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你来我往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3:04 0

攻守之争

诸葛亮连续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这时又回到蜀国的地盘里,做打下一次仗的准备工作。于是,蜀魏边境又安静了一段时间。

可曹真却不想安静下来。曹真现在的任务就是专门对付诸葛亮。前两年,被诸葛亮几次骚扰,虽然都成功地把诸葛亮死死地压在那里,但心里很愤怒——魏国是什么国家?曹操那时就说过,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蜀、吴两国只是各有其一,现在倒被只有其一的蜀国打来打去,几场冲突下来,自己全是被动挨打的局面,打与不打的主动权全掌握在诸葛亮手里,自己也太窝囊了。自己一窝囊,国家也跟着窝囊。于是,他就打了个报告,说,诸葛亮太嚣张了,多次带着蜀汉军攻打魏国,太让人生气了。所以,现在魏国也应该从斜谷进军,其他部队也多路跟进,同时向蜀国发动讨伐战争,肯定可以把他们一举搞定。

曹叡这时正处于愤青的最佳年龄段,当了这几年皇帝,老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大手笔挥洒出来,只是老找不到机会,而手下的高官个个年纪比自己大,全都处于保守状态,他要提出什么进取方案,他们就极力反对。这时,看到曹真这么有干劲,立马跟着热血沸腾起来,拿起笔来,在曹真的报告上飞快地写了“同意”两个字。

曹叡这时显得很有实干精神,批了“同意”两个字之后,立即进行一次全国大动员。然后于当年的六月(即太和四年,230年),叫司马懿从汉水出发,从西城进军,到汉中跟曹真胜利会师。诸将有的带部队从子午谷出发,有的从武威进军。

可那些政治老人仍然不同意。

先是司空陈群出来发言,说以前太祖曹操去搞定张鲁时,收购了大量的粮草来充当军饷,准备了大量的军用物资,最后张鲁还没有解决,粮草就已经用完了。现在既不能像当年的太祖那样就地取粮,也没有一条畅通的运粮之道,而且斜谷地势很险要,只要在那里行走,不管是进是退,都相当困难。只要一运送粮草,就会被人家偷袭,要是留太多的部队把守,前线的战斗力就会削弱。这仗真的不能打。

曹叡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他爷爷是有名的军事家,连张鲁也差点搞不定,他现在要搞定诸葛亮,难度大了数倍。不说张鲁的能力比诸葛亮差了多个档次,就是张鲁那时的势力也远远比不上蜀汉现的势力。于是,那个雄心又软了下来,认为陈群说得很对。

曹真接到叫停作战的命令,就急了起来。陈群本来就是文官,一听到打仗,当然会怕。现在敌人嚣张得要命,魏国不打,他们会照样打过来的。与其在这里被动挨打,倒不如主动出击。于是,又上书请战,要求皇帝一定要批准他从子午谷那里直接打到汉中。

陈群这时也很坚持自己的原则,听说曹真的信又来了,便也紧急地跑到曹叡面前,当面把他的道理更深一层地进行了一次演说,而且还从财政预算的角度上进行了阐述。

曹叡觉得陈群说得还真的有理,便把陈群的这些话整理之后,派人传给曹真,让他参考一下。

曹真一接到这个纪要,就以为曹叡已经同意了他的意见,现在把这个纪要交给自己,只是让自己多考虑一下而已。于是,立即下令进军。

诸葛亮听说魏国部队打过来了,立即带着部队来到成固和赤坂,等待曹真。然后还叫李严带领两万人赶快狂奔到汉中,作为后援。同时,让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带着那里的部队,全面负责部队的接应工作。

曹真这时把诸葛亮和蜀国看得很弱,觉得只要自己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冲出来,只要跟诸葛亮一面对面,只要自己一声开打令下,蜀国立马亡国,自己立马会成为胜利者。

哪知,当他带着部队急行军,离着蜀军还很远时,天上却下起了大雨,而且还是多年一遇的大暴雨,一下就是三十多天,连栈道都断了。

曹真还没表达自己的郁闷,那个华歆又出来发话了。当然,华歆并不是直接对曹真说的,而是在曹叡面前发表的。华歆是个老家伙了,说得当然也是老一套。他说,现在陛下是当代的周成王,应该先把国家治理好,带领全国人民一起狠抓经济建设,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打仗的事,还是先放一放。

曹叡当然不听。曹叡本来就很想把诸葛亮痛打一次,只是陈群反对得太坚决,他考虑到陈群不但是他老爸的“四友”之一,而且也是他爷爷的亲密战友之一,因此就犹豫了一下。现在曹真既然硬打出去了,他当然只得继续支持曹真。这时听了华歆的反对意见,就说:“敌人现在凭着险要的地形地势,跟我们对抗,我的爷爷和我的老爸多次讨伐,都没有成功。我的水平比我的祖父差多了,哪敢说一打就灭了他们?现在只不过是用兵力去试探一下他们,或许能找到敌人的一些漏洞。如果敌人真的不能打,那就等于时机真的还没有到,我们再撤兵也不迟。以前,周武王在会师盟津后,都还撤回去呢。”

