霸倾斜,最后倾斜到孙霸的待遇跟太子的待遇一模一样。

东吴孙权父子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就跟曹操父子的故事接上了轨。更要命的是,他还让两个人一起在东宫里生活,使孙霸享受的规格完全跟孙和处于同一个档次。

连大臣们都觉得孙权这样做太过分了,这样下去会出事的。

孙权也听到大臣们的议论了,觉得这些议论还真的有道理。

于是,他下发了个文件,让两人分开居住,两人的人马也分开来。孙和的部下跟着孙和,孙霸的跟班跟着孙霸,不再纠缠在一起。他以为这样一来,以后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哪知,他搞了这一手之后,后果更加严重。他这么一划分,好像是把两人隔离起来,不再有什么接触,可以避免冲突,不会发生矛盾了,其实是等于给两人都划分好了势力范围,让两个人都有自己的贴心马仔、铁杆死党。有了这些死铁,就是两人不想发生争斗,那些死铁也会跳出来搞事,一天到晚坚持不懈地进行挑拨离间的工作,不把兄弟俩搞到自相残杀、你死我活,他们就会觉得人生毫无价值。

孙权在分开他们的同时,也给他们制造了裂痕。

朝中那些牛人也看到了这个裂痕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了站队的工作。

卫将军全琮通过观察孙权的脸色,知道现在孙权喜欢孙霸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孙和。于是,就把孙霸当成质优股,投资进去。他把自己的儿子全寄调到鲁王府,让他当孙霸身边的工作人员。全琮觉得自己的这个做法实在高,就很得意地写信告诉了陆逊。

陆逊一看这封信,就一眼看透了全琮的意图,立即回信很委婉地批了他一把。说:“你的儿子要是有能力,总会被重用的。请你一定要相信,是金子总能发光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如果你的儿子本身是个菜鸟,你这样做下去,跟把你儿子往死里送没有什么区别。现在这个形势是什么?两宫的势力都差不多,谁都有把谁搞定的能力。谁要是投资错了,谁的下场就很难看。这个教训,历史出现过很多次。”

可全琮却不听,历史教训那是历史的,跟我无关。

那全寄自从当了孙霸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即展开巴结工作,没几天就成为孙霸的铁杆马仔,生活过得很幸福。

陆逊后来又给全琮写了个字条,说你应该向金日磾学习,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再这样下去,你们家的后果会很严重。

全琮一看,心里说,陆逊你也太不像话了吧?你以为你是谁?居然教训起我来。你等着看吧,是谁的后果严重。于是,也不给陆逊回信。全琮确实是个当政客的料,觉得自己傍大腕傍对了,就谁也不放在眼里,即使像陆逊这样的牛人,他也不理睬。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孙霸想没有野心都难。孙霸从老爸的脸上、全琮们的眼里,觉得自己的前程远大无比,只要再加把劲儿,东吴的明天就是自己的天下。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离自己并不遥远的远大理想,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得网罗一批有水平、有能力而又缺德的死党。要让这些有水平的牛人成为自己的死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架子放低一点儿,把自己的态度搞得和蔼可亲一点儿。他拉拢的第一个牛人就是朱绩。

朱绩现在是偏将军,也是朱然的儿子。据说朱绩的胆量很好。孙霸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胆子大的牛人,这些人要是成为自己的死党,搞起事来,那简直是可以无法无天,举着大刀谁都敢砍,而且能顶自己顶到石头裂的地步。

孙霸亲自跑到他的办公室,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紧挨着他坐了下来,然后跟他亲切友好地交谈。朱绩一看,是享受太子待遇的鲁王来了,急忙站起来,诚惶诚恐。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朱绩。

大家看到全琮都出来站队表态了,当然都向他学习。于是,大臣们立马分成两派,有的跑到孙和那里当太子党,有的紧跟孙霸,成为鲁王帮。史书对这件情况的描述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举国中分。

孙权那时还没有彻底失明,更没有失聪,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他觉得这个事要是发展起来,肯定是很严重的事,但在当时也不算什么,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摆平。

他当然完全可以摆平,只是他摆平的力度却一点儿不到位。

他只是下发了个文件,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还年轻,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仍然是刻苦学习的黄金时间。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从此以后,务必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要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保持一个安静的学习心态。然后又公开要求所有宾客都不要跟他们有往来。

孙权以为,他的这几个文件很有效。但那个羊衜却认为孙权这个举措没有什么用,给孙权上书,指出孙权这样处理,实在有点儿让人觉得无理。

孙权却一点儿不理羊衜的话。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孙和与孙霸谁都还没有占到优势。但随着另一个人的加入,双方的比拼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个人就是孙鲁班。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人跟那个传说中的鲁班有什么关系,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这个鲁班是个女人。当然,如果她仅仅是个女人,也什么事都没有。关键是她还有几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全琮的第一夫人,另一个身份是孙权的女儿。

