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隋唐往事——少年精神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2:40:02 0


垂拱元年八月初五,睿宗皇帝(李旦)的德妃窦氏在东都洛阳生了个男孩,取名李隆基。这个孩子是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以后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唐玄宗(唐明皇)。

李隆基降临人世时,社会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时期,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片升平景象。但是帝国权力高层却暗流涌动,不时发生的大小政治事件随时有可能掀起滔天的巨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李隆基出生的前两年,其祖父高宗皇帝李治病逝。有人说李治是懦弱内向之人,在政治上的表现可以用碌碌无为来定论;也有人说,他是被后世误读最为严重的帝王之一,他的光芒完全被自己的老子唐太宗李世民和自己的皇后武则天所遮掩。

其实从衡量帝国的各项硬性指标来看,李治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得上具有中上资质的君王。只不过他后面出了个女皇帝,极大地触犯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以致他的声名长期被贬低。

李旦在皇帝的岗位上有名无实地待了六年,之后被自己的母亲取代。女人成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并拥有了自己的国号,武周。从此,李隆基一家还待在宫里,可是李旦已经降格为皇嗣,只留下一个废帝的虚名。名分这种东西,有时候是护身符,有时候却可能成为夺命刀。武则天称帝后,李旦依然保留着“皇嗣”的身份,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帝国法定继承人。武则天当皇帝,需要一个走过场的仪式——李旦主动辞让。正因为如此,李旦才有了“一让天下”的美名。后来他的哥哥李显返京成为太子,也是因为李旦多次辞让才有的局面,于是李旦便有了“二让天下”的美名。

“皇嗣”这个担名不担利的身份,给李隆基一家人的生活罩上一层浓重的阴影。不知道哪一天灾难就会降临,他们只恨生于帝王家。帝国高层的权力争斗中,自己的身份越少,对对手的威胁就越小,生存的风险就越低。

对于李旦和他的家人来说,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皇族身份,去做一个无羁绊的乡野村夫,没有身份的束缚,是自由而安全的。可以想象,李隆基幼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与生俱来、恩宠皆重的快乐王子的生活。很多时候,他要为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运而担忧。在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下,李隆基比同龄孩子显得更为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更为强烈。

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芸芸众生就像被猪油蒙了心,只认权贵一条道。作为皇族成员,他们做不了命运的主。不是他们一门心思粘着权贵,而是权贵的枷锁套住他们的脖子,让他们无法自由地呼吸。李隆基作为李旦的三儿子,目睹了帝国新旧权力秩序的对撞与融合。父亲当了皇帝,可转眼一切又成空;父亲又当了“皇嗣”,同样转瞬即逝。他发现,父亲李旦性格懦弱,始终无法做帝国的主人,只能做一颗被人左右操纵的棋子,即使走出别人控制的领域,还是无法逃脱别人安排的权力战局。

那位左右李隆基一家命运的下棋者就是他的祖母、帝国的权力之王——武则天。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下棋者,缘于她已经全盘接手了帝国的权力机器。至于后来的局势,可以概括为你方唱罢我登场。伯父李显(中宗)为摆脱傀儡地位,积极培养本身的政治势力,将妻子韦后家族作为依靠的对象,拜国丈韦玄贞为侍中。武则天以不堪承继大宝的罪名,废中宗为庐陵王,幽禁于别地。李显的离开,让他的父亲李旦成为继任皇帝,可还是居于偏殿,只是没有实际权力的政治偶像。帝国的权力被武则天紧紧地控制着,武氏家族的主要成员武承嗣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插足中枢,武氏家族其他成员纷纷跻身中央要害位置。

李隆基打心里瞧不上自己的皇帝伯父,他始终认为武则天选择自己的伯父而不是选择自己的父亲当皇帝,是一个低级而愚蠢的错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李显向来是个无主张、无手段、无办法、无方向的“四无帝王”。他本就是个性格懦弱之人,夹在母亲和妻子两个强势女人中间,注定陷入了悲剧人生。李旦虽然恬淡无为,但是头脑还算清楚,日常修持儒家之术,治国能力胜过李显许多。当然,李隆基这样想也有私心,如果父亲当了皇帝,那么自己就成了皇子,也就有了向皇权靠近的可能。

李隆基今天要去朝堂拜见自己的祖母武则天,虽然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可毕竟是帝国的小王子,出门的排场还是要有的。巧合的是在路上与当时担任宫中禁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迎面撞上。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子,他见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整肃威严,就故意找茬刁难李隆基的骑士护卫,在众人面前羞辱李氏皇族。

李隆基马上还以颜色,指着武懿宗鼻子喝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乐开了花,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特加宠异之”。武则天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十分喜爱。这种反应是正常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作为一个个性强悍的女子,她当然欣赏那种英武果敢的男子。