华歆拿周成王当例子,曹叡却搬出周武王来反驳了一把。

杨阜又出来给华歆帮腔,同样是用周武王的例子,说:“以前,周武王渡过黄河时,一条白鱼大概眼花,把那条船当成龙门,就跳到船中。当时,周武王和他的所有马仔都吓得脸色煞白。按说,这是个大大吉祥之兆,可他们仍然那么害怕。可见姬发是小心的。现在吴、蜀都还嚣张得无边无际,更要命的是各路大军才出发,就碰上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道路都已经不通。即使我们的子弟兵不怕困难,可后勤工作如何跟得上?这样一来,就白白地让咱的大军在山里徘徊,进退不得。我认为,这个做法,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杨阜开头讲的一点没有科学依据。但后半段的话,却是十分有道理。你想想,在蜀道那里行走,就是没有自然灾害,运送物资尚且十分困难,何况现在雨下得连栈道都断了,后勤部的那些非战斗人员扛着物资天天爬山,能供应大军支撑几天?

王朗的儿子王肃也上来力顶杨阜的话,那些教训事例摆了一大堆,从远古一路罗列下来,一直到曹操和曹丕,以历史为依据,让事实来说话,论证这场战争不宜打下去了,应该马上叫停曹真前进的步伐。

这时,另一个猛人没有发言。

这个猛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本来并不赞同曹真伐蜀。但他为什么不出来反对?而且,这一次,曹叡全盘听从曹真的这个建议,也让司马懿带兵过去,要他在汉中跟曹真的大军胜利会师。司马懿接到命令,也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带领着部队开了过去。可他从西城往西行军,本来从沔水河谷可以高歌猛进的,可他硬选了那条弯弯曲曲的山区小路作为进行线路,而且,还一路消极怠工,干一天活,休息大半天,从七月到九月,居然走不了五百里的路程。这可不是司马懿的风格啊。还记得他搞定孟达的那个事吧?一千二百里,他才走了八天。把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来看,就知道,司马懿这是在忽悠曹叡。当然,他的忽悠是很有水平的。他在几个月后,不只完成了那一段路的修建工作,还拿下了蜀国的一个小城——新丰,完全可以敷衍一下曹叡。

当他懒洋洋地到丹口时,老天又下起了大雨。于是,就更加有理由不用前进了。

没几天,曹叡在那一片反对声中下令撤军。

曹叡这时还是很民主的。他不光在这事上表现了一把民主,而且还在其他政务上也很民主。他离开首都时,把中央日常工作都交给左仆射徐宣处理。他回来后,人家把徐宣处理过的文件送来给他看,让他重新过目。可他看都不看,说:“我审阅的跟徐宣审阅的还有什么两样?”从这点上看,曹叡还是个很大气的皇帝。

诸葛司马初对垒

曹叡终于决定不跟蜀国玩了,但诸葛亮的心情又飙了起来,带着大军又出祁山。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叫李严在汉中主持工作,然后自己带着各路大军出发。诸葛亮前几次进军,虽说不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可以说是以不胜而告终。而且每次不胜,不是因为打得不好,部队战斗力不强,而是因为后勤工作跟不上,部队才刚刚开打,粮草就到了尾声,就不得不叫停战斗,赶紧退兵。诸葛亮为了后勤的事伤了不少脑筋。为了解决这个运粮难的问题,他发明了到现在都还著名的“木牛流马”。当然,这个木牛流马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谁也没见过,大家只看到史书这么写。

本来,按照魏国的既定方针,曹真是主管对蜀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来了,他就应该出场。可这时,曹真却病了。

于是,曹叡想到了司马懿,让司马懿赶快跑到长安,接替曹真的工作,全面负责西边的事务。曹叡这一次对司马懿很重视。司马懿从荆州那里来到首都接受任务,曹叡跟他见面时,对他说:“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由此可见,他在曹叡的眼里,已经是魏国第一号猛人。《三国演义》里把司马懿当成诸葛亮最顽强的对手,说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在跟司马懿较量。其实,司马懿直到今天才被曹叡推到前台,第一次跟诸葛亮直接面对面地干。

司马懿到了长安之后,原本曹真手下的那一帮人就都转换成司马懿的人了。这几个人在当时都是厉害的牛人——张郃、费曜、戴陵、郭淮。这几个牛人当时仗都打得超级猛,而且都有对付诸葛亮的经验。尤其是张郃,是曹操时期的老一辈军事家,认真算起来,在前两年之前,不管是资历,还是职务,都比司马懿高。这时,却成了司马懿的手下。

