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吴宫风雨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1:32:38 0


西晋朝廷的内部问题虽然很严重,但是司马炎心中始终有一个宏伟的目标——灭吴。在司马炎看来,灭吴是基本国策,完成天下一统、四海归一是大晋利益之所在,是天命之所归,但是灭吴绝对是一项大工程。

也许有人觉得,西晋朝廷对吴国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灭吴又有何难?但自古以来,剿灭南方政权看似容易,其实要满足许多条件。

对于西晋来说,这些条件都在逐渐成熟。

第一,占领荆襄,早在曹魏时期,荆襄地区的重要据点——襄阳就已经落入曹魏的手中;第二,夺取巴蜀,在司马昭时期,巴蜀地区也落入了曹魏手中;第三,要有得力战将统领,如羊祜、杜预、王濬等;第四,东吴朝廷内乱,掌权者昏庸。

让我们来看看东吴是如何为西晋的统一创建条件的。

自从孙权死后,整个东吴政权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内斗。

先是诸葛恪作为太傅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后来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被张特击溃,以致人心尽失。但诸葛恪败军回国之后,反而更加跋扈,与孙氏宗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结果孙峻在宴会之时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掌握了军政大权。实际上,这是士族和孙氏宗室的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结果。

在这次斗争之后,东吴的士族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再也无力与孙氏单独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孙峻极度膨胀,他任用亲信统率禁军,大肆残杀异己,使得东吴国力受损,日趋衰落。

孙峻死后,孙綝继承了他的权力,跋扈日盛,甚至形成了篡位之势。他们俨然成了东吴内部的司马氏,孙峻、孙綝兄弟没有司马师、司马昭的能力,却有和他们一样的野心。

淮南二叛时,孙峻掌权,毌丘俭请求支援,结果,毌丘俭直到死,都没看到东吴的一兵一卒。

淮南三叛时,孙綝执政,首先是诸葛诞求援之后,名将朱异率领三万吴军进攻,因为军中缺粮,于是引兵撤退,结果孙綝趁机杀了朱异,然后命令弟弟孙恩虚张声势,自己则退回了都城建业(今南京)。寿春城因此军心大乱,最后四分五裂,东吴就此丧失了唯一一次问鼎中原的机会。

寿春战役的失败,尤其是擅杀名将朱异,导致东吴官员极为不满,整个东吴弥漫着对孙綝的怨恨和反叛情绪,甚至连东吴勋贵朱然之子朱绩都萌生了反意,密谋联合蜀汉接管东吴,消灭孙綝。《三国志》称:“孙綝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

人混到这个份儿上,确实也就离死不远了。不过孙綝还做了一件让他必死无疑的事情——废立。

当时的东吴小皇帝孙亮是非常聪慧的,当孙綝在外征讨之时已经开始掌握权力,而且当时东吴宗室并不支持孙綝,以公主孙鲁班为代表的帝党势力也是非常庞大,完全可以和孙綝抗衡。面对日益跋扈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的孙綝,孙亮忍不住了。

可惜的是,孙亮虽然很聪明,毕竟才十五岁,能依靠的主要力量仅是自己的皇后全氏一族。

全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孙亮的岳丈全尚,虽然当时他官位不高,因是国丈,很有号召力。孙亮见孙綝日渐跋扈专权,明显威胁到了自己,于是决心废黜孙綝,彻底夺回权力。孙亮当时已经联合了全氏一族和将军刘承,打算杀死孙綝。这个计划其实是可行的,但孙亮将计划告知了全尚的儿子全纪,谁料全纪将这个计划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全尚,全尚居然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孙峻的姐姐、孙綝的堂姐孙氏。

孙氏一听皇帝要杀自己的堂弟,赶紧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孙綝,孙綝顿时大惊失色,连夜带兵回到建业抓捕了全氏一族,并宣布要废立皇帝。

事实上,吴国内斗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上述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孙权时期。在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政治屠杀被称为“南鲁党争”。如果不了解南鲁党争的历史,就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怎么登上政治舞台的。关于这个故事,还要从遥远的正始年间说起。