这个美女是那个有名的老好人步夫人的女儿。她的老妈一辈子都是个老好人,对谁都没有脾气。可她脾气却大得很,而且一直有干涉宫廷事务的爱好。孙权直到她老妈死时,都没有立她老妈当皇后,估计她内心很受伤。因此,当孙权想立那个王夫人当第一夫人时,她就很反感,极力反对老爸这样做。而且不断地黑王夫人,最后孙权居然相信她的话,不让王夫人当皇后。

而王夫人的儿子就是孙和。她既然把王夫人狠狠地黑了一把,当然也不愿让孙和当接班人。你想想,把人家的老妈黑成那个样子,人家的儿子当了老大之后,她能有好日子过吗?

于是,她得把孙和也搞定才算把所有的隐患排除了。她到孙权面前,多次说了孙和的坏话。哪知,所有的坏话都说了多遍,但统统无效。她终于知道,现在孙权对孙和很放心,她要是再克隆搞定王夫人那一套,直接到老爸面前黑孙和,老爸是不会相信她的。老一套不灵,只得找新鲜的办法。新的办法很简单,直接制造一个孙和的反对派,通过这个新生的力量,把孙和往死里打。

正好有孙霸这个力量摆在眼前。她立马就成为孙霸的同盟军,天天在那个阴暗的角落密谋着把孙和搞定。

机会终于来了。

坚决打击太子党

孙权现在已经很老了,因此也生起病来。他知道自己的病很重,治了很多天,吃了多服很苦的药仍然不见好转,就以为是他的哥哥孙策在阴间诅咒他。于是,就派孙和赶快跑到长沙,到孙策的庙里为他祈祷,请哥哥继续保佑他,别让他病得这么厉害。

对于孙和来说,这个任务是一件没有风险只有光荣的任务。因为帮老爸去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等于是老爸对他的无限信任,也只有太子才可以去完成。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这居然成为他栽下来的起点,为他以后栽得更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策谥号为桓王,所以他的那个庙就叫桓王庙。

孙和在桓王庙里一脸庄严地为老爸祈祷,请伯伯在阴间保佑老爸身体永远健康、万寿无疆。

一切顺利结束。

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出事。

接下来他就开始把那个把柄露了出来。当然,这个把柄不算什么。但被人家一抓住,事就大了。而且抓住的人又是个抓辫子的老手。

而且那只手又是专门用来抓他把柄的。

过程是这样的:

你还记得张休吗?就是张昭的儿子,同时是前太子孙登身边的工作人员,任务是教孙登读《汉书》。现在孙登死了,张休也下岗了。本来,张休下岗了,跟孙和与孙霸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可他的家就在桓王庙的附近,更要命的是,他还是孙和老婆的叔叔。

有了这层关系,反对派的文章就可以做了。

当然,如果孙和祈祷完就带着那一脸的忧郁离开长沙,这个文章仍然做不出。可他现在能走吗?路过老婆叔叔家,你真的能够无视吗?他当时再怎么想,也不会想到这会跟政治发生关联。这跟两宫斗争挂钩的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是张休出面邀请的,能不去吗?如果不去,也有点儿太那个了吧?

于是,在张休的盛情邀请下,孙和去了张休家一会儿,然后立即闪人,赶紧回去向老爸复命,一点儿工作也没有耽误。

但孙鲁班却高兴得要命。她现在别的事基本不干,只一心一意地盯着孙和,聚精会神地抓孙和的把柄,老早就派便衣人员天天跟着孙和,随时把孙和的行动告诉她,以便她能在第一时间把孙和的材料组织好,赶紧去黑他一把。

那个便衣迅速地把孙和去了张休家的事报告给了孙鲁班。如果是别的人,肯定不能从这个事情中找到什么黑人的把柄。因为张休也是孙权很信任的人。

可孙鲁班不是别人,这样的把柄,别人找不到,她可以找到。

她跑过去对孙权说:“老爸你现在感觉好一点吗?我是觉得你一点儿没有好起来。你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吗?太子他这次去长沙,他并没有进桓王庙,而是去了太子妃叔叔的家。然后就回来了。他去张休家到底干了什么。这里省略了多个字。”

如果是别人,把这些话放到大脑里很粗放地过一遍,也知道这话是黑孙和的话,是完全不能相信的。孙权不会不知道,他的这个好女儿曾经极力反对他立孙和的老妈当皇后,更不会不知道,现在孙和跟孙霸正处于斗争的白热化,孙鲁班肯定会站在孙和的对立面。