张郃当时的心情到底如何,我们不知道。

司马懿的心情如何,史书也没有明白地告诉我们。

司马懿一到前线,就把自己的战略意图摆了出来,准备让戴陵和费曜带着四千精兵坚守上邽,其他部队全部跟着他杀去出去,一顿猛打,把诸葛亮一战搞定。

张郃却坚决反对,说还是分兵驻扎在雍、郿两地,才是最安全的办法。

司马懿一听,心里就超级不爽。司马懿并不是军人出身,但他却很有军事天才,以前也曾多次向曹操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曹操听他的建议时,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曹操不把他的建议当建议时,往往错过很多历史机遇。直到曹操死后,曹丕上位,他才获得进入军方的通行证,成为军方的高层领导人。他带着部队也打了几个仗,而且那几仗都很精彩,先后收拾了孟达和诸葛瑾,表现得很生猛。于是,他就越发自信起来。

司马懿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智商人士,他现在清楚地知道,目前在魏国,水平比他牛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陈群虽然资格很老,但只是个文官,搞“九品中正制”倒是很到位,可对打仗的事很无知。现在魏国的军方里,除了曹真比他地位高之外,再没有别人了;而除了张郃之外,再没有哪个将军的资格比他老、战斗经险比他丰富了。

司马懿在狂奔向长安的路上,脑子也肯定在飞快地运转,对整个局势进行过全方位的思考。他知道,诸葛亮和孙权两个魏国人民的公敌虽然很强悍,很会制造麻烦,但他们那点力量,是不足以对魏国造成什么威胁的,更不会对他造成什么致命的威胁——不但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反而对他大大的有利——如果没有诸葛亮天天高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在边境那里制造麻烦,他还有什么用处?如果这次诸葛亮不出祁山,现在他能当长安第一把手吗?能让张郃成为他的手下吗?因此,现在对他造成危险的不是诸葛亮他们,而是魏国内部的这些牛人。那么,谁是他内部的第一号政敌呢?

当然,曹真肯定是第一号。现在曹真是他的上级领导。可这个上级领导在前次伐蜀行动中,不但树立了一大批反对派,而且还给那一场大雨暴搞得泡了汤,最后宣布以失败而告终,人气已经在跌停中。更要命的是,这时,他已经去世了。

于是,就只有张郃对他还有威胁了。当然,张郃并没有宣布跟他对抗,宣布成为他的政敌。但司马懿肯定把张郃当成他的政敌。他肯定想利用这个机会修理一下张郃。他一把张郃当成头号障碍人士,对张郃的举动就会特别关心。这时,他的话才一停,张郃就出来反对。他肯定认为,张郃果然不服自己,果然在自己面前摆谱——虽然这个建议很靠谱,很符合当时的实际,但司马懿就是不听——如果是其他人的建议,司马懿估计会歪着那颗“狼顾”的头想一想,在自己的脑子里重新进行一次评估。

但张郃提出来,他就是不爽,就是不听。于是,他当场反驳:“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这话的意思是:如果前面的部队能够独立把诸葛亮的部队打扁,那么张将军的话是十分正确的;如果前面的部队打不过人家,而我们仍然分为前后两部分去跟人家玩,这不是去送死是什么?当年楚军就是抄袭了张将军这个办法而被黥布搞定的。楚兵可以给黥布搞定,但我却一点不想这样被诸葛亮搞定。

于是,张郃也没有话说了。他长期在这里跟蜀兵玩,最知道该怎么打。可现在司马懿是他的领导,他现在的职责就是服从司马懿的指挥。

于是,司马懿一声令下,按既定方针办。司马懿自从带兵以来,跟东吴直接玩过,也跟诸葛亮间接交手过,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此这时他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以为自己一出手,就可以把诸葛亮搞定——以前,张郃在街亭都能够把诸葛亮打得大败而归;郝昭才两千部队,守在陈仓,诸葛亮带着几万人马,也是在丢下无数尸体之后,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老老实实地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他司马懿为什么要怕诸葛亮?如果他不能打败诸葛亮,那只能说明他比不过张郃,甚至比不过郝昭。所以说,司马懿无论如何也要跟诸葛亮面对面打一场,以证明他比张郃和郝昭强得多。而且,他坚信,他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哪知,诸葛亮可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差。诸葛亮要是那么差,他还是诸葛亮吗?刘备还会把自己的基业毫无保留地交给他吗?诸葛亮败给张郃、没有拿下陈仓,固然是大大的败笔,但也有其原因。街亭失守,是用人之误,非战之罪;陈仓不能下,是因为粮食支持不下去,而不是诸葛亮真的打不下陈仓。诸葛亮前几次北伐,虽然搞得声势很浩大,但真正跟敌人全力交手的次数并不多。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张郃对这个原因是很了解的,但司马懿却没有看透。

诸葛亮看到司马懿的大军全部出动之后,立即兴奋起来,分兵守住各地险要,然后自己带着大军直扑上邽。这时,上邽只有郭淮、费曜两人带着几千部队在那里守着。

可以说,诸葛亮这次是抓到了魏军的软肋。

而且郭淮和费曜也跟司马懿一样,以为诸葛亮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看到诸葛亮的大军隆重开到时,居然一点也不在乎,直接带着部队就向诸葛亮发动军事行动。

诸葛亮一看就笑了,他们要是只守在城里,他还真有点不好办。现在他们过来跟他面对面玩,那就不客气了。于是,蜀国大军一阵狂扁,把郭淮和费曜打得大败。

诸葛亮这次很缺德,打败了郭淮之后,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让子弟兵们放下武器、拿起镰刀,收获了那一带的麦子,一下就让军粮丰富起来。