南鲁党争实际上是三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党争,几乎毁灭了整个东吴朝廷。

三国时期,除了蜀汉没有发生过立太子的斗争之外,曹魏和东吴都发生过旷日持久的立嗣之争,这三家之中尤其以东吴最为严重,危害最大。

孙权步入晚年,整个东吴上下心知肚明,大帝已经是命不久矣,关于这个位置的继承人大家也是各怀鬼胎,大致分成了两派:太子党和鲁王党。

太子孙和看上去是个不错的太子,为人低调,算是一位比较恭顺的太子,也相当本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权的儿子中盯着太子这个位置的可是不少。鲁王孙霸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代表。

大凡能威胁太子地位的人基本是差不多的。孙霸是孙和的同母弟弟,孙权非常宠爱孙霸,当年立孙和为太子之时就让孙霸和他处于同等地位,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孙霸的能力很强,为了谋取太子之位,他广结党羽,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这股势力不仅包括东吴朝廷的许多官员,还包括对孙权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公主孙鲁班。

从表面上看,这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斗争,但是实际上这也是后宫之间的斗争。太子孙和的母亲是王夫人,公主孙鲁育和孙鲁班的母亲是皇后步练师,也就是说,王夫人实际上站在两位公主的对立面,但是两位公主在支持谁当太子的问题上却存在分歧,孙鲁育支持太子孙和,孙鲁班则支持鲁王孙霸。

她们是一母同胞,本当同气连枝,姐妹同心,但是,政治斗争没有父子,更没有姐妹,只有胜败,所争夺的也只有权力。

一母所生的两位公主尚且如此,那朝堂之中的分歧就更为严重。朝中大臣分为两派,除陆逊、顾谭和吾粲之外,朝中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施绩、尚书丁密等也都支持太子,但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吕据和中书令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这包括了东吴所有的豪门大族,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继承人的风波,而是一场整个士族集团对东吴权力的争夺战。

当时东吴四大家族陆、顾、朱、张(暂时不分排名)几乎控制了整个东吴的权力系统,陆逊一门两相;张昭掌握东吴内政长达数十年,家族子弟遍布朝堂;顾雍也长时间作为东吴丞相掌握权力;朱家更是皇亲国戚,公主孙鲁育嫁给了丞相朱据,朱氏一族也是如日中天。

这里的张氏一族和吴中四姓的张氏一族并不是同一个,后者指的是以张温为代表的三支张姓氏族,势力也很大,也支持太子孙和。

这四家不仅掌控内政,最关键的是,他们控制着东吴的军队。这些大家族“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孙权死后,魏国邓艾就曾向司马师说:“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根据《三国志》记载,四大豪门中朱家的朱桓有“部曲万口”。

东吴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但是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世袭所领之兵来自私家部曲和吴主授兵、给兵,东吴将领所领军队有世袭领兵权,无所有权,故领军将领死后如无子弟或子弟有罪不得赦免时,东吴政权可将其世袭所领的军队收回。东吴将领所领世袭之兵占东吴军队总数的比例目前无法考证,但估计很大。《三国志·孙皓传》记载:“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陆逊死后,其子陆抗领其父部众五千。东吴的这些豪门将领往往集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与曹魏的错役制不同,由于东吴采用世袭领兵制,将领对士兵有很强的控制力,所以士兵家属可以随军。东吴只需将领军将领的家属作为人质就可以控制军队,而不必像曹魏那样将士兵家属作为人质。孙权就曾讥讽曹魏的错役制“及离闲人骨肉,以为酷耳”。其实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东吴在施行世袭领兵制、授兵制的同时还施行奉邑、复客制度。在授兵的同时还划定军赋食邑,赐赏有功将领私属佃客,如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

正是有了这些制度,东吴将领才非常热衷攻打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因为不但可以扩充兵源,还可以增加奉邑和私人佃户,扩大家族势力。

东吴的这四大家族不仅仅是政治集团,更是军事集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帝位之争中,这四大家族统统站在了太子一边。站在鲁王一边的则是全氏、吕氏这些新兴门阀。

东吴的这种这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直到一个叫作侯景的人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只是,他用了一种恐怖的方式。