孙权这时,不但身上有病,脑子也吃错药了,对孙鲁班的话全盘相信。

孙鲁班一看,老爸真是个容易忽悠的好爸爸,又更进一步说:“王夫见上寝疾,有喜色。”王夫人那个老妖精听说老爸病了,现在心情超级好。他们母子为什么这么高兴?一个根本不为老爸祈祷,一个一脸坏笑地盼老爸早日去死。

孙权一听,这个火气就上来了。

那个王夫人一听,立马就知道自己的活路已经没有了。没几天,就被“以忧死”。

从此,孙和就没有看到老爸对自己有过好脸色。

孙霸的那些死党看到他们的活动大见成效,个个信心满满,纷纷抢着上第一线,加大黑孙和的力度: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几个人最先出列,直接到孙权面前罗列了孙和一大批罪状。

孙权一听,既然这么多人都说孙和不行,估计他真的不行。

孙权的信任一动摇,孙和的地位就跟着动摇。

陆逊知道,孙和是个好人。在孙权现在还活着的那么多个儿子中,孙和仍然是最有水平的。如果孙和不能成为东吴的接班人,那其他那几个人只会把东吴带进死胡同。陆逊虽然拥有全东吴最大的权力,当了几十年东吴的军方一把手,又当了几年的政坛第一人,但平时很少发言,尤其因为深知孙权对他们江东士族很提防,因此一言一行都小心谨慎。所以,这么多年来,大家很少看到他冒泡。但这时,他也忍不住了,直接给孙权上书:“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

这话的意思就是:太子根红苗正,是理所当然的法定继承人。您应该让他的地位稳固得像磐石一样,谁也不能动摇他一下。鲁王虽然是您的乖儿子,但他到底只是个藩王,算起来就是个臣子。他虽然很可爱,但不能让他也享受太子的待遇。您应该采取措施,为他们定好位。

孙权接信之后,什么表示也没有。

陆逊又连着写了几封“辞情危切”的信给孙权,但孙权仍然不理。最后,陆逊打算亲自跑到首都,当面做孙权的思想工作。孙权一听,就说,我不高兴了。

那个顾谭也接着上书,说了一大段关于嫡庶之争的危害。请孙权一定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前人的教训,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希望。

连陆逊的话都没有用,顾谭的话能有什么用?顾谭是顾雍的儿子,以前顾雍活着时,他的话很多时候都不能算话,你一个前丞相儿子的话算什么?他这封信送上去,对孙权一点儿影响也没有,但孙霸却恨不得吃他的肉。

另外几个孙霸的马仔也恨顾谭恨得要死。他们看到孙霸的那个脸色,知道对顾家进行残酷镇压、无情打击的时候到了。

还记得正始二年(241年)的那场战争吧?

那时,孙权想趁着曹魏换届的时候猛扁他们一把,就派部队深入魏国境内搞事,最后搞得一点儿也不成功。而东吴的前线指挥官之一就是全琮。那一仗,全琮是打得一点儿没有面子。但另外几个人却打得很好,一个是张休,另一个就是顾谭的弟弟顾承。他们都在那场战斗中立了功。可全琮的两个儿子全端和全绪却认为,那个功劳是他们的。他们集体到孙权面前大暴顾承和张休以及顾谭的坏话。

孙权以前听到谁说谁的坏话,分辨率是很高的,因此很少做冤假错案的傻事。可现在孙权已经彻底傻了,听到好话从来不当话,一听到那些错误的话,就觉得那才是正确的话。于是,二话不说,直接下文:徙谭、承、休于交州。

还没有完,又发个文件下去,“追赐休死”——其他人可以还活着,但张休你已经没有活路了。

情节继续发展,事态更加复杂。

陆逊必须死

那个太子太傅吾粲看到太子给人搞成这个样子,他这个当老师的不出面说一说,好像也太不像老师了,于是又站出来,请老大把鲁王调出首都,到夏口那里当一把手,然后还把杨竺等人也赶出首都,让他们不得再进首都。吾粲也知道陆逊目前还是倾向于太子的,曾多次上书力挺太子。于是,就给陆逊写信,向陆逊通报消息。可立即被孙霸他们抓住把柄,又集体向孙权打小报告。

孙权这时已经不是简单地吃错药了,而是已经把太子一派——尤其是拥护太子那一派的江东士族当成了打击的重点对象,一听到这方面的报告,立马龙颜大怒,“收粲下狱,诛”。这还不算,还多次派人到武昌那里,向陆逊问责,要求陆逊作深刻的检讨。

陆逊是什么人?他知道,孙权这时已经不是简单的神经错乱了,而是要重点打击他了——不管他的检讨怎么深刻,孙权也不会让他过关,会不断地找他的碴儿,让他的生活越过越郁闷。他立刻忧郁起来,没几天,便“愤恚而卒”。