司马懿这才知道诸葛亮真的不一般,要搞定诸葛亮可不像搞定诸葛瑾那么容易。只得又带着部队过来对付孔明。双方在上邽之东遭遇。他这时知道,蜀兵的士气正高涨得要命,因此也改变了作战方案,坚决不跟诸葛亮直接开打,只是敛军依险,死守着。

诸葛亮在多次挑战无果的情况下,知道司马懿这家伙很有耐心,所以也不想再玩下去了——虽然有木牛流马,虽然割了上邽的麦子,但军粮仍然有很大问题。于是,又大声宣布退兵。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退兵,就带着部队尾追着。司马懿这时估计有点怕了诸葛亮,因此,虽然在后面追着,但却一点不敢搞什么动作——蜀兵前脚一走,他们后脚跟进;蜀兵一停,他们也跟着安营扎寨,埋锅煮饭。于是,双方一前一后,来到了卤城。一路虽然气氛很紧张,时时有开打的可能。可最后却连个擦枪走火的事件也没有出现。

那些手下看到司马懿居然怕成这个样子,就都不爽了。张郃直接去找司马懿,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诸葛亮带着大军出来,本来是想跟我们大打一场。可现在却连个交手的机会也没有。他肯定会错误地认为,咱现在只会坚守到底,不会跟他们进行肢体接触,想用这个办法来拖垮他们。现在祁山地区的人民群众知道咱的大军开到,情绪都已经稳定,咱们不用那么担心内部出问题了。所以,咱现在完全可以改变一下战术,先分兵守住那些险要,然后派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后方,打个诸葛亮大出意外。咱们翻盘的机会兴许就有了。而不应当天天只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像在排队领救灾物品一样,大家的意见就会很大。诸葛亮现在既是孤军,又没有粮草,没几天就会全部退走。咱是一点战绩也没有了。”

张郃的这个建议跟当初魏延从子午谷出兵的建议很相似。可是司马懿也跟诸葛亮一样,硬是不听。依然天天叫士兵赶快吃饱饭,做好尾追的准备工作,只要敌人一抬脚,咱们就立即行动,千万不能在这个行动上落后人家。

于是,继续跟踪。

魏兵这么跟了几天就都叫苦了。因为,这样一来,主动权就全握在诸葛亮的手上了。诸葛亮觉得在哪个地方该休息一下,就立即下令扎营,而且完全可以找到最有利的地方驻扎下来。而魏兵跟在后面,只得将就着扎寨,而且又怕扎寨的地方无险可守,蜀兵来个突然袭击,也是很难受的,于是就只得跑到山上,然后一边扎寨,一边还挖井取水,搞得很郁闷。

贾栩和魏平也受不住了,多次跑到司马懿面前,要求让他们打一场,可司马懿却坚决不同意:你们想打,你们可以自己去,但不要带一个士兵过去。

大家一听,都气爆了。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来,都是为了打仗立功而来的,不是为了欢送蜀国侵略者胜利班师而来的。现在司马懿怕诸葛亮怕到这个地步,还当什么军事统帅?

这些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司马懿也听得清清楚楚。司马懿做梦也想不到,他本来对内部很小心谨慎,哪知,还是得罪了这么多人,也有点郁闷了起来。他知道,他如果再跟下去,这些人就会不把他当一回事,就会不服从他的命令,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举动来。

到了五月,司马懿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决定跟诸葛亮大打一场——否则,他在军中的威望就会降到最低点。

他进行了作战部署,派张郃去进攻祁山之南的蜀军,然后亲自带着中路大军与诸葛亮决战。他也想让大家知道,他并不怕诸葛亮,他更不怕死。

诸葛亮早就盼望着这一天。这时看到司马懿终于应战,立即命令魏延、高翔、吴班迎战,把司马懿打得大败。这一次诸葛亮的战果很辉煌:“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司马懿赶快鸣金收兵,退保大营,这才结束了这场失败的战役。

如果司马懿这次能坚持尾随到底的原则几个月不动摇,他根本就没有这个失败。可他怕那些手下情绪太不稳定之后,他的权力就不稳固起来,就下令开打。哪知,这么一开打,就让诸葛亮笑了。

没几天,诸葛亮的粮草就真的像张郃说的那样,宣布支持不下去了。

于是,这次诸葛亮真的要退兵了——反正已经取得了一场胜利,退兵也退得很有脸面了。

可司马懿的脸面却丢得很彻底。他很想把这个丢了的面子捡回来。他知道诸葛亮粮尽退兵之后,认为要是让诸葛亮这么带着胜利的笑容回去,他就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他得在诸葛亮离开之前,报这个大仇。

他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命令张郃带兵追击蜀兵,要求他在这个战役中即使不能把诸葛亮抓获归案,也要把他痛扁一顿,挽回点面子。可张郃却认为,这时不能追击:“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望大将军三思。”

