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孙权传——建号称王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09:03:54 0

在汉末鼎立的三方中,无论是称王或者称帝,孙权都是甘居末座拖在最后的。

即以称王而言,早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就迫使汉献帝加封自己为魏王。王国以邺县为都城,置相国和群卿百僚,下辖冀州十郡之地,俨然是汉天子治下的国中之国。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刘备攻下汉中,“跨有荆、益”。七月,他就在沔阳称汉中王,并且把此前自己所使用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官印,宣称退还汉朝。至此,两方都称王了,然而孙权却没有动。

再就称帝而论,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当年十月,曹丕即废除汉室,自立为皇帝,并改元黄初。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宣布继汉称帝,改元章武。刘备的幕僚费诗曾经劝刘备暂缓称帝,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仅被贬职,而且被远放边荒。就在魏、蜀两国君主忙着往自己头上戴天子冕旒之际,孙权依然没有凑热闹。这时的他,不仅没有称帝,甚至也还没有称王,依然使用着过去曹操在世时东汉朝廷封的骠骑将军等老官衔。

不过,孙权也不是没有动过心。得知北面出了一个魏帝,西面又出了一个新汉帝之后,他也曾找了几个观星望气的专家来询问,看看天空中对应着自己辖地的那一部分星座之间,有无帝王之光气闪耀。这些观察天象者,自然更会测知人意,异口同声说是斗牛之间早有王气辉映了。按照星相家的说法,天空二十四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一带,乃是地上扬州的“分野”,其间的天象变化,便是扬州州境内人事吉凶的预示。有位叫赵达者,更具体地预言:“亥子之间有大福庆。”亥年和子年,即是建安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亥子之间”,岂不是近在眼前么!

听了这些吉利话,孙权高兴非常。然而高兴归高兴,权衡归权衡。他深知:目前自己雄踞三州,虽不称王,实际上的威权与王者无异。不如暂缓称王,以免过早成为众矢之的。史家都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元末群雄中一枝独秀,开创明朝,是因为他坚持贯彻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可是早在一千一百年前,孙权就已经熟知此策之三昧,并且身体力行了。

孙权自己不急着称王,却有人派遣专使主动把王冠捧上门来,非要给他戴在头上不可。这个过分热情的人,就是新近登基的魏文帝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孙权派出的专使来到洛阳,把告捷文书和关羽的首级,呈献给魏王曹操。正在病中的曹操,高兴了几天,突然病势急转直下,瞑目长逝。太子曹丕当即继承了魏王位。消息传到江东,孙权考虑很久,最后决定继续效法越王勾践不耻为臣妾的榜样,向曹丕表示崇奉之意,以便专力对付西面刘备必定会采取的为关羽复仇的行动。于是,这年七月,孙权呈献了一批异常贵重珍奇的贡物给曹丕。曹丕很是高兴,慰勉有加。十月,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

黄初二年(221)七月,刘备不顾赵云等臣僚的苦苦劝阻,起兵超过五万,东下长江攻击孙权,为关羽复仇。孙权得到消息,一面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以拖延时间和测试对方的反应,另一方面又任命足智多谋能担大任的陆逊为大都督,率精兵五万抵抗刘备。刘备此时对孙权痛恨到了极点,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哪里肯与孙权讲什么和!他毫不理会孙权抛来的橄榄枝,催兵直进。兵过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进入三峡,即来到荆州地界。在孙权军队江防的第一处据点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刘备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初战告捷,刘备乘胜挺进,不久又攻克第二处江防据点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到了秭归,东距三峡峡口即只有百余里。于是,刘备命令大军的主力沿着长江水陆并进,并且沿江建立起数十处营寨,绵延百里之遥。

