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坏蛋也能当明君 ——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7-15 17:32:52 0


新的赢家自然还是关陇贵族。

门阀社会“一家人轮流执政”,看上去好像朝代更替,其实细算起来几个朝代的皇帝全都是亲戚。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从宇文赟手里抢来的皇位,杨坚就是宇文赟的老丈人,除了这层关系,杨广还是宇文赟的亲妹夫。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杨家的关系也非常亲近,李渊是杨广的亲表哥。

李渊家也是关陇门阀中的大家族,因为是表兄弟嘛,杨广很信任李渊,让李渊手握重兵镇守在今天的山西一带,负责抵御突厥。这些边关将士就成了李渊夺取天下的重要资本。

隋朝末年,杨广把天下搞得一团糟,到处都是造反的军队,李渊也趁机起兵。起兵后,李渊首先进攻长安。打下长安后,李渊占据了关中地区,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有了关陇贵族做后盾,李渊一步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新的王朝。

李渊的爷爷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了这一爵位,他建立的王朝,就沿用了这个称号,定国号为“唐”。

唐朝建立不久,就出乱子了。

李渊的两个儿子,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能力都很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两个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按照传统,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让他将来继承王位。可是次子李世民心气太高,他召集了一些亲信大臣,使尽各种手段要和哥哥抢王位。

对于这种不安分守己的行为,李渊当然很不高兴。他剥夺了李世民的军权,安排他去做中书令。中书令相当于我们俗称的“宰相”,是最高等级的文官。李渊这么安排,是希望李世民能收起自己的野心,甘心做一个文臣辅佐自己的哥哥。

可是李世民没得选择。

日本漫画《大逃杀》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一个班级的高中生被关到一个小岛上,被告知:三天后全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如果想要活命,就要想办法把昔日亲密的同学全都杀掉——要么杀出尸山血海,要么就得死。

古代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大逃杀”,一旦参与了权力的游戏,你就没有退路。李世民已经暴露了对皇位的野心,将来等李建成当了皇帝,他绝无宽恕李世民的可能。

李世民在最绝望的时候,打算孤注一掷。当时,李世民、李建成和李渊都住在首都长安。李世民已经失去了兵权,只能调动少数亲卫队,他要面对的则是数倍于己的长安守军和宫廷卫队。想要夺权,只能火中取栗,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世民使了个计策,约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和李建成一伙)第二天来皇宫议事。二人完全没有戒备,第二天轻装简行,穿过皇宫的大门玄武门,走进皇宫。李世民早已带领卫队埋伏到皇宫里,此时突然发动袭击,在最短的时间里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世民立刻奔向父皇李渊的住所,用武力控制住李渊和在场的大臣。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卫队以及长安城的大批守卫蜂拥赶来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控制,大局已定。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在李世民的刀枪胁迫之下,李渊只能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场就把国家权力交给了李世民。两个月后又补了个手续:宣布退位,让这个手刃兄弟的“好儿子”登上了皇位。

但李世民还不满意,他下令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掉;他瞧着李元吉的老婆漂亮,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后宫;他还不顾“皇帝不能干涉历史记录”的史学传统,亲自下令改写历史。

可是,李世民杀兄逼父、篡夺皇位是众人都亲眼看到的事实,这件事没法改,他就只能从这件事的动机下手。于是在史官的笔下,李唐王朝的开国大业变成了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

李渊变得昏庸无能,胆小怕事,是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才起的兵;起兵以后,重要的战役全都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来的;唐朝建立后,李渊好几次向李世民表示要让他当皇帝,而李建成猥琐善妒,多次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是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才不得不自卫还击。——这些,都是李世民粉饰后的历史。

今天的历史学家根据其他史料的佐证,得出结论:李世民的确英勇善战,武功卓越,为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并没有正史上描写得那么神乎其神,李渊和李建成也没有正史描写得那么不堪。

不过,我们要记住这一点:皇帝个人的私德和他的政治功绩是不挂钩的。李世民私德有亏,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一个好皇帝。

李世民治理下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但就像其他盛世一样,贞观之治其实是捡了隋末动乱的便宜:

隋朝末年的战乱让全国人口锐减,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采取休养生息的治理方针,减少赋税,鼓励生产,国家经济自然会有一个较快幅度的上涨。

唐朝和隋朝的关系,与汉朝和秦朝的关系很像:

隋朝和秦朝一样,都在中国分裂数百年后统一了天下,王朝的寿命都很短。隋炀帝和秦始皇一样,能力很强,野心太大,最后都因为役使民力过重而亡国。

唐朝和汉朝也很像。汉朝是“汉承秦制”,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唐朝是“唐承隋制”,基本沿用隋朝的制度。

隋朝是以关陇贵族为统治核心,唐初的李唐皇室也是以关陇贵族为核心;唐朝的律法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有名,其实是在隋朝律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就连对历史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创始人也是杨坚和杨广。

隋朝还给唐朝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杨广以政权灭亡的代价,建造了大运河、修补了长城、建造了驰道、打击了门阀、削弱了北方的突厥,这些措施的好处隋朝没有享受到,全都让唐朝享受了。

杨广举国动员,好不容易置下一大份家产,结果因为政策超速,自己挂了。挂了之后旁边的李氏王朝住进他的宫殿,占了他的皇位,捡起他的制度,用起他的大运河,高高兴兴地进入了大唐盛世,你说这杨广图的是啥!

而且杨广的娃还真被李家人占了——他的一个女儿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当然,这不能叫李世民欺负人,此时对于杨家来说,这门婚事已经是高攀了。

我们在夸耀中国历史的时候,常说“汉唐盛世”,以这两个朝代最为骄傲。其实论人口和经济水平,汉唐都远不如后来的宋、明、清。汉唐之所以被后人称颂,不是因为文治,而是因为武功。因为汉武帝的东征西讨,和唐朝初年的攻城略地打下了大片的疆土,打出了不少臣服的番邦,用现在的话说,打出了“国际地位”。所以后来宋人被辽、金、蒙古轮番蹂躏的时候,明朝在满清的攻势下苦苦支撑的时候,清末民初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拿汉唐的雄风来怀念一番了。

作为唐初盛世的标志,李世民的一大功绩是打赢了和突厥之间的战争,找回了他爸爸当年丢了的面子。

李渊在起兵前原本驻守在北方边境负责防守突厥。后来隋朝大乱,李渊要起兵向南争夺天下。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便向突厥称臣,找突厥要了两千士兵,还和突厥商定,如果打下长安,土地归李渊,钱财归突厥。要不是后来唐朝强盛了,这李渊恐怕得论上一个汉奸。

后来贞观初年,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突厥人还大举入侵,一直杀到长安城外。李世民不得不自己跑到阵前跟突厥人谈判,给了大量财物后突厥才退兵。后来突厥内乱,再加上贞观年间唐朝国力快速提升,唐军经过多次战争彻底征服了突厥。李世民被突厥尊为天可汗,这才算是有了一点盛世该有的样子。

有趣的是,唐朝和突厥的这段往来还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出家人“唐僧”。

“唐僧”真正的名字叫“玄奘(zàng)”。但“玄奘”也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他的“法名”。因为佛教讲的是“四大皆空”,僧人出家以后要和原来的一切世俗关系断绝,连原来父母给起的姓名都不能用了。但是出家以后也得有个名字便于大家互相称呼啊,所以要另外取“法名”。“玄奘”就是他出家后的法名。我们习惯称他为“唐僧”,是因为他是唐朝最有名的僧人。我们还习惯称他为“唐三藏”。“三藏”是佛教文献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小说《西游记》里的故事就取材于玄奘。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玄奘也没有遇到过吃人的妖精;他也不是去西天取经,而是去了印度。但是,现实中玄奘取经的传奇性和小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现实中的玄奘没有法力无边的孙悟空来保护他。

玄奘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在中国刻苦学习佛法,却感到中国僧人对佛法的解释不能令他满意。佛经不是从印度传来的嘛,玄奘发现,有很多印度的佛经还没有传到中国,还有一些经文在翻译中意思被扭曲了。极度渴求知识的他,决定亲自到印度去把原版的佛经带回来。

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没有护卫,没有后援,没有GPS,甚至在沙漠里连道路都没有,他只能沿着前人留下的骸骨行走。这段路程哪怕在今天都相当危险,在当年更是九死一生。玄奘愿意只身完成这趟旅程,只因为他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知识无法抑制的渴求。

在《西游记》里,唐僧是奉大唐皇帝李世民之命,顶着“御弟”的名号,拿着大唐的国书去取经的。但是在现实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一开始,玄奘向朝廷申请出关。但当时正好是大唐和突厥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西北地区是防御突厥的重点地区,朝廷对边境的出入管理非常严格,玄奘又是个一文不名的小僧人,他的出关文书申请了很久也没申请下来。结果玄奘一咬牙一跺脚,你不让我走我愣走。他干脆在没有出关文书的情况下,私自绕过了边境关卡,偷渡出关。所以真实的玄奘非但不是奉旨出关,而且还是非法出关的,如果被边防军抓住,是会判刑的。实际上玄奘还真的被抓住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僧人,怎么可能斗得过专业的边防军人?幸好那个抓住他的唐朝将领本人也信仰佛教,他深受感动,把玄奘给放了。