司马懿却怒道:“车骑想抗我令乎?”意思是说:你是想真的不服从我的命令吗?要知道,现在司马懿的手中是握有曹叡给他的尚方宝剑的,可以在作战时,随便砍下地位比他低的所有人的脑袋。张郃要是真的不听话,他也没有办法了。兵法当然可以说归军勿追。可现在在这里不是兵法说了算,而是司马懿说了算。他说追张郃就得追。

于是,张郃只得带兵去追孔明。《魏略》的记载是:“郃不得已,遂进。”

结果,就像张郃预料的一样,诸葛亮对司马懿这一手早有防备,在木门设伏,终于把魏国最厉害的前线指挥官张郃杀死。

很多人都把张郃之死归结为司马懿的失误。但我却认为,这是司马懿为剪除张郃故意下的一着臭棋。你想想,以司马懿的谨慎,连张郃这种武夫都知道“归军勿追”的常识,他能不知道?最好的解释就是,张郃现在是曹魏集团里老资格的高级员工,而且也是最能打仗的牛人,长期在西面与蜀兵作战,有着丰富的对蜀经验,是魏国里难得的军方牛人。司马懿在前一时期中,因为不听张郃的话而遭失败,估计现在军中肯定会有人贬马抬张。这种思潮一泛滥,司马懿就有被张郃取代的可能。司马懿这么一思考,觉得张郃已成为他通向更高权力的障碍,有必要趁着手中有权,把这个障碍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就强迫张郃去蜀军那里送死。否则,他能说出“车骑想抗我令乎”这么严重的话吗?请注意这个“抗”字,把司马懿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到位。于是,在张郃不情愿的情况下,他还是命令张郃追击,最后死掉,达到了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于三国中这两大牛人的第一次比拼,场面不算精彩,但也显出两人的水平来了。两个人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不差,都知己知彼。诸葛亮知道自己不能耗时间,而司马懿也知道自己不能性急。只是后来,司马懿受部下情绪影响,没有把既定方针进行到底,导致连输两场。如果是在曹操那个战将如云的年代,估计司马懿就要给换了下来。可现在,整个曹营中,名士很多,大臣的编制绝对没有空缺,但大多是长于清谈的名士,要找到代替司马懿的人已经没有了。而且这两场败战,对实力雄厚的魏国也算不得什么,再加上司马仲达战后玩些数字游戏,在汇报材料上把数字压低,那损失也就不大了。至于张郃的死,虽然不好交代,但战争哪能没有死?以前曹操在宛城那里,不但丢了曹昂的性命,而且连自己的脑袋也有到了危险的时候。

如此一来,司马懿这个官便又当了下去。

李严,让人长叹!

诸葛亮在这一次北伐中,在军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用兵方面,战术很灵活。可最后仍然因为粮草不继,宣布胜利退兵——胜利两个字确实很让人觉得爽,可又在后面加上“退兵”两个字,就让人心里不舒服了。

这一次,诸葛亮主管后方的是李平——也就是李严。李平是刘备临终时的托孤之臣,其在蜀中的地位仅次于孔明。这一次,诸葛亮自己在前线杀敌,让李平作为后勤老总,可以说出场的阵容是蜀中最强的了。哪知,诸葛亮自己在前线把仗打得风生水起,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把司马懿越玩越傻,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多,李平的粮草却供不上来。

当然,李平没有把粮草按时运送过来,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因为,当时是雨季,天天下着雨,虽然有木牛流马,但木流牛马也不是万能的,也还必须用人力来推。碰着大雨暴雨,木牛流马没有事,人却动不了。如果李平老老实实地把当时的情况如实汇报,估计他自己的后果也不怎么严重。可他却在这事上耍了个小聪明。

他先派了参军狐忠、督军成籓两人跑到诸葛亮面前,把这个情况向诸葛亮进行了汇报,说现在粮草真的没有办法运送了,不如班师算了。现在班师还可以保住胜利果实。要是等没有吃没有穿时,军心大乱了再退,后果就不好说了。

诸葛亮多次吃了粮草的亏,一听到没有粮草,心里就高度敏感,当场下令班师。

如果事情只到这里,那也没有什么。可李平还在继续玩弄他的智商。

这家伙这时很要面子,怕人家说他堂堂刘备的托孤重臣,跟诸葛亮同处于一个档次,人家在前线那里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自己连几斤米也送不过去,实在是太窝囊了,于是就在诸葛亮退兵时,又把那副惊讶的神态挂到脸上,对大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现在军粮多得很啊,为什么孔明要退兵?

这是什么话?这话在人家看来,他是优秀的,诸葛亮才是不称职的。打了胜仗却还退兵,估计那些胜利是吹牛的,实际是一点胜利没有取得——否则,又取得胜利、又有足够的粮草,还退兵,不是脑子进水吗?可诸葛亮的脑子有过进水的记录吗?

