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晚清原来是这样——浴火浩劫:圆明园的百年伤痛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56:03 0

对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悲剧不仅代表了晚近史上一段痛苦的集体记忆,它对国人的集体心理也构成了一次重大的伤害。残垣断壁前,每一个凭吊的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座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园林,究竟有着何等的辉煌与美丽?

不久前(2010年),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了一本名为《环游世界》的游记,作者M.G.保蒂埃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的文字与文明有着较深的研究造诣。在圆明园遭到浩劫之前,保蒂埃曾游览过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并对其中的各个胜景做出了详细的记载。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保蒂埃得知后匆匆赶来,但步入他眼帘的,到处都是烟熏火燎后的惨相,昔日的美景早已一去而不复返。

保蒂埃为之痛心疾首,悲愤难平,他在返回法国后,凭着之前的记忆写下了这篇名为《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的文章。文中,保蒂埃极其痛惜地说:“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

在保蒂埃记忆中,藏书阁是这样的:“皇帝的藏书阁摆满了书。书柜制作精良,里面摆着最精致和古老的书。皇帝这些珍贵的物品已为欧洲人所周知。这个藏书阁有三个卢浮宫的大小,所有图书自上而下排列整齐,方式科学,为防止蒙灰,书籍都用丝绸覆盖。这里收集着各种书籍的最好版本,有的稀有书籍只有这里才能找到……其实,我们可以用圆明园的藏书阁和亚历山大大帝最骄傲的藏书阁相比。”

1793年,傲慢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勋爵来到北京时,他把圆明园称作“最最光明的园林”,因他想不出更好的名称来形容这座中国最好的园林了。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中这样描述说:“马戛尔尼对鲜花、绿树和喷泉交织成的美景十分欣赏。圆明园大得无边无际,园内数以百计的‘漂亮的楼台亭阁’由穿越假山的通道和美妙的走廊相连接,但马戛尔尼只看到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已足以令马戛尔尼感到惊叹了。

但是,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这一切都将灰飞烟灭。10月7日,英法军队进入圆明园,在无数奇珍异宝的诱惑下,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发了疯一样的冲进宫殿楼阁,成群结伙的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及各种珍品。

据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的描述,这批人最初“以为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出于一种习惯上的谨慎,大家首先是仔细观察。那些东西摆得那么井然有序,使你觉得只能看,不能动。还是有人经不住诱惑,就先动手了”。

之后的场面,正如参与其事的英军翻译官斯温霍在《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中描述的,“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一种不体面的举止横冲直撞,每一个人都渴望抢到点值钱的东西。多数法国人都拿着巨大的棍棒为武器,遇到不能挪动的东西,就捣个粉碎。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看到好几个各种等级的军官和士兵钻到一个箱柜里,头碰头,手碰手,在搜寻和抢夺里面的物品;另一间屋子里,大群人正争先恐后地仔细检查一堆华美的龙袍,有的人在对着大镜子玩弄掷钱的游戏,另外的则对着枝型吊灯搞掷棒打靶来取乐。尊重身份的事情已完全看不到,占优势的是彻头彻尾的混乱状态。”

法国翻译官德里松在26年之后出版了《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的回忆录,他在书中对于当年的劫掠行径记忆犹新:“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样式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

德里松是个细心的观察者,他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抢掠方式进行了比较:“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有个难以置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细节,就是那些士官都带着试金石。见鬼!他们是从哪儿弄到的试金石?”

法国士兵阿尔芒,吕西在进入圆明园后,“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值三千万法郎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瓷器、青铜器、雕像中总之是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我想,远自蛮族对罗马的洗劫以来,没有人见到过这样好的东西”。对于当年的行径,他也不无诚实地说,“要是说有抢劫的话,我只是在对北京掠夺之后或者说在那期间,搜罗了一些‘小玩艺儿’。此外,我觉得实在漂亮的,就捎带弄上两三件皮货和几件瓷器。大家都说那几天的机会实在太难得”。

在中国游历多年的法国主教樊国梁在与来华外国人的交流中记下了不少的轶事:“听一个士兵讲,当时他想抓一只藏在沙发下的小狗,手却碰到一个大铜环。他挪动沙发,拉开那个活门,那只是片刻工夫的事儿。小密室里有两个匣子,里面装满镶嵌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腾空背包,在战友们到来之前,把那些宝物迅速地装了进去。‘关了我两天禁闭,’他说,‘但我也不后悔,因我那包东西卖了两万五千法郎。’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选择,只不过智商程度不同;行家们专买士兵们抢来的最好的东西,也仅花几个硬币而已。很多人的羊毛长袜以及骑兵的背包里都装满了宝石。尤其是食品店和小卖部的管理员个个都发了财。据说,有个士兵用一尊纯金的菩萨像换了一杯苦艾酒。菩萨像的肚子里经常藏着宝石和金条,所以,对那些大肚弥勒佛,我们的士兵少不了要捅上几刀”。

