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零落成泥碾作尘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2:48 0

东周一般被分为两截,前半截是春秋,后半截是战国。春秋止于公元前476年,为什么以这一年作为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始呢?这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其实没有。只不过是周敬王在这年驾崩,他总共当了四十四年天子。

周敬王的儿子姬仁继位,史称周元王。

春秋战国之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吴越战争。周元王继位时,这场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公元前473年,一代枭雄越王勾践以卧薪尝胆之志,最终实现灭吴的梦想,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勾践灭吴后,学起齐桓公、晋文公的模样,致贡于周,以示“尊王”。周元王仿效前世天子,封勾践为伯,承认其霸主之地位与特权。

这大概是周天子最后一次风光了。

越国的霸业,随着勾践的去世飘散于风中。曾经强盛百年、笑傲江湖的晋国内患重重,晋国君主与周天子一样被架空,国家权力落入几个家族之手。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魏氏、韩氏三家联手,消灭知氏,分割晋国。晋国走向分裂已是不可避免。

在晋国裂变的同时,周王室也悄悄酝酿着裂变。周元王只当七年天子就去世,其子周贞定王在位共计二十八年,于公元前441年去世。平静的宫廷再掀巨浪狂风,先是周贞定王长子姬去疾继位(史称周哀王),岂料仅仅三个月后,便被弟弟姬叔所杀。姬叔自立为王,史称周思王。窥视王位的可不止他一人,五个月后,其弟弟姬嵬发动政变,杀死周思王,登上天子宝座,史称周考王。

连续两次政变,都是弟弟杀死王兄。大概是这个原因,周考王未雨绸缪,索性把弟弟姬揭封于王城。我们前面讲过,周公执政时期,把洛邑分为两个部分,洛水以东叫成周,洛水以西叫王城。由于王城在西,故而又称为“西周”,姬揭便是西周的第一任领主,称为西周桓公,又称西周君。

周考王把王城封给弟弟,避免了兄弟相残的悲剧继续上演,但天子在周领地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并为后来周室的分裂埋下伏笔。

周考王死于公元前426年,其子周威烈王立。

自晋文公始,晋国便成为超级强国,建立起长期霸权。晋国的繁荣得益于独特的六卿制,六卿实际上就是六大军事巨头,武人在晋国制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六卿制也是晋国动荡之根源,到春秋后期,形成魏、赵、韩、知、范、中行六大家族轮流执政的传统。六卿之间争权夺利,或联合或倾轧,最后知、范、中行三家被消灭,魏、赵、韩三家瓜分晋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以天子之名,正式册封魏、赵、韩为诸侯,这就是所谓的“三家分晋”。

传统的儒家史学认为,赵、韩、魏三家身为臣子,竟然剖分晋国,君君臣臣的政治体系完全被破坏。在这种纲常散坏的情况下,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承认他们瓜分晋国的合法性,使得君臣之礼完全崩溃。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心疾首地说:“君臣之礼即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把战国时代的祸乱归结于周天子自毁纲纪。

其实司马光实在是夸大其词。按这位仁兄的看法,似乎周天子不承认三晋诸侯,魏、赵、韩就能被约束住。事实上,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比起春秋时代更加羸弱,完全没有任何权力。所谓“册立诸侯”,无非是对既存事实的承认罢了。说白了,不是周天子给三晋面子,反倒是三晋给周天子面子。让你册封我们三家诸侯,是看得起你周王,是顾着你的面子。楚国称王了,吴、越称王了,他们有请示天子吗?所以说,司马光的评价,实是幼稚可笑。

三家分晋,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魏、赵、韩各自独立后,都拼命向外扩张以争夺生存空间,从此战国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史诗年代,周天子已经沦为战争看客,最后也势必成为牺牲品。

周威烈王之后,是周安王、周烈王,尽管天下汹汹,战争的火焰暂时还没有烧到天子脚下。然而,周显王上台后第二年(公元前367年),问题还是来了。

前文说过,周考王把弟弟封为西周桓公,居于王城。桓公去世后,威公继位。周显王上台不久,西周威公去世,谁将成为下一任西周君呢?姬朝是太子,法定继承人理应继位。不过,威公的小儿子姬根却得到了韩国与赵国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在韩、赵的武力支持下,姬根占据平阴、偃师、巩三城,称为东周;姬朝占据榖城、缑氏、王城,称为西周。此时王畿之地共有七座城池,所谓王畿之地,就是首都周围方圆千里之地。这七座城池,东周占了三城,西周占了三城,可怜的周天子只有洛阳(即成周)一城。由于东周有韩、赵撑腰,周显王只得依赖东周自保。

