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铁血后三国——杨坚建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3:26:21 0


郑译把他的想法一说,刘昉当即表示赞成。

随后两人又联络了御史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韦(读pì)、御正下士皇甫绩,一起找到了杨坚。

杨坚却坚决不肯接受——幸福来得太过突然,总是让人难以相信,到底是躺着也中奖,还是躺着也中枪,他一时难以贸然确定。

柳裘忙说,时不可再,机不可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隋国公您要早定大计!

刘昉则更急:你如果肯干,就马上答应;否则,我就自己干了!

杨坚被说动了——是啊,这么百年难遇千载难逢一万年苦苦修行修来的好机会,他怎么能错过呢?

如果错过了,他一定会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样后悔莫及:曾经有一个大好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说三个字,我愿意……

扯远了,回到正题。

之后,杨坚便跟着他们一起进宫,对外宣称是去探望天元皇帝的病情。

当天,宇文赟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

刘昉、郑译等人封锁了消息,秘不发丧。

随后,他们以宇文赟的名义起草了诏书,任命杨坚为总知兵马事(大致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让颜之仪一起署名。

颜之仪坚决不肯,他厉声说道:先帝驾崩,嗣子年幼,担当顾命重任的应该是宗室亲王,怎么可以把权柄给外人呢?我宁可死,也不能对不起先帝!

见他意见如此坚决,刘昉也就跟懒得跟他多费口舌,找人代签了事。

就这样,杨坚掌握了京城所有禁卫军的指挥权。

接下来,杨坚把目标瞄准了对自己潜在威胁最大的五个人,也就是宇文赟的五个叔叔: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这五人既是皇族,又年富力强,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旦他们在外拥兵作乱,那麻烦可就大了。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把他们全都召到京城来,便仍然以宇文赟的名义下诏,以赵王的女儿千金公主即将远嫁突厥(这是前一年就定下来的)为名,请五王回京观礼。

这理由合情合理,五王毫不怀疑就回来了。

杨坚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他的官职。

刘昉等人提出的方案是,让杨坚做大冢宰,刘昉任小冢宰,郑译为大司马。

自宇文护死后,大冢宰一职的权力就大不如前,而刘昉、郑译一个想当自己的副手,一个想掌握兵权,这不是想架空自己吗?

这样的安排,杨坚当然是不满意的。

怎么办?

为他解决这个难题的是时任御正下大夫的李德林。

自从宇文邕死后,李德林就从国宝级的贤人,变成了垃圾级的闲人,一直郁郁不得志。

而杨坚却在刚得到要自己辅政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李德林:朝廷赐令我总掌国事,责任重大,您一定要帮我。

李德林怀才等遇多年,如今终于遇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仿佛被困浅滩的鲸鱼一下子看见了通向大海的入口,他激动万分,当即答应:愿以死奉公!

现在,杨坚遇到了麻烦,自然要听李德林的意见。

李德林说,要想让大家心服,您的职务必须是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缺一不可!至于,刘昉、郑译,一个做丞相府长史,一个做丞相府司马!

杨坚遂依此而行。

刘昉、郑译当然是不乐意的,本来他们想和杨坚平起平坐,现在呢,却只能帮人家打工。然而如今杨坚已掌握兵权,羽翼已丰,相比之下,他们实力有限,根本不具备和杨坚抗衡的能力。

愿望很牛逼,现实很苦逼。对于杨坚的决定,他们除了接受,忍受,承受,逆来顺受,剩下的也就只能是怪自己自作自受!

一切安排妥当后,公元580年五月廿三日,杨坚才正式为宇文赟发丧,随后,按照所谓的遗诏,杨坚被任命为假黄钺、左丞相,汉王宇文赞(宇文邕的次子)则被任命为右丞相,当然他这个右丞相,只是挂名而已。

六月初,宇文招等五王相继回到了长安,然而此时杨坚早已控制了局势,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不,已经煮成爆米花了。

他们心中再不甘,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杨坚的安排;也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只能无奈地叹息: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真正让杨坚担心的是各地的诸侯,尤其是时任相州总管的蜀国公尉迟迥。

尉迟迥是北周创始人宇文泰的外甥,时年已经六十五岁,无论资历、名望还是战功,比起杨坚,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实力更是不容小觑——他占有相州、冀州、瀛州、沧州等河北九个州,加上其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所统的青州、齐州等五个州,几乎相当于原先的大半个北齐!