这就是东吴曾经的牛人陆逊的结局。

他虽然很像是自然死亡的,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被孙权逼死的。

孙权对陆逊愤怒的程度是巨大的。在陆逊死后,他的怒火还没有消。他把陆逊的儿子陆抗叫来,直接把杨竺举报陆逊的二十多条罪状向陆抗进行严厉的质问。幸亏陆抗也是个有水平的人,心理素质也很过硬,面对孙权凶恶的态度,逐一答复,为老爸申辩。最后,孙权也没有话说了。孙权本来想在陆抗那里把陆逊的罪名坐实,哪知道,反被人家申辩得当场无语。从这个事件上看,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孙权是真的要逼死陆逊的。

他为什么要逼死陆逊?现在东吴所有的牛人中,陆逊为他立的功劳最大,不说那次有名的夷陵之战,陆逊用自己的能力挽救了东吴,就是在后来的很多次吴魏交战中,吴国处于危险的时候,也是陆逊出来缓和局面的。而且陆逊以书生领兵,不但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孙权把他的大本营迁到东边后,武昌的政府基本就是靠陆逊运行的。

而且每次孙权要搞出什么错误的政策措施,陆逊也都积极上书,最后证明陆逊的预言是正确的。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陆逊都是东吴最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孙权忠心得要命,孙权让他好好活着多为东吴做贡献才是硬道理。

可孙权硬是觉得陆逊活得太长了,不能让他再活下去了。

他有他的理由。

一是陆逊的家族太强大。从陆逊的爷爷开始,就在江东这里混,都混得很不错。陆逊的爷爷陆康就是庐江太守,他爷爷的儿子陆绩又是郁林太守。他的另一个堂哥陆瑁也是个高级公务员。他的族子陆凯是建武校尉,陆凯的弟弟陆胤又拿着交州刺史的公章。陆绩的外甥顾邵又是顾雍的儿子,现任豫章太守。另外那个顾谭又是陆逊的外甥。陆逊的另一个外甥姚信是太常,同样是国家一级公务员。你想想,本来陆家就已经很显赫了,再加一个前丞相顾家进来,两个望族加起来,那是真的一加一远远大于二。孙权每次算一次这个最简单的加法题,就会觉得头很大,心很慌,如果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这个东吴的天下还是姓孙的吗?孙权算起来,还是个很开明的皇帝,但皇帝的一大特色就是疑心很重,天天觉得有人在威胁他。

二是陆逊个人的威望也足以让孙权感到很可怕。吕蒙死后,孙权那时使出了史上有名的魄力,把部队全部交给陆逊,使得陆逊打败了刘备。从此,陆逊便长期坐镇武昌,人气不断地狂涨。东吴从高层到基层,都是陆逊的粉丝。连太子孙登都是铁杆“陆粉”,在他的遗书里,所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爸无限地信任陆逊。其他像诸葛瑾、朱据等实力派人士也个个把陆逊当成他们的带头大哥。陆逊打了很多关键性的胜仗,多次挽救了吴国,本来已经犯了传说中的“功高震主”的大忌。孙权在内心里肯定早已有点儿郁闷。只是陆逊确实对他忠心,又确实有水平,然后又小心谨慎,孙权实在无法抓到他的把柄,虽然有多次让他不愉快,但那全是尽忠的话,你只要是个人,总不能拿那些尽忠的话来说事。当然,在两人合作的前期,孙权对他是无限信赖的,做梦都在高喊当陆伯言的坚强后盾——因为那时,只有陆逊才能保住他的江东公司不被对手抹掉。到了后期,他的心态就不同了。因为,他知道,三国的版图基本是定型了,蜀国有了那次教训,一段时期内肯定是不敢再做破坏两国联盟的蠢事了,魏国也是难以打进来了。他更没有打过长江去的实力了。他要自保已经基本做到。于是,陆逊就成了多余的人。于是,让陆逊做了几天的丞相,然后追究陆逊插手太子的事,把陆逊搞累,接着搞死。

