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连皇帝都不能看的秘密记录 ——佛、道和史学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7-15 17:32:30 0


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以孔孟儒家为正统思想。正因为尊崇儒家,中国古代才可以维持上千年的基本一统。

但儒家也不是万能的。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讨教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却避重就轻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他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搞明白呢,哪顾得上去研究死后的事呢?”《论语》里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说孔子不讨论那些神神鬼鬼的事。

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对于鬼神的世界,儒家不关心也不研究。可是,人类天生惧怕死亡,渴望永存,人又缺乏安全感,总希望能拥有某种超人的能力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为了满足精神上的渴求,人类还需要宗教的安慰。

佛教是在印度诞生的。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类似,古印度也有一段各家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兴起了很多宗教派别。这些教派对世界是什么样的、神仙是什么样的、生死是怎么回事都有不同的解释。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被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的思想家,他结合当时印度各家宗教的教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释迦牟尼像孔子一样,收了很多学生,用一生的时间来传播自己的思想。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学生把他的宗教思想发扬光大,经过一辈一辈学徒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非常复杂、完善的宗教系统,这就是佛教。

佛教因为理论完备,影响力超过了印度其他宗教,而且向印度之外的地区传播。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佛教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并且和儒家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大放异彩。我们今天已经习惯把佛教当成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道教不同,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创始人。道教把老子尊为始祖,这只是后来道教信徒的一厢情愿,老子本人是不知情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宗教文化,比如拜神、念咒、写符、炼丹等,内容比较杂乱,没有特别统一的思想,一般统称为“方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些中国方士借鉴了佛教严密的宗教组织形式,又吸收了各家方术,再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吸收了哲学理论,把这些思想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早期的道教。

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不同。老庄的学术思想,我们可以称为“道家思想”,这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关系不大。比如西汉初期,汉朝政府信奉道家的治国思想,采用“无为之治”,减少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道教”这门宗教是无关的。到了唐玄宗和宋徽宗的时候,这两位皇帝大建道观、开坛做法,他们为了长生祈福而信奉“道教”,在治国方针上,却仍旧采用儒家的思想。

同样是解脱生死,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各不相同。佛教有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世上一切生命死后都会轮回为别的生命。俗话常说“我上辈子一定是欠了你的”,“我们下辈子还在一起”,这里“上辈子”“下辈子”使用的就是轮回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好处是,能给受苦受难的百姓极大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甚至在死亡后还有可能迎来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上存在“因果报应”,人们做什么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一种因果报应观念。这个观念的好处是,它符合人民大众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那些坏人得意、好人吃亏的事时,可以安慰自己说:别看坏人现在得意,那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将来他一定会自食其果的。

佛教的主张是,如果人们能多做善事,多修行佛法,就能轮回往生成更好的生命,甚至可以跳出轮回,成为永存的佛。

佛教认为人一定会死,死后会轮回。道教的观点则不同,道教认为,人有办法可以永生不死。道教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从宇宙到个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道”是永恒的,人们因为愚昧和欲望不能达到“道”的境界。假如遵守道教的一系列修行方式,如学习道教的经典,或者修行类似气功的“吐纳、导引”、类似禁食的“辟谷”,以及服用“仙丹”等,则人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甚至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因为“天”也符合“道”),从而长生不死,成为永恒存在又无所不能的神仙。

当然按照今天科学的观点来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都缺乏科学证据,甚至有不少观点和科学证据相悖。

比如佛教认为我们的世界分为四大洲、大地底下有地狱,现在有了科学的检查手段,发现这些地理知识都是错误的。

再比如,道教主张服用的仙丹中,有一味常用的药物叫“朱砂”。朱砂的真实成分其实是硫化汞,有毒,人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中毒症状。比如小儿服用朱砂后会精神不振,因此被古代医学家认为有“安神”的功效;成人汞中毒后,会出现浑身发热等症状,因此被炼丹者当作仙丹,认为能增强“阳气”。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位皇帝都是因为服用“仙丹”中毒而死的。