杨坚把他当作心腹大患,他下令征召尉迟迥入朝,同时任命老将韦孝宽为新任相州总管接替他。

尉迟迥对杨坚本来就不服气,觉得这家伙除了下巴长度以外,几乎没有那一项能超得过自己。现在杨坚又要夺他的权,他当然不可能接受,便决心造反,不过表面上他依然不动声色,还派部将贺兰贵去迎接韦孝宽。

尉迟迥打算把韦孝宽诱骗到邺城,第一选择是拉拢他,即使万一拉拢不成,便杀了他,绝不能让他被杨坚所用。

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贺兰贵接到了韦孝宽,一番交谈下来,韦孝宽察觉到了异样,便想办法把贺兰贵打发走,又故意称病,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同时派人去邺城打探消息。

几天后,韦孝宽又碰到了他的侄子韦艺,韦艺时任魏郡太守,是尉迟迥的铁杆心腹,也是奉命前来接他的。

韦孝宽向他打探情况,开始韦艺还想骗他,但在韦孝宽面前耍花招,就仿佛是用草绳拉飞机一样——完全是徒劳,最后韦艺只好如实相告。

韦孝宽闻讯大惊,连忙带着韦艺返回长安,每到一个驿站,就将驿站所有的马匹带走,并且吩咐说,蜀国公的人马上就到,请准备好酒好菜,一定要好好伺候,不醉不休,否则军法从事。

果然,他们前脚刚走,尉迟迥就派大将梁子康带着数百名骑兵追来了。然而每到一个驿站,他们就被拉住了:您要不喝酒,就没当我是朋友!喝少了还不行: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

盛情难却,梁子康再急也只能陪他们喝几盅,等好不容易喝完了,又找不到可以替换的马,只能骑着疲惫不堪的马继续赶路。

人是醉的,马是累的,虽然当时没有查酒驾的,但想要跑快也是不可能的,要追上韦孝宽更是做梦也别想的。

就这样,韦孝宽平安地回到了长安。

现在,尉迟迥的阴谋算是彻底暴露了,于是他马上杀了杨坚派来的使节,联合自己的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奉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为主(其实这是尉迟迥的一大败笔,为什么?自己想),正式起兵造反。

杨坚马上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杨素、宇文述、李询等人前往讨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过多久,郧州(治所今湖北郧县)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也先后起兵,响应尉迟迥。

杨坚连忙分派柱国王谊和梁睿前去讨伐。

三方叛乱,四面受敌,刚刚掌权的杨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杨坚现在最担心的是并州总管李穆。

七十一岁的李穆是此时硕果仅存的北周开国元勋,资历比尉迟迥还老,地位则和杨坚、尉迟迥相当(三人都是四辅臣之一),他控制下的并州又是兵精粮足,其实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司马消难和王谦。

李穆的态度至关重要,就像两个男人追求同一个女人,丈母娘的态度至关重要一样——她支持谁,谁就更有胜算。

杨坚派心腹柳裘和李穆之子李浑前去安抚李穆。

同一时间,尉迟迥也派了使者去晋阳拉拢他。

李穆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杨坚一边,他毫不犹豫地把尉迟迥的使者抓了起来送到长安。

不仅如此,他还给杨坚送去了一个熨斗和一条十三环金带,熨斗意味着熨平天下,十三环金带是天子才能使用的器物,其意义不言自明。

李穆的表态让杨坚松了一口气。

然而,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个让他更不安的消息,军中有人向他报告说,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三人可能与尉迟迥暗中有往来,军中人心不稳。

杨坚急忙召集下属商议,打算另派将领替代三人。

李德林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可。目前情况未明,人心未定,如果您这样做,摆明了就是不信任他们,也许他们就真的会叛逃到尉迟迥那边。如果您把他们抓起来,前线就会人人自危。况且临阵易将,向来就是兵家大忌。在我看来,您不如派一位心腹去军中担任监军,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

杨坚这才恍然大悟:如果不是你提醒,差点坏了大事!

可是,派谁去当这个监军呢?