三是孙权也是为自己死后着想。他怕他死后,他的那几个儿子控制不了陆逊。所以,当陆逊公开表态力挺太子时,他就更不爽了。他开始想办法把陆逊搞下去。他比谁都知道,陆逊虽然一直低调做人,但他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要把他搞下去,得先把他的那些势力打击下去。于是,他在拿下陆逊之前,先拿陆逊的那几个死党开刀,所以顾谭、张休、顾承就倒了霉。否则,以孙权的智商,不可能因为杨竺他们的几句话,就直接把三人搞定。其中还要了张休的命。孙权的这个动作,除了铲除陆逊的同党外,其他解释都是很无力的。从此后孙权给孙亮找的监护人看,也可以看出孙权的用心。他没有选择江东大族的人来执政,而是选择了诸葛恪。诸葛恪是外来户,他的老爸基本是靠左右逢源生存的,自己的势力很单薄。再来看看孙权对陆逊的感情。以前,吕蒙甚至是潘璋他们死时,孙权总是到镜头前面秀几把泪水,而且哭得还真让人感动。可陆逊死后,他做的是什么?在第一时间把陆抗找来,满脸横肉地审问陆抗。即使后来知道陆逊没有什么过错,他也只是“意乃稍解”,心头的愤怒还没有消除。所以,他当时对陆逊,除了愤怒之外,基本没有别的情感了。

最后一个。这个原因你也许会觉得很雷人、很可笑,就是因为孙权对他的哥哥不满意,转而对陆逊也不满意。虽然大家都知道,孙权的这个事业,基本是他哥哥打下来的。他从他哥哥手里接过大棒时,他还非常小。如果当时孙策的儿子大一点儿,孙权估计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可他不但没有感激他的哥哥,反而老怕他哥哥的儿子对他有什么威胁,因此,在他当政之后,对孙策的儿子都很限制。虽然罗贯中老先生忽视了这一点,但陈寿却很清楚,他在《三国志》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他在这里对孙权的这个行为狠狠地批了一把,说孙权能够据有江东,完全是孙策打下的基业。可到孙权当政后,孙策的儿子只拿了个侯爵,于理于义都说不过去。而孙权的那些儿子,还在很小的时候就都已经封王了。陈寿因此批评孙权太不厚道了。其实,连孙权后来都不认为自己对哥哥不厚道。他病重时,按照道理,应该去太庙那里祈祷才对,可他却硬叫孙和撒开脚丫子狂奔到长沙的孙策庙那里烧高香,这还不是求孙策原谅他、请哥哥别计较他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孙权的心目中,他把孙策仍然当作他的威胁之一,谁跟孙策沾上边,谁就是他的敌人。孙权刚重用陆逊时,为了拉拢陆逊,让陆逊有跟他是一家人的感觉,就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于是,陆逊就跟孙策有了关系。这桩婚姻绝对是政治婚姻。开始是孙权拉住陆逊的一个手段,后来又成了孙权猜忌陆逊的理由。同一桩婚姻,同样几个当事人,最后居然也成了两面性。所以说,政治婚姻也是一种高危的行为。

综上所述,在孙权这样的人手下打工,不管陆逊是多么多么的有水平,多么多么的忠心耿耿,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愤恚而卒”。

陆逊怀着愤怒的心情两眼一闭,标志着孙权江东政权彻底走上了下坡路。

现在的东吴大帝孙权已经不是当年在长江的军舰上意气风发的孙仲谋了。

这一年是正始六年,也是东吴的赤乌八年,即公元245年。再补一句,蜀国的蒋琬也是在这一年死的。

陆逊死后,东吴又出了个大事。估计很多人对孙权近期来的这些昏晕的做法很气愤,觉得这样的皇帝实在太恶劣了,连陆逊这么忠心的人都死得这么难看,跟他混还有什么前途?马茂看到这个形势后,以为搞定孙权的机会来了。于是,跟几个马仔在那个角落里密谋,要用武力解决这个已经从明君蜕变成暴君的孙老大。可才密谋没几天,连可行方案都没有完成,秘密就全都泄露了出去。结果当然是马茂及其追随者全部人头落地。

陆逊一死,他的那些职务就空缺起来。

皇后的位子可以空缺多年,对东吴的运转什么影响也没有,但军政最高领导的位子却是一天也不能空缺的。

孙权近段时间以来,虽然昏晕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但这时头脑又恢复了正常。他知道,虽然东吴不需要陆逊了,但丞相还是不能让白痴来担任的,军方领导人更不能让小人来掌握。

陆逊死后的第二年,他下发了个文件,任命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而陆逊遗留下来的兵权,他分割成几个部分,让朱然成为左大司马,全琮为右大司马。另外,把原来全由陆逊一手控制的荆州也划成两个部分——南部由吕岱控制,同时任命吕岱为上大将军;北部则由诸葛恪掌握,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这就是东吴后陆逊时代军方的“四驾马车”。

可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前面三驾马车全是老马三匹,你就是让他活到九十岁,也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折腾了。只有诸葛恪才是新嫩的,即使是世界最菜的时评家也可以看得出,东吴下一代的牛人非诸葛恪莫属。

