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战场无赢家,大家都歇了吧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9:21:57 0

北魏对南梁的大举北伐不敢怠慢。宣武帝元恪任命在西线有突出表现的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负责东线军事。元英点起十多万军马,浩浩荡荡地来增援寿阳了。

南北方主力汇聚寿阳附近,决战在即。狭路相逢勇者胜,决定恶战胜负的往往是参战者的勇气。遗憾的是,南方的主帅、临川王萧宏是个绣花枕头,胆小得很。他能当主帅,完全是因为哥哥梁武帝萧衍最信任他。其实,萧宏并无军事经验,他的特长在于贪污敛财,即便是在北伐途中也不忘克扣军款、贩运私货。当他听说对手是身经百战、取得义阳大捷的元英时,萧宏寝食难安。他根本就没有获胜的信心。

思前想后,萧宏觉得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撤军。他召开军事会议,公开提议撤退。来参加的将领们面对一片大好的形势,满心以为主帅是叫大家来商量作战计划的,不想会议只有一项议题:如何撤退!柳惔、裴邃、马仙琕等人不同意。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我军旗开得胜,攻守态势有利于我方。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撤退?”“魏军连败,又远道而来,攻破他们并不困难。”一些将领甚至以死相要挟,坚决不同意退兵。军事会议最终不欢而散。众怒难违,萧宏不再提撤军了,可也不许军队进攻寿阳。他还是明令:“人马有前行者,斩!”

官兵士气旺盛,不想统帅泼来一大盆冷水,梁军上下顿时气泄。

北魏主帅元英则顾忌梁军数量众多、挟新胜之威,且有韦叡、马仙琕等名将指挥,也不敢轻举妄动,下令全军静观其变。南北两军在洛口附近对峙了起来。

半个月后,九月底的一天夜晚,洛口地区突降暴雨,水位暴涨。洪水漫进了梁军的部分营房。驻扎的梁军骚动起来。本就畏敌如虎、整天胆战心惊的萧宏以为魏军趁着夜幕和洪水突袭来了,魂飞魄散,只带了几个贴身侍从,跳上马就往南逃。他这是弃军而逃,部将们都不知道主帅已经逃跑了。等将领们四处寻找不到萧宏踪迹的时候,大为震惊。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各部官兵四散奔逃。由洪水引发的一场骚动作为源头,以萧宏逃跑为导火索,梁军上演了一场混乱的大逃亡。途中,光是自相践踏就死了将近5万人。元英得知梁军自动崩溃,起初还不相信,核实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刻向梁军发起全面反攻。梁军被杀得落花流水,战死和被俘的又有几万人。

魏军轻松获胜,要感谢萧宏。因为萧宏貌美而柔懦,北魏此后“亲切”地称呼他为“萧娘”。萧娘逃回后方后,竟然陆续升迁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领扬州刺史20余年。他在任期间极尽搜括聚敛之能,敛得赃物存了上百间库房。其所作所为连侄子、豫章王萧综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钱愚论》嘲讽他。不过,梁武帝萧衍见这个弟弟虽然无能,却没有政治野心,亦不加罪。

梁朝的北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溃败了。正在淮阳、义阳等地奋力攻城的偏师闻讯,被迫后撤,先前占领的宿预、梁城等军镇也纷纷弃守。梁军主力沿着淮水向东南方向撤退,淮河防线几乎形同虚设。好在在大混乱中,还有一些梁军将军保持了相对冷静。镇守梁城的将军昌义之听说主力溃退后,判断魏军会乘胜进攻重镇钟离。于是,昌义之主动放弃梁城,带领三千守军进驻钟离。果然,元英随即指挥北魏大军兵临城下,将钟离围了个水泄不通。

钟离成了南梁淮河防线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为了保卫淮南、保卫江南、保卫南朝的社稷,钟离绝不能丢!梁武帝萧衍深知钟离保卫战的重要性。考虑到前线梁军处于绝对劣势,萧衍派将军曹景宗率领二十万援军从建康救援钟离,又下令驻守合肥的韦叡前往增援。南北方的主力决战不经意间转移到了钟离爆发。