孙权见刘备拒绝和谈,来势汹汹,必欲吞灭自己而后快,也就横下心来与前妹夫一决雌雄。对于陆逊的谋略和才干,他是很放心的。使孙权担心的是北方曹魏,会不会乘机南下来捡自己的便宜。他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新君曹丕的许多情况。此人年岁不大,全靠父亲打下的基础而上台,缺乏政治经验;但又怕群臣轻视自己,故而喜听颂扬之赞歌,厌恶逆耳之忠告。于是,孙权打定主意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年八月,孙权派出的专使来到洛阳,向曹丕呈上一道表章。表章中把曹氏父子的功德着实颂扬了一番,又特别向新朝天子曹丕表示臣服效忠之诚意。那情感之深挚、文辞之华美,曹丕看了不禁心中发热,头脑发昏。上一年十月间帝位禅代之际,群臣所上的歌功颂德文章可谓累牍连篇,把曹丕说得来天上有地下无,曹丕读了也没有这样的快感。为什么呢?因为曹丕知道,那全是在自己授意之下演出来的把戏。可是眼前这一通表章,却是数千里外的孙权自觉自愿进献上来的,感受自然有天壤之别了。除了表章之外,来使还带来大批珍贵的贡品,又把先被关羽俘虏后被吕蒙收容的曹军樊城守将于禁等人送回。面对这一切,登基不久的曹丕,心想这孙权真是如同此前有人形容的那样,是“一何可爱”,“了更妩媚”,即多么可爱,更加妩媚。朝中大臣亦纷纷捧场,庆贺曹丕威德远扬,致令远人稽首归服。心花怒放的曹丕,立即下诏封孙权为吴王,以“绥安东南,纲纪江外”,并派太常卿邢贞为特使,起程前往江东给孙权加封授赏。

曹丕的诏令刚下,即有一位智虑深远的谋臣刘晔出来谏阻。刘晔认为:孙权乃是伪降,不可接受;宜乘机大举攻吴,旬日可克;吴亡则蜀孤,天下可迅速平定。即便是要接受孙权的投降,赏他一个十万户侯,也就够之足矣,不可以之为王;如果把距离天子之位只有一级台阶的王爵给了孙权,让孙氏政权有了君臣之分和正式的朝廷,无异于为虎添翼,将会后悔莫及。

可是,曹丕本已是师心自用之人,加之又正在兴头上,所以把刘晔的忠言当作一阵耳边风。戍守南方边境的曹军将领,闻说孙权来归而且得到皇帝的封赏,警戒之心顿时松懈下来,更不会向境外出击了。老谋深算的孙权,很快即察觉了边境上敌情的变化,不禁暗中松了一口大气。

十一月,曹丕的特使邢贞来到江南。这时,孙权为了加强对上游荆州的控制,已经把治所向西迁到了江夏郡的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并改鄂县为武昌。武昌者,以武力昌盛国家也。孙权在武昌隆重迎接来使,邢贞说明来意,希望迅速择一吉日,举行封拜吴王的大典。消息传开后,孙氏政权内部立即议论纷纷。

其实,孙权本人亦感到有些意外,于是召集部属商议对策。会上人们都反对接受曹魏的封赏,有的人还建议,孙权可以自称为“上将军、九州伯”。一直沉默不语的孙权,看起来似乎在专心致志地倾听每一个发言者的谈话,实际上却不断在走神。他心里总想着一个人,这就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当初,群雄起兵抗秦,共同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之王。刘邦最先平定关中,项羽却违背前约,把刘邦分配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去当汉王。刘邦能够暂时忍受欺侮,谋求长远发展,终于转弱为强,吞灭项羽。当刘邦登上皇帝之位,在京城长安未央宫中置酒大乐之日,又还有谁会提说他昔日卑事项羽的耻辱呢?想到这里,孙权心中豁然开朗。他挥手止住众人的议论,坚定地说道:“‘九州伯’这一名称,古往今来闻所未闻,不宜随便使用。至于受魏封赏一事,昔日沛公亦曾受项羽之封为汉王,这都不过是权宜之计,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群臣中有不少人,都只是怕孙权本人受不了才提出异议的。现在他们看孙权自己的态度竟然是如此豁达,自然也就不再反对。于是,孙权择定吉日,举行仪式,接受封爵,成为统治扬、荆、交三州之地的吴王。

