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彼岸花开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1:32:21 0


其实,在羊祜和陆抗平静的表面之下早已暗流涌动。羊祜很想统一全国,为晋朝为自己立下不世功勋、获得千秋功业,但是无奈陆抗在彼,自己纵使有雄心壮志也实现不了,不过他可以打好基础留待后人。羊祜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是他已经为吴国找好了两个掘墓人。

在羊祜的战略计划里,攻打吴国有三个出兵方向:一是荆州方面进攻江陵,二是益州水军直取武昌,三是豫州的军队进攻夏口地区。但是这三路大军必须都由优秀的将领统率,北方将领不习水战,东吴将军却是深谙水性,大江之上如履平地,要是以庸才统领水军,别说打到建业,恐怕都出不了益州。水战羊祜也不行,但是羊祜知道有一个人行,这个人叫王濬。

王濬实际上属于太原王氏,和琅玡王氏算是一族。王氏一族在魏晋时期是累世高官,王濬出身高门衣食无忧,有一次家里修房子,王濬居然修了一条数十步宽的大路。家人不懂,就问王濬:“你这是干什么啊?”王濬说:“我打算使这路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大家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王濬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以至于一些不廉洁的官吏一听王濬来了,皆望风而去。当时的豪族徐邈有个女儿,貌美多才眼界高,徐邈把各地的青年才俊、各级官吏都招来,令女儿暗中相看。女儿看中了王濬,指着他告诉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濬也算是喜从天降,稀里糊涂就赚了个才貌双全的大美人和德高望重权势显赫的岳父老泰山。

王濬因得罪很多人,不得升迁。但在羊祜的提拔之下,王濬开始慢慢起飞,先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后来又任巴郡太守,他的才华终于有了施展之地。

王濬到了巴郡,发现当地人居然都不待见男孩儿,男人可是农业社会主要劳动力,这怎么得了?他便找了个当地人问了一下情况。人家告诉他,我们这里男娃子都充军咧,所以家里指望不上,都不养。王濬稍加思考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生育者都可以免除徭役。这简简单单的一条法律,不仅保全了数千婴儿的生命,也被之后很多朝代效法。

这件事王濬确实功莫大焉,他的内政才能也显露无遗。不久,王濬在羊祜的建议下,做了另外一件更加考验内政功力的事情——造船。泰始八年,在羊祜的保举之下,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开始了他漫长的造船生涯,这一造,就造了七年。

在中国古代的水军历史上,东吴水军是有名的强军,东吴的船只制造技术也是绝对先进的。赤壁之战时,曹操水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主力战舰都是从刘表处缴获的荆州水师的战舰。赤壁之战后,吴国国力上升,周瑜开始建造更大的战舰。东吴的主力楼船有五层楼高,可以搭载三千人,在当时绝对是霸王级别的战船,上面设有拍竿,一般的船只要撞上去就撞碎了。东吴水师这种大舰船有名号的就有十余艘,以这些巨舰为核心的东吴水军战斗力冠绝一时。

王濬在益州打造的战船,有五层楼高,长一百二十步,可以搭载两千余人,甲板很宽,上面可以跑马,还有城楼装置可以远望,规格和东吴大型战舰差不多,但是,他造得太多了。《晋书》曾描绘这一盛况,“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此外,王濬还在船上画了一堆猛兽邪神,以恫吓敌军,镇压江怪。战斗在王濬看来大致就是这样的——吴军且战且退,吴军进退维谷,吴军无路可走,吴军缴械投降。就算打不死你,我用船头的画也能吓死你。

王濬当了八年的益州刺史,天天造船,造船的木片浮满江面。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然而孙皓不听。

陆抗同样知道晋人砍树造船声势浩大,心急如焚。病重垂危之际,他请求向西陵增兵八万,但孙皓未同意。

大概在孙皓看来,陆氏一门,陆抗的族兄陆凯是吴国丞相,陆抗又手握军事大权,这俩人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不能再给他们更多兵力。

凤凰三年七月,陆抗病重。同年秋,陆抗在忧愤中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陆抗还上书孙皓,希望他能施行仁政,不要再滥杀无辜,要加强西陵守备,孙皓依旧置之不理。而且孙皓一听陆抗死了,简直如释重负,立刻把陆抗部曲化整为零,让其五个儿子分别接收,以削弱陆氏力量。然后,孙皓直接让陆凯一族迁到了建安(今福建)。