南鲁党争既是两位皇子之间的太子之争,也是两位公主之间的后宫之争,还是新兴门阀和老门阀之间的权势之争。

242年,吴赤乌五年,曹魏正始三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宣告了这场斗争的正式开始。

同年,孙霸被封为鲁王,但仍居于宫殿中,等第与品级并未与太子区分。顾潭等人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王爷应在礼制上有所区分,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在有自己的势力后,欲除之而后快,取而代之。

孙权最宠爱自己的两个公主——孙鲁育和孙鲁班,所以这两位公主对孙权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孙鲁班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祭祀,太子妃之叔张休的住所恰好靠近宗庙,他便邀请孙和到家中,不料被全公主派去监视的人看到。于是全公主就对孙权说,孙和没去宗庙,而是去了太子妃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地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心中郁闷,突然去世,孙权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在孙权看来,太子孙和去张休处的行为意味着——谋划自己死后如何接管权力。因为张休是张昭之子,是太子妃的叔父,是东吴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他认为太子眼里根本就没有他这个父亲,只有权力,太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取代他登上帝位了。

但是,他眼里不同样也没有这个儿子吗?孙权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谋略。他是三国之中最擅长平衡的男人。对外,当曹操强大的时候,他和刘备联合,当刘备强大的时候,他和曹操联合,孙权一直是两方争取的对象。对内,他年少执政经验不足,只能重用新人打压江东老臣,但是他也用江东老臣制衡新人。他广泛结下姻亲,使得整个江东形成了完整的血缘纽带,这种血缘羁绊远远超越蜀汉和曹魏。三国之中,蜀汉靠忠,曹魏靠才,东吴靠的是亲戚。

但是,孙权也深知,这些门阀大族已经对他构成了威胁,自己在世的时候尚能控制他们,等到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很难控制他们,甚至有可能被他们控制。孙权最怕的就是江东基业丧于己手,虽然他怕太子在自己死前就逼宫夺位,但他更怕太子借助这些豪门大族之手登位,将来必定受制于人,而且站在太子背后的四大家族每一家都具有挑战皇权的实力,如果这些人将来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必须削弱这些门阀大族的力量,这是他最后的使命。

表面上来看,孙权被孙鲁班利用,开启了南鲁党争,但实际上,孙权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开始了他新一轮血腥的政治平衡。那个看上去即将不久于世的老人,已经准备让江东大族们给自己殉葬了。接下来,等待金陵城的是一轮又一轮血腥的政治绞杀战。

自从太庙事件之后,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孙权秘密召见了名士杨竺,杨竺是鲁王一党的中坚力量。孙权屏退左右,故意问道:“你觉得鲁王才能如何?”杨竺是鲁王一党,自然心领神会:“鲁王殿下英明神武,有陛下的风范啊!”孙权默默地表示:“是到了换人的时候了。”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床下还藏着一个人,那人是太子的密探。太子闻知此事更加惊慌了。前朝汉景帝时期栗姬曾权重一时,她儿子刘荣一度成为太子,但是因为在景帝生病之时骄矜自傲,触怒了景帝,导致自己失宠、儿子被废,现在,孙和面临着和刘荣一样的情况。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太子孙和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找人求情。在当前的情势之下,只有一个人能挽救他了,这个人便是陆逊。

陆逊,字伯言,东吴丞相。在《三国志》中,只有两个臣子是单独列传的,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将星闪耀,但遍观天下,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确实不多,陆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陆逊年少就享有盛名,是江东著名的青年才俊,他本来只是一介书生,要是在太平盛世估计能成为治世贤臣,但是命运将他推向了江东,推向了乱世。

建安八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孙权的幕府,开始了他超凡的一生。

他初出茅庐就扫平鄱阳贼寇,斩首数千,一举铲除了东吴后方的一个大患。建安二十四年,他协助吕蒙迷惑关羽成功夺取蜀汉的荆州地区,并且擒杀关羽,改变了三国形势,避免了刘备坐大一统三国的局面出现。夷陵之战,面对来势汹汹、欲报荆州之仇的刘备,他故意示弱,使刘备进退不得,让蜀军疲惫不堪,最后火烧连营大破刘备,蜀汉由此彻底丧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石亭之战,陆逊审时度势,大破曹休,一举消灭曹军万余人,缴获无算,从此曹魏数年之内不敢南顾,名将曹休也因此忧愤而死。