杨坚先后找到了刘昉和郑译。

两人都推辞了。

刘昉的理由很充足:我从来没打过仗,胆子又小,看见只蟑螂,就得连做三个月噩梦,这要是上了战场,自己吓死了是小事,耽误了丞相您的大事,我就是在九泉之下也难以安心啊……

郑译的理由也很充分:我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各种不好,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病关节病妇科病前列腺也有问题,内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杨坚很失望,这两个靠马屁起家的人,关键时刻就是个屁。

正在他犯愁之际,丞相府司录(相府负责书写公文的僚属)高颎站了出来:我愿意去。

高颎的父亲本是独孤信的下属,独孤信死后,他们一家和杨坚妻子独孤伽罗依然有往来,所以杨坚对高颎的才干十分了解,他受命辅政后便马上延揽此前默默无闻的高颎,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人心,关键时刻,高颎的挺身而出,让他彻底赢得了杨坚的信任。

随后高颎派人告知他母亲,自己连家也没回就出发了,日夜兼行,很快就赶到了前线。

此时,韦孝宽的大军正驻扎在武陟(今河南武陟)沁水(黄河的支流)的西岸,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率领的叛军则在沁水东岸,时值汛季,沁水暴涨,两军谁也无法过河,只好隔河对峙。

高颎到达后,经过和韦孝宽的商议,北周军开始在河上架浮桥,准备强渡沁水。

尉迟惇则在上游放下火筏,顺流而下,想要以此烧毁施工中的浮桥。

然而高颎早有防备,他在浮桥前面的河道里修筑了很多土堆,挡住了所有的火筏。

浮桥终于顺利建成,北周军随即开始渡河。

尉迟惇下令让部队稍稍后退,打算“半渡而击之”——等对方部队过河到一半时再进行攻击。

然而尉迟惇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一退,却被韦孝宽找到了可乘之机。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就能撬动地球;给韦孝宽一丝机会,他就能扭转乾坤!

在对方后退的短暂时间里,韦孝宽命令部队擂鼓奋进,以最快的速度冲过浮桥,没等叛军重新布好阵,北周军的前锋部队就已经如潮水一般冲到了他们的面前。

叛军猝不及防,很快被分割成几段,首尾不能相顾,乱成一团。

与此同时,对岸的高颎则指挥北周军后续部队继续全速前进,没过多久就全军过了河。

随后高颎一把火烧掉了浮桥。

失去了退路的北周军只能奋勇向前,全力拼杀,叛军很快就被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最终叛军全军溃散,尉迟惇单骑逃回邺城。

随后,韦孝宽乘胜东进,直趋邺城。

尉迟迥没有固守城池,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主动出击。

他亲自出马,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尉迟惇、尉迟佑和麾下13万大军倾巢而出,背城列阵,迎战韦孝宽。

尉迟勤也从青州赶来助战。

尉迟迥全身披挂,骑着白马,手持大槊,出现在叛军的最前面,银髯飘飘,目光炯炯,英姿勃勃,威风凛凛,风华虽不正茂,风采依然还在。

他的身后是一万名头戴绿帽(这个让人难以理解,难道他们的老婆都有内什么遇)、身穿锦袄的精锐,这些人都是他从关中带来的,战斗力极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号称黄龙兵(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当年和士开喝过的黄龙汤)。

一场大战就此爆发。

尉迟迥是百战老将,向来以骁勇闻名,如今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仍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阵。

他麾下的黄龙兵则紧随其后。

北周军一时抵挡不住如此凌厉的攻势,连连败退。

关键时刻,北周大将宇文忻站了出来,正是他的举动,彻底扭转了战局。

宇文忻的观察能力和那些星探一样——极为敏锐。

不同的是,星探善于在千万人中找到最有潜质的美女,他擅长在千军万马中找到对方最最致命的漏洞。

他发现的漏洞其实和尉迟迥没有多大关系——是在叛军侧后方看热闹的数万名邺城百姓。

为什么战场上居然有这么多百姓呢?

只要想想每次街头打架都会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你就应该晓得,这一点也不奇怪。

百姓们以为离得远远的,又只是围观,只看看不说话,应该很安全。

然而他们错了。

宇文忻竟然命令部下向他们放箭。

这些百姓哪里想到会有这样的危险?