为保证抢劫的“公平性”,英法联军事后成立了一个“战利品管理处”,对士兵们愿意交出来的“战利品”进行拍卖。据英军中校吴士礼的估计,这次的拍卖所得约12万美元,这在当时虽然是个大数目,但对于那些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来说,这绝对是个严重低估的数字。按照分配原则,这些钱的三分之二分给了士兵,三分之一归了军官。英军司令格兰特虽然没有参与分配,但“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法军司令孟托邦则自承,战利品管理处给了他三条用玉石、琥珀和珊瑚做的项串,作为他夫人及女儿的“远征纪念”。就连英国女王,她也收到了格兰特从圆明园抢来的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虽然每个士兵只从战利品管理处分得了17美元(合4英镑),但事实上他们都发了横财。据称,法军原本只有一辆车——用来给将军装载帐篷与军用箱——但当他们离开圆明园时,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出现了大批满载着的车辆,而英国人的行李车队更是长得出奇。这一刻,英法联军已变成了一支运输大队。

参与了这场“抢劫盛事”的士兵在回国后大多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譬如英国军官赫利斯,他因劫得大批的圆明园珍宝而获得了“中国詹姆”的绰号,这笔财富他一辈子都没有花完。一些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也收藏了大量的圆明园“赃物”,如法国拿破仑三世时的枫丹白露行宫中国馆,其中大部分珍宝就来自圆明园;大英博物馆也收藏了大量来路不明的中国文物,其中就包括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女史箴图》(唐人摹本),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追踪起来的话,原本应该放在圆明园的。

历史学家杰克,比钦在《中国鸦片战争》中指出,劫掠和破坏是同时进行的,发了狂的英法士兵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随手破坏。英国专使额尔金冷冷地看着,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劫掠和蹂躏这样的一个地方,已够坏了,但更坏得多的是破毁。原来总价值一百万镑的财产,我敢说连五万镑也不值了。”

恶毒而无知的额尔金,最后下令将圆明园加以焚毁,作为对外国人质被扣押致死的一种报复,也用以对清廷心理上的威慑。10月18日,英军中将米歇尔带领三千多名士兵开始执行纵火任务,他们不仅烧毁了圆明园里的所有宫殿及花园,临近的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及香山静宜园里的楼阁也同遭劫难。

英国随军牧师姆吉在《1860中国战役纪闻》中回忆说,放火命令发下之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从树木中升腾上来,随后又聚合成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烟青云黑,遮蔽天日,所有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的庙宇、宫殿、古远建筑,及历代收藏的精美华丽、富有皇家风味的物品,都一起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从今以往,数千百年为人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现于人类的眼帘,它们消灭于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

焚毁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天。19日下午,英军烧毁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大宫门作为“收工”之作。英军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撤退时,他看到的最后一幕是:“10月19日晚,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周围紧邻的区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只有黑黢黢的墙垣和一堆堆烧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宫殿过去所处的位置。环绕着圆明园的松林也已化为灰烬,只剩下一根根被烧成焦炭的树干。”

大火随后又持续了三昼夜,北京的上空浓烟笼罩,满目烟尘,整个城市充满了黑暗、阴郁与肃杀之气,据《庚申夷氛纪略》中说,各名园“尽付劫灰,火光烛天,数日不灭”。恭亲王奕訢在西山的高地上看到这场可怖的大火后,他上奏自己的兄长咸丰皇帝:“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残目,所不忍言……”逃至热河的咸丰接奏后掷笔痛批道:“览奏何胜愤怒!”

12年后,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来到“额尔金留下的废墟杰作”面前,他这样描述了这个令人伤感的荒园残景:“坐落在横七竖八的高大石阶顶端的,是一尊令人伤心的铜制佛塔,它周围全是夷为平地的亭台楼宇。低处静静的湖泊里开满了荷花,上面横卧着一座高大的石桥,它与岸边满目疮痍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照”。又一年后,史学家塔克西尔,德洛尔在其名著《第二帝国史》说:“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天只剩下一堆堆蚀迹斑斑的焦土和瓦砾,圆明园的大门仍由两个铜狮子镇守着,它们由于过于笨重才没有被搬走”。

曾给奕訢拍过肖像的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十余年后参观圆明园废墟,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们一走进圆明园,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就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

断壁残垣枯草凄,世上再无圆明园。当抢掠者在为他们的抢劫成果而兴高采烈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却不无愤怒的写道:“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抢掠,另一个放火焚烧。额尔金在巴台农神庙开始干的事,他又到圆明园干了。这次他干得更为彻底漂亮,连一点都没有留下。战功赫赫,战果辉煌!胜者之一装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他的箱子:他们臂挽着臂,欢笑着回到了欧洲……历史记下了一次抢掠和两个盗贼。”

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是近代历史上对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伤害最严重的三次。如今,圆明园残留的石柱依旧无声的矗立在那里,在夜幕快要来临时,往往发出惨白的颜色。它们想诉说些什么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