陆抗死后,孙皓的倒行逆施更加无所忌惮。公元278年,孙皓大封十一王,每人给三千兵。另外,对孙皓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羊祜死了。晋咸宁四年,羊祜人生中最后一次进京。这一年,他的姐姐羊徽瑜死了。羊祜内心极端悲痛,他的病情也日益恶化,但是由于朝中阻力和西北战事,朝廷迟迟不肯统一伐吴,他有生之年恐怕是不能见到这大好河山归于一统,也无法成就不世大功了。

此次入朝,羊祜再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后来羊祜返回了荆襄。也许是舟车劳顿消耗过大,羊祜病情快速加重,一病不起。司马炎派张华去看他,羊祜对张华说:“陛下神文圣武,仁义宽厚,待我不薄,只可惜天不假年,我看不到陛下四海归一、成就大功的那一天了。我害怕的是万一孙皓早亡,吴人另立贤君,那么我们就将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张华哽咽了:“羊公,何至于此啊?成就大功者,非你莫属!”

羊祜摇摇头:“能完成灭吴大业的不是我,而是你啊!”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死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

羊祜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他说过,如果有朝一日灭吴成功,他将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以他的才华,时人都认为他是宰相的不二人选,但是,他耗尽自己的生命也没能亲眼看到理想实现。羊祜不贪图荣华富贵,他最想看见的是一个太平天下啊!他想让那些边境的士卒回到家乡,让那些劳苦的百姓回到田园,让那些浴血的将军脱下战袍,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羊祜死讯传来,司马炎素服白衣,痛哭不止,时值寒冬,以至于眼泪凝结成霜。荆襄百姓在集市之日听闻羊祜的死讯,无不痛哭流涕,以致罢市(历史记载尚属首次)。吴人也无不哀伤,边关将士痛哭之声四野可闻。

对孙皓来说,坏消息则是杜预接替羊祜担任荆州都督。

我们之前说过,著名的《泰始律》就是杜预作注的。实际上,杜预不只是个法学家,更是罕见的全才,从财政到农业无一不通;然而他最擅长的,还是兵法。

杜预是个不折不扣的智谋高手,与光明磊落、收买人心的羊祜不同,杜预作战靠的是他惊人的智谋。

杜预到荆州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二话不说先发出了一道命令——全军准备,偷袭西陵。晋军将领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羊公在世之时,晋军从没偷袭过,杜预一来立刻就改变规矩,但将令不能违抗,于是,晋军立刻挑选精锐之士偷偷摸摸地准备进攻西陵。西陵是吴国重镇,防备严密,但是吴军怎么也没想到杜预屁股都没坐热就跑来偷袭,这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好在陆抗留下的底子很好,外加驻守西陵的是名将张政,西陵守军损失并不大。

杜预得胜归来,下达了第二道命令:“把俘虏给我绑起来送到建业去。”就在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东吴的名将,西陵大门的镇守者张政竟然被撤职了。晋军将领欢呼雀跃,吴军士卒垂头丧气,但是所有人都没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

杜预说:“孙皓心胸狭隘。张政坐镇西陵是我之大患,此次我一反常规他必定始料不及,遭受损失,但他未必敢把此事告知孙皓,而我大张旗鼓,将此事搞得人尽皆知,孙皓必然震怒,张政轻则撤职,重则性命不保。”

杜预身体不好,骑马射箭是一样不会,也从未上过战场杀敌,但他就是懂得什么叫作兵法。

羊祜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然而杜预却一直是个如意的男人,在他手上,这个乱世将迎来最后的终结。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那只是另一个乱世的开始罢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其实,杜预最大的对手不是东吴,而是来自朝堂。在这之前,灭吴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在朝堂之上,围绕灭吴问题,名士派和豪族派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明争暗斗。豪族派是反对派,代表人物有:贾充、荀勖;名士派是支持派,代表人物:张华、杜预。

其实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两边各有理由:名士派认为,一统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是历朝历代该做的事情,天经地义,更何况现在西晋优势巨大,吴国君主残暴昏庸,灭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一举而定。