刘禅终于自由了

在孙权进行人事换届、朝廷军政体制调整的时候,魏国倒是在东边打了一次胜仗。当时魏国的最东边就是高句丽。以前辽东还是公孙氏的地盘时,高句丽还没有跟魏国成为直接的邻居,所以跟魏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公孙渊的地皮一划归魏国的版图,高句丽立马就得直接面对强大的大魏帝国。

高句丽也是一个很爱惹事的国家。早在汉朝的时候,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有实力了,就跟中央政府作对。如果打不过,就又宣布投降。由于多次搞事,又多次被扁,他们只得不断地向东迁移。最终把大本营定在丸都城。

这时,高句丽的一把手叫位宫,是高句丽的第十任最高领导人。他的爷爷叫伯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拔奇,一个叫伊夷模。他们那时也跟中原王朝一样,遵循立嫡以长的传统习惯。可那个拔奇是个人品巨坏、能力太菜的家伙,广大高句丽人民就是不答应让他来当他们的领导人,而是要求那个伊夷模成为他们的领路人。你想想,拔奇能同意吗?他大声宣布,你们敢于无视传统,我也敢于无视你们,于是,就跟另一个死党涓奴加各带着自己控制的三万多人去投奔了公孙康。原来那些挂靠高句丽的胡人看到他们兄弟都闹成这个样子了,心说咱们也不必这么死守全同,于是,也都纷纷另立门户,不再承认原来的母公司了。伊夷模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的地盘突然被割切了许多,自己的命令已经传达不到几里远。他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于是,就宣布重组,成立一个全新的高句丽。

那个拔奇虽然脱离了老弟,但仍然是人家的二层机构,因此心里不服气。于是,自己来到辽东,带着部下攻击玄菟,想把这个郡变成自己的根据地。哪知,玄菟跟辽东的公孙势力早就看到透了拔奇的嘴脸,知道要是让这个家伙占领这块地皮,以后辽东地区的麻烦就不是一般的大。于是,双方联合,同时出手,把拔奇狠狠地打了一顿。拔奇再不能玩下去了。

但伊夷模仍然当他的高句丽领导人。伊夷模虽然人品比他的哥哥强,比他的哥哥得人心,可他一直没有儿子。于是,他发起狠来,“淫灌奴部”——也就是找了个灌奴部落的美女,来个一夜情,还真的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位宫。

不知道他为什么叫位宫吧?据说,他的曾祖父叫宫,刚刚出生就能睁开眼睛——估计是在娘胎里太久了,所有器官都已经成熟,所以一生下来就能够睁开眼睛。可当时的人不这么认为,这小子居然一出娘胎就可以转着眼珠看人,以后长大了肯定是个坏分子,就都不喜欢他。他长大后,还真的很凶残,天天叫大家跟他去进行打砸抢活动,弄得高句丽越来越破落。后来,位宫出生时,也像宫一样,刚出娘胎就可以睁眼看人,大家就说,他跟那个宫一个样儿。于是,就把他叫位宫。位宫长得很剽悍,属于猛男系列,是个典型的好战分子。

当年,司马懿征辽东时,他觉得练手的机会来了。于是,带着一千多部队过去跟司马懿一起夹击公孙渊,为魏国立下了功劳。

本来,在公孙渊和魏国之间,位宫采取向魏国一边倒的政策绝对正确。那时魏国虽然很强大,但因为还有蜀吴这两个敌人在那里,因此,最不愿在其他地方消耗精力。如果位宫表现了自己对魏国的友好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在那里抓纲治国,他仍然什么事也没有。可位宫却不这样想。他看到魏国边防军那么老实,就以为魏国的强大估计也是传说而已,要真的玩起来,估计也没有什么。于是,在正始二年,位宫带着部队向安平进军。这时根本没有用脑子去想一想,连以前随便欺负他们的公孙渊都被魏国一把搞定,魏国现在的力量是他们的N次方,魏国现在老实的原因根本不是怕了他,而是不愿跟他一般见识,硬是又发扬他们传统的搞事精神,天天带着他的那帮好战马仔制造流血事件。

此时魏国的幽州刺史是毌丘俭。毌丘俭的姓名虽然有点儿生僻,但人却极有水平,绝对不是一个软骨头的人,看到位宫这么嚣张,当然一点儿不服气。于是,在正始五年(244年),决定组织力量把这个家伙暴扁一顿,让他知道魏国子弟兵是不好惹的,他毌丘俭还是很猛的。

位宫还不知道这次他玩儿大了。看到魏国部队从四面八方冲杀上来,仍然牛烘烘地带着他的全部家当二万多人进军沸水边上,跟魏国的大军在梁口大战。双方连打几仗,位宫连输几仗,最后看看身边剩下的人真的不多了,而且个个血迹斑斑,一点儿战斗力也没有了,才不得不选择跑路。他以为他跑路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以后还可以来个东山再起。

可毌丘俭能让他东山再起吗?