天监六年(507年)二月,韦曹二部在钟离城下会师。此时,魏军已经围攻钟离城四个多月了。昌义之以三千士兵拼死抵挡百倍于己的敌人,成功地守住了钟离城。这一方面要归功于梁军将士的英勇,杀得魏军的尸体堆得差不多和城墙一般高;另一方面要归功于这段时间淮河流域断断续续在下雨,淮河和雨水将钟离城罩上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期间,洛阳的宣武帝元恪一度担心师久兵疲,下诏元英退兵。元英反复上表,坚决要求攻克钟离。元恪就不再勉强,督促元英早日凯旋。

梁军老将韦睿来到钟离城下后,指挥部队迅速登陆邵阳洲,逼近魏军营垒,连夜挖长沟、搭鹿角,造了一座甲明枪亮的梁军大营。第二天,元英醒来,愕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座敌军营垒。他改变计划,决定先消灭梁朝援军,再攻钟离城。元英派出猛将杨大眼,率领铁骑,气势汹汹地杀向韦叡的部队。杨大眼是出了名的氐族勇将,在战场上以视死如归的冲锋而闻名。韦叡则不慌不忙地将两千辆战车结集在外围,排成车阵。每辆战车上都安排了一只强弩。等杨大眼的骑兵靠近,梁军强弩一齐连发,杀得魏军人仰马翻。杨大眼的骑兵伤亡惨重,败下阵来。几天后,淮水因连天降水暴涨。梁军出动水师沿淮而上。梁军在水战方面是内行,他们的大船体积巨大,和营垒一般高,里面载满武士,同时又有许多小船,里面装满干草浇油,准备火攻。魏军在淮河两岸都扎下营垒,以淮河中的邵阳洲为支点,南北各搭建桥梁相连接。梁军放火烧桥,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到邵阳洲和两岸的魏军营垒。被分割为几段的魏军陷入火海之中,梁军士兵又下船登陆,猛杀狂砍。魏军乱成一团,桥梁和营垒塌毁,官兵四散而逃。烧死、淹死、踩死、砍死的魏军超过了二十万人,淮河两岸沿途一百多里到处可见魏军的尸体。主帅元英单骑逃往梁城。

钟离保卫战以梁朝完胜告终。这是继刘裕北伐告捷之后,南朝又一场辉煌的胜利。战后,曹景宗因功受封公爵,韦睿因功晋爵为侯。

同时,钟离之败是北魏对南朝作战以来前所未来的惨败。虽然没有像淝水之战一样引发北魏的崩溃,却也造成魏军精锐损失大半。帝国元气大伤,朝野哗然。元英因为损兵折将,萧宝夤因为支援不力,按律当斩。考虑到二人之前的军功,赦免死罪,双双削爵罢官为民。

惨败后,北魏没有能力对南方发动全面进攻了,于是寻找“局部突破”。

永平四年(511年),海边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突发性事件。边界军镇、南梁的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发生内乱,守将被民众王万寿所杀。后者向北魏称臣,并向北魏的徐州刺史卢昶求援。卢昶想都没想,派兵占领了朐山。梁朝闻讯,迅速反攻朐山。

此时,北魏方面对朐山的重要性判断失误。徐州刺史卢昶出身著名世族范阳卢氏,在写文章方面很有一套,但在军事战略上很没有一套。朐山紧挨着郁洲(在今连云港,当时只是海上一座岛屿)。南朝失去了对今河北、山东地区的控制后,在郁洲侨置了青、冀两州,在名义上保留对北方的统治。卢昶过分看重郁洲的重要性,进而高估朐山的重要性,认为巩固了朐山,可以攻克郁洲,进而彻底消除南朝对北方的统治——其实,南朝只是在一座海岛上虚搭了两个州政府的架子而已,他自己都不重视,卢昶反而异常重视。卢昶上奏宣武帝,要求重兵争夺朐山。宣武帝听从了卢昶的意见,陆续派出多支军队,总兵力累计超过十万,力图守住朐山。