豪族派理由也很充分:西北鲜卑未定不能打,东南战备虽然充足但是吴国并无大乱,此时出击未必能一举成功,万一失败,吴国必将反攻,到时若得鲜卑配合,晋朝将有大祸。前几年鲜卑把西晋折腾得够呛,好不容易现在有点起色,确实不宜大动干戈。这是能摆上明面的理由,其实还有其他不能摆上明面的理由。万一灭吴成功,主张灭吴的名士派必然在朝堂之中占据优势。对豪族派来说,好不容易解决了任恺,将名士派打压下去,现在绝对不能让他们死灰复燃。

司马炎知道,朝中支持伐吴的也就张华和杜预等少数人,而反对的却是一众士族,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决定伐吴,万一兵败失利,若再想伐吴就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司马炎输不起,晋朝输不起,伐吴必须一举成功。

咸宁二年,羊祜上书请求伐吴,权臣贾充、荀勖、冯紞等人反对,司马炎无奈只能采取搁置之策。

咸宁五年八月,眼见吴国忙于平叛(郭马在广州叛乱),杜预上书请求伐吴,司马炎同意,但紧接着豪族派发动全面政治进攻,驻守在扬州前线的王浑(王昶之子,典型的豪族派)表示吴军正在计划发动倾国之兵进攻晋朝,此时伐吴正中吴国下怀。司马炎一听,决定推迟伐吴。

杜预心急如焚,此时正是千载难逢的灭吴良机,吴军正忙着对付南部叛乱,如果现在不动手,等吴国回过神来,恐怕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杜预立刻二次上书,表示司马炎不应该轻信谣言,现在东吴别说出击,连防守都困难,兵力明显不足,如果此时出击可一举而定,绝对不能坐失良机啊!但司马炎还是没能下定决心。

杜预宁可不当都督了也要伐吴,于是第三次上书。在这份上书之中,杜预再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愤怒,他的言辞非常锋利:“昔日羊公在世之时就应该和陛下秘密谋划,要不然早就伐吴功成了。伐吴之举有九成胜算,一些人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计谋非己出,功劳不在自己身上。现在孙皓昏庸残暴,不趁此时机消灭东吴更待何时?现在我们的计划已经暴露了,要是孙皓做出反应,那灭吴就多了许多新的困难。”

司马炎收到信的时候,正在和张华下棋。在这个决定历史的时刻,张华作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张华一把推开棋盘,跪在地上:“陛下,不要再犹豫了。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陛下英明神武,堪比尧舜,吴主昏聩诛杀贤能,此时灭吴,吊民伐罪,水到渠成啊!”

司马炎终于决心灭吴。

这时,贾充等人又出来反对。司马炎大怒,重责贾充,贾充吓得把官帽脱下来跪在地上。他从没有见过司马炎如此愤怒,只能同意。

司马炎正式宣布了伐吴的决定。

在这庞大的反对派之中,有一个人最为特殊,他就是山涛。

山涛也反对灭吴。他在朝会之上听到司马炎宣布灭吴,退朝回家之后说道:“古人曾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内外无患。如果不是圣人,外宁则必有内忧。’以我朝目前的情况来看,留着吴国作为外患,难道不划算吗?”

山涛这番话其实另有深意,所谓“外宁必有内忧”,他的意思是:吴国并非西晋的大患,西晋另有大患。在山涛眼中,吴国、鲜卑都是纤芥之疾,不足为患,西晋最大的祸患其实在朝堂之上,在国家内部。山涛深知司马炎,深知朝廷这些人,一旦灭吴成就大功,西北鲜卑略定,在这个不讲究忠义放弃了儒家的时代,他们这些人必定贪图享乐,骄傲自满,再也没有人能约束他们,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止他们。

灭吴的胜利,既是胜利者的丰碑,也是胜利者的坟墓。

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发动大军二十万,分兵六路大举伐吴:

一、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二、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三、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五、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

六、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另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这套方案已经很完美了,但是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何要选贾充担任大都督?原因有二:一方面,贾充担任统帅可以代表豪族派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同时贾充一党也只能全力进攻;另一方面,如果伐吴成功也可以给他们分点功劳安抚他们,如果伐吴不成,他们统御有过,为了一雪前耻,也不便阻止下次伐吴。而且,贾充这只是政治挂帅,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就是个名义统帅。

司马炎很清楚,贾充绝不能节制诸军,所以特地派司马伷等司马氏宗室的力量参与其中,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

太康元年,晋将王浑率领十几万大军在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同时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并派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同时,杜预也出动了,他的目标是当年羊祜没能拿下的江陵。

杜预一到江陵便下令:围城。然后出手扫荡江陵外围,第一个倒霉鬼是驻守在乐乡的都督孙歆。眼见杜预把乐乡周围搞得鸡犬不宁,孙歆深知杜预的厉害,天天坐卧不安。过了几天,他发现杜预并没有大举攻城,稍稍安心。

“将军,江岸的军队回来了。”

孙歆一听,急忙说:“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这点小事,还用得着告诉我吗?”

