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南北朝原来是这样——两魏争锋:一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9:19:51 0

北魏分裂后,东强西弱。东魏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且经济基础好过千疮百孔的西魏,自然国力要强一些。更重要的原因是,高欢继承了六镇起义的多数余众,而宇文泰周围只聚集了少数六镇官兵。这是东强西弱的军事原因——当时,六镇官兵战斗力最强。

高欢的部队以鲜卑人为主,汉族人很少。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鲜卑官兵普遍歧视汉族人。东魏大将高敖曹是汉族人,英勇善战。高欢发号施令的时候,一般用鲜卑语,但只要高敖曹在场就改用汉话。主公如此敬重高敖曹,底下官兵也很忌惮他。一次议事,有人报告说治河的汉族民工淹死了不少。在座的鲜卑族将领刘贵随口就说:“汉人的性命不值一文,随他死!”高敖曹闻言大怒,拔刀就向刘贵砍过去。刘贵落荒而逃。高敖曹还不罢休,随之鸣鼓起兵,集合部队要进攻刘贵。同僚们好生相劝,高敖曹才罢手。

高欢深知属下鲜卑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他两方面都不得罪,将民族矛盾压制得很好。他对鲜卑人讲:“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你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纺织,上交粟帛赋税让你们衣食无忧,你们为什么还要欺凌他们呢?”遇到汉人,高欢又说:“鲜卑人是你们雇佣的兵客。你们给他们衣服穿,给他们东西吃,他们替你们防盗击贼,保你们安宁度日。你们为什么还要恨他们呢?”一次,汉族大臣杜弼请求高欢消除内贼。高欢就问内贼是什么人。杜弼直言是那些掠夺百姓的鲜卑贵族。高欢默不作声,而是下令营中将士搭弓上箭、高举大刀、夹道而立,形成一片刀山箭林。然后,他命令杜弼到里面来回走动一回。杜弼一介书生,哪里见过此等场面,吓得浑身哆嗦、汗流浃背,不敢往前走。于是,高欢就对杜弼说:“现在他们只是搭箭不射、举刀不砍,你就被吓得失魂落魄了。诸位鲜卑将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百死一生,又怎么说?他们之中虽然有人或许有贪污冒抢的过错,但与他们平时的战功相比,怎能相提并论!”杜弼跪地顿首,为自己冒失谢罪。可见,在高欢看来,汉族人和鲜卑人各有所长,自己的统治离不开任何一方。可他对双方矛盾采取的“遮盖子”的做法,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帮助。

高欢拥有实力优势,很想平定关中,结束北方的统一。机会很快就来了。536年(东魏天平三年,西魏大统二年)年末,关中大饥,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高欢抓住机会,于十二月出兵进攻西魏,挑起了两魏之间的第一次决战。

高欢派遣高敖曹攻上洛(今陕西商州)、窦泰攻潼关,亲自领兵于次年(537年)正月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南)造三座浮桥,准备抢渡黄河。宇文泰的部队人少,不足以分兵抵抗,部将们就建议集中主力先进攻北边的高欢大军。但是,宇文泰判断高欢搭建浮桥是佯攻,是想掩护南边窦泰这支偏师。(冬天北方天寒地冻,黄河多处冰冻,高欢如果真想进攻,直接涉冰渡河就行了,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搭建浮桥。)宇文泰决定先集中兵力击退窦泰。部将们都不以为然,认为高欢近在眼前,不做防备反而掉头进攻窦泰,很可能遭到高欢和窦泰两面夹击。宇文泰力排众议,坚持先打窦泰。果然,窦泰没有料到西魏大军如此重视自己,竟然集合大军掩杀过来。他猝不及防,仓促列阵迎战,被宇文泰打得大败。部下死伤殆尽,窦泰自杀身亡。高欢听到窦泰兵败后,失去信心,下令撤毁浮桥撤军。西魏军就势追击,东魏军连战连败。战事异常惨烈,东魏大将薛孤延负责殿后,一连砍坏了十五把钢刀,才保护高欢一行人安全脱险。高敖曹闻讯,也主动撤兵。这第一战,以高欢失败告终。