魏军统帅卢昶在作战方面一窍不通,手握重兵,既不能突破梁军对朐山的包围,甚至连粮草也运送不入朐山。结果,梁军在马仙琕的指挥下,从容不迫地围攻朐山城。十二月天降大雪,雪花漫天飞舞,困守朐山的魏军弹尽粮绝,主动投降。卢昶见朐山丢失,扭头就跑,带动十万魏军跟着溃散。当时大雪封路、天寒地冻,北魏士兵沿途因伤冻减员很多,马仙琕指挥梁军随后追杀,最终只有一万多魏军逃回后方。朐山之败是钟离之后北魏又一大惨败,所剩不多的精锐又一次横尸海滨。(卢昶逃回后,和萧宏一样继续当官,继续写文章。)

不知道是受两次大捷的鼓舞,还是雄心尚在,萧衍在三年后(天监十三年,514年)决定反攻。有个投降的魏人(王足)向萧衍献策,说淮河下游的浮山(今安徽五河一带)地势很适合修筑大坝,以此抬高淮水来水灌寿阳。萧衍欣然采纳,决定拦淮修筑“浮山堰”,除掉寿阳这个心头之患。“浮山堰国家工程”正式上马。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梁朝从徐、扬二州大肆征发民工,每4户出一人参加工程。施工环境恶劣,监工催促又急,民工们不断因为劳累、饥饿、疾病而死。工地上随处可见尸体和奄奄一息的百姓。此段淮河泥土松软,堵塞河道很不容易,经常是砂石填下去就被水流冲走了。官府就想用铁器堵塞河道,从后方征用了上千万斤的铁器,效果也不理想,又想到伐树做木笼,装上石头填埋河道,为此几乎砍光了淮南的树木。

浮山堰搞得北魏很紧张,派遣李平到寿阳负责迎战,又起用萧宝夤专门破坏浮山堰。萧宝夤想到的方法就是去进攻工地,结果被重兵以待的梁军击退。眼看堰坝将淮水抬得越来越高,北魏有意派遣大军增援。前线统帅李平不以为然,上奏说:“所谓的浮山堰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工程,终究要垮掉。我们根本不用派兵,就看着南朝出洋相就可以了。”北魏朝廷采纳了李平的建议,只是在寿阳城附近的八公山上建筑城池,防备寿阳一旦被淹后可以转移军民,并不做其他准备。

天监十五年(516年)夏,被寄予厚望的浮山堰终于建成。堰坝总长九里,高二十丈(三十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大坝。大坝抬高了上游水位,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人工湖,相当壮观。寿阳城果然被水围困,北魏军民被迫弃城上了八公山躲避。

梁武帝萧衍的计划看似成功了。不过,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梁军如何去占领汪洋之中的寿阳城呢?占领后,又有何用呢?

更糟糕的是,浮山堰腰斩了奔流的淮河,上游一片汪洋,人工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位持续上涨,很快就和堰顶相平了——萧衍造大坝的时候,忘记还有泄洪这码事了!

眼看着大坝要决堤了,驻守的梁军慌成一团。有人看到八公山上的水位也在不断上涨,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四处散布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一听,果然开始在人工湖边上挖渠泄水。可是,魏军泄洪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淮河上流来水的速度,浮山堰的险情日益严重。四个月以后,516年的秋天,人工湖洪水泛滥,史上最大大坝——浮山堰轰然坍塌。堰垮之时,声响如雷,三百里内都可以听到。寿阳被洪水淹没,此段淮河及其下游的城镇、村落几乎无一幸免,全部没入水底,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被奔腾的洪水冲入大海。

壮志满怀的浮山堰工程以一幕幕人间悲剧收场。

洪水退后,在八公山上躲避的魏军不慌不忙地回到寿阳城。对他们而言,只是出去躲了四个月洪水而已。但是梁朝军民损失惨重。萧衍为北伐征发的将士、军需全部付诸洪水,顷刻间输得一塌糊涂。从此,他再也不轻言北伐,也北伐不起了。