在他大造这个舆论时,诸葛亮正好在退兵途中,一箭射死那个魏国最牛的战地指挥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李平一看,又假装惊讶了一番,上表给刘禅说,原来诸葛亮是在跟司马懿玩阴谋诡计的,是“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他想这么搪塞一下,应付防刘禅追问丞相退兵的原因。

刘禅当然可以忽悠,可以不追问下去。可诸葛亮却一点不能忽悠。他一回来之后,立即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调查。

其实,诸葛亮跟李平的关系一直也不是那么和谐的。虽然刘备在死前的最后那几分钟里,把两人的地位都提到同一个档次上,但诸葛亮却排名第一,李严只是副手。

诸葛亮当时的内心世界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在后来两人的分工当中,诸葛亮主持全面工作,李严则在江州主管对东吴的事务。在诸葛亮准备南征时,两人的配合还算不错,共同把南方那些少数民族搞定。后来,在拉拢孟达时,也是两人联手,共同做孟达的思想工作。先是李严给孟达写信,然后诸葛亮再出手。蜀国两个数一数二的大佬出面,孟达觉得面子真够大了,再加上他在魏国的危机越来越大,于是,决定又来个回头是岸,重新投入蜀汉的怀抱。

这一段时期,诸葛亮和李严算是蜜月时期,两人做事有商有量,每一件工作都层次分明,效果也很良好。

可不久,李严的内心就有点膨胀起来。他的水平不错——刘备那双眼睛考核过的人,水平基本都是不错的——但就是有点傲慢,谁也看不起,看谁也不顺眼,觉得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除了诸葛亮之外,没有谁比得上他。于是,在诸葛亮非常需要内部高度团结的时候,他一点不跟同事搞好团结友爱。

还记得那个杨洪吧?以前诸葛亮十分看好杨洪,可李严却看他一点都不顺眼。李严当犍为太守时,杨洪是他的功曹。李严当时觉得犍为的郡治所在太不适合了,打算迁到另一个地方。但杨洪却持反对意见。两人因为此事发生了一场争论。本来,这个争论纯属工作上的争论,完全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李严却因此就恨上了杨洪。杨洪知道李严的脾气,知道再在这里混下去,以后麻烦就会一天比一天大,于是就干脆辞职,一走了之。

李严当上江州都督之后,这个脾气就更火暴了。没几天,他又跟牙门将王冲有了矛盾。王冲可不是杨洪。杨洪一害怕,就辞职。王冲害怕起来,就卷着包袱跑到魏国去了。

其实,诸葛亮老早就想让李严到汉中跟他合作,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共同完成北伐大业。可李严却不愿意。李严比谁都知道,在江州那里,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而到汉中之后,是诸葛亮的话才最算话,他的话永远是个人意见。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才是好建议。要是诸葛亮不采纳,他的建议就是个无用的建议。因此,他就推托不去。不但不去汉中,反而还要求诸葛亮再划分五个郡设立个巴州,让他当巴州的第一把手。诸葛亮是什么人?能答应他吗?

于是,两人的矛盾开始出现。

李严虽然可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他还是不敢得罪诸葛亮的。一看到诸葛亮在他的报告上批了“不同意”这三个字,就知道诸葛亮对他有看法了。在蜀国这里,诸葛亮对谁有看法,谁的前途肯定就不光明了。于是,他又想个办法去巴结一下诸葛亮。他把诸葛亮丞相的功劳和水平狠狠地赞美了一把又一把,然后对诸葛亮说,他现在应该像曹操那样加“九锡”。

他以为他这一招很毒,可以让孔明受用之后,又高度信任他起来。可诸葛亮是什么人?他现在大权在握,蜀中的事是他说了算,他最怕的就是别人把他说成是权臣,把他跟曹操画等号。现在李严居然叫他向曹操学习,他想干吗?他从此就怀疑李严的内心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诸葛亮把那副义正词严的神态挂到脸上,把李严狠狠地驳斥了一通。

这时,杨震又插进一脚。他在出使东吴时,找到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正方就是李严的字。他这话的意思就是,李严的心里有他的一套,他有制造事故的可能。丞相大人要提防他一点。

诸葛亮早就提防李严了。可诸葛亮在没有抓到人家过硬的把柄时,他是不会随便修理你的。于是,他对杨震说:“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意思是说:现在大事还没有定下来,我们还处于高度的危险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去跟李严摊牌,会把事情搞乱了。还不如迁就他一下。

在杨震看来,孔明这话是在顾全大局。可我一看这话,觉得这时的孔明有点像郑庄公。以前郑庄公为了搞定他的弟弟,天天迁就着段叔,最后让段叔把坏事做绝,做到全国人民都知道之后,才突然出手,一举把段叔集团打倒。孔明这时的做法,也跟历史有名的阴谋家郑庄公很相似。

在去年曹真准备发动对蜀国的军事行动时,诸葛亮带兵过去与曹真对阵,要求李严赶快带两万人到汉中来阻击敌军。按说,这是蜀国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作为蜀国大佬之一,李严应该来个壮怀激烈,坚决带兵过去与魏国侵略军决一死战才对。哪知,李严却在这个时候向诸葛亮要价起来。李严有个特点,就是自己有什么想法,从不公开正面地发表,而是制造小道消息,到处散布。他这次散布的小道消息是:西城那里的司马懿已经设置了个高官的位子在那里,等他去办理完投降手续之后,就直接坐上去了。