这还叫天子吗?充其量不过就是个县长罢了。

大家注意,在历史上,“东周”、“西周”是有两个含义的。其一是大家所熟悉的,以骊山之乱、周平王东迁为标志,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其二就是周显王时,王畿之地分裂成两部分,一为西周,一为东周。在后文我们说到西周、东周时,基本上是后一种意思。

韩、赵两国扶植东周,其实有自己的险恶用心。先让周室分裂,这样好一口一口吃掉。在周显王时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推行变法,很快后来居上,成为魏、韩、赵之劲敌。在秦国的打击下,韩国接二连三地丢失土地。这时韩国便把目光锁定在东周,于公元前353年发动对东周的进攻,夺取王畿外围的大片土地。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虽然没什么权力,但好歹有霸主“尊王”,王室的地盘,别人还是未敢觊觎的。眼下诸侯们非但要抢天子的地盘,还要抢“王”的称号。

公元前334年,即周显王三十五年,这是战国史上值得回味的一年。

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齐魏徐州相王。什么意思呢?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齐国君主是齐威王,魏国君主是魏惠王。大家注意,魏国的前身是晋国,当年晋国与齐国都是高举“尊王”的旗帜,而现在这两国率先自立为王。还尊你周王个屁,老子也是王!以前叫某某公或者某某侯,现在不了,现在叫某某王。

此例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此后十余年,所有重要诸侯国全部称王。公元前325年,秦国称王;紧接着,韩国称王。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就是五个国家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至此,满天下都是王了。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多王,究竟是哪个王的土呢?率土之滨,又是哪个王的臣呢?

从此之后,周王彻底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了。

五国相王后两年,在位长达四十八年的周显王去世。其后继位的分别是周慎靓王与周赧(nǎn)王。周赧王是周朝最后一位王,说起末代君王,我们总会想象其凄惨落魄的样子,然而周赧王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竟然在这个惊涛骇浪的大战争年代里,当了整整五十九年的王!

自西周、东周分裂后,连续几任周王都依附东周生存。不过后来东周遭韩国的鲸吞蚕食,实力大打折扣。周赧王上台后,他决定迁都王城,转而依附西周。我们不禁也要叹息,堂堂周王,看上去像是要饭的,像条寄生虫。

与周室的没落相比,秦国如夏日之日,暴烈的日光烤焦大地。

从秦孝公始,秦国亮出寒光闪闪的刀锋,刀锋所过之处,留下的是血海尸山。秦惠文王是秦国扩张史上最重要的君王之一,在秦之轮番打击下,三晋(魏、赵、韩)、楚国屡屡败北,秦已然成为天下至强。秦武王之崇尚武力,比秦惠文王有过之无不及。他早就有窥视周室的野心,他的理想是:“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窥周室与通三川有什么关系呢?秦国与周王领地并不接壤,要窥周室,首先要攻占韩国的三川之地。为此,秦武王发动规模空前的宜阳之战。

公元前307年,经过一年的血战,秦军攻取宜阳,斩首六万。通往周室的道路已经打通。周室早已败落,有什么好窥的呢?无非是因为周室有象征权力的九鼎。倘若把九鼎扛回秦国,秦武王便是万王之王了。

秦武王先派右丞相樗里疾前往西周王城拜会周赧王,随行的车辆有一百辆。樗里疾绰号“智囊”,是秦国最有谋略的将军之一,此番前来,别有用心。倘若西周王城无所戒备,他便可以顺手牵羊把西周给灭了,把九鼎扛回秦国。

周赧王岂能不知狼子野心,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周天子派人前往欢迎樗里疾的到来,以保护秦使为借口,安排一队持戈的士兵走在秦国车队前面,又安排一队强弩手,走在秦国车队后面。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樗里疾想颠覆周政权可不太容易。不过,周政权之所以逃过一劫,乃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秦武王与手下勇士比赛扛鼎时,发生意外,腿骨断裂而死。

