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二十次劝,十九次让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4:48:09 0


尽管有“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出面进行解释,但仍然不够完美,如果再有更具分量的人物出来说话,那就更好了。

这个人随后也有了,竟然是曾割据汉中的一方诸侯张鲁。

张鲁的分量当然够,但他自从归附曹魏后便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了,多数人认为他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他于此时“现身说法”,是通过左中郎将李伏转述的。

李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曾在汉中供过职,曾是张鲁的手下。李伏上书说,当年在汉中他认识了凉州人姜合,当时他客居汉中,此人精通谶纬之学,在关西一带很有声望。

有一次,姜合对李伏说:“你将来一定要拜魏公,因为未来能安定天下的是魏公子曹丕曹子桓(定天下者,魏公子桓),这是神灵的嘱命,顺应天时,也与谶言相符。”

李伏把这些话告诉了张鲁,张鲁又把姜合叫来,向他询问这些话的出处,姜合说出自孔子留下的神秘预言书《玉版》,该书专讲帝王的兴衰更替,可以预知百代之多(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张鲁听完深信不疑。

张鲁虽然沉湎于道术,但从来不敢有易世自代的想法,原因与此有很大关系。刘备进入益州后张鲁与部下讨论未来出路,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追随刘备,张鲁不同意。

张鲁生气地对手下人说:“宁愿做魏公的奴隶,也不做刘备的宾客(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李伏在上书中说,张鲁说这番话时他就在场,据他观察张鲁说的时候言辞恳切,完全发自内心(言发恻痛,诚有由然),说明他对姜合的话完全信服。

汉中内附后姜合到了邺县居住,可惜已经病故。李伏说他曾把姜合的预言跟一些亲近的人多次讲过,只是时机未到,怕不合时宜,所以没有公开,现在看到祥瑞频现,日月已至,上天有命,故而讲了出来。

张鲁死了,姜合死了,当事人只剩下李伏,这又是一件查无可查的事,但李伏的上书也引起了曹丕的注意。

曹丕下令把李伏的上书予以公布,赞扬说:“德行浅薄的人体会不了这么深、这么细致。只是说的这些我不敢当啊(未敢当也),所有这一切都是先王的神明所致,并非凡人所能达到的啊!”

显然,曹丕对易代的个人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连这个都看不出来的话智商真的有问题,围绕改朝换代所做的舆论宣传达到了最高潮。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来到曲蠡。

曲蠡在许县东南,离许县不远,但曹丕没有去许县的打算,而是在那里住了下来。

在许县的汉献帝刘协知道,人家这是亲自逼上门来了。

汉献帝在许县召集群臣公卿讨论,认为众望已归曹魏,愿意以禅位的方式把皇位让给曹丕。此时他的身边已经没有荀彧、孔融那样的汉臣,听说他愿意让位,不少人估计顿感轻松,作为这个傀儡朝廷的官员,他们一直过着两边不讨好的日子,现在终于要结束了。

看到没人反对,汉献帝刘协只好下诏:“我在位已经32年了,正遇天下动荡之时,幸赖祖宗之灵才危而复存。然而我仰瞻天文、俯察民心,无不看到刘氏的气数已尽,天命将归于曹氏(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前魏王已经树起了神武之绩,现魏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天下期待,这是历数的昭显和明证,应该相信。大道的运行天下为公,要选贤才与能人,唐尧没有传位给他的亲生儿子因而名播无穷,我对此十分羡慕,现追继尧典,禅位给魏王。”

汉献帝来到高庙,祭祀之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的玉玺前往曲蠡,要求禅位。但曹丕表示推辞,认为自己是个薄德的人,难以承继大位。

汉献帝再次派人前来提出请求,曹丕再次推辞。

前后去了三次,被曹丕推辞了三次。

无论是“魏王国”官员,还是汉朝廷的大臣,对曹丕的做法都心知肚明,知道魏王这是要看看外面如何议论以及群臣的反应。

于是,大家像约好了一般,纷纷上书,劝说曹丕接受献帝的禅让,但是上一次,就被曹丕推让一次。

这些上书通常由几个或十几个大臣联名所上,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劝曹丕接受禅让,但写法上又不能雷同,所以大家都绞尽了脑汁,使用了最华美的辞藻,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引经据典、言辞一个比一个恳切。对于这些枯燥的文章曹丕却看得很认真,很仔细,每一道上书都亲自回复。

在一份回复里曹丕说,初听禅让之事,我的心感到了颤抖,手也发抖,连笔都拿不动(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在另一份回复里曹丕说,现在百姓箪瓢屡空,面有菜色,连粗布的衣服也穿不完整。他们如此受难,都是我德行薄、能力差所致,哪里还敢再称帝?

曹丕甚至还说过一些狠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的志向已定,是大家无法夺去的(吾之斯志,岂可夺哉)?”

无论“民意”如何强大,曹丕就是不答应。劝进表累计递进去了19次,被曹丕驳回了19次。

大家急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看戏的不累,演戏的人累啊,再好看的戏也得谢幕,真要把演戏的人累死不成?

有人找足智多谋的贾诩出主意,贾诩建议由献帝下令筑一座受禅台,准备好相应典仪,到时候逼魏王就范,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献帝也同意。

受禅台选在离许县不远的一个名叫繁阳的小镇,选这里也许与它的名字有关,繁阳寓意着兴旺。此地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为漯河市临颍县的繁城镇。

受禅台很快建成,台高3层,每层27级,总高3丈多,虽算不上高大巍峨,但在一马平川的许县近郊也是很显眼的建筑了。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八日,受禅仪式在受禅台举行,这一次曹丕没有再拒绝。

汉献帝刘协、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400多人齐集繁阳镇,另外还有匈奴、单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国的使节以及10多万将士,大家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受禅仪式上,曹丕登台拜谢汉献帝,之后接受臣民及使节的朝贺。

再后,曹丕以新天子的身份祭天地、五岳、四渎,改国号为魏,更年号为黄初。

曹丕是魏朝的首任皇帝,他死后庙号为文帝,为便于阅读,本书在以下直接称之为魏文帝。

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终于结束了,它不仅在中间被分为两段,而且在最后的数十年里陷入分崩离析,皇帝长期成为傀儡,政权成为摆设,这一次改朝易代确实是“天命所归”。

魏文帝曹丕下诏改繁阳镇为繁昌县,并刻石立碑来纪念这场禅让的盛事。碑石共刻了两块,一块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一块是“受禅表碑”。“受禅表碑”碑文22行,每行49字,“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也是49字。两碑记述了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文帝曹丕的经过,歌颂了禅让的千古美德,颂扬了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特别强调了曹丕是在公卿将士们多次请求之下,经过回思千虑、一再推让才接受禅让的。

这两块碑石十分有名,据唐代刘禹锡考证,该碑由王朗撰文、梁鹄书写、钟繇刻字。王朗时任御史大夫,他撰写的碑文文采非凡、气势磅礴,增一字显多、去一字则损,是蔡邕之后名气最大的碑铭高手。梁鹄的书法连曹操都爱不释手,他的字凝重遒劲、气度雍容。钟繇不仅是书法家和曹魏重臣,也是刻碑名家。以上三位顶尖高手联袂出场,使这两块石碑被认为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称“三绝碑”。

更为难得的是,经历1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三绝碑”仍得以保存。它们如今存放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的汉献帝庙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7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