诸葛亮一听说这个小道消息,内心肯定气爆了,可关键时刻还真是一点表情也不能做出来,更不能刺激他一下,于是,就又忍了这口气,上表任命李严为骠骑将军,然后还让他的儿子接替他去都督江州的防务,成为江州第一把手,让他明白,即使他离开了江州,但江州仍然是他们李家的江州。

李严看到这个人事任免书,这才一脸笑容地带着部队向汉中开过去,当诸葛亮的预备队。

李严就是在这个时候改名李平的。

诸葛亮看到李平到汉中后,不但什么意见也没有,还笑呵呵地说,他来了就好,现在自己要到前线去了。汉中的丞相府就交给他了,他办事自己放心。

当然,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放心,谁也不知道。但李平对诸葛亮却很放心。

于是,就继续玩。终于把事情玩大了。

诸葛亮退兵之后,把脸一端,着手调查李平这次的运粮事件,最后拿出李平那几封亲笔信,直接就把李平定了个“欺上瞒下”之罪。这个罪名中,那个“瞒下”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社会就没有哪天停止过干“瞒下”的大事小事。基本是能瞒的尽量瞒,瞒得有水平的还可以大大提拔。可“欺上”的麻烦就大了。那是欺君啊。欺君是可以砍头的。

李平一看,就知道自己玩得过火了,诸葛亮肯定放不过他,心里就害怕起来。心里一害怕,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快逃跑。他先说自己病了,要到外地休息治疗,然后跑到沮、漳一带。可他仍然觉得不安全,还想逃得更远一点,一直跑到江阳。江阳离汉中很远,离诸葛亮也很远,又是他的地盘,到了那里,诸葛亮肯定不敢把他怎么样。

他的这个想法,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能很正确。可他手下的狐忠虽然是他的参军,但在政治上却与诸葛亮保持高度一致,看到他有这个想法之后,就不断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居然说服了他不再向南逃跑。

他不再逃跑,就只好被诸葛亮抓到手了。

诸葛亮把他的底细翻了个遍,然后给他定下了罪名。

在那个时刻,他肯定在想,如果他不被诸葛亮调出江阳,他还在江州掌握军队,诸葛亮估计现在除了提拔他之外,绝对没有别的办法。人一上当,就什么都完了。

诸葛亮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如果是别的人,估计诸葛亮就直接处理了。可李平不是别人,是刘备的托孤之臣,处理这样的人物,是要走一道严肃的程序的。他组织了一大批大臣,启动了弹劾程序,向刘禅上表,把李平长期以来所犯的严重错误一一开列,要求皇帝对李平进行严肃处理。最后,李平被双开,直接从蜀汉集团的最高层转换为草根人士,迁到梓潼那里当居民。不过,待遇还是很高的,还可以有“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生活仍然幸福得很。

诸葛亮确实不是一般人,他在严肃处理了李平,扳倒自己的一个政敌之后,却仍然重用李平的儿子李丰,提拔李丰为丞相府从事中郎兼参军,与蒋琬一起执事,把李家搞得服服帖帖,连一点生气的理由也没有。

他又继续给李丰写信,做李丰的思想工作,说他老爸是他老爸,他是他自己。不要因为老爸犯了错误而产生思想包袱。不但他不能有思想包袱,而且他还要去做他老爸的思想工作,让李平什么事都要想得通,要好好地生活。他也不要因此去责怪李平,要原谅李平。而且还在信中故意流露出以后还有让李平还朝重新任用的可能。

估计别人是不相信诸葛亮这个“重新任用”的话的,但李平相信。于是,他就天天在那里眼巴巴地等着诸葛亮再任用他的消息。

还是诈降!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这次较量中,可以说脸面丢得很惨。基本上可以说是完败了一场。当然,这个完败对于魏国而言,除了丢一点面子,其他损失不算什么。司马懿虽然丢了面子,也丢了张郃的性命,但最终诸葛亮也无可奈何地班师回去,却没有抢到魏国的一丁点地皮。这个胜利也就成了面上的胜利。

曹叡一点不为这事感到郁闷。因为这一年,他又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曹殷。曹叡这时看到自己有了这个儿子,心里比什么都高兴。立即下令大赦。

孙权看到诸葛亮取得了一次军事胜利,曹叡又生了个儿子,算起来,魏蜀两国都有喜事,就他东吴什么好事也没有发生。于是,也想个办法搞点事来。

他当然不能跟曹叡比生儿子,他只能跟诸葛亮比一比。诸葛亮能把魏国教训了一把,他为什么不跟着去教训曹叡一下?