他的战绩在三国历史上罕有匹敌。

在他的任内,百姓殷实,人民富足,他治国以黄老之术,不轻易耗费民力,使得东吴人民生活宽裕,更为难得的是,他很清廉。

陆逊性格宽厚。会稽太守淳于式弹劾他在任上滥用民力,其实他只是收编山越部族入伍而已,但是陆逊得知之后却能理解淳于式的用心,让孙权不要怪罪于他。他是真正的君子,温润如玉。

陆逊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温柔,他刚毅,他善于审时度势,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明白他人的用心,明白他人的苦衷,他懂得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能总是依靠强权压制别人,要讲道理,要懂得以德服人。

孙权曾问他:“诸将不服约束,为何不上书告知?”

陆逊却说:“微臣愚鲁,诸将都是江东栋梁,为的是国家社稷,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会明白的。”

若以孙权名义压制众人,众人虽然表面敬服,但心里却不一定服,只有以德服人,以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得到诸将的尊重。

古往今来,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真的太少了。正因为如此,孙权对他极为器重,石亭之战出征之前,孙权以百官送行,赏赐颇多,得胜而归后,孙权更是对其恩宠有加,仍令其镇守荆州,无人可及。

孙和找到了御史陆胤,陆胤是陆逊的侄子,嘉兴侯陆凯的弟弟,而且他此时正要前往武昌陆逊处。孙和告诉陆胤事情的经过,请求他务必找陆逊替自己求情。孙和知道,此时只有陆逊的话能挽救自己。陆逊是吴国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为国家立下大功,孙权对他非常敬重,再者他也是自己一党,定能保护自己。

陆胤得知此事之后立刻禀报了陆逊,作为太子一党的陆逊大惊,立即上书表示不应废立太子,动摇国本。从他的立场考虑,太子不仅是自己的利益相关人,更是国家的根本,废立太子会使得东吴社稷不稳,国家倾覆。

陆逊是一个君子,是一个军事天才,内政天才,但唯独在政治上,他错了。他忘记了,在很久之前,孙权就说过一段话:“依我看,曹叡不如曹丕,曹丕不如曹操,那些士族欺负幼主,掌握朝权,明争暗斗,魏国岂能长久?”

孙权接到了陆逊的上书之后,立刻知道有人泄密。他想到的第一个人是杨竺,当时只有他和杨竺两人在场,孙权叫来了杨竺,杨竺当即表示不是自己泄密,而且他怀疑这个人最近一定去过武昌,那么只有陆胤有嫌疑。孙权觉得有理,便写信问陆逊究竟是谁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陆逊回答:“杨竺。”

所以孙权决定同审陆胤和杨竺。其实就是刑讯逼供。陆胤和杨竺都被抓入大牢,严刑拷打,现在,就是比谁能挺得住的时候了。杨竺被屈打成招,孙权大怒,下令处死杨竺。但他并没有放下对陆胤的怀疑。

在孙权看来,陆逊已经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兵,总理内政,他还要管自己的家务事,控制太子之位,是何居心?他信任过陆逊,但此刻他开始怀疑,甚至于彻底不相信陆逊了。

这就是帝王。

陆逊多次上书之后,愤怒的孙权派人责备陆逊,同时,他开始剪除陆逊的党羽。

对陆逊来说,孙权派人责备他是史无前例,但是以他的胸怀,这并不足以震撼他,真正让他痛苦的,是孙权开始针对他的亲朋好友。

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都是太子一党,面对危局,他们都愤然上书请求孙权明辨嫡庶之别,但是孙权此时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坚信:你们越是保护太子,就越证明我打压士族的必要性。

树欲静而风不止,太子一失势,鲁王一党自然就要发力了,更何况有人已经忍了很久了,这个人就是——全琮。其实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有很多人,全琮只是其中之一。

东吴名将全琮是鲁王党的代表人物,他很有实力。首先他是全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其次,他儿子全寄也是鲁王一党的中坚力量;再次,他很有手段。皇亲国戚,手段高明,文武双全,而且他还很低调。