毌丘俭迅速占领了高句丽的首都,然后牛烘烘地举行了进城仪式,大步进入丸都城。这哥儿们也不是什么好鸟,把曹操和司马懿的残忍动作学得很到位。一进入丸都,立马开展大屠城活动,当场砍下几千颗脑袋。

位宫这次败得真的很惨,最后只带了自己的几个家属逃了出来。

毌丘俭在第二年又发动军事行动,对位宫进行最后的围剿。

位宫这时就是有再多的门板,也挡不住毌丘俭。他只得再逃,逃到了买沟。毌丘俭派王颀继续追,一直追过沃沮。这一战,让毌丘俭大大地露了一把脸,所到之处,都大树魏国和他自己的光辉形象: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战斗,总共歼灭高句丽八千多人。

魏国东部遂稳定下来。

而这时,蜀国也在提拔一个牛人。

这个牛人就是著名的姜维。

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蜀国是先军政治,天天高喊着时刻准备打仗。可诸葛亮一死,再加上最能打的魏延也丢了脑袋,蜀国的军事人才立马就短缺了起来。蒋琬当政时,虽然天天高喊继承丞相的遗志,但因为手下的军事没有人才,自己又不会打仗,所以只背着个大司马,最后只停留在口喊上,一点儿行动也没有。现在蜀国能打仗的也就只有姜维了。诸葛亮还活着时,就已经很看好这个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有意把他培养成蜀国未来的军事猛人。

后来的蒋琬和费祎两人都是诸葛亮的死党,对诸葛亮生前的人事布局,当然是按既定方针办,让他不断地参与军队的事务。上次在三岭截断曹爽后路,把入侵的魏军全部歼灭的战斗,前线指挥官就是姜维。三岭中有一岭当时叫沈岭,因为姜维这一仗打得很给力,于是,大家就把这个沈岭改为姜维岭。

立了这么个大功,不大大提拔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再加上,原来王平那些人这时已经老了,再怎么努力工作,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于是,把姜维隆重推出的时候到了。

正始七年,也就是延熙九年,即246年,费祎宣布大赦。那时大赦不是拍拍头脑,让脑袋发热一下就下文件,然后全国各地打开牢房,把犯人们隆重地放出,而是有重大活动为借口的。蜀国的这一次大赦就是要提拔一下姜维。

大司农孟光看到这个大赦文件,就有点儿不高兴,当着很多人的面,抡起板砖公开地砸向费祎,说:大赦本身就是一种偏颇的政策,圣明的人君一般是不搞这个事的。只有到了公司运转不灵的时候,又没有别的办法,才可以试一试,算是出台了新的政策,忽悠一下百姓。现在是什么社会?国家一片和谐,人君也不是昏君暴君,全体干部都努力工作,恪守尽职,兢兢业业,为咱们蜀汉事业贡献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什么一定要搞这个大赦?一定要把那些犯罪分子放出来?你难道还怕咱们的社会太过安定,需要那些动乱分子刺激一下?

谁一听这话,都觉得太正确了。你要是想表现得宽大一点儿,就对我们这些公务员宽大一点儿,为什么一定要对那些很暴力的家伙宽大?

但谁也没有站出来顶孟光的话,都站在那里看费祎的表现。

费祎不是菜鸟,同时也是个真的很宽大的人,看到孟光那根很丑很硬的手指就差几厘米就戳到自己的鼻尖,不但一点儿不生气,反而把自己的胸怀表现得更加出色,一边不住地点头,一边说孟光的话很对,你继续说,我会认真地听下去的。

他虽然是认真地听下去,可也只是硬着头皮听,根本没有把孟光的话当话,大赦的文件仍然发下去,要求各级部门严格执行,各地监狱一定要坚决打开牢房。

大家一看,就知道费祎比诸葛亮丞相真的差远了。以前诸葛亮当权时,很少搞这个名堂,以至有人以为诸葛亮忙晕了头,忘记了中央政府还有“大赦”这个政策,就跑过去专门提醒他:“丞相大人,人家魏国和吴国已经多次大赦了,咱也该来一次。否则,广大人民会说咱太不以人为本了。”

诸葛亮直接回答:“你以为我忘记了吗?告诉你,咱实行的可不是大赦治国,而是以德治国。如果靠这种小把戏来忽悠百姓,那只能说明你太没水平了。以前就连那个讲话结巴的吴汉都知道这个道理,多次反对进行大赦。另外,咱们的先主也是反对大赦的领导人。如果你忘记了先主的教导,那我可以再把他的话复述一遍。他说,如果咱没有别的办法,靠大赦来拉选票,这个选票能拉到多少?像刘表和刘璋那样,就是天天大赦,到头也是完蛋的。最后想让人家赦他一次都难。”大家一听,这才知道诸葛亮不是健忘,而是不愿大赦而已。