当然,孙权知道,他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带着部队从蜀道上狂奔过去,进入魏国的地皮,大喊大叫,大砍大杀。东吴的部队只能在水里嚣张,一上岸,战斗力就猛跌下来,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可现在魏国的边防军不会主动下水来跟他们玩。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让魏国边防军陪他玩玩。

这个办法其实也是老一套,而且老得不能再老了。

就是那个诈降的办法。这个办法,历史上不知道用了多少次,光东吴人就用了几次,先后骗过曹操和曹休。

很多办法就是这样,你觉得它很简单,很小儿科,但使用起来,成功率就是高。按说,当初曹操上了那个大当之后,魏国的人就该清醒了,只要看到诈降的,就是用脚指头去想,也知道这个投降是不能接受的。哪知,人一看到利益,那个教训再怎么血淋淋也不管了。于是,曹操先上当,然后,曹休也跟着上当。结果,曹休差点变成孙权的战俘,最后郁闷而死。

孙权一想到要跟魏国人玩,第一个想到的又是这个办法。

孙权知道,现在魏国那边高智商的人多了去,要玩就得找一个智商稍低一点的。他把魏国边防高层那几个人物拿来评估一下,立马知道,那个满宠肯定不会吃他这一套。但王凌会上当。

王凌这时是魏国的扬州刺史,比起曹休来当然算不得什么,但也算是一个地方牛人了,要是能把他赚了一把,那也是一件好事。

孙权把孙布找来,让他去完成这个任务。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孙布出面去投降,请敬爱的王刺史过来接应,让王刺史进入孙权老早就布置在那里的埋伏圈。这个方案跟上次蒙骗曹休的方案完全一样,如果说还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时间和人名以及地名不一样。

在孙权和孙布制订好方案没几天,王凌就收到了孙布的信。孙布在信上说:“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意思是说:我现在太想投奔你了。可因为路途太远,怕难以独立狂奔到你那里了。请你派支部队前来接应一下。

王凌当了扬州刺史后,一直想着立点新功,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不但孙权没有给他什么机会,就是满宠也没有给他去制造一下机会。满宠现在是征东将军,是他的顶头上司,一直控制他冒进的动机,因此他对满宠很不满,就给曹叡上书,打满宠的小报告,说满宠的年纪已经大了,脑袋已经严重退化,再让他当边界第一把手,实在有点不适宜了,还是让他退休或者提拔到中央当个闲官吧。曹叡一听,还真的相信了,就派人过去请满宠回朝述职——说是述职,其实是要动员他离开工作岗位。王凌上了这个表后,正好收到孙布的信,眼睛马上大放光芒。王凌当然记得曹休的故事,但那是曹休的事,跟他无关。

他立即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了这一特大消息,要求让他带兵过去,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满宠一看这个报告就知道这个事是不靠谱的,是孙布在忽悠王凌,叫王凌只管去吃喝玩乐,不要再去理这个事了。他知道王凌已经被人家忽悠了,是宁可不相信他也要去上人家的当的,因此就以王凌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直接送给孙布:“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意思是说:你投奔自由世界的决心和做法是十分对头的,是值得大力表扬和推广的。本来很想派我们威武雄壮的部队过去接应你,可又考虑到,如果兵力太少,又保护不了你,如果士兵人口数量庞大,又会闹出很大的声响,同样没有什么效果。你还是先转入地下状态,不要到处吹牛,等到有机会时,咱再做部署。

这信发出之后,满宠接到中央的信,要求他回去做述职之类的工作,他只得离开那里回首都去。他知道,他一离开,王凌没有了上级领导,就会自作主张,去干这件蠢事。因此,他离开时,特别交代他的长史说,如果王凌一定要去,拦不住他就不必拦他,但坚决别让他带着部队过去。

没过几天,王凌果然请求征东将军府给他一支部队,让他去接应孙布。但那个长史不给。王凌心里很生气,不给他就单独行动了,以后功劳就全是他的了。

于是,他就让他的一名手下带着他仅有的七百人秘密开过去。

那个手下按照孙布指定的行军路线进入了孙布的埋伏圈。孙布看到敌人才来了这么几个兵,心里很郁闷,但再郁闷也得开打,否则,等时间一过,连这几百人都不能收拾。于是,一声令下,东吴伏兵全面出击。

王凌的部队虽然英勇善战,但部队数量太少,只一会就死伤大半。

那个手下拼命跑了回来,向王凌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王凌这才知道,很多便宜是不能去占的。

不久,满宠又回到征东将军的府上坐班。本来,曹叡接到王凌的上表后,想到满宠的年纪,估计满宠还真的老了,那颗聪明的脑袋上的头发没有一根是黑的了,牙齿估计也就剩下那几颗,除了有象征意义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还让这样的人在第一线战斗,既对不起他老人家,也对不起这个国家。于是,就准备直接下文让他退出第一线。

但郭淮却反对,说,满宠在那里当了二十多年的一把手,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把握得非常好。敌人最怕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如果突然把他调走,就等于给敌人制造机会。还是让他先回来看看情况,如果他真的老得不成样子了再说吧。

等满宠回来首都面见曹叡时。曹叡看到满宠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仍然“体气康强”,能吃能喝能聊,就对他表扬了一把,然后又让他回去上班,继续当应对东吴的第一责任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07.html

上一篇:跨海联合
下一篇:终于平起平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