他们顿时一哄而散,四散奔逃,践踏声、惨叫声不绝于耳。

宇文忻乘机命人四处大喊:贼军败了!

听到这样的话,看到那些仓皇败退的人,北周军以为敌人的后军真的败了,于是士气复振。

叛军看到后方一片混乱,也同样以为自己的后军遭到了袭击,顿时丧失了斗志——快逃,再不逃,后路就要被切断了!

满血复活的北周军VS只想逃命的叛军,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叛军大败,尉迟迥率残兵退守邺城。

但兵败如山倒,在这种情况下,邺城怎么可能守得住?

很快,北周军就破城而入,尉迟迥登上城楼,射死数人后,无奈拔剑自刎。

尉迟迥的叛乱就此被平定,从他起兵到败亡,只有短短68天。

这一战,也是韦孝宽一生的最后一战,三个多月后,他就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二岁。

韦孝宽不愧为绝世名将。

玉壁一战,让一代枭雄高欢饮恨而死,让他名震天下;

他用反间计除掉劲敌斛律光,为周武帝宇文邕灭齐扫除了障碍;

他提出的《平齐三策》,为统一北方指明了方向;

他率军平定尉迟迥,为隋朝的建立、汉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韦孝宽,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这一战以后,杨坚下令把邺城焚毁。

邺城,这座在魏晋南北朝风云一时的著名古都,从此彻底湮没在了荒草之中。

两个月后,郧州的司马消难和益州的王谦也先后被北周军击败,司马消难投奔陈朝,王谦兵败被杀,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下属,当年北齐的宠臣高阿那肱。

在平叛的同时,杨坚还干了不少其他的事情。

这年六月,他派汝南公宇文神庆、司卫上士长孙晟等人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完婚,与突厥交好,并通过贿赂佗钵可汗,把高绍义抓了回来,流放到蜀地。

这段时间,他与以五王为代表的北周宗室亲王的矛盾也趋于白热化。

宇文氏皇族对于杨坚的专权极为不满,杨坚对此也心知肚明,五王到长安没几天,他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杀掉了毕王宇文贤。

宇文贤是北周明帝宇文毓之子,时任雍州牧,京城长安就在其管辖之下,他年轻气盛,对杨坚很不服气。

很快,有人告发宇文贤密谋造反,杨坚马上把宇文贤及其儿子斩首。

显然,杨坚的目标是杀鸡儆猴——五王,你们给我老实点。

但无论如何,赵陈越代滕这五王的存在,让杨坚一直感到如芒刺在背,他时刻都在想着这五个人:赵陈越代滕,早晨越蛋疼,造成越蛋疼,造成要蛋疼,蛋疼要趁早……

他越想越蛋疼,越想越难受。

他觉得五王就像五个潜伏在自己身体里的恶性肿瘤,随时都可能会爆发并置自己于死地。

他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五个毒瘤,尽快,马上,立刻,rightnow,atonce……

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580年七月,赵王宇文招想暗杀杨坚,在家中埋伏了武士,邀请杨坚赴宴。

杨坚生怕对方在食物中下毒,特意带着酒菜前往。

到了宇文招家里,杨坚的随从都被挡在外面,只有他的堂弟杨弘和大将军元胄两人陪他进去。

宇文招对杨坚非常亲热,亲自用佩刀切瓜,再用刀插着瓜,一直送到杨坚口中(有基情?),想借机刺杀杨坚。

元胄警惕性很高,察觉到了宇文招的阴谋,连忙对杨坚说,相府有事,您该回去了!

杨坚没听他的话。

宇文招厉声呵斥元胄:我和丞相有要事相商,你在这干什么?还不退下,一边凉快去。

但元胄没理他,而是持刀站在杨坚身边护卫。

有元胄在旁边护着,宇文招觉得自己用佩刀刺杀杨坚是不可能了,便假装酒喝多了要出去呕吐,想到后面去叫伏兵。

但元胄拦住了他,坚决不让他走。

宇文招急了,又说自己口渴,叫元胄去给他倒水,想以此支开元胄。

但元胄却理都不理他,站在那儿不动。

场面异常尴尬,异常紧张。

这时,滕王宇文逌来了,杨坚起身到门口去迎接,元胄悄悄对他说,情况不对,快走!