秦武王死后,秦国诸公子为争夺权力而爆发内战,自然无暇顾及周室。周赧王长长喘了一口气,拭去额上的汗滴,又可以苟活几年了。

外患侥幸避开,内乱却躲不过。

自从春秋以来,周室的内乱已经爆发多次。尽管周室已经形同小诸侯,然而,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斗争,哪怕是个小小的鸡窝。自从周室分裂为西周、东周后,双方互相攻讦。公元前300年,东、西周爆发战争。东周力量稍强,西周抵挡不住,只得向韩国求援。韩国遂发兵救援西周,战争形势很快发生逆转,东周节节败退,不得不请求韩国停止军事行动。

就在两周热衷于窝里斗的同时,天下形势日益明朗化。

秦国在春秋时代无所为,原因是受晋国的压制。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分裂后的三晋与秦血战百年,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秦人越战越勇,向东扩张之势已是不可阻挡。秦武王意外身死,令东方诸国稍稍有喘息之机,随着秦昭王上台与内乱的结束,秦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秦武王死后十五年(公元前293年),夺取两周之地再次摆上秦国的议事日程。该年,秦以向寿为将,挥师东进,进攻东周。唇亡齿寒,魏、韩两国联合起来,干预秦国的军事行动。魏韩两国集结二十四万军队,开赴前线。秦军获悉魏、韩参战的消息后,从东周撤退至伊阙。秦国宰相魏冉果断起用白起为将,与魏、韩联军决一死战。伊阙之战,白起大放光芒,魏、韩联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

战神白起得胜不饶人,转而把刀锋对准西周。魏、韩的精兵猛将都抵挡不了秦军,周王室能独自抗击秦师吗?为了拯救王室于危急之中,只能寻求外援,此时唯一能遏制秦国的国家,只有赵国。赵国经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一跃成为二号强国。可惜赵武灵王意外死于政变,国家大权落入权臣李兑之手。

周赧王派大夫周最动身前往赵国求援,他向李兑分析:秦国所顾忌的只有赵国,倘若赵国出面调停,秦国担心赵国参战,势必要放弃攻打西周。赵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坐收安定周室之功,到时必定在诸侯中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兑怦然心动,遂出面警告秦国,要求他们退出周室地盘。由于秦军刚刚在伊阙苦战一场,又颇惮忌赵国之实力,故而不得不接受赵国的调解,明智地从西周撤军。就这样,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的周王室,又一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王一多,未免显得不值钱。

秦昭王已经不满足于王号,为了彰显秦国凌驾于众国之上,他捡起夏商时代的“帝”号。其实,在夏商时代,帝与王并无不同,都是天子的代名词。只是如今“王”的含金量太低,只有“帝”的尊号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此时秦国虽说是最强大的国家,毕竟还没强大到把所有国家打趴下,秦昭王对称帝尚信心不足,只是自称“西帝”,把“东帝”的头衔让给齐国。然而,这种文字游戏实在没有实际意义,故而几个月后,齐、秦两国都撤销帝号。

有野心的绝不止秦一国,齐国正筹划着一个规模空前的军事冒险计划。公元前286年,齐国发动灭宋之战,一举吞并实力仅次七雄的宋国。此役震动天下,鲁、卫、邹等小国无一例外向齐国称臣。齐湣王乘机席卷淮河,从楚国那儿夺走了淮北之地,击破淮河下游之淮夷,拓地七百里。在极短的时间内,齐国的土地几乎翻了一倍。齐湣王壮志凌云,打算一鼓作气吞并两周(西周、东周),自立为天子。

看到没有,周王室就是一群饿狼嘴边的肉罢了。

齐湣王想当天子?呸——各诸侯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很快,燕、赵、魏、韩、秦五个国家联合起来,尽管这五个国家互有矛盾,但在共同对付齐国这一问题上却坚定不移。公元前284年,五国展开联合军事行动,在燕国上将军乐毅的统领下,齐国几遭灭顶之灾,不可一世的齐湣王只当了半截霸主,死于非命。

风雨飘摇中的周王室又一次幸运地避免过早出局。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只要列国纷争还在,周王室总还能挤出一小块儿生存空间。九座象征权力的大鼎总是有人窥视,窥视的人多了,反倒成了一种平衡力量。周王室依靠这种平衡力量,在战国七雄的七颗鸡蛋上小心翼翼地行走。

随着齐国的衰落,华夏格局已经一览无余了:秦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同出一源的赵国紧随其后,其余五个国家,只有当看客的份儿了。秦、赵的平衡若是打破,天下归一的趋势就不可逆转了。