此时的李隆基,还能享受到武则天的万般宠爱,也可以应对自如。武则天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地位,不惜采用酷吏剪除异己,像这样悠闲出外赏花吟诗的时候实在不多,与孙儿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情实为罕见。

权倾天下的武则天永远也不可能想到,这个偎依在自己膝下的小儿,将来能够一飞冲天,成为这个伟大帝国的圣君明主。她更没有想到的是,震古烁今的“开元盛世”,会在“贞观之治”六十多年之后,渐渐向世人走来……

李隆基的童年时代,正赶上武则天动用酷吏打击异己,清除李唐宗室的恐怖时期。李隆基的成长之路布满了险滩暗礁,随时有可能被自己的祖母拿来兑换权力指数。在帝国的至高权力面前,亲情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幸运的是,由于父亲李旦聪明睿智,不仅使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也使其他兄弟姐妹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位置,可以享受一点儿童年的欢乐。

李隆基八岁那年,他的母亲窦德妃与皇长子李宪的母亲刘妃均因被婢女诬告涉嫌巫蛊而被武则天秘密处死于宫中,尸骨无踪。不论真相如何,此事件定源于诸武势力对皇嗣李旦的打压。从武则天称帝的那一天起,“传子抑或传侄”的斗争就一刻没有停息过。权力的争夺,使得两位妃子无辜丧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只有八岁的孩子,或许还不知道消失与死亡意味着什么,可是失去母亲的痛苦他要用漫长的一生去消解。父亲李旦为了求得生存,减少诸武势力对自己的防备,只得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并且告诉他的孩子们,要学会在人前掩饰自己的悲伤情绪。这让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了解到,在斗争激烈的宫廷中生存实属不易。

然而祖母对于政治的狂热,视皇权为生命的超强欲望,以及过人的胆略和把握时局的能力,都在李隆基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则天执政期间,父亲李旦围绕着皇权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尝尽了权力带来的诸多感受,也给李隆基带来了更多的历练,让他体会到更多的人情冷暖与世道艰险。

李旦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为人“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和哥哥们相比,李旦对武则天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宫廷斗争的形势分析和力量对比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李旦即位后,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皇帝。帝国的官员们原以为权力的运行将由此步入正常轨道,只有李旦知道,母亲武则天这是在拿皇权这块肉骨头诱惑自己。她在试探儿子的忠诚度,李旦真要一头扑过去,只能得到一个早已被啃得光光的骨头。

年轻的李旦不是没有想过皇权在握的荣耀,也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驾驭着日月,去赶赴诸神的宴会。可是世事苍茫,没有权力的实质,只担着一个皇帝的虚名,又有何意义?武则天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也很满意这种子弱母强的权力格局。既然儿子不愿意挑起这副担子,那么自己只好“勉为其难”地继续临朝称帝——“不是我喜欢当皇帝,而是皇子们挑不起这副担子”。

睿宗不像哥哥(中宗李显)那样,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不受控制为所欲为,他甘心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不去干涉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李旦是武则天几个孩子当中最聪明,也最有城府的一个,而且重情重义。在新旧权力秩序巨变的非常时期,低调的性格和应对时局的智慧帮助李旦渡过一道道政治险关。武则天的几个子女中,李显和太平公主后来都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只有李旦没有死于政治阴谋。睿宗贵为皇帝,也仅仅做到免祸自保,而李隆基兄弟也从小就过着幽禁宫中的生活,童年时代的欢乐是极其有限的。

武则天登基后,武氏族人诬告李旦有异谋,欲置其于死地。酷吏来俊臣负责审理此案,在来俊臣的严刑逼供之下,皇嗣身边的亲随纷纷承认谋反,只有太常工人安金藏坚决不承认。太常工人以音乐为业,在唐代属于贱民,是贱民阶层中最上的一个等级。他对来俊臣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话音未落,安金藏用佩刀自剖腹部,五脏皆出,血流遍地。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敏锐,从安金藏凛然赴死的态度中,觉察到皇嗣谋反不实和社会底层民众对李唐王室的支持,下令停止审讯并令宫中御医为安金藏疗伤,李旦才幸免于难。

中国历史不缺乏小人物改写大命运的先例,他们用自己的血性和忠义在史册中留下了小人物的光彩。欧洲的骑士精神讲究“服务精神”和“敬忠守职”,简单解读就是“忠诚”,而这与中国的“义”的内涵是有相似之处的。翻阅史书,每每读到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其中的血性仍如锋利的刃滑破血管,感觉血液喷薄而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能判断正义与邪恶,有善恶廉耻之心。我们都知道,礼义廉耻是士人安身立命的法器,对于安金藏这样的小人物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尤其在新旧权力秩序交替的转型期,每个人都“利义交战于心中”。小人物大可不必将自己陷于艰难时局,只需要骂骂娘就够了。正因为人们评判小人物的标准被压至最低,所以他们用鲜血和良知成就道义的篇章才会为历史所铭记。