这就是孙权被曹丕硬拉上王位的经过。

孙权戴上曹丕送来的王冠之后,索性把这场已经开幕的假戏正儿八经演到底,对曹丕继续大灌迷魂汤。

当月,他派出中大夫赵咨,作为特使到洛阳,拜谢曹丕的封赏,同时献上一批珍奇的贡品。

赵咨走后不久,曹丕的专使也来到武昌,向孙权索要南方所产的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一大批珍稀之物。群臣看到这么长的物品名单,都认为曹丕的勒索实在是太过分了,应当拒绝贡献。孙权却认为:比起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来,这些珍稀之物都不过如瓦石一般,不值得可惜。现今最主要的急务是抗击刘备,为了缓和曹魏的压力,可以满足曹丕的要求。于是,立即遣使又将这些珍稀之物送往洛阳。

十二月,曹丕心血来潮,要封孙权十四岁的长子孙登为万户侯,以奖励积极上贡的孙权。孙权马上派遣西曹掾沈珩到洛阳,向曹丕再三谦让,同时再度运去一批地方名贵特产。

当然,孙权交给这些使臣的任务,并不仅仅是送送贡品和说上一大通美言妙句而已,他还交给他们一个特别任务,即细心注意观察曹魏的真实态度和种种动向。经过细致的观察,赵咨和沈珩二人都作出了相同的判断,即“北方终不能守盟”;既然北方终归不能遵守同盟关系,那就应当早做准备,以防不测。孙权所担心者正在于此,他一面继续和曹丕虚与周旋,一面派人到荆州前线去了解战况。

吴军大都督陆逊,此时此刻所承受的压力真是不轻!孙权派人来了解战况,这是从上面施加的压力;部下诸将对他的指挥能力和作战方针有所怀疑,这是从下面施加的压力。陆逊本非孙氏旧将,加之外貌温雅,年龄不过虚岁四十初满,所以受命为大都督时,那些出身于孙氏宗族和旧部的将领,“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陆逊召集诸将,按剑厉声宣布说:“刘备乃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也不敢小视他。现今他率大军压境,这是我们强劲的对手。诸君承受国家厚恩,本应团结一心,消灭敌人,今反不听指挥,这是不行的!我虽是书生,却受命于主上。大家各任其事,不能推诿!军令严肃,决不可违犯!”

诸将见陆逊正气凛然,柔中有刚,这才有所收敛。到达前线后,诸将又对陆逊所坚持的放敌深入、待其意沮而击之的战略表示怀疑。陆逊不愧是一个“意思深长,才堪负重”的非凡人物,他顶住巨大的压力,继续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对刘备大军坚守不战,等待对方“兵疲意沮”这一时机的到来。

孙权的表现也算得上卓然不凡。尽管他担心曹魏会乘虚而入,从而希望能尽快击退刘备,但是,他最多只是派人去了解战况,却决不干涉陆逊的指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人都会说。真正要实行,特别是在重大关头也能坚守不渝,那就不容易了。

就这样,吴蜀两支大军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的正月到六月,在三峡东口的夷陵县的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一带相持了半年多。这年的闰六月,陆逊见对方锐气已衰,又是沿山设置连营,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大举反攻。他命令兵士每人手持茅草一把,进至敌营后先行放火,再持兵器冲杀。结果,一战成功,破敌大营四十余座,临阵斩敌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蛮王沙摩柯等人首级。刘备乘夜杀出重围,带领少数亲信西奔三百余里,到达益州境内的鱼复县县治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才算逃脱性命。这一战,刘备的五万兵马几乎损失得干干净净,至于舟船器具各种物资,亦丢弃无余,史称“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刘备到达白帝城后,又是羞愧又是愤恨,竟然一病不起。陆逊部将徐盛、潘璋等要求进攻白帝,俘虏刘备。但是,陆逊怕曹魏偷袭后方,没有穷追,迅速率大军回到江陵。至此,孙吴的局势就完全转危为安了。