因为是非法出关,所以没人愿意跟随玄奘。唯一一名随从到了边境就怂了,不仅临时反悔,还试图抢劫玄奘。

最危险的一段路是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别的旅行者走这趟路,都是结成长长的队伍,有一大堆人作伴,有大量的骆驼运输食水,有专业的向导引路。可是玄奘就一个人,走到一半时唯一的一袋水还撒了。玄奘在缺水的情况下坚持走了好几天,因为饥渴已经意识模糊,他纯粹靠运气找到了一片绿洲,才走出了这片沙漠。

玄奘凭借一双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走到了印度。只凭这一点,他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旅行家。但他的成就不止如此,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

在古代,中国周边的国家在文化上都深受中国影响,尊中国为文化大哥。但是印度不一样,印度文明是自己发展起来的。他们和中国一样,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出去的,在印度看来,其他地方的佛学水平根本不值一提。当时的印度僧人经常把中国称为“边地”,意思是那么偏远一地儿,你们那点佛教知识也就那么回事吧。

结果玄奘到了印度以后,刻苦学习了很多年的佛法,获得了极大的声望。佛教内部是分派别的,当时有一些僧人不同意玄奘的观点,恨不得害死玄奘。玄奘就在当地国王的组织下公开辩论,说谁要能驳倒我一个字,立刻就砍我的头。结果一连十八天,没有一个人敢挑战。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有一美国留学生,跑到北京和中国人辩论《四书五经》,结果还就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他。这水平可就非常惊人了。

等玄奘再回唐朝的时候,已经是名满天下。恰恰就是在他居住印度的这段时间,唐帝国征服了突厥,使得他回国的旅程十分顺利。回国后,玄奘受到了李世民的隆重接见(但还是没有御弟那回事……),他被李世民安排当了京城大寺的住持。从此玄奘花费了毕生精力翻译从印度带来的众多佛经。因为佛学造诣深厚,玄奘翻译的佛经质量很高,直到今天,很多佛经都以他翻译的版本最好。所以玄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旅行家,也是第一流的佛

学家,是难得的文武双修的人才。

降服突厥,这是李世民的武功;玄奘译经,这是李世民的文治。以此为标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达到了高潮,举国上下都是一派繁荣景象。谁知到唐朝灭亡的种子也在此时被埋下了。

这个灭亡的种子,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给唐朝历史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他公然破坏了“嫡(dí)长子继承制”。

什么叫“嫡长子继承制”呢?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很多女性伴侣,但是这些女性的地位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的婚姻制度,可以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但可以有很多“妾”。妻和妾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妻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老婆”,拥有全部的人身权利。妾的身份则相当于奴婢,没有人身权利,可以被随意买卖、赠送、逐出。

妾甚至比她们生的孩子的地位还低。《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就是妾,有一次她训斥自己的孩子,被窗外的王熙凤听见了,王熙凤立刻把赵姨娘骂了一顿:“(你的儿子)现是主子,……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

为什么赵姨娘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能训斥呢?因为赵姨娘的儿子是家里的少爷,赵姨娘却是奴婢,奴婢没有资格训“主子”。

儒家社会最讲究等级秩序,对妻和妾的区分非常严格。在我们的印象里,妻和妾好像都是古代男人的附属品,男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很多朝代都明文禁止丈夫把妻变成妾,或者把妾变成妻,违者判刑。因为这破坏了主仆关系。

皇帝的妻是谁呢?自然是皇后了。其他的各种嫔妃,就相当于“妾”,地位和皇后有着天壤之别。妻和妾所生的孩子地位也截然不同。妻生的孩子,称为“嫡出”,妾生的孩子,称为“庶(shù)出”。嫡出子女的权力要远远大于庶出子女。比如在继承问题上,嫡出的儿子里年龄最大的,拥有最优先的继承权。哪怕嫡长子能力不如其他儿子,甚至是个混混,家业也只能给他,这就叫“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权优先,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继承制度。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皇帝为了废立皇后和群臣打架的事情:皇帝说我想废掉旧皇后立一个新皇后,群臣就不干,天天跟皇帝打架,搞得朝政不稳。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去看这事会很奇怪:皇帝都是君临天下的人了,皇帝最宠爱哪个女人,这种私房事还需要大臣来管吗?皇帝后宫里的事臣子们瞎掺和什么啊?