但另一方面,佛道两教的很多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宗教理论对哲学研究很有启发意义。道教钻研气功、炼丹的行为可以看成古人对医学、化学的可贵探索,只是因为技术水平的局限,得出了不少错误的结论。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都知道佛、道、儒三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其实,还有一门学问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亚于以上三家,这就是史学。

前面说过,一个人出生时所有的知识都是零。人类之所以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靠的是文字记录。统治者的治国之术能够不断累积进步,靠的就是历史记录了。

中国古人记录历史的首要目的,是给帝王统治国家提供借鉴,所以宋代司马光所写的史书巨著被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借鉴往事,有助于治理国家的著作”。

正因为有了良好的史学传统,中国人才能在王莽那样的“试错”中不断吸取教训,让政治制度不断完善,避免重复犯错,最终形成了一套极为稳定的统治模式。

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从古人的历史著作中获益。因为历史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试错,也是对人生的试错。人性亘古不变,历史中发生的那些事件在今天相同的条件下仍旧可以发生,所以我们可以从繁多的历史事件中观察人性,洞悉人们在各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很多人生教训我们不需要亲自尝试,可以直接从历史事件中学到,因此我们可以比那些不读历史的人用更低的成本快速成熟。

中国记录历史的传统从《左传》开始,到司马迁的《史记》正式定型。司马迁为中国史学定下了很多良好的规范,不少规范被执行了上千年。

规范之一,是由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写史方法。中国的史书主要有两种形式:“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年一年、一月一月地记录历史事件,《左传》和《资治通鉴》都属于这种形式。

“纪传体”主要以人为单位,把一个人的一生写成一篇文章。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是讲秦始皇一辈子的事,《史记??高祖本纪》就是讲刘邦一辈子的事。我们俗称的“正史”《二十四史》,采用的都是纪传体。

编年体和纪传体各有优缺点。刚入门读历史的时候,最好读纪传体。纪传体都是有头有尾的一篇篇故事,前因后果写得很清楚,看纪传体就和看小说一样,可以让我们快速建立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印象,总结他的得失。

等到详细研究历史的时候,就需要编年体了。借助编年体,才能知道某件大事发生时,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编年体把所有历史人物都打通到同一条时间线里,便于抓住历史的大脉络。反之,如果初学者上来就读编年体的话,会感到极为枯燥,因为好几件事情都混合在同一个月份里,又没头又没尾的,常常会看得莫名其妙。

简而言之,纪传体更适合初学者,编年体更适合历史专家。前面说了,传统的史书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借鉴,统治者又不是历史专家,当然是故事性强的纪传体更适合他们。因此纪传体成为中国史书的主流。我们现在的很多历史普及书籍,都是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也可以看作是变相的纪传体。

除了人物的传记外,《史记》还适当兼顾了其他内容。《史记》里一部分内容叫作“书”,“书”记录的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个领域的情况。如其中的《河渠书》,就是专门记录水利方面的事,相当于是一部独立的“水利史”。为了后人查阅方便,《史记》还有一部分叫作“表”,就是历史大事年表,它像是一个简略版的编年体提纲,以弥补纪传体的不足。

《史记》的结构设计非常完善,因此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二十四史》基本都是按照《史记》的结构来写的。

《史记》的另一个优点是文字优美、内容真实。甲骨文记录了商周时的很多珍贵史料,但是在清朝末年才被发现,清朝之前的人们都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司马迁在没有看过甲骨文的情况下,在《史记》中对商周的记述大体上都和甲骨文资料吻合,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考证水平非常高。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史学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历史记录。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朝廷就有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从晋朝开始,还有专门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史官,他们所记录的内容被称为《起居注》。《起居注》是皇室的第一手资料,内容非常详细,史学价值极大。

更了不起的是,中国很早就有“政治不得干涉历史记录”的史学精神。皇帝对于天下百姓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不允许看自己的《起居注》,为的是避免皇帝随意篡改史书。如果皇帝非要看,会受到大臣的集体反对,也会受到后人的谴责。当然,历史上还是有一些皇帝违反了这条禁令,但单单这条传统的存在,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因为司马迁等历史学家们所开创的史学传统,中国的历史记录是世界上最为完备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260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