全琮虽然为人低调,但是阴狠,他一直对芍陂之战(赤乌三年发生,吴国先败后胜)后的封赏耿耿于怀。他认为儿子全端、全绪的功劳高于顾承和张休,结果朝廷对他儿子们的封赏很少,当时全琮是大都督,虽然认为极不公平,但是碍于朝廷的旨意也只能暂且接受,而且也不得不考虑他们背后的陆逊。

现在报仇的机会来了。

之前陆逊曾经写信给全琮,和他申明大义,希望他能引导自己的儿子全寄退出鲁王一党,维护江东稳定。但是全琮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因此与陆逊决裂。为了打击陆逊,他直接上书指出当年芍陂之战中张休等人串通谋取功劳,并且夺取了当时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战功。

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但是这牵涉到一个人——顾谭。

顾谭是一个身份非常特殊的人,首先,他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四大家族之一顾家的子弟;其次,他的父亲是顾邵,祖父是顾雍,而顾雍当过丞相。而且顾雍当丞相的时间很长,翻开东吴的丞相列表就会发现,东吴的丞相能干十年以上的,只有顾雍一个人,其他人一般是两三年、五六年,而顾雍干了十九年。孙权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顾谭是太子一党的中坚力量,打击顾谭对太子重创,此举一石二鸟,既能报当年之仇,又能打击太子,全琮这一手,不可谓不毒。

孙权此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正好需要这个借口,没有详查就认定顾谭欺骗了自己。看在顾雍的面子上,孙权觉得不能过分处置顾谭,所以一直期待他自己能认错,但是顾谭没有。所以他下令将顾谭、顾承、张休投入大狱,经过审理,孙权下令将三人革职流放到交州(今广州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那里还是瘴气弥漫的未开化之地,热带病盛行,顾承、顾谭忧愤难忍,痛苦不堪,不久便都去世。后来在全琮、孙霸等人的穷追猛打之下,孙权又下令赐死了张昭之子张休。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芍陂之战中,张休、顾承奋力作战,使得王凌军队转胜为败,而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只不过是做了追击工作。但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孙权要的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打击陆逊、打击太子的借口。

之后,陆逊的至交好友太傅吾粲上书孙权,要求将鲁王外调,孙权非但不听,反而听信孙霸等人的谗言将吾粲下狱赐死。

这一连串的打击彻底摧垮了陆逊的精神,他人生中第一次绝望了,他愤怒,他无奈,但他毫无办法。他为江东奋斗了一辈子,他立下不世大功,所以孙权不能杀他,也不能贬他,但孙权选择了一种最狠毒的办法,他要让陆逊亲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被流放、被赐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陆逊的痛苦摧残了他的身体,赤乌八年,这个江东的才子,天下的谋士,伴随着痛苦与无奈去世了。陆逊死后,家无余财。

陆逊曾经手握巨大的权力,但是他并没有为自己谋利,他始终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大公无私,这叫作理想。陆逊是个实干家,他最看重的不是获得多少财富,为子孙谋求多少利益,他看重的是江东的事业,他看重的是青史留名,成就大功。

这是儒家价值观的力量,是陆逊自己的力量,更是理想的力量。他披肝沥胆,竭智尽忠,鞠躬尽瘁,却落得如此下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陆逊死后,孙权仍旧不能释怀,这个时候陆逊的次子陆抗来金陵谢恩,孙权拿出了一样东西——杨竺的弹劾书。昔日杨竺列出陆逊二十条大罪,孙权对此将信将疑,现在孙权开始依次询问陆抗。这是他对陆抗,也是对陆逊的一次考验。

孙权在秋后算账、打压功臣宿将的子孙方面丝毫不留情,当年周瑜次子周胤就因罪被贬,死于庐陵,现在面对这二十条罪状,陆抗明白自己必须撑过去。

陆抗思考过后,开始了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次抗辩。

孙权惊讶地发现,陆抗对答如流,说得有理有据,竟然把这二十条大罪都解释得很清楚,看来自己确实冤枉了陆逊。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无意之中发掘出又一个能挽救江东危局的人。陆抗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东吴优秀的续命师,都是东吴后期最伟大的男人。