在南梁专注浮山堰期间,孝武帝元恪在西边也有大动作。他利用梁军主力集中东线,巴蜀地区守备空虚之机,于延昌三年(514年)底任命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率军十五万攻打巴蜀。元恪本有把握在四川有所斩获,不想大军还在路上,他自己就在延昌四年(515年)的正月病逝了。之后,北魏统治层忙于诛杀高肇,西征一事不了了之。其实,经过之前两次惨败的北魏确实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战场无赢家。无论胜负,各方都要付出沉重的人力和物质损失。互有胜负、持续拉锯的北魏和南梁更是如此。5世纪末和6世纪初的连年鏖战,消耗了南北方巨大的实力,加上各自内部争斗接踵而来,双方把注意力都收回朝堂之上。直至北魏灭亡,南北方沿着淮河一线保持了十多年的短暂和平。客观上,当时的南北方谁都不具备统一的实力。均势的天平,以淮河为支点,基本保持着平衡。

于是,双方任由淮河南北上百里的拉锯地带荒芜着,杂草丛生,虎狼出没……

这一次休战,似乎也象征着猛将辈出的南北争雄阶段的结束。元英、韦睿、马仙琕、曹景宗等人没有等到下一次战斗的开始,就陆续逝世了。之后的南北战争,再也没有出现5世纪那样在战场上猛将一抓一大把的盛况。

萧宝夤在北魏的表现,则要长得多。他年少亡国寓居他人屋檐之下,个性低调稳重。其日常生活称得上简单枯燥:不食酒肉,决不嬉笑,不事华服,惨淡见人。萧宝夤对故国南齐念念不忘,志在复国,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敬重。梁武帝萧衍曾手诏劝降萧宝夤,他不为所动。北魏朝廷对萧宝夤也相当不错。萧宝夤屡次请求边任,北魏就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将东线托付给他。萧宝夤在任上,勤于政事,官声不错。北魏还将公主下嫁给萧宝夤。

北魏末年,起义频繁,局势动荡。羌族人莫折大提在关中地区自称秦王,屡败官军。莫折大提死去,第四子莫折念生自称天子,继续扩张势力,渗透到陇东、雍州等地。萧宝夤是北魏朝廷当时少数可用的将才之一。朝廷任命萧宝夤为大都督,率军西征。萧宝夤在关中与起义军英勇作战多年,遏制了莫折念生势力的壮大。北魏能够保全关中,主要赖萧宝夤之力。

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加封萧宝夤为假大将军、尚书令,将军政两方面的顶端职位都给他了,以示笼络。不想,萧宝夤看到北魏境内烽烟四起,动乱日益蔓延,朝廷衰落不堪,对北魏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同时内心萌生了割据自立的想法。北魏朝廷对他也不是真正信任,加派御史中尉郦道元(就是写《水经注》的那位)为关中大使,监视萧宝夤。萧宝夤感到既委屈不满又恐惧,认定郦道元是来暗算自己的。一些部下也怂恿他在乱世中割据。有人说:“大王本是皇室贵胄(南齐的皇室),天下所归,割据称帝也是合理合情的事情。”有人编造民谣说:“鸾生十子九子殂,一子不殂关中乱。”(萧宝夤是萧鸾之子。)于是,萧宝夤听信劝告,准备造反。他秘密派部将攻杀郦道元。郦道元刚走到今陕西临潼附近的驿站,遭到围攻后,率小部队力战而死。之后,萧宝夤正式称帝,设立百官,遣将四出攻城略地,意图割据关中。一时间,南齐政权似乎要在遥远的长安复活了。可惜,萧宝夤的实力太弱,外有北魏朝廷派军自东向西进剿,内有起义军和陕西郡县抗命。萧宝夤派部将侯终德攻打陕北,侯终德战斗失利后投降北魏,回师反攻萧宝夤。萧宝夤慌乱中迎战,被侯终德打败,只好带着妻子和部下百余骑逃跑,投奔起义军万俟丑奴部。丑奴任命他为太傅。

永安三年(530年),万俟丑奴部起义军被魏军剿灭。丑奴和萧宝夤都成了阶下囚,被押送京城洛阳。北魏庄帝下诏将萧宝夤在京城大街上示众,任由军民人等围观三天后赐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5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