在武昌的孙权得知西线获得全胜,刘备元气大伤,心里悬了许久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他立即赶往上游的江陵,犒赏全军将士。此役的首席功臣陆逊,荣升辅国将军,兼荆州牧,封江陵县侯,从此成为镇守荆州上游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下将士,亦一一论功行赏。从江陵回到武昌后,孙权又煞有介事地向曹丕呈送了一份报捷的表章。

直到这时,曹丕才想起要孙权兑现一张早已开出来的支票。原来,前年七月,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不久,孙权曾遣使向曹丕称臣致敬。由于这是第一次和曹丕打交道,孙权生怕对方不信任自己,因此,除了运去许多珍稀之物外,又动员了一位说客前往。这位说客姓浩名周,字孔异,乃并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省长治县)人氏。关羽围攻襄阳、樊城时,水淹樊城曹军,曹军主将于禁,以及任监军的浩周,均被关羽俘虏。孙权袭杀关羽,浩周和于禁又流落到江东。孙权得知浩周过去深得曹氏父子信任,又见其人迂阔可欺,于是就在浩周的身上下工夫,说自己对曹氏父子如何忠心,希望浩周能够代为转达,另外,又馈送了浩周不少金银宝物。浩周见对方愿意放自己回去,又赠以重金,人情美意,便满口应允在曹丕面前为孙权说好话。这浩周也确实迂阔得可爱,他回去后不仅竭力帮孙权说话,甚而至于以全家的性命,保证孙权会马上送长子孙登到洛阳来做人质。曹丕见浩周态度如此,也就对孙权的“忠诚”确信不疑。一年以后,曹丕遣邢贞封孙权为吴王,浩周也作为使团之一员南来。他见孙权一年多尚未履行前言把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不禁有几分不安。于是找机会悄悄告诉孙权,说自己曾以全家性命作担保,要孙权不能食言。孙权听了,感动得涕泣横流,指天发誓要迅速送长子孙登到洛阳。使团走后,孙权依然不动。及至夷陵之战结束,又拖了整整一年,孙登仍旧嬉戏于武昌的吴王宫中。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派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二人,要到孙吴与孙权重新订立君臣誓约,然后带回作为人质的孙登。孙权一见曹丕此番定要自己履行诺言,便拒绝辛、桓二人入境。曹丕得报,才知道自己被孙权的巧言伪饰蒙蔽已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曹休、张辽、臧覇三将从九江郡历阳县的洞口(在今安徽省和县南),曹仁从庐江郡的濡须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四将从南郡方向,三路进攻孙吴,顿时,长江沿线烽烟四起。

孙权对此早有准备。他想,幸好在这之前赢得时间,先把刘备这一面的威胁彻底解除了,使我而今得以专力对付曹丕小儿。于是,他令大将吕范率军抵御洞口之敌,大将朱桓率军扼守濡须坞,诸葛瑾、潘璋、杨粲三将率军支援南郡。分遣诸将已毕,孙权放心地坐下来,握管挥毫,亲自向曹丕写了一封书信。和曹丕打交道两年多来,孙权还是第一次亲笔致意。前不久,曹丕曾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手抄一份送给孙权,大概孙权是想以此作为回报吧。

书信不久就摆在曹丕的案上。他展开一看,竟是孙权卑辞求饶的文字。前面是一大段自我痛责,其情辞之深挚典丽,连曹丕这个文章高手亦啧啧赞叹。末尾孙权写道:

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看到这几句,曹丕不禁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看错了——如若一定不饶恕孙权的话,孙权就要交出土地百姓,躲到交州去了此残生?果真如此,孙权又何必发兵抵抗我的三路大军呢?此刻,曹丕恍然大悟,孙权这封信仍然是在愚弄自己!擅长笔翰的曹丕心想,要比舞文弄墨,我还会输给你么?当下濡笔伸纸,文不加点,草就三百字的复函一通,其精彩的结尾是:

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意思是说:看了你呈上的书信,忠诚之心跃然纸上,我心深受感动,深表同情。当天我就命令南下大军原地待命,不准妄自前进。如果你真心效忠,想打消我们的怀疑,就把太子孙登送来,他早上到,我当晚就召还南下诸军。此言的真实,就像长江的存在一样。

孙权得信,将末尾这一段已具魏晋骈文风韵的文字吟诵了三遍,然后掷信于案,自言道:“曹子桓(曹丕子字桓),我要与你分庭抗礼了!”

当年十月,统治三州之地的吴王孙权,向臣民宣布改元“黄武”,首次建立自己的年号,脱离曹魏而自立;同时调发大兵据守长江,与曹魏武力对抗。至此,三鼎足之一的孙吴,才算彻头彻尾地独立了。

何以孙权不改元,就算不上彻底独立?何以孙权所采用的年号“黄武”,和曹丕所采用的年号“黄初”,都有一个“黄”字?说说也是很有趣的。

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家。因此,观察天象,制定历法颁行天下,从而指导全国农户的农事活动,即成为君主的一项主要任务。《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见早在唐尧之时,颁历授时,已成为君主所重视的大事。由于此项任务是君主所承担,久而久之,又变成君权的一种象征了。颁行历法,自然要涉及纪日、纪月和纪年的方法。即以纪年之法来说,最早是按照王公侯即位的年次来纪年,例如公元前781年,记录为周幽王元年、鲁孝公二十六年、燕顷侯十年之类;具体使用哪一项,则视使用者的国别而定。自汉武帝开始,创立年号纪年之法,年号一般选取两个表示吉祥长久的字。例如公元前100年,记为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30年,记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自从使用年号纪年法后,新君嗣位或新朝建立,都要放弃旧年号,使用新年号,这叫做“改元”。孙权改元黄武之前,虽然实际的威权与王者无异,但因称臣于东汉、曹魏,所以不得不使用“建安”、“黄初”的年号纪年。如今他改元“黄武”,抛弃“黄初”,自然是与曹魏决裂的一种最明白不过的表示了。

至于“黄武”、“黄初”何以都带“黄”字,这又与秦汉之际盛行的五德生胜论密切相关。所谓“五德生胜论”,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比附和解释历代王朝兴灭替换的理论。秦人主相克(亦即相胜),汉人主相生。汉代五德相生论认为:夏朝为金德。金生水,故继夏而起的商朝为水德。水生木,故继商而起的周为木德。汉代伐秦而起,不继秦而继周,木生火,故汉为火德。秦朝被抛到一边,称为闰位。汉朝既为火德,火色赤,所以斩白蛇的刘邦又被说成是“赤帝子”,刘邦起兵后军中尽竖赤旗。火生土,则继汉而起的王朝为土德。土色黄,故而曹丕改元为“黄初”。如今孙权要与曹丕分庭抗礼,自然不能忽略一个“黄”字,否则就会被说成是如嬴秦一般不在五德之列的“闰位”了。至于“武”字,这不仅表明孙氏以武创业的特色,而且也是向外界、特别是曹丕暗示:我孙权尚武,普天之下怕谁?惧谁?由此可见,孙权第一个年号取名“黄武”,其间实有深意存焉。

建号称王之后,孙权开始署置丞相百官,建立正式的朝廷,完善军政机构,运转国家机器,忙得不亦乐乎。半年左右,也就是孙权黄武二年(223)二月,曹魏三路大军讨伐建号自立的孙权,无所成功,被魏文帝曹丕召回。抗曹胜利,大大加强了孙权割据自立的信心。从此,他即以独立王国君主的姿态,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这年三月,刘备病死,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掌蜀汉朝政。蜀吴两国重建同盟,共抗曹魏,三国鼎立的时代终于正式开始。这正是:

纵横捭阖开新局,从此三分正幕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60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