陆逊死了,孙权也沉默了。也许在孙权看来,陆逊是最大的太子党,陆逊一死,太子一方的势力就会偃旗息鼓,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之后的几年,朝廷看起来彻底清净了,但是孙权没想到的是,事件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由于太子一方和鲁王一方已经形成了对峙之势,在太子一方看来,太子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如果太子下台,鲁王上台,那么以全寄等人的为人必然反攻倒算,到时候自己身败名裂事小,家族利益受损事大,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善罢甘休。

此外,孙权如此血腥的平衡之术已经引起了江东大族的不满,他们已经把鲁王一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鲁王等人陷害的是他们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他们岂能善罢甘休?而且孙权在处理二宫之争的时候极端偏袒鲁王,对太子一方经常杀戮流放,但是对鲁王一党却十分宽容,只杀了几个门第不高之人,比如杨竺,用以“应景”,其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金陵城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赤乌十三年,太子孙和被孙权幽禁。孙权应该已经做好了废立太子的准备,这触动了太子党最后的底线,隐忍许久的太子一方终于按捺不住,做了最后的抗争。

刚刚接替鲁王党成员——已死丞相步骘职位的太子党成员——朱据,带领太子一方的中坚力量,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展开了最后的抵抗。

赤乌十三年秋,他们冒死进谏。史书记载,他们“泥头自缚”,请求孙权原谅太子。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必须一试。这是以死进谏,结果必然是九死一生。

年迈的孙权登上了高台,看着下面这些东吴的功臣宿将。朱据的丞相只当了不到一年,现在他却带领着群臣如此行事,孙权再度愤怒了。你们这是在逼宫!

朱据痛哭流涕,请求孙权不要废黜太子,尚书仆射屈晃更是磕头磕得血流不止,但是孙权丝毫不为所动,并下令将这两人杖责一百。他们都年事已高,廷杖二十就有可能殒命,一百廷杖这是要他们的命啊!即便这样孙权还不解恨,下令将屈晃免官,将朱据贬为新都郡丞,无难督陈象和五营督陈正都被满门诛杀,朱据没等到任上就被政敌孙弘矫诏杀死,所谓“群司坐谏诛放者十”,孙权又借此杀了吴中张氏的代表之一——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张纯是张敦之子,算是张温的近支,但是孙权毫不留情。

局面大大超出了孙权的预期,已经彻底失控,孙权彻底摧毁了太子一方的势力,而且他知道鲁王一党也会因此失控,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赐死鲁王孙霸,同时杀死全寄等鲁王党羽,再度达成血腥的平衡。

赤乌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至此,南鲁党争宣告结束。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斗是江东士族的一场浩劫,在这场内斗中,陆逊等名臣身死,孙权损失了两个儿子,只能立十岁的幼子为太子,他说过的话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

十岁天子,谁人能服?孙权后悔了,太元元年,在陆抗还都治病的时候,他牵着陆抗的手说:“过去我听信谗言怀疑你父亲,今日追悔莫及,我亏待你们陆家啊!你把那些责问你的材料都烧了吧,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

孙权毕竟还有那么一丝理智。

不得不说,虽然老祖宗的嫡庶之别、长幼有序迂腐得很,但是在古代社会确实是一套非常先进的继承制度。因为它非常客观。也许它不公平,也许它选择的不是最好的君王,但是它却断绝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从根本上确定了继承人,避免了因为争权夺利导致的国家内乱。

孙权已经别无选择,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只能仿效汉武帝托孤,现在太子年幼,不能处理政事,国家大政只能委托顾命大臣代为处理,毕竟汉宣帝那样的奇才中国历史上也没几个,孙亮虽然聪慧,但是也有很多不懂的。

孙权在生命的最后再度玩弄了他的制衡之道,他仔细思考后决定以诸葛恪、腾胤作为辅政的核心。这两个人根基很浅,诸葛恪虽然是诸葛瑾之子,但是诸葛一脉在江东势力不大,而且孙权对诸葛恪比较放心,孙氏宗室也可以保护皇帝。

神凤元年四月,孙权去世,孙亮继位,大赦全国,改元建兴。

孙权死后,江东彻底走上了曹魏的老路,幼子继位,权臣当道,中国古代上千年来概莫能外,归根究底就是未成年人想去控制一堆成年人,谈何容易?