胜利的宇文泰,日子也不好过。大饥荒造成军队都吃不上饭。同年八月,宇文泰为了抢夺粮食,主动出兵河南。两魏之间爆发了第二次决战。

宇文泰顺利攻克了恒农(即弘农,今河南灵宝),得到了此处了粮仓。高欢点起二十万大军,亲自来会宇文泰。宇文泰赶紧带上粮食,退回关中。闰九月,高欢领兵从山西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北部。在南边,东魏大将高敖曹率兵三万把桓农团团围住。宇文泰手头只有不到一万的军马,又面临南北夹击的困境。

高欢志在必得,督率大军迅速向关中腹地进军。宇文泰驻扎在渭水南岸,用抢来的粮食让手下官兵恢复体力,同时征召诸州兵马。高欢的军队行进很快。西魏诸将认为实力悬殊,建议宇文泰按兵不动,等兵马陆续会合、大家休过劲后再迎战。宇文泰认为:“如果高欢逼近长安附近,民心必定降服于他。到时候,我们再想打败他就难了。现在高欢新到关中,我们还有机会击败他。”于是,宇文泰硬着头皮带领又饿又少的军队渡过渭河,向东北方向进军迎敌。两军在沙苑(今山西大荔南)相遇。

战前,宇文泰派手下将领达奚武带兵化装成东魏军士,傍晚混入高欢营内,将东魏军中一切部署都查明了。东魏方面对宇文泰的实力也看得一清二楚。大将侯景建议高欢不必与宇文泰交战,只要僵持着,等到敌方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要投降。侯景进而建议高欢趁宇文泰主力都在沙苑,分兵多处,占领关中其他地区。当时宇文泰的军队只有三天的军粮,迫切需要速战速决。侯景的建议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高欢没有采纳。高欢寄希望于在沙苑彻底消灭宇文泰,轻松收复整个关中。等敌人饿死的主意,在高欢看来太费时了。

宇文泰在沙苑以东十里长满芦苇的沼泽地埋伏精兵,然后背水列阵,等着高欢主动进攻。东魏将军斛律羌举再次建议高欢分出一支精兵偷袭长安,给宇文泰来个釜底抽薪。当时高欢完全具有这样的实力,也有机会,但他过于自信,还是嫌此举多余,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即将开始的沙苑之战上。不过,高欢看到渭河边上那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芦苇丛,心生疑虑,下令放火烧掉渭曲芦苇。关键时刻,侯景站出来说:“我们应该生擒宇文泰宣示百姓。如果他躲在芦苇丛中,就会被烧成焦炭,那么我们胜利之后,宇文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会有人不相信我们大胜了。”高欢踌躇之间,大将彭乐大声叫嚷道:“我军人多势众,以百敌一,还怕打不赢吗?”这句话让高欢信心满满,下令全线进攻。

东魏官兵看到渭河边只有屈指可数的西魏军队,个个贪功冒进,都不排列队形就争相进攻,松松垮垮地散成一片。西军相交,宇文泰亲自擂鼓,埋伏在芦苇丛中的官兵奋起而出。大将李弼率领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成两段。西魏将军李标、耿贵技高胆大,杀得铠甲袍裳全被敌人鲜血染得透红。东魏将领也不甘落后,大将彭乐杀入西魏阵中,肠子都被敌人的长矛扎得流出来了,他就用手把肠子塞回肚子,抡枪再战。无奈东魏大军队伍散乱,各自为战,逐渐遭到了西魏军队有组织的围剿。在远处观战的高欢看到自家军队渐渐处于下风,想集结兵力后再战。派出去召集军队的军官很快回来禀报,找不到成建制的军队,将不知兵,兵不见将,没人应答。高欢知道大势已去,又不甘心二十万大军就如此溃败,是战是退犹豫不决。大将斛律金劝他:“众心离散,不可复用,不如立即退回黄河以东,整军再战。”他怕再打下去,东魏军队会全军覆没。高欢紧紧握住马鞍,连声叹息,就是不说话。斛律金情急之下,狠狠鞭打高欢的坐骑。坐骑惊起,驮着高欢往回就跑。东魏官兵见状,纷纷向东逃去。