费祎的这次大赦,那些被关在牢里的犯人固然很高兴,但获益最大的还是姜维。

犯人们大笑着从牢里跑出来没几天,蜀汉又下发了一个文件,任命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并录尚书事。《三国演义》里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就是大将军,其实是完全无视蒋琬和费祎的存在。真正的历史是,姜维到现在才是个卫将军。很多人都很熟悉姜维,但对卫将军却不怎么熟悉。这个军方职务是汉文帝时设立的。东汉继续沿用,比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低一个档次。但因为掌握的是防卫部队,所以权力很大,是军方的牛人之一。通过这个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姜维现在虽然很牛很猛,但军方的职务还不是最大。他还有几个上级领导,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骠骑将军,另外一个是车骑将军。不过,他的那个与费祎“并录尚书事”的头衔却大得要命,那就是跟费祎一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姜维确实是有水平的。他刚当上卫将军不久,汶山郡就发生了一起群体事件。姜维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冲杀过去。那些暴乱分子虽然叫得很大声,但仗打得很业余,被姜维一扁,就全部玩儿完。

姜维虽然很有水平,但刘禅却很菜。刘禅是三国时期皇帝当的时间最长的人,从十几岁开始就成了蜀汉的一把手。可权力全被诸葛亮掌握着,他只是在皇位上坐着,什么事也没有干。我们没有看到他对此有过什么意见,但我想,他的内心世界肯定郁闷极了。而更让他郁闷的不止这些。他作为刘备的皇二代,在少年时期,经常因为老爸实力太单薄,被人家打来打去,到处流离失所,生活一点儿不幸福。可没过多久,他老爸就拿下了益州,他的幸福生活就迎面而来了。刘禅既然没有别的水平,又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那个阿斗那么脑残,享乐的念头还是很浓厚的。可当他还是太子时,他的老爸还活着。刘备是什么人?是一个打拼过来的老大,最知道接班人要是个花花公子,那他们刘家只有玩儿完,因此对他的看管肯定很严格,不会让他到处风流。等刘备一死,他当上皇帝,本以为现在蜀中的天下就是他阿斗的天下,想杀成千上万人的权力都有,玩一点儿那是小意思了。哪知,刘备死的时候,硬是给他找了诸葛亮这个监护人。诸葛亮比刘备看管他更严,不光在首都时天天监督他,像班主任监督小学生一样,就是要出去打仗了,还给他写个《出师表》,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更可恨的是,还派了几个面孔全是挂满传统观念的家伙,天天跟在他的身边。既不让他拿权,又不让他玩耍,这个皇帝还真当得没有意思了。

现在诸葛亮死了,看管他最严的董允也死了。

他那个享受人生的念头终于浮出水面。

那个长期被董允打压的黄皓公公也浮出水面。

于是,成都人民频频看到他们的领袖刘禅天天视察娱乐场所,天天跟那些美女音乐家泡在一起,为蜀汉文化艺事业的发展忙乎着。但谯周却越看越不顺眼,向他上书,搞了一个长篇大论,列举了很多历史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刘禅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说什么,就是太平盛世的君王出现这些行为,都还有亡国的危险。何况我们现在还不是太平盛世。

刘禅能听吗?他要是能听这样的话,他还是刘禅吗?

他以前不玩儿,那是因为有诸葛亮,有董允。现在诸葛亮死了,董允也死了。他谁也不怕了。你这个谯周你以为你是诸葛亮?你以为你是董允?告诉你,你差他们太远了。

总结起来,这个时期的三国老大,集体走进了一个晕菜的时期。那个曹芳是个小孩,这时干不出什么事来——一个小学生,你跟他谈军国大事,最后只能证明你是菜鸟。刘禅本来就不是个聪明的人,他的蠢那是理所当然的。只有那个孙权的表现,让广大读者越读越晕。孙权年轻时,很意气风发,既能发现人才,也敢于重用人才,更敢于带着部队冲上前线,多次死里逃生,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皇帝里的战斗机。可年纪一上来,变成了老年孙权后,那个大脑就向晕菜的方向发展,最后搞得吴国政坛越来越不像样儿。虽然他现在大权在握,既是三个老大里最有水平的老大,也是三个老大里权力拿得最稳的老大。可他却是最郁闷的老大,是最让广大读者跌眼镜的老大。

到底为什么三国的几个老大集体都进入这么一个非常状态,谁也说不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99.html

上一篇:高平陵事件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