诸葛恪上台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诸葛恪专权引起了孙氏宗室的不满,孙峻在取得孙亮的同意之后杀死了诸葛恪,夺取了权力。但是孙峻又成了比诸葛恪更加跋扈的人,而且他居然勾搭上了全公主孙鲁班。自从全琮死后,孙鲁班就成了寡妇,孙峻为了取悦孙鲁班,做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决定。建兴二年,孙峻先将废太子孙和赶到新都居住,后竟赐死了孙和,孙和的妃子也一同身亡。莫大的讽刺是,孙权生前曾经对孙峻说过:“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也算是一语成谶了。更讽刺的是,他恰巧选中了那个打开杀戮之门的人。

五凤二年,将军孙仪等人想趁蜀汉使者来时杀死孙峻,结果被孙峻发现,孙仪自杀,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其实这只是针对孙峻的多次刺杀中的一次罢了,但是它却牵涉到了一个人——朱公主孙鲁育。虽没有史料显示孙鲁育参与到这次刺杀计划之中,但是不幸的是,她同样也被下令处死。而陷害她的人,正是她的亲姐姐,一母同胞的全公主孙鲁班。

全公主孙鲁班和朱公主孙鲁育在南鲁党争之中的分歧,终于演变成了仇恨,这种仇恨变成了吞噬一切的毒蛇,销蚀了她们的感情。在帝王家,这些心如蛇蝎的女人背后是无尽的苍凉,她们要维护世家利益,她们必须出卖自己的灵魂。孙鲁班固然狠毒,但是归根到底也不过是扫除异己罢了。传说很多年后,孙皓清理孙鲁育的坟墓,有人似乎看见了她,她仍旧婀娜多姿,芙蓉清浅。

孙峻死后,他的堂弟孙綝继承了他的权势,孙綝与孙鲁班一党决裂,结果孙綝杀死滕胤、吕据,控制了东吴大权。正如我们之前所言,孙亮恐惧孙綝专权,密谋联合孙鲁班和全氏一族杀死孙綝被发觉,结果孙亮被废,全氏一族部分被杀,部分投降曹魏,不过孙鲁班比她妹妹幸运多了,她被迁徙到豫章郡,度过了余生。

太平三年,孙綝立孙休为帝,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就在同年十二月,孙休秘密联合张布和老将军丁奉在百官祭典之上抓住了他。孙休杀死孙綝,之后又将孙峻的坟墓挖开,将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同时为孙鲁育平反。

孙綝临死之前表示愿意被流放,沦为官奴都行。孙休微微一笑:“当初滕胤、吕据等人,你怎么没让他们沦为官奴啊?”

其实孙休之所以能轻易消灭孙綝也是孙綝自己挖的坑,孙峻掌权靠的就是和孙鲁班联合,而孙綝与孙鲁班决裂实际上也孤立了自己。再加上他大开杀戒,搞得人心尽失,也得罪了东吴的士族和老臣,他的覆灭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孙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他宠信的张布和濮阳兴废掉了他的儿子,立了孙和的长子孙皓为帝,孙皓上台之后就杀了孙休的长子和次子,以除后患。

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真是没完没了。

在东吴漫长的内耗中,蜀汉和曹魏完成了最后的决战。永安七年,孙休想趁火打劫,派陆抗率领三万人攻击蜀汉将领罗宪驻守的巴东地区,当时蜀汉已经灭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罗宪也不愿意投降东吴,继续抵抗,坚持到了最后。不是罗宪太强,也不是陆抗太弱,而是东吴在旷日持久的内耗中已经腐烂透顶了。

公元264年,孙皓登基为帝,改元元兴,他是东吴的第四位君主,也是最后一位。

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建兴二年,孙峻为了讨好孙鲁班矫诏杀死了废太子孙和,连带着孙和的妃子张氏也因此而死。但孙皓勉强活下来了,和他的三个异母弟弟一起被何姬养大。孙休即位后,他被封为乌程侯。