杨坚还是没走,依旧返回屋内坐下。

过了一段时间,元胄听到身后传来武士穿戴盔甲的声音,也不管杨坚同意不同意,强行把杨坚拉起来就往外跑。

宇文招连忙起来追赶,却被元胄用身体把大门堵得严严实实(这家伙一定是个胖子,如果生活在现代,去踢足球的话,肯定是世界第一门将),根本无法出去,只能在那里干瞪眼。

杨坚就这样侥幸逃过了一劫。

几天后,杨坚就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及其全家。

这件事在《隋书·高祖纪》《周书·宇文招传》《隋书·元胄传》以及《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然而却破绽百出,让人觉得如果相信实在是有辱智商。

为什么这件事中出现的是赵王和滕王,杀的却是赵王和越王?

宇文招有那么傻吗?——明明埋伏了人,还要靠自己出去叫,就不能发个指令比如摔杯为号什么的?元胄一个人堵在门口,他就老老实实地看着杨坚走?家里埋伏了这么多人是干什么的?……

这哪里像是那个久经沙场的宇文招,根本就是我们村那个三十岁还尿床的傻蛋!

杨坚会这么毫无防备没心没肺吗?——宇文招要杀他,谁都看得出来,他怎么就看不出来?

这哪里是杨坚,根本就是唐僧!

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结果是:坚诬招与越王盛谋反,皆杀之,及其诸子。

这个“诬”字,也许说明了一切。

三个月后,杨坚又先后杀掉了其余的三王——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以及他们所有的儿子。

至此,五王全部被族灭,叛乱全部被平定,北周国内再也没有人能和杨坚相抗衡了,也再也没有人敢和杨坚相抗衡了。

公元580年十二月,杨坚被加封为隋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加九锡。

581年二月十四日,41岁的杨坚接受北周静帝宇文衍的禅让,正式即位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八个月前,杨坚还是个受人摆布的臣子,八个月后,他成了主宰世界的天子;

八个月前,他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随时有生命危险,八个月后,他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手中有权力无限!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穷的变数,无尽的可能。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会遇见谁。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折。

命运是最厉害的魔术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把绝望变成希望,把暗淡变成辉煌。

就像杨坚一样。

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

杨坚刚一上台,就给北方大地带来了两股清风:

一是恢复汉姓。杨坚被封隋王的时候,他就以北周静帝的名义下令,所有在宇文泰时期改鲜卑姓氏的人一律恢复汉姓。

二是恢复汉制。杨坚登基的当天,他就废除了北周的官制,改从汉、魏旧制。大冢宰、大前疑之类的称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则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此外,杨坚还设置了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其中前三省尤为重要,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尚书省又下设吏、礼、兵、工、都官、度支六部,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三省六部制。

可以说,正是杨坚,这个自西晋灭亡近三百年来,第一个掌握北中国最高权力的汉人,带来了汉民族的全面复兴,带来了汉文化的全面复兴!

在隋朝建立仅仅半个月后,杨坚接受内史监虞庆则的建议,把北周皇族的男丁全部诛杀,退位的北周静帝宇文衍也在不久后遇害。

至此,宇文泰所有的子孙,甚至包括宇文宗族的所有子孙,全都不复存在,无一幸免。

可怜宇文泰、宇文邕殚精竭虑建功立业,为子孙留下了这么大的家业,导致的结局却是全族被诛灭!

即位后的杨坚重用高颎、苏威等贤臣,励精图治,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

正当杨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时候,北方边境开始不太平了。

从公元581年十二月开始,突厥沙钵略可汗多次率军入侵。

隋军奋起反击,屡次击退突厥的进攻。

与此同时,杨坚采纳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离间突厥各部的关系,使沙钵略和其他各部的首领之间离心离德,自相残杀,最终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集团。

584年九月,内外交困的沙钵略可汗被迫向隋朝求和,其妻千金公主(宇文招之女)也要求改姓杨,认杨坚为父。

杨坚同意了,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难道意思是她大义灭亲,居然认自己的杀父仇人为父?)。

北边终于安宁了,杨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南边。

南方的陈国这几年情况如何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