这次事件,是李旦政治生涯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如果没有安金藏的拼死反抗,谋反的罪名一旦坐实,李旦及其子女都会被处以极刑。李隆基当时年龄尚小,不可能完全理解这次触及生命底线的巨大风险。等到他成年之后,才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安金藏的忠义精神,理所当然地受到李旦、李隆基父子的一再表彰和嘉奖。事情过去将近四十年,李隆基还特封安金藏为代国公,于东西岳立碑,以铭其功;安金藏卒后,追赠其为兵部尚书。

整个武周时期,李旦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李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性格独特,经历也独特的皇帝。他的父亲、母亲、兄长、侄子、儿子都做过皇帝,甚至嫂子韦氏、侄女安乐公主、妹妹太平公主都有称帝的野心。他生在一个充满欲望的家族中,可是欲望并没有在他的心上生根发芽。睿宗“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他为了保全自己,一生做了三次关键性的避让:一让母后,二让兄长,三让儿子。在纷繁的宫廷斗争中,他的应对策略就是谦让与沉默。

武则天称帝时已将近七十岁,但宫廷斗争并没有因为换了一个新鲜的主人而有所止息,只是斗争的焦点由称帝和反称帝转换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之争,也就是帝国未来的主人是姓李还是姓武。

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一方是以武承嗣、武三思为核心的武氏集团,另一方则是忠于李唐王室的朝廷重臣,而非李唐皇室成员。这时候的李唐皇室在武则天的一再清洗之下,已经凋零无几。武则天的态度始终处于半明半寐的状态,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机会,可又捕捉不到机会。作为皇嗣的李旦地位并不稳固,一次小小的事故就有可能让一切成空,包括生命。皇嗣是一个含义微妙的名称,它可以解释为皇位的继承人,可是又比太子的名分和地位降了一格。武则天给李旦以“皇嗣”名位,表明她还没有下决心把他当成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则天给外人的感觉是倾向于在武氏子弟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可李旦又还背着“皇嗣”的尊贵名分,武则天表现出来的重武轻李的态度,无异于给了武家子弟一针强心剂,同样给了李唐重臣一份坚守到底的理由。对于那些心系李唐的帝国重臣们来说,“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多争取一点儿时间就有可能多一份翻盘的机会。相比来说,武氏族人显然更为心焦气躁。生命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的武则天是他们获取皇家权力的唯一通道,他们本来就没有让权力集团和天下生民信服的权力根基。为谋取皇权继承资格,他们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李氏皇族是他们唯一的竞争对手,理所当然会受到攻击。此时的李氏皇族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节点上,不但要争夺皇位,还要争取最基本的生存权。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估计武则天在登基之始没有认真考虑过。为了自己的生存,她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步步为营,创造了中国历史女性为皇的奇迹。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称为“天皇天后”,又称“二圣”。从那时候起,武则天已拥有帝国权力至高者的名位。待到十年之后唐高宗去世,武则天实际上已经成为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君临天下。

她第一个儿子李弘早死;第二个儿子李贤与她存在严重分歧,被她命令自杀;第三个儿子李显被立为皇帝,只有一个月时间即被废,从此被幽禁了十四年;第四个儿子李旦战战兢兢之余,体验到的只是生存的苦闷与忧惧,权力没有给他带来半点快感,他所能做的只是在母亲的威仪下,再三辞皇帝位。在所有子女中,武则天最欣赏的是女儿太平公主,她觉得这个女儿最像自己,对于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

武则天执政的前六年,以李唐太后的名义参与治国。她称“革唐命”而开创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王朝“周朝”(她称武家源出于周文王)。她自己也不再是李唐的皇太后,而是武周朝的“女皇陛下”。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整整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在这期间不少李唐皇室子孙企图举兵造反,夺回皇权。武则天以无比酷辣的手段,将李唐皇室几十人和从者几百人处以死刑。她的特务网络遍及帝国的每一寸角落,那些嗜血成性的酷吏可以任意处置政治犯,捏造犯罪的名目。清除皇室成员成了一场血腥的滚雪球游戏,造反者的数量越滚越大。直到武则天年老生病临危之际,李唐皇族和帝国重臣恢复唐朝的愿望才得以实现。皇位先是由她的第三子李显继承,后为四子李旦所接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2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