原因就在于:废立皇后不是皇帝喜欢谁不喜欢谁的小事,而是改变继承顺序的大事。皇后变了,皇位的继承人也改变了,这一变就要动摇国本,大臣们当然不干了。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虽然是嫡出,却不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只要大哥李建成不死,他就不能继承皇位。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用军事政变的手段强行破坏这个制度。他这么做,用现代的话说,他破坏了皇室继承制度的“程序正义”。

什么叫“程序正义”呢?

“程序正义”是相对于“结果正义”来说的。比如我们在马路上抓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丧尽天良啊,太可恨了,我们恨不得狠狠揍他一顿。这个揍他一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结果正义,是一件正确的事。但是它不符合法律上的程序正义,要符合程序正义,我们就要保护这个人贩子的人权,不能打不能骂。哪怕我们亲眼看见他贩卖人口了,在法院审判之前,他也不是罪犯,而是受保护的“嫌疑人”。

在成熟的社会里,程序正义一般要大于结果正义。也就是说,假如法院经过调查,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人贩子的罪行,那我们明知道他是罪犯也得把他放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结果正义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他眼中的“正义”就不同。比如对于我们来说,结果正义是当场打死那个人贩子。但是对于那个人贩子来说呢,他眼中的结果正义是他逍遥法外。假如我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结果正义比其他人的正义更正确,那唯一贯彻这种“正义”的办法只能是暴力。最终会产生一个充满私刑的社会:谁有枪,谁的实力强,就能贯彻自己所相信的正义。这就是一个毫无秩序可言的暴力社会了。

所以,结果正义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唯一能控制、能操作的,只有程序正义。贯彻程序正义,是要人们事先制定一套尽量完善的规则,用这个规则去维护社会秩序。这规则当然会有漏洞,但也总比没有规则、人人都乱来要好。

儒家的礼法规矩非常多。甚至连儿子该怎么跟爸爸说话,说话的时候是站着还是坐着,两只手放在哪儿都有规定。我们可能觉得这些规定很教条,既无聊也无用。那为什么古人几百年来都要推崇儒家礼教呢?这就是因为儒家礼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严格按照这套程序办事,也就等于坚持程序正义,结果不会是最好的,但可以保证是有秩序的。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典型的代表。

乍一看,“嫡长子继承制”很不合理:皇帝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能“立长不立贤”呢,怎么能把国家随便交给一个能力和品格都是未知数的人来管理呢?这国家能好得了吗?

古人用多年的经验证明,嫡长子继承制利大于弊。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假如说“立贤不立长”,理论上挺好,但就像结果正义没有客观标准一样,“贤不贤”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给皇子们以斗争的借口。追求“立贤不立长”,就像追求结果正义的社会一样,最后也会造就一个谁有枪谁就是“正义”的暴力社会。每一次皇权的更替,都会造成全面的宫廷斗争甚至内战,这国家折腾不了几次就完蛋了。

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就是一开始把谁继承皇位这件事给说死了。指着嫡长子对着全国人民说:就是他!就是他!你们谁也甭废话。以“可能会让笨蛋当皇帝”的代价,换取了全国政治的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玄武门之变的危害太大了。李世民给唐朝开了一个破坏程序正义的坏头。他后面的王子王孙们,不少人都不管嫡长子那一套,经常用政变的手段抢夺皇位。他们会指着李世民说:你看,咱们英明神武的老祖宗还这么干过呢!我怎么就不能干?整个唐朝,大部分的皇帝上台都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

李世民到了晚年,自己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李世民原本立嫡长子为太子,但李世民又非常宠爱四子。于是太子惶恐不安,四子蠢蠢欲动,两个儿子展开了皇位斗争。要说太子真不愧是李世民的好儿子,他在竞争失利的时候先是阴谋刺杀竞争者,刺杀不成又策划谋反,企图武装政变,想把李世民一起端了。这哥们等于把玄武门之变来了个有样学样。结果这位太子本事不如老爹,政变在策划阶段就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大为震怒,一气之下什么太子、四子,统统剥夺了继承权,最后把皇位给了最年轻、最老实、从不结党营私的小儿子李治。

说李治“最老实”,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是,这个人有点软弱无能。要是做朋友,他一定是个好人,但是当政治家就能力不够了。

他的软弱,恰恰是武则天当政的关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260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