决战时刻终于到来。

公元前262年,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平战役打响。这是秦与赵两国的总决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一百万,这是赌两国命运的大决战。三年血战,秦军最终棋高一着,战神白起再次上演冷酷无情的杀戮机器角色,赵国最精锐的四十万军队葬送于长平。此役决定了历史的未来走向,从此,秦军在这个世界上再无对手。

新的统治者呼之欲出,旧的统治者的末日之门已昭然若揭。

长平之战结束后六年(公元前256年),秦国以雷霆万钧之势,再掀战争狂潮,先攻韩国,斩首四万,再攻赵国,斩首九万。东方诸侯们在秦国人滴血的屠刀下惊恐万状,唯一能保命的路只有一条:合纵抗秦。

在参加合纵运动的诸国中,看到了西周君的影子。尽管西周的力量那么弱小,西周君仍然想着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只是他没想到,这分光、这分热,最终把他烤死了。西周军队跟在诸国屁股后面,挺进到伊阙,阻止秦军继续东进。

秦昭王愤怒地发现,小小的西周君怎么胆敢攻击秦国呢,难道以为我秦国的铁拳力道不够重、不够沉吗?战国时代的周王室从来未能拥有实际的权威,春秋时代的“尊王”思想已经荡然无存。甭说秦国,就是其他中小诸侯,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当战国进入尾声时,周王室的命运早就注定了。秦国吞并二周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秦武王时,那位尚武君王便幻想着“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如今西周君却不自量力,武力拒秦,这只能加速周王室的覆灭。

很快,西周君就明白什么叫“以鸡蛋碰石头”了。秦就是石头,西周就是鸡蛋。秦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直捣西周,西周一弹丸之地,如何抵挡?西周君已经没有选择了,他只能亲自前往秦国请降,献上三十六座城邑以及三万人口。仅仅拥有三万人口的西周,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秦国吞并了。秦昭王放逐了西周君,这位西周领主最后郁郁而终。

西周完蛋了,末代天子周赧王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自周赧王登基以来,就把都城迁往西周王城。他在位时间很长,总计有五十九年,可是终其一生,只是一个窝囊天子。周赧王不用说号令天下,就是在西周这一小块地盘里,也没有实权,仅仅是依靠西周君才得以勉强生存。这位周天子不仅没有权,也没有钱。据说他曾向别人借钱没还,结果债主追上门,天子为逃债躲在王宫内台。这件事成为一时的笑柄,后来人们把这座台称为“逃债台”。秦灭西周后,老朽的周赧王也一命呜呼,象征周室权力的九鼎落入秦人之手。

西周灭亡了,西周的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的臣民,纷纷逃到东周。此时周赧王已死,东周君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不敢把王冠戴在头顶。从此之后,再无周天子,周王朝实际上也宣告结束。

唇亡齿寒,西周被秦国吞并后,东周君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自保,他只能联合东方诸侯对抗秦国。事实证明东方诸侯联盟向来是松散的,合纵同盟未能挽救东周的命运。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遣宰相吕不韦率军入侵东周。东周的命运与西周如出一辙,在秦军的打击下,很快瓦解了。东周君被放逐到一个叫阳人聚的地方,东周灭亡。

两周先后亡于秦国之手,这也宣告了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彻底结束。

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从骊山之变始,曾号令天下的周王室就形同虚设,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在霸主们的保护下,象征性地存在着。及至战国,在“齐魏相王”及“五国相王”后,重要的诸侯全部自封为王。从这个时候开始,诸侯已经不需要“周王”这块招牌了,周王室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长期以来,窥视周室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并不是因为周王室有什么实力,而是会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吞并周室,势必要成为天下公敌,倘若一个国家还没有达到一枝独秀、雄视天下的程度,那最好还是别打周室的算盘。故而以楚庄王之桀骜,欲窥鼎而不可得;以齐湣王之嚣张,幻想吞并二周,最终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秦国直到天下无敌、笑傲江湖之时,才把残败的周室一口吞下,把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夺走。

一扇青铜大门缓缓关闭时间隧道的进口,一个曾经伟大的王朝永远被抛进历史的坟墓。人有生老病死,王朝也有兴盛衰亡。在东周灭亡二十八年后,秦国一统中国,结束了漫长的诸侯争战时代。

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这是历史的新陈代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