孙休也是有儿子的,按理说皇位轮不到孙皓坐,孙皓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帝,主要是江东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孙休留下的两个顾命大臣濮阳兴和张布知道主少国疑,现在东吴内外风雨飘摇,交趾叛乱,北方曹魏虎视眈眈。孙亮的前车之鉴不能不考虑,而且拥立新君能立下大功,以后在朝中也能呼风唤雨,但是选谁确实是个问题。

这个时候,左典军万彧便向他们推荐了孙皓,说他才识明断,有长沙桓王(孙策)的风采,于是张布和濮阳兴说服朱太后让孙皓继位。但是张布和濮阳兴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这个举动彻底把自己断送了。

孙皓离开封国到了金陵。刚登帝位的孙皓还是有点励精图治的决心的,他减少宫女数量,勤俭节约,开仓济贫。总而言之,看上去是个好皇帝。

但是和很多帝王相似,孙皓圣明了几年之后就坚持不住了,人过三十的他决定尽情享受人生,但他虽然享乐,却没忘记掌控权力。这下可急坏了东吴的那些有识之士,当初拥立孙皓的濮阳兴和张布两位重臣开始后悔。孙皓安插的眼线很快就得知了两人的想法,于是孙皓直接将这两位拥立功臣革职诛杀。

杀了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之后,孙皓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开始了他疯狂的杀戮之旅。甘露元年,孙皓逼杀了朱太后,随后又杀先帝孙休的长子和次子。

宝鼎元年,孙皓决定迁都。关于这个决定,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为了前线战事,有人说是因为宫中术士的谗言,还有人说是因为建业(南京)大族太多,他要换个地方,免得被人管。

反正不管是哪种说法,这绝对不是个好主意。借着西陵督步阐(前丞相步骘的次子)上书,孙皓决定迁都武昌。他不顾群臣进谏,一意孤行,于是群臣抛弃了建业的香车豪宅,随着孙皓迁都武昌。然而孙皓到武昌不到一年,就爆发了以施但为首的农民起义,而且起义军打到了建业。孙皓无奈地回去平叛,在打败了施但之后,让几百人敲锣打鼓进入建业,把里面施但的家人杀了个一干二净,说这叫作“荆州王气破扬州贼”。但是孙皓回到建业后,发现还是这儿比较舒服,于是又迁回来了。

孙皓回到建业第一件事就是修房子。宝鼎二年,孙皓营建昭明宫。昭明宫方圆约五百丈,穷极壮丽,耗费民力空前。除此之外,他还从全国征调挑选美女填充后宫。

建衡二年,孙皓因为自己的左夫人去世过于悲伤,一连数月没有出来,民间传说孙皓死了,孙奋与上虞侯孙奉中将有一人接替孙皓。豫章太守张俊信以为真,觉得孙奋真的要当皇帝了,为了讨好未来的主子,跑去给孙奋的母亲扫墓。

孙皓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将张俊车裂,并诛灭三族,又一口气杀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

孙皓杀人已经到了癫狂的地步。他以前的宠臣陈声因为秉公执法,在后妃派人上街抢夺财物之时抓捕了犯罪人员,竟直接被处死。

关于孙皓残暴的记载是数不胜数,后来庾峻问孙皓的侍中李仁:“听说孙皓以前常常割人面皮、挖人眼珠,是真的吗?”李仁回答:“此言者之过,君主处上,众罪归之。”李仁是孙皓的近臣,此时东吴已经灭亡,李仁虽然有为旧主袒护的可能,不过当时孙皓已经成了归命侯,他的话应该还是靠谱的。

孙皓杀人其实是他维护统治的手段,在他看来,只有杀人才能使众人畏惧。

在孙皓的断头政治之下,东吴士族勋贵人人自危,整个江东政权风雨飘摇,此种情势之下,不断有人外逃入晋。

建衡二年,孙皓亲信何定率领五千人到夏口,名义上是打猎,实际上就是想对夏口督孙秀动手。孙秀内心极端惶恐,他知道孙皓忌惮自己已久,无奈之下,孙秀率领数百人投降晋朝,司马炎大喜过望,封孙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虽然是虚职,但是官位还是很高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