只用了一盏茶的工夫,城内火光大作。孙歆大惊,出去查看,只听有人喊道:“活捉孙歆!”城内已经满是晋军。孙歆大惊,就在他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晋军的长刀就已经架到他的脖子上了。

原来,杜预早已经在城外埋伏好,他看见江岸的吴军返回便派人趁机潜入城中,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夺取乐乡。

经此一役,晋军对杜预的智谋心服口服,杜预乘胜攻取江陵并兵分两路,东进南征,进一步扩大战果。不过杜预面对的并非吴军主力,晋军真正的对手是吴国丞相张悌手下的三万精锐,他们现在已经渡过长江,欲与晋军决一死战。

张悌渡江之后正面遇到了王浑的部将张乔率领的七千人,并将他包围,张乔无奈只能诈降。但是,张悌居然没经考验就将他们直接收编。

接受投降之后,张悌大军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的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吴将沈莹率军出战,首先率领五千精锐向晋军攻击,三次冲击均未奏效,反而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的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吴将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

然而,对于吴国来说,更大的威胁还在后面,真正的晋国利刃早就已经出发了,龙骧将军王濬的楼船势如破竹,直指吴国都城建业。

在中国历史上,南京(吴称建业)的防御要分为两个阶段。我称之为前安庆时代和后安庆时代(以安庆城建城为节点)。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谓“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可见安庆城的重要性。朱元璋攻南京(当时称集庆),率先进攻的就是安庆(今安徽安庆)。当年蒙古军攻打金陵也是先攻打安庆。哪怕到了清军对战太平天国之时,还是先打安庆。公元1861年,当曾国荃攻破安庆时,也不禁感叹:“南京已经唾手可得。”

那么,没有安庆城。南京的西大门就到了更远的地方——武昌,武昌实际上体现着后世安庆的作用。

王濬早就蓄势待发了,要知道他造船多年,这些战船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王濬率领水军东下,一路势如破竹。但是之前,司马炎下诏,五濬的水军在武昌以西(荆州地界)由杜预节制,到了秣陵要由王浑节制。王濬到了武昌,杜预和他说:“将军应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扑建业。”杜预大公无私,认为这不世之功应该归王濬所有。

王濬到了秣陵之后,王浑怕王濬建立大功,就想让王濬留在秆陵。

现在吴国已经不堪一击,王濬当然明白,如果自己在这里停滞不前,恐怕就走不了了,王濬干脆回复:“哎呀,这里风大,船停不了啊。”

王浑十分生气,却毫无办法,只能看着王濬顺流而下。

王濬一路过关斩将,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杀到了建业城下,城里的孙皓紧急命令都督张象率领水军迎敌,但是张象一看到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

三国乱世的终结之日总算是到了,公元280年五月一日,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来到王濬营门。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

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

远在洛阳的司马炎听到前线的捷报,哽咽着说了一句:“这是羊太傅(羊祜)之功啊!”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知道,今日的胜利其实离不开那个已经去世的老人。

还有一个人也哭了,他就是那个背主投敌的孙秀。孙秀退朝之后痛哭流涕:“想当年孙策以一校尉之身开创江东基业,到今日居然亡于昏君之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他背叛了孙皓,但没有背叛江东。

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总算结束了,天下终归一统。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称之为“千古盛功”。

司马炎在灭吴这件事情上确实功莫大焉,西晋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小的代价完成了统一,以仁厚之心平蜀灭吴,善待两国人民和亡国之君,避免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保留了文化和经济基础,最终结束了三国乱世,还给百姓们一个太平天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汉末时代,总算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单论此点,称“千古盛功”丝毫不为过。

所有人都看见了盛世的希望之光。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不是希望之光,这是回光,返照的回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1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