高欢之前压根没做撤退准备,到了黄河边上,既没有船,又没有桥。随从找了一匹高大的骆驼让高欢骑到黄河之中,再换乘大船狼狈渡过河去。回到山西一统计,东魏此战丧失官兵超过八万人,丢弃铠仗十八万,元气大伤。沙苑之战中,高欢离长安是那么近;沙苑之战后,高欢离长安越来越远,东西争锋的主战场从河西和关中转移到了河东(山西南部)和河南。东魏也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

沙苑之战的胜利辉煌得出乎宇文泰的意料。他俘虏了数以万计的东魏官兵,只挑选了其中的两万名精壮,补充西魏军队,其余数万人都赶回东边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关中粮食奇缺,宇文泰养不起那么多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泰原本兵微将寡,收编、消化两万人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作为西魏军队核心的武川镇兵不过数千人;宇文泰击败侯莫陈悦后,敌将李弼率众万人投降;跟随孝武帝元修入关的河南军队也有近万人,三股力量合起来不到三万人。之后因为连年征战和饥荒,到沙苑大战前宇文泰能集合的军队不过一万人。战后,通过收编俘虏、招募汉族百姓等措施,西魏军队人数开始增多。到大统八年(542年)年初,宇文泰正式建立六军,才有了大约十万人——这个数额依然远远低于东魏的高欢军。

沙苑败绩传到河南,高敖曹主动撤去恒农之围,退军洛阳。宇文泰乘胜追击,高敖曹又放弃洛阳,撤到黄河之北。西魏收复洛阳,河南大部分郡县纷纷改易旗帜,归降西魏。这些都算是沙苑之战的衍生战果。宇文泰兴奋地带着西魏新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先帝陵庙。因为这场大胜,偏居一隅的西魏政权大大巩固,宇文泰也巩固了在朝中的主宰地位。

高欢并不服输。大败后的第二年(538年),他任命老伙计侯景为河南方面的主将,集结军队,着手收复河南州郡。侯景顺利夺回洛阳,烧毁洛阳大部分民居官寺。洛阳在东魏迁都之时,绝大多数百姓连同宫殿庙宇都被高欢迁徙到邺城去了,如今又在熊熊火焰中成为一片废墟瓦砾。宇文泰闻讯,亲自领兵来战侯景。东西之间的第三次决战,就在洛阳郊区展开了。

听说宇文泰亲自前来,侯景乘夜从洛阳后撤。宇文泰因为之前两战皆胜,滋生了骄傲轻敌心理,以为侯景是怯战逃跑,轻率地带领部下轻骑追到黄河边上。此时,侯景的军队已经占据了优势地形,只见东魏军队北据河桥、南依邙山,甲胄鲜明,就等宇文泰前来厮杀了。混战开始后,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起,把宇文泰摔到地上。东魏士兵围杀上来,宇文泰的大多数随从都吓得逃跑了。情况紧急!将军李穆连忙下马,用马鞭抽打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们主帅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就你趴在这里?”围上来的东魏士兵听李穆的口气,就以为宇文泰不是什么重要角色,纷纷扭头散去追杀更重要的目标。李穆扶宇文泰上马,双双西逃。侯景没有抓住良机扩大战果,西魏大军陆续赶到,加入了混战。两军在黄河岸边直杀得硝烟四起,战区越来越大,从河桥蔓延到邙山,又燃烧到洛阳城下。此战因此被称为“河桥-邙山之战”或者“河阴之战”。双方官兵杀得兴起,逐渐失去了联络,各自为战。

东魏大将高敖曹一向轻视宇文泰,又自视甚高,树起硕大无比的旌旗,上面写着自己的官职和姓名,又摆出贵重的伞盖,耀武扬威地杀到阵前。如果高调,岂能不招人瞩目?西魏官兵认定这是个大角色,一窝蜂地围攻高敖曹而来。越是西魏的精兵悍将,越不放弃这等立功良机,杀得就越英勇。可怜的高敖曹成了活靶子,很快就全军覆没,自己又遭西魏精锐追击,孤身一骑跑往河阳城。驻守河阳的是高欢的侄子高永乐,一向和高敖曹不和,下令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高敖曹向城上大声呼救,央求守军放下绳来,没人搭理。他只好挥刀猛砍城门,想劈个洞出来钻入城中。无奈城门太厚,砍了很久也砍不开。眼看大队追兵杀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反而镇定下来。他转身昂首向追兵冲杀而去,一边跑一边大叫:“来!与汝开国公!”(意思是杀了高敖曹,就能从宇文泰那里获封开国公作为赏赐。)据说杀死高敖曹的是一名普通西魏士兵。宇文泰并没有封他为公爵,而是赏他布帛一万匹。估计西魏财政拮据,一时半会拿不出那么多布帛,就来了个“分期付款”,每年赏给这名士兵若干匹布。直到南北朝结束,这名士兵及其后代都还没领完赏赐。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两军从早到晚鏖战,团团厮杀在一起。傍晚时分,战场上气雾四塞,一片阴暗。各自为政的将领们都不知道谁胜谁负。西魏大将狐独信、赵贵等人感觉东魏的官兵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混乱之中又不知宇文泰和皇帝的消息(当时来洛阳扫墓的皇帝元宝炬还没撤回),以为本方已经落败。于是,两人率部撤退,西魏其他将领见状,纷纷指挥部队边战边退。在后方观战的宇文泰见本方官兵后撤,也烧营逃走。东魏军队在后面掩杀。如此一来,战局真的对西魏不利了。

西魏大臣王思政出身文人,当时也在洛阳前线。众人无组织撤退之时,王思政却带领身边的人主动阻击东魏追兵。他跳下马来,手持长矛,左挑右刺,连杀数人。敌军越聚越多,王思政等人陷入重围。左右之人无一幸免,王思政也重伤昏厥,被埋在尸体堆中。当时因为天黑,敌军又急着追击,所以没有仔细打扫战场。加上王思政当时破衣烂甲,躺在那里一点都不像将帅,所以首级没被敌人割去领赏。后来,下属在尸体堆中好不容易把王思政扒了出来,拉回营帐救了回来。

西魏军队陆续撤退到恒农,才缓过劲来,站稳了脚跟。宇文泰损失兵马过万人,决心退兵回长安休整。王思政的表现给宇文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刮目相看。所以,宇文泰留王思政守恒农,负责河南事宜。

恒农以东的河南郡县又纷纷投降东魏。东魏重新占领洛阳,高欢索性将这片废墟夷为平地。洛阳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地名,一个政治标记。此战,东魏虽然夺回了大片土地,可也伤亡惨重。高欢痛失一代名将高敖曹。高敖曹虽然在东魏人缘极差,对高欢却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出力不小。他死后,高欢肝胆俱裂,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见死不救的高永乐,被打了二百军棍。此后,东魏大军也开始休整。

此后四五年时间,河南地区安静多了,除了小规模战斗外没有爆发决战。在河阴之战的当年冬天,西魏发动突袭,再占洛阳。这个“战果”仅仅具有宣传意义,连胜利都算不上。东魏都懒得出兵“收复”。真正有影响的行为是王思政修筑了玉壁城(在今山西稷山)。此城地处黄河北岸,周边地势险要、深谷纵横,易守难攻。西魏以此作为据点,控制河东地区,间接威胁高欢的大本营晋阳。之后,玉壁成了西魏前进的重镇、东魏必须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5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